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二戰後的通脹是怎麼造成的

英國二戰後的通脹是怎麼造成的

發布時間:2022-09-06 01:49:30

Ⅰ 1929-1933經濟危機是通貨膨脹引起的,為什麼

更直接的說是股市引起的,泡沫造成的,最根本是資本主義。
一戰後美國經濟實力大增,在經濟繁榮的背後,長期盲目投資,經濟比例失調,農業不景氣,失業人員增加。日益膨脹的供應量大大超過國內外的支付能力,潛伏著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同時盲目擴大的生產同容量相對穩定的國際國內市場發生尖銳的矛盾,也就是通脹。危機以美國紐約股票價格狂跌開始,席捲全國,狂掃全世界資本主義國家。

Ⅱ 二戰後英國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死亡41萬,傷36萬人,耗資250億英鎊,還有約1/4的財富被毀於戰火,戰爭結束時英國不僅喪失了戰前黃金與美元儲備的大部分,而且積欠了30億英鎊的新外債,其出口貿易下降了將近70%
戰後初期,英國工業生產地位進一步下降,海上力量被美國遠遠超過,國際金融地位嚴重削弱,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最大的資本凈輸出國。英國對英聯邦內部的控制力更加削弱,殖民體系已面臨土崩瓦解.

戰後英國經濟發展所經歷的兩個階段:
回顧戰後英國經濟的發展,可以1979年為界劃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
1,1945-1979年的30多年是英國經濟深受殖民帝國瓦解和「英國病」的長期困擾而發展十分遲緩的時期
2,1979年-現在是英國經濟不斷進行調整,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的時期

殖民帝國的解體及其對英國經濟的影響
二次大戰結束時,英國仍然控制著1400多萬平方公里、5億左右人口,包括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殖民地與附屬國,此外還擁有1900萬平方公里、5千萬人口的自治領。表面上,英國仍然是一個龐然大物。
從戰後初期開始,英屬殖民地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的斗爭便不斷高漲-
•戰後初期首先是緬甸、馬來西亞,繼而南亞各國
•1950年代亞洲、非洲民族解放斗爭蓬勃興起,54年英被迫從蘇伊士運河撤軍,56年侵略埃及失敗,殖民統治開始土崩瓦解
•1960年代以後,英在非洲、地中海、中東、太平洋和拉美的殖民地、附屬國紛紛獨立
•此外,一些經濟發達的自治領(如加、澳、新)的離心傾向加強
所有這些表明,英國的殖民帝國已無可挽回地崩潰了.
殖民帝國解體對英國經濟的影響:
1)喪失了原來作為宗主國所擁有的各種特權(如土地租借權、佔有權,礦產勘察權、開采權,海關管理權,貨幣發行權等)

戰後英國經濟中的所謂「英國病」
(所謂英國病是長期困擾英國經濟的一大問題,也是英國戰後常被人稱之為「歐洲病夫」的原因)
1,「英國病」的症狀
•經濟發展緩慢,經常走走停停(很長一段時間經濟增長速度都居於發達國家之末位,而且較短期增長後,便是較長的停頓
•經濟衰退頻發,且日趨嚴重
•國際經濟地位大為下降,英鎊不斷貶值(1930年代以前英鎊作為世界貨幣處於霸主地位,曾受到各國擁戴,但二次大戰後急轉直下,其霸主地位為美元取代,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時宣布由1英鎊=4.03美元降為1£=2.8$,1967年底再次貶值,1985年最低時曾為1£=1.298$,現為1£=1.5$。此外,英國商品國際競爭力下降,國際貿易連年赤字)
2,「英國病」的病因
1)歷史原因-世界工廠和龐大的殖民帝國給英國留下了陳舊的生產部門
2)產業結構缺陷-第三產業過分膨脹,傳統產業長期不振,新興產業缺乏競爭力
3)固定資本投資增長緩慢,勞動生產率較低
4)重科學輕技術,重基礎輕應用,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應用
5)墨守成規,守舊思想嚴重,企業管理較落後(英國門第觀念、等級制度根深蒂固,對引進技術審慎、保守:不讓工人參加管理,有的經理甚至將工人視為仇敵,勞資關系緊張
6)過早實行高福利制度
7)兩黨輪流執政,經濟政策缺乏必要的連續性
這些權利的喪失不僅減少了其海外收入,而且去掉了其據此進一步剝削的基礎
2)使其資本輸出的有利條件受到限制,因再不能象過去對待殖民地附屬國那樣直接進行肆無忌憚的剝削了
3)以往那種對殖民地附屬國在貿易上面通過低價掠奪原材料、高價推銷工業品,赤裸裸地榨取高額利潤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
殖民帝國的解體成為戰後相當長時期中英國經濟發展遲緩、對外貿易狀況惡化,英鎊危機頻發的重要原因.

