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加勒比移民如何重建英國

加勒比移民如何重建英國

發布時間:2022-09-06 06:03:29

『壹』 最近小國移民比較火,特別是加勒比地區的移民,國內較知名的有聖基茨,安提瓜,有誰可以詳細介紹以下么

聖基茨-尼維斯()由兩座小島組成,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坐落於加勒比海的背風群島,可以一覽聖巴斯、聖馬丁和聖尤斯特斯等系列群島的全景。是加勒比海地區最完整的自然生態區。擁有多處水清沙細的海灘和令人嘆為觀止的美景,不同緯度所產生的不同土壤類型使該國成為熱帶植物的天堂,熱帶氣候可以說近乎完美。

整個國家面積267平方公里,人口約5.25萬,黑人佔94%,另有百人和混血種人,居民多信奉基督教,英語為官方語言和通用語。屬海洋性氣候,全年環境氣候舒適,平均氣溫大約26攝氏度。

(一)項目簡介

聖基茨-尼維斯投資入籍計劃始於1984年。根據聖基茨-尼維斯《憲法》第八章(90-95條)的規定,政府有權授予符合條件的人以其國家公民身份。您向該國政府捐獻或者不動產投資即可獲得公民身份和國家護照。該計劃,在現有的投資入籍計劃中是歷史最長的,該項目宗旨是吸引投資移民,投資聖基茨-尼維斯,投資款將用於國家發展。憲法允許投資移民申請者,不用滿足任何居住要求即可獲得公民身份。

申請聖基茨-尼維斯移民,您可以選擇以下投資方案:

一、直接捐獻

二、投資當地房產

以上方案所需投資金額、時間和費用對比分析如下:

謝謝,請採納!

『貳』 在加勒比地區可以移民的國家有哪些

啥移民呀,說白了就是賣護照,因為不會有人真想在那種經濟落後的彈丸小島長期生活的。這些小島雖然都是一級棒的度假區,但是那些度假區與當地人的生活基本上是隔離的,在度假區度幾天假還行,長期呆誰也受不了。
但這些小島國大都沒有海外所得稅,是避稅天堂,所以一些富人會買他們的國籍,以達到避稅的目的。
通過捐錢或者投資房地產就可以快速入籍的加勒比國家包括:多米尼克、多米尼加、聖基茨和尼維茲、安地卡及巴布達、格瑞那達、巴拿馬等國。

