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貴族如何培養精神

英國貴族如何培養精神

發布時間:2022-09-06 12:03:56

㈠ 到底什麼是歐洲的貴族精神

歐洲的貴族精神:

是指在浮華社會里節制物質享樂,以文化藝術修養身心;即便手握權柄,卻更勇於擔當,堅守心中的榮譽與道德,在金錢、權力甚至生死面前,依舊保持自由獨立的靈魂。

1、文化的教養

抵禦物慾主義的誘惑,不以享樂為人生目的,培育高貴的道德情操與文化精神。

2、社會的擔當

作為社會精英,嚴於自律,珍惜榮譽,扶助弱勢群體,擔當起社區與國家的責任。

3、自由的靈魂

有獨立的意志,在權力與金錢面前敢於說不。而且具有知性與道德的自主性,能夠超越時尚與潮流,不為政治強權與多數人的意見所奴役。

(1)英國貴族如何培養精神擴展閱讀:

貴族精神的典例:

1、英法戰爭期間,英軍包圍法國加萊市2年,加萊城內很快彈盡糧絕,最後不得不乞降。

英國國王的要求是:交出6名加萊市民,理光頭,穿麻衣,脖子套上繩索,手持城門鑰匙陣前受死,則免於加萊市民死於飢荒。

民眾得知後,加萊城內首富第一時間挺身而出,為家族榮譽第一個報名受死,接著另外5個富翁都自願赴死,史稱加萊義民。

至今,法國依然建有紀念加萊義民的雕像和碑石。加萊義民以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個精英階層的道義和擔當和社會責任。

2、二戰時期,很多好萊塢當紅一線的男女影星,毅然決然放棄一切名利,投入反法西斯的正面戰場,有的甚至戰死沙場。

英國的威廉與哈里王子,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皇室血脈,身份不可謂不尊貴。但是威廉與哈里依然和普通英國公民一樣,進入英國海軍服役,和普通士兵一樣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毫無半點馬虎。

3、奧黛麗.赫本是美國好萊塢女神級的女星,她雍容典雅,如一朵出塵超世的蓮花。可是就是這樣的女神,她不為很多人知道的另一面是,她多次卸下鎂光燈下的光環,投入慈善事業,去非洲做一個普通的志願者,照顧那些衣不蔽體,營養不良的非洲孩童。

正是奧黛麗.赫本等人共同的努力,國際針對兒童的相關法律法規與救助機制,才得以日益完善並得到足夠的重視和響應,產生深遠的影響。

網路——貴族精神

人民網——看歐洲貴族是如何煉成的

㈡ 為何說想成為貴族,就一定得先富足自己的精神呢



▲逸夫樓遍布中國各地高校


比爾蓋茨的財產全部捐給社會,他的女兒全身沒有一個明顯的名牌,沒有開豪華跑車,沒有拿奢侈品包包,沒有艷麗的濃妝。


中國的富豪把孩子送到英國貴族學校,但他們發現即使是最好的學校,伊頓中學生活比平民學校還要艱苦,他們不會明白貴族是一種精神而不是物質的享受。

信力健說,「西方所崇拜的貴族精神不是暴發戶精神,它不與平民精神對立,不意味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它以榮譽責任勇氣自律等一系列價值為核心的先鋒精神,真正的貴族一定是富有自製力,一定有強大的精神力量,而這種精神力量需要從小加以培養。」


高貴不是奢侈品加身的包裝,高貴是源自內心的本善擔當。金錢上的富有永遠彌補不了精神上的貧窮。物質上的富足不能與精神的高貴等同。富可以是一個數字,但貴的內涵更深,是金錢永遠無法抗衡的豐厚底蘊。


富不貴只能是土豪,你可以一夜暴富,但是貴氣卻需要三代以上的培養。孔子說「富而不驕,莫若富而好禮。」 如今我們不缺土豪,但是我們缺少貴族。


高貴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豪氣與悲憫之懷,高貴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壯志與擔當之志 高貴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責任之心。


精神的財富最能養成性格的高貴,以貴為美,在不知不覺中營造出和氣的氛圍;以貴為高,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我們的素質。以貴為尊,在創造了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精神也提升一個境界。


一個心靈高貴的人舉手投足間都會透露出優雅的品質,一個道德高貴的社會大街小巷都會留露出和諧的溫馨,一個氣節高貴的民族一定是讓人尊崇膜拜的民族。別讓富而不貴成為永久的痛。

