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靖康之恥後,宋徽宗在金國生活並非很慘,他的生活美滋滋
靖康之恥後,宋徽宗在金國的生活並非很慘,而是美滋滋的。那是因為宋徽宗對於金國來說,還有很大的利用價值,所以金國對宋徽宗很好,給了宋徽宗很多的優待。
宋徽宗在金國生活是有足夠保障的,作為一個公爵,每年還會領到俸祿,而金國的朝廷還給宋徽宗送了萬匹絹,要知道絹是很值錢的,何況是萬皮絹,由此也可以看得出來,金國對宋徽宗也是相當重視的。甚至還給了宋徽宗一塊地盤,在這塊地盤里,沒有一個金人,全部都是漢人,全部都由宋徽宗來統轄,相當於是一個諸侯王的勢利。而且歷史上也有明確的記載,宋徽宗在金國,生了十幾個孩子,而漢文化也在金國受到追捧,由此可見,宋徽宗在金國的日子確實過得挺滋潤。
⑵ 同樣是被俘虜,為何後人對朱祁鎮很寬容,卻看不起宋徽宗
同樣是皇帝,就看誰更有魄力了,就好比為什麼明朝和清朝同樣被侵略,但是明朝存在的時間長了,明朝敢於反抗,清朝一味地割地賠款,別人就專門挑軟柿子捏。宋朝的宋徽宗和明朝的明英宗,但是他倆的境遇卻截然不同。一人被污辱,一人被敬奉,還不是一個道理。
反觀宋朝的這兩名皇帝,完全是一副階下囚的模樣, 一點天子之氣度都沒有顯示出來,所以說,一國之君既要有一國之君的樣子,古代有句話說的好,適者生存。
⑶ 如何評價趙佶這位皇帝
宋代皇帝趙佶,是以為文學藝術造詣很高的帝王,他對月的情感也情有獨鍾。他的這首《閏中秋月》描寫的月亮不是孤獨凄冷,而是氣象萬千,充滿一種清剛之魄力。有一種宏觀廣大的視角。
⑷ 大家怎麼看待宋徽宗
他確實是一位好藝術家,但卻不是一位好皇帝。如果不當上皇帝的話,他絕對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
宋徽宗辦了一件大好事,就是在他登基之後就赦免了北宋的文豪蘇軾,讓蘇軾有了一個好的結局。人們都知道蘇軾是北宋的文壇領袖,是一位星光璀璨的名人,但是蘇軾的一生很是坎坷,多次遭到貶謫,最後被貶到了惠州,這里很是艱苦,這個時候的蘇軾已經60多歲了,宋徽宗上台之後就赦免了蘇軾,這一點還是讓人很佩服的,是宋徽宗辦的為數不多的好事之一。
宋徽宗是一位水平高超的大藝術家,在藝術領域造詣很深。宋徽宗沒有想到自己會當上皇帝,在宋哲宗病逝之後,當時還是端王的宋徽宗走上了皇帝的寶座。宋徽宗愛好繪畫,因為他的推動,宋朝的繪畫水平具有了很大的提高,推動了繪畫藝術的發展。宋徽宗喜愛奇花異石,為了投其所好,興起了花石綱,花費了很大的財力,弄得民不聊生。宋徽宗具有很好的天分,在藝術方面一點就通。他還自創了一種字體,被稱作瘦金體,也是很有名氣的。宋徽宗崇信道教,在他統治期間,道教得到了空前的繁榮。
宋徽宗統治期間,民不聊生,政治很是腐敗,社會出現了危機。宋徽宗在政治方面很是糊塗,他重用大奸臣蔡京,將國家給治理的是亂糟糟的,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老百姓沒有辦法生活下去了,於是就走上了起義的道路,著名的方臘起義就發生在宋徽宗統治的期間。還有人們都非常熟悉的《水滸傳》的故事,也是發生在宋徽宗的這個時期,梁山好漢舉起了反抗的大旗,發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因為宋徽宗的無能,國家很是軟弱,在面對少數民資政權的時候,無力抵抗,接連打敗仗,以至於後來還發生了著名的靖康之恥,宋朝的兩位皇帝被金兵給捉去了,還有宋朝的大臣,還有後宮的眾多嬪妃,在金國受盡了屈辱,實在是一段恥辱的歷史。宋徽宗被抓到金國之後,很是悔恨,寫下了很多悔恨的詩句,但是這個時候已經晚了,他終歸為自己的作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在歷史上,宋徽宗就是一個反面的典型,人們應該以他為戒,做人要自強。
