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一母親鼓勵14歲女兒整容,這個時代真的是一個看顏值的時代嗎
現在這個社會,顏值固然重要,但是並不是決定一個人成敗的唯一因素。顏值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更加的有自信,所以相對於更能夠得到別人的關注,但是光有顏值是不夠的如果一個人的能力情商太低的話也是不行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理性的去看待顏值。
我們的阿里巴巴創始人馬爸爸,他貌不驚人但是卻創造了阿里巴巴這個偉大的公司,讓非常多的人受益了。所以人並不是顏值取勝,你的內涵、閱歷,才華才會讓你更加自信更加漂亮。
2. 莎士比亞為什麼把朱麗葉的年齡定在14歲左右
這完全符合當時的社會情況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士比亞大約是1595年左右創作完成的。而根據少年貴族巴里斯的說話也可以推斷出,在當時的(古代)英國,那其實和我們國家古代一樣的。那時候應該還沒有婚姻法以及類似的法律,所以,一般的女孩子在十六歲左右,就可以嫁人結婚了。
而在我們國家的古代,女人在當時一般都地位底下,不怎麼被提及的,到了十四五歲一般叫做「懷春」,意思是到了該結婚的年齡了。而古代沒有什麼婚姻法,女的早的一般16歲就可以嫁人了。無獨有偶的是,中國古代同樣有一部不可忽視的名著《紅樓夢》,當時是1750年左右,雖說離莎士比亞創作《羅密歐與朱麗葉》時晚了大約一百五十年,但我們都可以理解為是在古代,畢竟離今天有幾百年的歷史了。《紅樓夢》里的女子,許多都是年紀比較小的,聯系作者賦予她們的聰明才智,完全是超乎其上的,使人覺得都是天才的感覺。其實,這和我們古代的許多制度,許多風俗習慣有關,比如那時候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沒有婚姻法,流行「娃娃親」,女子地位普遍低下等等等有關。最記得清楚最讓人好奇的就應該是關於林黛玉的實際年紀的考究,筆者查了資料,林黛玉直到死時也才十五歲。
但我們並不因為有這些疑問就會減低我們欣賞這些文學作品時的激情,雖然關於這些虛構的書中的人物的實際生平有許多爭議,而且總是褒貶不一,眾說紛壇。但這是允許的,這並不像我們去大街上買東西,不小心買到了假貨會後悔,會責罵,會責備,而剛好與此相反,會為之感嘆,為之驚喜。古代的女子結婚早,這在我們現代社會,特別是在一些偏遠貧困山區,也還能夠窺見一些一些影子
3. 英國教育的目的急求
英國教育的目的:英國的教育旨在幫助學生盡量發展個人才能,並將這些才能加以培訓,進而貢獻社會。英國的教育體制也根據地區的不同有所區別,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實行5~16歲的義務教育,北愛爾蘭實行4~16歲的義務教育。
英國的學生從五歲開始接受義務教育,享受全免費的國家福利,學校甚至還提供免費的午餐,所有的家長必須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讀書。
小學教育一般持續到11歲,然後進入中學。英國的中學不分初中高中,從中一到中2共2年的時間。英國政府方面為了提高學生們的飯菜質量,決定將烹飪課程從2015年起增加到4歲至5歲兒童的必修課程中。以達到從小控制學生的飲食進而控制英國的肥胖率。
英國教育中,大學入學條件。要求申請者通過 5門普通教育證書考試科目。其中有2門高級水平的科目、3門普通水平的科目或者3門高級水平的科目、1門普通水平的科目。每年9月1日~12月15日(牛津、劍橋9月1日~10月15日)向大學入學委員會提出次年入學許可的申請。
(3)英國14歲什麼意義擴展閱讀:
英國教育的相關介紹:
英國教育為提高普通教育質量,改變過去在課程設置方面各行其是的狀況, 規定全國統一課程。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除宗教課外,須學習 10門必修課;
即英語、數學、科學、歷史、地理、技術與設計、現代外語、音樂、體育、美術(其中前 3門為核心學科),在 7歲、11歲、14歲、16歲時參加全國統一考試。
實行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將普通水平的普通教育證書考試與中等教育證書考試合並),目的是消除兩種水平考試並存所造成的學生自卑心理,使所有學生具有同等機會。
4. 介紹一下英國整體教育制度