『叄』 大英帝國的歷史沿革

對不列顛島嶼與法國的擴張 自1066年威廉一世從諾曼底登陸並征服了英格蘭之後,英格蘭在幾百年的時間里就一直積極地介入歐洲的事務。
到14世紀末,從對歐洲的羊毛貿易發展出來的對外貿易已經成為英格蘭最重要的國家政策。英格蘭1282年入侵威爾士,1169年進攻愛爾蘭,1296年短暫控制了蘇格蘭(1314年中斷,兩個地區的真正統一要等到1603年通過王位繼承和平實現。雖然英格蘭君主在1204年喪失了諾曼底的領土,通過聯姻與繼承英格蘭的統治者還是擁有法國大片的土地,直到1453年。之後一直到1563年英格蘭君主只擁有法國北部的戰略要港加來,但是自那之後就連加來港也丟失了。 海外帝國的成長 海外的大英帝國——這里指的是英國人的海洋探險以及在不列顛島以及歐洲大陸以外地區的移民或殖民——之根源可追溯到1485至1509年在位的亨利七世。
在理查三世所建立起來的羊毛貿易的基礎上,亨利七世創建了現代英國海洋商貿體系,並極大地發展了英國的造船工業與導航技術。這套體系也為日後貿易機構的建立創造了條件,而像馬薩諸塞灣公司和英國東印度公司之類的貿易企業為英帝國海外的擴張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亨利七世也下令在朴茨茅斯建造英國的第一個干碼頭,加強建設當時還規模很小的英國海軍,他於同年8月5日在聖約翰港宣布紐芬蘭為英格蘭的殖民地。
1587年沃爾特·雷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在羅阿諾克(Roanoke)宣布弗吉尼亞為英格蘭殖民地。但這兩塊殖民地都十分短命,由於食物匱乏、惡劣的天氣、海難以及美洲大陸上不友好的土著人的侵犯,英格蘭很快就不得不放棄了這兩片殖民地。 斯圖亞特王朝時期 1588年(在都鐸王朝的伊麗莎白一世期間)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但1589年-1596英國組織的四次遠征均告失利,不僅嘗到了比西班牙損失無敵艦隊還要痛苦的滋味而且國力大傷,更要命的是西班牙於1589—1598年間恢復了海上實力,這樣西班牙海軍進入相對輝煌的時期,1596年和 1597年腓力二世兩次派出強大的無敵艦隊便是證明。【註:奎恩和瑞安:《英國海上帝國》,第115頁。】這導致1588年後英國與西班牙人的戰爭一直處於劣勢。1604年,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與西班牙簽訂了《倫敦條約》。
1607年,英格蘭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Jamestown)建立了第一個海外殖民地。在之後的300年,英格蘭不斷在海外擴張勢力范圍並鞏固了本土的封建君主專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的議會在倫敦合並,組成大不列顛議會。 大英帝國的雛形成於17世紀初,此時英格蘭已經在北美建立了多片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包括了日後的美國、加拿大的大西洋省份以及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小島嶼例如牙買加和巴貝多。
盛產甘蔗的加勒比地區高度依賴奴隸的工作,它是英格蘭早期最重要、最有利可圖的殖民地。美洲大陸南部的殖民地為英格蘭提供煙草、棉花和大米,北部則出產毛皮;它們從經濟角度上講沒有加勒比島嶼對英格蘭那麼重要,但是大片的可耕種土地吸引了眾多英格蘭移民者。
英格蘭的美洲殖民地正通過戰爭與殖民逐步擴大,通過英荷戰爭,英國獲得了新阿姆斯特丹(紐約)。七年戰爭中英格蘭擊潰了法國,並在1760年佔領了新法蘭西的全部地區,控制了北美更多地區。
隨後,澳大利亞(1788英國人發現)和紐西蘭(1840年成為英國領土)成為英國移民們的另一目的地,而同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土著人口也因戰爭與疾病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內銳減了60%至70%。這些殖民地之後都實現了自治,同時也是羊毛和鐵礦的出口地。 原本的英國殖民體系在18世紀開始衰落。在輝格黨人長期控制國內政治權力的時期(1714年至1762年),帝國對外採取了比較積極的政策,包括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戰後為解決戰債問題而向殖民地征稅(主要是對殖民地徵收更多的稅)引發了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至1783年),使得英國喪失了其人口最多的殖民地英屬北美十三州。這段時期有時被稱為「第一英帝國」,即17至18世紀英國在美洲的擴張。18世紀開始英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擴張則被稱為「第二英帝國」。英國對美國控制權的喪失表明,對殖民地的控制並不一定對英國經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英國在放棄了對美洲殖民地的防務與行政管理之後,很快恢復了對美國貿易的支配。
重商主義是經濟學的理論,指的是國與國之間對財富的爭奪,它是英國第一次海外殖民擴張的特色。英國從北美殖民地獨立這一事件中學到的經驗是,在不擁有殖民統治權的情況下,貿易依然能夠帶來經濟繁榮。這就是在1840至1850年代英國願意授予諸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白人殖民地自治領地位的原因,因為這些國家的白人被視為是居住在殖民地的「祖國」人民。而愛爾蘭則有著完全不同的命運,它於1801年被並入全稱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英國。
在這一時期,英國宣布廢除奴隸貿易(1807年),並很快將這一禁令強加到別國身上。到19世紀中英國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基本消滅了奴隸貿易。奴隸制本身於1834年在英國的殖民地被廢止,情況直到1920年左右才形成穩定狀態。舊有的殖民與奴隸制度的終結是與自由貿易一同實施的,自由貿易原則在1840年左右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其標志是英國撤銷了《穀物法》(Corn Laws)和《航海條例》(Navigation Acts)。自由貿易完全地開放了英國市場,也促使其他國家在19世紀中葉開放他們的市場。
一些人會認為,自由貿易的興起僅反應了英國的經濟地位,而與任何的哲學觀點無關。確實,英國對迫使他國執行某一政策一直比對自己施行同樣政策更為熱衷。盡管英國喪失了13個美洲殖民地,1815年歐洲大陸上拿破崙的最終戰敗確立了英國最成功的國際強權的地位。在工業革命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的同時,皇家海軍主宰著海洋。英國始終與歐洲大陸事務保持距離,因而得以施行旨在擴大其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的擴張計劃,該計劃通過自由貿易和戰略優勢建立了一個「非正式帝國」。
從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到1870年的普法戰爭,英國是當時人類世界唯一的工業化強權,是全球30%工業產品的生產地(1870年)。作為「世界工廠」的英國能夠有效、低廉地生產工業品,使得其在國內生產的產品在運輸到外國後價格依然比當地生產的產品更具競爭力。只要其海外市場的政局穩定,即使沒有實施正式的殖民統治,英國依然能夠從自由貿易中獲益。 1870年—1914年,一戰爆發這段時期內,殖民擴張的政策與意識形態被稱作「新帝國主義」。這段時期內最明顯的趨勢就是各歐洲強權「為帝國而帝國」,在海外競相爭奪並鞏固其殖民地,在種族優越論的前提之下直接殖民與統治其他被視作是劣等民族的人民。
在這一時期,歐洲強權在海外的殖民地總面積達到了2300萬平方公里。非洲直到1880年代還很少有歐洲人踏足,但在這一時期內非洲成為帝國主義者們主要的目標。但是擴張在其他地區也十分頻繁,特別是在東南亞和東亞沿海地區:在這些地區美國和日本也加入到了爭奪殖民地的行列之中。
1875年被認為是大英帝國的分水嶺,這一年本傑明·迪斯累利領導的英國政府從埃及的伊斯梅爾(Ismail)手中買入了蘇伊士運河的股份。英國從此鞏固了對這條對英國和印度貿易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的運河的控制權。1882年,英法兩國對埃及領土的爭奪最終以英國人的勝利告終。