㈢ 和王石媳婦談談英國貴族精神:為什麼說刀叉並不比筷子高貴

我覺得是因為它們都是用來吃飯的,都是一個用處,半斤八兩,並沒有多大區別,而有錢人也並沒有比平凡人高貴到哪裡去。

㈣ 什麼是真正的貴族教育

中西貴族教育
貴族的教養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來培養:家庭、學校與社交。實際上,責任和自由的教育或者說熏陶,其實也一並貫穿其中。
「教養」首先來自於家教
中國人也很講究家教,但是現代人把家教理解得很狹窄,周末送孩子去彈鋼琴,或者讓孩子背《論語》,把家教理解為知識,好像知識越多家教越好。實際上這只對了一半。家教不一定是知識,它是一個自然形成的東西,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無形中形成的親切與自然、舉手投足中的優雅與高尚,這是一個氛圍,是被熏陶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
強調人文教育
英國貴族的孩子最希望進入的是伊頓公學,到現在它還是最著名的貴族學校,貴族家庭生了一個男孩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趕快到伊頓公學報名,否則到六七歲讀書時再去報名就晚了。伊頓公學教什麼呢?不要認為是打高爾夫球,那裡沒有高爾夫球場,也沒有今天熱門的工商管理、金融等等這些實用知識。到貴族學校,不是去學有用的知識,而是學在今天看來沒有用的知識,比如說拉丁文,熟讀從古希臘、中世紀到近代的各種宗教、人文經典,到今天還是這樣。貴族學校學的不是有用的知識,而是博雅之學。中國古代的儒家,孔夫子辦私學,朱熹、王陽明辦書院,教的也是類似的博雅知識,即所謂的士大夫之學。
人文教育不是通識教育,它像家教一樣,不是灌輸一些知識,而是要通過熏陶,通過各種道德和社會的實踐讓學生成為博雅之士。確切地說,人文教育的核心不是通識教育,而是人格教育。
第三步就是社交
男孩、女孩到了16歲就要有一個成人禮,首先成為正人君子,學會與各種不同的人文明相處,這就需要社交。父母帶著成年的小孩子進入社交圈。這些社交活動,比如舞會、沙龍、晚宴、打獵,都產生了交往的公共空間,哈貝馬斯講的近代公共領域,其前身是貴族的公共領域,貴族的公共領域就是在這樣的社交圈裡產生出來的。而中國古時候的「冠禮」「筓(jī)禮」早已隨時代消亡,新時代的十八歲成人禮不過一個只在大城市裡才能偶一窺之的空形式。而青少年學子社交圈之窄,比豢養的豬圈寬不了多少。

真正的貴族精神
真正的貴族精神,應該有三根重要的支柱:
一是文化的教養,抵禦物慾主義的誘惑,不以享樂為人生目的,培育高貴的道德情操與文化精神。
二是社會的擔當,作為社會精英,嚴於自律,珍惜榮譽,扶助弱勢群體,擔當起社區與國家的責任。
三是自由的靈魂,有獨立的意志,在權力與金錢面前敢於說不。而且具有知性與道德的自主性,能夠超越時尚與潮流。

