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哪四個國家是世界上販賣黑奴數量最多的國家,在什麼時候
黑奴貿易古已有之,阿拉伯人就曾大量販賣黑奴。但是在該領域達到登峰造極的還是歐洲列強。歐洲列強不但販賣黑奴的數量特別多,而且還做成了一項新興的暴利產業。
15世紀開始,歐洲奴隸販子從本國出發裝載鹽、布匹、酒等商品,在非洲換成奴隸沿著所謂的"中央航路"通過大西洋,在美洲換成糖、煙草和稻米等種植園產品以及金銀和工業原料返航。這些歐洲船隻在大西洋上的航線大致構成三角形狀,故又稱"黑三角貿易",歷時300年之久。
荷蘭所在的尼德蘭地區本來是西班牙的領地。西班牙成為殖民帝國後,荷蘭商人可以在西班牙各殖民地之間進行貿易,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販賣黑奴是一項暴利行業,自然少補了荷蘭人的身影。
荷蘭人依靠東印度公司販賣黑奴,一舉打垮了葡萄牙在非洲的霸權,侵佔了大量貿易據點。17世紀,荷蘭的商船噸位占當時歐洲總噸位的四分之三、總數約有15000艘船隻的商船隊的優勢,使它的販奴船四處活動,出現在美洲的各個港口,向法屬和英屬殖民地輸入奴隸。當時,西班牙雖然沒有承認荷蘭獨立,但也不得不從荷蘭那裡輸入奴隸。西印度群島中的荷屬殖民地已成為荷蘭在美洲運輸和分配黑奴的中心。
由於荷蘭長期處於西班牙的統治之下,荷蘭獨立戰爭斷斷續續打了80年之久,荷蘭與西班牙在奴隸貿易方面有很多合作,是以很難區分兩國各自販賣了多少黑奴。據歐洲學者的統計,西班牙和荷蘭販賣黑奴的總數量約200萬。
第一,英國。英國是打垮了西班牙和荷蘭才成為世界第一殖民帝國的,因此英國販賣的黑奴數量也最多,在黑奴貿易中獲得的利益也最多。英國販賣的奴隸達到300萬人,其中有三分之一在販運的過程中餓死或病死。
據歐洲歷史學家們估計,從15世紀到19世紀,奴隸貿易導致非洲人口減少了一億,其中五分之四在抓捕過程中死亡,約有1200萬到4000萬非洲黑人被歐洲列強販賣到世界各地,在運輸的途中又有一半人死亡。
Ⅱ 為什麼當時黑人可以隨便被販賣
黑奴貿易
從17世紀中期開始,這種販奴活動達到高潮。荷蘭、英國和法國成為這一罪惡活動的主凶。18世紀初,荷蘭殖民者壟斷了奴隸貿易的1/2,英國殖民者壟斷了奴隸貿易的1/3。僅在黃金海岸,荷蘭就有13處堡壘或商棧從事奴隸貿易活動。在奴隸貿易的高潮時期,僅英國每年就從非洲販運5萬多黑人,賣往歐美各地。到19世紀初,西非奴隸來源枯竭,東非沿岸、莫三比克和馬達加斯加等地又成為新奴隸貿易區。
對於敢於反抗或不聽從他們擺布的奴隸,奴隸販子會施加他們能夠採取的任何處罰,輕者以皮鞭抽打,重者被砍頭、挖心、斷其手足、以繩索活活勒死以及扔到一望無際的海水之中等。這些手段殘忍、毒辣,令人觸目驚心。不少奴隸不堪忍受這種非人待遇,一有機會他們就奮然反抗奴隸主,毆打奴隸販子,或者是逃亡,有些奴隸則寧願跳海自殺!奴隸們在用種種方式方法表示著他們對這種殘忍的販奴制度的反抗。
葡萄牙殖民者是入侵非洲的先鋒,也是近代「販賣人類血肉」行業的開山鼻祖。獵捕和販賣黑人為奴開始於15世紀40年代。葡萄牙殖民者在西非沿岸獵取黑人,或販回歐洲,替封建大地主服役種田,或利用黑人奴隸的廉價勞動力,在聖多美、馬德拉、維德角等大西洋島嶼上開辦種植園,生產出口作物。在15世紀,獵捕和販賣黑人的規模不大,當時只不過是葡萄牙殖民者在掠奪黃金、香料之餘的一項副業而已。有人估計,15世紀下半葉每年大約從非洲大陸輸出五千名黑人到歐洲和西非沿海各島嶼。
從16世紀初年起,兜捕和販賣黑奴的規模越來越大。從16世紀初到18世紀末,是販賣黑人的「興盛」時期。因為歐洲殖民者在征服美洲的過程中,大批屠殺印第安人,致使西印度群島和美洲大陸一些地區,屍骨遍野,人口銳減。他們要掠奪美洲大陸豐富的礦藏,開發肥沃的土地,尖銳地感到勞動力不足。利慾薰心的貴族商人看到,把吃苦耐勞的非洲黑人運到美洲,既可以解決勞動力問題,又可以做一筆一本萬利的生意。
美洲的奴隸種植園制度是極其殘酷的。奴隸種植園主奉行的信條是從黑奴流汗得到的錢能抵上買他們的錢,就不怕把他們累死。所以,美洲黑奴的死亡率很高,例如聖多明各島每年要死3萬人。如果不從非洲每年運進大批黑人加以補充的話,不但奴隸種植園不能擴大,即使已有的種植園也不能繼續存在下去。販賣黑人的暴行,幾個世紀盛行不衰,原因就在於此。
1502年,第一批黑人販運到聖多明各島。 1513年,西班牙國王正式頒發執照,准許商人把黑奴運往西屬美洲殖民地。從此,販賣黑奴就成了由政府支持的「合法」行業。
在販賣黑人的興盛時期,獵取和販賣黑人的區域,主要是從塞內加爾到安哥拉的西海岸。西海岸距離美洲航程較短,且該地區的黑人開化程度較高,人煙稠密。東海岸是另一個重要的販賣區。1645年第一批奴隸從莫三比克運往巴西。東非的黑奴除運往美洲以外,還運到馬斯克林群島、印度和某些東方國家。他們或在殖民者開辦的種植園作工,或作家務勞動。一個英國船長寫道:葡萄牙「國王的船隻與私商的船隻一樣,裝運很多奴隸去印度。男女奴隸都得到在印度的葡萄牙人的好評」。
販賣黑人起初由葡萄牙商人一手把持。葡萄牙政府派遣的海軍分遣隊,在海洋上巡弋,嚴禁其他國家的商人插手。例如,1606年一個葡萄牙修士得悉阿拉伯商人在帕特販奴,立即進行阻攔,訓斥帕特素丹說:「不能准許這種買賣。」當時一些英法的海盜偶爾也沖破封鎖到非洲販奴。1562年,英國的約翰·霍金斯曾竄到獅子山,捕捉300名黑人,運到西印度群島出售,發了大財。
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佔領,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被殲滅,葡萄牙在非洲的殖民據點相繼丟失,海上和商業霸權一落千丈。從此,荷蘭、英國和法國對葡萄牙販賣黑奴的壟斷權提出了挑戰,甚至丹麥、瑞典、美國和勃蘭登堡也插上一腳。在這場競爭中,英國憑借雄厚的資本,強大的海軍,先後擊敗荷蘭和法國,做到「後來居上」,成了最大的人肉販子。英國奪得販奴貿易優勢的標志是1713年簽訂的《烏特勒支條約》。這個條約使英國商人獲得了在30年內每年向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輸送4800名黑奴的壟斷權。自此以後,英國在黑奴販賣中所佔的份額不斷上升。到1770年,黑奴的半數由英國船隻載運,近五萬名;其次是法國,三萬名;葡萄牙人占第三位,約一萬名。
為了拯救處於痛苦深淵的苦難者,人類創造了上帝。上帝是萬能的,他可以拯救或者懲罰積善行德或棄善從嚴者。但是,這些奴隸販子卻打著上帝的旗號為非作歹而絲毫不害怕上帝的怪罪!他們把販奴的船命名為《耶穌號》、《神的禮物號》、《聖母瑪利亞號》等,一些傳教士不但助紂為虐,為奴隸販子大唱贊美詩,而且還親自參與奴隸販賣!