對俄羅斯帝國幾個世紀以來逐漸向南擴張的擔心也影響了英國的政策:1878年英國控制了塞普勒斯,將其作為保護奧斯曼帝國的據點;在此之前英國還參與了1845至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並試圖入侵阿富汗。所有這一切舉動都是為了阻止俄國進一步向南擴張以至最終威脅到英國對印度的佔領。英國發動了三場針對阿富汗的血腥戰爭,但都不成功,當地人民的反抗和復雜的地勢挫敗了英國的目標。1842年的第一次英阿戰爭是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所遭受的最慘痛的軍事失敗,整個英國軍隊被由俄羅斯帝國所支持的阿富汗普什圖族人擊潰。1880年第二次英阿戰爭同樣是一次慘痛的經歷,英軍在坎大哈被擊潰、在喀布爾被包圍,最後只能撤退到印度。1919年第三次英阿戰爭引起了阿富汗部族的起義,徹底擊垮了剛剛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英軍,將他們永遠地趕出了阿富汗。英國人在亞洲內陸的冒險在1903年以一次失敗的、並且完全沒有必要的侵略中國西藏的行動失敗而告終。
與此同時,在英國的許多有影響力的政治家和商人都認為正式的帝國極其重要,特別是對在世界市場上份額正在下降的英國商品而言。1890年代英國全心全意地採取了新的政策,很快成為熱帶非洲殖民地的重要搶奪者。
英國採取了新殖民主義政策的誘因可能是為英國產品和投資尋求更大的海外市場,或者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戰略性的先發制人舉措,為的是防止現有的貿易通道被別的強權破壞,或者讓別國在日趨封閉的國際貿易形勢發展下獲取更多的出口市場。1900年初張伯倫試圖對英國的貿易壁壘法案進行修改卻遭到很大的反對並最終被迫放棄,這顯示即使在英國的利益受到損害的情況下,英國人還是十分支持自由貿易原則。也有歷史學家認為,英國採取新帝國主義政策其實是其影響力下降的表現,而非其影響力上升的結果。
在印度的殖民主義的演變過程足以警示我們,不應將新帝國主義時代之前西方資本主義強權間經濟上的競爭視為英國加強殖民地管制的唯一原因。印度正式成為英帝國的組成部分是在1858年,目的是鞏固英國對印度的統治,也是對印度兵變的直接反應,而印度兵變也是印度國內的保守勢力反對英國在印度次大陸的許多政策導致的。 1757年,普拉西戰役(Battle of Plassey)的勝利讓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印度孟加拉邦的統治權,1770年因對該邦過度征稅而惡化的飢荒引起了英國國內的爭議。到了19世紀,東印度公司已經幾乎控制了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之後該公司管轄的領土被移交給女王政府管理。維多利亞女王於1876年被宣布為印度女皇。
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和馬來亞也被納入英國在亞洲的勢力范圍。1841年在獲得了鴉片戰爭的大勝後,英國從中國人手裡奪得了香港島。
英國對中國的興趣源自18世紀末,當時英國成為中國茶葉的進口國。茶葉進口導致了英國方面巨大的貿易逆差,因此英國希望通過從印度向中國出口鴉片來平衡開支,雖然這么做違背了中國的禁令。因鴉片貿易所引起的兩次鴉片戰爭都以英國的勝利告終。
鴉片戰爭之後,英國與中國保持了一種復雜的關系。雖然英國獲得了香港,英中貿易主要還是通過幾個開放了的中國港口進行。因此英國希望看到的是一個獨立的中國,因為中國的崩潰意味著其他西方強權就可能與英國一起瓜分中國,而使得英國所擁有的特權地位受到挑戰。
同時,英國也不希望看到一個過於強大的中國,因為這就意味著中國將取消或要求重新協商一些原本簽訂的條約。這種態度解釋了看似矛盾的英國對華政策:一方面協助清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另一方面卻和法國聯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1875年,歐洲國家在非洲最主要的殖民地只有兩塊,阿爾及利亞和開普殖民地;但到了1914年除了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外其他所有的非洲國家都成為了歐洲國家的殖民地。這種從原先只在經濟控制殖民地的「非正式帝國」到對非洲殖民地直接管制的轉變,其實是以英國對這些原本就處於英國影響之下的非洲地區赤裸裸的掠奪而實現的。
當法國、比利時和葡萄牙在剛果河下游地區進行殖民活動時,他們其實已經威脅到了英國向熱帶非洲的深入。1884至1885年的柏林會議就曾試圖調解強權之間的矛盾,該會議提出了以「實際佔領」為確定各國殖民地歸屬的評判標准,而該標準的採納意味著歐洲國家更加肆無忌憚地襲擊非洲當地的部落和人民以求獲得更大面積的「實際佔領」地。
英國1882年對埃及的軍事佔領(最直接的起因是為了保護蘇伊士運河)同時也起到了確立了英國對尼羅河地區的控制。這又進一步導致了1896至1898年英國對蘇丹的征服,以及1898年9月涉及英法兩國的法紹達事件。1899年英國完成了對南非的全面佔領,這項軍事行動最早始於1795年對開普的並吞。在侵犯了原本是南非荷蘭人所統治的金礦產區德蘭士瓦以及鄰近的奧蘭治自由邦後,負責南非事務的英國南非公司進一步向北深入,並以開普富商賽西爾·羅得斯爵士(Sir Cecil Rhodes)的名字將其所佔領的地區命名為羅德西亞(Rhodesia)。
英國在南非和東非的勝利促使羅得斯爵士和英國駐南非大使阿爾佛萊德·米爾納(Alfred Milner)提出了在非洲建立一個「從開普敦到開羅」的英國殖民帝國的構想。他們希望通過建造連接蘇伊士運河和南非礦區的鐵路來實現。但是由於德國對坦噶尼喀的殖民將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切成兩半,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非洲殖民地之間只有電報線路暢通,而鐵路則無法建造。
雖然是自由貿易最積極的鼓吹者,矛盾的英國人在1914年卻不僅僅是最大的海外帝國,更是掠奪非洲的最大受益人。1885年至1914年之間英國將大約30%的非洲人口置於其統治之下,而同一時期法國只統治了15%的非洲人、德國9%、比利時7%以及義大利1%。英國的奈及利亞殖民地就擁有1500萬人,是整個法屬西非和所有德國殖民地人口的總和。 1837年,年僅十八歲的肯特郡主維多利亞登基為英國女王,直到她在1901年逝世,被稱為維多利亞女王。在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六十多年中,經過多位首相的努力,英國控制了全球海權,主宰了世界貿易,其廣闊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日不落帝國」儼然「可以與世界抗衡」。在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涌現出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麥克斯韋,莎士比亞以來最傑出的文學家狄更斯,自由主義政策的先鋒格萊斯頓和大名鼎鼎的外交家帕默斯頓,可謂人才濟濟。
維多利亞帝國的統治地位在1865年帕默斯頓逝世之際達到了頂峰:「北美和俄羅斯的平原是我們的谷倉;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礦區;加拿大和北歐半島為我們種樹;澳大利亞為我們牧羊;還有阿根廷為我們養牛;秘魯送來白銀,南非進貢黃金;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至於我們的棉花種植園正在從美國南部向地球一切溫暖的地方擴展。」大英帝國也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紀初達到鼎盛,領土約3367萬平方千米,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是人類史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並獲得國際史學界公認與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承認。 作為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英國曾經能夠將整個世界作為其原材料的來源國和工業品的出口市場。但是隨著其他國家的工業化,在19世紀這種情況在逐漸改變,越來越多國家開始保護其原材料的供應和出口市場。到1870年代,英國的工業產品面臨著來自其他國家的強有力競爭。
工業化在德國和美國迅速進行,使它們迅速趕超了英國和法國這兩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比如,到1870年德國的紡織和金屬工業在組織結構和技術效率上已經超越英國,並且在德國國內市場上已經擊敗英國同類產品。到19世紀末,德國甚至開始為當年的「世界工廠」生產這些產品了。
