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日本和德國為什麼會結盟
這個問題是有一些歷史的巧合的。
首先我們一般的印象就是德意日都是法西斯政權,都有戰爭訴求,又都是國際棄兒,所以結盟。但其實在同盟發生之前本來的面目並非如此。
最初的希特勒並沒有稱霸世界的野心而是希望恢復一戰前德國的勢力和威望,他並沒有勇氣去直接對抗英法。所以,希特勒最初的計劃是同英國與中國結盟,然後共同對日開戰,收回一戰時日本奪取的原屬於德國的利益和殖民地,然後登陸日本本土,迫使日本投降。希特勒對此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並且出口中國武器,幫助中國訓練軍隊。原計劃幫助中國訓練60個陸軍師,然後秘密調遣12個德國陸軍師登陸中國一同作戰,之後再藉助英國海軍登陸日本本土,佔領日本後由中英德共同分區佔領十年。當一切開始准備的時候希特勒把計劃遞交給了英國首相鮑德溫,但是鮑德溫熱衷綏靖政策,拒絕了希特勒的計劃。於是這個計劃破產了,德國只能另尋其他途徑。英法顯然是不可能拉攏的,那麼亞洲范圍內,中國和日本德國就只能選擇一個。而相對中國,日本顯然要強大得多,又是法西斯政權,又同樣孤立於國聯之外,最終德國選擇了和日本結盟,於是和中國的蜜月期就結束了。
在英法看希特勒是極端的反共產主義者,所以英法希望禍水東引,讓蘇德開戰進而從中漁利,所以綏靖。但是希特勒最初發動戰爭的原因其實是洗刷德國一戰的恥辱,恢復德國的強大並且實現他個人的報負。所以德國的仇敵中就註定有了英法俄日等等,日本已然結盟,蘇聯在蘇芬戰爭之前在希特勒看來非常強大,並且俄國一戰和德國的仇沒有和英法大。所以希特勒選擇了拉攏蘇聯,斯大林在長期的權衡之後最終也同意的了加入軸心國。但是時德國在歐洲已然取得了很好的戰果,羅馬尼亞等國的加入和蘇芬戰爭中蘇聯糟糕的表現讓希特勒有了更大的野心,即稱霸世界,所以希特勒最終拒絕了蘇聯加入軸心國的計劃。於是有了後來的蘇德戰爭。
所以說呢,二戰從歷史結果看是反法西斯主義的正義戰爭,但那是從結果出發看得。如果你回正向看當時的歷史你就會發現其中有著太多巧合和變數。如果當時英國的首相不是綏靖路線的鮑德溫,而是一個類似丘吉爾一樣的鐵腕人物,那麼中德就會結盟,日本就會被肢解,一切都就是另一番樣子;如果斯大林沒有那麼猶豫而果斷加入軸心國,一切又會是另一番樣子;如果英法不是堅持綏靖政策而是在閃擊波蘭中就全面參戰,一切還會是另一番樣子。很好玩是不是?
最後總結回答一下你的問題,德國和日本結盟是因為對日戰爭計劃因英國首相鮑德溫的拒絕而破產,在德國不得不重新尋找盟友的條件下結合中國的實力對比和德日的國際形勢、意識形態等等因素而決定的。德日結盟對德國來講可以說是一個次級的選擇,而並不是我們最初感覺的魚找魚,蝦找蝦,法西斯找法西斯。
希望幫到你,還有問題就追問我。
原創回答,完全手打,個人意見,僅供參考,鄙視復制。
⑵ 為什麼英國突然要與日本結為同盟
辭職後的伊藤博文並未放棄在朝鮮問題上與俄妥協的思想為刺探與俄妥協的可能性,他決定利用訪問美國的機會,把旅程延長到俄國,與俄國人會談。1901年11月27日,伊藤博文抵達彼得堡。冰雪覆蓋的俄羅斯顯得異常寒冷,但伊藤博文同俄國政府要員的會談卻很熱烈。他陸續與沙俄外交大臣拉姆斯獨夫、財政大臣維特進行會談。日本外交官石井菊次郎記載:「俄國的政治活動家們……和沙皇本人接待伊藤博文侯爵的隆重程度,超過了對國王的接待『他們和他談論了政治問題,採取了特別友好的態度。」不過,隆重的外交周旋終未能使兩國達成協議。相反,卻刺激了英國政府。英國擔心日俄聯盟,便改變了猶豫態度,決心與日本結盟。1902年1月30日,日本駐英公使林董同英!司外交大臣瀾斯特簽署了《日英同盟協議》。對伊藤博文來講,日本的這一外交成果真可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⑶ 二戰德日為什麼么能結成聯盟
就算沒有希特勒,日本和德國一樣會結盟,這是當時歷史條件下日德兩國必然的選擇。
日本在甲午戰爭中被「三國干涉還遼」,使得日本認為必須有一個西方強國作盟友才不會被孤立,所以日本與英國建立同盟,日英同盟使得日本戰勝沙俄,為日本成為世界列強發揮巨大作用。日本海軍學習英國,軍艦買英國的,可以說英國在日本前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也是因為日英同盟日本才加入一戰協約國一邊,戰後成為戰勝國,而德國戰敗。
