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人為什麼有商業頭腦

英國人為什麼有商業頭腦

發布時間:2022-09-07 10:57:12

A. 為什麼英國人智商高

白種人的平均智商比黃種人高,黃種人比黑種人高。
其中白種人中的猶太人智商最為突出。
英國人智商高是級個別的。

B. 英國人的風格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能成為「世界最大殖民帝國」

這其中有著非常復雜的多方面原因。我們都知道英國是最早發現非洲和美洲,發現這些新大陸的國家,這在一定基礎上為英國的工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英國打敗西班牙艦隊之後,迅速稱霸海上國家,成為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海軍強國。海上的道路打通後,他們有了非常重要的交通條件,這為他們運輸人力、物力等提供了非常充足的條件。

遍布世界廣袤的殖民地和不斷加強的資本主義制度,以及不斷地戰爭,在成為最大殖民帝國的同時,英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對金錢的嚮往,對一切新奇事物的探索,對自身形象的改變等等,都綻放著英國資本主義的光芒。但是這種盛景並沒有維持下去,很快其他歐洲國家和美洲國家也開始興起,打破了英國殖民的統治。

C. 英國人辦事效率低,為什麼還那麼富

睜眼說瞎話!你敢不匿名嗎?英國人就是頭蠢貨,大學工作人員打個CAS都能把專業打錯。這也罷了,犯了錯就改唄,重新打份,又等了好多天,等CAS收到了,辦簽證登機全都誤了時間!英國人不但慢,還蠢!

D. 談談你對近代英國歷史發展模式的看法

在近代歷史上(主要是在十八九世紀),英國的經濟發展曾經長期居於歐洲和世界的領先地位,它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尤其是在19世紀上半葉,英國的工業在世界上幾乎居於壟斷地位,主要工業品的產量遙遙領先於其它國家,號稱「世界工場」。在1840年,英國的工業生產佔全世界的45%。到1870年,盡管歐洲其它國家和美國的工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英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仍佔有1/3的份額。近代英國的經濟發展為什麼能夠長期居於領先地位,這就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之一。另一方面,在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開始進入了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時期,其增長速度明顯低於其它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被美國和德國趕上。進入20世紀以後,英國的經濟也一直是發展滯緩、步履維艱,即使是在二戰之後整個西方世界普遍的繁榮時期,英國的經濟仍無多大起色,到60年代又先後被法國、日本趕上。到80年代,甚至連原先很不起眼的義大利也幾乎趕上了英國。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英國的經濟長期疲軟、增長乏力呢?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另一個問題。

一、決定一國經濟發展成敗與否的深層因素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系統理論,我們可以推導出,任何一個國家在經濟上能否成功和能夠取得多大的成功,主要取決於下列五大深層因素:1.政治和經濟制度;2.文化傳統;3.種族遺傳;4.教育事業;5.自然資源的人均擁有量。
馬克思主義認為,所謂生產力包含了三個組成部分:勞動者、生產工具、勞動對象,通常把這稱為生產力三要素,因此,生產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取決於這三個因素的優劣,也就是說,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生產工具的效能和勞動對象的多寡。下面就對這三者逐一進行分析。
所謂勞動者的素質,實際上由兩個方面的內容所組成:一方面是智力素質,也就是指人的聰明才智、科學文化知識、專業技術水平和職業技能等;另一方面則是非智力素質,包括人的創業精神、進取精神、市場觀念、商業頭腦、競爭意識、對待工作的積極性和責任心等。智力素質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先天因素,實際上就是指種族遺傳因素;二是後天因素,主要是指教育事業。非智力素質的高低也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經濟制度,二是文化傳統。因為一個國家是實行計劃經濟還是實行市場經濟,這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素質當然具有重大的影響,而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對於該國人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所謂生產工具的效能,是指它的現代化程度。很顯然,這主要取決於科技水平的高低。科學技術愈是先進,生產工具的現代化程度也就愈高,那麼科技水平的高低又是取決於什麼呢?眾所周知,科技的發展需要依靠人,把科技成果運用到生產中去也同樣依靠人,而能夠發展科技和運用科技的人則又都是由學校教育培養出來的,教育愈發達,培養的人才就愈多,也就愈有利於科技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更新,所以,生產工具的效能最終還是取決於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狀況。
所謂勞動對象,其實就是指自然資源。但要評價一個國家自然資源的多寡,卻必須同該國的人口數量聯系起來。即衡量一個國家自然資源多寡的主要標准應該是人均資源擁有量。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系統理論,生產力的發展不僅取決於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且還取決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以及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說,還必須考慮到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以及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所謂生產關系,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制度;所謂上層建築,是指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至此,整個推導過程便全部完成,我們從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系統理論(包括生產力三要素的理論以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互作用的理論)出發,最終推導出決定一個國家經濟發展能否成功的五大深層因素:政治和經濟制度、文化傳統、種族遺傳、教育事業、人均自然資源擁有量。