雖然無形出口品(如銀行服務、保險和船運)讓英國不至於出現貿易逆差,但其貿易額佔世界總貿易額的比例卻從1880年的四分之一下降到1913年的六分之一。英國不僅只在工業化國家的市場競爭中落敗,其產品在欠發達國家的市場上也沒有占據優勢。英國甚至正在喪失它曾經所擁有的對印度、中國、拉丁美洲和非洲海岸等地區貿易上的主導地位。
英國的商業困境因1873年至1996年的經濟蕭條而雪上加霜。因商業衰退所導致的通貨緊縮更進一步給各國政府增加了壓力,迫使它們鼓勵扶植國內工業,從而最終導致了歐洲強權逐漸拋棄自由貿易的原則(德國於1879年、法國於1881年先後放棄自由貿易)。
這么一來的結果是國內和出口市場的雙重萎縮。歐洲和後來美國的政府與企業領袖們因此開始將海外的殖民地作為他們新的市場:這些海外殖民地將成為宗主國的出口市場,而他們則被安置在貿易壁壘的保護之下,使得其他國家商品無從與宗主國產品競爭。同時它們還依然是廉價的原材料供應地。雖然英國將自由貿易一直堅持到了1932年,英國也參與了對海外殖民地的爭奪,以避免那些曾經在其影響之下的地區落入別的工業化國家之手。 白人殖民 隨著加拿大(1867)、澳大利亞(1901)、紐西蘭(1907)和南非聯盟(1910)相繼取得了自治領地位,大英帝國已經開始了從帝國到英聯邦的轉變。這些新國家的領袖們與英國政治家們一起出席1887年起定期舉行的殖民地會議(1907年後被稱作帝國會議)。
各自治領在外交政策確實上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只要其政策不明顯違反英國本身的利益:加拿大的自由黨政府在1911年與美國簽署了一項雙邊自由貿易的互惠協議,最後卻因英國保守黨的反對而沒有獲得批准。
國防方面,原本將自治領的防務納入一個單一的帝國軍事框架在1900年以後被證明已經很難維系,因為英國此時開始在歐洲大陸的防務問題上承擔更大的責任,同時還必須面對崛起的德國海軍的威脅。1909年大英帝國決定各自治領應擁有其自己的海軍,這違背了1887年英國承諾澳大利亞向英國海軍輸出人力以換取英國在太平洋地區艦隊駐扎的協議的。 一戰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大英帝國完成了最後一次大規模海外擴張。經國際聯盟的批准,英國對原本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巴勒斯坦和伊拉克進行委任統治,而德國殖民地坦噶尼喀、西南非洲(納米比亞)和新幾內亞也被劃入英國的版圖(西南非洲由南非,新幾內亞由澳大利亞統治)。
雖然英國贏得了戰爭,並從戰爭中獲得了新的殖民地,但戰爭的巨大開銷使得英國無法繼續承擔維系一個帝國所需要的龐大財政支出。英國有數百萬人死亡,無數資產被毀,其結果是債台高築、資本市場的混亂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籍官員人數的缺乏。與此同時,民族主義情緒在新老殖民地都在高漲,而帝國的參戰以及黑人士兵在戰爭中所感受到的強烈的種族歧視都助長了這種民族主義情緒。
1920年代是自治領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雖然自治領地在一戰爆發時還無權選擇是否參戰,1919年結束一戰的《凡爾賽條約》,卻是由英國和其自治領分別簽署的。1922年自治領不願支持英國對土耳其的軍事行動,迫使英國尋求一個和平的妥協方案。
自治領的完全獨立經由1926年的《貝爾福宣言》和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得到最終確立:所有自治領取得與英國的同等地位,英國的立法機構不再有權干涉自治領內部事務,自治領也將享有自主外交政策的自由。1907年在殖民部內設立的一個主管自治領事務的部門也在1925年從殖民部分離出來成立獨立的自治領部,並在1930年擁有了首位部門大臣。
加拿大在1923年成為第一個獨自簽署外交條約的自治領,並在1928年迎來了首位英國駐渥太華高級專員,從而結束了加拿大總督原先即是加拿大國家元首、又是英國駐加拿大代表的矛盾地位。1927年加拿大向華盛頓派遣了第一位永久性的外交官;1940年澳大利亞也派出了首位駐外大使。
愛爾蘭自由邦在一場反抗英國統治的血腥戰爭後於1921年取得了自治領地位;1937年愛爾蘭與英國斷絕了正式的憲法關系,並在1949年正式成為完全獨立於英聯邦之外的愛爾蘭共和國。原本就獨立、直到1922年才被英國掌控的埃及也在1936年斷絕了與英國在憲法上的特殊關系(雖然直到1956年英國才從埃及撤軍)。在1922年成為英國保護國的伊拉克也在10年之後的1932年完全獨立。 非殖民化 20世紀初被殖民地區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已經開始挑戰殖民宗主國的統治地位。同時,宗主國又越來越關心本土和周邊國家的事務。英國雖然在開始時試圖抵抗這種勢頭,但都落得災難性的下場,最終只得接受這一新的形勢,並將舊日的大英帝國轉變為今日的英聯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英國民不聊生,而它的前盟友們卻又不願繼續支持殖民主義。1947年的經濟危機迫使克萊門特·艾德禮的工黨政府放棄英國成為超級大國的夢想,承認美國崛起。英國也必須處理與歐洲其他國家的關系,但英歐之間扭曲的關系至今沒有完全解決。
二戰最終摧毀了英國原本就已經開始減弱的經濟與財政領導能力,並凸顯了自治領與美國在軍事上對英國進行協助的必要性。1942年澳大利亞總理約翰·科丁(John Curtin)史無前例地下令將駐扎在英屬緬甸的澳大利亞士兵調回澳大利亞參加保衛澳大利亞的戰斗,明確地向英國表明,英國再也無法要求自治領地政府犧牲本國利益來維護英國的戰略利益。
戰爭結束後,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於1951年加入了美國主導的澳新美地區安全條約,使得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在太平洋地區新的軍事主導力量。而英國本身也從1961年起就試圖加入歐共體,並在1973年如願以償,這進一步削弱了英國與其自治領之間原本存在的特殊經濟關系,從此自治領的產品在進入英國市場時不再享受特殊優惠待遇。
在加勒比、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在日漸強大的民族主義勢力推動下,戰後的非殖民化運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實現,而英國幾乎從未試圖抵制這股浪潮。英國的頹勢在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中表露無遺:在這場近乎羞辱的事件中,英法兩個老牌殖民國家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被迫結束對埃及的干預,以維護美國在中東的利益。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這是印度國大黨長達40年反抗殖民主義斗爭的勝利。但是印度的獨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代價的,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互相的內斗。英國和其他自治領對於印度獨立地位的接受是今日英聯邦組織的開始。
1957年,迦納在10年的民族主義獨立運動後終於獨立,之後奈及利亞(1960年)、獅子山和坦噶尼喀(1961年)、烏干達(1961年)、肯亞和桑給巴爾(1963年)、甘比亞(1965年)、波札那和賴索托(1966年)以及史瓦濟蘭(1968年)也相繼宣布獨立。
英國從南部和東部非洲的撤軍對當地的白人居民有著很大影響:肯亞獨立後發生的茅茅起義表明,白人土地主對權力的佔有已經引起了非洲土著居民的不滿。南非白人政權一直是英聯邦的一塊心病,直到1994年南非政府結束了種族隔離的政策。
雖然由白人佔多數的羅得西亞聯邦隨著1964年馬拉維和尚比亞的分別獨立已經分裂,南羅得西亞的白人(他們自1923年起就一直是一個自治的殖民地)宣布獨立,拒絕接受一個非洲人政府的管轄。在南非白人政府的支持下這個羅得西亞政權一直持續到1979年,直到雙方達成協議成立一個多數共治的辛巴威共和國。
在短命的西印度聯邦(1958年至1962年)的聯合失敗後,大多數英國的加勒比殖民地選擇分而治之:1962年的牙買加和特立尼達和多巴哥、1966年的巴貝多以及其他的東加勒比海島國都相繼獨立。英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在之後的歲月里也相繼經歷了類似的非殖民化過程。1997年,英國在中國政府的多次交涉下,歸還了原本就屬於中國領土而被英國占據的殖民地香港。

