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在什麼時候損失殖民地的

英國在什麼時候損失殖民地的

發布時間:2022-09-07 00:14:59

Ⅰ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為何丟失了那麼多的殖民地

其實答案很簡單——二戰之後,英國的國際地位和國家實力,已經不配享有那麼多殖民地了。

英國衰落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兩次世界大戰,但從根本上講,是其由於科技落後導致的國際落後,被德國、蘇聯、美國等國反超。

英國的歷史,可以說是成也殖民地,敗也殖民地。

在18、19世紀,英國攫取了廣闊的殖民地,分到了全球殖民蛋糕中最大的一塊。而英國殖民地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讓英國得以低價獲得原材料,高價傾銷工業品,用全球的殖民地供養英國人的生活。

但是這種殖民經濟的模式由於賺錢太容易,讓英國喪失了繼續前進的動力。所以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時,大多數的發明都出自於美國、德國這些沒有什麼殖民地的國家,英國只能跟著人家屁股後面走。

美國、德國靠著第二次工業革命,迅速成長為世界工廠,工業產值先後超過英國。

後來的事情我們知道了,一戰中,德國重創了英法老牌殖民帝國,也讓美國迅速崛起。但一戰之後,殖民體系尚未崩潰,英法實力仍存,只不過是失去了霸權地位而已。

真正要命的,是二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老牌帝國法國直接讓希特勒四十六天給滅了,整個西歐只剩下英國在苦苦支撐。如果沒有英吉利海峽,英國這一口氣也差點沒倒過來。

二戰中,倫敦被德國炸的面目全非,英國為了反擊法西斯,組織了超過六百萬人的軍隊,花光了國家所有的黃金儲備,還欠下了美國巨額的外債。英國艱難到什麼程度呢?二戰後期,享受了上百年舒服日子的英國人開始實行糧食配給制,這種制度持續到五十年代才結束。

二戰後,英國雖然贏得了戰爭,但幾乎沒有得到任何利益。整個世界已經面目全非,德國毀滅了,日本毀滅了,法國幾乎毀滅,。而美國和蘇聯成長為龐然大物,連新中國的解放軍都敢在長江上炮擊英國軍艦。那個英國人打個噴嚏全世界都感冒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這個時候,面對著全世界此起彼伏的獨立運動,英國又怎麼能鎮壓的住呢?

比較有代表性的事件,是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事件。

1956年時,埃及雖然已經獨立,但是作為老牌宗主國的英國,依然不願意放棄在埃及的利益。恰逢此年埃及領袖納賽爾在蘇聯的支持下要收回蘇伊士運河,英國首相艾登斡旋未果,納賽爾派遣埃及軍隊武裝控制了屬於英法的蘇伊士運河,並在蘇聯的支持下驅逐了英法水手,獨立控制了運河交通。

這就是明搶了,英法就是再慫,也不能容忍這種事情。於是英法聯合了以色列,在1956年10月29日發動了對埃及的武裝進攻。

這場戰爭中,英法和以色列的軍隊節節勝利,埃及不斷敗退。可是一路凱歌的英法軍隊,居然在僅僅八天之後,就匆匆結束了這場戰爭,全部撤回了!

為什麼?因為美國和蘇聯強勢施壓,英法的仗,打不下去了。

蘇伊士運河事件的結局,更加讓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看到了希望——老牌殖民帝國已經完蛋,現在是美國蘇聯說了算,而美國蘇聯支持獨立運動。

所以英國無論怎麼努力,也不可能挽救自己的殖民體系了。

在世界民族獨立的大潮之下,各國紛紛獨立。

英國為了保留最後的體面,搞出了一個叫「英聯邦」的東西——各國擁有獨立主權,但是在英聯邦中還是盡量於英國在外交和經濟事務中步調一致。

可是英國的國際影響力根本不足以維持一個幾十個國家的英聯邦,現在的英聯邦,最大的意義就是它會組織一個英聯邦運動會,是規模僅次於奧運會的世界性綜合賽事。

不過把殖民體系的崩潰完全歸結於英國的衰弱,也是不全面的。

二戰後的英法意識到,殖民地在二戰後已經不是財富,而是負擔了。

拿印度來說,印度已經不再是那個靠一個「東印度公司」就能獲得取之不盡的茶葉香料的印度。隨著科技的進步,印度的民族意識逐漸覺醒,而資源攫取卻越來越難,還要應付印度內部復雜的教派、地方派之間的矛盾。這些都讓英國疲於維持,需要花大量的金錢來維持在印度的統治。

而經貿的發展,讓英國意識到了繼續剝削的可能,英國可以不需要統治就獲得原材料,也可以不需要殖民就向原殖民地搞傾銷。

換句話說,沒有殖民體系,工業國一樣通過貿易剪農業國的羊毛!