二、社會經濟制度
在近代史上,由於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較快,封建生產關系的解體和消亡也比較早,因而在歐洲各主要國家中率先完成了由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過渡。英國封建制度的較早解體主要表現在:第一,英國的封建農奴制在進入14世紀以後就逐步瓦解,到了該世紀末,農奴制在英國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第二,封建行會制度在英國的勢力和影響也相對較弱,這一方面是因為英國的一些主要工業紛紛由城市轉移到不受行會限制的農村地區發展,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行會內部的貧富分化也使整個行會制度趨於解體。第三,作為封建制度主要支柱的貴族階級在英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先的舊貴族因在15世紀的內戰中自相殘殺而大為削弱,而其後在商品經濟影響下興起的新貴族則大多採用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因此他們實際上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封建貴族,而一個資產階級化了的新興社會力量。
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之所以能夠在歐洲各國中居於領先地位,這除了因為它的封建制度較早解體之外,還因為它具備下列有利條件:第一,英國沒有出現過嚴重的封建割據現象,它較早地發展能夠得到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的扶植和保護。第二,在地理大發現以後,世界主要海上航路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因而使濱臨大西洋的國家都處於有利的地位,尤其是英國正位於西北歐各國同美洲、地中海、印度洋等地海路交通的要沖,所以其地理位置對於發展海運業、對外貿易和進行殖民擴張特別有利。第三,英國不象歐洲其它一些國家那樣擁有龐大的官僚機器和常備軍,所以政府對工商業的稅收也一向較輕,這顯然有利於工商業者的資本積累。第四,在歐洲各國中,英國可以說是經歷了典型的原始積累過程:一方面,在英國國內持續展開了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對廣大農民進行了較為徹底的剝奪,使失去土地的大批農民成為自由僱傭勞動力。另一方面則是進行大規模的海外殖民擴張,通過海盜活動、掠奪式貿易、販賣黑奴和商業戰爭來牟取暴利。由於英國在16—18世紀的殖民爭奪戰中先後擊敗其主要競爭對手(西班牙、荷蘭、法國)而成為頭號殖民強國,所以其殖民掠奪規模之大、獲利之豐遠遠超過所有其它國家。第五,在十六七世紀,英國成為歐洲其它國家的新教徒逃避宗教迫害和戰亂的避難所,這些外來的新教徒大多是富有經驗的商人、工場主和熟練手工業者,他們往往隨身攜帶了資金、技術以及組織和管理生產的經驗進入英國,從而大大促進了英國工商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壯大。第六,英國早在17世紀中葉就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這比法國大革命要早一個半世紀,比德國1848年的革命則幾乎早了兩個世紀,所以在歐洲各大國中,英國不僅是最先建立起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國家,也是最早開始向政治民主化過渡的國家,是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主要發源地,與其它國家相比,無論是在生產關系還是在上層建築領域,英國都長期具有相對優勢。
與英國相比,歐洲其它幾個主要國家的資本主義發展都明顯落後。義大利和德國雖然早在中世紀後期就已經有了較為發達的工商業和繁榮的城市經濟,所以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也比較早,但是在地理大發現之後,由於商路的轉移使德國和義大利都處於嚴重的不利地位,因而導致這兩國境內的工商業和城市經濟普遍趨於衰退,已經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也就未能進一步發展壯大。而且德國和義大利都遲遲未能消除封建割據、四分五裂的混亂局面,因而使統一的國內市場無法形成,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得不到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的扶植和保護。位於大西洋沿岸的法國在地理大發現之後也與英國一樣處於較有利的地位,而且法國較早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建立起強大的專制王權,這既有利於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也使資本主義的發展可以得到中央政府行政力量的扶植和保護,所以在近代早期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顯著領先於德國和義大利。但是與英國相比,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仍然相形見絀。這一方面是因為法國的封建制度(包括封建土地制度、等級制度、君主專制制度等)要比英國強大得多、也牢固得多,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法國資本原始積累的規模和進度遠不如英國。在法國沒有發生象英國那樣大規模的圈地運動,所以農民與土地分離的過程十分緩慢,自由僱傭勞動力的形成遠不象在英國那樣順利;法國海外殖民擴張的規模和殖民掠奪所得也遠不如英國。至於地處東歐的沙俄,則長期實行落後的農奴制,又因深居內陸而缺乏出海口(尤其是缺乏不凍港),所以資本主義的發展更是遠遠落後於西歐各國。

