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怎麼變成美國小弟

英國怎麼變成美國小弟

發布時間:2022-09-06 11:11:04

① 為什麼美國本來脫胎於英國,最終取代英國

在歷史上,英國曾號稱日不落帝國,轄下的領土面積最高時,多達3350萬平方公里,佔到世界陸地面積的1/4。連今天的世界超級大國美國,都曾經是它的殖民地。

不過,靠著英國建立的殖民地北美十三州起家,如今的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擁有近963萬平方公里的遼闊疆域。

而英國在二戰之後,不僅殖民地喪失殆盡,連本土的愛爾蘭也脫離英國獨立建國。英國的領土面積崩塌式縮水,僅剩區區24.41平方公里,綜合實力更是一落千丈。

美國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沒少受英國壓榨和剝削。本應該發展受到影響,更加落後才對。卻為何在獨立後不到200年光景,就能快速超越英國,成為超級大國呢?


(珍珠港事件)

四、善於抓住機遇。

脫胎於英國的美國,很快威脅到英國的世界地位,按說這時英國必然要對其進行打壓,可還沒等英國動手,德國人在歐洲挑起了兩次世界大戰,成為眾矢之的。

德國戰車所到之處,把當時的歐洲列強無一例外地拉下神壇,雙方兩敗俱傷。而美國遠處偏遠的北美大陸,不僅毫發無損,還傾銷軍火大發戰爭財。

等到歐洲一片哀嚎之際,強弩之末的日本挑起珍珠港事件,美國不再觀望,果斷出兵歐亞,輕而易舉橫掃日本,攻入德國。取得二戰的最後勝利。

由於法國早已投降德國,而老牌世界霸主英國雖心有不甘,但面對無論是領土還是實力,都已遠超自己的美國,不得不低下身段,做起了美國的小弟,共同對抗東歐勁敵蘇聯。

就這樣,美國以極低的戰爭代價,幾乎獲得了參與歐洲戰場全部利益的瓜分,成為新的帶頭大哥,從這一點上來說,是德國挑起的戰爭機遇,成就了美國的強國夢。

② 英國曾是「日不落帝國」,為何會成為美國的「最鐵盟友」

因為英國比起當年的大英帝國,實力已經遠遠不如了,因為當年的英國是巨無霸的存在,大英帝國巔峰期包括殖民地大約有3000萬平方千米,比蘇聯還要大,而後來因為二戰和一戰的失利,慢慢的就退出了歷史舞台,成為了一座普通的發達國家,而美國替代了這個全球霸主地位,現在的英國自然與美國靠攏的。

而最後英國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在殖民地想要獨立的時候,他也沒有強力阻止,希望他們依然可以保留英國原有的制度,為將來的互相發展推動作出一定的作用,而美國在戰後英國衰落了以後,就代替了這個地位,成為了新一代世界霸主,並且從全球各國吸引了大量的頂尖科技人才,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而英國作為和美國文化相近的國家,如今自然也是要抱美國大腿的。

③ 當年英國世界第一強國,可英國後來怎麼衰敗了

時代不同了。
英國是第一強國的時代是歐洲的殖民時代。英國憑借各地的殖民地提供原料和市場、憑借自身的工廠建設得以稱霸歐洲(美國崛起之前,其實也就是全球)
英國的衰落,一個原因是其全球的殖民地陸續獨立,不再能創造財富;一個原因是一戰和二戰給英國的經濟造成了不小的沖擊;而天高皇帝遠的美國則藉此機會發展了工業和科技,通過戰爭積累了財富。此外,英國本來是島國,氣候單調領土狹小,經濟的多樣性、工農業的發展潛力都有限,導致了美國崛起後昔日的宗主國很快成了美國的小弟。
即便如此,英國相對我們亞洲諸國來講,其資本主義已經基本完成了資本積累,社會法制趨於完善,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仍然是我們所追趕的對象。

④ 在二戰後,英國為什麼甘願成為美國的附庸呢

最近很多人非常的好奇,其實從歷史來上,英國是真的很強的,話說曾經在歷史上當了這個世界霸主接近300年,但是在二戰後英國的聲音就很小了,而且一直都是跟誰美國,在美國的下面當小弟,成了美國的附庸,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英國到底怎麼了呢?對於這些問題讓我一起來簡單的分析看看吧。

