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指出英國殖民侵略的影響
有利有弊。有利是給殖民地帶來了先進的技術,促進了近代化的發展,改進了殖民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從殖民地撤退後給新獨立的國家留下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文化觀念以及宗主國的政治制度政府管理經驗與司法體系。不利的是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較重的災難,加重了殖民地的剝削程度,損害了被侵害的地區的領土主權,利用貿易順差進口廉價原材料出口工業製成品,對殖民地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B.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根本原因:英國要用武力保護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市場,推銷其工業產品,並掠奪中國廉價的工業原料。 影響: (1)政治上:鴉片戰爭後,隨著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主權等開始遭到嚴重破壞,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國家。 (2)經濟上:鴉片戰爭前,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中國佔主導地位。鴉片戰爭後,隨著列強向中國傾銷產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市場。中國自然經濟逐漸解體,開始進入半封建社會。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 (3)階級關繫上:鴉片戰爭過程中的巨額開支,以及對英國的戰爭賠款,最終都加到人民頭上。同時貪官土豪的勒索和盤剝,導致本已尖銳的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國運動。 (4)思想文化上:鴉片戰爭後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拋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對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沖擊作用。 (5)社會矛盾上:隨著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變成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C.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被美國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的經濟格局。一戰爆發之前,英國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國每年在海外的投資高達40億英鎊,占據當時世界投資總額的43%。一戰過後,英國不僅流失了大量的黃金儲備,還從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成為凈債務國。
在歐洲的所有參戰國中,英國採取了最負責任的財政政策。
英國政府花在戰爭上的開銷多達430億美元,其中包括借給法國、俄國等盟友的110億美元的貸款。為了支付這些費用,英國一方面通過增加稅收籌集到了90億美元;另一方面通過向國內和美國長期借款籌集到了270億美元;其餘的款項是從國內銀行借來的。
英國人之所以如此慷慨,在於歐洲國家一開始就把債務視為戰爭合作的一部分,理應放在戰後統一解決。1915年,英法俄三國財長在巴黎財政會議上明確表示:「英法俄三國財長同意整合三國的財政和軍事資源,以促進戰爭的最終勝利。」
這場戰爭使歐洲對美國物資和商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繁榮。更重要的是,這一行為導致大量黃金流入美國,美國的黃金儲備從不足20億美元一下子飆升到40億美元。 戰爭一舉改變了美國在世界各國經濟和金融中的地位。戰爭結束後,戰債償還的問題被提到了議事議程上。
英國被夾在整個債務結構的中間,即擁有大量債權也擁有大量債務。英國深知收回債務的難度,希望統一解決戰債問題,最好全面取消。這符合歐洲歷史的傳統,拿破崙戰爭後各國就全面取消了戰債。在歐洲國家看來,一切戰爭的花費都是「自由國家」維護「自由世界」應盡的義務。
但美國卻堅持按照商業模式完成對於戰債問題的處理。兩國之間的分歧直到戰爭結束後5年才得以解決。當時,英國為了快速恢復經濟,盡早重建戰前由自己主導的金本位制度,從而接受了美國的方案。
然而,巨額的戰爭貸款成為了英國經濟復甦的負擔,而美元卻趁機輸入歐洲,蠶食著屬於英國的經濟地盤。英國試圖恢復世界金融中心的期望落空了。
(3)英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影響是什麼擴展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D. 列強侵華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政治方面:
付出龐大的賠款,並喪失多項國家主權。華北大亂之際,東南各省督撫自行宣布中立,從此清中央政府權威低落,漢族權臣抬頭,從客觀角度上來說,八國聯軍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辛丑條約》的簽訂,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負擔,還損害了國家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經濟方面:
八國聯軍軍事行動,以清政府與總共十一個國家簽訂《辛丑條約》為終。其中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分三十九年付清(這樣巨額的賠款是緊接著《馬關條約》向日本賠款白銀兩億兩之後,可謂雪上加霜。
控制海關就基本上能夠左右中國財政。賠款共分39年才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白銀,翻一倍多,也使得中國在後來的幾十年中的經濟跌入低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翻不了身,經濟實力極度落後。
《辛丑條約》的賠款數額比較特別,列強要求賠款4億5千萬兩,當時中國人口4億5千萬,用意就是要每個中國人都要向他們交1兩白銀的「罰金」;發生過反帝斗爭的城鎮,又被要求一律停止科考五年。巨額賠款使中國社會經濟更加凋敝,人民生活更加貧困。中國因而徹底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文化方面:
聯軍佔領北京後,對北京皇城、衙門、官府大肆搶掠,因而造成大量中國珍貴文物、大量的文史資料典籍(其中包括著名的《永樂大典》)和文化遺產(包括故宮、頤和園、西山以及圓明園)的失竊、破壞,損失無法估計!