所以英國的殖民地帝國崩潰了,英國人也沒有太過傷心。反倒是香港回歸的時候,英國人痛感失去了東方明珠,不過英國人也還是清醒的意識到——中國人可不是非暴力不合作的甘地,如果捂著香港不還,後果可比當年蘇伊士危機嚴重的多啊!

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感覺回答的可以,望點贊採納,謝謝。

Ⅱ 在歷史上,北美殖民地是怎麼被英國給丟掉的

英國作為一個“日不落”帝國,北美自然也是他的殖民地之一,可是最終英國皇家陸軍,皇家海軍,在北美潰敗,導致大西洋殖民體系徹底的割裂,最後催生出美國和加拿大,兩個強大無比的現代化國家!

很多人,都將焦點聚集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崛起上,可是小編要從另一個角度給大家說一說,英國為什麼會輸掉這場戰役,是誰丟掉北美洲的殖民地呢!

然而從辯證理論上來講,偶然的背後有某種必然。

英國丟掉美國,並非個別政治精英,或者軍事將領的偶然失誤,其背後有一連串的復雜的政治軍事博弈,英國陸海兩軍,面臨的現實困境,才是英國失敗的第一原因。

Ⅲ 為什麼二戰之後英國失去了所有殖民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就讓英國幾乎把帝國時代的財富都花了。二戰更是讓英國黃金儲備和有價證券,債權都不剩啥了,就這欠了美國一屁股債。二戰後,英國從財力上已經無法再繼續維持龐大的殖民體系了。這是英國自身的原因。
而從外部原因講,美蘇兩個趁二戰戰勝而崛起為超級大國的兩個龐然大物,都開始對英法比等歐洲老牌殖民宗主國在海外的殖民地下手,只不過這回不是傳統的帝國之間的殖民地爭奪,美蘇都高喊民族自決的口號,舉著非殖民化的大旗。這些廣大殖民地表面上脫離了宗主國而獲得「獨立」,但是他們絕大部分先天不足,甫一獨立就被美蘇控制,分別納入了他們各自的世界秩序和政治經濟體系之中。相比較而言,還是美國收獲更大。

Ⅳ 為何英國在二戰後幾乎放棄了所有海外殖民地

因為二戰發生以後,英國的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陷入了衰退,已經沒有足夠的能力再對這些殖民地控制下去了,而且當時各地的民族意識漸漸開始加強,每個地方的獨立浪潮也是一波一波的,英國如果不讓他們獨立的話,最後拖垮的也是自己國家的經濟,所以英國這么做也是沒辦法了。

所以這個時候英國人知道,如果不讓這些殖民地獨立,那麼英國必然要付出嚴重的代價,比如說讓國家經濟拖累越來越厲害,所以英國在當時這種情況,已經無法維持對這么多的殖民地統治,只能選擇放棄這些海外殖民地,不然自己本國的經濟也要被殖民地給拖垮了,而且這些殖民地的反抗還非常的強烈,就連美國和蘇聯也在支持各地獨立,英國這個時候也是沒辦法了。

英國什麼時候衰落的

1960年以後,隨著德意志第一帝國,日本帝國以及美國的崛起英國在世界的絕對霸主地位就受到了動搖。在19世紀末德美日意等國海軍實力大升,特別是德國憑借著歐洲第一的經濟實力與英國展開了海軍的軍備競賽。一戰英國雖然戰勝但是欠下巨債,同時美國憑借著《九國公約》等新條約開始與英國分廷抗禮。二戰時期英國在德國及日本的進攻下損失大量戰艦飛機,還損失了東南亞的殖民地,英國的地位就大幅下降了。後來隨著鐵幕降下以及英國在中東和印尼與美國的暗鬥失敗英國就逐漸成為美國的附庸。
鴉片戰爭英國的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扭轉中英之間的貿易逆差,掠奪原料,傾銷商品。
時間: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領導人:第一次英女王維多利亞,第二次英女王維多利亞和法皇拿破崙三世