Ⅲ 歷史上發生過什麼惡性的通貨緊縮

一、通貨膨脹和緊縮主要發生在資本主義經濟環境

除開戰爭和天災。自然經濟環境下,即使商業停滯,人們仍然擁有生產資料土地,可以通過自給自足的方式維持工作和生存。但是商業時代,貨幣系統出了問題,人們已經成為了無產階級,工作和生活都依賴於商業經濟,自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而資本主義興起不過是幾百年的時間,發展的太快了,以至於掩蓋了很多經濟問題,直到二戰才顯現出來其嚴重問題。

四、惡性通縮的恐怖

最嚴重的的通縮肯定是戰爭造成的,大家都看過1942,當市場失靈的時候,物資奇缺,為了生存,人們可以賣兒賣女,在這部電影里體現的非常感性。

Ⅳ 英國在二戰過後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英國在二戰過後衰落的原因:
1. 二戰結束後,英國沿襲二戰時的計劃體系。官僚系統過於龐大,資源集中於中央,工會勢力強大,所以經濟失去活性。
2. 經濟的快速衰落,讓英國國內政治也極不穩定。在撒切爾夫人之前,首相頻繁下台,導致政策缺乏連續性。
3. 撒切爾夫人的私有化改革雖然激活了經濟,但公共服務部門如醫療和教育體系更趨於集中,消耗大量的資源。
4. 英國金融業發達,金融巨頭的話語權也很大。為了保護金融業利益,英鎊不斷走高,導致國內製造業轉移。
5. 二戰後,英國參與了數次沖突,比如馬島海戰和伊拉克戰爭。這帶來經濟上的包袱。

Ⅳ 英國的通貨膨脹率是多少生活成本會上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據外媒相關媒體報道,英國的通貨膨脹率已經高達9%,可以說是40年之間最高的水平。但也有很多網友產生相關疑問:為什麼通貨膨脹上升這么多?其次生活成本會上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個人觀點。

其實英國通貨膨脹率上漲9%是必然的,因為大部分發達國家主要出行工具是以汽車為主,以家庭為單位生活成本消費也會更多一些,而這些物品都需要用到燃料以及能源,自然會誘發生活成本不斷上升,最終發展成通貨膨脹。

Ⅵ 英國的通脹陰影從能源蔓延到食品,還有可能回到正常水平嗎

英國的通脹陰影從能源蔓延到食品,還有可能回到正常水平首先是因為英國自身的工業能力也是比較不錯的,其次就是世界范圍內的沖突接近了尾聲,再者就是世界范圍內的糧食出口正在加強,另外就是英國正在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來降低通貨膨脹的影響。需要從以下四方面來闡述分析英國的通脹陰影從能源蔓延到食品,還有可能回到正常水平。

一、因為英國自身的工業能力也是比較不錯的

首先就是因為英國自身的工業能力也是比較不錯的 ,對於英國本身而言工業體系還是比較完備的,所以生產能力方面充足的情況下不會受到太多的通貨膨脹的影響,這點也是一個幸運的事情。

英國應該做到的注意事項:

應該加強多渠道的合作,並且主動採取一些有利的措施來降低國內的通貨膨脹。

Ⅶ 英國三分之一民眾對通脹引發生活成本不斷上漲感到崩潰,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有三分之一的英國人對生活成本不斷上漲這件事情感到崩潰,他們覺得隨著通貨膨脹的加劇,自己的生活開支變得越來越緊湊,這種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了。當地的汽油平均花費和以前相比也是非常高的,平均加一次油需要花費100英鎊,而這摺合成人民幣就是820元左右。可以想像一下加一次油需要花費800多塊錢,這樣的物價水準是非常高的,所以當地人難免會覺得有一些難以接受。再加上疫情盛行席轉全球,所以各國人民的經濟都受到了打擊。

