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首相宣布將提前進行大選,此舉會對其政壇帶來什麼影響
對處於脫歐關鍵期的英國來說,首相特蕾莎·梅宣布提前舉行大選無疑是出於意料的消息,但從其做出這一決定的時間點來看,是利用脫歐這個借口推動提前大選的進行,讓自己的執政地位更加穩固,畢竟現在這個首相充其量是個過渡性質的,既不是民眾選舉的首相,也不是議會議員選舉的首相,這種尷尬的地位導致特蕾莎·梅必須要扔出提前大選這枚「政治炸彈」來增加自己執政的合法性。在英國這樣的民主化國家,只有全民選舉的首相才具備合法地位,這就使得現任首相有種名不正言不順的感覺,雖然也是通過完整的流程才執掌首相大權,但沒有經過大選也是一大短板。
但有個問題同樣不容忽視,雖然表面來看保守黨會在提前舉行的大選中有著較大勝算,不過在分析人士看來,大選的提前舉行,無異於一場政治賭博,其所潛在的失敗風險是無法避免的,在這方面的例子是非常明顯的,前任首相卡梅倫發動的脫歐公投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正是因為信心滿滿的以為不會通過,才盲目的做出了這一決定,結果豪賭失敗而無奈下台,這一點對特蕾莎·梅來說也是需要引以為戒的。
㈡ 英國為什麼要提前大選
4月18日(周二)英國首相特雷莎·梅突然宣布,將在6月8日提前舉行大選,表示選舉是保證英國脫歐以後確定性和穩定性的唯一途徑。
3月31日,也就是英國正式啟動脫歐程序的兩天後,蘇格蘭首席大臣正式簽署並向英國政府遞交「第二次獨立公投」的公函。
所以說英國這次提前大選,受益的不僅僅是首相特雷莎·梅,蘇格蘭獨立派也可能搭上這趟順風車。
㈢ 英國大選為什麼對英鎊會有影響
作為去年的市場風險中心之一,英國的經濟問題也成為了歐洲關注的焦點。英鎊作為英國經濟前景主題之一,近期,英鎊的走弱所帶來的通貨膨脹令家庭實際收入受到威脅,從而使得此前受到消費者支出支撐的英國經濟增長預期受損。而英鎊的價值目前則被政治風險所驅動。(推薦閱讀:特朗普真要放棄美元嗎?)
去年的退歐公投、特蕾莎梅在去年10月份的講話以及此次其宣布英國將在6月份提前大選都對英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海外的政治局勢——從法國大選到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動向——也在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那麼英國大選對英鎊意味著什麼呢?英鎊之後的走向如何?《英國電訊報》周二(4月24日)撰文對此作出了分析。
上周,英國首相梅宣布將提前舉行大選令英鎊兌美元飆升了大約1%,英鎊一舉由去年10月份以來的低迷中振奮起來。但除此之外,英鎊仍舊處於弱勢,相對12個月之前,英鎊兌美元和英鎊兌歐元分別降低了12%和10%。
英鎊下跌的源頭在於:一則是市場要接受英國將要退出歐盟的震動性事實,預期英國經濟將在退歐後放緩,且對於資金的吸引力降低;另外,市場認為退歐將令英國出口更加昂貴和困難,需要英鎊下跌來彌補這一成本;第三個可能的因素是,不確定性意味著投資者只是不知道英國是否將成為好的選擇,從而令持有英鎊的必要性受到質疑,因此英鎊的下跌意即對於國際買家而言英鎊資產價格的下跌。
盡管如此,市場仍然歡迎英國提前舉行大選的決定,因為保守黨更多的優勢議席將給予英國首相梅在與歐盟進行談判時更大的權力,令英國退歐的進程更具確定性。因此如果保守黨在大選中失敗,外匯市場就將劇烈波動。
英國大選對歐洲大陸可能也會產生一些影響,歐盟領導人作為退歐談判的另一方有他們自己的大選需要擔憂,所以若退歐談判形勢艱難,也將導致匯市的波濤洶涌。
對於英鎊的水平,沒有客觀的「適合」位置,但這並不是說在不同的位置沒有贏家和輸家。
目前的贏家是英國的出口商,他們的產品價值在換算成英鎊時突然增加了10%-15%。他們可以減價以增強競爭力,或直接賺取更多利潤。已經有官方數據表明,英國製造商的營業額上升,調查顯示該行業產量上升以滿足額外的需求,當然全球經濟的復甦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然而,相對的,英國進口商也就成為輸家。英國的零售商也由此受損,通脹上升了2.3%,增速已經有趕超薪資增長之勢,從而威脅到英國家庭生活水平的上升,進而拖累英國整體經濟。
