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英國稱鴉片戰爭為通商戰爭
英國稱鴉片戰爭為通商戰爭是為了掩蓋英國侵略者的本質,它反映了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反映了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實質。
鴉片戰爭是英國為打開中國大門,以走私鴉片被禁止為借口而發動的侵略戰爭,某些西方資產階級史學家稱鴉片戰爭是「通商戰爭」,這是沒有做出公正的評價。它掩蓋了英國侵略者的本質,它反映了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反映了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主要原因。通過鴉片戰爭,英國強迫清政府簽定了《南京條約》,發動戰爭的目的已經達到。
(1)對貿易戰英國是怎麼看的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後,英國資產階級竭力向中國推銷工業產品,企圖用商品貿易打開中國的大門。直到19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對英貿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萬兩白銀的地位。
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貿易局面,英國資產階級採取外交途徑強力交涉,未能達到目的,就採取了卑劣的手段,靠「毀滅人種」的方法,向中國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鴉片,以滿足他們追逐利潤的無限慾望。
第一次鴉片戰爭(First Opium War)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Ⅱ 鴉片戰爭是中英貿易不平衡的結果
盡管從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初,西方各國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美國等國都曾先後不斷的派出大批使者和商人,以及商船隊到中國進行貿易,但是在這三百年間,中國的對外貿易,總是居年年出超的有利地位,這種情況可以從中英貿易關系方面看出來。(當時的中國對外貿易,英國占據最主要位置,其餘的荷蘭,法國等國的輸華總值還不及英商輸出總值的一半)。見下表:
中英進出口貿易價值及其指數(一七六0至一八三三年每年平均數)
價值單位:銀兩 指數:(一七八0至一七八四年)平均=100
年度 進口 指數 出口 指數
1760一64 470286 36·1 979586 47·
1770一74 1466466 112·6 2119058 101·
1780一84 1301931 100·0 2083346 100·
1790一94 5007691 384·6 5843714 280·
1800一04 7715556 592·6 7556473 362·
1820一24 6525201 501·2 9816066 471·
1830一33 7335023 563·4 9950286 477·
中國與英國之間的貿易差額,以及與其它美國等國之間的差額,這些開始加劇了雙方的貿易矛盾和摩擦。造成當時這些差額的原因來自兩個方面:從中國方面說,由於中國地大物博,有豐富的物產和土地資源,本身的農業和手工業完全可以滿足封閉的自給自足的需要;從西方國家來說,盡管他們的技術先進,產品新異,但是其工業產品規模要達到足以排擠中國的貨物,攻破封閉的中國市場大門並不是十分容易的。比如最早來華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都還不是工業大國,拿不出什麼製造品輸入中國,葡萄牙雖然租借了澳門,但也只能把中國的絲綢、瓷器、手工藝品等運往南洋,印度和歐洲販賣,而把南洋的香料,葯材等物,以及少量的歐洲商品運銷到中國。這種貿易,中國貨經常出超,他們的支付手段是白銀;西班牙也是經常從墨西哥運載大批白銀到呂宋,而由閩,廣商人販運絲綢等貨到呂宋換取銀元載回中國。這兩個原因說明,像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幾千年悠久歷史和地大物博的古老的大國,並不是可憑一些少量的現代產品就可以打開其封閉的大門,也不可能通過少量的新產品,新技術就能改變中國民眾的消費傳統。見下表:
