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富汗戰爭捲入人口有多少個
阿富汗的人口沒有過1億。在世界上,人口過億的國家就十幾個。 阿富汗處於中亞十字路口,有″帝國墳場"之稱。十九世紀,英國三次入侵,者鎩羽而歸。上世紀八十年代,前蘇聯夢斷之地。進入新世紀,美國反恐,踏入二十年,最近才撤離。戰爭、疾病、地理地形使其人口緩慢增長。
2. 英國阿富汗戰爭的經過
第一次英阿戰爭發生於1839年。19世紀30年代,阿富汗經曠日持久的封建割據和內戰,終於由多斯特·穆罕默德統一了全國。這時,已控制了大半個印度的英殖民者為把阿拉入其軍事同盟,不斷對阿進行間諜活動。沙俄也加緊對阿滲透,並騙取了阿統治者的信任,使阿倒向了沙俄。英隨即以「俄國威脅」為幌子,加緊進行戰爭准備,決心出兵阿富汗,推翻阿親俄政府,扶植傀儡政權。
1839年4月,英軍3萬多人經長途跋涉,先後到達奎達,而後越過霍賈克山口侵入阿富汗西南部;英軍另一路強行穿越開伯爾山口,配合英軍主力作戰。阿軍僅有1.5萬人,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裝備上都遠不及英軍。英軍很快就攻佔了坎大哈和加茲尼,兵臨喀布爾城下。多斯特·穆罕默德向俄求援遭拒,只好逃到布哈拉避難,英國隨在喀布爾建立傀儡政權。為回擊英國侵略軍,阿富汗人民揭竿而起,展開抗英游擊戰爭。各地游擊隊依託有利地形,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襲擊英軍哨所,切斷敵交通補給線,收復重要城鎮。英軍在阿游擊隊沉重打擊下,士氣低落,惶惶不可終日。
1841年11月2日,喀布爾爆發起義,各地游擊隊舉行聯合反攻,怒不可遏的喀布爾市民手執各種原始武器沖向預定目標。起義軍英勇作戰,勢不可當,當晚就佔領了喀布爾全城。第二天起義軍向城外的英軍據點進攻,英殖民軍驚呼「阿富汗全國居民都拿起武器反對我們了」。戰至9日,起義軍攻佔了喀布爾至巴拉·喜薩爾要塞間的全部據點,後又擊斃英國公使麥克諾頓,英軍被迫同意從喀布爾撤軍。英軍殘部及隨行人員和家屬1.6萬人在向賈拉拉巴德撤退沿途,多次遭到起義軍的伏擊,最後只有一名身負重傷的軍醫跑回賈拉拉巴德,報告了英軍全軍覆沒的消息。此後,抗英武裝又包圍了賈拉拉巴德和坎大哈,收復了加茲尼,英傀儡政權徹底垮台。
英殖民者不甘心失敗,增調援軍,首先解了賈拉拉巴德和坎大哈之圍,爾後從東、南兩個方向大舉進攻喀布爾。1842年9月,阿軍經浴血奮戰,終因力量懸殊,主動撤離了喀布爾。英軍重占喀布爾後燒殺搶掠,瘋狂報復。但阿人民並沒有屈服,抗英斗爭更加高漲。英軍唯恐再遭慘敗,在救出人質後,慌忙於10月12日撤回印度。歷時三年半的第一次英阿戰爭,使英殖民者損失了3萬餘人,耗資1.5億英鎊,結果以阿富汗人民大獲全勝而告終。以後30多年英國殖民者未敢再向阿富汗發動侵略戰爭。 1879—1881年英殖民者又進行了第二次侵阿戰爭。19世紀70年代,英俄兩國在阿富汗南北兩翼不斷進行侵略擴張,將邊界向前推進直接與阿領土接壤,對阿構成新的直接威脅。
阿為尋求庇護,接受了沙俄提出的包括出兵援阿等條款的條約草案,拒絕了英國使團來訪。英殖民當局不能容忍阿與俄結盟,便以使團遭拒為借口出兵侵阿。1878年11月,英殖民軍3.5萬人分3路入侵阿富汗。阿統治者一心指望俄國援助,採取不抵抗政策,有意將5萬人的軍隊分散在全國各地,企圖讓英軍深入國境,迫使沙俄實現出兵援助的諾言。由於阿實行這一指導思想,使得阿軍防守十分薄弱。南路殖民軍向坎大哈推進,一路未遇抵抗,於1879年1月8日輕取該城;
中路殖民軍在派瓦爾山口受阻,後迂迴阿軍側後迫其後撤;北路殖民軍在開伯爾山口遭阿軍炮火猛烈轟擊前進受阻,但當夜阿軍奉命撤退,殖民軍順利佔領了賈拉拉巴德。阿大片國土淪喪,請求俄國出兵。但沙俄的戰略重點在歐洲,不願在阿與英國攤牌,因而拒絕出兵。阿成為英國的附屬國。