當然,疾病和瘟疫奴隸主非常關心,他們害怕這樣會影響利潤,所以,只要發現患病黑奴,尤其是奄奄一息者,他們就會立刻把他們扔入大海之中。盡管如此,奴隸的殘廢率仍達百分之三十甚至百分之五十。
大多數長期處在低級職位的水手往往是無精打采,消沉萬分的,等他們升上高級職位時也經常會帶上墨守成規的習氣。杜啊拉雖然也曾經長期處在低級職位,卻跟他們截然不同,他對革新並不感到十分厭惡,恰恰相反,他是第一個用鐵箱子來貯藏食用水的人,在他的船上,像所有販賣黑奴的船上一樣,都准備著手銬和腳鐐,然而船上的手銬和腳鐐卻是按照新法製造,並且還精心地上了漆以免生銹。
運奴船是杜啊拉親自監制的一條販運黑奴的雙桅橫帆船。這是一艘快船,又狹又長像戰艦一樣,
回程可以說是一帆風順,巴塞羅納港很快出現在了地平線線上.正當杜啊拉幻想著這批黑奴能換成多少個銀幣時船上突然起了一陣騷亂。
「砰!砰!」船上保安隊中的火槍手連連開槍,接著傳來有人落水的浪花聲。
「這是怎麼回事!?」杜啊拉拔出隨身攜帶的火槍,這東西可以輕松砸開黑人的腦袋,氣勢洶洶的向旁邊的水手問道。他這么生氣是有道理的,自己馬上就要進港,如果在這個節骨眼上出了問題,引來西班牙的巡邏艦隊是小事,如果招惹來海盜,那連人帶船都會成為他們的戰利品。
保安隊長氣喘吁吁的跑過來回答道:「有幾名黑人擺脫了枷鎖,他們逃跑了!」
杜啊拉瞪大了眼睛,發出了獅子般的怒吼:「什麼?向海中射擊,不能讓他們逃走!」
可惜天色昏暗,海面上根本看不清象人這樣細小的物體,這時又人瞭望水手報告道有一支奧斯曼商船隊正在接近,杜啊拉無奈之下只好命令放棄對黑奴的追殺,直接進港。
無獨有偶,隨風一行人的目的地也是巴塞羅納。從熱那亞出發,很快就可以來到這座西班牙第二大航海城市。在進港前,哥布林隱約的聽到了槍聲,以為是海盜來襲,命令碘酒和隨風排成戰斗隊型,沒想到對方的回答是西班牙翡翠級貿易船。
這一下哥布林可成了碘酒和隨風的攻擊目標,什麼謊報軍情,疑神疑鬼,草木皆兵都來了,搞的他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參考資料:www.fbook.net/book/13100/tx102017.htm
Ⅲ 英國販賣黑人歷史有多久了
一百多年,
Ⅳ 黑奴的黑奴數據
據資料統計,黑人部落「獵奴戰爭」 在400年的奴役過程中,非洲黑人被殺了上千萬;聖多明各島在十八世紀上半期共輸入奴隸280萬人,而到1976年僅剩下65000多人,平均每年要死亡 4萬多人;按照每運至美洲一個奴隸,最少要犧牲10個左右非洲黑人的計算方法,奴隸貿易使非洲損失一億人口,這個數字相當於1980年非洲人口總和;利物浦船隻從事奴隸販運900趟,所販奴隸賣價1500萬英鎊,凈賺1200萬英鎊。殷殷鮮血,壘壘白骨,誰知道在波濤洶涌的大西洋的海底深淵埋葬了多少黑人奴隸的骨骸,美國詩人滿懷悲憤地寫道:
大海的深處,
泥濘的沙里,
躺著被人遺忘了的
鎖著鐵鏈的人骸
在死沉沉的黑暗裡,
閃爍著不幸的奴隸的白骨,
他們從漆黑的巨浪里,
大聲呼喚:「我們是證人」! 馬克思說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話:「當我們把自己的目光從資產階級文明的故鄉轉向殖民地的時候,資產階級文明的極端虛偽和它的野蠻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因為它在故鄉還裝出一副很有體面的樣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絲毫不加掩飾了」。殖民列強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以地球為戰場,展開了空前激烈的商業戰爭和殖民角逐,在征服與劫掠亞洲、美洲和非洲的過程中,奴隸貿易是令人發指的最黑暗的一頁。
繞過非洲新航路的發現,揭開了西方殖民主義對非洲人民長期侵略與掠奪的帷幕。歐洲列強一踏上西非沿岸,就按他們主要掠獲物給沿岸地帶取上「胡椒海岸」、「象牙海岸」、「黃金海岸」和「奴隸海岸」等名稱。歐洲人最初所重視的掠獲物是黃金和其它最貴重物資。他們每踏上一塊新的土地,第一件事就是追求黃金。
為了進行掠奪性的貿易,歐洲列強爭先恐後地在非洲沿岸設立了商站和堡壘,佔領離海岸較遠的阿森松島、聖赫勒拿島、模里西斯島等島嶼,以此作為東通亞洲航海的中途站。荷、英、法等國在其裔務掌握在大商業資產階級或資產階級化的貴族手中之後,便組織特權公司來進行貿易,特權公司從國家得到特許狀和各方面的支持,擁有開設高館、建築堡壘,發行貨幣、組織武裝、進行戰爭和媾和的權力。特權公司在某些地區還能對當地居民行使司法權和征稅權,從而形成一個個的「小專制王國」。殖民列強就利用這個強有力的工具進行掠奪性的貿易、奴隸販運甚至:征服殖民地。
歐洲列強在非洲的角逐,主要是爭奪貿易權。它們在每個地區聽掠奪的並不限於一種貨物,而黑奴販賣是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非洲的主要內容,當時販奴貿易也僅在奴隸海岸。歐洲列強自侵入黑非洲之日起,就開恰把非洲轉化為商業性的獵獲黑人的場所,他們用「黑色象牙」這種侮辱性的名詞來稱呼黑人奴隸,黑人成為他們貪得無厭、多方搜尋的「商品」。 非洲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在古代文明發展的多極世界中,非洲佔有一席之地。尼羅河流域孕育了埃及古代文明。北非沿海曾經是地中海古代文明圈的一個組成部分。
公元7世紀以後,伊斯蘭文化在北非、東非沿海及西蘇丹等地的傳播,使這些地區經濟文化出現了新的繁榮。到16世紀以前,非洲跟歐亞大陸一樣,已處於前資本主義發展的各個階段。如果沒有殖民主義者的入侵,非洲社會將循著自己的軌跡向前演化發展。
但是,近代殖民主義的入侵打亂了非洲正常的社會發展進程。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非洲變成商業性獵獲黑人的場所。黑奴貿易發展成為一個專門的行業,成為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數以千萬計的非洲黑人背井離鄉,漂洋過海,被販賣到美洲以及印度洋、亞洲由殖民者開辦的種植園和礦井中工作,另一些黑人在捕奴、掠奴戰爭及販運途中死去。非洲人民及其社會經濟生活受到空前浩劫。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而萬惡的殖民主義、資本主義制度卻隨著販賣和奴役非洲黑人而興盛起來。
馬克思曾指出,非洲變成商業性獵獲黑人的場所,是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因素之一,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後來,黑奴貿易以及美洲的黑人奴隸制又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資金。因此可以說,資本主義從頭到腳沾滿了非洲人民的鮮血。
黑奴貿易大約經歷了四個世紀。除奧地利、波蘭和俄國等少數國家外,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以及美國都先後參與了這一罪惡活動。