⑸ 歷史上如何評價宋徽宗
人物簡介宋徽宗
姓名:趙佶
出生:元豐五年(1082)
屬相:狗
卒年:紹興五年(1135)
享年:54
謚號:聖文仁德顯孝皇帝
廟號:徽宗
陵寢:佑陵
初婚:18歲
配偶:王皇後、鄭皇後
子女:31子34女
繼位人:趙桓
最得意:收復燕京
最失意:被金人俘虜
最不幸:客死他鄉
最痛心:館藏書畫為金人所奪
最擅長:繪畫、書法
趙佶生於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為宋神宗第十一子。初封端王。元符三年(1100年),他的哥哥哲宗趙煦(神宗第六子)去世,因無子,皇太後向氏召立端王佶繼位,趙佶時年十九歲。
趙佶繼位在當時曾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對,認為其輕佻不可以治國,但向太後力薦之,並以神宗語駁斥反對派:「先帝嘗言:端王有福壽,且仁孝,當立。」(《續資治通鑒•宋紀八十六》)趙佶即位的第二年,向太後去世,改年號為「建中靖國」。這是趙佶統治政權的開始,在位共二十五年。
趙佶即位後不久,即重用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李彥、朱免,時稱六賊。趙佶還以「紹述」的旗號,定司馬光、文彥博等臼餘人為「元祜奸黨」,定章悼等人為「元符黨人」,刻石朝堂,以示貶斥。
趙佶生活窮奢極侈,和六賊濫增捐稅,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興土木,修建華陽宮等宮殿園林。他派朱勛設立蘇杭應奉局,搜刮江南民間的奇花異石,稱「花石綱」,運送汴京,修築「豐亨豫大」(即豐盛、亨通、安樂、闊氣的意思))的園林,名為「艮岳」,將北宋政府歷年積蓄的財富很快揮霍一空。「花石綱」又害得許多百姓傾家盪產,家破人亡。
宋徽宗趙佶
趙佶還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認為不吉利,他就改稱10月10日;他的生肖為狗,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內屠狗。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10月,金軍大舉南侵,金軍統帥宗望統領的東路軍在北宋叛將郭葯師引導下,直取汴京。趙佶接報,連忙下令取消花石綱,下《罪己詔》,承認了自己的一些過錯,想以此挽回民心。金兵長驅直入,逼近汴京。徽宗又怕又急,拉著一個大臣的手說:「沒想到金國人這樣對待我。」話沒說完,一口氣塞住了喉嚨,昏倒在床前。被救醒後,他伸手要紙和筆,寫了「傳位於皇太子」幾個字。12月,他宣布退位,自稱「太上皇」,讓位於子趙桓(欽宗),帶著蔡京、童貫等賊臣,借口燒香倉皇逃往安徽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第二年4月,圍攻汴京的金兵被李綱擊退北返,趙佶才回到汴京。
公元1126年閏11月底,金兵再次南下。12月15日攻破汴京,金帝廢趙佶與子趙桓為庶人。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3月底,金帝將徽、欽二帝,連同後妃、宗室、百官數千人,以及教坊樂工、技藝工匠、法駕、儀仗、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珍寶玩物、皇家藏書、天下州府地圖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積蓄被擄掠一空,北宋滅亡。因此事發生在靖康年間,史稱「靖康之變」。