可以看得出來英國群眾和我們國家的人思想方面還是有著很大不同的,因為我們國家的人普遍都覺得存款非常的重要,所以在剛工作的時候就開始慢慢的存錢了。可能當月光族確實會讓自己非常的快樂,但是大多數的中國人還是會不由自主的存下一筆錢,這樣面對高壓力的生活至少還能有所保障,否則就有可能會像此次的英國人一樣為生活開支而發愁。

Ⅷ 有關通貨膨脹的原因

不同學派對通貨膨脹的起因有不同的學說。

貨幣主義的解釋

對於通貨膨脹最廣為人知也最直接的理論是:通貨膨脹導因於貨幣供給率高於經濟規模增長。此說主張以比較gdp平減指數與貨幣供給增長來作測量,並由中央銀行設定利率來維持貨幣數量。此觀點不同於下述之奧地利學派者在於其著重於貨幣之數量而非實質。在貨幣主義架構下,貨幣的聚集是重點所在。

貨幣數量理論,簡單的說,就是經濟體所耗貨幣總量取決於現存貨幣總量。下列公式創自此說:

p 為一般消費品物價水平,dc為消費品總需求量,而sc消費品總供給量。公式背後的觀念是:在消費品總供應量對消費品總需求量相對下降,或消費品總需求量對消費品總供應量相對上升時,一般消費品物價會隨之提高。基於總開銷主要基於現存貨幣總量的觀點,經濟學者們以貨幣總量計算消費品總需求量。於是乎,他們斷定總開銷與消費品總需求量隨著貨幣總量提高。於是相信貨幣數量理論的學者們同樣也相信物價上漲的唯一原因就是經濟成長(表示消費品總供給量正提高),以及央行因之以貨幣政策提高現存貨幣總量。

以此觀點來說,通貨膨脹的最根本原因是貨幣供給量多於需求量,於是『通貨膨脹是一定會到處發生的貨幣現象』,弗里德曼如是說。意指通貨膨脹的控制有賴於貨幣上與財政上的限制。政府不可令借支過於容易,其自身亦不可超額貸款。此觀點著重於中央政府預算赤字與利率,以及經濟生產力,也就是由生產成本(總供應)所推動的通貨膨脹( cost - pull inflation )。

新凱恩斯主義(neo-keynesian)

依新凱恩斯主義,通貨膨脹有三種主要的形式,為robert j. gordon所說的"三角模型"之一部分:

需求拉動通脹 - 通貨膨脹發生於因gdp所產生的高需求與低失業,又稱菲利普斯曲線型通貨膨脹。

成本推動通脹 - 今稱『供給震盪型通貨膨脹』(supply shock inflation),發生於油價突然提高時。

固有型通貨膨脹(built-in inflation) - 因合理預期所引起,通常與物價/薪資螺旋(price/wage spiral)有關。工人希望持續提高薪資,其費用傳遞至產品成本與價格,形成惡性循環。固有型通貨膨脹反應已發生的事件,被視為殘留型通貨膨脹,又稱『慣性通貨膨脹』,甚至是『結構性通貨膨脹』。

這三型的通貨膨脹可隨時合並解釋現行的通貨膨脹率。然而,大多時前兩種型態的通貨膨脹(及其實際的通貨膨脹率)會影響固有型通貨膨脹的大小:持續性的高(或低)通貨膨脹帶動提高(或降低)固有型通貨膨脹。

三角模型中有兩項基本元素:沿著菲利普斯曲線移動,如低失業率刺激升高通貨膨脹;以及轉移其曲線,如通貨膨脹升高或降低對失業率的影響。

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或稱需求面)通貨膨脹說

需求帶動理論主要集中於貨幣供給:通貨膨脹可由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與經濟供應力(其潛在輸出)相關。這點在政府(可能於對外戰爭或內戰期間)印行超額的貨幣引起金融危機時特別鮮明,有時會導致惡性通貨膨脹使得物價飛漲(或達每月上漲一倍的程度)。