㈤ 貴族氣質如何養成

她優雅地候在宅院門口迎接客人,身後那棟略帶古堡風格的三層小別墅,在十幾畝修葺整齊的綠地的映襯下顯得有些矮小和老舊。連接這座普通民宅與遠處高速公路的是一條彎曲而漫長的柏油馬路,它隔開了城市的喧囂與鄉村的寧靜,也連接著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 進入「古堡」,一眼就能看到樓梯間和過道的牆面上滿滿地掛著各種服飾和人物儀態的老舊圖樣。她告訴我,這些圖樣是她祖母的祖母傳下來的,是她們言談舉止的禮儀規范。從她咿呀學語時,這些圖樣是她的啟蒙讀物,她的母親就是她的第一位啟蒙老師。而她母親則從她外婆那裡學會了這些「規矩」,將來她也會把這些東西繼續傳授給她的孩子。我問她,圖上的很多服飾早都過時了,這樣世代相傳有什麼意義呢?「氣質」,她毫不猶豫地回答道,「外在的東西永遠都是變化的,再流行的東西也會有過時的那一天,唯有氣質來自於數代的積淀和修煉,歷久彌新。」後來,我才知道,她出身英國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歲月的變遷讓他們失去了原有的財富與社會地位,但那種與生俱來的貴族氣質依舊令人動心。 在英語中,「貴族氣質」的本義是「貴族血統」。也就是說,氣質經由血脈傳承,流淌於血液之中,滲透在骨髓之內。 十年前,我在德國奧迪汽車公司工作,同時在萊比錫大學在職攻讀博士學位。一個下午,我走出圖書館時,數米之外一個正推門而入的德國學生停在了門口,他扶住大門,一直等我走出,才輕輕合上,並報以友好的微笑。當他用蹩腳的中文向我問候,說「你好」的時候,我立即消除了他可能認為我是日本人的誤解。這個叫Andrea的青年人,後來成為了我很好的朋友。我曾問他:為什麼你對來自相對落後國家的人同樣彬彬有禮?Andrea給了一個讓我終生難忘的回答:只尊重有社會地位的人,有財富的人,有名望的人,甚至有知識的人,不是真正的尊重,而是勢利。作為一個紳士,尊重是對所有人生命的敬意和人性的關照。Andrea的祖先曾是普魯士王朝的一個貴族,他的父親如今是德國一家汽車公司的老闆。殷實的家道和尊貴的血脈並沒有使這個貴族後裔有絲毫的清高自大和傲慢無禮――他的高貴氣質清晰自然地流露在他真誠謙和的眼神里。 寄宿學校(Boarding Schools)。設法將子女送入歐美最好的寄宿學校,不僅使他們遠離父母的嬌寵,也避免創業父母周遭環境的某些不良影響。在融入學校高尚教育的同時,摒棄原來生長環境中的功利心態和金錢至上主義。因為這些學校的主要目的,並不僅僅是傳授和培養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成為個性發展,人格完整的獨立個體,並立志成為有益於社會和他人的人。歐美最優秀的寄宿學校,不僅以開發學生的智商見長,還以培養學生的紳士風度著稱。這種貴族精神主要表現在「犧牲自己,服務國家」的理念上。當戰爭來臨、國家危急之時,這些學生們就成為「軍隊之魂」。難怪英國前首相威靈頓公爵率領英國軍隊擊敗法國拿破崙軍隊,成為滑鐵盧戰役的勝利者之後這樣說:滑鐵盧之役,英國其實是勝在了伊頓公學的操場上。而伊頓公學,正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寄宿學校之一。 崇尚運動。在歐洲,體育運動歷來為貴族所深深推崇。不管是賽艇、橄欖球、足球,還是擊劍、馬術,幾乎所有體育項目的健將都是歐美青少年心目中的英雄。貴族之所以喜愛運動,是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貴族不應是病態的,健康的身體與陽光的心態是成為紳士或者淑女的基本要求。對貴族而言,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更重要的是能夠激勵人們恪守已經建立起來的規則,培養人們成為有責任感的團隊成員。當代世界的很多運動項目,都是發源於民間,而後變成貴族游戲,並由貴族圈子推廣到全社會。 周遊世界。