三、民族性
英國人在民族性上的主要特點是:第一,英國人是典型的海洋民族,擅長航海、經商,富有冒險和進取精神,尤其是在近代史上,英國人又先於其它國家形成了積極進取,合理謀利的工業民族精神。第二,英國人素以冷靜的理智和果敢的求實精神而著稱,他們都具有務實重行的特點,所以既不象德國人那樣沉湎於抽象的思辯哲學,也不象法國人那樣熱情奔放和喜歡漫無邊際的幻想。第三,在清教禁慾主義的影響下,英國人形成了崇尚艱苦奮斗和勤儉節約的精神風貌。第四,在文化學術領域里,英國人則以重視感性知識、崇尚經驗主義的思維方式而獨樹一幟。第五,雖然英國人酷愛自由、敢於斗爭,但卻不象法國人那樣行為過火、愛走極端。第六,英國人崇尚秩序、遵紀守法。第七,雖然英國人常常被認為是尊重傳統、作風穩健的民族,但是作為近代工業革命和議會民主制度的發源地,他們也極富歷史的首創精神。第八,英國人具有冷漠、矜持的「紳士風度」,他們大多含而不露,屬於外柔內剛型的性格。
關於英國在近代史上所形成的工業民族精神,近年來人們已經有較多的探討,毫無疑問,這是英國經濟之所以能夠率先崛起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原始積累時期,英國之所以能夠在歐洲各國中脫穎而出,成為資本主義發展最先進的國家,這固然有很多原因,但英國人在清教影響下所形成的勤儉節約、力戒揮霍浪費的優良傳統顯然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關於這一點在下節中還要加以進一步的探討。正因為英國人愛好自由、敢於斗爭,所以他們較早地發動了資產階級革命,不僅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而且也使其政治民主化的發展領先於其它國家。由於英國人又具有頭腦冷靜、善於自我剋制的特點,懂得如何適時地做出妥協讓步,所以自1688年以後的300多年來,英國基本上是通過一條溫和、漸進的道路繼續對政治和經濟制度進行調整與變革,從而避免了象法國的近代史上那種綿延百年之久的劇烈政治動盪。這種長期穩定的政治局面,確保了英國的經濟能夠持續、平穩地發展,不受政治變動的干擾和沖擊。雖然英國人也同德國人一樣具有崇尚秩序、遵紀守法的特點,但卻不象德國人那樣盲目服從權威,所以象專制主義、軍國主義之類的東西在英國就很難找到適合其生長的土壤,從而使英國的發展進程避免了由此而造成的大起大落。

