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分析英美兩國新聞傳播體系異同
與「宣傳模式」將大眾傳媒完全看成是統治精英的宣傳工具不同,「霸權模式」認為大眾傳媒在意識形態的生產過程中具有積極作用。處於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和話語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不斷斗爭、妥協、達成共識的變動中的領域。學者凱爾納(Kellner)從葛蘭西(Gramsci)的霸權理論出發,分析認為統治階級從來就不是固定的和統一的,而是在不斷的斗爭和商議中形成霸權的意識形態,因此大眾傳媒的系統性角色也不是「宣傳模式」所強調的完全被動的宣傳工具,而是一種積極的商議過程,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改變或抵制統治精英。(13)
全球化潮流強化政治傳播比較研究的價值
在70年代以來政治傳播學的橫縱向發展背景下,比較研究逐漸成為當代政治傳播研究最有價值的視角之一。比較研究的興起與政治傳播學轉向宏觀研究的歷史機遇相契合。早在1975年,學者Blumler和Gurevitch就指出政治傳播學界缺乏比較研究的視角,並呼籲建立政治傳播比較研究的理論框架。經過90年代的蓬勃發展之後,比較研究在當今的政治傳播學研究中已逐漸成為一股潮流。(14)正如學者Hallin和Mancini所指出,比較研究在概念構建和因果推論方面具有重要學術貢獻。(15)它在回答70年代以來政治傳播學的主要學術問題和應對全球化對政治傳播學的挑戰上,都具有重要價值。
概念構建:來自全球化的挑戰
媒體環境和政治環境既是政治傳播研究的背景、也是政治傳播研究的對象。它們的變化對媒體內容和媒體效果都會產生關鍵性的影響。現代政治傳播學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上世紀末以來現代化和全球化所帶來的發展和後果。政治傳播學的很多理論和概念都建立在對一個國家或者一種文化中的現象研究基礎之上,而這些概念可能將隨著全球化浪潮過時,急需理論創新。(16)一方面,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各國的政治制度和媒體制度正在逐漸趨同,朝著學者Hallin和Mancini所稱的「全球同質化」演變。(17)這種政治傳播的趨同過程被學術界用全球化、現代化或者美國化來概括。相比美國化強調美國對其他國家的單向影響,全球化的概念更加著重不同國家不同政治傳播體系之間的復雜的互動關系;(18)現代化的概念則在外界影響的基礎上,強調一國自身的內部發展也是各國政治傳播逐漸趨同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國際媒體產業的日益集中化,也加劇了媒體機制融合的速度。雖然從上個世紀末以來媒體產業的集中已不是什麼新鮮現象,但是在過去的一個十年,新一輪的媒體產業化和媒體市場開放浪潮在世界范圍內興起;(19)另一方面,各國的文化差異和結構性差異仍然對政治傳播研究有重要影響。正如Graber指出,文化差異是21世紀政治傳播學研究最重要的領域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政治傳播實踐有巨大的差異,尤其是非美國文化之下的政治傳播研究至今仍比較缺乏。(20)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比較研究因其對「共性和異性的強烈敏感度」而對政治傳播學研究具有特殊的意義。(21)它不僅能夠提醒研究者們避免簡單的模糊概括和推論,也能夠鼓勵研究者們超越一國一地的具體經驗而去探索更加普遍的規律。