趙佶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4月甲子日,終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於五國城,金熙宗將他葬於河南廣寧(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公元1142年8月乙酉日,宋金根據協議,將趙佶遺骸運回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由宋高宗葬之於永佑陵,立廟號為徽宗。
青樓天子【風流君王的紈絝生活】
元符三年正月,年僅25歲的哲宗駕崩,沒留下子嗣。顯然,皇帝只能從哲宗的兄弟中選擇。神宗共有14子,當時在世的有包括端王趙佶在內的五人。趙佶雖為神宗之子,卻非嫡出,按照宗法制度,他並無資格繼承皇位。
哲宗去世當天,向太後垂簾,哭著對執政大臣們說:「國家不幸,哲宗皇帝無子,天下事須早定。」宰相章敦當即提出,按照嫡庶禮法,當立哲宗同母弟簡王趙似。不料向太後不同意。章敦只好改口說,若論長幼,那麼當立年長的申王趙佖(bì)為帝。這兩個建議都排除了端王趙佶。然而,向太後看中的恰恰是趙佶。趙佶並非向太後所生,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向太後堅持立趙佶為帝,目前學術界尚無定論,可能與趙佶在向太後心目中良好的印象有關。趙佶每天都到向太後住處請安,稱得上是又聰明又孝順的孩子,因此向太後偏愛他。哲宗病重期間,向太後對誰繼承皇位,早已胸有成竹,故她並不接受章敦的意見。她語氣堅決地說:「老身無子,所有的皇子都是神宗的庶子,不應再有區別,簡王排行十三,不可排在諸兄之前,而申王眼有疾病,不便為君,所以還是立端王為好!」表面上看,向太後辦事公平,但在這些冠冕堂皇的言辭背後,顯然是在偏袒趙佶,為其繼承皇位找到合情合理的借口。章敦是反對端王即位的,他認為「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這是將攻擊的矛頭直接轉向了趙佶的人品,而向太後卻不以為然。雙方為此僵持不下,互不相讓。關鍵時刻,知樞密院曾布首先附和太後之議,尚書左丞蔡卞、中書門下侍郎許將也相繼表示贊同。章敦勢單力薄,不再爭辯。趙佶就這樣被向太後、曾布、蔡卞等人推上了皇帝寶座,他就是徽宗。
趙佶生於元豐五年(1082)十月十日,自幼養尊處優,逐漸養成了輕佻浪盪的性格。據說在他降生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書省觀看收藏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畫像,「見其人物儼雅,再三嘆訝」,隨後就生下了徽宗,「生時夢李主來謁,所以文采風流,過李主百倍」。這種李煜托生的傳說固然不足為信,但在趙佶身上,的確有李煜的影子。徽宗自幼愛好筆墨、丹青、騎馬、射箭、蹴鞠,對奇花異石、飛禽走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在書法繪畫方面,更是表現出非凡的天賦。
隨著年齡的增長,趙佶迷戀聲色犬馬,游戲踢球更是他的拿手好戲。趙佶身邊有一名叫春蘭的侍女,花容月貌,又精通文墨,是向太後特意送給他的,後來逐漸變成了他的玩物。但趙佶並不滿足,他以親王之尊,經常微服游幸青樓歌館,尋花問柳,凡是京城中有名的妓女,幾乎都與他有染,有時他還將喜歡的妓女喬裝打扮帶入王府中,長期據為己有。