《甘達馬克條約》的簽訂激起阿國內一片義憤。9月8日,喀布爾爆發人民起義,憤怒的士兵和群眾包圍殖民者官邸,殺死了英國總督。喀布爾的人民起義點燃了全國抗英烈火,許多部族紛紛組織抗英游擊隊。在喀布爾市郊,不少農村婦女拿著鐵杴、斧頭、馬刀參加抗英軍作戰,使侵略者每前進一步都付出慘重代價。10月12日,殖民軍再度佔領喀布爾,對愛國者和廣大市民進行瘋狂的報復。各地抗英武裝以加茲尼為基地,對喀布爾形成包圍,積極主動地打擊敵人,並挫敗了殖民軍對加茲尼的進攻,給敵以重創。1880年7月27日,抗英軍2.5萬人在坎大哈附近與殖民軍一個旅遭遇,打響了著名的邁萬德會戰。抗英軍在兵力火力上均占優勢,戰斗開始後,抗英軍首先以炮火壓制敵兩翼的炮兵和騎兵,掩護步兵前進。爾後步、騎兵緊密配合,乘勢發起猛攻,打得殖民軍潰不成軍,只是援軍趕到才免遭全殲。抗英軍乘勝向坎大哈進軍,喀布爾殖民軍也被10萬起義軍包圍,英殖民當局調來大量增援部隊才把抗英軍鎮壓下去。在阿人民的英勇抗擊下,英殖民軍到處挨打,四處碰壁,被迫同阿富汗統治者簽訂妥協性協定,同意阿內政自主,但外交受英控制。1881年4月,殖民軍放棄了侵佔阿富汗的打算,全部撤出阿富汗。 1919年爆發了第三次英阿戰爭。19世紀末,阿富汗國內安定,經濟復甦,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牽制了英國很大力量;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國際國內形勢對阿擺脫英國外交控制,爭取徹底獨立十分有利。1919年2月,阿改革派代表人物控制政權後,宣布阿富汗獨立,不承認任何外國特權,並採取聯蘇抗英的政策。英殖民者拒不放棄它在阿享有的特權,在阿邊境集結兵力,准備發動新的侵略戰爭。
英軍襲擊開伯爾山口阿邊防軍,接著,英國侵略軍3.4萬人分為三路入侵阿富汗,主力在北線經開伯爾山口向賈拉拉巴德方向進攻,一部在南線向防守薄弱的坎大哈出擊,另一部在科哈特地區取守勢。阿軍4萬人分三路在開伯爾、加茲尼和坎大哈迎擊敵人。英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還擁有少量裝甲車和作戰飛機;而阿軍訓練很差,裝備落後,刀、劍是主要兵器,為數不多的槍炮不但陳舊,而且彈葯不足,英軍在兵力兵器上佔有絕對優勢。盡管如此,阿富汗人民為獨立自由而戰,士氣高昂,作戰英勇,並得到了印阿邊境少數民族起義軍的大力支援,扭轉了被動局面。開伯爾方向阿軍以3個步兵營攻佔了敵巴格要塞,搶佔了朗迪科塔爾要塞周圍有利地形,但未乘敵兵力空虛之機攻下要塞,坐失戰機。英軍增援部隊迅即趕到,在英國皇家空軍的支援下,奪回了巴格要塞,阿軍且戰且退。英軍又集中轟炸了賈拉拉巴德和喀布爾,引起阿軍和市民恐慌。英軍正准備向賈拉拉巴德進攻時,得知阿軍在中路主動出擊,被迫分兵增援。
加茲尼方向阿軍行動迅速,進至邊境重鎮馬敦,居高臨下,迫敵後撤。隨即抄小路直插塔爾城下,直接威脅敵設在科哈特的大本營,打亂了英軍部署。阿軍以炮火猛轟塔爾城,但由於步炮協同不利,未能攻下該城。英援軍趕到後,阿軍為保存實力,主動撤出戰斗。南線阿軍取守勢,在優勢之敵進攻面前,頑強堅守,給敵以重大殺傷,迫其停止進攻。
3. 阿富汗戰爭死了多少人
根據數據顯示:阿富汗戰爭美軍至少死亡33877條人命,其中2200名美軍死亡。塔利班死亡人數沒有具體統計,但是這場戰爭導致阿富汗人民200萬人流離失所,一千多萬人生活不穩定,可以說整個國家都處於動盪當中。
第四:阿富汗戰爭讓阿富汗人民飽受戰爭之苦。
雖然阿富汗戰爭已經接近尾聲,但是這場20年的戰爭讓無數阿富汗人民飽受戰爭之苦。很多阿富汗人民原本平靜地生活被打亂,被迫捲入戰爭中。
總結:通過阿富汗戰爭我們可以看到,現實中戰爭是非常殘酷的。幸運的是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如果我們也想阿富汗人民生活在戰爭中,可想而知我們的生活將會變成什麼樣。如果不是無數革命先烈的偉大付出,哪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