貨幣供給在程度溫和的通貨膨脹中也扮演主要角色,但其重要性有爭議。貨幣主義經濟學家相信其具強力連結;相反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者強調總體需求在其中的角色,而貨幣供給僅只是總體需求的決定性因素。

凱恩斯主義解釋法的基本觀念為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的關系,稱之為菲利普斯曲線模型。此模型在物價穩定度與失業率之間權衡(trade off);故為將失業率降至最低,可允許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菲利普斯曲線模型極佳的描述出美國在1960年代的經歷,但不足以詮釋其於1970年代所遭遇到的通貨膨脹升高與經濟停滯結合。現今菲利普斯曲線用以關聯薪資總額增長與一般性通貨膨脹的關系而非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

菲利普斯曲線之位移

因為供給震盪與通貨膨脹已成為經濟活動的固定因素,當代整體經濟使用『位移』過的菲利普斯曲線(以及物價穩定度與失業率之間的取捨平衡)來描述通貨膨脹。供給震盪意指1970年代的油價震盪,而固有型的通貨膨脹意指物價/薪資循環與通貨膨脹預期,表示在正常經濟情況下容忍通貨膨脹。因此,菲利普斯曲線僅代表三角模式中的需求拉動通脹。

另一個凱恩斯主義的觀點為潛在產出(有時稱為國內生產總值)-也就是達到最高生產力的狀況下經濟體之gdp水準-為習慣性且固有的限制。此種輸出標准對應於nairu-固有失業率、自然失業率或全職性的失業率。在如此架構下,固有型通貨膨脹率為內因性地取決於經濟體內的勞動量:

gdp超出其潛在水準(且失業率低於nairu)時。該理論指出,在其他條件相等時,通貨膨脹隨著供應者提高價格而加劇,且固有型通貨膨脹會更惡化。進一步將導致菲利普斯曲線朝著高通脹與高失業擺向滯脹。這種"加速型通貨膨脹"曾見於1960年代的美國,當時越戰的開銷(由小額加稅抵消)在數年間將失業率壓低在百分之四以下。

gdp低於其潛在水準(且失業率高於nairu),而其他條件相等時,通貨膨脹隨著供應者企圖降價,讓市場消化超額數量,並低估固有型通貨膨脹而減低;即阻止通貨膨脹。將導致菲利普斯曲線朝著低通脹與低失業擺向期望的方向。阻止通貨膨脹曾見於1980年代的美國,當時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的抗通脹措施帶來數年的高失業率,其中兩年曾高達百分之十。

gdp相等於其潛在水準(且失業率也等於nairu)時,只要沒有供給震盪,通貨膨脹率即不變。長期說來,大多數的新凱恩斯總體經濟學者視菲利普斯曲線為垂直。也就是說,若通貨膨脹率高到可以壓過失業率的情況下,失業率為其前提,且等相於nairu。

然而,以該理論作為政策制訂的標的存在缺陷。潛在產出(以及nairu)的數量通常為未知,且會隨時間改變。另外,通貨膨脹率的發生並不對稱,上升的速度較下降為快;更糟的是還趨向隨政策而變。例如說,在撒切爾首相主政時期,失業者發覺自己處於結構性失業,也就是無法在不列顛經濟體內找到適才適所的就業機會,當時英國的高失業率可能提高了nairu(且潛力降低)。在一經濟體避免跨越高通貨膨脹的門坎時,結構性失業率的提高暗示著只有小量的人力可在nairu中找到就業機會。

若假定nairu與潛在產出兩者皆具獨特性且迅速達成,則絕大多數的非凱恩斯主義的通貨膨脹理論可理解為包含於新凱恩斯主義的觀點中。當"供給面"固定時,通貨膨脹取決於總體需求(aggregate demand)。固定供給面也暗示著公私機構的開銷定然相互沖突。故政府的赤字開支會對私營機構產生排擠效果,而對就業水準並無影響。也就是說,資金供給與金融政策為唯一可影響通貨膨脹者。

供給面學說

供給面經濟學說假定通貨膨脹一定由資金供給過剩與資金需求不足所引起。對這兩個因素而言,資金數量純粹只是標的物。於是,歐洲於中世紀的黑死病流行期間所發生的通貨膨脹,可視為因資金需求降低所引起;而1970年代的通貨膨脹可歸因於美國脫離布雷頓森林體系所訂定的金本位後所產生的資金供給過剩。供給學派假定,資金供給與需求同時提高時,不會導致通貨膨脹。