Blumler等學者稱比較研究是「黑暗中的一躍」,它使研究者們越過自身所處之地的局限,注意到那些在自身社會系統中不曾被注意到的現象,或者通過與其他系統的比較而獲得一種新鮮的視角來觀察自身社會系統中的傳播現象。(22)比較研究可以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中檢驗那些由西方社會體系建立起來的、曾被認為是普世的傳播學理論和概念,從而避免直接套用傳播學理論和概念的簡單假設。(23)例如,自90年代以來學界關於各國政黨競選中的政治傳播比較研究逐漸增多,雖然美國模式幾乎被認為是整個西方世界的統一模式,但實際上歐洲各國的政治傳播實踐盡管與美國趨同、仍有相當大的區別。(24)來自美國和歐洲的不少學者已意識到這個問題,並且強烈批評一概以美國模式為中心的政治傳播研究範式。(25)
因果推論:社會現象的系統關系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政治傳播學者們就媒體對公民參與下滑是否負責的問題以及媒體的宏觀系統性角色反復討論。雖然學界在媒體對於政治演變具有重要作用這一點上早有共識,但就媒體和民主政治制度之間的因果關系長期存在爭議。從研究方法的角度而言,比較研究更加擅長於回答社會現象之間因果推論的研究課題。目前在政治傳播學領域,最常用的研究方法還是內容分析、問卷調查和試驗。但如同Norris所指出,這些研究方法都有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26)內容分析是用來分析政治信息的最常用研究方法,但是樣本的選擇可能很難代表所有新聞媒體,內容分析的結果也無法代表受眾對這些信息的真實接受狀況;(27)問卷調查可以了解受眾的觀點態度,但這只是受訪者在調查那「一時一地」的觀點態度,並且難以掌握受眾的媒體消費的不同詳細狀況:試驗的研究方法則面臨著如何將試驗結果合理地推論到整個現實世界中的問題。(28)
然而,比較研究因其著重於從系統性的角度觀察和解釋不同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而對因果推論的課題具有特殊價值。要證明一種社會現象是另一種社會現象的唯一方法,就是比較這個社會現象同時存在和不存在的結果。(29)所以,因果推論要求研究者們分析在同一個社會系統或者文化背景中很難被發現的一些系統性變數。比較研究善於發現宏觀制度因素的影響,成熟的比較研究並非僅僅是對不同社會系統和文化背景中單一分散的社會現象進行比較,而是關注為什麼這樣的社會系統和文化背景會產生這樣的社會現象,從而進行宏觀的比較和推論,揭示不同政治傳播實踐的制度性原因。例如,學者Jeffrey Alexander通過對美國報業歷史的分析得出結論,工人報紙沒有得到充分發展是新聞專業主義強勢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這個結論卻遭到比較研究的質疑,因為在同一時期的北歐,工人報紙和新聞專業主義都呈現出了繁榮的景象。(30)
案例分析:英美政黨競選傳播的比較研究
本文在此處以英美兩國政黨競選傳播的比較研究為例,簡析全球化浪潮下比較研究對於政治傳播學術發展的價值。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Semetko等學者就依據可能影響新聞傳播在政黨競選中作用的系統性因素,設計研究框架並對英美兩國的政治傳播進行了對比。(31)這個研究框架中包括的系統性因素有:政治和政治家的社會角色,新聞記者對政治和政治家的一般態度;競選運動的專業化水平;媒體競爭的程度以及媒體的商業化或公共服務傾向。結果顯示,英美兩國的政治傳播有明顯的區別,尤其在競選運動的電視報道方面。英國的電視報道仍主要以政黨、政治話題為中心,媒體對政治相對尊重;而美國的電視報道則更多地以記者的個人評論為中心,競選本身則被娛樂化成「賽馬(horse-racing)」。也就是說,美國媒體對政治傳播的干預更深,美國政治的「媒體化」程度更濃。