游歷各國不僅是為了培養子女的開創和冒險精神,更是為了了解社會和自然,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周遊並非簡單的照照相片,到此一游;貴族旅遊需要文化知識方面的充分准備和深入實地的勘查了解,需要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和一個善於發現問題的頭腦。一般來說,歐洲貴族建議子女至少用半年至一年的時間周遊世界。這種周遊,既不是遊山玩水,也不是蜻蜓點水,而是帶著興趣指導老師同游同學,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藝術怡情。培養子女對於音樂的愛好是貴族氣質的另一個核心要素。不懂得欣賞音樂、雕塑、繪畫、舞蹈、戲劇、詩歌和文學作品的人絕不屬於貴族之列。貴族可以沒有政治修養,但不能沒有文學藝術修養;貴族也許會三緘其口,不與人爭辯,但卻滿腹經綸,深諳修辭辯術。前面提到的Angelina和Andrea在這些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每當我打開車上的音樂,他們二人都會與我分享他們的心得,幾乎對每首曲子都非常熟悉,甚至對音樂創作和流傳過程中的趣聞軼事也了如指掌。當談到歷史、文學、地理或哲學方面的問題時,他們儼然像資深教授,讓人很難相信他們是二十歲左右的大學生。在公眾或社交場合時,他們往往寡言少語,禮貌的聆聽,卻常有不凡之語,或機智,或幽默,或深刻。 參軍受訓。在歐洲,自有貴族以來,就有送子女參加軍隊接受訓練的傳統。軍隊培養的是貴族的國家精神和奉獻意識。與中國俗語講的「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正好相反。貴族之所以成為貴族,精英之所以成為精英,恰好與他們所承擔的社會和國家責任相符合。他們絕非貪圖安逸享受,不顧國家興衰、民生疾苦之輩。直到今天,貴族的這一傳統也毫無任何改變。英國王位繼承人查爾斯王子年輕時就在軍中服役達七年之久,而他的兩個兒子威廉和哈里王子在伊頓公學畢業之後也全都正式進入了英國桑德赫斯特陸軍軍官學校(Sandhurst Military Academy)。畢業之後,他們還繼續留在軍隊中服役。哈里王子甚至被派遣到阿富汗前線體驗戰爭。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貴為王子,軍校畢業之後,威廉和哈里王子的軍銜與其他畢業生一樣,也就是少尉而已――因為沒有立過戰功,沒有為國家做出貢獻,即便是貴族也不能輕易晉升。 參加社交。社交是貴族子女實踐和提升禮儀素養、謙恭品質和優雅風度的場合。各種各樣的貴族禮儀教育其最終目的是提升心靈的優雅。因此,獨處之時仍舊保持表裡如一的風范是貴族的精神內核。這和我國古代儒家文化中「君子慎其獨」的理念頗為相似。「慎獨」是貴族的內功,禮儀則是內功的外在表現形式。禮儀是一整套修煉內功的方式和方法,謙恭禮讓是貴族待人接物的核心准則,優雅溫和是謙恭禮讓的表現形態,而參加社交活動則是練習和檢驗優雅行為的最佳場合。所以衣著講究、舉止得體、行為優雅就成為貴族在社交場合中約定俗成的潛規則。那麼,貴族都參加哪些社交活動呢?以英國為例,每年四月賽馬,五月賞花,六月比網球、高爾夫,七月劃船賽艇,八月觀畫展,九月聽音樂會、歌劇,十月看舞劇、話劇,不一而足。只有在社交場合,貴族的氣質才會盡顯,也只有不斷地參加社交,才能真正實踐和提升貴族的精神。 隨著社會的變遷與進步,雖然在貴族的生活方式中許多已經不再延續,許多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革――比如2005年英國議會頒布法令,明文禁止已經風行了六百年的古老貴族運動――獵狐運動。然而,很多貴族精神如今仍舊值得推崇,比如待人接物時謙恭禮讓、優雅溫和;面對榮耀或困難時淡定從容、沉著冷靜;服務國家與公眾的奉獻意識和犧牲精神;熱衷於一切修身養性之物(如文學、藝術、運動、社交等),但卻從不自以為是,誇誇其談。中國古代《論語》中所倡導的「溫良恭儉讓」與西漢思想家董仲舒所宣揚的「仁義禮智信」剛好就是中國的君子風范,北宋政治家歐陽修說:「君子之修身也,內正其心,外正其容」。所以,不管是東方君子還是西方貴族,他們的氣質都是由內而來的吧。

