Ⅰ 英國人喜歡吃什麼
很多英國人都承認英國菜索然無味而自嘲,如果下館子一定要找法國、義大利或中國餐廳。受地理及自然條件所限,英國的農業不是很發達,糧食每年都要進口,而且英國人也不像法國人那樣崇尚美食,因此英國菜選料比較簡單,烹飪法根植於家常菜餚,要求盡可能保持保持菜式的原汁原味,一般用單一的原料製作,配菜簡單,也不要求廚師不加配料,偶爾使用些香草與酒,吃的時候可以依個人愛好放些鹽、胡椒或芥茉、辣醬油之類。常用的烹調方法有煮、燴
、烤、煎、蒸等,相比只有早餐卻比較豐富,下午茶也是格外的豐盛和精緻。
在飲食文化匱乏的英國,大約可以被稱為國菜的菜餚大約就是炸鱈魚配炸馬鈴薯和烤牛肉配約克郡布丁了。英國的街頭巷尾可見炸魚薯條店鋪,炸魚的方法很簡單,去骨魚扇托麵糊下油鍋,色金黃即可撈起供食:烤牛肉配約克郡布丁,將蘇格蘭牛肉烤到內心粉紅,布丁不同於其它甜布丁,而是蘸著盤中的肉汁吃。再有與牛肉配盤的胡籮卜,青豆等蔬菜,但由於英國牛飼料中有海產品所以英國牛肉有魚腥味,外國人一般不習慣。
Ⅱ 英國的主食是什麼
土豆在英國飲食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可視為英國人重要的主食。
馬鈴薯,又名洋芋、土豆、山葯蛋,是世界是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僅次於稻、麥和玉米。世界土豆主要生產國有前蘇聯、波蘭、中國、美國。
在英國最典型的小吃「炸魚和薯條」,第一間炸魚薯條店或許是Joseph Malin於1860年在倫敦開設的。英國人喜食土豆,經常把土豆當作一餐的主食,甚至有過於麵包。英國的土豆不像中國只有一兩種,這里有至少不下十種的土豆,價格十分便宜。
(2)多少英國人吃魚和薯條擴展閱讀
土豆營養
1、和中養胃、健脾利濕:土豆含有大量澱粉以及蛋白質、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能促進脾胃的消化功能。
2、 寬腸通便:土豆含有大量膳食纖維,能寬腸通便,幫助機體及時排泄代謝毒素,防止便秘,預防腸道疾病的發生
3、降糖降脂、美容養顏:土豆能供給人體大量有特殊保護作用的黏液蛋白。能促持消化道、呼吸道以及關節腔、漿膜腔的潤滑,預防心血管和系統的脂肪沉積,保持血管的彈性,有利於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土豆同時又是一種鹼性蔬菜,有利於體內酸鹼平衡,中和體內代謝後產生的酸性物質,從而有一定的美容、抗衰老作用
4、 補充營養、利水消腫:土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鈣、鉀等微量元素,且易於消化吸收,營養豐富,在歐美國家特別是北美,土豆早就成為第二主食。土豆所含的鉀能取代體內的鈉,同時能將鈉排出體外,有利於高血壓和腎炎水腫患者的康復。
5、降壓作用:土豆具有減肥、保持血管彈性、排鈉保鉀等作用,對高血壓患者有利。土豆中鉀和鈣的平衡對於心肌收縮有顯著作用,能防止高血壓和保持心肌的健康。
一般人均可食用。糖尿病患者不予過度食用。
Ⅲ 英國人一日三餐吃什麼還有他們的傳統食物是什麼