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實行5~16歲的義務教育,威爾士實行4~16歲的義務教育。雖然都是要實行義務教育,但是,英格蘭、威爾士以及北愛爾蘭的教育體制與蘇格蘭的教育體制是不一樣的。 1.學齡前教育(Pre-school ecation / Pre-preparatory ecation) 被過濾廣告 被過濾廣告 很多英國孩子在3~4歲時就開始接受學齡前教育,相當於中國的幼兒園教育。 2.小學教育(Preparatory/Primary ecation) 與中國一樣,英格蘭、威爾士以及北愛爾蘭小學學制為6年,但是兒童5歲(威爾士兒童4歲)就上學,在7歲時要參加關鍵階段1(Key Stage 1)考試,11歲時參加關鍵階段2(Key Stage 2)考試並完成小學教育。蘇格蘭小學學制為7年,12歲小學畢業。 很多海外(包括我國)學生在7歲時才接受小學教育,可以進入英國私立學校學習,通常是寄宿學校,這樣的話,學生將在13歲小學畢業,以後各階段教育完成年齡都要順延兩年。 3.中學教育(Secondary ecation) 英國中學教育持續7年,分為兩個階段,16歲前階段和16歲後階段。16歲是指英國學生的教育年齡。 這個階段的教育也可稱為普通教育,普通教育是相對於高等教育而言的。把英國學生16歲以後階段的2年A level教育稱為大學的預科教育是不妥的,其實,英國的2年A level教育畢業水平是高於中國的3年高中教育畢業水平的,所以,也就不難理解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大學的學制是三年的原因了。 英國學生在14歲之前要學習科目眾多的中學教育課程,並在14歲時參加關鍵階段3(Key Stage 3)的考試。學生從14歲開始,除了學習英語、數學以及科學類等核心課程以外,還需要學習四到五門選修課程,兩年後,也就是16歲時,參加關鍵階段4(Key Stage 4)的考試,這就是中級普通教育證書(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cation)考試,或者參加國際中級普通教育證書(IGCSE:International GCSE)考試,或者參加普通蘇格蘭教育證書(SCE Standard Grade:Scottish Certificate of Ecation)考試。 在16歲完成了國家法律規定的義務教育後,可以繼續學習也可以選擇工作。當然,大多數學生還是選擇學習,學習有兩個方向:學術方向以及職業方向。如果想將來攻讀學位課程,也就是想進行學術方向的學習,通常還要學習兩年,最後參加高級普通教育證書(GCE A level)考試或者國際中學文憑(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考試,在18歲時完成中學教育。在蘇格蘭,16歲學生只需要學習一年高等蘇格蘭教育證書(SCE H-grade:Scottish Certificate of Ecation Higher Grade)課程並參加考試,成績合格可被蘇格蘭大學錄取,如果成績不太理想或者想去蘇格蘭以外的大學上學,可以再學習一年,提高原來課程的成績或者參加高級高等蘇格蘭教育證書(SCE Advanced Higher Grade)考試。 從總體上看,中國的小學教育時間與英國一樣,同為6年,而中國的中學教育(3年初中+3年高中)卻比英國少了一年,這就從一個方面解釋了為什麼中國高中畢業生必須先讀英國大學預科課程的問題。 4.職業教育(Vocational Ecation) 在14歲時參加關鍵階段3(Key Stage 3)的考試後,學生不想進行學術方向的學習,還可以進行職業方向的學習,也就是可以接受職業教育培訓,為16歲完成義務教育後參加工作做准備。不論學術教育還是職業教育,14~16歲的教育仍屬於義務教育。16歲以後的職業教育就屬於繼續教育的范疇了。有關繼續教育的情況請看第三章對繼續教育院校的介紹。 職業教育培訓內容廣泛,主要分成四類:普通職業資格類、高等職業資格類、專業資格類以及職業進修類。 (1)普通職業資格類 14歲以上的學生,如果不選擇學術方向的學習,那麼他可以選擇職業方向的學習,比如可以學習國家普通職業資格證書(GNVQ)課程,在蘇格蘭是蘇格蘭普通職業資格證書(GSVQ)課程,課程實用性強。基礎GNVQ課程的水準與四門成績在D到G的中級普通教育證書(GCSE)課程的水準相當;中級GNVQ課程的水準與四門成績在A*到C的中級普通教育證書(GCSE)課程的水準相當;高級GNVQ課程的水準與高級普通教育證書(A-Level)課程的水準相當,換句話說,只要成績合格,選擇GNVQ課程的學生一樣可以申請上大學。從2000年9月份開始,英國出現了職業性的A level課程,英文名稱為AVCE(Advanced Vocational Certificate of Ecation),正逐漸取代高級GNVQ課程,水準與學術性的A-level課程水準相當。 (2)高等職業資格類 課程面向18歲以上的學生,主要有國家高等證書(HNC)和國家高等文憑(HND)兩種課程,前者學習時間為一年,後者學習時間為兩年,分別相當於大學學士學位課程的第一年和第二年水平。課程畢業後,可以轉讀學士學位課程,視具體情況,有時可以直接進入大二或大三學習。 少數高等職業資格文憑的水準可以達到研究生的水準。 (3)專業資格類 英國能夠提供一些被世界廣泛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課程,比如商務研究、計算機、工程、藝術和設計、酒店管理、旅遊和時裝設計等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是特許注冊會計師協會(ACCA)資格證書和特許市場營銷學院(CIM)文憑。 (4)職業進修類 幾乎所有你感興趣的職業,英國都開設有相應的課程,比如餐飲、美容美發、廣告、旅遊、攝影、高爾夫球管理、電影製作和音響技術等。 5.高等教育(Higher Ecation) 在18歲通過高級普通教育證書考試或同等水平考試後,英國學生的學習就進入了高等教育(Higher Ecation)階段。高等教育是指本科以上的課程教育和培訓,大部分課程學習結束時可使你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或者同等學歷。30%以上的英國年輕人都接受高等教育。全英國共有180多萬接受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學生,其中5%來自歐盟,6%來自世界其他國家。
5. 英國規定幾歲以上是成年人
1969年,英國通過《家事法改革法案》(the Family Law Reform Act),將成為成年人的年齡降低到18歲.
6. 在英國14歲就談戀愛了么《青春愛欲吻》里他們爸媽都不反對啊
電影里有很多都是誇張的 但是 誇張還是源於生活的現實的 給
你列一點結婚年齡限制把
伊朗法定結婚年齡9歲;荷蘭法定結婚年齡12歲;俄羅斯法定結婚年齡14歲;法國法定結婚年齡15歲;菲律賓法定結婚年齡16歲;韓國法定結婚年齡16歲;日本男18歲、女16歲;巴西16歲;中國香港16歲;中國台灣16歲;美國各州不一,部分州規定,如雙方未滿成年人年齡,須經父母同意方可結婚,有的州規定男子不滿18歲、女子不滿16歲者,即使父母同意也不能結婚。愛達荷、密西西比、新澤西和華盛頓等州則允許年滿14歲的男孩、年滿12歲的女孩結婚; 英國規定男女均16歲
這個只是年齡限制有的國家甚至能一夫多妻=。=嚮往呃
7. 英國女王對於現在的英國來說,有什麼意義呢
英國女王具有參與政治,經濟,外交各方面的權利,並且對於保障英聯邦國家的安全有很大的意義。
英國女王一般不會經常出現在大眾面前,只會在一些重要的集會或者禮儀場合出場,很多人認為英國的國王只有簽字的權利,沒有其它實質上的權利。其實不是,現在的英國女國仍然在很多方面都有參與和決策權,對於英國各個方面來說,起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英國目前仍然對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進行管轄統治,可以說沒有這個英國女王,這些英聯邦的成員國可能就會出現政治變革,所以英國女王對於英國及其它英聯邦國家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
8. 在各國幾歲才算成年
各國根據本國公民的生理、智力發育、習慣和社會要求,對成年人的年齡規定各不相同:
1、美國:18歲成年,16歲如果有自主收入也可以由法院判決成年。
2、英國:法定成年年齡是18周歲。
3、法國:法定成年年齡是18周歲。
4、日本:法定成年的年齡是20周歲。
5、瑞士:法定成年的年齡是20周歲。
6、澳洲:法定成年年齡是17周歲。
7、奧地利:法定成年的年齡是21周歲。
8、中國:中國《民法通則》第十一條規定: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也就是說前面兩者都可被視為成年人。
(8)英國14歲什麼意義擴展閱讀
憲法規定的成年人公民的義務和權利
第四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
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創造勞動就業條件,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並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提高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
勞動是一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的光榮職責。國有企業和城鄉集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都應當以國家主人翁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勞動。
國家提倡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獎勵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國家提倡公民從事義務勞動。國家對就業前的公民進行必要的勞動就業訓練。
第四十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國家發展勞動者休息和休養的設施,規定職工的工作時間和休假制度。