4. 求阿富汗戰爭的各國傷亡。
2001年阿富汗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起對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該戰爭是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復,同時也標志著反恐戰爭的開始。聯軍官方指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基地組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恐怖分子支援。2014年12月2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宣布阿富汗戰爭結束。2016年7月6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放緩美軍在阿富汗的撤軍計劃,將在2017年1月其總統任期結束前在阿保留大約8400名美軍士兵。
2010年5月28日美軍陣亡數字達到1000。據美聯社統計,該月已有32名美軍士兵喪生於阿富汗。
2011年8月6日,22名美軍特種部隊官兵所乘坐的支努干直升機在阿富汗中部瓦爾達克省賽義德阿巴德地區執行清剿塔利班的軍事行動中墜毀,包括機組人員在內,造成38人遇難,遇難者中包含30名美軍官兵以及另外7名阿富汗軍人喪生。
除了22名海豹部隊戰士外,機上美軍還包括空中管制員與機組成員,其中有3名空軍航管人員,1隻軍犬和它的訓練員,以及1位文職通譯和機組員,其他人身份不詳。一名聯軍官員稱,直升機遭一枚肩扛式火箭推進榴彈直接擊中而墜毀。
這起墜機事件是戰爭爆發以來,駐阿富汗國際部隊死亡人數最多的單一事件。先前,死亡人數最多的單日為2005年6月28日,當時,16名海豹突擊隊員和陸軍特種兵混乘的一架直升機在阿富汗東部遭地面火力襲擊墜毀,16人全部死亡。2011年10月7日是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10周年紀念日。美國國防部稱,美國在阿富汗戰爭上的花費已達3232億美元,平均每天戰爭花費將近1億美元。五角大樓表示,阿富汗戰爭至今已消耗了3232億美元,造成2200名美軍死亡。布朗大學說,戰爭共奪走至少33877條人命。
平民
阿富汗戰爭
據聯合國報告,平民傷亡人數,從2006年的929人,上升至2008年的2000人。[11]
大赦國際調查表明2006年有756名平民死於塔利班的自殺炸彈和路邊炸彈並認為「是為了製造恐懼」。
根據聯合國駐阿富汗援助團的統計:
2007年阿富汗死於暴力襲擊者超過了8000人,其中1523人為平民。死亡平民中630人死於阿富汗政府軍和駐阿外國部隊的誤殺,893人死於塔利班的自殺性爆炸和路邊炸彈等襲擊事件。其餘死者中約6000餘人為塔利班等反美武裝人員。[11]
2008年死於阿富汗暴力襲擊者超過了6000人,其中1988人為平民。死亡平民中828人死於阿富汗政府軍警和駐阿外國部隊的誤殺。1160人死於塔利班製造的暴力襲擊。其他死者中絕大部分為塔利班。但當年由北約醫療機構提供的數據指出,死於北約軍隊襲擊的平民為97人,死於塔利班襲擊的平民為973人。2008年10月24日超過一千名阿富汗人在米塔拉姆上街遊行抗議塔利班的士兵殺死26名青年,塔利班聲稱這些人是阿政府的新兵,但是阿政府官員說他們都是去伊朗找工作的平民。[11]
根據聯合國報道,2009年76%的阿富汗平民傷亡是塔利班造成的。阿富汗人權協會稱塔利班對平民的攻擊是戰爭罪行。聯軍並且聲稱塔利班故意將平民趕進被定為空襲目標的建築以給聯軍製造丑聞。[11]