在很多亞洲國家,一日三餐是日常生活中的大事,人們很少不吃早飯,午飯時間常常超過一小時,而晚飯則是全家團聚,邊吃邊聊,交流情感的重要時刻。在英國,很多人不重視飲食。早飯可能僅僅是一杯咖啡,如果手頭要乾的活太多,午飯一般就不吃了,晚飯一個人單獨吃也沒什麼大不了。不過請注意,這只是一個總體現象。在英國,還是有很多人非常重視三餐的質量並保證充足的就餐時間的。就像很多亞洲人,有人偶爾也會跳過一頓飯,也有人每天晚上一個人坐在電視機前吃方便麵。不過,亞洲人和英國人對三餐和就餐時間的總體態度,無疑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此外,飲食結構和烹飪方式上的差異也很多。
英國人吃很多麵包和土豆。麵包、土豆和大多數亞洲人的主食米飯、面條一樣,都是碳水化合物的很好來源。此外,英國人常常用烤箱來烤肉、土豆、派等等,亞洲國家很少烤制食物。英國人還吃很多奶製品,如乳酪、奶油和鮮牛奶,亞洲人則吃得較少。 請注意,在英國「一杯茶」指導是加奶的紅茶(有時還加糖),有些人稱其為「英國茶」。這種茶在英國是很受歡迎的熱飲,甚至比咖啡更受歡迎。這和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的茶完全是兩回事,因此在英國有人請你喝茶時,你得知道這不是中國式的茶。
如果有人問:「傳統/典型的英國食品是什麼?」這個問題很難回答。英國各地有不同的地方菜,比如蘇格蘭有 「蘇格蘭羊雜碎布丁」(Haggis),是把切碎的羊心、肺、肝加洋蔥、燕麥和香料裝入羊肚煮成的香肚;英格蘭西南的康沃爾有「康沃爾菜肉餡餅」(Cornish pasties),是用肉、土豆、胡蘿卜和香料做餡的香噴噴的餡餅;「炸魚和薯條」(Fish and chips)是裹著香脆麵糊的炸魚排佐以薯條,在全國都很受歡迎,特別是產鮮魚的沿海地區。
典型的英國式早餐: - 牛奶加麥片 - 吐司抹果醬 - 煎蛋、炒蛋、煮荷包蛋或白煮蛋(配吐司吃) - 「英式早餐」 (培根、香腸、蛋、煎西紅柿加土豆餅或薯條,通常配吐司吃) 典型的英國式午餐: - 三明治 (夾各種料,如火腿和乳酪) - 烤土豆 (夾各種料,如金槍魚和蛋黃醬) - 色拉 - 湯和麵包 典型的英國式晚餐: - 炸魚和薯條 - 漢堡和薯條 - 牛排和薯條 - 香腸和土豆泥 (「Bangers and mash」) - 燉菜/砂鍋菜 (大塊的肉配以米或土豆及其他蔬菜混合成的湯汁,盛在一個大的加蓋大砂鍋中,放在烤箱中慢火烘烤而成) - 烤雞/牛肉/羊肉配烤土豆、蔬菜和肉湯(一般在星期天吃,稱為「星期日烤肉」 (「Sunday roast」)
雖然上述英國式早餐和午餐是較典型的,但英國人對外國的菜餚也很熱衷,因此,典型的英國式晚餐也可能有咖喱雞和米飯(印度菜)、古老肉和炒飯(中國菜)、比薩餅或者義大利麵食,如義大利番茄牛肉麵(義大利菜)。
英國傳統食物只有在酒吧(Pub)里最容易找到,最具代表性的餐點有烤牛肉配約克熱布丁(Yorkshire Pudding),以及牛排腎臟派(Steak&Kidney Pie),蘇格蘭熏鮭魚,還有各式濃淡啤酒及果酒、各式甜酒及威士忌、各式芝士等。 英式下午茶當然也是經典體驗,Scones加上果醬式配茶的主角,找個古典小館坐坐,享受一下英國人累積了幾世紀的飲茶傳統。
烤牛排是英國菜中的代表作,由大塊帶油的生牛肉放入烤箱中烤制而成,同煎牛排一樣,在您點這道菜時,服務員會問你喜歡生一些的還是熟一些的。做好的牛肉吃時可以沾西式芥茉醬,作為輔菜的約克郡布丁也很有名。
炸魚及炸馬鈴薯條是英國的「麥當勞」,是一種既便宜又方便的食品。炸魚多為鰈魚或鱈魚,與炸薯條一起沾著鹽或醋(不少英國人兩者都用)食用,很受普通百姓歡迎。
牛肉餡餅 為牛肉或牛腎,有些特殊的味道,吃慣了會覺得非常好吃,這也是小酒館中的一種典型的午餐,一定要嘗嘗看喲!
