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上,英國極其傑出的軍事家有哪些
我來說幾個吧:
黑太子愛德華:愛德華三世之子,百年戰爭前期戰役中生擒法王約翰,使得法國直接投降。
亨利五世:再啟百年戰爭事端,阿金庫爾戰役極限反殺,再次把法國打趴下。
馬爾貝勒公爵:丘吉爾的祖先,名震歐洲的猛將,和歐根親王一起指揮的知名的布倫海姆戰役直接把巴伐利亞打出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雷肖肯.納爾遜元帥:海軍元帥,拿破崙時期指揮尼羅河戰役,哥本哈根戰役以及海戰的傳奇—特拉法加爾海戰,維持了英國對法海上絕對霸權。
威靈頓公爵:拿破崙時期英國陸軍將領,指揮的有最知名的滑鐵盧戰役。
道格拉斯.黑格:一戰將領,活躍於歐洲各大決戰戰場。
蒙哥馬利、亞歷山大、道丁、坎寧安這樣的二戰戰術大師也就不必多介紹了吧……
需要補充或者改進請繼續提問
『貳』 英國有那些著名作家
英國著名的作家有
1、傑弗里·喬叟
喬叟出生於倫敦一個富裕的商人家庭,受過大學教育,熟悉法語和義大利語。1357年開始出入宮廷,後常出訪歐洲,在義大利接觸到了但丁、薄伽丘等人的作品.這影響了他後來的文學創作。喬叟於1400年在倫敦去世,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詩人之角」。
『叄』 英國的著名人物
英國歷史名人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 beare 1564~1616)英國著名戲劇家和詩人。出生於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鎮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曾在當地文法學校學習。13歲時家道中落輟學經商,約1586年前往倫敦。先在劇院門前為貴族顧客看馬,後逐漸成為劇院的雜役、演員、劇作家和股東。1597年在家鄉購置了房產,一生的最後幾年在家鄉度過.莎士比亞的著作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他的作品被翻譯、改編、出版、搬上舞台和銀幕,他養活全世界千千萬萬的文化男女,也包括我們這些從事舞蹈工作的,我們對他永遠感恩戴德。簡而言之莎士比亞是被全人類神化了的人物。莎士比亞的作品一直是西方芭蕾舞編導們取之不盡的源泉.
著名劇作: 《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2個版本),悲劇;《仲夏夜之夢》, 《奧賽羅》等等.
勞倫斯·奧利維爾(Laurence Olivier)Laurence 爵士是在二十世紀最出名的一位英語系演員。最聞名的是飾演莎士比亞戲劇,他也自己導演過亨利五世 (1945) 而勇奪奧斯卡最佳傑出獎項。 他另一次的自導自演是1948年的哈姆雷特也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在六十年期間他演出超過一百部電影與電視和無數的戲劇。1907年5月22日生於英國,1989年7月11日死於英國蘇塞克斯郡,死因肌肉失調並發症,享年82歲.
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是20世紀最負盛名的英國資產階級政治家,是大英帝國利益的堅決捍衛者。他為大英帝國的利益奮鬥了一生.丘吉爾出身於貴族家庭,從小受到典型的英國式教育。他曾三考軍校,最後畢業於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
32歲首次入閣,先後擔任了殖民副大臣、商務大臣、內政大臣等職。77歲再次出任保守黨政府首相. 1965年1月初,丘吉爾因患感冒而卧床不起,15日因腦溢血而昏迷,24日逝世,享年91歲。1月30日,英國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
丘吉爾不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還是一位著名的演說家和作家。青年時他著有《馬拉坎德遠征史》、《河上戰爭》等,成名之後他的著作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6卷)、《英語民族史》(4卷)、《世界危機》(4卷)、《馬爾巴羅的生平與時代》(4卷)等。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等歷史著作和演說,丘吉爾曾在195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霍雷肖·納爾遜 (horatio nelson 1758.9.29-1805.10.21) (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擔任英國海軍司令)
納爾遜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海軍指揮官。他的行為准則、英勇品格和高超的航海技術直到今天還是海軍軍官學習的楷模。納爾遜有統領世界上最龐大和經過最好訓練的海軍的優勢,率領這支海軍一直以出色的謀略智取敵人並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重大勝利。納爾遜是開明的領導人,對愚蠢的人沒有耐心,對於他認為愚蠢的命令不予理睬。納爾遜對部下關懷備至,他們對他的每一項決定都很推崇.