翰林院內收藏了許多珍貴圖書、孤本、宋版書籍、文史資料和珍貴書畫,八國聯軍把藏書搶掠糟蹋一空。直到現在,倫敦、巴黎的博物館里還有《永樂大典》等許多當年被搶掠去的圖書和文史典籍。
(4)英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影響是什麼擴展閱讀: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1900年英、美、法、德、日、意、俄、奧列強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1900年義和團在京津地區形成高潮後,列強打著鎮壓義和團、保護使館的名義,進軍北京。
義和團和清軍進行了英勇的抵抗,在天津、北京、廊坊等地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最後因清政府妥協投降、出賣義和團而失敗。1901年,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臭名昭著的《辛丑條約》。
在反侵略戰爭的過程中,清王朝在軍事上的弊病充分暴露出來,這也是中國反侵略戰爭屢次慘敗的主要原因。
首先,清王朝歷來實行對內鎮壓人民反抗,對外妥協投降的反動政策。「防民甚於防寇」,其軍力部署和軍隊建設的出發點始終以對內為主,對外服從於對內。
其次,清軍武器裝備、體制編制落後。、在西方列強全面進入熱兵器時代時,清軍仍然處在冷熱兵器並用,以冷兵器為主的時代。清軍的火器在清初以後一直很少改進和添置,鴉片戰爭後情況有所改善,但仍然大大落後於西方列強。
清軍總人數雖多,但由於駐防分散和交通限制,每次的臨戰兵力在數量上難以佔到優勢。另外,清軍官兵素質低下,各級將領多是武弁出身,缺乏文化素養和近代軍事知識,士兵基本上是文自,而且官兵疏於訓練,戰時臨時拼湊,各自為戰,難以發揮應有的戰鬥力。
E. 近代列強發動哪些侵華戰爭對中國社會影響各是什麼
這些侵略戰爭主要有:
鴉片戰爭(1840~1842年):英國發動的侵華戰爭。通過這場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法黃埔條約》、《中美望廈條約》等中國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條約,使中國歷史發生了巨變,中國開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為擴大侵華權益,英法聯合侵華,攻佔了北京,進行野蠻的洗劫。清政府被迫再次大肆出賣國家權益,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程度進一步加深。
中法戰爭(1883~1885年):法國以越南為跳板發動的對華侵略戰爭。由於清政府的腐敗,以勝求和,簽訂了《中法新約》,法國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
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年):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為實現其"侵韓征華"的狂妄計劃而發動的侵華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大大加深。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年):是多個西方列強共同參與的侵華戰爭。為了鎮壓中國人民反抗斗爭,瓜分中國,帝國主義國家勾結起來,共同侵華,清政府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半殖民地社會完全形成。
列強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國造成的影響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破壞中國領土與主權的完整,使中國逐步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
在這一時期,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割佔了中國大片領土,使中國的領土完整遭破壞,使中國長期不能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他們通過在中國的通商口岸劃分租界,建立了一個個不受中國政府管轄的「國中之國」。19世紀末,帝國主義又通過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幾乎把中國瓜分完畢。他們還通過控制中國海關,使中國的海關管理權落入外國人之手;通過協定關稅,使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於被宰割的地位,無法保護本國的民族工商業;通過片面的最惠國待遇,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他們還取得了在中國的駐軍權和派駐軍艦權,嚴重破壞了中國的國防主權,包括領海主權。
其次,大規模的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使中國逐步淪為外國侵略者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掠奪地,是造成近代中國社會經濟長期不能有效發展的根源。
自1842年英國通過《南京條約》向中國勒索賠款之後,其後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列強向中國索賠的賠款數額步步升高。截止1901年,中國對外八次主要賠款達13億兩白銀,相當於清政府1901年全年財政總收入的16倍。由於賠款數額太大,清政府無力償還,不得不向外國銀行團借款,並以鹽稅、海關稅、常關稅為擔保,使列強從財政和金融上扼住了中國的咽喉。而清政府的財政負擔卻越來越重,對外國資本主義的依賴越來越大,中國人民也因此而日益貧困。巨額賠款也使中國喪失了資本原始積累的機遇,使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缺少必要的資金,增強了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依賴性。列強的經濟侵略使近代中國成為一個「一窮二白」的落後國家。 第三,列強在進行侵略的同時,也把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傳入中國,對中國的舊制度和舊觀念產生前所未有的沖擊,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列強的經濟侵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當然,西方列強在侵華的時候只是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其主觀動機是不希望中國成為獨立自主富強的近代化國家,因此總是千方百計壓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阻撓和破壞中國社會進步。相對於它們對中國社會造成的消極作用來看,其在客觀上的積極作用無疑處於次要和從屬的地位。只有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中國才有可能走上富強的道路。