綜觀黑奴貿易的發展過程,大體可以分成三個時期:15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為第一時期;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為第二時期,由於美洲種植園的發展,黑奴貿易在這一時期走向高潮;1807—1808年英、美兩國通過禁止奴隸貿易的法案以後,黑奴貿易進入第三時期。這時奴隸貿易在法律上已被禁止,但黑奴走私貿易卻興盛起來。直至1890年7月布魯塞爾會議作出廢除非洲奴隸貿易的決議,黑奴貿易才算正式終止。
如果按照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決定的不同貿易性質來劃分,那麼整個黑奴貿易史也可分成三個階段:15至17世紀,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王室及隨後荷蘭、英國、法國等以特許公司為代表的商業資本占統治地位,黑奴貿易實行的是壟斷貿易;18世紀,工業資本沖破了商業資本的壟斷,黑奴貿易進入自由貿易階段;工業革命以後,由於近代大工業的出現而在法律上廢除了奴隸貿易,19世紀黑奴走私貿易盛行。本章敘述16世紀至19世紀初300年間黑奴貿易的盛行,及其對世界和非洲歷史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一、十六世紀及十七世紀上半葉的黑奴貿易
1441年,由安陶·貢薩爾維斯和努諾·特里斯陶率領的一支葡萄牙探險隊,在布朗角附近沿海劫掠了10名非洲黑人,帶回里斯本出售,是為黑奴貿易的開始。在15世紀後半葉,葡萄牙人從西非沿海販運黑奴去本國充當家務和農業勞動力,或販運至馬德拉群島、加那利群島和維德角群島等大西洋島嶼新辟的甘蔗種植園中工作,每年販奴大約500—1000名。但是,直到16世紀初,葡萄牙人在西非的黑奴貿易,其價值遠遠趕不上黃金、象牙、胡椒等非洲產品的貿易。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簽訂的托德西拉斯條約是列強第一個瓜分世界的條約,它確定以維德角以西370里格為西、葡兩國勢力范圍的分界線,兩國在美洲的勢力范圍以西經46度為界。從此,非洲、亞洲及巴西歸屬葡萄牙,美洲其他地區歸屬西班牙。
16世紀,西班牙人在向西印度群島及美洲大陸進行擴張掠奪的過程中,對土著印第安人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屠殺,並企圖奴役印第安人,但沒有成功。西班牙人發現,印第安人不適宜於繁重的田間勞動,一個黑人奴隸頂得上四個印第安人。為了滿足那裡發展熱帶作物種植園及開發礦藏對勞動力的需求,他們決定從非洲運進黑人。1501年,即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不到10年,伊斯帕尼奧拉島就從葡萄牙運進了第一批黑奴。這是向美洲販賣奴隸的濫觴,也是美洲實行黑人奴隸制的開端。1518年,第一艘來自非洲的販奴船到達西印度,開始了非洲與美洲之間直接的黑奴貿易。到1540年,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每年運進的黑奴可能已達1萬人。
16世紀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的販奴活動主要在兩個地區:一個是上幾內亞,即從維德角群島到獅子山沿海。維德角群島的最大島嶼聖地亞哥島曾經是經營上幾內亞貿易的中心。一些原在維德角群島定居的歐洲人陸續移居到上幾內亞沿海,甚至溯甘比亞河而上,在這一帶建立了許多小據點,從事販奴及其他商業活動。另一個是剛果河口及其以南地區。16世紀初,不僅葡萄牙商人,而且應剛果國王阿方索之邀派去的葡萄牙傳教士、教師、工匠(裁縫、製鞋匠、泥瓦匠、制磚工)等,都以幫助剛果發展經濟為名而行販奴活動之實。到1526年,剛果國內局勢變得很糟,以至阿方索寫信給葡萄牙國王訴說:「這個國家每個角落都有許多商人。他們將毀滅這個國家。人們每天在遭受奴役和劫掠,甚至貴族和王族成員也不能倖免。」聖多美島在16世紀成為幾內亞灣及剛果至安哥拉沿海的販奴基地。1493年,歐洲人開始在該島定居;1499年,建立了第一個甘蔗種植園。16世紀上半葉,這里成為歐洲蔗糖的主要來源。16世紀20年代起,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的葡萄牙商人深入聖薩爾瓦多內地,可能遠至扎伊爾河上的馬萊博湖及在南方的恩東戈,從事販奴活動。從貝南灣、剛果、安哥拉等地運來的黑奴,或留在當地種植園工作,或被轉運去黃金海岸、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島和葡萄牙本土,16世紀30年代開始又直接轉運去美洲,16世紀中葉成為非洲向美洲販運黑奴的主要轉運站。聖多美島在1530—1560年間達到繁榮的頂點,是當時葡萄牙主要的海外領地之一。奴隸和甘蔗是其兩大財富。柯廷引用N·迪爾的估計數認為,在整個黑奴貿易期間,聖多美運進了10萬名奴隸。
1576年葡萄牙人在羅安達灣建立了聖米格爾堡作為基地,從此剛果河口以南的黑奴直接從這里販運去美洲,而不再經由聖多美島轉運。這里逐步發展成為安哥拉和剛果的奴隸貿易中心之一。到16世紀最後25年,從非洲直接向西印度諸島及美洲大陸輸出奴隸的南大西洋貿易體系已經確立起來。向歐洲及大西洋諸島(馬德拉、加那利和維德角諸群島)輸出的奴隸僅占非洲輸出總數的17%。1600年以後輸往歐洲的奴隸,大部分也是轉運去西印度的。同時,從16世紀末17世紀初起,美洲奴隸來源從西非迅速轉向剛果安哥拉地區。其中至少有兩個因素值得提及:第一,聖多美的甘蔗種植園面臨巴西的競爭,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逐步衰落,這意味著幾內亞灣本身對剛果安哥拉奴隸的需求減少了;第二,從17世紀初起,葡萄牙人開始在羅安達內地訴諸軍事行動,或通過直接掠奪,或通過同當地非洲人的貿易而獲得了新的奴隸來源。但是,直至17世紀中葉,美洲對非洲黑奴勞動力的需求量以及因此而形成的販奴的數量畢竟有限。
二、十七世紀中葉以後黑奴貿易興盛的原因
在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上,美洲的直接奴隸制曾經是歐洲資產階級工業的基礎。17世紀中葉起,歐洲由於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例如,咖啡成為主要飲料、蔗糖消耗量激增等),對熱帶產品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從而促使西印度及美洲大陸生產熱帶產品的奴隸種植園獲得巨大發展。這成為黑奴貿易興盛的原因。
1625年第一批英國移民來到巴貝多,種植煙草、棉花、藍靛等作物。
1641年首次引種甘蔗,巴貝多因而被稱為「西印度糖島之母」。這里運進黑奴數量便由此成倍增長。以後,甘蔗種植迅速推廣到背風群島及牙買加、安提瓜等島嶼。在甘蔗引進英屬西印度殖民地後的二十多年,蔗糖佔到倫敦從殖民地種植園進口總值的將近一半,超過了煙草。17世紀末18世紀初,牙買加種植園的發展逐漸取代巴貝多的地位,其運進黑奴的數量也超過巴貝多,奴隸與白人的比例高達10比1。在法屬西印度,1635年瓜德羅普島先引種煙草,17世紀中葉以後又陸續引進甘蔗、咖啡等熱帶作物。17世紀末,種植園奴隸制已經成為西印度群島的經濟基礎。因此,僅在17世紀後半葉的50年間,非洲大西洋沿岸賣給歐洲人的奴隸數量就超過以前200年的總數.