東印度公司輸華商貨的盈虧
一七七五至一七九九年每年平均數 價值單位:銀兩
年度 毛紡品 金屬品 東印度產品 總計
1775-79 -23788 +7679
1780-84 -22456 +6754
1785-89 -26284 -4443
1790-94 -1061877
1995-99 -191552 +9772
當時的中國對外貿易中,中國與英國,以及美國,法國等國的貿易是最主要的,特別是中英貿易,英國作為當時的"世界工廠",在許多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面,有許多的新技術和新產品。但對於這些新技術和新產品,在一個完全以自給自足為主的自然經濟社會里,大量的新技術和新產品還會促進這種自然經濟的迅速解體,許多新技術和新產品並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被傳統封閉的國家所接受,這就導致了最初時期中英貿易的不平衡,對於英國利用"鴉片貿易"做為彌補這種不平衡的做法,中國當然應該堅決反對,但是林則徐的"禁煙運動"的結果連中英貿易都被宣布中斷,這實際上是在做"倒臟水的時候,連嬰兒都被倒了出去"的錯誤。
由於林則徐的"禁煙運動"連中英貿易都被宣布中斷、這樣中英關系就由原來"貿易爭端"變成了一場"貿易戰爭"。中國這個古老的大國開始與當時世界上最強的經濟大國之間處在一種戰爭狀態。本來中英貿易完全可以採取相互競爭和相互協商的辦法解決,即便嚴禁"鴉片貿易",但也不需要在兩國民眾之間發動戰爭,但由於林則徐從一開始解決這一問題,就企圖通過暴力驅逐的辦法,其結果適得其反,不僅沒有解決貿易爭端,而且帶來雙方的戰爭。實際上中國自一八四0年鴉片戰爭以後,"鴉片走私"不僅沒有消除,而且更加猖獗。
世界有許多國家和民族,每個國家和民族都自己長處,不同的民族應該互相交流和學習。但是把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看高於別人的國家和民族,這就是民族排外主義。在相當一部分中國人眼裡,中國仍然是一個"天朝大國",其國內無所不有,不需要藉助於外國,本來國內的一些守舊分子時時都在尋找借口,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助長當時國內民族排外情緒的增長。
對待鴉片的主張:"馳禁"和"嚴禁
關於"馳禁"的主張,一八三六年六月,太常寺卿許乃濟向道光帝上了一道《鴉片例禁愈嚴流敝愈大亟請變通辦理折》,提出了他的關於解決鴉片危機問題的馳禁策。馳禁策的主要內容的三項:
第一項,鴉片貿易合法,課征關稅。具體辦法是"准令夷商將鴉片照葯材納稅。入關交行後,只誰以貨易貨,不得用銀購買"。這樣,"夷人納稅之費,輕於行賄,在彼亦必樂從";
第二項,禁官不禁民。即主張對"文武員弁士子兵丁等,或效職從公,或儲材備用,不得任令治染惡習","如有官員士子兵丁私食者,應清予斥革","該官上司及保結轄官,有知而故縱者,仍分別查議";對"民間販賣吸食者,一概勿論";
第三項,准許內地種煙,以土煙敵洋煙。許乃濟認為,洋煙性烈,土煙平和,"若寬內地民人栽種罌粟之禁,""內地之種日多,夷人之利日減,迨至無利可牟"。如此以土煙敵洋煙,洋煙"自不禁而絕"(《黃爵滋奏疏許乃濟奏議合刊》第二一六至二一八頁。)許乃濟"以煙擠煙""以毒攻毒"的"馳禁策",在中國當時的條件下,對於有效的抵制洋煙的"入侵"應該說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因為許乃濟的"馳禁策"是一種面對現實,積極的"禁煙主張",他既考慮到中英當時嚴重的貿易逆差,也從當中國封閉的實際出發。而許乃濟的主張卻遭到清延內部的一些保守派的攻擊,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朱樽,兵部給事中許球等人反對許乃濟的"馳禁策"。
"嚴禁策": 一八三八年六月,鴻臚寺卿黃爵滋向道光帝呈遞了《嚴塞漏厄以培國本疏》奏章,提出"重治吸食"的嚴禁策,主張吸鴉片的人,必須在本年內戒絕,過期不戒者,平民則處以死刑,官吏罪加一等,本人處死,其子孫不準參加科舉考試。同時又提出,五家鄰右互保,舉發者給獎,包庇者治罪。這篇嚴禁的奏摺,符合道光帝的心意,道光閱後,令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及各省督撫議論回奏。結果復奏的二十八份奏摺中,全力支持或基本同意黃爵滋主張的只有湖廣總督林則徐等少數八人,其它大部分人對黃爵滋的嚴禁主張的現實性都提出不同意見,但由於道光帝傾向於黃爵滋的"嚴禁策"的主張,自然在禁煙活動中,黃爵滋的"嚴禁策"派也就暫時占據了上風。一八三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道光帝任命當時任湖廣總督的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節制廣東水帥,前往廣東實施道光帝的禁煙"嚴禁策"主張,這便後來出現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所謂"禁煙活動"。
