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國曾有意與英國合並成為超級大國,為何英國會不同意
因為在歷史上,英國和法國曾有過百年的戰爭,這導致他們歷史文化上就存在裂痕。其次,英國王室標榜正統,看不起法國。
回看歐洲的歷史,其實英國和法國本屬同源,都屬於羅馬帝國。在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才相繼分出了法國、英國、義大利等43個國家。歐洲是殖民統治的發源地,所以歐洲各國的底蘊是非常渾厚的,同時這也導致了歐洲各國無法形成凝聚力。比如,從英國花費6年從歐盟脫離出來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這個問題。
其次,在歐洲歷史中,英國王室一直標榜正統,是所有歐洲國家王室的大家長。因此英國是有些看不起法國的,所以在這種名不正言不順的情況下,英國拒絕了法國的合並。
最後,英國和法國在從羅馬帝國中分裂出來後,經歷了長達百年的戰爭。戰爭的原因主要是,法國想要分裂當時的英國聯邦。雖然這些已經成為歷史,但這種分裂國家的國仇,依然讓英國人所銘記。因此如果強行合並,很可能會影響國家政局穩定,引發民族式的沖突。
2. 矛盾糾纏千年的英法兩國,為何能在鴉片戰爭中組成聯軍
這是因為這兩個國家有相同的利益,所以這就讓他們統一了戰線。還有就是當時印度正在鬧獨立,英國要去鎮壓印度的反抗者,但是這樣的話在中國這邊的兵力就會減少許多,對他在華抽取利益是非常不妥的,所以和法國組成聯軍可以彌補自己在華的兵力損失。
英法兩國雖然有世仇,但是只要有共同的利益還是會選擇站在一起,這就說明了沒有絕對的敵人,只有絕對的利益。
3. 英法本身能合並成一個超級強國,為何英國拒絕了法國合並的要求
英國和法國在歷史上本身就同屬一個國家,那就是羅馬帝國,後來羅馬帝國分成了43個國家,其中就包括了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等。自從這些國家獨立之後就再也沒有走到一起。
歐洲如此多的國家,如果擰成一股力量,那麼其戰鬥力將是非常可觀的,畢竟都是老牌工業強國,如果把資源整合到一起是比較會嫌棄一番巨大的風浪。可是直到現在為止,我們看到歐洲眾多國家還是一盤散沙,英國甚至要脫離歐盟組織。
最終英國和法國並沒有結合在一起,到現在為止兩個國家都沒有發展強大起來,可以說逐漸的淪為了二流國家,甚至是三流國家。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後悔,當年沒有結合成一個強大的英法共和國。
4. 英法本身能合並成一個超級強國,為何英國拒絕了法國合並的要求呢
這個確實是真的,而且就發生在近代,在1956年的時候,時任法國總理的居伊·摩勒曾主動提出與英國合並。並低下了了自己驕傲的高盧雞,接受英國女王的統治,就等於把法國給英國統治,形成一個有自治權的英國附屬國,在把名字換一下,咱們兩國互相幫助,一起享富貴。
就這樣兩國合並的事情不了了之,不過這確實也是好事,一個統一後的英法國家勢必與其他歐洲國家繼續進行合並,形成一個比歐盟更團結,更有執行力的國家,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5. 英國和法國是不是合成一個國家了
嗯,已經合並了,更確切的說合並有兩個重要的標志性事件,第一次是英國加入歐盟,歐盟改組為歐聯,第二次是英法聯合國席位合並。,加入歐聯是2037年的事情,這一年英國公投重新加入重新改組的歐盟,其實現在已經不能叫歐盟了,以前的歐盟為了接納英國做了很多妥協,包括在新的歐聯議會中給予英國更多的席位等等。此後就開始了漫長的聯合國改組談判,到了2047年才最終解決,在聯合國層面上英法席位合並了,這個席位合並涉及到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投票權的重新分配問題,英法席位合並,投票權為1.5個席位,多餘出來的0.5個席位歸印度,因為印度曾經是英聯邦國家。
6. 英法兩國曾設想合並成超級大國,為什麼最後卻遭英國否決
經過長達數百年的爭霸戰爭,英國和法國成為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前者打敗了法國和西班牙,率先進行資本主義革命和工業革命,奠定了「日不落」帝國的基礎;後者建立絕對王權,在拿破崙的率領下橫掃歐陸。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兩國聯手,在蘇聯和美國的援助下打敗了妄圖建立全球新秩序的德國,但兩國也元氣大傷,霸權地位被美國取代。 二戰給歐洲各國帶來巨大的傷害,倫敦遭到德軍的大規模轟炸,幾乎成為一片廢墟,尤其是鐵路、橋梁、公路等基礎設施遭到毀滅性打擊,嚴重影響了經濟的恢復;法國在二戰時期被德國佔領,政府威信大受打擊,高失業率、食品短缺造成了一系列社會動盪。這種情況下,歐洲接受了美國提出的「馬歇爾計劃」,也不得不默認了美國在西歐的領導地位。 