四、歷史與文化傳統
歐洲各國雖然皆屬基督教國家,但其中又有新教、天主教、東正教之分,英國屬於新教國家,因此其文化傳統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受到新教倫理的深刻影響。從與經濟發展相關的角度來說,所謂新教倫理的主要精髓就在於:
第一,新教徹底否定了天主教的「聖禮得救」、「善功贖罪」論,認為聖禮和善功對於靈魂拯救是毫無用處的,因此新教把天主教和東正教所規定的七項聖禮削減為兩項,這樣就使廣大信徒能夠從各種復雜、繁瑣的宗教活動和儀式中解脫出來,從而能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世俗的工作與生產勞動中。
第二,由路德奠基、加爾文進一步發展的新教救贖觀認為,人是否可以得到靈魂拯救,取決於他是上帝的「選民」還是「棄民」,而「選民」的標志就是在塵世間取得事業的成功。因此,人們只有勤勤懇懇,盡心盡力地做好本職工作,通過刻苦努力來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才能夠證明自己是上帝的選民,這樣一來,就把基督教徒最關心的靈魂拯救問題與人們在塵世間的工作表現和事業成就聯系起來,因而有力地調動和激發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進取性和創造性,使廣大新教徒在經濟活動中體現出高度的勤奮和實干精神。
第三,要想取得成功,不僅需要通過勤奮工作來創造財富,而且還需要通過生活上的節儉來積累財富。而「新教倫理」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正是大力提倡勤儉節約、嚴格自律的生活方式,堅決反對豪華奢侈、鋪張浪費、講排場擺闊氣的生活作風,主張杜絕一切不必要的花銷,把積攢的金錢財富全都用於生產性的投資和經營活動中而不是浪費在奢侈的生活中。新教倫理的這一特點,不僅構成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精神前提,而且也成為日後西方社會中一切有事業心、有作為的企業家們的基本行為准則,也正因為如此,所以與天主教徒和東正教徒相比,新教徒通常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規模進行資本積累、投資和擴大再生產。
第四,由於新教還特別強調要讓每一個信徒都能讀懂《聖經》以便能夠直接與上帝溝通,所以新教徒歷來都很重視普及教育。又因為新教徒特別注重現世成就,而要想取得現世成就,就必須具備各種實用的文化知識和技術,所以新教徒不僅重視教育,而且還要求在教學內容中安排較多的世俗性、實用性的課程。
由以上這幾個方面就可以看出,新教倫理對於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確實具有很重要的積極意義和促進作用,所以近代以來,大多數天主教國家和東正教國家的經濟發展都顯著落後於那些以新教為主的國家,無論是在歐洲還是在美洲都是如此。即使是在同一個國家中,新教徒在經濟上也通常要比天主教徒或東正教徒更為活躍,更有作為。
在新教各派中,最富有資本主義精神和最能充分體現上述新教倫理的就是加爾文派,而英國正是歐洲各國中受加爾文派思想影響較大的一個國家。除了蘇格蘭人所信奉的長老會是屬於加爾文宗之外,英格蘭的清教徒實際上也是加爾文派在英國的變種。雖然在英格蘭的宗教改革中首先形成的佔主導地位的教派是較為保守的聖公會,但是自從加爾文派思想傳入英國之後,很快就在聖公會的內部分化出一批更激進、更富有資本主義精神的叛逆者,他們堅決要求按照加爾文派的思想深入進行宗教改革,清除聖公會中所保留的天主教殘余,所以這些人被稱為「清教徒」。由他們所掀起的轟轟烈烈的清教運動在英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形成「積極進取、合理謀利」的工業民族精神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英國人崇尚艱苦奮斗和勤儉節約的精神風貌也是直接導源於清教的「入世禁慾主義」。正是由於這些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價值觀念在英國社會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才使英國經濟能夠躍居並且長期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正因為英國作為一個新教國家而且又具有相對安全的島國環境,所以它成為歐洲各地新教徒的避難所。尤其是與英國隔海相望的尼德蘭、法國、德意志等地都曾經是歐洲大陸上新、舊兩教斗爭最為激烈的地區,這些地區的大批新教徒為了躲避殘酷的宗教戰爭而紛紛逃往英國,以後便在英國定居下來,融入了英國社會。由於這些外來的新教徒大多是富有經驗的商人、工場主和熟練手工業者,他們把當時歐洲大陸的先進技術和大批資金攜入英國,所以對近代英國經濟的發展有極大的貢獻。
英國歷史、文化的另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具有深厚的自由主義傳統,這對於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正是通過對政治自由的倡導和維護,才有可能確保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從而為奠定資本主義社會的產權基礎和確立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秩序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另一方面,正是由於有崇尚自由的傳統,所以英國在進入18世紀以後成為經濟自由主義思潮的發源地,這不僅是工業革命開始以後的正統經濟指導思想,而且也為整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完整的價值觀和倫理觀。
英國在文化傳統上不同於歐洲大陸各國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其經驗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即重視人的感性認識,推崇經驗歸納法,強調觀察和實驗。英國在工業革命時期之所以能夠成為應用技術發展沃土,顯然與這種經驗主義的文化氛圍不無關系。在當時,很多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英國人都成長為卓越的發明家和技術革新天才,正是這些人成為發起和推動工業革命的主要技術骨幹,而他們大多是理論知識較為欠缺的工匠型的人物。這與當時歐洲大陸各國因受唯理論的影響而重視理論知識、輕視應用技術的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英國還具有深厚的唯物主義哲學傳統,它是近代歐洲唯物主義哲學的主要發源地。近代早期一些主要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如弗蘭西斯、培根、霍布士、洛克等都是英國人。事實上,歐洲哲學中的唯物主義精神早在中世紀的唯名論經院哲學中已經萌芽,而唯名論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也是英國人,如鄧斯、司各脫、威廉·奧卡姆等。正是因為受唯物主義思想的影響較深,所以英國人普遍看重物質的力量,他們對於物質生產領域的關注和重視要早於其它歐洲國家。