一戰之後日英同盟沒有續約,同盟瓦解。而此時,日本陸軍占據日本統治地位,日本陸軍師從德國,對德國有好感,所以日英同盟瓦解後,日本迅速同德國聯合起來,在軍事上有很多合作。德國齊柏林航母是參考日本赤誠號,而日本潛艇也有德國技術。這樣一來二去日德關系越來越近。一戰戰敗後德國幾乎被歐洲孤立,日本也沒有盟友,所以為日德兩國合作提供了機會。直到納粹上台,日德正式簽訂聯盟協定。就算沒有納粹,歐洲也沒有哪些國家能和德國結盟。英法俄美都不可能,日本是最佳選擇。
⑷ 二戰時期,為何日本會選擇和德國結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雖然已有近百年了,但是留給人們的慘痛回憶和給大家的教訓是所有人都不能忘懷的。大家都知道的是,二戰有三個主要侵略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德國主要戰場是歐洲,日本的主要戰場是亞洲。從兩國的主要戰場上來看兩國並沒有多大的交集。但是為何在二戰時期,日本會選擇和德國結盟?兩個國家的主要是給自己拉外國援助防止在國際上孤立無援。
所以在日本和德國結盟之後,日本安心的佔領東北無後顧之憂,果斷的發動七七事變,開啟全面侵華的序幕。
⑸ 一戰前期 英國和日本 結盟的目的是什麼結果怎樣
英日同盟是1902年英國和日本為對抗俄國在遠東的擴張而結成的軍事同盟。1921-1922年華盛頓會議上,在美加合力反對下,英日同盟宣告廢除。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狂潮,在爭奪殖民地的舞台上勾心鬥角。英國也放棄「光榮孤立」政策,與日本在1902年締結條約,成立英日同盟;1911年兩國又續約10年。該同盟在維護英日帝國主義利益方面起過重要作用。1921年同盟到期,日本想繼續保持,英國也認為還有此必要,但在華盛頓會議上這個同盟卻被《四國條約》所埋葬。那麼英日同盟又是如何解體的呢?
一、英國已風光不再
日本憑借在一戰期間對華侵略的優勢和在巴黎和會上獲得的侵略權益,在中國的勢力大大增強,逐漸向英國的勢力范圍華南和長江流域滲透,日本的商品也開始排擠英貨,英日矛盾開始浮出水面。另一方面,經過一戰,英國從戰前的債權國跌為對美欠款47億美元的債務國,因此,在經濟上對美國具有很大的依賴性;隨著勢力的衰微,英國殖民地的獨立運動也蓬勃發展,尤其是愛爾蘭獨立運動對英國打擊最大。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美國乘機向英國照會說,美方對愛爾蘭的獨立是否予以承認,當視英日關系而定,實際上就是向英國施加壓力,威逼英國放棄英日同盟。
鑒於這種情況,英國對是否再續約舉棋不定,在1921年召開的帝國會議上,就是否續約問題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加拿大總督米汗、南非總理史末資等人主張不再續約,認為同盟的存在過於束縛大英帝國的手腳,又妨礙與美國關系的發展。
對此,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下院的一次演說中表示:「日本是英國的舊友,在20年的同盟中,雙方甚有所益。當今英美關系極為和諧,我認為首先應該增強與美國的友好合作,其次也要維持同日本的親善與合作。」於是,英國決定採取兩全之策,即欲以英美日三國協定採取代英日同盟。但這個打算由於美國的反對而擱淺。
二、美國欲獨領風騷
自鴉片戰爭以來,英國對華貿易獨占鰲頭,美國早想取而代之。日本在一戰期間,乘西方列強忙於歐洲戰爭而無暇東顧之機,加快侵華步伐。1915年提出妄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1917年又通過蘭辛一石井協定,使美國承認其在華的特殊利益。1917-1918年間又通過「西原借款」,加強對中國經濟的控制,日本在華的投資額也逐年上升。對此,美國越來越不能容忍。