同時,對於海外員工來說,英國作為工作地的吸引力也因英鎊的下跌而下降。
要分析英鎊之後的走勢,只是英國國內的形勢還不足以為論。
作為貨幣,英鎊並非孤立,而是與多種貨幣相關聯。比如歐元在法國首輪大選結束後的飆升就抹平了此前英國宣布提前大選後英鎊兌歐元的優勢。市場因中間派馬克龍進入第二輪而如釋重負,民調顯示他將最終獲勝,這令外界對他的競爭對手——反歐元的國民陣線領袖勒龐或將成為下一任法國總統的擔憂減緩。英鎊兌歐元由此下跌了超過1%。
歐元區內的此類政治事件都會對外匯市場產生影響。舉例來說,如果面臨危機的希臘退出歐元區,而歐元區其它部分繼續保持完整,歐元就會上升。
除了貨幣,其它的相關因素也會影響匯率。利率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美元作為目前較為強勁的貨幣,就可能隨著美聯儲進一步緊縮貨幣政策而繼續升值。市場預期今年內美聯儲可能會加息三次。而若如此,英鎊兌美元和歐元兌美元都會隨之下降。
㈣ 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英國大選的結果
恐襲會是影響大選的一個因素,比如安全問題會成為選民的一大關切,但是恐襲的權重不應被過分誇大。畢竟大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場景,其結果也是由多種因素綜合所致。目前來看,保守黨贏的概率還是比較大,即便最後沒能以絕對優勢勝出,或者工黨比預期收獲更多選票,但也不能簡單歸結於恐襲發揮了「臨門一腳」的效應。比恐襲更重要的因素恐怕還有很多,比如政策因素。考慮到在脫歐過渡期,英國經濟可能遭遇一些困難,為此,特蕾莎·梅推行一系列收縮政策,包括削減醫療、教育、養老金、社會保障預算以及推進私有化,這些做法傷害了中下層民眾的利益,可能導致選票流失。除了政策因素外,英國的現實環境也會對大選結果產生影響。當前,英國外有與歐盟艱巨的脫歐談判,內有脫歐遺留下來的社會分化,同時還面臨著嚴峻的安全形勢。客觀來說,一個強勢的領導人可能更適合英國。
㈤ 英國大選對留學的影響~!!
中國留學 生在英國一般只待一、二年,如今正好趕上五年一度的英國大選。
四月的英國政壇,硝煙滾滾。工黨、保守黨,自民黨拔劍亮鞘,紛紛推出新政;無論哪方上台,一系列的教育、工作、移民政策實施都會對留學生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工作簽證費是不是要提高?」「留學生學費會不會也跟著漲?」「移民政策是不是要收緊?」「醫療福利待遇是否保持不變?」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牛津的一些留學生。
英語考試讓找工更加困難
4月中,布朗推出工黨2010年大選政綱,他表示,所有在公共部門工作的外來移民,如護士、社區工作支持者、社工和電話服務中心的職員,必須先通過英語考試才能獲得的工作機會;這些政策都表明,如果畢業後想要在公共部門工作,英文不過關將成為找工作的第一道坎兒。這個政綱對相當一部分中國留學生,尤其是碩士生的擇業影響是很大的。
記者采訪即將碩士畢業的蘇晨,她坦言,碩士學習僅僅一年,忙著寫論文,身邊的朋友大都是中國人,很少有機會真正去開口講英語,所以語言上還存在很大問題。如果想留在英國,真的要設定英語考試,很擔心是否能順利通過。
「其實,就算沒有語言考試,我們現在找到合適工作的機會也不大。」蘇晨表示。據保守黨官方政策,保守黨將對每年能在英國工作的非歐盟移民的數量設置上限。由此一來,工作簽證緊縮,工作機會減少,留學生一畢業只能直接回國。
「目前政府連英國人的失業問題都解決不了,怎麼顧得上我們留學生?」蘇晨說在英國的失業狀況和簽證難度加大的情況下,她會把找工作的重心放在國內。
簽證緊縮影響在校學生
上周,保守黨宣布如果當選執政將採取措施來收緊學生簽證體系。保守黨認為,很多外籍人打著留學生幌子來英國打工,搶走英國人的工作;學生簽證是目前英國邊境控制最大的漏洞所在,只有遏制住這股勢頭,才能減輕失業率。
「想早一點申請碩士,又擔心不能畢業。」正讀本科的林靜回答記者采訪時說,「一旦英國緊縮留學簽證,無疑讓留學的申請難度增加。如果申請成功,又會擔心之後的一系列麻煩。留學簽證緊縮後,高度依賴海外學生的英國高校財政必然雪上加霜,一些學校就會轉而「刁難」在讀學生,不讓其畢業,有些學校會故意壓低成績,讓你交錢補考、重修。這樣會間接害了已經在上學的我們。我們沒辦法,在英國跟學校打官司費時費力,所以,也許最後很多人沒拿到文憑就消失了。」