首先,英國在歷史上曾經叫日不落帝國,是最大的殖民地國家,全球很多地方都是他們的殖民地,英國當了世界霸主300多年了,做的壞事就不說了太多了,犯下的罪惡也不說了很多,在一戰和二戰中雖然都是戰勝國,但是國力在戰爭的影響下嚴重受損,非常的虛弱,畢竟以前壞事做多了,這個時候不找個大哥保護下,那別人不得找他算賬啊,害怕自己被清算就找了個大哥當保護傘唄。所以就找了當時的最強大的美國做了大哥,英國就成了美國的附庸了。

最後,我想說這就是為什麼當時的世界強國,霸主國家要認美國當大哥,其實核心的原因就是和俄羅斯的關系越走越遠了,而俄羅斯的實力又很強大,自己只能在美國的羽翼下才能好好的活著了。

⑤ 客觀來講英國日本都是世界強國 為什麼甘願做美國的小弟呢

英國是歐盟的一分子,但是和美國走得很進,有點夫唱婦隨的感覺,日本別看它表面強大,其實很多關鍵技術都被美國操控著,日本只不過是美國戰後扶植的傀儡,要害都被美國掐得死死的。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從美國那裡得到不少軍事乃至部分科技技術好處。英國和美國的利益是一致,我不是說了就像夫妻關系,日本不過是美國從二戰後由狼馴化來的狗而已。

⑥ 英國人為什麼總是愛做美國的小弟

1、北美最早的歐洲移民來自英國;
2、英國一直奉行大陸孤立政策,或者說是大國相互牽制的政策,,所以其沒有加入歐元區,為
了牽制歐盟,必須緊跟美國,,這是他們的共同利益;
3、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已經衰落的慘不忍睹,,為了繼續保持在世界上的那點影響力,不得不緊
跟美國,美國人吃肉,英國人跟著啃骨頭

⑦ 身為世界霸主的英國,為何二戰後變成魚腩國家

英國自從二戰以後,正如同丘吉爾所預示的那樣,墮落出世界強國的行列。盡管如此,大英帝國依舊擁有巨大的影響力。要知道英國曾在世界稱霸長達一個世紀,在最為強盛的時候基本可以說太陽在帝國從不會落下。憑借小小的彈丸之地,卻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讓人佩服不已。

可是為何在二戰之後,如此龐大的帝國便開始土崩瓦解?曾經的世界一哥,現如今都很少在新聞聯播中出現,隨著美蘇的崛起,使得英國的日子很是不好過,最終成為美國的小弟。

其一,英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今天這樣,這其實跟英國的發展有很大的關系。首先英國在二戰之前,經濟的發展便已經出現疲勢,倘若沒有二戰的爆發的話,它的衰落也會慢慢體現的。只不過是二戰加速這一天的到來,在二十世紀初英國由於在工業革命中的疏忽,使得英國的科技實力受到影響。這樣一來維持英帝國的便是,廣闊的殖民地體系。在戰爭爆發後,英國對於這些區域的掌控力開始下降,在戰後各國開始民族運動。英國的殖民崩塌,國家實力開始衰弱。

其二,新興國家的興起。大英帝國存在有數百年的歷史,在統治階層難免有所腐朽,失去進取之心。在不久後隨著其他國家的崛起,英國的利益受到挑釁。其中的德國便是佼佼者,不僅敢於跟英國叫板,甚至德國所發起的世界大戰,讓英國也是苦不堪言。在二戰後,英國的霸主地位其實已經很難保住。最終美國替代英國的地位,開始跟蘇聯爭霸。英國悲催的是連二三位都無法保持,最終落到成為別人的打手。

其三,世界殖民體系的崩塌。要知道那時候在經過戰火的洗禮,隨之而來的便是民族思潮的傳播、英國引以為傲的體系遭到嚴重的摧毀。英國也知道自己的現狀,於是便將經歷放到國民的民生方面。雖然不在是世界霸主國家,那麼英國便開始大力的發展經濟,可是它的語言至少成為世界的通用語。

⑧ 英國是怎麼一步步淪為美國的小弟的

因為二戰以後,英國漸漸的就失去了原來的殖民地,所以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遠遠不如當年那麼輝煌了,但是美國因為二戰受到的影響比較少,加上吸引了很多全球高端人才來美國,為美國進行科研,創新服務,所以說美國的實力也是發展的極其迅速,很快就成為了全球新一代超級大國。

並且當時來到美國生活的,也都是來自歐洲國家的一些高端人才,他們都是具有夢想,敢於創新突破,所以說讓美國的經濟實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包括美國當時還不斷吸引全世界很多精英人才,所以說英國在失去殖民地以後,回到了以前的2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如今無論是規模還是人口都無法恢復超級大國的級別了,但是依然可以做一個經濟發達的小國家。