2012年3月,阿富汗南部發生潘傑瓦伊槍擊案,造成16名阿富汗平民死亡。
5. 什麼是英國—阿富汗戰爭第一次英阿戰爭是如何爆發的
英國—阿富汗戰爭指英國侵略阿富汗的歷次殖民戰爭。第一次英阿戰爭,是由於英軍3萬餘人越過保蘭山口入侵阿富汗西南部,企圖佔領坎大哈和加茲尼及進抵喀布爾而爆發的。
6. 2001年美國阿富汗戰爭傷亡人數
這家機構網站公布數據顯示,自美英聯軍2001年發起阿富汗戰爭以來,已有2753名外國軍人喪生,其中美軍死亡人數1801人,英軍死亡382人,其他外國駐軍死亡人數為570人。------數據來源新華網國際頻道
7. 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蔓延到亞洲、歐洲和非洲,參戰國家多達61個,捲入戰爭的人口達17億,動員的武裝力量總人數超過1.1億。參戰國軍隊傷亡總數為5000萬人以上,再加上平民,傷亡總數達9000萬。參戰國軍費消耗總額為13520萬美元,再加上財政消耗和物資損失,損失總數達40000億美元。
直接參戰的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方面的代價。戰爭期間,蘇聯、美國、英國軍隊傷亡總人數達1860萬人,蘇聯軍民傷亡達2000萬人,中國軍民傷亡達2000萬人以上;美國財產損失3500億美元,蘇聯財產損失2000億美元,英國財產損失1500億美元,中國財產損失1000億美元以上。
法西斯國家本身在大戰中也遭受重創。戰爭期間,德國動員的總兵力為17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1.5%,軍隊傷亡總數達1170萬人,經濟損失達3000億美元;日本動員的最大兵力為97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2.8%軍隊傷亡總數達216.1萬人,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數千年來,人類有記載的戰爭1.5萬余次,直接或間接地殺戮了35億人。僅在近100年間,全世界因戰爭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就超過5萬億美元。戰爭不僅使無辜平民生命財產蒙受巨大損失,還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零傷亡」不是零
「零傷亡」是近期局部戰爭發起者追求的目標。他們試圖達到己方「零傷亡」。然而,盡管他們擁有高技術武器裝備的優勢,「零傷亡」也沒有成為現實。對於作戰地域內的平民百姓來說,造成的更是巨大的、慘痛的傷亡。
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中,伊拉克平民直接死於戰爭的有2278人,間接死於戰爭的有10多萬人,更不用說幾十萬難民流離失所、伊拉克整體經濟水平倒退30年了。
科索沃戰爭造成了南聯盟2000多名平民死亡、6000多名平民受傷,還造成了近百萬名難民。阿富汗戰爭中,共有3767名平民喪生,還出現了30萬名難民。
今年上半年爆發的伊拉克戰爭,美軍戰機投擲了2.8萬多枚炸彈。據美國防部稱,共造成1000多名伊拉克平民死亡。而美聯社說至少有3240名平民喪生,大約8000人受傷。有關學者則表示,在整個戰爭期間死亡的平民可能超過萬人。死者中有不少婦女和兒童。例如,在卡爾巴拉附近的一個公路關卡,美軍向一輛逃難的卡車開火,造成2名婦女和5個小孩死亡。待士兵們上前檢查時,一個倖存的婦女仍緊緊抱著她已被炸死的兩個孩子。
「精確打擊」不精確
戰爭發起者一再吹捧自己的武器能夠實施「精確打擊」。然而,大量平民的傷亡有力地回擊了這種欺世謊言。