Ⅵ 二戰時英國為什麼放棄殖民地變成世界第一大國的機會

近代史中的英國很多人都知道,一提出大英帝國就自然想到「日不落帝國」,為什麼有這樣的稱號,就是當年英國有遍布全球的殖民地,這也是大英帝國但年稱霸全球的基礎。

英國殖民地指的是從屬於英國的殖民地,開始於1868年,鼎盛時期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有英國的殖民地。殖民地是指由宗主國統治,沒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方面的獨立權利,完全受宗主國控制的地區。

通常講廣義的殖民地包括雖然擁有行政機關、軍隊等國家機器,但經濟、軍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別國控制的半殖民地國家和保護國,以及委任統治地、託管地,以及殖民主義國家在這些地區設置的"海外領地"、"附屬地"、"海外省"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大多數殖民地獲得獨立,舊的世界殖民系統不復存在。也是英國衰落的原因。

此時有人想過為什麼當年英國不把自己的殖民地變成自己的國土,那樣英國不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了嗎?當年的大英帝國是一個以英國為中心的全球性帝國,在20世紀初的鼎盛時期,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000萬平方千米(本土面積僅僅二十多萬平方千米),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可見這樣的國家絕對是超級大國。

英國與西班牙葡萄牙日本等國家不一樣,殖民地都是屬於貿易性殖民而不是掠奪性殖民。簡單來說就是把殖民地當作原材料采購地和工業產品傾銷地,而不是像西班牙那樣掠奪式地剝削當地資源。所以大英帝國全是半個商業帝國,並不是以擴張領土為第一目的。

從殖民地的性質上來說,大致可分為拓殖型殖民地、資源掠奪型殖民地和商業殖民地三種主要類型,這三種殖民地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而順次出現的,而英國恰恰是從這個商業利益出發建立的自己殖民地。

再者,二戰時為了得到美國的支持,放棄了與殖民地之間的最惠國待遇(美帝獅子大開口),間接地肢解了大英帝國的貿易地位,使得英國再也沒有多餘的精力與金錢來維持龐大的領土(失去了最惠國待遇龐大的殖民地也失去了意義),失去經濟支持的大英帝國,殖民地成為領土更是沒有能力維持了。

此外還有就是,對於英國這樣的民主國家來說,把殖民地變成本土的組成部分,那就意味著殖民地居民從法律上應該享有與英國公民同樣的權利和義務,包括投票選舉和自由遷徙的權利,這對於英國政府來說顯然是不劃算的,英國人對此也不會贊同,而且英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在交通和通訊並不便捷的時代,把它們納入到本國版圖也是不現實的,那樣的話英國議會恐怕開一次會都不容易,因為代表沒有到齊。而作為殖民地處置既可以從中獲取利益,又不必承擔很大的義務。

與俄國對比,英國的情況就更明了,對於俄國這樣的專制帝國來說,確實是把殖民地納入本國版圖,許多人都以為俄國沒有殖民地,其實俄國占據的殖民地並不亞於西方列強,只不過由於這些殖民地都與本土接壤,所以都被納入到帝國版圖內。由於俄國的專制體制,本國公民也沒有多少權利,所以殖民地居民自然也享受不到什麼權利,納入進來成本很低。

正是這樣的原因,大英帝國最後放棄了殖民地,像英國這樣的法國,其它國家也面臨英國同樣的問題,最後也都放棄了殖民地,如果當年不放棄殖民地,可能今天的歐洲強國與殖民地平分財富,估計歐洲也成為很窮的地方。