然而,在當今全球化的浪潮之下,英國的政治傳播以及政黨競選本身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朝著所謂「美國化」的方向演進。隨著撒切爾夫人首次將「政治化妝師(spin doctor)」從美國引入英國,以及布萊爾帶著「電視神童(TV genius)」的昵稱登上權力的最高峰,媒體在英國政治傳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漸「美國化」。學者Blumler和Gurevitch運用早年Semetko等人提出的研究框架,對英美兩國的政黨競選傳播現象分別進行分析,界定兩國的異同之處,並對作為比較基礎的研究框架本身提出修訂,從而對「美國化」的概念進行反思。(32)他們的研究表明,英國的政黨競選傳播確實有「美國化」的傾向。一方面,英國政治家像美國同行一樣「專業」對待新聞媒體和選民。這體現在政治化妝師和公關專家地位的提高、新聞管理得到更高重視、傳播因素和傳播從業者對政策制訂的影響加深、政黨形象逐漸符號化成領導人的個人形象等。另一方面,英國媒體也更加獨立和強勢地參與到政黨競選的過程中,和美國媒體類似,出現在競選報道中的一些著名記者或評論員甚至比政黨候選人本身還要耀眼。但是,兩位學者同時指出,英國政黨競選傳播中仍存在「美國化」無法解釋的特徵。這包括兩國政黨競選的資金來源不同、媒體商業化程度不同及其對政治報道的影響、競選報道的數量、競選報道內容的多樣化程度、主流新聞界的創新和發展等。
㈡ 尼爾波茲曼的媒介觀點
尼爾.波茲曼說人們思維能力的退化,是因為思維方法從以文字為中心變成了以圖形像為中心,這只是表面現象,並不是根本原因,比如在中國人的娛樂活動中,電視所佔的比重並不高,中國很多人同樣的也不再思考了。尼爾.波茲曼以美國在18-19世紀時代為例,稱那時為印刷機統治時代,人們都關心時事,善於思考,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直到電視機出現。其實那是美國處在建國初期,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系還不穩定,各階層的人們為了爭取自己的利益,不得不盡力表達自己的主張,自然就會關心政治。待各方的利益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了,一切似乎都完成了以後,人們就覺得沒有值得他們思考的東西了。沒有了利益的驅動,所以人們不再思考。尼爾.波茲曼既沒有找到問題的真正根源,也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西方傳統文化里以基督教文化為主,倫理道德思想比較簡單,認為人在世上應該崇敬上帝,刻苦修煉,死後才能進天堂享福。西方文藝復興以後,西方人就逐漸拋棄了宗教,特別是近現代生產力越來越發達,物質越來越豐富,他們就不再追求天堂的幸福,因為幸福已經降臨人間。由於信眾人數的大幅減少,西方國家每年都有大量教堂被迫關閉、拆毀、出租或是出售。許多教堂被改造為博物館、餐館、健身房、住宅、倉庫、超市、溜冰場、迪廳、幼兒園,甚至是清真寺。人們不再信仰宗教,宗教的戒律也就不會再遵守。加上他們自由主義的傳統,崇尚不受約束的個人主義,一切都以個人為中心,不在意自身與社會的關系。西方社會長幼無序,男女無別,人慾橫流,就像《美麗新世界》里的人,除了睡覺吃喝就是玩樂縱欲,就像畜生一樣,他們稱這叫做「回歸自然」!孟子曰:「人之有道也 飽食暖衣 ,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如果離開了道德教化,富裕很可能成為道德墮落的深淵。這種缺失了信仰和倫理道德的社會,看似歌舞昇平逍遙自在,卻經不起風吹雨打,看看卡特里娜颶風和新冠肺炎下的美國。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人對自然界的認識在飛速發展,可大眾在對自己精神世界的認識上,智力卻是在退化。 