1999年4月12日,北約「精確打擊」武器擊中的是由貝爾格萊德開往希臘索倫市的一列國際列車,造成10人死亡、16人受傷。5月初,美軍又將集束炸彈投在尼什城的一個菜市場,頓時建築坍塌,血流成河。南聯盟的許多村莊、大橋、難民車隊、學校、醫院甚至中國大使館都遭到北約的轟炸。
阿富汗戰爭中,大量平民也被「精確打擊」奪命九泉。在數百枚尖端的巡航導彈、上萬噸高性能炸彈落下的地方,普通阿富汗人遭遇的是家毀人亡的悲慘命運。2001年10月23日,在坎大哈東北方60公里的一個村莊,40多名阿富汗人被炸死,其中一家18口全部遇難。2001年12月20日,美軍戰機在帕克蒂亞省霍斯特周圍炸毀了一些部族長老和地方政府官員的車隊,造成65人喪生。這些人本來是前往首都喀布爾出席臨時政府成立儀式的。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在穿過迪亞納河一座大橋時,打死許多平民。一位手持拐棍在公路邊行走的老人連中幾槍。一個遇難的婦女,包袱散落在身邊。她在巴格達的家被炸毀了,本想與親人一起逃出城市,想不到卻這樣被打死了。
「干凈戰爭」不幹凈
西方軍界還有人鼓吹近幾場高技術戰爭是「干凈戰爭」,這更是彌天大謊。由於大量特種武器、特別是貧鈾彈等具有有害輻射效應的武器投入戰場,戰爭除了直接造成戰區平民的傷亡外,還污染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抽樣化驗結果表明,這幾次戰爭中,貧鈾彈的污染對當地居民和環境的危害程度超過可以容忍劑量的1000倍。海灣戰爭中,美軍向伊拉克發射了數十萬枚貧鈾彈,貧鈾物質總量達315噸。戰後,伊拉克人特別是兒童患各種奇怪放射性疾病的數量大幅度上升,癌症患者急劇增加,兒童癌症死亡率比戰前增加7.2倍。1999年8月至10月出生的1800名新生兒中,就有10個新生兒沒有腦組織、8個患腦積水、6個四肢畸形。這一數字嚴重超出了新生兒畸形為萬分之一的正常比例。
大量使用貧鈾彈,不僅給被打擊的一方帶來了巨大災難,也損害了貧鈾彈使用者的健康。參加過這些戰爭的許多官兵所得的「海灣戰爭綜合征」、「巴爾干綜合征」便是明證。
列舉20世紀以來重大戰爭所造成的損失情況,以此說明特別是進入20世紀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戰爭手段不斷豐富,戰爭對人類造成的破壞愈加巨大——
據不完全統計,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了4年3個月,參戰國家33個,捲入戰爭的人口達15億以上。戰爭雙方動員軍隊6540萬人,軍民傷亡3000多萬人,直接戰爭費用1863億美元,財產損失3300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歷時6年之久,先後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20億人口。戰爭雙方動員軍隊1.1億人,軍民死亡7000多萬人,財產損失高達4萬億美元,直接戰爭費用13520億美元。
越南戰爭歷時1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持續時間最長、最激烈的大規模局部戰爭。戰爭中,越南有160萬人死亡,1000多萬人成為難民;美國有5.7萬人喪生、30多萬人受傷;戰爭耗資2000多億美元。
兩伊戰爭歷時近8年。伊朗死傷60多萬人,伊拉剋死傷40多萬人。兩國無家可歸的難民超過300萬。兩國石油收入銳減和生產設施遭受破壞的損失超過5400億美元。兩國在這場戰爭中損失總額達9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的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海灣戰爭歷時42天。美軍死亡286人、傷3636人、被俘或失蹤55人,其他國家軍隊亦有輕微損失。伊拉克方面則傷亡近10萬人,被俘8.6萬人。科威特直接戰爭損失600億美元,伊拉克損失約2000億美元,美國則為戰爭耗資600億美元。