Ⅶ 概括下英殖民帝國從鼎盛走向衰落並最終瓦解的過程

通過幾個世紀的擴張和殖民,19世紀末的英國已處於鼎盛時期,殖民地遍及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亞、西印度群島、非洲等世界各個角落,面積達到本國領土的100多倍,成為地球上實力最強大的「日不落帝國」。為了建立這個帝國,英國在先前的近400年時間里,發動了230多場戰爭,而派出兵最多、斗爭最為殘酷的要數布爾戰爭。 「布爾」系荷蘭語,意為「農民」。布爾人是指到南部非洲殖民的「海上馬車夫」荷蘭人的後裔。1652年,第一批荷蘭人來到南非的開普,建立了殖民地。經過百餘年的殖民活動,布爾人已成為當地的主要民族。但是,布爾人並沒有在南非造成獨霸局面。1795年,英國艦隊在南非開普登陸,開始了和布爾人在南非長達百年的爭奪戰。經過多年的沖突,在英國的強大實力面前,布爾人被迫向北面遷徙,於1852年和1854年分別建立了德蘭士瓦和奧蘭治兩個布爾人共和國。 1867年,奧蘭治河地區發現鑽石。奧蘭治政府立即聲明,這一地區歸自己管轄。英國的殖民者極力反對,並陰謀策劃吞並兩個布爾人共和國的計劃。1877年,英國人出兵武力吞並德蘭士瓦共和國,這一行為激起了布爾人的武力反抗。1881年2月,布爾軍在馬祖巴山附近擊敗了1000多名英軍,迫使英國在保留部分權力的名義下,承認德蘭士瓦的獨立,並相互簽訂和約。 1886年,在南非中部的約翰內斯堡地區,一位叫喬治·哈里森的澳大利亞青年在一次偶然機會中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礦區。礦區以約翰內斯堡城為中心,向東南和西南兩翼擴展,形成了長約500公里的金弧帶,佔世界黃金儲藏量的1/4左右。這一重大發現鼓動成千上萬的歐洲殖民者潮水般地涌來。在接下來的四年中,殖民者組織了141家礦業公司,瘋狂地開采礦區的鑽石和黃金,獲得高額利潤。見此巨利,英國人和布爾人矛盾進一步尖銳。 1895年,英國政府秘密指示開普殖民總督羅得斯吞並德蘭士瓦。於是,羅得斯派遣一支裝備精良的800人軍隊,偷襲德蘭士瓦首府,同時事先策劃城內的英國僑民暴動作為內應。但是,這一機密被想與英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德國政府獲悉,並轉告德蘭士瓦政府提前做好准備。1896年1月2日,在克勒克斯多普城郊,2000多名布爾軍伏擊英軍,打死134人,繳獲所有英軍槍械。在這次慘敗後,羅得斯被迫辭去開普總督的職務。布爾人歡呼他們的勝利,他們的自信心也開始不斷膨脹。 勝利後的布爾人鼓吹「布爾非洲」計劃,計劃把整個南非地區聯合起來,奪回100多年來英國從布爾人手中奪去的土地,並與德國聯盟,以此抗衡英國。這顯然與英國的「二C計劃」,即打通非洲南部的開普(Cape)和非洲北部的開羅(Cairo),形成貫穿非洲南北的殖民大帝國相矛盾。為此,英國政府一方面用外交手段拆散德國與布爾國家的軍事同盟;另一方面加緊運兵到開普,對布爾人施加壓力。大戰一觸即發。 戰爭越來越走到盡頭,雙方傷亡慘重。布爾人幾乎全國成年男子都被動員當兵,土地缺少人手耕種,牲畜瀕臨絕種。英國則三易主帥,投入45萬軍隊,傷亡近10萬人,耗資2.23億英鎊。這種沉重代價使國內人民反戰情緒高漲,世界輿論也強烈地抨擊英國。年邁的維多利亞女王為戰爭日夜焦慮,憂心忡忡,加之國內政治斗爭和丈夫過早逝世,女王最終於1901年1月病逝。 布爾戰爭雖然以英國勝利而結束,然而,大英帝國卻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歐洲諸強幾乎一致譴責英國在南非的政策,認為英國為了貪求黃金而欺凌兩個布爾人小國。它們認為,英國在戰勝布爾後所得到的巨大黃金利益,將使自己更處於劣勢。於是,法俄德三國一度謀求聯合,共同對抗英國。1900年,趁英國陷於戰事無暇顧及之機,法俄兩國繞開英國,偷偷地瓜分了在土耳其的勢力范圍。對此,英國大為恐慌,急忙將太平洋上的薩摩亞群島中的兩個島嶼讓給德國,又與當時尚不算超級大國的美國訂約,給予美國在中美洲開鑿使用運河的方便,接著,在1902年與日本簽訂了同盟協定。英國試圖通過這些行為,拉攏德美日,以抗衡法俄。然而,這一系列措施使英帝國被迫放棄外交傳統中的「光輝孤立」政策(不參與過多的歐洲大陸事務)和「大陸均衡」政策(與歐洲大陸國家分別結盟,以制衡其聯合)。緊接著,出於無奈,英國與法國、俄國先後簽訂協議,成立「三國協約」軍事集團,更深地捲入到歐洲政治漩渦中,把自己捆上了「協約國」的戰車,為參與一戰進而遭受巨大損失埋下伏筆。 1901年、1907年,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先後成為自治領。接著,諸多英帝國的殖民地也紛紛宣布成為自治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衰敗的趨勢已非常明顯了。1931年,英國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宣稱英國和各自治領地位平等,在它們的內政和外交事務等各方面互不從屬,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極度下降。隨著1947年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相繼獨立,到20世紀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徹底瓦解。