五、自然與資源條件
近代英國經濟發展的另一個有利因素就是它的自然資源條件,在這方面英國的優勢主要體現在:
第一,英國的煤礦和鐵礦資源都比較豐富,而對近代大工業來說,最為重要的兩種礦物就是煤和鐵,尤其是煤的重要性更為突出,號稱「工業的糧食」。而英國的煤炭儲量名列世界前茅,其硬煤的探明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9。在大不列顛島上,煤田分布很廣,形成了五大產煤區,且煤田大多為中、厚煤層,埋藏較淺,容易開采,而且煤種齊全,大部分煤質也比較好,發熱量高並能煉焦。在近、現代史上,英國曾經長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輸出國之一,尤其是在19世紀中葉,英國的煤產量大約佔世界總產量的2/3,差不多壟斷了整個國際煤炭市場。英國的鐵礦儲量也很豐富,而且大致上都分布在靠近煤田的地區,煤、鐵礦產匹配關系很好,這對近代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發展十分有利。
第二,英國屬於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其突出特點就是多陰雲雨霧,日照不足,尤其是夏季低溫、潮濕,這對牧草的生長十分有利,宜於發展畜牧業,而穀物卻易受澇災,所以在英國的大部分地區,穀物生產不如發展畜牧業的收入來得穩定。自從中世紀以來,英國的養羊業就十分發達,一直是歐洲主要的羊毛產地,這就為毛紡織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而在中世紀時期和近代早期的工場手工業階段,毛紡織工業始終是整個歐洲最重要的一個工業部門。由於養羊業很早就成為英國農業經濟中的一個主要部門,所以與其它歐洲國家相比,英國農業的商品生產性質更為突出,這就有利於資本主義因素在農業中的發展。又由於養羊業適合大面積的牧場經營而不適合小農經濟,所以在英國歷史上引發了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導致了小農經濟的逐步消亡和大批自由僱傭勞動力的產生,從而有力地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第三,英國發展海運業和對外貿易的條件也極為有利,因為它不僅擁有漫長曲折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優良港灣,而且大不列顛島還扼守著西歐和北歐許多重要水上通道(如易北河、萊茵河、塞納河和波羅的海諸海峽)的出口,處於西歐、北歐各國同美洲、地中海、印度洋等地海路交通的要沖。
第四,英國作為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不易受到外敵的入侵攻擊,這就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長期和平安定的環境。在近代史上,英國所採取的一貫方針就是盡量避免直接捲入歐洲大陸上的戰亂,以便集中力量從事國內的經濟發展和向海外進行殖民擴張。所以當歐洲大陸上戰火連綿、各國打得不可開交之時,海峽對岸的英國卻平安無事。

六、現代歷史上英國經濟地位不斷下降的原因
自19世紀後期以來,英國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雖然至今仍不失為世界主要經濟大國之一,但其地位卻是在不斷地下降。本節就分別從生產關系、教育事業、文化傳統、自然資源等幾個方面來分析探討其原因。
首先,就生產關系而言,在19世紀中期以前,歐洲大陸各國的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仍然在進行激烈的較量,尚未決出最後的勝負,這時唯有海峽對岸的英國率先完成了由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過渡,所以英國能夠憑借它在生產關繫上的相對優勢而取得生產力發展的領先地位。但是到了19世紀後期,情況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時在歐洲大陸上兩大社會經濟制度之間的較量已見分曉,隨著其它歐洲國家也紛紛完成了由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過渡,英國原先在生產關繫上所擁有的相對優勢也就不復存在了。