『肆』 英國的殖民是如何在北美洲開始的過程是怎樣的

1607年,倫敦公司依據英王的「特許狀」來到北美詹姆士河口,建立了僅有一個炮台、一所教堂、幾間薄板房的詹姆士城,奠定了英國在北美的第一個殖民地──弗吉尼亞的基礎。1620年,英國的一群政治避難者,乘一艘名叫「五月花」號的船,在北美的馬薩諸塞登陸,建立普利茅斯城,奠定了新英格蘭殖民地的基礎。「五月花」號是英國移民駛往北美的第一艘船,這艘船載重大約只有180噸,長90英尺(1英尺等於30.48厘米)。本課引語中選用了插圖《「五月花」號》,圖中展示的正是根據記載後人畫的一幅「五月花」號船的想像圖。這艘船最早離開英國的時間是1608年8月,船上主要是一些受英國國教迫害的英國清教徒,離開英國後,首先來到荷蘭,當時有些人決定前往北美,他們與弗吉尼亞公司簽訂移民合同。1620年9月23日,在牧師布萊斯特的率領下,「五月花號」前往北美,船上的乘客共有102名,其中,清教徒35名,其他的有工匠、漁民、貧苦農民,還有14人是契約奴。11月21日,「五月花號」到達科德角,即今天的馬薩諸塞州普羅文斯頓;登陸前,船上的清教徒領袖主持制定了一個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五月花號」公約》,當時,41名自由的成年男子在上面簽字。其中內容包括:組織公民團體,擬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規章和條例。聖誕節後的第一天,他們在普利茅斯上岸,建立殖民地。之後建立了馬薩諸塞、羅德艾蘭、康涅狄格和新罕布希爾等殖民地。17世紀中期英國建立馬里蘭殖民地,從荷蘭手中奪取特拉華,又奪取荷蘭的新尼德蘭,並將其分割為二,建立紐約和新澤西兩個殖民地。1682年,英王查理二世將賓西法尼亞賜給業主威廉·賓,以抵償王室欠他的債務,同年建立費城,建立賓西法尼亞殖民地。英王查理二世把卡羅來納賜給其寵臣們,後又將卡羅來納分為兩部,即北卡羅來納和南卡羅來納兩個殖民地。1733年,建立喬治亞殖民地。至此,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763年,英國以財政虧空1.4億英鎊的代價打贏了七年戰爭。英國統治集團處心積慮要把戰費支出轉嫁到北美殖民地人民頭上,同時企圖通過高壓加緊對殖民地的控制。1763年10月,為了限制殖民地擴大,以利於英國控制和征稅,頒布英王敕令,禁止殖民地人民向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移民。1764年,頒布「食糖條例」,對許多進口商品徵收高稅,並嚴格管理糖和糖漿的貿易。同年還頒布「通貨條例」,禁止北美殖民地發行紙幣和用貶值的殖民地紙幣償還宗主國債權人的債務。為鎮壓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保證關稅收入,英國在北美殖民地駐扎了正規軍1萬人。而為了轉嫁駐軍的開支,1765年又頒布「印花稅條例」,規定北美殖民地的一切新聞報紙、小冊子、執照、商業文件和合法文書,甚至畢業文憑,都必須加貼印花,也就是都必須付稅,違者受罰。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印花稅的高潮,是殖民地人民抗英斗爭的轉折點。「自由之子」、「通訊委員會」等反英群眾組織先後在各地出現,人們抵制征稅,搗毀稅局,焚燒印花稅券,將英國稅吏遊街示眾。英國政府被迫廢除了印花稅條例。從1766年起,又多次頒布唐森德條例(唐森德是當時英國的財政大臣),規定征課自英國輸入殖民地的貨物的入口稅;規定英國關稅稅吏有權闖入殖民地任何民房、堆棧、店鋪,搜查違禁品及漏稅的走私貨物;波士頓商人領導了全殖民地性的抵制英貨運動,1766年至1769年,英國輸入殖民地北部的貿易總額由136.3萬鎊,降至50.4萬鎊。英國政府於1770年被迫廢除了唐森德條例。英國政府雖於1770年被迫廢除了唐森德條例,但其中有的條例,如徵收茶葉稅則未廢除。北美人民對此異常憤怒,視其為英國暴政的象徵,於是掀起了不飲茶的抗議運動。壟斷茶葉貿易的東印度公司,由於經營不善,瀕於破產。英國政府為了幫助東印度公司擺脫困境,賣掉積壓的1 700萬磅茶葉,於1773年通過一項《茶葉稅法》,准許東印度公司享有到北美傾銷茶葉的專賣權,讓東印度公司每磅茶葉繳納三便士輕稅後,就可以直接賣給零售商,同時禁止殖民地人民走私茶葉。英國政府的目的在於用低廉的茶價引誘北美人民飲用東印度公司的傾銷茶。北美人民拒絕飲用東印度公司的傾銷茶,費城、紐約、查爾斯頓等港人民反對英國茶船卸貨。12月16日,波士頓8 000市民集會,要求運茶船達特摩斯號離開港口。這一要求遭到英國殖民者的拒絕。當晚,波士頓青年組織的波士頓茶黨,化裝成印第安人,夜間登上茶船,將船上價值1萬多英鎊的300多箱茶葉倒入海中。英國於1774年下令封閉波士頓港。波士頓傾茶事件是北美人民反對殖民統治暴力行動的開始。1774年,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形勢日益嚴峻,各地對英國殖民統治的不滿加劇。英國政府決定以武力來鎮壓殖民地的反抗,這一年的11月,英王喬治三世(1760—1820)宣稱,「必須用戰斗來決定他們是隸屬於國家還是獨立」。新英格蘭各地的人民也紛紛組織民兵,准備武裝反抗。英國駐馬薩諸塞總督蓋奇聽說民兵在距離波士頓只有21英里的康科德有一個軍火庫,裡面藏有大量彈葯,1775年4月18日夜,他派斯密斯中校率領800名軍人襲擊康科德。英軍一出動,在附近監視的民兵就發現了,他們立即發出信號,民兵、銀匠瑞維爾看到信號,騎上馬就去通知民兵。19日清晨5點左右,英軍途經來剋星頓時,遇到民兵的阻攔,雙方發生槍戰。英軍雖然打退了民兵,但在康科德又遭到民兵的伏擊,死傷近百人。這次戰斗雖然規模不大,但消息傳出後,各殖民地人民群情激憤,紛紛奪取槍支,佔領英軍軍火庫,武裝斗爭開始了。