文學:1比德 2喬叟 3莎士比亞 4狄更斯
哲學家:1培根 2大衛。休謨
軍事:1征服者威廉 2阿爾弗雷德大帝 3亨利三世 4長腿王愛德華一世 5愛德華三世 6都鐸朝伊麗莎白女王 7維多利亞
經濟學家:1威廉配第 2亞當斯密 3大衛李嘉圖
現代的英國名人,就不用說了吧,足球、首相、王妃、更行業的想必LZ也都知道
『肆』 英國著名作家及事跡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著名的劇作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喜劇、悲劇和歷史劇。他的劇本至今仍在許多國家上演,並為人們所普遍閱讀。莎上比亞的作品文才橫溢,創造的喜、怒、哀、樂場面使人印象深刻,歷久難忘。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劇:《奧賽羅》(Othello)、《哈姆雷特》(Hamlet)、《麥克白》(Macbeth),《李爾王》(King Lear);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和《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等。此外,歷史劇《亨利六世》(Henry VI)三部曲,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也都很受歡迎。《哈姆雷特》敘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替父報仇,殺死篡奪王位的叔父的故事。《哈姆雷特》里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成為經典台詞。《羅密歐與朱麗葉》描寫了一對青年男女因家族間的世仇而不能聯姻結果自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殘酷無情,同時,歌頌了青年男女純潔堅貞的愛情。
濟慈(Keats, 1795一1821)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他出身貧苦,作過醫生的學徒,後來才以寫詩為業。他對當時英國社會的現實不滿,希望在一個「永恆的美的世界」中尋找安身立命之處。他的詩歌以文辭聲調之美著稱,在藝術上對後代的英國詩人影響很大。主要作品有《伊沙貝拉》(Isabella)、《夜鶯頌》(Ode to a Nightingale)和《秋頌》(To Autumn)等。
雪萊(Shelley ,1792一 1822)是英國浪漫主義的重要詩人。他生於貴族家庭。他既創作了富於政治思想性的詩,也寫了很多優美的抒情詩,特別是愛情詩,顯示了不羈的想像,瑰麗的色彩和動人的音韻,這些使他成為英國文學史上最有才華的抒情詩人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麥布女王》(Queen Mab)、《致英國人民之歌》(Song to the Men of England)、《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和《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等。《西風頌》里的名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If Winters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成為婦幼皆知的詩文。
簡·奧斯丁(Jane Austen ,1775一1817),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家。她是鄉村牧師的女兒,一生住在鄉間。寫過六部小說,多以鄉間生活為背景,更以婚姻問題為中心題材。她的作品情節結構精密緊湊,人物描寫深刻生動,戲劇場面精彩,對話巧妙。主要作品有《理智和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曼斯非爾德花園》(Mansfield Park)、《愛瑪》(Emma)等。華人導演李安(Ang Lee ,1954—)於1995年導演的外語影片《理智與情感》獲當年美國奧斯卡(Oscar)最佳劇本改編及最佳女演員獎。
夏洛蒂、愛米麗和安妮姐妹(Charlotte, Emily and Anne) 三人出身貧寒,幼年喪母,不得不在慈善學校度過童年。夏洛蒂38歲才結婚,次年去世。兩個妹妹終生未嫁。夏洛蒂的代表作《簡愛》(Jane Eyre)是她的自傳體小說,小說問世後立即產生了巨大影響。小說坦率而熱情地塑造了同自己的天生慾望和社會地位發生沖突的婦女。愛米麗的《呼嘯的山莊》(Wuthering Heights)被譽為第一部社會革命小說。安妮的小說具有平靜力和現實性,也得到了一些評論者的稱贊。