與其它國家(如德國、美國、日本等)相比,英國對教育的發展也不夠重視,因而影響了國民素質的提高。英國的公立學校教育體系形成較晚,職業技術教育也相對落後,而且英國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注重培養造就所謂的紳士淑女,所以較少顧及社會經濟發展對勞動者素質所提出的要求,這種方向性的偏差是英國教育發展的一個內在弱點。盡管在英國也有一些號稱「公學」的私立學校素以歷史悠久、教學質量優異而聞名於世,至於象牛津、劍橋這樣的名牌大學則更是譽滿全球,但是這些旨在培養少數精英分子的高質量學府並不是面向全體大眾的,它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所佔的比重甚小(公學畢業生只佔全體英國人的0.5%),所以不能代表英國的總體教育水平。事實上,與德、美等主要競爭對手相比,英國在教育方面是明顯遜色的,例如英國的學齡兒童入學率到1903年才達到88%,而普魯士則早在1860年代就已達到97.5%,在德國的其它許多小邦,這一數字則比普魯士還要高。又如,在1901—1912年期間,英國平均每年獲得科技院校畢業證書的有530人,而當時德國的11所技術院校平均每年卻能培養出3000名工程師。再如,到1913年,英國平均每萬人中有大學生6人,而美國有31.4人,德國11.6人,法國也有7.6人。
在英國的文化傳統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利於現代經濟發展的消極因素。第一,由於在英國社會中存在著傳統的等級意識和門第觀念,因而使機會均等、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原則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致使許多雖有才乾和進取心但卻不具備高貴出身的人紛紛遷居海外以求發展,這對英國來說無疑是一大損失。
第二,由於受等級意識和門第觀念的影響,在英國社會中人們往往更看重貴族的頭銜、爵位而不是企業家的開拓進取與發家致富,這種價值取向顯然也是不利於現代經濟發展的。
第三,由於近代以來英國人在發展過程中基本上是一路順風,少有挫折,因而使他們過分看重自己國家的經驗,喜歡沉湎、陶醉於昔日大英帝國的光榮歷史之中,形成了一種注重傳統、因循保守的思想作風。
第四,由於在英國存在著重科學、輕技術和重理論、輕應用的學術文化傳統,因此盡管英國在歷史上曾經取得過許多重大的科學成就,英國的基礎研究水平也一向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與其它國家相比,科學技術在英國卻不能很好、很快地轉化為生產力:
礦藏資源優勢的逐漸喪失也是現代英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又一個不利因素。雖然英國的煤、鐵這兩種主要礦藏都比較豐富,但礦藏畢竟是有限的、不可更新的資源,總是會愈采愈少,而英國作為全世界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其工業發展的歷史較長,經過長期的開采和消耗,本土的礦產儲量已大為減少乃至接近枯竭,而且目前還剩下的那一部分儲量也大多是屬於品位低下、質量不佳、開采條件亦較為惡劣的,所以從生產成本和經濟效益上來說,繼續開采這些礦產已不甚合算,以鐵礦來說,目前英國尚存的鐵礦資源埋藏較深,且99%為貧礦,所以進口礦石所佔比重已高達80—90%。英國剩餘的煤礦資源雖然還比較多,但許多老煤田經過長期開采,淺層煤也已所剩無幾,大部分資源已近枯竭。目前產量較多的主要是一些開采歷史較晚的煤田。況且自50年代以來,由於能源結構的改變,煤的重要性已經大大降低,其地位已遠遠不能同早期工業化時代相比了。
眾所周知,近代以來英國是佔有海外殖民地最多的頭號殖民帝國,因此,在分析英國的經濟發展時,就不能不涉及到佔有大量殖民地所帶來的影響。雖然驅使歐洲列強進行海外殖民擴張的主要是經濟動機,以期望通過對殖民地的資源掠奪和商品傾銷來使宗主國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但是願望同結果往往並不相符,甚至適得其反。事實上,擁有大片殖民地的國家(如英、法),其經濟發展速度反而不及那些殖民地很少(如德國)或根本沒有殖民地的國家(如瑞士和北歐各國)。其所以如此,原因則比較復雜。首先,由於英、法等國對海外市場的佔有和控制往往並不是完全依靠其商品本身的競爭能力,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仰仗與其殖民地的特殊關系,所以從長遠來看,對殖民地市場的過分依賴不利於宗主國工業競爭能力的提高,也影響了對其它國外市場的開拓。相比之下,那些很少或根本沒有殖民地的國家卻更加註意不斷提高其工業的競爭能力。因為對他們來說,既然不能依靠與殖民地的特殊關系,所以要想打入國外市場就只有完全依靠其商品本身的競爭能力。其次,由於大多數殖民地的經濟結構都相當落後,人民購買力很是低下,所以對宗主國商品輸出的吸納能力並不很強,遠不如當初的期望。再者,英國對其殖民地的大量資本輸出也嚴重影響了對其本土的工業投資。