與此同時,趙佶結交了一批與他臭味相投的朋友。他的摯友王詵(shēn),娶英宗之女魏國大長公主,封為駙馬都尉。但王詵為人放盪,行為極不檢點。雖然公主溫柔賢淑,盡心侍奉公婆,而王詵卻偏偏寵愛小妾,她們竟然多次頂撞公主。神宗為此曾兩次將王詵貶官,但他卻不思悔改,甚至在公主生病時,當著公主的面與小妾尋歡作樂。品行如此惡劣之人,卻是趙佶的坐上賓。他們經常一起光顧京城內有名的妓館——擷芳樓。王詵藏有名畫《蜀葵圖》,但只有其中半幅,他時常在趙佶面前提及此事,遺憾之情,溢於言表。趙佶便記於心,派人四處尋訪,終於找到另外半幅畫,就把王詵手中的那半幅也要了過去。王詵以為酷愛書畫的趙佶要收藏這幅畫,哪知趙佶卻將兩半幅畫裱成一幅完整的畫送給了他,於此可知二人之間的關系之深。
蹴鞠
趙佶對王詵如此大方,王詵自然投桃報李。有一次,趙佶在皇宮遇到王詵,恰巧因為忘帶篦(bì)子,便向王詵借篦子梳頭。王詵把篦子遞給他。趙佶見王詵的篦子做得極為精美,愛不釋手,直誇篦子新奇可愛。王詵不失時機地說:「近日我做了兩副篦子,有一副尚未用過,過會兒我派人給你送過去。」當晚,王詵便差府中小吏高俅去給趙佶送篦子。高俅到趙佶府中時,正逢趙佶在蹴鞠(cùjū),就徽宗觀高俅蹴鞠圖在旁邊觀看等候。趙佶善踢蹴鞠,而高俅早年便是街頭踢蹴鞠的行家,精於此技。見到趙佶踢得好時,高俅大聲喝彩。趙佶便招呼高俅對踢。高俅使出渾身解數,陪趙佶踢球。趙佶玩得非常盡興,便吩咐僕人向王詵傳話,說要將篦子和送篦子的小吏一同留下。高俅日益受到趙佶的寵幸。後來,有些僕人跟趙佶討賞,他居然說:「你們有他那樣的腳嗎?」趙佶之放浪形骸可見一斑。
當上皇帝以後,徽宗稟性難移,無心於政務,繼續過著糜爛生活。徽宗17歲成婚,娶德州刺史王藻之女,即位後,冊王氏為皇後。王皇後相貌平平,生性儉約,不會取悅徽宗,雖為正宮,但並不得寵。此時,徽宗寵幸的是鄭、王二貴妃,二人本是向太後宮中的押班(內侍官名),生得眉清目秀,又善言辭。徽宗為藩王時,每到慈德宮請安,向太後總是命鄭、王二人陪侍。二人小心謹慎,又善於奉承,頗得徽宗好感,時間一長,向太後有所覺察,及徽宗即位,便把二人賜給他。徽宗如願以償,甚為歡喜。據記載,鄭氏「自入宮,好觀書,章奏能自製,帝愛其才」。顯而易見,鄭氏不僅姿色出眾,而且還能幫助徽宗處理奏章。因此,徽宗更偏愛鄭氏。徽宗多次賜給鄭氏情詞艷曲,後來傳出宮禁,廣為流傳。王皇後去世,徽宗於政和元年(1111)冊封鄭氏為皇後。
除了鄭、王二氏之外,受寵愛的還有二劉貴妃、喬貴妃、韋貴妃等人。劉貴妃,出身寒微,卻花容月貌,入宮即得到趙佶寵幸,由才人連升7級而至貴妃。然而,好景不長,升貴妃後不久即去世。劉貴妃曾親手在庭院中種植了幾株芭蕉,當時她說:「等這些芭蕉長大,恐怕我也看不著了。」在旁的侍從聞聽此言,慌忙上奏徽宗,徽宗起初很不在意。誰知過了兩天,劉貴妃病重,等徽宗前去探視時,劉貴妃已撒手而去。徽宗悲痛不已,特加四字謚號「明達懿文」,將其生平事跡編成詩文,令樂府譜曲奏唱。
正當徽宗為此傷感時,內侍楊戩(jiǎn)在徽宗面前誇耀另一劉氏有傾國傾城之貌,不亞於王昭君,徽宗將其召入宮中。劉氏本是酒家之女,出身卑賤,但長得光艷風流。徽宗一見,魂不守舍,瞬間便將喪妃之痛遺忘殆盡。徽宗對劉氏大加寵愛,與她形影不離,若離了她,竟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劉氏天資穎悟,善於逢迎徽宗。還極善塗飾,每制一衣,款式新穎,裝扮起來勝似天仙。不但徽宗喜歡,就連京城內外也競相仿效。在徽宗看來,劉氏回眸一笑,六宮粉黛盡無顏色。道士林靈素見劉氏如此得寵,便曲意奉承,稱劉氏為「九華玉真安妃」,繪其像供奉於神霄帝君之左。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劉氏漸漸風韻不再,生性輕佻浮浪的徽宗欲再覓新歡。