Ⅳ 英國人是怎樣大肆向美洲販賣非洲奴隸的
最早在西非奈及利亞從事黑人奴隸貿易的是葡萄牙人。葡萄牙人壟斷奈及利亞黑人奴隸貿易達50年之久。葡萄牙人從奴隸販賣中獲得的利潤引起歐洲其他國家殖民者的貪欲。1530年第一批英國船隻到達貝南河,英國人從此同奈及利亞發生聯系。1562年約翰·霍金斯從獅子山販運300奴隸到海地。這是第一個英國人從非洲販運黑人奴隸到美洲。
從此英國人大興奴隸貿易。1563年霍金斯奉命率領由7艘船組成的艦隊從非洲販運奴隸到西印度群島,這只艦隊的旗艦叫「耶穌號」。英國王國政府也非常重視奴隸貿易。1618年英王詹姆士一世把從非洲販賣奴隸的特許權授給「倫敦開發非洲貿易公司」。該公司在甘比亞河巴瑟斯特附近的一個小島上修建了詹姆士城。1631年英國又成立一家公司,負責給西印度群島提供黑人奴隸作為勞動力。公司在科曼廷修建碉堡。從此英國在奈及利亞的奴隸貿易大肆發展起來。
Ⅵ 「三角貿易」時期,歐洲人偷運黑奴到美洲,為什麼要把黑奴都扒光
三角貿易時期,歐洲人偷運黑奴到美洲,之所以把黑奴全部都扒光,就是為了預防傳染病。
三角貿易是殖民歷史上血腥的一幕,人們就如同貨物一樣被運送被買賣,這是對人倫道德的挑戰,更是對人性的一種踐踏但是。現在自以為人權鬥士的民眾恐怕想不到,就是他們的祖先開啟了買賣奴隸的先例,並且殖民傷害奴隸的殘暴行為都是這些人。
一般來說,三角貿易就是依靠著船隻的力量航行,他們把黑人奴隸們扔到船上然後賣到美洲,但是那個時候各種疾病橫行,如果說船上有一個有傳染病的,黑人的話那麼整個船都會遭殃,對於這些資本主義者來說損失是很大的,所以他們就經常會做一些預防措施,比如把黑奴全部都扒光,這樣一來極大地減少了傳染病的大型傳染,並且對於這些資本主義來說只要這些黑奴不染病,什麼都無所謂。
Ⅶ 英國奴隸貿易如何結束
販賣黑人奴隸是近代史上歐洲殖民者犯下的血腥罪行。從15世紀40年代開始,葡萄牙殖民者就在西非沿岸獵取黑人,或販回歐洲,替封建大地主服役種田,或利用黑人奴隸的廉價勞動力,在聖多美、馬德拉、維德角等大西洋島嶼上開辦種植園,生產出口作物。16世紀早期,歐洲殖民者又把黑人奴隸運往美洲販賣,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荷蘭等國大肆劫掠黑人賣到美洲。400年間,從非洲運往美洲的黑人不下1500萬人,死於獵奴戰爭和販運途中的黑人,約為此數的5倍,總計非洲喪失的精壯人口不下1億。瘋狂的奴隸貿易從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下半葉逐漸走向衰落,到19世紀70年代大體廢止。
奴隸貿易廢止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非洲人民和美洲黑人奴隸不屈不撓的斗爭,大大地打擊了奴隸貿易。這是奴隸貿易廢止的根本原因。
從殖民者販賣黑人的那一天起,非洲人民就展開了英勇頑強的斗爭。在非洲大陸上,他們舉起長矛,拿起弓箭和石塊,迎頭痛擊殖民侵略者,狠狠打擊「捕奴隊」。在沿海殖民據點的黑牢里,黑人秘密組織暴動,組織越獄。現在已見於文字記載的,在18世紀就發生過15次黑人起義。在大西洋航行的販奴船上,盡管奴隸販子全副武裝,嚴加防範,黑人還是不斷地掀起反抗斗爭。據不完全統計,1700年到1845年,僅在英美販奴船上就發生了55次黑人暴動。
到達美洲後的黑人奴隸,為反抗野蠻的奴隸制度,爭取自身解放,也不斷舉行起義。僅在美國,從1819年後的40多年中,大規模的奴隸起義至少有250次。這些斗爭,從根本上打擊了奴隸貿易。
第二,從18世紀後期開始,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改變了對殖民地的剝削方式,要求把非洲變為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開始。到19世紀上半期,工業革命擴展到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適應工業革命後生產力飛速發展的需要,資本主義國家需要把包括非洲在內的海外殖民地變成工業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甚至是資本輸出的場所。他們認識到,把非洲人留在非洲進行奴役,既無風險,又可得到遠遠超過從奴隸貿易中獲得的利潤。因此,西方資本家漸漸地對奴隸貿易失去了興趣。19世紀初,英國殖民者歐文考察東非後,竭力主張廢除奴隸貿易,就地利用當地資源,他說:「這些新的資源將為我國的企業和工業開放。」
其實,早在1787年,英國人就把300多名黑人和76名白人婦女和兒童送到獅子山的聖喬治灣,購買土地,安頓移民,建立了格蘭維爾鎮。1808年,英國將獅子山變成了直轄殖民地。美國也仿效英國,1822年在梅思臘多角購買一塊土地,把從奴隸制度下解放出來的黑人送到這里,建立居民點,後來稱為蒙羅維亞,並在此附近陸續建立了埃迪納、馬歇爾、布坎南、格林維爾、錫諾、馬里蘭等移民區。1824年這個新的殖民地被稱為賴比瑞亞。到19世紀晚期,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歐洲殖民國家掀起了瓜分非洲的高潮,短短十幾年,他們幾乎侵佔了整個非洲。
第三,海地革命、拉美獨立戰爭的勝利,特別是美國內戰北方的獲勝,使奴隸貿易的規模大大縮小。
1791年,法屬海地殖民地爆發起義,杜桑·盧維杜爾領導海地人民廢除了奴隸制。1804年,海地贏得了獨立。19世紀早期,拉丁美洲掀起了民族獨立運動,經過艱苦鬥爭,到1826年,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基本都已獨立,這導致多數拉丁美洲國家頒布了廢除或限制奴隸制的法令,沉重打擊了奴隸貿易。1861年到1865年的美國獨立戰爭,南方奴隸主遭到失敗,奴隸制度被廢除,種植園經濟遭受嚴重打擊。隨後,奴隸貿易逐步停止下來。
Ⅷ 英國人是如何大肆向美洲販賣非洲奴隸的
最早在西非奈及利亞從事黑人奴隸貿易的是葡萄牙人。葡萄牙人壟斷奈及利亞黑人奴隸貿易達50年之久。葡萄牙人從奴隸販賣中獲得的利潤引起歐洲其他國家殖民者的貪欲。1530年第一批英國船隻到達貝南河,英國人從此同奈及利亞發生聯系。1562年約翰·霍金斯從獅子山販運300奴隸到海地。這是第一個英國人從非洲販運黑人奴隸到美洲。
從此英國人大興奴隸貿易。1563年霍金斯奉命率領由7艘船組成的艦隊從非洲販運奴隸到西印度群島,這只艦隊的旗艦叫「耶穌號」。英國王國政府也非常重視奴隸貿易。1618年英王詹姆士一世把從非洲販賣奴隸的特許權授給「倫敦開發非洲貿易公司」。該公司在甘比亞河巴瑟斯特附近的一個小島上修建了詹姆士城。1631年英國又成立一家公司,負責給西印度群島提供黑人奴隸作為勞動力。公司在科曼廷修建碉堡。從此英國在奈及利亞的奴隸貿易大肆發展起來。
Ⅸ 關於三角貿易過程中黑人的悲慘遭遇
歐洲殖民者的船隊到達非洲,他們和非洲的土著部落首領一起從事著販賣人口的罪惡勾當,通常是被販賣的黑人在西非洲海岸上船,船上的生活水平極差,一艘額定載200人的船被硬是裝下了400人,在船上,黑人們還要被迫做苦工,每天擦洗甲板,但是歐洲殖民者卻不給他們吃飽飯,稍有不快輕則毆打,重則殺害,有時在船上遇到風暴,黑人們往往因為無法逃出船艙而遇難。。。。據後來學者統計,前後被販賣到美洲的黑人有2000萬左右,而死在販運途中的黑人則有近1億人。
Ⅹ 黑人奴隸交易的歷程是如何的
非洲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在古代文明發展的多極世界中,非洲佔有一
席之地.尼羅河流域孕育了埃及古代文明.北非沿海曾經是地中海古代文明
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公元7世紀以後,伊斯蘭文化在北非,東非沿海及西蘇
丹等地的傳播,使這些地區經濟文化出現了新的繁榮.在廣大撒哈拉以南地
區,經過長期穩定的發展,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黑人文化.到16世紀以前,
非洲跟歐亞大陸一樣,已處於前資本主義發展的各個階段.如果沒有殖民主
義者的入侵,非洲社會將循著自己的軌跡向前演化發展.