『伍』 加勒比海移民後代為何被稱為疾風世代

特立尼達德和多巴哥以及其他加勒比海群島的居民來到英國埃塞克斯的海港。疾風世代由此得來。

加勒比海是位於西半球熱帶大西洋海域的一個海,全面積275.4萬平方公里。西部與西北部是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和中美洲諸國,北部是大安的列斯群島,包括東部是小安的列斯群島,南部則是南美洲。

加勒比海

鹽度為3.6%,密度為1.0235-1.0240 103kg/m3,海面水的顏色從藍綠色至綠色。

中美的多數河流都流入加勒比海,但南美的大部分河流都匯合於奧里諾科河,並於西班牙港的正南流入大西洋。

『陸』 英國人是怎麼殖民到加拿大的路線是什麼

15世紀初,法國和英國的探險家航行於北美水域沿岸,尋找一條通往亞洲的航線。法國人在聖勞倫斯河岸和大湖區附近建立了基地,英國人在哈得孫灣和大西洋岸邊建立了據點,最終他們未能找到通往亞洲之路,但發現了北美這塊廣闊無垠的大地上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

17世紀初,英國和法國都建立了永久居住地,盡管來自兩國的定居者生意興隆,但他們在政治和軍事上仍然依賴本國政府。兩國勢均力敵,虎視眈眈。1763年簽定的巴黎條約使6萬法國定居者生活在英國人控制的土地上。

1774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魁北克法案,確定了英國刑事法和法國民事法,保證法國殖民者享有語言和宗教的自由。

1791年,英國政府設立兩個行政區――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他們分別是今天的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行政上設有地方長官、立法委員會和選舉產生的地方議會。

1840年,英國政府將上下加拿大合並成為加拿大省。代錶王室的地方行政長官的權力逐漸減少。1848年,加拿大省被准予成立自己的政府,負責除外交以外的其他事務。

1864年,加拿大自治領地誕生,約翰-麥克唐納出任第一屆政府總理。直到1948年紐芬蘭人劃入加拿大領地,才完全形成如今加拿大之疆土全貌。加拿大19世紀後半期的歷史是社會發展與社會矛盾交織在一起的歷史。

1931年,加拿大成為英聯邦成員,加拿大自治權得到英國政府的正式承認,享有與英國同等的權力,從此成為獨立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加拿大經歷了重大的社會變化,來自南歐、亞洲、南美和加勒比海島國的移民加入到已經生活在這個國家的英國和其他其他西歐人後裔的行列中。結果,加拿大成為一個日益發展的多語言、多文化的社會。

也就是說,加拿大並不是英國的殖民地。

『柒』 非洲是怎麼變成英國殖民地的

1.巴蘇陀蘭- 即今賴索托。1868年英國吞並了該地區,1871年交由好望角殖民政府管轄,1884年英國恢復對其的直接管轄。1966年獨立。

2.貝專納- 即今波札那。1884年英國遠征軍到達該地,1885年宣布其為英國的保護國,1895年貝專納部分地區交由好望角殖民政府管轄,其餘部分繼續直接隸屬於英國的管轄之下。1966年獨立。

3.英屬多哥 原為德國的殖民地,一戰後被分為法屬多哥和英屬多哥。戰後英國對該地區進行委任統治,1919年被並入黃金海岸,迦納獨立後成為其領土的一部分。

4.英屬喀麥隆 原為德國殖民地,一戰後英國對其部分地區進行委任統治,1961年英屬與法屬喀麥隆合並並宣布獨立。

5.甘比亞 自1661年起該國就是英國商人的要塞,1821年被並入獅子山,1888年成為獨立的英國殖民地,1894年部分內陸地區也被宣布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965年獲得獨立。

6.黃金海岸 即今迦納。自1631年起英國商人就開始在此聚居,1821年至1874年是英屬獅子山的下設行政區,其中1828年至1843年曾由商人控制。1830年起其領土開始向內陸擴張,1874年英國設立黃金海岸殖民地,1904年其邊界最終被確定。1919年將英屬多哥並入,1957年獨立。

7.埃及 1882年埃及被英國佔領,1914年至1922年期間是英國的保護國,1922年獲得獨立,但對英國履行必要的條約義務,英國軍隊在該國持續駐軍直到1954年。

8.肯亞 1886年英國與德國瓜分東非後獲得肯亞,1888年將其並入英國東非公司管轄,1895年由英國政府取代東非公司直接管理。1920年成立肯亞殖民地,1963年獨立。