Ⅳ 都說英國沒有美食,那英國人只吃炸魚薯條嗎
英國人的飲食文化:
在英國,在稍微有錢的人家,一天之內分別有早餐、午餐、下午茶和晚餐。
晚餐才是英國人心目中的正餐,所以晚餐的准備十分重要。晚餐一般會有三道菜以上,主菜有烤制的肉類、牛排或者是烤魚肉等,然後就是一些摻雜了黃油的土豆泥和蔬菜沙拉。除了三道主菜,在餐前,一般會有湯品,餐後也會有甜品和水果。英國人們還會喝一些葡萄酒。
英國人一般都不善烹飪,烹調方式都比較簡單,烤和煮的比較多,不過他們還是會追求營養搭配,所以英國人不只有炸魚和薯條可以吃。
Ⅳ 炸魚薯條的菜品歷史
17世紀,英國始有土豆(馬鈴薯)。炸魚薯條是英國工業革命的副產品。
盡管身為海島國家,18世紀以前,非沿海地帶的英國百姓其實很難吃到新鮮的魚。
但19世紀誕生的蒸汽火車改變了一切,速度讓魚的價格便宜下來;而從南歐移民而來的猶太人,也帶來了炸魚和薯條的做法。炸魚薯條成了工人階層最受歡迎的廉價美食。
在19世紀,吃油炸魚在倫敦和英國東南部變得普遍(查爾斯·狄更斯在《霧都孤兒》一書中提及「炸魚倉庫」) 。而同時,在英國北部,油炸「削塊」土豆的產業亦被開發。不明何時何地,這兩項被合並成為我們今天知道的炸魚薯條商店產業。第一間炸魚薯條店或許是Joseph Malin於1860年在倫敦開設的。英國人喜食土豆,他們經常把土豆當作一餐的主食,甚至有過於麵包。英國的土豆不像中國只有一兩種,這里有至少不下十種的土豆,有大有小,皮的顏色也有黑的,黃的和白的,但價格都十分便宜。在英國,土豆有很多吃法,有幾種是比較有特色的。
二戰時期英國物資緊缺,幾乎所有食物政府都限量配給,但由於英國自產土豆,並能在相對安全的水域捕獲魚類,炸魚薯條沒有列入限制名單。二戰期間英國人對炸魚薯條的需求比戰前增加了30%,因此這簡直可以稱作是英國的救命菜。在二戰著名的諾曼底登陸日,英國士兵靠「Fish(魚)」對「Chips(薯條)」作為互相確認身份的暗號——當然這個暗號很快就被德國人破譯了。18世紀60年代以來,英國人對鱈魚的需求越來越大。當時,歐洲的鱈魚產區主要集中在冰島海域。1944年冰島獨立後,連續幾次擴大領海范圍以保護魚類資源。這遭到了英國的抵抗,兩國海軍為此多次發生互相炮擊的事件,並開啟了持續二十多年的爭奪戰。英國盟友不斷建議英國改變消費習慣,改吃其它魚類,但英國人堅持只願意吃正統的鱈魚。直到1976年,在北約的調停下,英國才作罷。
在2012年一份「你認為什麼東西最能代表英國?」的調查投票中,炸魚薯條打敗了披頭士樂隊、下午茶、莎士比亞、白金漢宮和英國女王,成為英國人心目中最高象徵。現在,每年英國人共消耗超過兩億五千萬份炸魚薯條。
從1988年起,國家炸魚薯條獎(The National Fish & Chip Awards)每年評選。
Ⅵ 翻譯
English men like to eat fish and chips翻譯成中文是:「英國男人喜歡吃魚和薯條」。
重點詞彙:fish
一、單詞音標
fish單詞發音:英[fɪʃ]美[fɪʃ]。
二、單詞釋義
n.魚;魚肉;笨蛋;新手;新囚犯
v.釣魚;捕魚;摸索;搜尋
三、詞形變化
動詞過去式:fished
動詞過去分詞:fished
動詞現在分詞:fishing
動詞第三人稱單數:fishes
復數:fishes
四、短語搭配
breed fish養魚
buy fish買魚
catch fish撲魚,抓住魚
cook fish烹魚
cure fish(用腌、熏、曬、烤等方法)加工儲存魚
eat fish吃魚
五、詞義辨析
go fishing, go in for fishing這兩個短語的意思不同:
go fishing的意思是「去釣魚」,指娛樂活動。
go in for fishing的意思是「從事漁業」,指職業。
六、雙語例句
.
這種魚一次產卵數千個。
.