在古代和中世紀,黑人就經由撒哈拉商道,尼羅河及印度洋販賣到南歐,
阿拉伯世界,波斯,南亞等地.在那個時代,由於生產力太低,奴隸買賣是
普遍現象,而不是黑人所特有的,也有白人被賣給黑人為奴.
但是,近代殖民主義的入侵打亂了非洲正常的社會發展進程.隨著資本
主義的興起,非洲變成商業性獵獲黑人的場所.黑奴貿易發展成為一個專門
的行業,成為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數以千萬計的非洲黑人背井離鄉,漂洋
過海,被販賣到美洲以及印度洋,亞洲由殖民者開辦的種植園和礦井中工作,
另一些黑人在捕奴,掠奴戰爭及販運途中死去.非洲人民及其社會經濟生活
受到空前浩劫.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而萬惡的殖民主義,資本主義制度卻
隨著販賣和奴役非洲黑人而興盛起來.馬克思曾指出,非洲變成商業性獵獲
黑人的場所,是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因素之一,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
曙光.後來,黑奴貿易以及美洲的黑人奴隸制又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資金.因
此可以說,資本主義從頭到腳沾滿了非洲人民的鮮血.
黑奴貿易大約經歷了四個世紀.除奧地利,波蘭和俄國等少數國家外,
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以及美國都先後參與了這一罪惡活動.綜觀黑奴貿易的
發展過程,大體可以分成三個時期:15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為第一時期;
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為第二時期,由於美洲種植園的發展,黑奴貿易在
這一時期走向高潮;1807—1808年英,美兩國通過禁止奴隸貿易的法案以
後,黑奴貿易進入第三時期.這時奴隸貿易在法律上已被禁止,但黑奴走私
貿易卻興盛起來.直至1890年7月布魯塞爾會議作出廢除非洲奴隸貿易的決
議,黑奴貿易才算正式終止.
如果按照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決定的不同貿易性質來劃分,
那末整個黑奴貿易史也可分成三個階段:15至17世紀,西班牙,葡萄牙的
封建王室及隨後荷蘭,英國,法國等以特許公司為代表的商業資本占統治地
位,黑奴貿易實行的是壟斷貿易;18世紀,工業資本沖破了商業資本的壟斷,
黑奴貿易進入自由貿易階段;工業革命以後,由於近代大工業的出現而在法
律上廢除了奴隸貿易,19世紀黑奴走私貿易盛行.
本章敘述16世紀至19世紀初300年間黑奴貿易的盛行,及其對世界和
非洲歷史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一,十六世紀及十七世紀上半葉的黑奴貿易
1441年,由安陶 貢薩爾維斯和努諾 特里斯陶率領的一支葡萄牙探險
隊,在布朗角附近沿海劫掠了10名非洲黑人,帶回里斯本出售,是為黑奴貿
易的開始.在15世紀後半葉,葡萄牙人從西非沿海販運黑奴去本國充當家務
和農業勞動力,或販運至馬德拉群島,加那利群島和維德角群島等大西洋島
嶼新辟的甘蔗種植園中工作,每年販奴大約500—1000名①.但是,直到16
世紀初,葡萄牙人在西非的黑奴貿易,其價值遠遠趕不上黃金,象牙,胡椒
等非洲產品的貿易.
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簽訂的托德西拉斯條約是列強第一個瓜分世界
的條約,它確定以維德角以西370里格②為西,葡兩國勢力范圍的分界線,兩
國在美洲的勢力范圍以西經46度為界.從此,非洲,亞洲及巴西歸屬葡萄牙,
美洲其他地區歸屬西班牙.
16世紀,西班牙人在向西印度群島及美洲大陸進行擴張掠奪的過程中,
對土著印第安人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屠殺,並企圖奴役印第安人,但沒有成功.
西班牙人發現,印第安人不適宜於繁重的田間勞動,一個黑人奴隸頂得上四
個印第安人.為了滿足那裡發展熱帶作物種植園及開發礦藏對勞動力的需
求,他們決定從非洲運進黑人.1501年,即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不到10年,
伊斯帕尼奧拉島就從葡萄牙運進了第一批黑奴.這是向美洲販賣奴隸的濫
觴,也是美洲實行黑人奴隸制的開端.1518年,第一艘來自非洲的販奴船到
達西印度,開始了非洲與美洲之間直接的黑奴貿易.到1540年,西班牙美洲
殖民地每年運進的黑奴可能已達1萬人①.
16世紀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的販奴活動主要在兩個地區:一個是上幾
內亞,即從維德角群島到獅子山沿海.維德角群島的最大島嶼聖地亞哥島
曾經是經營上幾內亞貿易的中心.一些原在維德角群島定居的歐洲人陸續移
居到上幾內亞沿海,甚至溯甘比亞河而上,在這一帶建立了許多小據點,從
事販奴及其他商業活動.另一個是剛果河口及其以南地區.16世紀初,不僅
葡萄牙商人,而且應剛果國王阿方索之邀派去的葡萄牙傳教士,教師,工匠
(裁縫,製鞋匠,泥瓦匠,制磚工)等,都以幫助剛果發展經濟為名而行販
奴活動之實.到1526年,剛果國內局勢變得很糟,以至阿方索寫信給葡萄牙
國王訴說:"這個國家每個角落都有許多商人.他們將毀滅這個國家.人們
每天在遭受奴役和劫掠,甚至貴族和王族成員也不能倖免."①
聖多美島在16世紀成為幾內亞灣及剛果至安哥拉沿海的販奴基地.1493
年,歐洲人開始在該島定居②;1499年,建立了第一個甘蔗種植園.16世紀
上半葉,這里成為歐洲蔗糖的主要來源.16世紀20年代起,聖多美和普林
西比的葡萄牙商人深入聖薩爾瓦多內地,可能遠至扎伊爾河上的馬萊博湖③
及在南方的恩東戈,從事販奴活動.從貝南灣,剛果,安哥拉等地運來的黑
① Philip D.Curtin& Steven Feierman etc.,African History(《非洲史》), London1978,p.217.
② League(英文),葡文為légua.葡制1里格等於6000米;用於航海中計程為1里格(Légua Maritima)等
於5557米.