一戰之後,大發戰爭橫財的美國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霸權,爭奪世界領導權的野心也隨之膨脹。為了實現這一野心,它要掃除所有的攔路虎;而當時的英日同盟正是美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最大威脅,正如美國海軍部認為:「假如英日同盟繼續存在,美國要維護其安全,就必須擁有一支相當於英日兩國海軍之和的海上部隊,這就是說美國必須建立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參議員洛奇則更明確地指出:「英日同盟是我們與遠東太平洋關系中最危險的一個因素。」
三、華盛頓會議召開
一戰結束後,德國被擊敗,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這兩個國家退出了爭奪殖民地的角逐;1921年續約十年的英日同盟到期。一直伺機鏟除英日同盟的美國認為時機已到,於是向英國照會說,英日同盟締結的目的是對付俄國、抗衡德國,現在既然俄德已無威脅可言,那麼英日同盟也無繼續存在之必要。
為了實現自己領導世界的野心,美國又倡議召開華盛頓會議,受邀各國都欣然同意,惟獨日本惶惶不安。日本認為英日同盟對自己至關重要,希望繼續保持這種關系(1921年,日本派皇太子裕仁訪英,以示親善,並轉達繼續修盟之願望)。但當得知盟友英國已同意參加華盛頓會議,日本害怕自己陷入外交孤立,無奈之下,決定出席會議。
在華盛頓會議上,經過一系番唇槍舌劍,1921年12月13日美英日法簽訂了《四國條約》;1922年2月6日又簽定補充條約,主要內容為:締約各國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權利,如發生爭端,則召開四國會議協商解決;一旦受到外部威脅,則四國協商採取行動;並商定,一俟締約各國批准,英日同盟應立即終止。
對此,日本感到蒙受了極大的屈辱,日本代表曾私下諷刺英國代表說:「無論如何,你們給同盟舉行了盛大的葬禮。」但日本也以英美承認它在太平洋地區的地位而聊以自慰。
英國則視《四國條約》為外交上的巨大成功,認為條約既有利於維護英國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利益,又不失與日本修好。還改善了同美國的關系,可謂一石三鳥。
《四國條約》簽定的掌聲成為英日同盟的喪鍾,這樣,英日同盟就完成了自己的最後使命,化為歷史的塵埃。
⑹ 日本為什麼在一戰里參加協約國
,英日同盟(Anglo-Japanese Alliance),英國和日本為維護其各自在中國與朝鮮的利益而結成的互助同盟,旨在反對俄國在遠東擴張。日俄戰爭(Russo-Japanese War, 1904~1905)期間,英日同盟使俄國的盟邦法國不敢參戰助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根據英日同盟,加入協約國一方。英國則同意戰後同盟即廢除,時值英國已對俄國入侵中國舉動不再畏懼。
⑺ 為什麼明治維新前後英國要和日本天皇政府結盟。為什麼日本在實際統一
英國在遠東需要幫手,本來是想找中國也就是清帝國,但是後來日本在日俄戰爭,甲午海戰的勝利讓英國看清了形勢,選擇了日本。
所以英日同盟並不是明治維新前後,而是出了實際效果之後,英國順勢的外交舉措。
⑻ 德國,義大利,日本為什麼結成二戰同盟
日本和義大利得海軍,彌補了德國在海上力量的缺失,三國的聯盟的核心所在就是在彌補短板。個人觀點,請廣大的朋友指出不妥之處哦!
⑼ 英國和日本的近代史上的三次結盟到底是對誰更有利
歷史上看,兩個國家甚至更多國家間的結盟還是非常普遍的,比如拿破崙肆虐歐洲時,歐洲先後出現了七次反法聯盟。國家間的結盟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因為共同的敵人或目標而選擇走在一起,也有可能是小國抱大國的大腿,尋求保護和發展。20世紀初,英國和日本分別在1902年1月30日、1905年以及1911年三次結盟,史稱英日同盟。
從英國結盟的目的上看,似乎達到了自己願望,那就是把俄國打趴下了。但是俄國衰落了,可日本崛起了,並且越來越不把英國放在眼裡,儼然又一個“俄國”誕生了。尤其是一戰中,日本急迫要把自己拉到協約國陣營,企圖佔領德國在遠東的地盤,讓英國非常不爽。二十一條可以看出,日本根本沒有把英國這盟友放在眼裡。
將近二十年的同盟關系,英國並沒有得到什麼實惠,反而給自己培養了一個強大的對手,這個對手不斷挑戰英國在遠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