總之,近代以來,外國資本主義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通過發動戰爭、強佔領土、迫簽條約、開辟商埠、建立租界、控制關稅、壟斷航運以及進行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等多種方式,對中國從政治上加強控制,經濟上大肆掠奪,文化上逐步滲透,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F. 英國對外侵略,對我們中國造成了什麼影響
1.使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瓦解,被迫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局部喪失了主權
3.納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4.愛國階層新思潮的萌發
5.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和工人階級、資產階級產生.
G. 近代史上西方列強發動的大規模侵華戰爭及其對中國社會性質產生了什麼影響
高中歷史老師回答您:
1、1840——1842年英國發動的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56——1860年英法發動(美俄趁火打劫)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使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日本發動的甲午中日戰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
4、1900年英法美日意奧(奧匈帝國)共同發動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及次年強迫清政府簽訂的《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另外還有一次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法國發動的為爭奪越南主權並且打開中國西南門戶的中法戰爭。
H. 英國對印度及其他地方殖民侵略的主要影響
A,
試題「英國對印度及其他地方殖民侵略的主要影響是①英國人利用掠奪的財富..」主要考查你對 日不落帝國(英國征服印度) 等考點的理解.
考點名稱:日不落帝國(英國征服印度):
自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英國逐漸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新興的霸權國家,開始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英國相繼在英荷戰爭和七年戰爭中,打敗最強勁的對手荷蘭和法國,確立了海上霸權。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在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取得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
英國征服印度:
1.時間:17世紀;
2.機構:東印度公司;
3.殖民掠奪手段:赤裸裸的武力洗劫是英國掠奪印度的重要手段。
4.擴張步驟:建立沿海據點——在內地擴張——掠奪財富。
5.掠奪財富的表現:
(1)1757年克萊武侵佔孟加拉,一個人就搶走23萬英鎊的金銀財富;
(2)1757年至1815年間英國人從印度榨取的財富不下十億英鎊。
6.對印度的影響:使印度長期貧困。
7.對英國的影響:英國通過掠奪,無數的財富用來發展國內經濟;同時,殖民地也為英國工業生產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場,促使英國迅速成長為資本主義工業強國。
I. 英國在閱讀的殖民侵略活動有什麼特點產生了哪些影響
特點:建立殖民據點、發動侵略戰爭、擴大殖民地、搶劫財富(18世紀葉)──征服印度。把印度變成殖民地(19世紀中葉)。
英國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後果(影響):
1、暴露了英國在印度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貪婪、殘酷和血腥,反映了殖民統治的罪惡。
2、通過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英國奪取了廣大的殖民地,建立了「日不落帝國」,聚斂了巨額的財富,這樣,加快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英國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推動了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
3、廣大的殖民地為英國工業生產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場,進一步刺激了工業的發展,促使英國迅速成長為資本主義工業強國。
4、給被征服地區帶來了貧窮和災難,但與此同時,也給落後地區帶來了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利於落後地區的社會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