① Elizabeth Donnan ed.,Documents Illustrative of the History of Slave Trade toAmerica(《美洲奴隸貿易歷史
文件》),Washington 1930,vol.I,p.17.
① Jan Vansina,Kingdoms of the Savanna(《薩瓦納諸王國》),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66,p.52.
② Philip D.Curtin,The Atlantic Slave Trade:A Census(《大西洋奴隸貿易》),The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5,p.115.
③ 即斯坦利湖.
奴,或留在當地種植園工作,或被轉運去黃金海岸,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
島和葡萄牙本土,16世紀30年代開始又直接轉運去美洲,16世紀中葉成為
非洲向美洲販運黑奴的主要轉運站.聖多美島在1530—1560年間達到繁榮的
頂點,是當時葡萄牙主要的海外領地之一.奴隸和甘蔗是其兩大財富.柯廷
引用N 迪爾的估計數認為,在整個黑奴貿易期間,聖多美運進了10萬名奴
隸①.1576年葡萄牙人在羅安達灣建立了聖米格爾堡作為基地,從此剛果河口
以南的黑奴直接從這里販運去美洲,而不再經由聖多美島轉運.這里逐步發
展成為安哥拉和剛果的奴隸貿易中心之一.
到16世紀最後25年,從非洲直接向西印度諸島及美洲大陸輸出奴隸的
南大西洋貿易體系已經確立起來.向歐洲及大西洋諸島(馬德拉,加那利和
維德角諸群島)輸出的奴隸僅占非洲輸出總數的17%②.1600年以後輸往歐洲
的奴隸,大部分也是轉運去西印度的.同時,從16世紀末17世紀初起,美
洲奴隸來源從西非迅速轉向剛果安哥拉地區.其中至少有兩個因素值得提
及:第一,聖多美的甘蔗種植園面臨巴西的競爭,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逐
步衰落,這意味著幾內亞灣本身對剛果安哥拉奴隸的需求減少了;第二,從
17世紀初起,葡萄牙人開始在羅安達內地訴諸軍事行動,或通過直接掠奪,
或通過同當地非洲人的貿易而獲得了新的奴隸來源.但是,直至17世紀中
葉,美洲對非洲黑奴勞動力的需求量以及因此而形成的販奴的數量畢竟有
限.
二,十七世紀中葉以後黑奴貿易興盛的原因
在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上,美洲的直接奴隸制曾經是歐洲資產階級
工業的基礎.17世紀中葉起,歐洲由於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以及人們
生活習慣的改變(例如,咖啡成為主要飲料,蔗糖消耗量激增等),對熱帶
產品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從而促使西印度及美洲大陸生產熱帶產品的奴隸種
植園獲得巨大發展.這成為黑奴貿易興盛的原因.
1625年第一批英國移民來到巴貝多,種植煙草,棉花,藍靛等作物.
1641年首次引種甘蔗,巴貝多因而被稱為"西印度糖島之母".這里運進
黑奴數量便由此成倍增長.以後,甘蔗種植迅速推廣到背風群島及牙買加,
安提瓜等島嶼.在甘蔗引進英屬西印度殖民地後的二十多年,蔗糖佔到倫敦
從殖民地種植園進口總值的將近一半①,超過了煙草.17世紀末18世紀初,
牙買加種植園的發展逐漸取代巴貝多的地位,其運進黑奴的數量也超過巴
巴多斯,奴隸與白人的比例高達10比1②.在法屬西印度,1635年瓜德羅普
島先引種煙草,17世紀中葉以後又陸續引進甘蔗,咖啡等熱帶作物.17世紀
末,種植園奴隸制已經成為西印度群島的經濟基礎.因此,僅在17世紀後半
葉的50年間,非洲大西洋沿岸賣給歐洲人的奴隸數量就超過以前200年的總
① Curtin,op.cit.,p.20.
② Curtin,op.cit.,p.116.
① K.G.Davis,The Royal African Company(《皇家非洲公司》),London1957,p.15.
② Daniel P.Mannix,Black Cargoes,A History of the Atlantic Slave Trade,1518-1865(《黑色船貨:大西洋
奴隸貿易史》),New York 1962,p.52.
和③.18世紀是西印度的繁榮年代,也是種植園奴隸制發展的黃金時代.西
印度成為歐洲蔗糖的主要供應地以及歐洲列強重要的海外經濟支柱.
北美在1619年運進第一批黑奴,但在以後相當一個時期內,北美的黑人
奴隸制沒有發展起來.其原因是種植園經濟發展緩慢,而且最初的奴役對象
主要是貧窮的白人契約奴,直至1661年弗吉尼亞殖民地議會才率先通過法
案,確定黑人是終身奴隸.到18世紀,英國棉紡業的飛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
美國的植棉業,從而大大促進了奴隸貿易,使飼養黑人成為各蓄奴州的主要
事業.18世紀後半葉及19世紀,由工業革命引起的棉紡織業的巨大發展,
對美國棉花的需求量急劇增長,美國南方的棉花種植園迅速從沿海低地擴展
到紅壤丘陵區,然後發展到亞拉巴馬黑土帶,並越過密西西比河谷直到得克
薩斯.此時,奴隸種植園的重心便逐漸由西印度轉移到北美大陸,美國成了
黑奴的主要進口國.美國南方棉花種植園奴隸制的發展還成為19世紀黑奴走
私貿易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黑奴貿易興盛的原因,尚有兩點需要提及:
第一,美洲的種植園奴隸制是特殊歷史條件的產物.從歷史上看,當一
個社會經濟形態中占優勢的是產品的交換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即在發達
的商品經濟狀態中,奴隸才會被大量用於生產領域,如古代希臘,羅馬的奴
隸制;反之,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中,剩餘勞動就受到或大或小的需
求范圍的限制,而生產本身的性質就不會造成對剩餘勞動的無限制的需求,
這種奴隸制就帶有溫和的家長制的性質,古代東方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家長
奴隸制(又譯家庭奴隸制)就是這樣.而美洲的種植園奴隸制不同於歷史上
任何發達的奴隸制.它不是同一般的商品經濟相聯系,而是捲入了資本主義
生產方式所統治的世界市場.這個市場使它們產品的外銷成為首要利益.因
此,它必然受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的支配,需要不斷地擴大再生產才得以生存.
就美洲種植園的經濟作物而言,只有在僅需簡單勞動的天然肥沃的廣大土地
上大規模使用大批奴隸來經營才是有利的.因此,種植園必須不斷向外發展,
不斷開墾新的肥沃土地,奴隸制才有生命力.如前所述,17世紀中葉以來,
西印度和美洲大陸的種植園奴隸制正是不斷開拓新的領地才得以存在和發展
的.因此,它們也就需要源源不斷地運進黑奴,增加勞動力供應.
第二,除了種植園不斷擴大更新的因素之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奴隸死
亡率太高,需要不斷補充.美洲種植園奴隸制既然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結合,
就如馬克思所說的,意味著在奴隸制的野蠻災禍之上再加一層過度勞動的文
明災禍.資本由於無限追逐利潤的需要,對勞動者的奴役不僅突破了道德極
限,而且突破了肉體極限.經濟利益成了把奴隸折磨致死的原因.有些地方,
黑人從事過度勞動只要七年就耗盡了生命.也就是說,每隔七年黑人勞動力
就得更新一次.而且,由於奴隸價格低廉,農場主寧肯從外面購買奴隸,也
不願讓奴隸生兒育女,實現勞動力自身的再生產.很多農場主坦率地承認:
"購買比繁殖更便宜."①所以種植園中兒童很少,奴隸死亡率往往超過出生
率.聖文森特島有一年黑人出生2656人,而死亡4205人.因此,在種植熱
帶作物的地方,黑人的生命被視同草芥.正是幾世紀來成為巨大富源的西印
③ PaulE.Lovejoy,TransformationsinSlavery,AHistoryofSlavery inAfrica(《奴隸制度的變形:非洲奴隸制度
史》),Cambridge 1983,p.46.