E. 英國人對於亞洲人的看法是怎樣的

其實在英國人眼中,
中國是一個有著加分點的國家。
英國人通過在英國生活的中國人了解到,
他們一致認為用「努力」這個詞來評價中國人,
最合適不過了。在他們眼中,
中國人努力、有上進心、吃苦耐勞、
更有商業頭腦、對人也非常友好。


可能這對於我們常年生活國內的緣故,
感覺不到我國在外界的影響力,
有時間可以出國看看,
他們國家有著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同樣我們身上也有著很多值得他們學習的地方。

F. 英國人為什麼那麼聰明

英國人除了貝帥,鷹帥,他們的智慧和美貌並存。新一代的魯尼也從中場進球了。在亞特蘭蒂斯的拼圖上,弗爵爺回絕給亞特蘭蒂斯眾神,如今,北歐你們調整一下你們的策略。英倫奉陪。上一次,英國人在智慧的命題差點把貝帥書成千古罪人。鷹帥自然只帶鷹鉤鼻的謝霆鋒,他的國籍數是英國+加拿大+中國-------------------------------------------------------------------這么說英國人的策略還是得當。中英依然還是黃金期。

G. 留英必看:英國人的性格特點是怎樣的

1.大部分英國人具有與他人格格不入的孤傲特質。孤傲(exclusiveness)是英國人最明顯的性格特徵,他們不願意和別人多說話,從來不談論自己,感情不外露,更不會喜形於色。其它國家的人很難了解英國人的內心世界。原因有二。第一,英國是一個島國,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nel)割斷了它和外部世界的聯系,英國人甚至不把自己看作是歐洲人。第二,英國人對本民族的歷史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其中,詹姆斯欽定本聖經(King James Authorized Version of the Bible)和莎士比亞的戲劇對西方及世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英國議會(Parliament)是歐洲最古老的議會,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Instrial Revolution)的國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與眾不同的祖國文明史使得英國人形成了現在的性格特點。
2.大部分英國人有守舊而又不願接受新生事物的保守思想。英國人的保守(conservativeness)為世人所知,英國人卻認為他們的做事方式是最好的,最合理的。有人說,英國人需要20至40年的時間才能接受美國目前的新生事物,此話雖然有一點誇張,但也不無道理。英國人直到現在也沒有採用世界通用的米制(metric system),仍然使用英里(mile),直到1971年才將貨幣單位改為十進制(decimal system)。英國是世界上為數較少的保持君主制(monarchy)的國家之一,其保守性可見一斑。當美國人發明中央空調(central heating)的時候,英國人以對身體有害為由拒絕接受這種新生事物,繼續使用壁爐(fire place)和電爐(electric stove)。
3.大部分英國人具有講究文明用語和禮貌的好習慣。英國人總是為別人著想,他們不會要求別人做不願意做的事情。如果他們不得不要求別人做什麼事的時候,說得非常客氣,諸如:「I know the trouble I am causing you,but would you mind…?」或「I don't really like to ask you,but…」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要麻煩別人,通常說excuse me,如果無意識地干擾了別人,要說sorry。要求別人重復,一般不說what,而是說pardon或sorry。please和thank you是經常掛在嘴邊的用語。在公共場所人們不會大聲喊叫,他們認為那是不文明的行為。
4.酷愛獨居和個人自由的天性。也許是由於缺乏空間的緣故,英國人的性格特點中有喜歡獨居(privacy)和個人自由(indivialism)的因子。在英國,人們恪守著這樣一句名言:My home is my castle。The wind can come in,but the Kings and Queens and human beings can never come in without my permission。當英國人搬到新家,他會在自己的房屋周圍樹起籬笆(fence),以便和鄰居隔開。
5.大部分英國人具有感情不外露的冷淡和緘默性格。英國人一般不會向別人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當他們高興時不會喜形於色,當他們悲傷時也不會愁容滿面,這一特點在上層社會中非常明顯。在早晨上班乘坐的地鐵中人們彼此不說話,只是在看自己的報紙,車內鴉雀無聲,偶爾能聽到下車的人因為不小心踩到別人腳時說sorry的聲音。下車後,人們只是走各自的路,彼此不會交談。另外,即使在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也不知道對方的家庭住址、家庭成員、興趣愛好等情況,因為他們從不談論這些事情。
6.大部分英國人具有自我嘲笑的幽默。英國人很幽默,不過都是一些自我嘲弄的幽默。他們喜歡嘲笑自己的錯誤、自己的缺點、自己的尷尬境地等。英國人的這種生活態度是多年來形成的,對別人並沒有什麼惡意。

H. 怎麼看待英國人赫德長期掌控中國海關總稅務司這一史實

總的原因有二:

(1)時代背景下清政府和列強的需要。

(2)赫德的個人能力。

1、時代客觀背景

大清晚期,清政府和列強簽訂了大量的不平等條約,如南京條約、天津條約等,很多條約裡面都有對列強的賠款約定。但是晚清政府國力已非常貧弱,沒有現金白銀賠付別人。

那怎麼辦?

列強想出了個法子,特別是英國人,有商業頭腦,辦法是這樣的:你大清不是沒有現金白銀給我嗎?但你有土地、有稅收、有貿易等資產,可以帶來現金流啊,你大清不是管不好嗎,我來給你管。那何種資產現金流最好,對列強最有利,那當然是海關了,不但可以坐收過路費,還可以給各列強商人貿易便利。

海關賺了錢後,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來還債,這部分叫做債賠款,另一部分扣除運營經費之後交給你大清,這部分叫做關余。

但這個管理海關的人必須是我們大英帝國的人,因為你們大清官員圖洋圖納義烏,沒能力管,我給你搞個職業經理人。你清政府總理衙門就負責發個任命文書,意思一下就行了。

這種背景下,執掌清朝海關的只能是外國人,這為赫德長期執掌海關提供了客觀條件,這即是清政府的需要,更是列強的需要。

所以這個時候精通中國文化的羅伯特赫德就被大英帝國當作代理人給推了出來,成為第二任海關總稅務司。

2、赫德的個人能力

羅伯特.赫德

赫德18歲畢業於英國女王大學,隨即參加公務員考試,被英國外交部錄用,成為體制內的人。19歲便被派往大英駐中國的領事館,學習漢語並充當翻譯。

問題出就出在這哥們不是一般的公務員,不喜歡坐在辦公室里喝茶看報混時間。人家來中國學的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諸如《易經》、《孟子》、《大學》、《中庸》等都能熟讀。史料記載,他曾花3420文錢請老師來教課。甚至連《紅樓夢》這種小說,人家都能融會貫通。//汗顏,以上書籍我做為華夏子孫都沒真正弄懂。

赫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鑽研,對中國人的處世哲學有了深入洞察,這使他能在晚清官場左右逢源,如魚得水。特別是他一口流利的中國話,讓清朝官員目瞪口呆,那感覺,就像你在路上碰到了大山兄弟。