體驗競選背後的艱辛
在大家關注大選的同時,一部分留學生已經近距離的接觸大選,並用他們的鏡頭紀錄。在威斯敏士大學讀廣電新聞專業的張翔一個月前跟同學拍攝一位華裔競選人紀錄片。
「我一直以為議員競選就是演講、辯論,周旋於各種宴會。直到和同學連續半個月的實地跟拍,才真正體會到競選的不易!走家串戶,風吹雨淋,每天跟拍六個小時,拍到的十有八九是居民不開門,即使開門還可能是說,我對政治不敢興趣,我支持的不是你們黨……要麼,就是劈頭蓋臉的一堆抱怨。」
但是透過鏡頭,隨時隨地跟競選人、志願者們的溝通,張翔說,他不僅看到了拉票過程,還了解華麗背後的艱辛,以及競選人自信滿滿、永不言敗的氣勢。
張翔告訴記者,一些留學生也開始為華裔候選人做志願者,每周去一到兩次,有時候在議會,有時侯在選區。志願者工作不僅讓華裔留學生們以一個全新角度來看大選,近距離了解拉票過程,還可以為他們在求職簡歷上增添亮色。
中國值得借鑒
英國相對美國較保守,直到本次大選才出現在電視上的黨派辯論。正在倫敦讀國際政治關系學的大勇感慨:「看到了他們面對面的爭論,方才明白什麼是真槍實彈。工黨、保守黨還有自民黨,互相指責對方政黨的錯誤。讓人大開眼界」
大勇說:「在電視上看卡梅倫,布朗和克萊格的電視辯論,我就在想,『假如我們國內也有這種電視辯論,一場民眾與市長的辯論,會是什麼樣?』但這種狀況在國內很少出現,因為政府沒有給民眾太多的機會去交流。」
談到「簡單多票當選」的選舉制度,為了解英國選舉制度,大勇還專門借書研究:「選舉制度雖然有一定缺點,但其優勢明顯:首先,簡單易行,能相對節省普選的時間和費用;其次,議員和選區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系,議員更能在議院中代表其選區的利益發出聲音;
大勇認為「這些優點對於中國政治制度改革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這也是中國的實際情況最需要的。」
問題回答來源於留學專搜~
㈥ 英國首相和美國總統的產生體現了什麼原則,理由是什麼
英國是世界上較早實行普選制的國家,其選舉制度不僅對英國自身的民主政治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對美國等西方國家民主政治體系也具有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本文簡單扼要的介紹了英國選舉制度,及其存在的問題,並對其對中國選舉制度的改革的借鑒之處,也就是英國選舉制度的優點,做了重點的分析。
一、英國三大立法主體
在英國, 君主(monarch)以及下議院(又稱平民院)和上議院(又稱貴族院)兩院(House of Commons and House of Lords)是法定的三大立法主體。當然君王的立法地位只是流於形式,而兩院中的下議院又具有主導地位。
至今為止,上議院還不是通過選舉產生,其中一部分議員是執政黨政府建議英女王授封的終身貴族;另一部分則是世襲貴族,也就是說,他們的議員身份是由其祖先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在英國的政治議事日程上,有關上議院的改革以及是否廢除上議院的爭論已持續多年。經過改革,上議院中世襲貴族議員的數目已經大大減少,但其變革現仍處於進行當中。
歷史上,英國議會上、下兩院之間一直存在著權力斗爭。這方面可以追溯到中世紀,一直延續到17世紀,下議院的權力才逐漸變得越來越大。到了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政府處在自由黨執政時期,下議院的優勢已是毋庸置疑的了。在立法方面,只要是下議院通過的法案,上議院能做到的最多也只是拖延一段時間,但是卻很難完全推翻有關的法案。
所以,在立法方面來說,上議院雖然仍然具有修訂法律的職能,但是議會權力的中心已集中在由選民選出的659名議員所組成的下議院。下議院議員的工作是就政府提出的法案進行辯論和投票。如果這些法案在下議院得到通過的話,法案將送交上議院進行審議和最後批准。可見,一項法案的批准,經常要通過冗長的立法程序。英國並沒有正式的憲法,政府執政是基於習慣法(即以過往法院判例和慣例作為依據)。所以英國最終的立法權基本上掌握在下議院。
二、英國選舉制度