① Mannix,op.cit.,p.52.
度農業,吞沒了幾百萬非洲人.英國廢奴主義者威廉 福克斯在1792年向英
國人民揭露,在每一磅蔗糖中,他們吃下去兩盎司人肉②.
以上就是導致非洲源源不斷地向美洲輸送勞動力,亦即17世紀中葉以後
黑奴貿易興盛的原因.
三,大國間的爭斗
在整個黑奴貿易時期,大國之間為爭奪販奴壟斷權及制海權展開了激烈
的競爭.16世紀葡萄牙壟斷了黑奴貿易.16世紀末荷蘭崛起,擊潰葡萄牙,
主宰了海上貿易,成為17世紀最大的販奴國.17世紀中葉是荷蘭的極盛時
期,這時又開始了英荷間的競爭.18世紀英國成為海上貿易的霸主,也是黑
奴貿易的罪魁.大國之間圍繞黑奴貿易的斗爭以及大國霸權地位的更替,不
只簡單地反映了它們在歐洲的政治地位及經濟實力的變化,而且是早期資本
主義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一系列變革的反映.
16—17世紀,歐洲處於重商主義的時代.商業資本跟國家政權密切結
合,壟斷了各國對外貿易.這時,黑奴貿易是在歐洲各王室的特許下進行的.
16世紀西班牙獨霸西印度群島,向美洲販運奴隸是由西班牙王室向商人
頒發特許狀的方式進行的.1513年起,出售進口黑人許可證成為西班牙王室
收入的一個來源.當時西班牙國王費迪南准許交付2達卡①金幣運進一名黑
人.1528年,西班牙國王正式頒發被稱為"阿西恩托"的著名的販奴特許狀
②.以後兩個多世紀內,這份販奴特許狀一直成為歐洲各國歷次戰爭的爭奪目
標.
這時,非洲奴隸的輸出基本上是由葡萄牙王室壟斷的.里斯本是當時世
界販賣黑奴的中心.王室實行承包制.第一個承包合同於1469年由國王批給
了費爾南 戈麥斯,讓他壟斷幾內亞貿易.另外,國王還發放一種專門的販
奴執照,數量極大.1530年起葡萄牙先遇到法國的競爭,1553年開始又遇到
英國的競爭.法國的興趣主要在維德角群島和加那利群島.1554年10月,
英國船隻第二次去幾內亞航行就運回了一些高大強壯的黑奴③.這大概是英國
在西非販奴最早的記錄.隨後是臭名昭著的約翰 霍金斯在60年代三次去幾
內亞的販奴活動.葡萄牙為維護其貿易壟斷地位,一方面派出艦隊去保護本
國商船,大多數葡萄牙商船也都有武器裝備;另一方面在塞內甘比亞,塞拉
利昂,黃金海岸,剛果和安哥拉等沿海設立商站,修築堡壘.
1580—1640年葡萄牙與西班牙合並,給葡萄牙在西非的貿易壟斷地位以
致命打擊.龐大的殖民帝國被其他國家一片片肢解.16世紀末崛起的荷蘭成
為葡萄牙強勁的對手.它專門經營海上轉運貿易,有"海上馬車夫"之稱.
② 艾里克 威廉斯:《資本主義與奴隸制度》,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年,第177頁.
① Ducat,中世紀歐洲國家流通的一種金幣單位.
② Assiento,即供貨合同.關於該名稱起用的年代,國內外學者中出現一些混亂的說法.一說1513年,一
說1518年,還有更早的說法.拙作《奴隸貿易與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載《世界歷史》1983年第1期)
也曾沿有"BlackCargoes"一書的說法,以訛傳訛.事實上,該名稱是1528年才正式開始使用的.參見
UN-ESCO,The Afican Slave Trade from the 15th to the 19th Century(《15—19世紀非洲的奴隸貿易》),
Paris 1979,p.89.(中譯本此處譯文不確).另Donnan,op.cit.,vol.I,p.17,note77可資佐證.
③ E.Donnan,op.cit.,I,p.9.
葡萄牙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敵不過蓬勃興起的荷蘭商業資本的競爭.在經營
體制上,葡萄牙由王室壟斷,私人承包經營的方式也不是荷蘭得到王室支持
的合股公司的對手.荷蘭在1621年組建了西印度公司.這個公司獲准壟斷全
非洲的貿易以及開發新世界荷屬領地的權利.1634年荷蘭佔領了加勒比海的
庫拉索島,從此成為向美洲轉運黑奴的據點.1640年葡萄牙恢復獨立後,荷
蘭的大量非法輸入取代了"阿西恩托"的合法貿易,成為美洲奴隸供應的主
要來源.它在西非沿海建立或奪取據點,排擠葡萄牙勢力.在其全盛時期,
它控制了西非沿海18個貿易據點.1637年,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取埃爾米
納,並以此為總部所在地,壟斷西非的黑奴貿易和其他商業活動.1642年,
荷蘭奪取了葡萄牙在黃金海岸的最後一個據點阿希姆.聖多美島也落入荷蘭
手中.從此,葡萄牙主宰西非沿海的時代結束了.
葡萄牙勢力被逐出西非後便轉向赤道以南,以卡奔達,羅安達,本格拉
和莫三比克等為據點,專門經營安哥拉和莫三比克與巴西之間的販奴活動.
直到19世紀後半葉,它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販奴大國.
荷蘭在17世紀中葉達到了它的商業繁榮的頂點,其貿易投資超過英國的
15倍,擁有的船隻超過英國的10倍,商船總噸位佔世界 3/4①,造船技術和
能力居世界第一.它是當時最大的販奴國,向西印度源源不斷地供應黑奴勞
動力,成為西印度自17世紀中葉起熱帶經濟作物種植園興旺發達的必要條
件.
除荷蘭外,歐洲各國商業資本也紛紛組建得到王室特許的股份公司,從
事販奴及其他商業活動.
英國在1618年特許組成第一個從事幾內亞貿易的股份公司——倫敦對
非貿易探險者公司.1660年成立英國皇家對非貿易探險者公司.1663年修改
後的特許狀第一次提到黑奴貿易作為這家公司合法活動的一部分①.這一年它
與阿西恩托代理商簽訂契約,每年提供3500名奴隸②.但是,直到1672年皇
家非洲公司成立後,英國才大規模經營奴隸貿易.皇家非洲公司是英國重商
主義時期最大的也是最後一個對非貿易的合股壟斷公司,也是擁有最多特權
和專利權的公司.該公司獲准壟斷從布朗角到好望角之間的土地和貿易一千
年(到2672年!).公司有權在非洲建立和管理堡壘,商站和種植園;決定
與異教國家的和戰;徵集軍隊;實施戒嚴令.公司提到的目標是黃金,白銀
和黑人③.它在西非的活動以黃金海岸為中心,先後在這一帶建立了17個居
留地④.1664年英國從瑞典人手中奪取海岸角後,將它建成為當時僅次於荷
屬埃爾米納的西非最強大,守備最好的歐洲人據點,成為皇家非洲公司統率
黃金海岸貿易的首府,總代理商駐地.據估計,公司繁榮的頭40年間(1672
—1713年),派出500艘以上的船隻運載了價值150萬英鎊的貨物去非洲,
販賣了10萬名奴隸去西印度種植園,鑄造了50萬"幾尼"的金幣⑤.
① 古柏爾等:《殖民地保護國新歷史》,上卷第1冊,新中國書局1949年,第24頁.
① E.Donnan,op.cit.,vol.I,p.88.
② Davies,op.cit.,p.43.