以上是基本素養。但是想在外國當公務員,而且還要當半個世紀,僅有這些基本功是不夠的,還需要做為一個職業經理人的專業經營能力、需要弄清大勢,順勢而為。

業務能力:赫德自28歲擔任總稅務司,他建立了一整套科學、嚴密、高效的管理制度,特別是「高薪養廉」制度,讓海關成為貪腐盛行的清政府中較為清廉的機關。1861年,海關稅收為496萬兩,在赫德的打理下,到1887年,海關稅收達到2000萬兩,占清廷財政收入的24.35%。關稅成了清廷最穩定、最可靠的財源,赫德也成了大清國的「財神爺」。

這樣的業績,你做老闆,能不喜歡嗎?清政府總理衙門對赫德的態度逐漸由懷疑變成了依靠。

勤勉精神:作為中國海關的最高領導,其勤勉程度連清政府官員都敬佩,當時人稱三不停:腦不停、腿不停、手不停。

做為一個職業經理人,僅有業績和勤奮,當然不夠。要符合長期主義的需要,還得會審時度勢,順勢而為。赫德寫下過這樣一篇日記:

「我必須時刻牢記,海關是中國衙門,而非外國機關。既然如此,每個工作人員都必須圍繞中國的利益開展工作,避免得罪中國,或引起中國人的反感」。

赫德的業務能力、勤勉精神、審時度勢迅速征服了恭親王奕䜣,奕䜣對外人稱呼他為「我們的赫德」,並把他的薪水由原定的每月400兩,漲到800兩。


從1863年擔任海關總稅務司,到1911年去世,赫德在這個衰落的東方帝國一干就是48年,總的來說,由於其個人能力的卓越,同時滿足了各國列強入侵中國和清政府缺乏人才的雙重需要,所以才穩穩的幹了這么久。

I. 英國為什麼是發達國家

其實原因很簡單,主要有三點。
第一,人種的變化。
英國是近代工業革命最早的國家,也是現代商業社會的締造者,所以這種文化刻入了英國人的心中。而我們看到,英國統治下真正發達的國家,如加拿大等,其實人口上,基本上都是英國人近代移民的後裔,也就是英國人。這一點可以說是基礎,同樣都是英國人,發展能差到哪裡去?
第二,殖民方式不同。
英國近代搶占殖民地,其實為的不是開疆拓土,而是經濟利益,發展貿易。也就是打開市場,然後相互貿易,傾銷英國的商品,然後賺錢,進一步刺激經濟。當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也就是這個路子。
所以,英國的統治方式,使得殖民地要有利可圖,最基礎的就是先要發展當地的經濟,這樣才有能力通商,有能力購買英國產品。因此這種統治方式下,英國殖民地基本快速建立商業體系,快速進行工業發展,自然越來越發達。
第三,文化制度的建立。
經濟發展是建立在先進的政治制度上的,這是基礎。而英國人佔領殖民地,直接打破其原有的政治結構,建立英國似的民主制度。這一點給殖民地帶來了制度的跨越式進步,為經濟發展掃清了障礙,使得經濟能夠快速解放。

J. 英國的倫敦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金融商貿中心

說起國家代表的話,提到英國倫敦大家都會想到浪漫愛情還有紳士的感覺,而英國倫敦可不僅僅只是這個象徵,還是世界金融商貿中心,這就靠著它出色的地理條件還有美麗上檔次的環境,使得很多商人都願意去那裡發展,還有非常厲害的手錶工業。

最後呢也就是因為它的環境實在是太美了,很多歌手都願意來這里拍mv,或者玩之類的,也包括有名的明星等等,這也使得這個地方受到更多人的關注,有了關注就有了很大的市場,想一想明星們的粉絲數量那是很恐怖的,就比如如果周傑倫今天來一個小店吃飯,估計第二天這個店就爆火了,這也是一個原因。

閱讀全文

與英國人為什麼有商業頭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的錢幣稱為什麼 瀏覽:252
中國有哪些大學有名的專業 瀏覽:109
伊朗前身曾是哪個文明古國 瀏覽:790
越南為什麼習慣光腳 瀏覽:98
中國以前有多少個團 瀏覽:114
賣什麼東西去伊朗 瀏覽:128
越南用什麼防曬 瀏覽:597
印尼紅沙糖桔現在多少錢一斤 瀏覽:607
印度檀香木是有什麼味道 瀏覽:331
中國移動提速包是如何計費的 瀏覽:514
沒有哪個國家向中國疫情 瀏覽:432
印度空調怎麼清洗視頻 瀏覽:915
英國宮房價需要多少錢一平米 瀏覽:419
中國憑什麼尊重美國 瀏覽:343
印尼中型公司注冊資本多少錢 瀏覽:507
旅遊去迪拜和義大利哪裡好玩 瀏覽:626
印度普通大米口感如何 瀏覽:722
伊朗簽訂條約意味什麼 瀏覽:90
印尼插頭轉換器怎麼用 瀏覽:960
伊朗人用什麼手機好 瀏覽: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