下議院議員是通過普選產生的。凡英國公民以及愛爾蘭共和國公民(其公民為選舉目的時不視為外國人),年滿18周歲或自選舉登記公布日起12個月內將滿18歲者,在沒有法定的喪失選取權的情況下,並且居住在規定選舉登記的選區內(根據Representation of the People Act 2000),均可以參加下議院的選舉投票。投票人要參加議會選舉必須在所在選區(a parliamentary constituency)進行登記,並列名在選舉登記(electoral register)之中。
那麼,下議院選舉制度的基礎又是什麼樣呢?整個英國被分為659個選區(parliamentary constituency),每個選區的選民人數約為五萬名,每一個選區都要選出一名代表成為下議院中的議員(MP)。所以,下議院一共由659名成員組成。根據最新的《2000政治黨派、選舉及全民投票法案》(Political Parties,Elections and Referenms Act 2000),規定原來由幾個邊界委員會(Boundary Commission)共同履行的職權現通歸選舉委員會執行(Electoral Commission),再由選舉委員會根據《政治黨派、選舉及全民投票法案》建立四個邊界委員會,在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各有一個。每個邊界委員會由2到4名成員組成,只有選舉委員會的委員或副委員才有資格擔任其成員。選舉委員會直接對英國議會負責,而並非對任何政府部門負責的獨立機構,其最明顯的功能是在大選中的規劃角色:包括各選區候選人的登記功能,以及全民投票和政府行政區域劃定等有關選舉的重大事宜。
選舉委員會將定期對每一個選區的選民進行核查,並對選區進行調整。比如說,某一個選區的選民人數增多就可能需要增加一個新的選區,而某一個選區的選民人數減少,則可能需要廢棄這個選區或將其並入其他的選區。選舉委員會對選區的劃分以及選民登記等事項的決議,一般來講都會得到英國各政黨的認可。對選舉委員會決定的訴訟在歷史上來說也鮮有成功的案例。如案例:R v Boundary Commission for England,ex parte Foot [1993] QB 600。
英國下議院選舉的原則是每一個選區都有數目相等的選民,每一個選民都有平等的選舉權,用一句話概括來講就是:「一人,一票,一價」(one man,one vote,one value)。選舉的方法是 「簡單多數票當選」(first-past-the-post),即每一個選民只能投一票給一個候選人,在這個選區內獲得最多數票的候選人當選為本選區的下議院議員。
選舉委員會各項准備工作就緒後,包括工黨、保守黨以及自由民主黨三個主要政黨在內的英國各政黨將會在整個英國各選區逐一爭奪每一個議席。各政黨的地方組織首先負責挑選本黨在659個選區的候選人。候選人一旦確定下來,各政黨就要展開激烈的競選活動,核心是宣傳自己的候選人和攻擊競選對手。競選中,候選人會不斷走訪選民,發表演說。各政黨還將以政治集會、設宣傳車以及通過新聞媒體進行廣告宣傳等形式,擴大本黨的影響,替本黨候選人拉選票。在英國選舉中,政黨的影響度非常重要,候選人如果沒有政黨的幫助,通常根本不可能獲勝。選民一般不看重候選人,反而更看重他(她)所代表的政黨的總體表現。競選一般僅持續3—4周,時間雖短,卻很激烈。議會選舉結束後,國王(或女王)召見多數黨領袖,邀請他出任首相並著手組閣。照例,內閣名單早已擬好,議會表決通過後,新政府即告成立。最大的在野黨依法成為正式的反對黨,組成「影子內閣」。
三、英國選舉制度的缺點和優點
英國一直堅持的「簡單多數票當選」(first-past-the-post)的選舉方法向來爭議頗多。批評者認為,這種選舉方法有失公正,因為按照這種方法,一個候選人在本選區內即使有大多數選民沒有投他票的情況下,他(她)也有可能當選。比如說,A 獲得了10,000張選票,B獲得了7,000張選票,C獲得了6,000張選票,結果就是A以最多票數當選,但是在這個選區內還是有大多數選民是不支持他的。而且從另一方面來講,對A來說,超過7001張選票以後的選票其實都是廢票。
這樣的選舉系統最終將導致一個政黨在全國范圍內所獲得的選票總數和其在下議院所擁有的議席數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比如,在1992 普選中,保守黨僅獲得了全國41.9%的選票,然而在下議院中卻佔51.6%的議席。而少數黨在這種選舉系統中舉步履維艱,如自由民主黨雖然獲得了全國17%的選票,而在下議院中卻只佔到3.2%的議席。又如綠黨在全國的得票總數可以數以萬計,但是卻不足以贏得某一個特定選區而沒有贏得下議院議席。