⑨ 二戰後英國何時放棄外交獨立成為美國「小弟」

本文摘自:《囂張的特權》,作者:巴里·埃森格林,出版:中信出版社
利用金融武器實現地緣政治目的一個例子就是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而使用這一武器正是美國。在超級油輪問世之前,西歐70%的石油是經由蘇伊士運河運送的(現代超級油輪由於規模過於龐大而無法穿行)。基於該運河,從英國殖民地馬來西亞運送錫和橡膠至歐洲的成本會大大降低。從更廣泛意義上講,這也會降低亞洲和歐洲之間商品運輸的成本。因此,英國在蘇伊士駐有80000人的衛戍部隊,並與法國共同掌控蘇伊士運河公司(SuezCanalCompany)的財務大權。
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一樣,當時的埃及也正經歷著民族主義浪潮,並尋求自1952年起從英法聯營公司手中收回蘇伊士運河的租借權。1952年7月22日,一場軍事政變推翻了埃及的君主政權,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將軍上台。納賽爾上台之後,埃及與英國乃至整個西方之間關系都變得日趨緊張。1954年,納賽爾與英國達成一項協議,後者同意撤離駐守蘇伊士運河的衛戍部隊。之後,納賽爾提高賭注,於1956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
作為中國台灣的盟友且一直對中國大陸持敵視態度的美國迅速作出反應,停止對埃及阿斯旺大壩的資金支持。英國早前參與了阿斯旺大壩的設計工作,而英國水文學家也參與了大壩的早期工程,但提供資金支持的是美國,這也反映了當時英國所處的窘境。艾森豪威爾政府的這一突然決定凸顯了「冷戰」政治家約翰·福斯特·杜勒斯的影響力。當時,剛剛經歷過腸道手術的艾森豪威爾正處於康復期,而外交事務則委託給了一向以強硬著稱的杜勒斯。
杜勒斯滿以為納賽爾會知難而退,但這位埃及總統卻不願意作出讓步。阿斯旺大壩是納賽爾心目中的金字塔,他要將它打造成現代埃及的象徵。因此,他重申從英法手中收回蘇伊士運河的特許權,並將運河收歸國有。對此,蘇伊士運河公司的70000名法國股東憤怒不已。而令法國政府更為惱火的是納賽爾對阿爾及利亞叛軍的支持,這使得法國在北非的政治和軍事問題進一步惡化。
為此,法國同以色列達成了一份秘密協定。長期以來,以色列就反對納賽爾對途經蘇伊士運河的以色列商船的阻撓。不久,它們得到一份緊急情報,獲知埃及剛剛從蘇聯購買了一批「米格」戰斗機。(這些戰斗機是經由捷克斯洛伐克采購的,但這並不重要。)更為嚴峻的是,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飛行員已經駕駛這些戰斗機抵達埃及。
在同法國進行了一系列的秘密磋商之後,英國同意加入這一聯盟。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先發制人,入侵西奈半島。英國和法國則出兵奪取運河的控制權,表面聲稱是為避免運河遭以色列和埃及部隊破壞。英法戰斗機對埃及機場進行了轟炸。(「米格」戰斗機自然也包括在內。)納賽爾不甘示弱,將全部47艘航經運河的船隻擊沉,致使運河關閉。雖然來自亞洲和中東的商品及石油仍可繞經非洲之角抵達歐洲,但額外的成本卻極為高昂,而且航運時間也大大延長。納賽爾採取的行動造成了一系列的嚴重後果,其中最恐怖的後果之一就是開普敦的艦船大擁堵,有超過平時3倍數量的船隻在那裡補給燃料。
雖然法國傘兵和英國突擊隊有能力以較低的代價奪取運河的控制權,但損失已經造成。英美之間的特殊關系也因此而受到損害。雖然是外交官出身,但保守黨首相安東尼·艾登在發起軍事行動之前並未徵求艾森豪威爾的意見。他只是想當然地認為這位美國總統會支持他對埃及政府採取的行動,因為之前埃及已經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之所以沒有徵求美國的意見,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當時的艾登已對納賽爾忍無可忍。艾登向來以自負著稱,易感情用事,且當時正值暴怒之時。早在1938年時,他就因不滿首相內維爾·張伯倫背著他接觸義大利獨裁者貝尼托·墨索里尼而憤然辭去外交大臣職務。納賽爾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最終導致英國的和解政策(艾登是該政策的主要參與者)破產。在1951~1955年第三次出任外交大臣(第二次是在「二戰」期間)時,艾登就曾親自就英國駐蘇伊士基地軍隊撤離問題與埃及進行磋商。
此時的納賽爾已經成了艾登的眼中釘,他決心要推翻這位埃及領導人。折中辦法是不可行的。對於主管外交事務的國務大臣安東尼·納丁提交的備忘錄,他的反應是:「你那份備忘錄上都是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孤立納賽爾,還有這個'中立'納賽爾,這都是些什麼胡話?我要打倒他,你明白嗎?我要除掉他……我才不管埃及會不會出現混亂。」艾登之所以大為光火,原因就在於這份備忘錄建議以外交手段解決與埃及的問題。
誤會或許還與這樣一個事實有關:艾登與美國駐英國大使溫斯羅普·奧爾德里奇從未建立起良好關系。值得一提的是,溫斯羅普·奧爾德里奇是納爾遜·奧爾德里奇的兒子,後者在建立美聯儲和推動美元國際化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正常來說,美國大使應該有一個傳遞美國總統和國務院看法的信息渠道。但艾登與奧爾德里奇關系相當冷淡,後者似乎更關心英國社會而非它的外交政策。