蘇聯作為歐洲的宿敵,在戰爭中也遭到嚴重創傷,但蘇聯畢竟是個大國,社會主義體制下的政府擁有很強的動員能力,在極短的時間里便恢復了實力,還拉起一支經過戰爭洗禮的百萬鐵軍。蘇聯攜二戰勝利的餘威向西歐逼近,實力一直擴張到了東德和巴爾干半島。西歐各國無力抗衡,除了抱緊美國大腿外別無他法。 面對這種局勢,法國不願坐以待斃,於是向英國提出兩國合並,組成一個超級大國,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盎格魯-法蘭西。這個計劃由法國總理居伊·摩勒在1956年訪英時提出,表示合並後由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擔任元首。英國首相羅伯特·安東尼·艾登在深重考慮後婉拒了法國,後來法國又提出加入英聯邦,仍然遭到拒絕。 法國提出的英法合並是有依據的。兩國分屬兩個不同的民族,在歷史上法國曾短暫地統治國英國,還爆發了英法百年戰爭。這場戰爭促進了英法兩國的民族主義興起,也迫使英國在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而向海外發展,與法國並肩稱雄。隨著形勢的發展,英國兩國越走越近,成為一密不可分的盟友。但是,由於法國勢力過大,兩國在文化上也有很大差異,英國最終拒絕了這次百年難遇的機遇。
7. 為什麼法國當時想和英國合並
我今天找個資料給你 2007-01-19 16:05:42 環球時報 人民網 法國和英國會合並嗎?這個問題在今天看來不免可笑,但據英國《泰晤士報》16日披露,法國曾在上世紀50年代考慮同英國合並,共同生活在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統治之下。
1956年7月,時任埃及總統的納賽爾宣布了蘇伊士運河國有化的命令,這使英法的石油運輸受到嚴重影響。在表示強烈反對的同時,兩國都在瘋狂爭取重新獲得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據報道,當時的法國總理摩勒提議,法英可以通過合並來鞏固同盟關系,聯手應對威脅。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電台在報道中援引英國國家檔案局的秘密文件說,時任英國首相艾登拒絕了合並的提議,但非常希望推動法國加入英聯邦。英國內閣的備忘錄記載,一位內閣官員回憶說,接到法國的提議後,艾登特別興奮,馬上和內閣大臣諾曼·布魯克一起商量。「布魯克回憶,首相對他說,『我們應好好考慮吸收法國成為英聯邦的一員』,並表示他認為法國接受(英國)女王陛下為國家元首問題不大,而且法國人歡迎英國根據對愛爾蘭做出的安排來賦予他們公民權利。」
然而,這項提議遭到了英國政府的反對。據倫敦大學歷史學家詹姆士·艾利森介紹,除了法國,當年英國也在考慮吸收其他國家加入英聯邦,比利時、荷蘭和挪威都在候選范圍內。但英國政府一個也沒有吸納,「主要是因為財政部提出,歐洲經濟體不穩定,吸納更多國家沒什麼好處」。後來,當英國政府拿出了與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加強關系的方案後,英國外交部也對英法合並的提議表示反對。
據報道,早在1940年6月,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就曾宣布英法兩國將臨時建立戰時聯盟,但該聯盟後來遲遲未能產生。相反,英國後來拋開了與法國聯合的計劃。因此,法國總理1956年提出的這項建議實際上是法國為使難產的英法聯盟計劃重新復甦而做的努力。
多年來,法國歷史學家一直沒有認真看待過摩勒的這項提案。一位給摩勒寫自傳的作者表示,「人們無法斷定英法合並的機制是否可行。這個無果而終的提案並不能證明摩勒當年屈服於英國,而是他藉此同艾登綁在一起,向艾登施加壓力的一種手段。」雖然學者持這樣的觀點,但人們卻不禁要問:如果當年法國並入英聯邦,今天會是怎樣一番情景?《泰晤士報》認為,那樣的話,英國現在仍然擁有繁榮的汽車工業;英吉利海峽隧道至少會提前20年通車;英國隊贏得世界盃的次數又多了一次;兩國之間的「香檳大戰」也將就此終結。
8. 英法本身能合並成一個超級強國,為何英國拒絕了合並,是什麼原因呢
1956年法國總理向英國提出「英法合並」,並願意讓英國女王作為合並後的國家元首,但英國卻拒絕了這個提議。要知道,此時的英國,剛經歷了二戰帶來的痛苦,外部矛盾激化,整個國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而法國與英國的局面類似,法國此舉無疑是抱團取暖,英方認為此舉對他們當下並沒有什麼大的作用。
最後,合並兩個國家並不是一件短時間就可以完成的事。各個方面比如文化風俗、思想行為習慣、法律法規決策等等都需要很長時間的磨合,而且是否可以成功磨合的結果未知,所以還是不要輕易冒險為好。
9. 寧做鳳尾不做雞頭,面對法國合體的投懷送抱,為何英國拒之門外
也許是因為法國的經濟發展不是特別好,所以英國才會拒之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