在2001年6月的普選中,統計數字如下:
政黨 議席 所佔議席% 所佔總選票%
保守黨 166 25 32
工黨 412 62 41
自由民主黨 52 8 18
其他 29 4 10
這個統計再次說明一個黨在普選中的總得票數和其在下議院中所佔議席數是不平衡的。在各選區普選的競爭中,成為第二名沒有太大的意義。一些黨派在很多選區成為第二名,反映在下議院中占的議席數與獲得第三、第四名的沒有什麼區別。對於小黨派而言,他們要在選區中勝出的唯一的可能性之一,就是具有強烈的地方代表性,例如:蘇格蘭人民民族主義黨的候選人在蘇格蘭的某選區就極有可能勝出而獲得議席。
但應當指出的是,「簡單多數票當選」(first-past-the-post)的選舉方法也具有其優越性。這個選舉方法簡單易行、容易理解,能夠簡單迅速的獲得各選區及全國的選舉結果。並且議員(MP)與選區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系,議員更能在下議院中代表其選區的利益發出聲音,而這在其他某些選舉系統中卻並非如此。議員與其選區的這種聯系,也使得其他一些機構,如議會行政委員(Parliamentary Commissioner for administration)的工作更有效率,因為議員能直接將本選區的不滿和建議向議會行政委員提出來。另外,一個議員也能考慮到本區的實際問題來尋求解決方案。例如:一名來自擁有很多外國移民人口選區的議員,很有可能會提出一個有利於移民的議案。從另一方面來說,議員只有盡其所能地代表其選區的利益,才能在下一屆為自己或本黨的其他候選人贏得更多的選票。
進一步說,這種選舉系統的優點還有,它一般會選出一個在下議院中佔大多數議席的政黨,並由這個政黨組成內閣。所以當普選結束,政府以及首相實際上也隨即產生了。英國現行的選舉制度可以讓一個政黨贏得絕對多數的席位,成為執政黨,而不需要與其他政黨組織聯合政府。因此首相、政府和議會之間會有更好的合作關系,更能有效率地開展工作。而在有些國家情況並非如此,如在有些選舉制度下, 更有必要由幾個政黨組成聯合政府,而聯合政府較難獲得共識,對解決急迫的政治難題上很難滿足人民的要求。
雖然也有人抱怨現行的選舉方法對小黨派不公平,但現行的選舉方法卻成功的阻止了一些小的極端主義黨派進入下議院。比如,在1930年由Oswald Mosley領導的「英國法西斯黨」在普選中雖然在全國范圍內獲得了一定的選票,但是這些選民分散在全國各地,未能在任何一個選區獲得最多數票,所以此黨沒有在當年的下議院中獲得議席。而在某些國家的議院以一黨的全國總得票數比例來決定在議院的議席的情況下,一些極端主義黨派極有可能在議會佔有一定數目的議席。
盡管如此,對於英國選舉系統變革的呼聲近來仍然很高。這些改革方案主要有包括選擇性投票(alternative vote)、政黨排名表(party list)、單一可轉移投票(single transferable vote)等。一般來說,要求選舉制度變革呼聲最高的主要是如自由黨這樣一些在議會選舉中一無所獲的小黨。而對於象工黨這樣的大黨派來說似乎就沒有太大的興趣。引用一位英國法學家的一句話說:「我們的選舉方法也許是不公平的和不令人滿意的,但是別人的也一樣!」
結論:
總而言之,英國的選舉制度雖然有一定缺點,但也不可否認其具有重要的一些優點,比如:1)簡單易行,能相對節省普選的時間和費用;2)議員(MP)和選區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系,議員更能在議院中代表其選區的利益發出聲音;3)可以讓一個政黨贏得絕對多數的席位,成為執政黨,而不需要與其他政黨組織聯合政府,首相、政府和議會之間會有更好的合作關系,更能有效率的工作,因此能保持政局的穩定,和有利於政府高效;4)另外可以阻止一些小的極端主義黨派進入議會。
英國選舉制度的上述優點對於中國政治制度改革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因為這四個主要的特徵和優點,恰恰也是中國的實際情況最需要的,完全可能結合中國的現狀而被借鑒與吸收。