最後一個因素就是艾登對財政大臣哈羅德·麥克米倫的信任。麥克米倫盲目地認為英國可以依賴與美國的特殊關系。就個人而言,麥克米倫與美國也有關聯,她的母親就是在印第安納州出生的。此外,他與美國在任總統之間也有一種特殊關系。當時的艾森豪威爾任北非戰區盟軍最高司令,而與英國首相丘吉爾之間的戰時聯絡工作就由麥克米倫負責的。在蘇伊士運河戰爭前夕,麥克米倫在前往華盛頓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年會時曾偷偷溜進白宮,與艾森豪威爾進行了一次會面。在這次會面中,雙方有無談及蘇伊士運河問題不得而知,但他給首相傳遞的信息卻是非常明確的。「艾克(即艾森豪威爾)決意已定,」他寫道,「不管以何種方式都要讓納賽爾下台。」但這只是一相情願而已。
在蘇聯出兵鎮壓匈牙利革命之後,艾森豪威爾及其國務院最不願意做的就是與佔領國為伍。杜勒斯看不慣任何與殖民主義沾邊的東西,因為他認為這將會削弱美國在「冷戰」中的地位。此外,基於預算考慮,美國財政部長喬治·漢弗萊-艾森豪威爾的內閣密友-也不贊成美國提供支持。
英國人也誤解了美國的選舉政治。1956年11月艾森豪威爾謀求連任的事實給了他們一種信心,讓他們以為他會與英國和以色列站在一起,共同反對埃及。事實上,美國選民並不願意美國再次介入一次軍事行動。對於以捍衛和平為競選口號的艾森豪威爾來說,反對蘇伊士運河戰爭會為他贏得政治加分。出乎英國的意料,美國要求立即停止軍事行動。
這就是地緣政治的整個背景,而金融背景則是英鎊的脆弱性。英國的國外債主仍在尋求擺脫他們在「二戰」期間獲得金融請求權,而英國日漸寬松的資本管制則為他們提供了這樣做的機會。與此同時,受制於高工資、低生產率和對抗式的勞資關系,英國也難以通過發展強勁的出口經濟來抵消其弱勢金融。在蘇伊士運河戰爭之前,英國的儲備甚至就已經快降到了被視為最低安全水平的20億美元。基於這一背景考慮,參與一場昂貴的、不確定的軍事行動是危險的。蘇伊士運河的關閉將會增加航運成本,並會提高進口石油的價格。因此,蘇伊士運河冒險行動也就進一步加深了市場對英國能否維持1英鎊兌2。8美元的英鎊兌美元匯率的懷疑。
這一匯率的下降或許會產生深遠影響。那些習慣將其貨幣與英鎊掛鉤的英聯邦國家和北歐國家將不得不決定是否延續這一習慣。它們或許會選擇與美元掛鉤,因為美國是一個更強大的經濟體,也是一個更大的貿易國。如果是如此,那麼對英鎊區的凝聚力以及英鎊區成員國在倫敦的銀行業務來講,都將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在蘇伊士運河行動之前,艾登政府就已經知道,要想維持1英鎊兌2。80美元的英鎊兌美元匯率,它需要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幫助。這正是艾登和麥克米倫認為他們會獲得美國無條件支持,並對此充滿信心的原因。而這也正是他們作出嚴重誤判的原因。美國國務院警告說,美國可以提供支持,但前提是英國政府必須承諾撤離其在埃及的軍隊。11月2日,美國在聯合國大會提出了一項停火決議。美英矛盾的公開化導致了英鎊擠兌事件。之後,美國明確表示,它不僅要求停火,而且還要求實際撤軍。這一聲明使得英鎊面臨的局勢進一步惡化。
至此,麥克米倫-他曾是美國政府內閣中主張對納賽爾採取軍事行動的最堅定支持者-突然改變立場。他也因此被反對黨指責為表裡不一的兩面派,並被冠以「先進先出的麥克米倫」的綽號。但作為政府的財政大臣,他實際上是沒有其他選擇的。他的真正失敗在於此前他對美國將會為英國提供幫助的過度自信。
在接下來的兩個星期里,英國政府一直在推諉,它表示接受停火協議,但僅同意撤出一個營的兵力。資本管控延緩了儲備的外流速度,但引來了眾多賭注英鎊貶值的投機者。考慮到英鎊可能貶值的情況,購買英國商品的外國買家要求延期付款,而向英國銷售商品的賣家則要求提前付款。
妥協是痛苦的。保守黨後座議員團體「蘇伊士集團」(SuezGroup)並不願意承認英國已經失去第一位階地緣政治強國地位的事實,強烈反對撤離全部軍隊。艾登政府尋求金融支持的承諾,以便確保內閣在撤軍問題上達成一致。但艾森豪威爾政府仍要求英國政府給出具體的撤軍日期。英國人擔心設定具體日期可能會引起混亂,導致部隊無法正常撤離,並危及駐軍的安全。因不堪重負,身體狀況欠佳的艾登飛往黃金眼(Goldeneye)休養,這也是小說家伊恩·弗萊明在牙買加的度假地。但這並未激起人們對政府的信心。
所有人都知道危機會在12月4日進入最嚴峻的時刻,因為在這一天,麥克米倫將會就英國的儲備情況發布月度報告。它將會表明英國的黃金和美元儲備已降至20億美元以下,這毫無疑問會引發新一輪的英鎊擠兌事件。迫於這一時間的壓力,艾登政府重申了它的撤軍承諾,但仍試圖避免給出一個確切的日期。它採用了含混不清的語言向華盛頓保證,「(我們)已經決定準時撤離,而且我們也准備准時撤離」。
但所有的牌都掌握在美國人手裡,他們不做任何事情就能迫使英國讓步。12月2日,在財政大臣發布報告兩天前,英國內閣同意將12月22日作為撤軍的最後時限。12月3日,剛剛休假回來的美國財政部長漢弗萊同意支持英國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款。
基於此,當12月4日麥克米倫作報告時,他可以說英格蘭銀行的儲備已經降到20億美元以下,但同時也可以聲明,美國支持英國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取全部的13億美元的信貸額度。12月10日,在美國的支持下,英國的借款申請得到批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行委員會的16名委員中,只有代表埃及的委員投了棄權票。這一行動標志著英國金融危機的結束。同時,這也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曾經的經濟大國英國追求獨立外交政策的時代的結束,因為現在它不得不依賴一個更加強大的夥伴,這就是美國。