科索沃戰爭歷時78天。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共出動飛機2萬架次,投下了2.1萬噸炸彈,發射了1300枚巡航導彈,造成南聯盟境內大部分地區的軍事、民用、工業設施和居民區的嚴重破壞。空襲還造成南聯盟1000多名無辜平民死亡,數十萬阿爾巴尼亞族人淪為難民。戰爭中使用的貧鈾彈和日內瓦公約禁用的集束炸彈導致新生兒白血病和各種畸形病態。持續的轟炸還嚴重惡化了南聯盟及其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生態環境。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8. 近、現代發生的戰爭及給人類帶來的損失
戰爭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集團之間為了一定的政治、經濟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斗爭。戰爭自出現以來就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重大損失。
今天的解放軍報列舉了20世紀以來重大戰爭所造成的損失情況,以此說明特別是進入20世紀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戰爭手段不斷豐富,戰爭對人類造成的破壞愈加巨大——
據不完全統計,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了4年3個月,參戰國家33個,捲入戰爭的人口達15億以上。戰爭雙方動員軍隊6540萬人,軍民傷亡3000多萬人,直接戰爭費用1863億美元,財產損失3300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歷時6年之久,先後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20億人口。戰爭雙方動員軍隊1.1億人,軍民死亡7000多萬人,財產損失高達4萬億美元,直接戰爭費用13520億美元。
越南戰爭歷時1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持續時間最長、最激烈的大規模局部戰爭。戰爭中,越南有160萬人死亡,1000多萬人成為難民;美國有5.7萬人喪生、30多萬人受傷;戰爭耗資2000多億美元。
兩伊戰爭歷時近8年。伊朗死傷60多萬人,伊拉剋死傷40多萬人。兩國無家可歸的難民超過300萬。兩國石油收入銳減和生產設施遭受破壞的損失超過5400億美元。兩國在這場戰爭中損失總額達9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的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海灣戰爭歷時42天。美軍死亡286人、傷3636人、被俘或失蹤55人,其他國家軍隊亦有輕微損失。伊拉克方面則傷亡近10萬人,被俘8.6萬人。科威特直接戰爭損失600億美元,伊拉克損失約2000億美元,美國則為戰爭耗資600億美元。
科索沃戰爭歷時78天。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共出動飛機2萬架次,投下了2.1萬噸炸彈,發射了1300枚巡航導彈,造成南聯盟境內大部分地區的軍事、民用、工業設施和居民區的嚴重破壞。空襲還造成南聯盟1000多名無辜平民死亡,數十萬阿爾巴尼亞族人淪為難民。戰爭中使用的貧鈾彈和日內瓦公約禁用的集束炸彈導致新生兒白血病和各種畸形病態。持續的轟炸還嚴重惡化了南聯盟及其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生態環境。