美國 實行總統制,總統選舉 每四年舉行一次。美國總統選舉制度復雜,過程漫長。選舉的主要程序包括預選、各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確定總統候選人、總統候選人競選、全國選民投票選出總統「選舉人」、「選舉人」成立選舉人團投票表決正式選舉總統和當選總統就職典禮等幾個階段。
預選是美國總統選舉的第一階段,通常從大選年的年初開始,到年中結束。預選有兩種形式,分別是政黨基層會議和直接預選。前者是指兩黨在各州自下而上,從選舉點、縣、選區到州逐級召開代表會議,最終選出本黨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後者在形式上如同普選,一個州的兩黨選民同一天到投票站投票選出本黨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這是大多數州目前採用的預選方式。
預選結束後,兩黨通常將分別在七、八月份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最終確定本黨總統、副總統候選人,並討論通過總統競選綱領。
全國代表大會之後,總統競選活動便正式拉開帷幕。這一過程一般要持續8至9周。在此期間,兩黨總統候選人將耗費巨資,穿梭於全國各地,進行廣告大戰、發表競選演說、會見選民、召開記者招待會以及進行公開辯論。此外,候選人還將通過多種形式闡述對國內外事務的政策主張,以贏得選民信任,爭取選票。
全國選民投票在選舉年11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一後的第一個星期二舉行(2008年是11月4日),這一天被稱為總統大選日。所有美國選民都到指定地點進行投票,在兩個總統候選人之間作出選擇(在同一張選票上選出各州的總統「選舉人」)。一個(黨的)總統候選人在一個州的選舉中獲得多數取勝,他就擁有這個州的全部總統「選舉人」票,這就是全州統選制。全國選民投票日也叫總統大選日。由於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選舉人團」制度,因此總統大選日的投票結果,產生的實際上是代表50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的538位「選舉人」。另外,在總統大選日,選民還要在聯邦范圍內進行參議院和眾議院選舉。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
選舉人票的數量,體現州權平等原則,根據各州在國會的議員數量而定。例如,每個州都在國會有2名參議員和至少1名眾議員,所以,任何州都至少有3票。但人口多的大州,除了這3票以外,眾議員人數越多,選舉人票數也就越多。1961年,美國憲法修正案批准華盛頓特區可以像州一樣有總統選舉人。這樣,美國國會有100參議員(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435名眾議員(任期兩年,期滿後全部改選),加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3票,總統選舉人票總共為538票。一位候選人贏得的選舉人票超過總數的一半(270張),即當選總統。
真正的總統選舉是在12月第二個星期三之後的第一個星期一舉行(2008年是12月15日)。屆時,各州和哥倫比亞特區被推選出的「選舉人」將前往各州的首府進行投票。獲270張選票以上的候選人將當選總統,並於次年1月20日宣誓就職。
就職典禮是美國總統選舉的最後一道程序,只有到當選總統於次年1月20日手撫《聖經》,宣誓就職時,美國的總統選舉才告結束。
㈦ 2005年英國大選的目的是什麼
英國大選(General electi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是指英國選舉最高立法機構英國國會議員的選舉,英國的國會議員(Members of Parliament,MP)通常指下議院議員。國會議員最長任期為5年,但可因為解散國會而提前結束。
選舉候選人大部分為某政黨的成員,他們的競選目標是贏得英國地域上的某選區。2001年上屆大選一共有659個選區,或者稱下議院有659個席位,即有659位議員。在2005年5月5日的大選中,英國則有較少的646個席位以供各候選人競爭。大多數英國選民根據候選人的黨派,而不是其個人品質或主張來進行投票選擇。
㈧ 英國的大選僅僅意味著什麼