⑩ 英國是如何從世界一流強國淪為美國小弟的

一,二戰 元氣大傷! 海外殖民地獨立! 英國沒落!

美國則靠賣軍火發家! 本身領土也大。家底豐富! 美國崛起!

與英國怎麼變成美國小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去巴厘島玩7天換多少印尼盾呢 瀏覽:586
中國有哪些古老大國 瀏覽:789
伊朗的低壓料都有什麼型號的 瀏覽:92
伊朗人種是什麼民族 瀏覽:703
英國紙幣長什麼樣子圖片 瀏覽:843
越南如何宣傳本國政治體制 瀏覽:187
義大利餅什麼 瀏覽:331
香港哪個地方銀行可以收伊朗的錢 瀏覽:977
中國有哪些邊境 瀏覽:29
印度高端設備都有哪些 瀏覽:977
義大利chinese怎麼發音 瀏覽:199
印尼用什麼吃東西 瀏覽:369
從珠海去越南多少錢 瀏覽:371
越南過境簽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706
印尼回國要什麼證明 瀏覽:238
東鵬伊朗白玉怎麼做出來的 瀏覽:551
為什麼換越南盾與匯率不一樣 瀏覽:921
義大利早餐主要是什麼怎麼做 瀏覽:159
如何去買中國最好的刀 瀏覽:256
越南的錢幣稱為什麼 瀏覽: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