盡管後宮粉黛三千,佳麗如雲,但徽宗對她們刻意造作之態感到索然無味,便微服出宮,尋找刺激。李師師,汴京人,本姓王,工匠之女,四歲喪父,遂入娼籍李家,後來成了名噪一時的京城名妓。她色藝雙全,慷慨有俠名,號稱「飛將軍」。李師師既名冠汴京,徽宗自然不會放過她。自政和以後,徽宗經常乘坐小轎子,帶領數名侍從,微服出宮,到李師師家過夜。為了尋歡作樂,徽宗專門設立行幸局專門負責出行事宜。荒唐的是,行幸局的官員還幫助徽宗撒謊,如當日不上朝,就說徽宗有排檔(宮中宴飲);次日未歸,就傳旨稱有瘡痍(染病)。天子不惜九五之尊,游幸於青樓妓館,並非光彩之事,所以徽宗總是小心翼翼,生怕被他人發現;其實多數朝臣對比都心知肚明,但卻不敢過問,致使徽宗更加放盪。秘書省正字曹輔曾經挺身而出,上疏規諫徽宗應愛惜龍體,以免貽笑後人。徽宗聽後,勃然大怒,立即命王黼(fǔ)等人處理此事。這些人自然領會徽宗的意思,以曹輔誣蔑天子之罪論處,徽宗當即將曹輔發配郴州。
【長久的夢想與短暫的輝煌】
蔡京、童貫等人在把國內搞得混亂無比之時,又極力慫恿徽宗收復燕雲十六州。自宋朝建立後,收復燕雲地區一直是自太祖以來歷代帝王的夢想。徽宗好大喜功,更想完成祖宗未竟之業,以建立「不朽功勛」。
早在政和元年(1111)九月,徽宗派童貫出使遼國以窺探虛實,返程途經燕京時,結識了燕人馬植。此人品行惡劣,但他聲稱有滅遼的良策,深得童貫器重。童貫將他帶回,改其姓名為李良嗣。在童貫的舉薦下,李良嗣向徽宗全面介紹了遼國危機和金國的崛起,建議宋金聯合滅遼。在李良嗣看來,遼朝肯定會滅亡,宋朝應該抓住這千載難逢的良機,出兵收復中原王朝以前喪失的疆土。徽宗大喜,當即賜李良嗣國姓趙,授以官職。徽宗不僅花天酒地,而且好大喜功,虛榮心極強。如果僥幸滅遼,列祖列宗夢寐以求的燕雲之地不就可以收復了嗎?這樣,他就是彪炳千秋的一代明君了。從此,宋朝開始了聯金滅遼、光復燕雲之舉。
對徽宗這種投機取巧的愚蠢做法,朝廷內外許多有見識的大臣都不以為然,只有童貫、王黼、蔡攸等一幫奸臣異想天開,竭力支持。重和元年(1118)春天,徽宗派遣馬政等人自登州渡海至金,策劃滅遼之事。隨後金也派使者到宋,研究攻遼之事,雙方展開了秘密外交。在幾經往返之後,雙方就共同出兵攻遼基本達成一致,金國攻取遼國的中京大定府,北宋負責攻取遼國的燕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滅遼後,燕雲之地歸宋,宋把過去每年給遼的歲幣如數轉給金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宋金「海上之盟」。
蔡京畫像
其後不久,徽宗得知遼朝已經獲悉宋金盟約之事,非常後悔,擔心遭到遼的報復,便下令扣留金朝使者,遲遲不履行協議出兵攻遼,為後來金國毀約敗盟留下了把柄。在此期間,金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接連攻下遼朝的中京、西京,遼末帝天祚帝也逃入山中,遼朝的敗亡已成定局。在這種形勢下,徽宗才匆忙命童貫帶領15萬大軍以巡邊為名向燕京進發,打算坐收漁翁之利。但這批人馬一到燕京便遭到遼將耶律大石所部的襲擊,大敗而歸。
宣和四年(1122)六月,遼燕王耶律淳死,徽宗見有機可乘,再命童貫、蔡攸出兵。此時,遼涿州知州郭葯師相繼歸降宋朝,打開了通向燕京之路。雖然宋軍一度攻入燕京城,與遼軍展開肉搏戰,但因後援未至,被迫撤退。徽宗親自部署的第二次攻燕之役又以慘敗告終。