這些魚生長在海邊淺水水域。
I'.
我從來不是個好吃炸魚薯條的人。
.
世界上約有3萬種魚。
Ⅶ 為什麼英國人稱炸薯條
在外國人眼裡,它們都是該國菜系的代表,是每個遊客心中的「必吃食物」(美不美則另說)。正如老外去北京必訪全聚德一樣,在倫敦,也有大波遊客前呼後擁趕往當地炸魚「名店」,點兩道招牌,就舉起手機咔嚓咔嚓拍照,上傳,或許再附一句感嘆:「英國人整天就吃這一種菜,也太可憐了!」
另外,英國人很少會在家裡自製炸魚薯條。好吃的炸魚薯條要用大鍋油深炸,很多人家裡沒有這個配置,也不會為了一份隨手能買到的小吃,特地去起油鍋。一份完美的炸魚薯條有什麼標准?
別以為炸魚薯條簡單粗暴沒講究,想要做好,要求還不少。
第一要義是新鮮,魚肉新鮮柔嫩又多汁,炸後方能與面衣的香脆口感形成完美平衡。所以,英國人才會口徑一致地堅持,吃炸魚薯條要去海邊——還有哪兒的魚能比海邊更新鮮?
Ⅷ 一些關於英國飲食文化的資料
1、苦啤酒
苦啤酒是英國最具代表性的啤酒,起源於18世紀,起初作為英國傳統麥芽酒的替代品,最大的特點是酒精度數低,以窖藏溫度供應,僅需幾日便可發酵。
2、維多利亞海綿蛋糕
英國社會有一個久負盛名的傳統——下午茶會。維多利亞海綿蛋糕,是英國下午茶點的經典必備。它因維多利亞女王最喜愛海綿蛋糕的吃法(一層奶油一層果醬)而得名。
3、下午茶
下午茶是餐飲方式之一,用餐時間介乎午餐和晚餐之間,可以追溯到英國17世紀時期,綿延至今,漸變成現代人休閑習慣。由於下午茶並不是每天的正餐,所以不是每天都會有下午茶。
近代的下午茶發展自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式下午茶(afternoon tea),一邊吃著西式糕點一邊喝茶。其在中國逐漸流行,隨著各地餐飲文化的融合,悄然在世界各地發展起來。
4、烹飪方式
一般較喜愛的烹飪方式有:燴、燒烤、煎和油炸。
對肉類、海鮮、野味的烹調均有獨到的方式;對牛肉類有特別的偏好,如燒烤牛肉(ROASTED BEEF),在食用時不僅附上時令的蔬菜、烤土豆,還會在牛排上加少許芥末醬;在佐料的使用上喜好奶油及酒類;在香料上喜好肉寇、肉桂等新鮮香料。
5、哈吉斯
哈吉斯是一道菜餚名稱,用羊胃、羊心、羊肺、羊肝等製作而成,被稱為蘇格蘭「國菜」,一般認為是受到了蘇格蘭民族詩人羅伯特·彭斯1787年創作的 Address to a Haggis一詩的影響。
目前最早有關哈革斯的記錄出現於在英格蘭蘭開夏郡西北部發現的一本食譜《Liber Cure Cocorum》,大概可以追溯到1430年左右。
Ⅸ 為什麼西方國家普遍喜歡吃炸魚薯條是沒有東西吃了嗎
炸魚和薯條同屬於英國的傳統食物,類似於我們的包子,我們把包子當作飲食已經很久了,到現在還是有這種飲食習慣,而在西方也是如此,他們喜歡吃土豆,由以英國為首,而且他們的捕魚業在那時就已經比較發達,所以跟隨著的是魚大量地進入了平民百姓的餐桌上,這兩者幾乎就成為了他們的主食。
現在的西方人還是很喜歡炸土豆和炸魚,主要也是因為它的味道也不差,所以沒有被時代淘汰,現在的食物選擇面很多,但若比較懶得去嘗鮮,可能一些西方人還是就著土豆和炸魚當作一餐吃的。
Ⅹ 英國人真的每天吃炸魚薯條嗎
炸魚不一定天天吃,薯條倒是可能天天吃。他們還有牛排,羊排,香腸,披薩,咖喱,kebab,中餐這些都有,沒必要天天吃炸魚薯條。只是炸魚和薯條是他們的傳統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