供給面經濟學說所闡述的一個要素,稱美國1980年代由低稅負所引領的經濟擴張為結束高通貨膨脹的手段。其論點在經濟擴張提高對基本資金的需求,且此種作法抵銷通貨膨脹的影響。經濟擴張可視為經常性的帶來對資金的高需求,且其他條件等同於提高資金數量。在國際貨幣市場中,此種政策無可置辯。供給面經濟學說主張,經濟擴張不僅提高國內對資金的評價,也會提高國際上的評價。

Ⅸ 二戰後,英國經濟衰敗的原因

英國在十九世紀末期就被德國和美國快速趕超。龐大的海外殖民尾大不掉,成了負擔。一次世界大戰更是泥潭。所謂二戰後的衰落,只不過是這一過程的加速罷了。

1. 二戰結束後,英國沿襲二戰時的計劃體系。官僚系統過於龐大,資源集中於中央,工會勢力強大,所以經濟失去活性。
2. 經濟的快速衰落,讓英國國內政治也極不穩定。在撒切爾夫人之前,首相頻繁下台,導致政策缺乏連續性。
3. 撒切爾夫人的私有化改革雖然激活了經濟,但公共服務部門如醫療和教育體系更趨於集中,消耗大量的資源。
4. 英國金融業發達,金融巨頭的話語權也很大。為了保護金融業利益,英鎊不斷走高,導致國內製造業轉移。
5. 二戰後,英國參與了數次沖突,比如馬島海戰和伊拉克戰爭。這帶來經濟上的包袱。

除了政策方面的原因,還有許多其他的原因,比如:
1. 德國人在工作場所的紀律和效率高於英國人
2. 英國人多購房,德國人多租房。英國勞動力的靈活性低。

Ⅹ 為什麼英國二戰後會嚴重負債變得很窮,政府不能自己又發行貨幣嗎,反正自己用

為什麼英國政府不能濫發貨幣?

因為會「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1]Inflation):
通俗地講是指國家生產的貨幣過多,導致貨幣降低本來的價值,使得物價上漲。如白菜本來2.2元一斤,後因貨幣過多而漲價為4.4元。客觀來說指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供遠小於求)。紙幣、含金量低的鑄幣、信用貨幣,過度發行都會導致通脹。
通脹後果
它是指貨幣流通中出現的這樣一種情況:投入流通中的貨幣,主要是紙幣發行量過多,大大超過流通實際需要的數量,以致引起貨幣貶值。[3]
通貨膨脹對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費的影響:
(1)實際收入水平下降
(2)價格上漲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導致福利減少
(3)通貨膨脹的收入分配效應:具體表現為:低收入者(擁有較少稟賦者)福利受損,高收入者(擁有較多稟賦者)卻可以獲益;以工資和租金、利息為收入者,在通貨膨脹中會遭受損害;而以利潤為主要收入者,卻可能獲利。

閱讀全文

與英國二戰後的通脹是怎麼造成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語嘎嘎嘎什麼意思 瀏覽:492
伊朗疫情怎麼傳入最新通報 瀏覽:137
英國使團有多少人來中國 瀏覽:40
義大利發生火災是什麼時候 瀏覽:955
義大利金頂獎是什麼 瀏覽:645
同志在中國有多少 瀏覽:180
義大利的衣服店是什麼樣 瀏覽:843
如何養中國海棠 瀏覽:630
義大利滑板車補助怎麼申請 瀏覽:109
為什麼伊朗出口石油有很多欠款 瀏覽:384
到印尼馬古魯省需注意什麼 瀏覽:131
英國碩士留學多久收到回信 瀏覽:327
英國街頭有多少個會中文 瀏覽:266
英國靈活用工率是多少 瀏覽:96
伊朗為什麼設最高領 瀏覽:235
美國和伊朗發生了什麼新聞 瀏覽:413
印度版非布司他片哪裡賣 瀏覽:784
越南快遞多少錢越南專線 瀏覽:722
伊朗擁有多少核武 瀏覽:990
歐洲為什麼要執意反對美國制裁伊朗 瀏覽: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