人們都不愛動腦筋,有吃就吃有喝就喝有玩就玩,看見別人怎麼說就跟著怎麼說,別人怎麼做,就跟著怎麼做,不管有無道理,人們的理由就是:別人都是這樣的。他們還把這種盲從叫作「時尚」。盡管他們拚命鼓吹個性自由,但在他們身上卻難以找到個性,連說話都眾口一詞。不論是電視主持還是市井小人,說話都要講究「時尚」,糟蹋漢語,比如用「狀況」排擠掉「情況、」「問題、「麻煩」、"「意外」;用「團隊」代替「隊伍」丶「集體"、「組織」、甚至「團伙」等等。有的電視台還專門開有"時尚頻道",用粗製濫造的低劣電視劇夾帶向觀眾散布庸俗和荒謬。「時尚」藉助電視和網路強大的影響力,能夠左右不再思考的人們的行為。喜歡盲從的人不需要自己動腦筋去判斷、推理,放棄了思考,所以能使人感覺活得輕松、自在;因為只管當下,不看長遠,所以能使人無憂無慮,無知無畏。所以在西方國家像「五G傳播新冠病毒。」「注射消毒劑能治療新冠肺炎。」諸如此類荒誕不經的蠢話竟然會有很多人信以為真,使這些具有世界頂尖文化教育水平的西方世界彷彿一下子回到了中世紀。
現在的中國也跟《娛樂至死》里的美國一樣,人們變得只願意接受不需要動腦筋思考的視頻和圖片,比如的搞笑短視頻,一些令人捧腹的綜藝節目,粗製濫造的影視劇,而對一些需要動腦思考和理解的文字望而卻步。人們說話寫字不在乎表達意思是否准確,不認真遣詞造句,把細膩,優美、豐富、生動、精緻的漢語詞彙,變得含糊單調死板,除了前面提到的「狀況」、「團隊」,還有把高興、愉快、歡喜、快樂、舒暢、愜意、興奮、興高采烈、歡天喜地等等,統統都變成了「開心、開心、開開心心」!不管符不符合語法規則,開口就是「然後然後」、「有說過、有看過,有做過」,就像患了語言表達障礙綜合症。無聊的東西在人們眼裡充滿了意義,語無倫次變得合情合理,使用錯別字和病句成了「時尚」,這些荒謬的事情尤以電視為甚!幼稚得如同嬰兒語言一般的所謂"網路語言"也應運而生。話語的嚴肅性、明確性和價值都出現了嚴重的退化,人們日漸失去對社會事務進行嚴肅思考和理智判斷的能力,被輕佻淺薄的文化環境變成了既無知且無畏的理性文盲。人們不再需要智慧,所以覺得情商應該優於智商。尤其是在這個反智的時代,人們以錯誤為榮,越錯越得意,越錯越「時尚,」我們的文化也越來越像滑稽戲。
㈢ 英國人的思想開放嗎
電影中折射出的英國人婚戀觀是什麼呢?在英國,愛情可以說是整個生活和生命的全部。正如影視劇作中的一樣,常常會有一些人像瘋子似的,固執沖動地追求著他們自己的愛情。英國人也是如此。英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英國人也一直被傳統觀念所束縛所壓制。不分男女,大多數的英國人都受過高等教育,所以他們的文化素質都比較高。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使得英國人在行為上雖然受到壓制,但是他們的思想卻是高度自由和開放的,甚至比宣揚民主和自由的美國人的思想更開放。
當有著奔放而自由的愛情觀的英國人意識到自己陷入愛河的時候,會全然不顧及對方的感受,展開猛烈瘋狂的愛情攻勢,頻繁熱烈的寫情書、打電話和送玫瑰等等,溫柔的說一些海枯石爛之類的情話和誓言。英國人對愛情的表達非常直率、大膽,情感奔涌如暴風驟雨,真摯甚至瘋狂。例如,達西不惜與世俗的看法、與家族的期望對抗,把它們統統拋開,也要瘋狂的向伊麗莎白表白:「你把我的軀體和靈魂都占據了」、「我愛你,最真摯的愛」。達西整晚地睡不著,從彭布利一路泥濘堅定地走到伊麗莎白家,再次深情地向她表白。這些都是英國人奔放而自由的愛情觀的體現。
請點擊輸入圖片
在英國,即使是家人或者關系親密的朋友都很少干預對方的私生活,即使有親人或者朋友在進行非典型戀愛交往,也很少受到阻撓。非典型指的是不一般的戀愛關系,或者說不被一般人看好的戀愛關系,其中包括同性戀、婚外戀、老少戀等。由於英國人重視個人隱私,他們不想陌生人甚至是家人質疑他們的私人生活,與此同時,他們也會重視其他人的隱私,不會特意關注別人的私事。無論男女老少,英國人都認為,喜歡上某個異性是很正常和必要的事情,他們把談戀愛當作終生的事業來對待。基本上很多年輕人十五六歲就開始約會,甚至戀愛、結婚。