㈥ 三代才能培養一個貴族,英國的貴族是如何傳承下來的

說起英國來,我想我們大家腦海中的印象就是穿著禮服,戴著禮帽,紳士翩翩。這就是我們對英國人的印象,但是不得不說英國確實他們的紳士禮儀和高等教育貴族教育聞名內外。

英國在培養貴族教育時是不惜重金的,因為他們相信傳授知識,學習知識,培育優良的習慣和性格是不可分割的,這也是為什麼英國三代才能培養出一個貴族的原因。這些被培養的孩子們,從小就是在受人敬重的環境下成長的很小,就會去留心身邊的細節,所以也能夠比一般的同齡人對社會的多變的人事去有一個更加明確的認識。

你認同這種貴族教育和培養的方法嗎?

㈦ 如何養成貴族氣質 許紀霖

所謂的貴族精神,就是教養、責任和自由。教養意味著每一個人要有精神的追求和品質的追求;責任是要有擔當,承擔起公共責任;而自由,不僅要追求不受強制的權利,而且要有政治參與的自由和內心的自由。 許紀霖,著名學者,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從事20世紀中國思想史和知識分子研究。 中國崛起了,神州富人遍地。富裕起來的暴發戶,都想做貴族,甚至自以為就是貴族。開寶馬車,喝人頭馬,都成了貴族的所謂身份標志。不那麼富得流油的城市白領,另闢蹊徑,泡酒吧、看話劇,談村上春樹,以精神貴族自居。 差不多六十年前,毛澤東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到了今天,中國終於在經濟上站起來,成為了目前世界上最發達的發展中國家。站起來的標志之一,是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所以如今神州富人遍地。 富人多了以後是不是就意味著有了貴族呢?今天的中國不僅有富人,而且有富人文化,我稱之為「暴發戶文化」。在當今中國,一個人是否有社會尊嚴、社會地位,不是看你的內在品質,而是由消費定性,看你穿什麼名牌、開什麼名車、住什麼等級的房子、還有住在哪兒。這些都是身份的炫耀。這樣一種奢侈之風如今到處彌漫。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有了貴族呢?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討論這個問題,不妨先把答案告訴大家:所謂的貴族精神,我認為是三個精神支柱:第一個是教養,第二個是責任,第三個是自由。 教養是被熏陶出來而非教育出來 首先說教養。歐洲貴族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如今在歐洲大陸和英倫三島上還保留著許多古堡,這些古堡都是歐洲中世紀貴族權力的象徵,一個古堡就意味這個主人是當地的貴族,統治一方,這是他權力的象徵。歐洲中世紀的早年,貴族實際上都是一些鄉紳,住在古堡裡面,統治著鄉村。早年的歐洲貴族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比較土,沒有太多的文化,說話比較粗魯,喜歡養馬、打獵,養了很多獵犬。最初的貴族是世襲的,主要看血統,有一些甚至是從古羅馬時期傳承過來的。16、17世紀以後,受到文藝復興的影響,這些貴族慢慢有了變化,除了血統之外,開始看是否有教養,教養開始替代血統,成為貴族最重要的標志之一。 當貴族開始講究教養的時候,資產階級也開始出現,這些資產階級的暴發戶,一開始搞商業,後來搞工業。這個時候,貴族階級在經濟上開始沒落,他們不是最有錢的,甚至袍子都是破的。但是在封建等級制之下,貴族的地位還是比資產階級高,衣著體面的資產階級碰到袍子破爛的貴族還得鞠躬行禮。在貴族面前,暴發戶們有自卑感。荷包再鼓、金錢再多,但缺少一個最珍貴的社會象徵資本,這就是教養。 在中國,端盤子的人可能被人看不起,甚至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但是在巴黎或倫敦,在一些餐廳,特別是比較好的餐廳里,那些服務生在我看來個個都是明星,氣質非凡,你沒有辦法看不起他,他收入可能也不會比你低,他有他的尊嚴。每一個階層都有自己的尊嚴,相互之間形成了一套禮節。法國大革命高峰的時候,路易十六和皇後都被送上了斷頭台,皇後上斷頭台的那一刻,不小心踩到了劊子手的腳,皇後脫口而出:「對不起,先生。」這是平時所自然形成的禮貌習慣。不像中國的寶馬車撞到人,不僅沒有對不起,還要打被撞的人。 中國西周的時候還有類似歐洲的封建制,但東周時已經沒有了,孔夫子哀嘆說禮崩樂壞,這就是封建禮制的崩潰。以後是兩千年的士農工商社會,這個四民社會有一個好,各個階級之間上下流動,通過科舉,平民可以一夜之間鯉魚跳龍門,像范進中舉一樣成為上流。但是也帶來了問題,有尊嚴的都是上層,越是上層越有尊嚴,越是低層越沒有尊嚴,被人瞧不起,所以人人都擠破頭往上走。中國的窮人最要命的不是窮,而是活得沒有尊嚴。 