一八三九年元月,當林則徐開始赴廣東的途中,他就已經開始規劃他的"禁煙活動",他根據事先掌握的情況,開出了一批中國的"煙販",立即通知廣東地方官迅即把他們拘拿起來,他到了廣州半個月後,命令外國商人把運抵海口存在躉船上的鴉片全數繳出,並且要求外國商人具給保證,"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鴉片戰爭資料》第二冊頁二百四十三。)而對於外國走私鴉片的商人,林則徐也指名了捉拿了一些,並派兵圍困了外國商館,撤走了在外國商館內服務的中國人,停止外國商館的一切飲食供應,在林則徐的"嚴禁"下,二百多英國商人在當年三,四月間共交出了鴉片二萬零二百八十三箱,美國在廣州的商人也交出了一千五百四十箱鴉片。英美兩國商人交出的二萬多箱鴉片,合計二百三十萬斤。林則徐從六月三日到二十五日將所繳獲的全部鴉片在虎門當眾進行銷毀。銷毀的方法是在海灘上挖了個大池子,把鴉片浸泡在鹽鹵水中,再投入石灰,使它沸騰起來,最後引入湖水沖入海中,這也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林則徐"虎門銷煙"。
至此,中國與英美等國的貿易就完全停止。
林則徐的激進"禁煙運動"中斷中英貿易的作法,對於中國貿易的長遠發展,以及中國與世界的交往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戰爭的危險。
當時的英國政府已感到在中國這個封閉了幾千的古老大國,單靠貿易手段是不能解決問題,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提供了英國政府使用"炮艦政策"的借口。
一八四0年二月二十日,英國政府任命喬治.懿律和查理.義律為對華談判正副全權代表,四月英議會通過對華戰爭議案,六月,喬治·懿律率領四千英軍,分乘四十餘艘艦船,從印度進入中國廣東海面,封鎖了珠江口,兩國進入了戰爭狀態。
鴉片戰爭盡管以鴉片為起因,但是雙方卻是代表著不同的文明,英國在技術、武器、裝備等方面勝於中國,這樣也就自然決定了當時戰爭的發展方向。
此外,當時,清政府並沒有準備和英國開戰,更不了解英國的實力,也是戰敗的原因。據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一書介紹,當時一支清朝軍隊,從鴉片戰爭開始到結束,一直試圖與英國接戰,但卻從來沒看到英國軍隊的影子。因為英國軍隊的機動性好,而清朝當時又沒有火車之類的,軍隊移動速度慢,因此,表面上清朝軍隊數量和裝
備可以一拼英國,但是因為林則徐的原因,清朝對此戰沒有充分的准備,在局部戰場,英國的人數和武力是強於清朝的。
我們的民族英雄還有一個笑話,林則徐曾花巨款向美國商人買了一條 1080 噸的大輪船「劍橋號」,並裝上了 34 尊英制大炮在船上。可是,林則徐卻不是命令清軍把這條大洋船開到海上與英艦對轟,而是橫停於珠江口,作為阻礙英艦的障礙物兼作炮台之用,結果,被英國水兵爬上船去,連船帶炮給開走了。
道光帝對林則徐憤怒交加,在奏摺中譴斥林則徐:
「外而斷絕通商,並未斷絕;內而查拿犯法,亦不能凈,無非空言搪塞,不但終無實濟,反生出許多波瀾,思之曷勝憤懣!看汝以何詞對朕也!」《籌辦夷務始末》 道光朝
中英貿易,先是中國靠高級商品「茶葉」得到大量好處,英國的白銀外流,英國發現「鴉片」這個中國大有市場的東西,中國的白銀外流。說穿了,就是兩國的正常貿易,互有勝負。
在茶葉和鴉片的貿易戰爭中,英國沒有禁止茶葉,沒有銷毀茶葉,英國找到鴉片,在貿易戰上打敗中國。中國呢,林則徐卻採取了極端簡單粗暴的方法,本來不過是個商業問題,卻被林則徐挑起了戰爭。皇帝是給了你權力,是讓林則徐禁煙,而不是讓你挑起戰爭。
重要提示:當時世界,鴉片和茶葉一樣,都是正常商品,只清朝規定鴉片是毒品。
歐美盡管沒有規定鴉片是毒品,但政府和媒體都提示百姓鴉片的可能害處。 這就和今天的吸煙一樣,美國並沒有禁止吸香煙的法律,但警告很多。中國人呢,一百年前和一百年後沒什麼進步,中國吸香煙的人依然是世界第一,悲哀。
如果今天中國政府把西方的香煙全部粗暴的沒收銷毀,後果會如何?聯想到當年,林則徐的作為,算是民族英雄么?