Ⅷ 英國是怎麼丟掉那些殖民地的

1923年在英帝國會議上,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這些自治領要求在帝國范圍內享有與英國本土同等的權利,如貿易優惠權等。1926年的英帝國會議,承認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擁有完全獨立地位,有權同外國談判並簽約;自治領同宗主國的關系,只是靠"共同忠誠英王陛下"這一信條而連接在英帝國內。1931年英國議會"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了帝國會議上述決議。從此各白人自治領取得了在法律上與英國平等的地位。此後,聯合王國與自治領組成英聯邦。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自治領都參加了反法西斯戰爭,它們的參戰為英國減輕了戰爭壓力,但也為自己爭得了與英國博弈的資本。特別是隨著英國勢力的衰弱,自治領的離心傾向日益加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族解放運動成為時代潮流,空前高漲,英屬殖民地紛紛獨立,帝國迅速土崩瓦解,殖民大廈轟然坍塌。
印度:1947年英國印度總督蒙巴頓不得已拋出了"印巴分治方案"。按照這一方案,印度按居民宗教信仰,分成印度教的印度斯坦國家和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國家。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兩國分別獨立,英國從此結束了對印度的直接統治。印度仍留在英聯邦內,巴基斯坦則於1972年退出英聯邦,割斷了與英國的任何聯系。
加拿大: 按1867年7月1日的 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s ,各英屬北美殖民地組成單一的加拿大自治領(Dominion of Canada),加拿大憲法一直建基於這英國法律;1931年12月11日,英國國會通過了《威斯敏斯特法令》(Statute of Westminster),此法例中訂明自治領不再從屬於英皇(the Crown),訂明加拿大殖民地為自治領,雖然加拿大已是一個國際公認的獨立國,此特殊的自治領關系卻一直存在;1982年4月17日,加拿大國會通過新憲法,並得到英國國會通過廢止舊憲,加拿大把7月1日的自治領日改名為加拿大日(國慶),加拿大才獨立。
澳大利亞:1901年1月1日,六個殖民區統一成為聯邦,澳大利亞聯邦成立,同時通過第一部憲法。1927年,澳大利亞首都遷往堪培拉。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亞獲得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澳大利亞獨立後,仍然屬於英聯邦。1986年,英國女王在澳大利亞簽署了《與澳大利亞關系法》。據此,澳大利亞最高法院享有終審權,終止了英國議會和政府對澳大利亞各州的權力,英國法律對澳大利亞不再有效。澳大利亞的聯邦議會是立法機構 ,由英國女王、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

Ⅸ 短短幾百年時間里擁有眾多殖民地的英國是怎麼由日不落帝國迅速衰敗的

英國衰落的內因是因為其科技水平相對的落後了。外因是兩次世界大戰和殖民地獨立。


Ⅹ 英國為什麼逐漸放棄殖民地

英國放棄殖民地的原因:

一、英屬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英國在殖民地的瘋狂掠奪,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20世紀初,世界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英國殖民者受到了殖民地人民的激烈抗爭,英國的殖民統治日趨瓦解。