歐洲的貴族有教養,這個教養是從哪兒來的呢?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來培養:家庭、學校與社交。 教養這個東西首先來自於家教,中國人也很講究家教,但是現代人把家教理解得很狹窄,周末送孩子去彈鋼琴,或者讓孩子背《論語》,把家教理解為知識,好像知識越多家教越好。實際上這只對了一半。家教不一定是知識,它是一個自然形成的東西,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無形中形成的親切與自然、舉手投足中的優雅與高尚,這是一個氛圍,是被熏陶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如今有些家庭拚命送小孩子周末去學各種貴族知識,但在家裡父母說話談吐粗魯,缺乏基本的教養,使得孩子雖然有知識,卻不一定有素質。 英國貴族的孩子最希望進入的是伊頓公學,到現在它還是最著名的貴族學校,貴族家庭生了一個男孩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趕快到伊頓公學報名,否則到六七歲讀書時再去報名就晚了。伊頓公學教什麼呢?不要認為是打高爾夫球,那裡沒有高爾夫球場,也沒有今天熱門的工商管理、金融等等這些實用知識。到貴族學校,不是去學有用的知識,而是學在今天看來沒有用的知識,比如說拉丁文,熟讀從古希臘、中世紀到近代的各種宗教、人文經典,到今天還是這樣。貴族學校學的不是有用的知識,而是博雅之學。中國古代的儒家,孔夫子辦私學,朱熹、王陽明辦書院,教的也是類似的博雅知識,所謂的士大夫之學。 這幾年各地的大學,特別是理工科大學比較重視人文教養,開始了許多博雅之學的課程,有些大學還把《四書》作為公共必修課。以為人文教養就是通識課教養,上幾門人文知識的課程,大學生便有了人文精神。這是大錯特錯,人文教育不是通識教育,它像家教一樣,不是灌輸一些知識,而是要通過熏陶,通過各種道德和社會的實踐讓學生成為博雅之士。確切地說,人文教育的核心不是通識教育,而是人格教育。 第三步就是社交了。男孩、女孩到了16歲就要有一個成人禮,首先成為正人君子,學會與各種不同的人文明相處,這就需要社交。父母帶著成年的小孩子進入社交圈。這些社交活動,比如舞會、沙龍、晚宴、打獵,都產生了交往的公共空間,哈貝馬斯講的近代公共領域,其前身是貴族的公共領域,貴族的公共領域就是在這樣的社交圈裡產生出來的。 養成貴族差不多需要三代人,第一代是暴發戶,雖然腰纏萬貫,但是從小形成的粗鄙習性很難改變,雖然通過模仿要成為體面人,但是有些東西是改不過來的。這是第一代,改不過來怎麼辦,趕快把第二代送到貴族學校培養。第二代從小接受貴族教育,但是家裡還不行,家庭還缺乏貴族那一套所需要的禮儀,他們理性上是貴族,但本身的氣質和血脈還不行,平時彬彬有禮,但是一到吵架的時候,原來的土話就脫口而出,本能地反映出來,第二代是後天教育出來,不是自然熏陶的。一定要到三代之後,貴族的教養真的滲透到血脈里,習慣成自然。 中國歷史上也是有貴族的,特別是魏晉南北朝隋唐,那時皇權比較弱,世家大族比較強大。但是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很多,農民起義第一件事就是殺貴族。貴族要三代養成,但一場大亂,每次像割韭菜一樣,貴族傳統沒有辦法作為一個歷史傳統傳承下來。歐洲和日本都是長子繼承製,家產可以完整保存下去,但中國是兒子均產制,老子的遺產有幾個兒子,就在中間均分,均分以後,財產就分散,形成不了大勢力,這讓皇權最開心,專制權力就是建立在貴族權力有限的基礎上。

閱讀全文

與英國貴族如何培養精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的低壓料都有什麼型號的 瀏覽:90
伊朗人種是什麼民族 瀏覽:703
英國紙幣長什麼樣子圖片 瀏覽:843
越南如何宣傳本國政治體制 瀏覽:187
義大利餅什麼 瀏覽:331
香港哪個地方銀行可以收伊朗的錢 瀏覽:977
中國有哪些邊境 瀏覽:29
印度高端設備都有哪些 瀏覽:977
義大利chinese怎麼發音 瀏覽:199
印尼用什麼吃東西 瀏覽:369
從珠海去越南多少錢 瀏覽:371
越南過境簽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706
印尼回國要什麼證明 瀏覽:238
東鵬伊朗白玉怎麼做出來的 瀏覽:551
為什麼換越南盾與匯率不一樣 瀏覽:921
義大利早餐主要是什麼怎麼做 瀏覽:159
如何去買中國最好的刀 瀏覽:256
越南的錢幣稱為什麼 瀏覽:254
中國有哪些大學有名的專業 瀏覽:111
伊朗前身曾是哪個文明古國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