第四十四條國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企業事業組織的職工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
9. 工業革命後英國教育的變化
18世紀後期,英國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社會發生巨大變化,人口急劇增加,大工業城市相繼出現,工廠制度興起,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英國一躍而成為高度工業化的國家。隨著工廠制的普遍建立和廣泛採用大機器生產,英國社會出現了近代工業無產階級和工業資產階級。這些變化,對英國近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起了決定性作用。
在初等教育方面,工業革命使解決普及初等教育的問題更為迫切。這一時期初等教育得到了很大的發展。1780年,熱心於平民教育的傳教士、出版業者R·雷克斯在英格蘭的格洛斯特郡出資創辦了星期日學校。這是一種在星期日為在工廠做工的青少年進行宗教教育和識字教育的免費學校。1783年,雷克斯著文論述了這種學校的學習情況和開辦宗旨,並把它稱為星期日學校(亦稱「主日學校」),引起社會的廣泛興趣。這種學校,在星期日把貧民階層的兒童聚攏起來,既可防範、減少社會秩序的混亂,又可用宗教宣傳來麻醉兒童的精神,因此,在統治者的支持下,星期日學校到處設立。1785年成立星期日學校協會。19世紀中期,英國此類學校的學生達250萬人。
這一時期,英國工人階級為爭取教育權進行了英勇斗爭,成為19世紀英國初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工人階級的斗爭和一些有遠見人士的支持下,議會先後通過工廠法,規定若干保護童工的措施,並附有關童工教育的條款。英國1802年通過的第一個《工廠法》,規定廠主應對童工進行讀、寫、算的教育。《1833年工廠法》規定,14歲以下在紡織工廠勞動的童工每天須接受2小時的義務教育。歷次工廠法中的教育條款並未真正實施,但仍不失其積極意義。
在師范教育方面,18世紀90年代,為了解決初等教育發展中教師短缺的問題,非國教派教徒蘭卡斯特和國教派教徒貝爾,分別在本土倫敦和印度的馬德拉斯創造了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即導生制,亦稱「蘭貝制」、「互教制度」、「相互教學法」。這是一種由教師向導生施教,導生再轉教其他學生的辦法。在使用導生制的學校中,一個教師在導生(具體又分為「導生」、「助理導生」、「互助導生」)的幫助下可教數百名學生。花錢少,招生多,形式靈活,被譽為「廉價的教育制度」;既解決了缺乏教師和教育經費短缺的困難,又有助於初等教育的發展,故受到廣泛歡迎。但這只是為了解決師資不足而收窮苦兒童學習的應急措施,存在著將教學變成呆板、機械訓練等缺點,教學質量不高。1840年,凱·沙圖華茲等人在英格蘭大倫敦的巴特西創辦了一所旨在培訓貧窮兒童教師的師范學院,亦稱「聖約翰學院」。學生年齡在15—42歲,開設園藝、家務和體操課程。1842年國家撥款補助。1844年後轉由全國貧民教育促進會管理,主要致力於為製造業和采礦地區培養師資,成為英國師范教育的開端。
在中等學校教育方面,英國工業革命之前中等學校基本上是封建社會流傳下來的文法學校和公學。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日益發展,議會於1868年通過了《公學法案》,改革公學的章程,在學校董事會中增加了代表國家利益的代表名額,擴大董事會的辦學許可權,入學學生的身份也有所放寬。但對家庭財產的限制則有增無減,公學仍然是貴族、大資本家及富人子弟才能進入的學校。文法學校的等級性也十分明顯。1869年,專門研究文法學校的湯頓委員會把文法學校分成三種類型,為不同的社會階層服務。第一類學校實行寄宿制,以升學為目的,為上層資產階級服務。第二類學校培養軍隊、醫務、法律、文官、工程和商業方面的人才,課程包括拉丁文、英語、政治、經濟學、數學、科學,學生離校年齡16歲。第三類學校為下層階級而設,課程包括拉丁文或一門外語、英語、歷史、初等數學、地理和科學,學生離校年齡為14歲。這一制度顯然是為上層資產階級設計的,它保持了貴族的特權,同時為專業人員和富商開辟了新的受教育機會,而不利於工人階級。
在高等教育方面,17世紀到18世紀末,英國的高等教育仍屬於貴族、資產階級統治。19世紀50年代以後,英國教育處於大變革時期,政府加強了對大學的管理,成立了皇家大學委員會(1850-1852),目的在於改革舊的大學章程和條例,開設新的課程,以適應時代的需要。先後在議會通過了《牛津大學法案》(1854)和《劍橋大學法案》(1856),開始了英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時期。1833年以後,英國政府雖決定補助宗教和慈善團體辦理初等教育,但未能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1867年議會通過改革法,近百萬工人獲得了選舉權,普及教育成為政治上的迫切需要。議會改革法提出了「我們必須教育我們的主人」的口號。事實上,工人階級子女中,6歲至10歲和10歲至12歲兒童的在校注冊人數分別僅佔五分之二和三分之一,實際接受教育的人更少。這種狀況不能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引起英國各界的關注。正是在這種背景下,1870年教育署長W·F·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案,並獲得通過。該法案亦稱為《福斯特教育法》。