北宋朝廷的腐敗和軍事上的弱點給金人以可乘之機。宣和五年春,金太祖對徽宗派來的使者態度強硬傲慢,並責問趙良嗣,當初宋金兩國聯合攻遼,為什麼「到燕京城下,並不見(宋軍)一人一騎」。談到土地問題時,金太祖背棄前約,堅持只將當初議定的後晉石敬瑭割給遼朝的燕京地區歸宋,不同意將營州、平州、灤州還給宋朝,他辯稱此三地是後唐劉仁恭獻給契丹的,並非後晉割讓。金人態度強硬,宋方毫無辦法。
幾經交涉,金國最終才答應將後晉割給遼朝的燕京及其附近六州之地歸還宋朝,條件是宋朝除每年把給遼的歲幣如數轉給金外,另添每年一百萬貫的「代稅錢」。所謂「代稅錢」是指金人規定的由宋朝繳納燕京地區的租稅,實際上是一種賠款。宣和五年(1123)四月,徽宗派童貫、蔡攸代表朝廷前去接收燕京地區。金兵撤退時,將燕京一帶的人口、金帛一並掠走,留下幾座空城送給了宋朝。童貫、蔡攸等人接收燕京後還朝,上了一道阿諛奉承的奏章,稱燕京地區的百姓簞食(dānsì)壺漿夾道歡迎王師,焚香以頌聖德。徽宗聞之大喜,即令班師。
收復燕雲後,宋徽宗分外得意,自以為建立了不世之功,宣布大赦天下,命王安中作「復燕雲碑」樹立在延壽寺中以紀念這一功業,並對參與此次戰爭的一幫寵臣加官晉爵。朝廷上下都沉浸於勝利喜悅之中,殊不知末日即將降臨。
御筆崇寧通寶
宣和七年(1125),金兵在俘虜了遼天祚帝後,分兵兩路南下進攻汴京。趙佶嚇得慌忙傳位於欽宗,讓兒子出來收拾殘局,自稱「太上皇」,帶著蔡京、蔡攸父子南逃。後欽宗為穩住皇位,將徽宗接回京城。靖康二年(1127),坐了25年皇位的徽宗趙佶和兒子欽宗一同被金人俘虜北去,被封為「昏德公」。趙佶受盡屈辱折磨,最後死於五國城。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八月,徽宗的梓宮(棺材)從金國運回臨安。
徽宗在北行途中,曾見杏花,悲從中來,賦《宴山亭》: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燕脂勻注。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凄涼,幾番春暮?憑寄離恨重重,者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這首詞曾被王國維稱為「血書」,相思極苦,哀情哽咽,令人不忍卒讀。這使人很容易聯想到南唐後主李煜。徽宗和李煜在藝術上都頗有成就,擅長書法、繪畫、詩詞,在政治上都是昏聵之君、亡國之君,連最後結局也大致一樣,李煜被宋太宗毒死於開封,徽宗在囚禁中病死五國城。徽宗與李後主兩人的個性、經歷,可謂相似至極,也令後人生出無限感慨。
藝術成就【獨創「瘦金體」書法】
【詩書畫印四結合】
【藝術主張】
趙佶的藝術主張,強調形神並舉,提倡詩、書、畫、印結合,他是工筆畫的創始人,花鳥、山水、人物、樓閣,無所不畫,這便是卓然大家的共同特點。
書畫珍賞【傳奇國寶《瑞鶴圖》】
《瑞鶴圖》
絹本設色,縱51厘米,橫138.2厘米。
《瑞鶴圖》是公認的宋徽宗存世工筆寫實類花鳥畫真跡,為存世絕少的宋徽宗「御筆畫」。
此圖畫庄嚴聳立的汴梁宣德門,門上方彩雲繚繞,18隻神態各異的丹頂鶴,在上空翱翔盤旋,另兩只站立在殿脊的鴟吻之上,回首相望,天空及宮殿周圍的祥雲皆以平塗渲染,更烘托出仙鶴動飛之勢和曼妙體態,氣氛祥和吉慶。畫後有趙佶瘦金書敘述一段。
《瑞鶴圖》曾收入《宣和睿覽集》, 金軍攻入汴梁時,這件作品被拆成單幅的卷軸流散出去,清乾隆晚期被收進清宮,溥儀私自夾帶出宮後流失到東北,最終成為遼寧博物館的藏品。