㈣ 英國人的價值觀和美國人的價值觀的差異
英美價值觀的共同點:人文主義,以個人為中心,注重實現個人的價值。民主自由平等法制。前者是受到文藝復興的影響,後者是受到法國思想啟蒙運動的影響,這兩個運動發源於英法,後來擴展到歐洲和各國和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也受此影響。我國當時有新文化運動。
英美價值觀的不同點:美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強調個人價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開拓和競爭,講求理性和實用,其核心是個人中心主義。倡導個人英雄主義,好萊塢大片的各種超人和漫威系列電影可以證明。美國提倡通過個人奮斗實現自身價值,我們熟悉的有「美國夢」這個詞。
英國人講究紳士風度,注重禮儀和遵守社會秩序。
㈤ 英國文化概況
宗教
在英國,每個人都享有宗教自由,因此,在英國各中心地區也形成了多種不同的宗教信仰蓬勃發展的局面。英國有兩個「官方的」教堂:即英格蘭教堂(英國聖公教會)和蘇格蘭教堂(長老教派),除此之外,各種不同的宗教和數不勝數的教派在英國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
絕大多數的英國人都信奉基督教,盡管當前去教堂做禮拜的信徒人數並不多,每周大約只有110萬人。穆斯林是英國國內最大的非基督教團體(超過150萬人),此外,印度教、錫克教和猶太教也擁有大量的信徒,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長。
悠遠而多元化的宗教歷史在英國的另一個產物就是遍布英國各地令人嘆為觀止的教堂、寺院和修道院建築。格拉斯敦伯雷修道院,是以往凱爾特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曾經在亞瑟王的傳奇故事中扮演過重要的角色;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戲劇色彩也非常濃厚,相傳聖奧古斯汀於公元597年從羅馬來到英國傳福音,五年之後,他主持修建了坎特伯雷大教堂。
有很多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都脫胎於英國的宗教歷史,其中包括在英國發動新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充滿神秘色彩的聖帕特里克,現在每年世界各地都慶祝他的節日;以及大名鼎鼎的羅賓漢傳奇故事中十二世紀時的獅心王里察德等等。
博物館與美術館
當今的一代和他們的後代子孫很幸運,因為英國長期以來在不斷地收集藝術品,並將其登錄造冊。英國為數眾多的博物館和美術館所珍藏、展示的各種各樣的文物,成為人們了解古今中外的藝術、文化和歷史知識的一個舉世罕見的寶庫。英國的博物館包括各主要的國家級收藏機構以及約1000個獨立的博物館,其中近800個博物館由當地政府提供贊助。
位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是英國收藏文物數量最多的機構,幾乎各種主要的學科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同時,其對外展示的數千件珍貴文物中還包括了來自古埃及、古亞述王國和古希臘的藝術珍品,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藝術寶庫。大英博物館還舉辦各種專題展覽和展示,並提供各種類型的參觀向導服務。此外,大英博物館新近完工的庭院和穹頂本身就是傑出的藝術作品。另外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去處就是國家科學與工業博物館,它包括科學博物館及其在各個區域的分支機構、約克郡的國家鐵路博物館和設於布萊德福特的國家攝影、電影和電視博物館。