該法案的主要內容為:(1)國家繼續撥款補助教育,並在缺少學校的地區設初等學校。(2)全國劃分學區,由選舉產生的學務委員會監督本區的教育。學務委員會有權徵收地方教育稅。(3)各學區有權實施5—12歲兒童的強迫義務教育。(4)各派教會興辦或管理的學校可作為國家教育的組成部分,但不能從地方財政中得到補助。(5)學校的普通教育與宗教分離。凡接受公款補助的學校,一律不得強迫學生上宗教教義課程。《福斯特法案》的頒布宣告了初等義務教育的實施,形成英國教育史上公立學校與教會學校並存的初等教育制度,由此奠定了整個英國教育制度的基礎。同時也應看到,這一法案主要是一個折衷方法,並非要建立一個義務的、免費的新國民教育制度,而是補教會學校的不足。
1870年的《福斯特法案》促使英國的初等教育得到較快的發展。19世紀80年代,全國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0%,大部分兒童能受到6-7年的正規教育。很多學校面臨需要為兒童提供高一級的教育的新問題,發展中等教育成為主要問題。有些地方開辦了更高一級的學校,但受舊的經費補助條例的限制,新開辦的學校進行的教育,不能稱為中等教育,這些學校被稱為高級學校,造成教育行政管理上的混亂現象。在這種形勢下,1902年議會通過了保黨政府首相A·J·巴爾福提出的教育法案。該法案史稱《1902年教育法》,亦稱《巴爾福教育法》。
該法案的主要內容為:(1)廢除原來的地方教育委員會和督促就學委員會,由郡議會和郡級市設地方教育局管理學校教育。(2)地方教育局有興辦和資助中等學校、中等專科學校和職業學校,並提供地方稅款的職權。(3)地方教育局有否決學校管理委員會選任的不合格校長和教師的權利。(4)地方教育局對私立和幾乎所有的教會學校進行資助,以進一步加強控制。(5)地方教育局需調查本地區的教育需要,制定擴大和協調不同類型教育的計劃,並考慮本地區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的關系。《巴爾福法案》包括英格蘭和威爾士教育的全國性合作體系,結束了英國教育的長期混亂狀態,促進了英國中等教育的發展,形成英國的以地方教育局為主體,議會、教育委員會(1944年改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局相結合的教育行政領導體制,成為英國教育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教育法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戰爭的消耗和戰後世界性經濟危機的不斷打擊,英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和國際地位不斷下降。在這段時間里,為了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繼續競爭,同時也由於人民群眾爭取教育權的斗爭和「新教育」思潮的沖擊,英國力圖不斷地提高本國的教育水平。1918年,英國議會通過了一項以當時文教大臣費舍爾名字命名的教育法案,旨在建立面向所有人的公共教育制度。主要內容有:(1)地方當局為2—5歲兒童開辦幼兒學校。(2)義務教育年限延伸至5—14歲,分初等學校為5—7歲和7—11歲兩個階段。主張在初等學校貫徹「新教育」的主張,教學內容注重貫徹「兒童中心」原則,以活動課程和藝術課為主。(3)小學一律實行免費教育。(4)為超齡青少年設立繼續教育學校(學生年齡初為14—16歲,後改為14—18歲)。(5)改革考試制度。精簡後的校外考試分學校證書考試(16歲)和高級學校證書考試(18歲)兩種。(6)禁止僱用不滿12歲的兒童做工。《費舍爾法案》初步確立了一個包括幼兒學校、小學、中學和各種職業學校的公共學校系統。然而上述學校的學生多為勞動人民子女。富裕家庭出身的青年仍然經過家庭教育或預備學校升入公學和文法中學,為將來升入大學作準備。這一點,在1926年工黨政府發表的《青年教育》報告(亦稱《哈多報告》)中進一步得到肯定。顯然這一時期的英國教育仍實行雙軌制,而在不同的學制軌道上學習的青年和兒童有著明顯不同的經濟背景,因而這種學制受到多方面的批評。
四、二戰後的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教育遭到嚴重破壞。為了恢復教育,重建經濟,1943年,政府發表《教育改革》白皮書。它的中心建議是,法定的公共教育體系應該組織成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繼續教育三個階段。1944年,教育大臣R.A.巴特勒在議會提出了教育法案,很快得到通過,史稱《1944年教育法》,亦稱《巴特勒教育法》。