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的《瑞鶴圖》,是宋徽宗趙佶之「御筆畫」,構圖和技法俱皆精到:構圖中一改常規花鳥畫傳統方法,將飛鶴布滿天空,一線屋檐既反襯出群鶴高翔,又賦予畫面故事情節,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次大膽嘗試;繪畫技法尤為精妙,圖中群鶴姿態百變,無有同者,鶴身粉畫墨寫,睛以生漆點染,整個畫面生機盎然。
【《池塘秋晚圖》卷 】
《池塘秋晚圖》卷
本幅以荷鷺為主體,將各種動、植物分段安排在畫面上。卷首畫紅蓼與水蠟燭,暗示水岸。接著白鷺一隻迎風立於水中。荷葉欹傾,水草順成一向,襯托白鷺充滿張力的姿態。荷葉有的綠意未退,有的則枯萎殘破,墨荷與白鷺之間的黑白對比,增強水墨色調的變化關系。後有鴛鴦,一飛一游,紅蓼、水蠟燭及枯荷裝點出蕭瑟的秋意。而白鷺的眼神、鴛鴦的動向尚有往後延伸之勢,讓觀者有意猶未盡之感。
宋徽宗對繪畫有精湛的研究,尤擅長花鳥,據傳畫鳥用生漆來點睛,成豆形突出於畫幅之上,又黑又亮,炯炯有神。
本幅為粉箋本,此粉箋新紙時,光潔亮麗,其上尚印有卷草紋圖案,是當時極為珍貴的材質。由於紙面經過上粉處理,具有不吸水性,因而影響到筆墨的趣味。乍看之下,筆墨甚為質朴,有斑剝古趣。其構圖是將各種動、植物分段逐次安排在畫面上,是唐代及其以前習見的構圖式,在描繪花草的形態技法較為古樸,有唐人裝飾意味的遺意。
【《文會圖》】
《文會圖》
絹本設色,縱184.4厘米,寬123.9 cm
《文會圖》這幅畫充分表現徽宗院畫精緻明凈的風格。宋徽宗與寵臣蔡京也在畫上留下題跋,以此作為帝王統治下人才雲集的象徵圖像。
環桌而坐的文士,正進行著茶會。宋徽宗稱此圖為文會圖,但應與唐代以來「十八學士」的主題有關。可能是當時摹寫古代畫作後,加入北宋元素的「改編「之作。
僮僕使用及准備中的茶具,在存世北宋茶器中有相應的例子,畫家所繪確有根據。
圖中從根部到頂部不斷纏繞的兩株樹木,雖然復雜,但由於含蓄的表現,因此毫無雜亂誇張之感,而像是觀察樹木真實生長狀況後描繪出的細膩作品。
徽宗時期畫院作品常有種纖塵不染的明凈感。《文會圖》中即使在各種樹木垂下的細小葉片上,也可以發現這種特質。
⑹ 如何評價宋徽宗的一生
關於宋徽宗的評價可以從他的兩個身份身份上來說,作為一代帝王宋徽宗當然是不合格的。他是和南唐後主李煜一樣,無可奈何做了天子,可是沒有做天子的能力,又生性風流,貪圖美色。他在位期間重用蔡京、高俅、童貫等奸佞臣子,大肆的搜刮民脂民膏,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才會經常有動亂與反抗。他建立專門供給皇室物品的造物局,奢侈無度。
宣和七年之時金兵南下攻打宋國,宋徽宗居然下罪己詔傳位趙恆,靖康之變後就與欽宗連同皇室宗族一起被金軍俘虜北撤,最後因不堪九年囚禁之苦死於五國城。從這一方面來看宋徽宗評價的話,他簡直就是能在歷史昏庸無能的皇帝中排上名號。章惇說過「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此處端王就是後來的徽宗。無奈當了皇帝卻當不起這個責任,也是怪不得後世人稱他為小李煜。
但從中國書畫史上來看宋徽宗評價,簡直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是一個非常出色的畫家,他的御鷹圖可以拿來和趙孟頫的畫作來一較高下,也是一個極其出色的書法家,他創造的瘦金體書法至今都沒人能超越,同時又是一個書畫收藏家,還寫了很多詩詞歌賦。在這一個領域徽宗是發光發彩的,有人說他生不逢時為何要成為天子,就論他在書畫界的地位就足夠崇高讓他人望其項背了。
對於宋徽宗的評價一定要從不同方面來看待,事情總是會有兩面性。
⑺ 怎麼評價宋徽宗趙佶