③ Davies,op.cit.,p.98.
④ Davies,op.cit.,p.245.然而該書第247—248頁表僅列出16個居留地名稱.
⑤ Davies,op.cit.,pp.345-346."幾尼"(Guineas)是英王查理用西非黃金鑄造的一種硬幣,與英鎊等
值,但其含金量極純,以至於1694年其價值竟等於30先令白銀,最後固定為21先令.參閱Mannix,op.cit.,
17世紀是法國奴隸貿易的形成期.法國第一次有記載的對西印度的販奴
活動是1643年.17世紀後半葉特許公司才被法國廣泛用作組織遠洋貿易的
方式.1664年成立的西印度公司,1672年成立的第一塞內加爾公司都是短命
的.後來在法國奴隸貿易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三家公司:1685年成立的幾內亞
公司,壟斷塞內加爾河以南地區的貿易;1696年建立的皇家塞內加爾公司①,
壟斷塞內加爾地區的貿易;1698年成立的皇家聖多明各公司,在非洲沿海沒
有專利權,但有權在法屬西印度出售奴隸.盡管17世紀法國的販奴活動規模
還不大,但卻是18世紀大規模參與奴隸貿易的先聲.
從1640年起,除荷,英,法,葡諸國之外,勃蘭登堡人,丹麥人,瑞典
人,熱那亞人甚至波羅的海東岸的庫蘭人②都參與了販奴活動.其中有些還組
織了特許公司,如丹麥於1625年成立西印度公司(大概在1642年才出現在
西非海岸),瑞典於1647年組建瑞典非洲公司,勃蘭登堡於1882—1883年
組建埃姆登公司等.這些公司在西非沿海設立了少數商站,但影響都不大,
未能對荷蘭及隨後英國的霸權構成實際的威脅.
嚴格說來,荷蘭稱霸海上的鼎盛時代只是17世紀中葉前後的半個多世
紀.它畢竟只是一個專門經營轉運貿易,商業資本占統治地位的國家,必然
會隨著其他國家的發展而衰落下去.而英國由於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產品更
具競爭能力,而且由於生產發展而使國力增強.因此,英國成為荷蘭海上霸
權的有力競爭者.1651年8月,英國頒布《航海條例》,規定英國的一切進
口商品只準直接來自商品生產國,而且只能由英國船隻或商品生產國船隻裝
運.這不啻是對專營轉運貿易的荷蘭的一個沉重打擊.英荷間的矛盾發展到
武裝對抗,爆發了三次英荷戰爭(1652—1654,1665—1667,1672—1674).
結果,英國在經濟上和軍事上都擊敗荷蘭而成為主要的海上強國.
17世紀末開始的商業資本從屬於工業資本的歷史過程,不僅表現為英國
取代荷蘭而成為主要的海上貿易強國,也反映在特許公司壟斷貿易的衰落.
如前所述,特許公司在17世紀歐洲各國對外貿易中起過突出的作用.這個時
期,壟斷公司是資本積聚的強有力手段.但到後期,它們遭到本國各種利益
集團的責難,以及個體商人(包括無執照營業者,走私船等)愈來愈激烈的
競爭.英國政府不得不於1698年宣布對外貿易向所有英國商人開放,規定私
商需交付10%的利潤給皇家非洲公司,作為維護和警戒西非商站的費用.從
此,英國皇家非洲公司的壟斷地位結束了.所以,英荷之間斗爭的真正勝利
者是英國以工業資本為後盾的個體商人.
在18世紀,奴隸貿易"成為歐洲各國賴以存在的殖民地工業和商業的基
礎.它支配著西歐各國及其殖民地的關系;它是本世紀引起戰爭的最重要的
因素之一;它在從事奴隸貿易的國家的內政方面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①.
特許公司逐步衰落並終於解體,個體商人成為這個時期主要的販奴者.
荷蘭的霸權地位衰落後,它仍在進行一定規模的販奴活動,也是由個體
商人經營的.葡萄牙(包括巴西)仍是重要的販奴國家,它主要經營安哥拉
和莫三比克到巴西的販奴活動.英法成為主要的販奴國家.A.G.霍普金斯估
pp.28-29.
① 全稱theRoyalCompanyoftheSenegal,CapeVerdeandtheCoast ofAfrica.
② 庫蘭(Courland或Kurland)位於波羅的海東岸,為今拉脫維亞共和國的一部分.
① E.Donnan,op.cit.,vol.2,Preface.
計18世紀英國的船隻販運了大西洋奴隸貿易總數的2/3,法國船隻販運了1/5
①.
在英國,皇家非洲公司的衰落及個體商人勢力的增長,集中反映於倫敦
和利物浦在奴隸貿易中地位的倒置上.作為公司總部所在地的倫敦在對外貿
易中的領先地位急劇衰落.利物浦以工場手工業及個體商人的發展為後盾,
逐漸成為歐洲最大的販奴港.它靠近工業城鎮,鄰近的曼徹斯特,伯明翰和
約克郡西區的工業品可以通過水路很方便地運到利物浦碼頭,因此它從事海
外貿易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1750年,利物浦的販奴船已佔英國販奴船總數
的一半以上②.1795—1804年的10年間,在倫敦,布里斯托爾和利物浦三個
英國主要販奴港中,利物浦的販奴船和販奴數量都佔85%以上③.
法國在1713年前販奴活動主要由塞內加爾公司和幾內亞公司經營,不許
個體商人組織販奴遠航.1713年後,法國個體商人大規模參與販奴活動.1716
年法國開始廢除公司壟斷,開放盧昂,拉羅謝爾,波爾多和南特四個港口,
允許個體商人從事奴隸貿易.南特經歷了同利物浦類似的發展過程,成為法
國最大的販奴港.據認為,法國在1713年以後的80年內派出了3000多艘船
只去非洲沿海,從維德角到安哥拉,從莫三比克到德爾加多角,購買了125
萬名以上的奴隸,其中100萬轉運到法屬安的列斯群島等地,其餘的死於販
運途中①.南特至少佔法國18世紀販奴總數的一半②.
四,販奴體制,商道和航線
殖民主義者在非洲沿海的販奴活動,大體上是從塞內甘比亞(最早是葡
萄牙人以阿爾金島為據點的販奴活動,但為時較短,數量不大,沒有成為奴
隸貿易重要地區)向南向東發展到整個西非沿海,再向南到剛果,安哥拉地
區,最後發展到東非.奴隸都由內地商人販運至沿海,經由沿海商人轉賣給
歐美販奴商.奴隸貿易期間,在內地原有商道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
沿海通向內地的販奴商道.沿海各地的販奴體制不同,主要有三類:(1)殖民
者直接掠奪的體制,如葡萄牙人在安哥拉;(2)沿海中央集權國家由王室壟斷
貿易的體制,如黃金海岸,貝南灣;(3)商人經營的體制,其典型如西非的比
夫拉灣,東非阿拉伯人經營的販奴活動.
塞內甘比亞地區在黑奴貿易的第一個世紀里特別重要.1600年以前非洲
輸出的奴隸大約1/3來自這里③.16世紀葡萄牙人在甘比亞河及沿海建立了
① A.G.Hopkins,An Economic History of West Africa(《西非經濟史》), London1975,p.94.各種估計數
字出入很大.柯廷提供的數字表明,1701—1810年間運進美洲的奴隸數為6051700人,如果加上販運途中
15%的死亡率,則非洲輸出數約為700萬人.其中英國從非洲輸出2466800人,佔35.24%;法國969100
人,佔13.84%;葡萄牙2025500人,佔28.94%.參閱P.D.Curtin,op.cit.,pp. 211,268.
② Hopkins,op.cit.,p.95.
③ Donnan,op.cit.,p.623.這三個城市的販奴船及販奴總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