該法案共122款。主要內容有:(1)廢除1899年建立的只負責督導的中央教育署,設立教育部為全國教育行政領導機構,以加強國家對教育的控制和領導。(2)廢除以往中小學教育不連貫、相互重疊的學制,將法定的公共教育體系分為初等教育(5歲-11歲)、中等教育(11歲-18歲)和繼續教育(為離校青少年而設)三個連續的階段。(3)將義務教育年限從原來的9年(5歲-14歲)延長為10年(5歲-15歲),有條件的地區可再延長1年。(4)公立學校實行免費,並根據學生的年齡、能力和性向提供不同類型的教育。(5)教會學校納入國家教育體制,並規定在所有公、私立學校進行宗教教育。(6)各類獨立學校須在教育部注冊、備案,並接受檢查。(7)詳細規定地方教育當局的職責:為學生提供免費醫療、牛奶、午餐和其他點心,必要時包括衣、食、宿;為缺陷兒童提供特殊教育;為少數考入收費學校的學生支付學費,為公立學校學生提供生活補助費,為接受繼續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學生提供獎學金;負責組織青少年的業余文化娛樂活動;為2-5歲的幼兒提供學前教育;設立郡學院,為未滿18歲的離校青少年提供非全日制教育,等等。
《巴特勒法案》為英國二戰後的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礎。但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公立學校和教會學校並存的教育制度尚未完全改變,公學還沒有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要實現法令的規定是一個很艱難的任務。該法案的許多部分,後來被戰後的近20個教育法令和議會其他法令所修正。特別重要的有《倫敦政府法》(1963)、《地方政府法》(1972)、《就業和培訓法》(1973)等。這些法令的規定並未改變《1944年教育法》的基本教育原則,但在組織安排和財政安排上作了較大的變動。
10. 刑責年齡在14歲的有哪些國家,刑責年齡該不該降低
我們都知道在我們國家不滿18周歲的都叫未成年人,對於成年人是有法律責任的,但是近年來未成年犯罪率越來越高,很多國家都設定了刑責年齡在14歲,那麼對於我們國家,刑責年齡到底該不該降低呢?咱們聽聽專家的說法。
刑責年齡在14歲的有哪些國家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7日對媒體表示,普京總統已經簽署了反恐修訂案。
修訂案規定,聯邦法律將恐怖主義犯罪的刑事責任年齡降至14周歲。此外,還將加大對恐怖主義犯罪和極端主義傾向的刑事責任打擊力度。
反恐修訂案由俄國家杜馬(議會下院)議員亞羅瓦婭和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成員奧澤羅夫提出,於2016年6月24日在國家杜馬獲得通過,6月29日在聯邦委員會獲得批准。
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之後,各州普遍降低了「刑責年齡」,甚至法庭上出現過10歲的少年犯。除此之外,按美國法律,即使是未成年人,只要案情後果嚴重且有前科,也可以當作成年人的刑事案件處理,並按成人標準定罪和量刑。
再如英國,將未成年人劃分為不滿10周歲、已滿10周歲不滿14周歲和已滿14周歲以上三個階段分別給予不同的處罰,這樣區別處罰更科學。
香港《2003年少年犯(修改)條例》規定10歲至14歲的未成年人屬於限制行為能力人,負不完全的刑事責任。
目前,對未成年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規定為14周歲的國家有英國、日本、義大利、德國和韓國等。但也有不少國家和地區刑事責任年齡的起點較低,如法國為13周歲,印度、加拿大、希臘、荷蘭、丹麥、匈牙利為12周歲,墨西哥為9周歲。
刑責年齡該不該降低
是否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需要多維度考察
即使主張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學界也是意見各異。如有人認為,考慮到當前未成年人辨認和控制能力的一般水平,主張將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直接降低到12周歲;還有人認為,應該將刑事責任年齡原則上保留在14周歲,在14周歲以下增加例外規定,將情節惡劣等彈性原則作為入罪的依據等等
目前,對於犯刑法第17條規定的故意殺人等八類罪的,對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年齡是否應該降到14周歲以下,爭議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