林則徐是引起鴉片戰爭的千古罪人!
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魏源,而不是通常認為的林則徐,這一點,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一書也有論述。關於鴉片戰爭,中國一般士大夫都喜歡虛驕自大,過度地指責外國,但是中國近代史著名的思想家魏源(一七九四至一八五六年)卻與之有不同的評說,他認為中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由國內政治所決定的,他說:"官無材則國楨富,境無廢令則國柄強,楨富柄強則以之詰奸奸不處,以之治財財不蠹,以之 器器不窳,以之練士則士無虛伍,如是何患於四夷,何憂乎禦侮!"(參閱:《聖武記》,敘。)他把"人心之寐"和"人才之虛"列為兩個根本大害。魏源能從中國本身尋找"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應該說是一種比較現實的態度。
岳飛精神的流毒影響深遠,就是主「戰」就是英雄,無論結果如何;主「和」就是漢奸,無論為中國得到多大利益。儒教這種觀點實在是害人不淺,中國人在春秋時代聯合叢橫的智慧被儒教消磨光了。對於鴉片戰爭中歷史人物的評價,中國大陸的出版了許多書籍,往往把當時的"主戰派"稱之為"民族英雄",而把主和派稱之為"民族敗類",似乎只有虎門銷煙的的林則徐是"英雄",而為了國家和平而奔走的清朝大臣則成了"民族敗類",似乎戰爭的失敗就是因為這些議和大臣而造成的結果,如此下去,有誰還再為和平而去奔走。這些主戰派閉眼不去看中國的現實,他們被一種狂熱的"民族"、"愛國"勢心所蒙騙,如果按主戰派的邏輯,中國就不僅僅只是割讓一個香港的問題,甚至可能一個廣東,或者半個中國。正是因為這些主和派從當時中國的實際出發,積極為和平奔走,才換來了當時中英的和平。歷史應該為這些主和派平反。
Ⅲ 中國駐英大使如何撰文談貿易戰
此前的4月6日,劉曉明就已在英國《每日電訊報》上發表題為《堅持開放合作,保護知識產權》的署名文章,批駁美國污衊中國「竊取」知識產權。
劉曉明認為,美國依據所謂「301調查」,污衊中國「竊取」美國知識產權,指責中國「強制」美國企業轉讓技術,宣布將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美方無視中國不斷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事實,其所作所為不僅嚴重違反世貿組織規定,是典型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也是赤裸裸的「傲慢與偏見」。
對誰都是傷害。
Ⅳ 當時的美歐貿易戰,最後結果怎麼樣了
最後的結果是在世貿組織的撮合下,兩方進行了新的協商,最終結束了美國與歐洲的貿易戰。
Ⅳ 一百年前英國人打貿易戰,為什麼不還手
01
「單邊自由貿易」,什麼意思呢?