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和國家美術館同樣收藏了大量豐富的藝術品。新建成的蘇格蘭博物館致力於收藏與國家歷史相關的文物,憑借其富於想像力的展品陳列很快就聲名鵲起。蘇格蘭其它的博物館都是專題博物館,其中包括飛行博物館、服裝博物館、戰爭博物館以及農業博物館等等。位於卡迪夫(CARDIFF)的威爾士國家博物館和北愛爾蘭美術館的藏品中不僅包括各種藝術精品,同時還收藏了很多代表本地區文化的藝術品和文物。
英國的獨立博物館和美術館進行收藏、展示的主題極其豐富,其中甚至還包括一個為熱心打理草坪的人士而提供的割草機博物館。
在英國,包括倫敦、伯明翰、考文垂、曼徹斯特、伊普斯威奇、格蘭扁和貝爾法斯特等很多城市都建有以運輸史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同時還展出很多二十世紀的老式汽車。不過,在英國,以令人驚嘆不已的航空史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數量更多。
媒體
英國報紙的人均銷量比任何發達國家的都多。全國共有約1350種報紙,7000種周刊和雜志:《每日快報》、《每日郵報》、《每日鏡報》、《每日星報》、《太陽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衛報》、《獨立報》、《泰晤士報》、《世界新聞》、《星期日快報》、《星期日鏡報》、《星期日郵報》、《人民報》、《星期日電訊報》、《觀察家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和《經濟學家》等。到2004年3月前的6個月,英日報每周發行總量為1270萬份,周日發行量為1400萬份。
通訊社主要有3家:路透社、新聞聯合社和AFX新聞有限公司。英國共有5家通過地面發射的覆蓋全國的電視台,即英國廣播公司(BBC)、第三頻道 英國獨立電視台(ITV)、第四頻道(Channel 4)、第五頻道(FIVE)和專門針對威爾士地區並使用威爾士語的S4C。此外還有衛星電視和有線電視,如天空電視等。
㈥ 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有哪些主要觀點
他的名句「媒介即是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塑造了為當代對媒介的基本認知。
麥克魯漢的媒體觀:媒體是人體的延伸。媒體就是信息。媒體有「冷」「熱」之分。媒體導致社會變動的最強大力量。 強調獲得訊息的方式比訊息內容本身更來得重要、更有影響力。 並提出傳播科技不僅可以引起人類感官能力變化更可以促進社會結構的變化,並引發了對於媒介科技的研究。
在他之前,人類把媒介看成是一種運載信息的工具,媒介並不能改變信息內容,但他點出媒介的影響力,能引起了人間事物的尺度變化和模式變化,塑造人的組合方式和形態。
(6)英國人有什麼樣的媒體觀擴展閱讀:
學術著作
1951年,麥克盧漢第一本專著《機器新娘》出版,這本書廣泛分析報紙、廣播、電影和廣告產生的社會沖擊和心理影響,但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直到六十年代初,麥氏依然不名一文,在大學教英美文學。衣著隨便,丟三落四,清瘦的面相中透出幾分厚道。在時尚的美國學界看來,這個北美人像是個不合時宜的堂吉訶德。
但接著他的二本著作出版:《古登堡星系》(1962)、《理解媒介》(1964),一時間令人嘆為觀止,在人文學科領域引起強烈震撼。《舊金山記事報》稱為 「最為炙手可熱的學術財富」。