查理·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 - 1870), 19世紀英國偉大的小說家。幼年家貧,曾作徒工,成名後仍接近貧苦人民。一生創作辛勤,留下了20多部小說,包括《匹克威克外傳》(Pickerwick Papers)、《霧都孤兒》(Oliver Twist)、《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艱難時世》(Hard Times)和《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等。狄更斯的小說情節曲折動人,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寫景敘事真切而又富想像,既有尖刻的諷刺,又有幽默的誇張。
維吉尼亞·吳爾夫(Virginia Woolf,1882一1941),英國現代女作家。她對小說的寫作形式曾作出獨特貢獻,也是當時最優秀的評論家之一。她在倫敦的住地布魯姆斯伯里成為文學中心,座上客都是當時著名作家和文人。維吉尼亞的小說著重寫人物的內心世界。主要作品有《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遠航》(The Voyage Out)、《奧蘭多》(Orlando)和《黛洛維夫人》(Mrs. Dolloway)等。《黛洛維夫人》是吳爾夫早期的佳作,寫黛洛維夫人一天24小時之內的生活。情節簡單,風格特點是抒情、深邃、細致。用「意識流」 (stream of consciousness)這一創作方法深刻細膩地描繪了人物內心深處的思想感情、個性及弱點。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英國劇作家、政論家。他接受過柏格森、叔本華和尼採的哲學思想,又攻讀過馬克思的《資本論》。1884年他參加了「費邊社」,主張用漸進、點滴的改良來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反對暴力革命。在藝術上,他接受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影響,主張寫社會問題,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主張。1933年2月17日,乘「不列顛皇後」號輪船到上海訪問中國。
蕭伯納的文學始於小說創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戲劇。《鰥夫的房產》(Widower』s House,1892),《華倫夫人的職業》(Mrs. Warren』s Profession,1894),《芭芭拉少校》(Major Barbara,1905)、《傷心之家》(Heartbreak House,1913)、《聖女貞德》(Joan of Arc,1923)、《蘋果車》(The Apple Cart,1929)等。其中《聖女貞德》獲得空前的成功,被公認為他的最佳歷史劇,是「詩人創作的最高峰」。
蕭伯納傑出的戲劇創作活動,不僅使他獲得了「20世紀的莫里哀」之稱,而且「因為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勵和諷刺往往蘊含著獨特的詩意之美」,於1925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英國唯美主義藝術運動的倡導者,著名的作家、詩人、戲劇家。在牛津大學學習期間受到了沃爾特·佩特等人審美觀念的影響,並接觸了新黑格爾派哲學、達爾文進化論和拉斐爾前派的作品,這為他之後成為唯美主義先鋒作家確立了方向。王爾德曾經因為同性戀而成為當時同性戀社群的一個文化偶像。對他的審判是英國司法史上
和文學史上著名的案件之一。主要作品有: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891年),童話集《快樂王子和其他故事》(The Happy Prince and Other Tales,1888年),戲劇《少奶奶的扇子》(Lady Windermere`s Fan,1892), 《帕都瓦公爵夫人》(The Duchess of Paa,1893年),《莎樂美》(Salomé,1893),《理想丈夫》(An Ideal Husband,1895)。
『伍』 英國名人有哪些
英國名人有彌爾頓、艾略特 、威爾斯、毛姆、王爾德等等。
奧斯卡·王爾德,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19世紀英國(准確來講是愛爾蘭,但是當時由英國統治)最偉大的作家與藝術家之一,以其劇作、詩歌、童話和小說聞名,唯美主義代表人物,19世紀80年代美學運動的主力和90年代頹廢派運動的先驅。
盡管王爾德的悲劇童話作品不論故事背後暗藏的是同性還是異性的情愫,他所用的語言詞藻對情愛的修飾近乎一種浮華的美,但這種美對於世俗之愛的愛情最終的幻滅與消逝無濟於事,能夠達成完滿的唯有博愛的基督和至上的藝術。
人物評價
王爾德是英國唯美主義運動的倡導者,19世紀與蕭伯納齊名的英國才子,他一生中就寫過九篇童話,但每一篇都是精華,他的童話作品可以與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