9.模里西斯 1814年英國從法國手中奪得模里西斯,1968年獨立。

10.奈及利亞 1851年在該國建領事館,1861年吞並部分地區,1885年成立尼日地區保護地,1886年交由英國皇家尼日公司管理,1892年至1898年間英國繼續佔領奈及利亞的剩餘領土,1900年英國政府開始直接對奈及利亞施行統治。1914年南北奈及利亞合並,1919年將英屬喀麥隆並入奈及利亞,1960年獨立。

11.北羅得西亞 今尚比亞。1891年起劃歸英屬南非公司統治,1924年英國政府開始直接統治該地,1953年北羅得西亞與尼亞薩蘭和南羅得西亞成立中非聯邦,1964年獨立。

12.尼亞薩蘭 今馬拉維。1875年起就有傳教士在次建立據點,1891年英國在此建立中非保護地,1907年被命名為尼亞薩蘭,1953年與南北羅得西亞合並成立中非聯邦,1964年獨立。

13.獅子山 自1787年起獅子山就是英國公司進行黑奴貿易的重要據點,1807年成為英國殖民地,1896年其內陸地區被宣布為英國的保護國,1961年獨立。

14.南羅得西亞 今辛巴威。1893年英國從非洲部落手中奪得南羅得西亞,並由英屬南非公司管理,1923年成立責任政府,由英國政府管理,1953年至1964年間與北羅得西亞和尼亞薩蘭組成中非聯邦,1965年該國的白人少數政府自行宣布獨立,只獲得南非等少數國家承認。1980年白人政權與黑人族群達成共治協議,更名辛巴威,成為獲廣泛承認的主權國家。

15.英屬索馬里蘭 1884年成為亞丁的保護國,1897年劃定邊界,1905年成為單獨的殖民地,1940年至1941年間曾被義大利短暫佔領,1960年並入索馬里後獨立。

16.南非 1795年和1806年英國從荷蘭人手中兩次奪得好望角的部分領土,1814年全面吞並好望角,1872年起受英國直接管轄。英國佔領了這個原屬荷蘭的殖民地後,眾多荷蘭裔白人開始向奧蘭治自由邦和德蘭士瓦移民,但英國在1900年布爾戰爭後吞並了這兩個地區。納塔爾則於1843年被英國吞並並成為其殖民地。1910年由上述殖民地合並組成南非聯邦,成為一個自治領。

17.西南非洲 今納米比亞。1878年納米比亞的沃爾維斯港被宣布為英國領地,1884年被並入好望角殖民地,1915年英國吞並了該港周圍的德國殖民地,於1919年成立南非委任統治地。1990年獨立。

18.史瓦濟蘭 1890年英國與德蘭士瓦對史瓦濟蘭統治者進行聯合保護,1906年英國單獨對其保護,1968年獨立。

19.蘇丹 蘇丹原是埃及的殖民地,後在1880年代埃及統治被馬赫迪推翻;1898年英國以埃及的名義重新佔領蘇丹,並與埃及共同對蘇丹進行統治。1956年蘇丹獨立。
坦噶尼喀 原為德國在東非的殖民地,1919年英國開始對其進行委任統治,1961年獨立,1964年與桑給巴爾組成坦尚尼亞。

20.桑給巴爾 1841年英國在該島建立領事館,1890年宣布其為英國的保護國,1963年獨立,次年與坦噶尼喀合並組成坦尚尼亞。

21.烏干達 1890年英國東非公司與布干達王國簽訂條約,1894年布干達正式成為英國的保護國,1896年其他幾個地區陸續加入保護國,1905年成立烏干達殖民地,1962年獨立。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陸,包括周圍島嶼在內,共3000多平方公里。非洲這一名詞由來已久,在古羅馬人的著作里出現阿非利加一詞,當時的概念指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西北部。羅馬帝國末期,這一地區擴大到北非,但仍不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中世紀末期,新航路開辟後,逐漸擴大到現在的整個非洲。1.巴蘇陀蘭- 即今賴索托。1868年英國吞並了該地區,1871年交由好望角殖民政府管轄,1884年英國恢復對其的直接管轄。1966年獨立。
15到18世紀末,相當於歐美國家資本原始積累和工場手工業階段。隨著新航路的開辟,非洲成為歐洲列強覬覦的對象。1415年,葡萄牙在北非休達建立第一個殖民據點。16、17世紀,荷蘭、英國和法國也相繼侵入非洲,當時對歐洲來說,非洲是最難進入的大陸。殖民者的據點大多在沿海,從西非的維德角開始,到安哥拉3000公里沿海地區,這也反映了西方殖民者在原始積累時期對外侵略的基本要求。一方面企圖把非洲沿海地區變成通向東方,殖民者在非洲探險的中途站和供應基地,另一方面在西非海岸進行奴隸貿易,使之成為他們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組成分,這一時期殖民者採取的殖民方式是赤裸裸的暴力手段,以掠奪性的貿易和血腥的販運黑奴為主。15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殖民者進行了長達400年的奴隸貿易。16世紀初,第一船非洲奴隸從西非海岸橫渡大西洋運到新大陸。奴隸貿易的范圍集中在大西洋東西兩岸,被稱為「大西洋奴隸貿易」,奴隸貿易分初程、中程和歸程,因此也被稱為「三角貿易」。中程最令人發指。殖民者通過奴隸貿易,獲取300%—1000%的高額利潤。西非海岸是殖民者爭奪奴隸貿易最激烈的地方,被稱為「奴隸海岸」。此外,殖民者還按他們的主要掠奪物給西非沿岸地帶取名「胡椒海岸」、「象牙海岸」和「黃金海岸」,這些名稱形象地表明了殖民者掠奪的商業特點。
18世紀末、19世紀初至1876年布魯塞爾會議,相當於歐美資本主義大機器工業發展和自由資本主義的鼎盛時期。這時期西方加緊侵略非洲,力圖把非洲變成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殖民統治方式也由原來的建貿易據點、進行奴隸貿易為主改變為佔有領土和對非洲進行殖民奴役為主。統治方式變化的原因在於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販奴政策不能適應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的需要,另外,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發展也使奴隸貿易遭到譴責。殖民者要用非洲人開發非洲,這樣做比西方人開發非洲的利潤更大。從經濟上看,輸出一船棕櫚油比輸出一船奴隸的利潤更大。丹麥在1803年,英國在1807年,瑞典在1813年,荷蘭在1814年先後通過禁止奴隸貿易法。19世紀20-40年代,英國為杜絕走私貿易,曾同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等主要販奴國家合作,締結海上船隻《相互檢查條約》,規定進行海上巡邏,懲罰販奴者。但由於美國在1862年前拒絕簽約,歐洲其他一些國家為逃避檢查,掛美國國旗,仍繼續販運奴隸。19世紀後期以前,始終未能終止奴隸貿易,但官方奴隸貿易被走私奴隸貿易取代