法律分析:保守黨在競選綱領中提出減稅、增加公共開支、控制移民、加重對恐怖分子、性罪犯及暴力罪犯刑罰等一系列措施,意在改善民生、增加公共服務。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蘇格蘭民族黨將比上次議會下院選舉多贏得20個席位,成為此次選舉中保守黨之外的第二大贏家。蘇格蘭民族黨將其視為蘇格蘭選民的「民意授權」,該黨將加速推動蘇格蘭獨立。
法律依據:《外商投資國際貨物運輸代理企業管理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的外商投資國際運輸代理企業是指外國投資者以中外合資、中外合作以及外商獨資形式設立的接受進口貨物收貨人、發貨人的委託,以委託人的名義或者以自己的名義,為委託人辦理國際貨物運輸及相關業務並收取服務報酬的外商投資企業(以下簡稱外商投資國際貨運代理企業)。
第五條 外商投資者可以合資、合作方式在中國境內設立外商投資國際貨運代理企業。
自2005年12月11日起,允許設立外商獨資國際貨運代理企業。
外國投資者可以收購股權方式收購已設立的國際貨運代理企業,但股權比例以及投資者資質須符合本規定要求,涉及國有資產須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
㈨ 英國大選是什麼
英國大選(General electi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是指英國選舉最高立法機構英國國會議員的選舉,英國的國會議員(Members of Parliament,MP)通常指下議院議員。國會議員最長任期為5年,但可因為解散國會而提前結束。
參選資格
大選的基本制度是簡單多數選舉制(First-past-the-post election system),即根據一黨所佔有的議員數量。如果一黨擁有絕對多數的議員,則此黨將組成下屆政府,該黨黨魁則成為首相。如果沒有任何黨派擁有絕對多數席位,則合計擁有絕對多數席位的兩個或多個政黨將組成聯合政府(Coalition government),基本上其中最大黨黨魁將成為首相;或者單獨一黨成立政府,並通過與其他黨派非正式的聯盟和協議而得以延續。在缺乏多數席位的下議院中通過政府制定的法規,如其最後的數月中約翰·梅傑政府所面對的,則是非常困難。
這項制度並不是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的一種。在全國擁有20%選票的政黨一樣可以以得到區區數個席位而收場。這使此選舉制度屢遭詬病,那些在比例代表制下將表現地更好的政黨如自由民主黨對此抨擊地更為猛烈。而另一方面,此制度的支持者則認為現有制度使得英國政治主流之外的極端黨派式微、聯合政府很少出現,並且選區同其議員有著較為直接的聯系。
㈩ 2010年的英國大選說明了什麼
英國的2010年大選出現了一個必然會發生的問題,就是無多數黨的問題,保守黨自由黨兩大黨派的競爭沒有出現誰佔多數席位的現象,這是就出現了一個現象:保守黨與工黨開始尋求自民黨的幫助,進而鞏固自己的地位。
這說明了英國的經濟現狀: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再加上自身的問題,英國經濟在過去的兩年內出現了連續6個季度的下滑。雖然其經濟從去年最後一個季度開始復甦,但增長速度之緩慢,令各界失望。
經濟危機還導致英國失業率升至近14年來的最高水平,失業總人數則達到16年來的最高。同時,為刺激經濟盡早復甦而採取的措施又使財政赤字急劇飆升。作為執政多年的工黨政府,對此自然難辭其咎,這也是工黨在此次大選中所獲議席急劇下降的主要原因。
政治方面,英國還面臨諸多困境。近年披露的「騙補門」事件使議會和政府威信嚴重受損。此外,醫療、教育、養老保險等問題也令現政府「焦頭爛額」。
如何推動經濟復甦、改變現狀、重振英國,成了各黨競選中的焦點。但問題是,沒有一個政黨能拿出有效醫治上述經濟、外交和社會難題的「靈丹妙葯」。各黨領袖開出的各類「葯方」令選民們眼花繚亂。
另外,也體現了這個古老的制度也正在變革,保守黨以「變革」為核心的競選戰略對它在議會取得最大政黨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工黨的壓倒性優勢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