自由貿易大家都知道,如果是一組國家互相降低關稅,讓貿易進行得更自由,叫「多邊自由貿易」。
比如WTO,就是這樣的多邊自由貿易組織。
如果是兩個國家,互相降低關稅,這叫「雙邊自由貿易」。
顧名思義,「單邊自由貿易」就是一個國家單方向地降低或者乾脆免收外貿關稅。
說白了,我跟誰做生意,誰收我的關稅,我不管,但是我不收你的關稅。
Ⅵ 外國如何看待中美貿易戰
老大跟老二大家,首先死的是老三老四,所以很多大國都很擔心自己呀
Ⅶ 結合對外開放的知識談談對貿易戰的看法
①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美國奉行的貿易保護主義是逆經濟全球化的表現。②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經濟聯系在一起,中美貿易戰會殃及全球經濟。③中國繼續實行更加積極的開放戰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培育對外競爭新優勢,轉變對外發展方式,順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推動國際經濟朝著普惠共贏方向發展。
Ⅷ 貿易戰對國際戰略格局的影響
從經濟角度而言這樣的貿易戰是沒有贏家的,但從未來世界戰略格局而言去意義非凡。這是東西方文化此消彼長的必然的過程。這一場貿易戰只要中國堅持住,從此後世界中心將徹底移向東方。
從上個世紀的朝鮮戰爭到這次的中美貿易戰。都是中國這條東方巨龍覺醒的契機。都是意味著世界格局將發生改變。美國此時發動這場貿易戰看似是特朗普的算計和敲詐的手段,是特朗普沖動的偶然。實則是此消彼長的必然。只是如果不是特朗普當選這屆美國總統,這樣的爭端可能還會推後點。但卻是避免不了的一次交鋒。特朗普發動的這次中美貿易戰,是建立在美國的衰落基礎上的一次反擊,是美國稱霸全球最後的迴光返照。
美國在發動對華貿易爭端的同時幾乎對所有發達國家都發起了貿易爭端。包括其傳統盟友也沒放過。3月29日,日本公開拒絕與美國就雙邊自貿協議進行談判。這在中美爭端中被忽略的一件標志性的大事,什麼時候日本也敢對美國大佬敢說「不」了。與此同時,澳大利亞首腦恩布爾卻在批評美國採取非理智行為是砸自己的腳,並且澳洲強調「大國崛起」是積極的,美澳不應該成為中國的對手。包括歐盟和英國都對美國現行的政策都是不滿的。
美國這是把自己置於歷史潮流的阻當石的位置,全球化是大勢所趨的必然。豈是美國這塊稍微大一些的石頭可阻當的了的。
Ⅸ 什麼是貿易戰,歷史上有哪些經典的貿易戰
您好,貿易戰,指一些國家通過高築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限制別國商品進入本國市場,同時又通過傾銷和外匯貶值等措施爭奪國外市場,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報復和反報復,稱為貿易戰。如果貿易戰的武器僅限於相互提高關稅稅率,對此則稱為「關稅戰」。
隨著80年代日德兩國對外貿易順差的不斷擴大和美國、德國(當時的聯邦德國)、日本、英國、法國之間「廣場協議」的簽署,日元與馬克對美元大幅升值。匯率升值對促進兩國經濟結構調整、提升對外投資等確實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對兩國的確實帶來沖擊。面臨同樣的考驗,日本和德國不同的應對措施造就了兩國經濟不同的命運,二者的經驗和教訓對中國解決人民幣匯率問題,化解中美貿易爭端,並順利完成國內經濟結構調整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二戰後,日本確立了「貿易立國」的發展戰略,大力推進本國出口發展。隨著1956年日本加入關貿總協定,日本對外貿易不斷發展,對外貿易順差額度不斷擴大。日本貿易順差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佔佔據了美國貿易逆差的主要部分,20世紀80年代美日貿易逆差佔美國逆差比重一度接近60%,這導致了日本與美國之間產生了大量的貿易摩擦。
Ⅹ 鴉片戰爭是不是貿易戰
不是,貿易戰又稱「商戰」,由於一些國家通過高築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限制別國商品進入本國市場,同時又通過傾銷和外匯貶值等措施爭奪國外市場,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報復和反報復,稱為貿易戰。如果貿易戰的武器僅限於相互提高關稅稅率,對此則稱為「關稅戰」。
鴉片戰爭是用軍事手段解決貿易問題,戰爭本質是政治,目的是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