到了1965年秋天,《紐約先驅論壇報》不得不宣告該書的作者是「繼牛頓、達爾文、弗洛伊德、愛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後的最重要的思想家……」。一夜成名的麥克盧漢到處演講,聽者如雲。記者描述說:他獲得了人們「以偏執狂似的不可抗拒的信仰所賦予的、羅馬祭師才享有的那種魅力」。
㈦ 英國新聞傳播業對世界的貢獻
英國新聞傳播業對世界的貢獻:
一、英國新聞傳播是發源地之一
1、威廉.卡克斯頓在1476年開辦了英國第一家印刷所,1480年發行傳單位宗教書作廣告。同時還是翻譯家和出版家,1481年出版了第一本圖解的英文網路全書《世界鏡鑒》。
2、 巴特在1605年出版不定期新聞書《約克郡謀殺案》,1624年,與出版商尼科拉斯.波爾尼合作創辦《每周新聞續編》,連續出版23期以上,標志著英國報業的又一進步。1641年又參加第一家報道國會新聞的《國會新聞》的編輯工作,被認為是英國第一位報人。
3、《每周新聞》是英國第一家定期刊物,於1621年8月13日創刊,創辦人尼古拉斯.伯恩和托馬斯.艾克爾。這也是news 作為「新聞」之意,第一次用於刊名,從此流行開來。
二、英國早期的新聞發起人物,包括爭取出版自由斗爭,都為世界新聞的發展打下來思想基礎
1、約翰.利爾本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平均派領袖,也是傑出的出版自由戰士。 平均派是城市小資產階級和農村中下層農民利益的代表。利爾本是卓越的宣傳家,他堅信天賦人權,提出取消國王和上議院,呼籲自由、民主,實現信仰自由等要求。他被稱為「生而自由的約翰」。
2、彌爾頓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家和政治家,偉大的詩人。1644年發表了《論出版自由》的演說,系統闡述了出版自由思想。從彌爾頓的這種思想出發,形成了現代關於「觀點的公開市場」以及「自由修正過程」的概念。彌爾頓的《論出版自由》是「資產階級新聞理論的基石」。
3、1803~1875,沃爾特第二接辦報紙之後,《泰晤士報》進入黃金時期,並成為英國最大最權威的報紙。《泰晤士報》成為獨立報紙,這一時期的報紙是工商資產階級的代言人,與統治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在工業革命的背景下能成為影響英國政局的主要力量。
三、英國的公共電視台BBC的模式對新聞界來說是一個不錯的模板
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簡稱BBC,是英國的一家由政府資助但獨立運作的公共媒體,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體之一,提供包括書籍出版、報刊、英語教學、交響樂團和互聯網新聞服務。
今天的BBC除了是一家在全球擁有高知名度和覆蓋度的媒體之外,還提供包括書籍報刊出版、英語教學、交響樂團和互聯網新聞服務等其它各種服務。在BBC剛誕生的年代,AUSTIN SEVEN就是BBC的熱門話題之一。
(7)英國人有什麼樣的媒體觀擴展閱讀
英國是世界上新聞傳播業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擁有全球知名的通訊社、廣播台,以及報社。英國新聞傳播業的領先地位與英國大學提供的優質高等教育息息相關,英國大學新聞傳播專業歷史悠久、范圍廣泛,針對每一個專注領域都有相應的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文憑。
英國大學新聞傳媒教育素以與創意文化產業的緊密聯系著稱,重視實踐性教學以及為學生提供頂尖傳媒公司的實習工作機會。世界領先的產業環境,優質的高等教育和巨大的高端人才需求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學生到英國留學學習新聞傳播。
㈧ 英國文化五大特點是什麼啊趕著做PPT呃,希望多多幫助!!