『捌』 關於加勒比海的歷史或傳說

原來,17世紀歷史上的羅亞爾港口有著「海盜首都」的惡名。它曾是歷史上海盜船隊的最大集中地,附近海域也因此沉沒了不少滿載金銀財寶的商船。

讓我們先從法國海盜說起。

在前一篇中,我們已經知道,托爾蒂島曾經是加勒比海的海盜之島。17世紀初,海盜們利用托爾蒂島易守難攻的自然條件,把托爾蒂島修建成了一座固若金湯的海盜要塞。

據有關資料,最早登上托爾蒂島的,是個叫弗索瓦斯的法國海盜,此人天性兇殘,當時的他,是加勒比海一帶令人望風而逃的惡魔。

1655年,英國人佔領了牙買加,這樣,英國人就在加勒比海地區確立起自己的政治和經濟上的優勢地位。牙買加首府金斯敦附近的羅亞爾港就成了海盜的「巴比倫」,一塊海盜的樂土,海盜們在光天化日之下銷售從西班牙人那裡掠奪來的戰利品,當地居民和商人都樂意來這里購買海盜的商品,因為價格很低廉。

海盜們的勢力范圍也由這里輻射到大小安的列斯群島。到17世紀後半葉,美洲大陸也留下了海盜的足跡。1683年,海盜艦隊還出現在南太平洋,他們繞過了今智利的合恩角,然後沿太平洋西海岸北上,一路上劫掠的對象自然又是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其中秘魯遭劫難尤深。海盜們還在1695年到達巴拿馬海峽一帶。

17世紀下半葉,西歐殖民國家完成了對安的列斯群島的瓜分。

島嶼瓜分完以後,出現了一個相對平靜的時期。根據1670年在馬德里簽訂的條約,西班牙完全放棄牙買加,法國正式取得聖多明各島的一部分�即今海地。列強在加勒比地區的勢力范圍相對穩定之後,曾經共同出兵鏟除海盜活動。海盜的日子因此而不大好過,一部分尋找加勒比地區的「新大陸」作為避難之地,還有一部分則移居到了世界其他地方。

牙買加位於加勒比海的西北部,在古巴以南140公里,海地西南160公里處,為加勒比海第三大島,首都金斯敦。

歷史上的牙買加,原來是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居住地。1494年哥倫布發現該島後不久,被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

牙買加島的第一座城市是西班牙人建立的,位於牙買加東部,後來被西班牙人廢棄。之後,他們又於1538年在島的南部重建了「西班牙城」,並將其作為島的首府,牙買加島也進入了西班牙人的黃金時期。至今,該城還完整地保留著西班牙的建築風格。

1655年,英國人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得牙買加之後,便開始在此地建了大規模的蔗糖種植場,並由此給英國帶來滾滾財源,同時,牙買加也成為英國的黑人奴隸貿易市場之一。海盜們在瘋狂搶掠財富的同時,也瘋狂地抓捕俘虜,然後在這里的奴隸市場上轉手出賣。

更可怕的是,羅亞爾港公開身份是牙買加首府,而非正式身份是海盜首都,海盜搶奪來的金銀珠寶在這里堆積成山,一船船金子有的時候都輪不到卸船,只有停放在港口裡等候。在當時的牙買加城,處處彌漫著強盜氣息,富商同海盜們相互勾結,串通一氣。所有的人都懂得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即富商們絕不會問你的貨物的來路,更不談這些貨物的前主人是誰。他們明明知道海盜們運來的貨物是不義之財,但為了發財,便來者不拒。商店的櫃台里擺滿了各種值錢的珠寶、天鵝絨、錦緞以及其他各種五花八門搶來的商品。

牙買加成了海盜們的天堂,光天化日之下,海盜們招搖過市,而原本規矩的商人卻大都惶惶然離開了此地。在這種惡性循環之下,各色各樣的人都抱著大發橫財的目的來到了那裡。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北歐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愛爾蘭人,還有非洲人、黑白混血人,可謂形形色色。他們開酒店、貨棧、飯館、旅店、妓院,以滿足海盜們的揮金如土。

牙買加城的這種惡行,引起了好多國家的公憤。許多歐洲國家,紛紛強烈要求當地政府取締這座縱容和包庇犯罪的城市。但是,臭名遠揚的牙買加殖民官員根本不把別國的譴責當成恥辱。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下,那些殖民官員們個個都發了橫財之後,再用巨額的金錢行賄,買通當局政府官員,藉以用各種手段來保護自己非法所得。
參考資料:新浪讀書

閱讀全文

與加勒比移民如何重建英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有哪些古老大國 瀏覽:787
伊朗的低壓料都有什麼型號的 瀏覽:92
伊朗人種是什麼民族 瀏覽:703
英國紙幣長什麼樣子圖片 瀏覽:843
越南如何宣傳本國政治體制 瀏覽:187
義大利餅什麼 瀏覽:331
香港哪個地方銀行可以收伊朗的錢 瀏覽:977
中國有哪些邊境 瀏覽:29
印度高端設備都有哪些 瀏覽:977
義大利chinese怎麼發音 瀏覽:199
印尼用什麼吃東西 瀏覽:369
從珠海去越南多少錢 瀏覽:371
越南過境簽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706
印尼回國要什麼證明 瀏覽:238
東鵬伊朗白玉怎麼做出來的 瀏覽:551
為什麼換越南盾與匯率不一樣 瀏覽:921
義大利早餐主要是什麼怎麼做 瀏覽:159
如何去買中國最好的刀 瀏覽:256
越南的錢幣稱為什麼 瀏覽:254
中國有哪些大學有名的專業 瀏覽: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