還有個
。(1)戰爭帶來了人類生命的損失,包括己方和地方,軍人和平民。(2)戰爭還引起國家間民族間的仇恨。3:破壞生態平衡,環境污染。4破壞人類文明。5破壞經濟。6戰後人們的心靈創傷,難以癒合。7性別失衡等等
還有個
1.戰爭會毀壞燦爛的文明。清朝末年,英法聯軍的一把大火燒了圓明園,無數珍寶被洗劫一空。
2.戰爭會讓無數平民喪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3000多萬軍民傷亡。第二次世界大戰讓9000多萬士兵和平民傷亡,3000多萬人流離失所。每一次戰爭都有大量無辜平民喪生。 3.戰爭會毀壞美好的家園。伊拉克因為連年戰爭,美麗的家園已經不在。 4.戰爭毀壞了幸福的家庭和孩子們美好的童年。因為戰爭,許多人背井離鄉,他們的孩子就這樣在恐懼下度過童年。
數千年來,人類有記載的戰爭1.5萬余次,直接或間接地殺戮了35億人。僅在近100年間,全世界因戰爭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就超過5萬億美元。戰爭不僅使無辜平民生命財產蒙受巨大損失,還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零傷亡」不是零
「零傷亡」是近期局部戰爭發起者追求的目標。他們試圖達到己方「零傷亡」。然而,盡管他們擁有高技術武器裝備的優勢,「零傷亡」也沒有成為現實。對於作戰地域內的平民百姓來說,造成的更是巨大的、慘痛的傷亡。
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中,伊拉克平民直接死於戰爭的有2278人,間接死於戰爭的有10多萬人,更不用說幾十萬難民流離失所、伊拉克整體經濟水平倒退30年了。
科索沃戰爭造成了南聯盟2000多名平民死亡、6000多名平民受傷,還造成了近百萬名難民。阿富汗戰爭中,共有3767名平民喪生,還出現了30萬名難民。
今年上半年爆發的伊拉克戰爭,美軍戰機投擲了2.8萬多枚炸彈。據美國防部稱,共造成1000多名伊拉克平民死亡。而美聯社說至少有3240名平民喪生,大約8000人受傷。有關學者則表示,在整個戰爭期間死亡的平民可能超過萬人。死者中有不少婦女和兒童。例如,在卡爾巴拉附近的一個公路關卡,美軍向一輛逃難的卡車開火,造成2名婦女和5個小孩死亡。待士兵們上前檢查時,一個倖存的婦女仍緊緊抱著她已被炸死的兩個孩子。
「精確打擊」不精確
戰爭發起者一再吹捧自己的武器能夠實施「精確打擊」。然而,大量平民的傷亡有力地回擊了這種欺世謊言。
1999年4月12日,北約「精確打擊」武器擊中的是由貝爾格萊德開往希臘索倫市的一列國際列車,造成10人死亡、16人受傷。5月初,美軍又將集束炸彈投在尼什城的一個菜市場,頓時建築坍塌,血流成河。南聯盟的許多村莊、大橋、難民車隊、學校、醫院甚至中國大使館都遭到北約的轟炸。
阿富汗戰爭中,大量平民也被「精確打擊」奪命九泉。在數百枚尖端的巡航導彈、上萬噸高性能炸彈落下的地方,普通阿富汗人遭遇的是家毀人亡的悲慘命運。2001年10月23日,在坎大哈東北方60公里的一個村莊,40多名阿富汗人被炸死,其中一家18口全部遇難。2001年12月20日,美軍戰機在帕克蒂亞省霍斯特周圍炸毀了一些部族長老和地方政府官員的車隊,造成65人喪生。這些人本來是前往首都喀布爾出席臨時政府成立儀式的。
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在穿過迪亞納河一座大橋時,打死許多平民。一位手持拐棍在公路邊行走的老人連中幾槍。一個遇難的婦女,包袱散落在身邊。她在巴格達的家被炸毀了,本想與親人一起逃出城市,想不到卻這樣被打死了。
「干凈戰爭」不幹凈