二、經濟危機的影響

1947年的經濟危機迫使克萊門特·艾德禮的工黨政府放棄繼續維護英國作為世界一流強國,接受美國的崛起。英國也必須處理與歐洲其他國家的關系,但英國和歐洲大陸之間扭曲的關系至今沒有完全解決。無力繼續經營殖民統治。

三、兩次世界大戰大大削弱英國實力

在1940年納粹德國進攻英國本土時雖然英軍奮力抵抗將德軍擊退,但德國空軍之後持續不斷的轟炸倫敦等英國主要城市也給英國經濟造成不小的打擊,納粹德國在1940年至1945年間佔領了英國皇家屬地海峽群島。

至1945年德國投降前英國的戰爭物資基本全部依賴加拿大和美國,造成二戰結束後英國經濟對美依賴度增加。世界大戰造成英國國力衰退,各自治領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決策權,1942年澳大利亞總理約翰·柯廷(John Curtin)史無前例地下令將駐扎在英屬緬甸的澳大利亞士兵調回參加保衛澳大利亞的戰斗。

四、二戰後世界去殖民化運動興起

在加勒比、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戰後的非殖民化運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實現,而英國幾乎從未試圖抵制這股浪潮。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這是印度國大黨長達40年反抗殖民主義斗爭的勝利,英國從此失去在海外最重要的殖民地。但是印度的獨立是以分割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代價的,為的是避免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互相的內斗,但也因此導致印巴關系長期緊張。印度獨立後世界范圍內掀起去殖民化浪潮,大英帝國開始瓦解。

1948年緬甸也獲得獨立,並選擇不加入英聯邦;之後又有斯里蘭卡(1948年)和馬來亞(1957年)的獨立。1948年英國結束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以色列建國。還有眾多原英國殖民地國家相繼獨立。

(10)英國在什麼時候損失殖民地的擴展閱讀

現今英國的發展狀況

英國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

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了國有資產,並減緩了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十八世紀時英國本地產小麥開始不敵北美廉價小麥,放棄大量種植小麥,大量從美洲進口糧產,逐漸轉以乳畜業為主,較為集中,高度機械化,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

英國主要工業有:采礦、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子儀器、汽車、航空、食品、飲料、煙草、輕紡、造紙、印刷、出版、建築等。生物制葯、航空和國防是英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英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行業。

同許多發達國家一樣,隨著服務業的不斷發展,英製造業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萎縮,80年代和90年代初兩次經濟衰退加劇了這一態勢。英製造業中紡織業最不景氣,但電子和光學設備、人造纖維和化工產品,特別是制葯行業仍保持雄厚實力。

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零售、旅遊和商業服務等,是英經濟的支柱產業,截至2014年8月,英國服務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三。2012年英服務貿易總額3058.5億英鎊,約合4863億美元。

截至2014年8月英國旅遊業收入居世界第五位,僅次於美國、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是英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從業人員約270萬,占就業人口的9.1%。2012年來英遊客達3108萬人次,收入達186億英鎊,約合295億美元。

閱讀全文

與英國在什麼時候損失殖民地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過境簽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704
印尼回國要什麼證明 瀏覽:236
東鵬伊朗白玉怎麼做出來的 瀏覽:549
為什麼換越南盾與匯率不一樣 瀏覽:919
義大利早餐主要是什麼怎麼做 瀏覽:157
如何去買中國最好的刀 瀏覽:256
越南的錢幣稱為什麼 瀏覽:254
中國有哪些大學有名的專業 瀏覽:109
伊朗前身曾是哪個文明古國 瀏覽:792
越南為什麼習慣光腳 瀏覽:100
中國以前有多少個團 瀏覽:114
賣什麼東西去伊朗 瀏覽:128
越南用什麼防曬 瀏覽:597
印尼紅沙糖桔現在多少錢一斤 瀏覽:607
印度檀香木是有什麼味道 瀏覽:331
中國移動提速包是如何計費的 瀏覽:514
沒有哪個國家向中國疫情 瀏覽:432
印度空調怎麼清洗視頻 瀏覽:915
英國宮房價需要多少錢一平米 瀏覽:419
中國憑什麼尊重美國 瀏覽: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