在中國的歷代帝王中,趙佶稱得上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他能書(著名的瘦金體)、善畫(工筆畫鳥)、通音律、懂鑒賞(愛收藏)。單從藝術造詣上看,趙佶稱得上是雅士,一個典型的「書獃子」,他連「壺中乾坤」也沒弄明白。
他的「茶論」純粹是就茶論茶的「學術論文」,很難讓人從中找到「治國平天下」的「道」,甚至連東坡先生的「乳甌十分滿,人世真局促」和從諗和尚的「吃茶去!」的人生感悟也沒有。讓這樣一個全身心投入藝術創作的人來做皇帝,弄得北宋滅亡、自己客死他鄉也就在預料之中了。
(7)英國人怎麼評價宋徽宗擴展閱讀:
趙佶作為一國之君,他的《茶論》卻沒有一絲帝王的霸氣,分明就是一位茶學大師的論道。一個被隔絕在深宮里的「孤家寡人」,既沒有蘇東坡、陸游等「會茶」時的交流心得,也沒有范仲淹、王安石「鬥茶」時的借鑒甚至「拿來」,能作出如此精妙的《茶論》。
甚至連茶具的選擇也眼光獨特,沒有對茶的專注和藝術天分是很難做到的。特別是這位「嗜茶天子」對「鬥茶」(始於五代、盛於宋元,實際上是一種評比茶葉質量和點茶技巧的方式)的總結和提高堪稱空前絕後,以至出現了「爭新斗試誇擊拂」之說。
⑻ 歷史上的宋欽宗宋徽宗真的這么沒出息嗎
宋徽宗之所以沒出息,那是因為他身為皇帝,卻處處把自己看成一個詞人、一個文雅之士,對於繁雜的國事一概不理,一門心思地鑽在他文學帝國里。
可宋欽宗是否沒出息,那其實很值得商榷,畢竟當他從老爸手裡接過大宋這個爛攤子時,金軍已經打到開封城下了,他最後的被俘更多是因為形勢所迫,而“非戰之罪”。
在趙桓的各種努力下,北宋爆發出了他最後的硬氣,金人兵臨開封城下之時,李綱守衛宣澤門,斬首一百多金兵,通津門、景陽門兩戰,李綱再斬首數千金兵,完顏宗翰都已經派人來議和了。如果不是趙桓在戰與和之間猶豫不決,靖康之恥或許真的不會發生。
李綱守城有餘、進攻不足,在戰事白熱化的階段,宋軍曾經有一次襲擊金軍大營的軍事行動,可惜不成功,而且金軍強大,宋軍除了李綱外其餘各路都敗於其手,趙桓畢竟還是個沒有經驗的執政者,剛一上台就遇到這么大的情況,他自己也怕了,所以在金兵打算議和之時就罷免李綱,起用主降派的李師彥等人,而到了金軍來攻時又再起用李綱,這樣來來往往,使得宋軍始終無法在守城戰中消滅金軍的有生力量,才給了金軍多次卷土重來的機會。
總結:宋徽宗趙佶不是一開始就耽於享樂的,同樣宋欽宗趙桓也不是一出娘胎就習慣投降的
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趙佶上台之初,國家已經因為新舊之爭而日益頹廢,趙構深深明白這一點,為此不惜在新舊派系之間和稀泥,甚至到最後堅定地站在改革派一邊,打壓守舊派,把北宋又拖了正軌,這是典型的“生於憂患”。
可到執政中後期,國家承平日久,趙佶本人又重文學過於國事,在蔡京、童貫等人的隱瞞下,將國事交於他們管理,自己潛心於文化事業,想著做一個文治武功的皇帝,這點比起安心房事的唐玄宗來或許要好上數倍,這兩人都是讓國家由盛轉衰的直接負責人,只是唐玄宗有兒子李亨、大將郭子儀來給他救火,而趙桓和李綱卻不能做到君臣相知,最後一把金火把北宋給燒了精光,徽欽北狩,死於異國,讓史書給狠狠地記上了一筆。
至於趙桓那就更無辜了,他在位僅一年,完全就是被父親強行推上救火的,他能力、經驗不足又得日夜擔驚受怕,作為一個消防員是很不合格的,但趙桓卻足以做一個太賓士世的皇帝,在位期間,“聲技音樂一無所好”,沒有失德之處,甚至差點就逼退金兵,這點比起他那遇事就跑的父親要好多數十倍,可惜“亂事已成,無可救葯”,趙桓對此不應該負上全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