西方軍界還有人鼓吹近幾場高技術戰爭是「干凈戰爭」,這更是彌天大謊。由於大量特種武器、特別是貧鈾彈等具有有害輻射效應的武器投入戰場,戰爭除了直接造成戰區平民的傷亡外,還污染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抽樣化驗結果表明,這幾次戰爭中,貧鈾彈的污染對當地居民和環境的危害程度超過可以容忍劑量的1000倍。海灣戰爭中,美軍向伊拉克發射了數十萬枚貧鈾彈,貧鈾物質總量達315噸。戰後,伊拉克人特別是兒童患各種奇怪放射性疾病的數量大幅度上升,癌症患者急劇增加,兒童癌症死亡率比戰前增加7.2倍。1999年8月至10月出生的1800名新生兒中,就有10個新生兒沒有腦組織、8個患腦積水、6個四肢畸形。這一數字嚴重超出了新生兒畸形為萬分之一的正常比例。
大量使用貧鈾彈,不僅給被打擊的一方帶來了巨大災難,也損害了貧鈾彈使用者的健康。參加過這些戰爭的許多官兵所得的「海灣戰爭綜合征」、「巴爾干綜合征」便是明證。
戰爭,是集體、有組織地互相使用暴力。廣義來說,並不是只有人類才有戰爭。螞蟻和黑猩猩等等少數生物都有戰爭行為。
人類出現以來,戰爭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和文明始終交錯,既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起著不可或缺的催化和促進作用,又時刻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戰爭伴隨社會的革命,帶來新的格局。古代各個部落之間的戰爭,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國家的形成,也是民族大遷徙直接原因;國家內部不同民族之間的戰爭,促成民族的獨立和新生國家的誕生;國家內部政治集團之間的戰爭,促成政權的更迭,如國共內戰。除此之外,在西方,由於宗教信仰而發生宗教戰爭,如十字軍東征、聖戰等,也是常見的歷史現象。
戰爭與武裝沖突相比,對抗形式,戰爭表現為,一是殘酷性,雙方以一切可用的暴力手段攻擊另外一方;二是毀滅性,對抗的時候以一方消滅另外一方為代價;三是目的性,直至對方屈服、達到目的;四是持久性,常規戰爭持續時間長達幾年或者數十年,現代的高科技戰爭持續數月到幾年。任何戰爭都經過了策劃和准備。
戰爭的定義,戰爭是有超過一個的團體或組織,由於共同關心的權利或利益,在正常的非暴力手段不能夠達成和解或平衡的狀況下,而展開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以初期暴力活動為開端,以一方或幾方的主動或被動喪失暴力能力為結束標志的活動,在這一活動中精神活動以及物質的消耗或生產共同存在。
史前戰爭
由於史前時代的人類是群居生活,以幾十人或幾百人的部落形式來,而且部落與部落之間的交流還不太多,所以當時發生的戰爭都是十分小規模,與近代的戰爭相比,簡直是天淵之別。而且當時人類除了木材和石塊外,還不懂得如何擅用其他存在於地球上的各種物質,以致史前戰爭使用的武器十分落後,所以很多時候就只是使用木棍和石斧來作戰。
9. 16000人撤退,僅剩1人生還,英國阿富汗遠征為何如此慘烈
當時英國對阿富汗發動戰爭,但是沒想到最後卻慘敗收場,而原先有一萬六千人撤退,僅僅就有一個人生還,這是非常殘酷的,其中主要原因是英軍在阿富汗獨特地形上面吃了虧。阿富汗境內有多處峽谷,非常適合偷襲敵軍。
而英軍頭領埃爾芬斯頓迫於無奈想要跟阿克巴汗進行談判,他想要保住最後的英軍,但是無奈在英軍走到賈格達拉克峽谷的時候再次遭到了伏擊,所剩不多的彈葯讓他們無法抵抗,最終只能全體陣亡,最後一個生還者並不是英國的將士而是英國的助理醫師威廉布萊頓。所以在英軍撤退途中其實是吃了地形的虧,曾三次遭受阿富汗人大規模的偷襲,無疑讓他們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