別的地方看到過,我存下了,希望也能對你有所幫助
1. 語言與交流
隱私對英國人來說十分重要。個人問題,例如婚姻、有無孩子、戀愛關系、個人經濟狀況、健康等涉及私人的話題在相互不熟識的情況下應當盡量避免。
英國人很有幽默感,有時他們在調侃的時候,可能看起來很嚴肅。他們善於自嘲,但絕不會對別人的遭遇幸災樂禍。
談正事時,喜歡直接切入主題,表達意見也不願拐彎抹角。英國人「No」的時候,他們要說的正是這個意思,並非要討價還價。
說話時候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語言,不要用手來指著他人,因為在英國這樣的行為被認為是不友好的動作,在說話的時候不要靠對方太近。
2. 風俗禮儀與生活習慣
英國人普遍有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公共事業、慈善事業等都很關注。
英國人很注重禮貌修養,談話總習慣輕聲細語,很少大聲喧嘩。在他們眼裡,高聲喊叫(特別是在樓外喊人)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球賽中除外)。
英國人彬彬有禮,提出請求時說「Please」,接受了幫助或者服務後說「Thank you」,無論事情是多麼微不足道。
先人後己的禮讓行為在英國很普遍。有「女士優先」的良好社會風氣,對婦女老人都是很尊重的。
英國人很自覺地遵守公共秩序,需要等待時會自覺排隊。在自動提款機旁,人們會有意識地與正在使用機器的人保持合理的距離。在擁擠的地方,人們習慣盡量保持距離,避免碰撞。在自動扶梯上會自覺靠右站好,以便急於通行的人從左側通過。
英國人平時在穿著方面比較隨便,以休閑為主。但是在正式場合(商務會面或晚宴)會著相應正裝。一般男士為正式西裝,女士為職業裝或禮服。
拜訪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對方,不速之客會讓人討厭。應避免在晚上10點後打電話到別人家。
到英國人家中做客,應准時赴約,並應准備一些小禮物送給主任,早到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餐後應留下來進行社交談話,如果一吃完就告辭是非常不禮貌的。
英國從2007年7月頒布法令,禁止在公共場所吸煙。你確實想吸煙,要到戶外請請勿亂扔煙頭。如果想在自己住宿的室內吸煙應該先整的房東和其他方可的許可。發現擅自在室內吸煙會得到警告,嚴重者會重罰。
英國人喜歡互贈賀卡,逢年過節,親友生日,結婚或生病等都喜歡送賀卡恭喜或者慰問,以表心意。
酒吧是英國人喜歡與朋友相聚的社交中心。中國學生可能會被邀請出去喝一杯「go out to have a pint」,作為與英國學生社交的開始。除非有24小時營業執照,大部分英國酒吧安法律規定晚間11點即關門。
3、在餐館和商店中
安靜地吃東西並且吃完自己餐盤里所有食物是禮貌的行為。把刀叉平行放在餐盤上表明已經吃完了。如果沒吃完,就把刀和叉分開成八字形放在餐盤上。
英國人喜歡在吃飯的時候聊天。但要注意,吃東西的時候張大嘴,哪怕是說話,是不禮貌的行為。訣竅是:吃東西和說話交替進行;指望嘴裡放少量食物。如果必須張大嘴,請用一隻手遮擋它。
英國人不吃動物的頭、足和內臟器官,所以他們形象地稱,他們只吃動物的肉,而不吃動物。
在英國人的食物中馬鈴薯替代米飯作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不習慣用餐時吃馬鈴薯,不要不好意思要米飯。
在資助快餐店中,顧客在餐後應當收拾廢棄物。
英國人喜歡明碼標價,不喜歡討價還價。
英國人有付小費的習慣,但不是很嚴格。
㈨ 國際主流媒體有哪些
國際主流媒體有:
1、美國聯合通訊社:是美國最大的通訊社,國際性通訊社之一。美聯社編輯部門有總編室、國際部、對外部、經濟新聞部、體育新聞部、圖片新聞部、特稿部、廣播新聞部。
2、法國新聞社:成立於1944年,是與路透社、美聯社和合眾社齊名的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訊社之一。前身是由夏爾·哈瓦斯於1835年創建的「哈瓦斯通訊社」。法新社是西方四大通訊社中資格最老的一個。
3、路透社:是世界上最早創辦的通訊社之一,也是目前英國最大的通訊社和西方四大通訊社之一。路透社是世界前三大的多媒體新聞通訊社,提供各類新聞和金融數據,在128個國家運行。
4、俄羅斯新聞社:創建於1961年,是俄境內外提供信息時效性強、高水平的權威新聞媒體之一。每天,全世界都有幾百萬人閱讀、收聽、收看和轉載俄新社的信息。
5、中國國際新聞通訊社:簡稱「新通網」,是中國香港以對外報道為主要新聞業務的通訊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華僑華人和與之有聯系的外國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國際性通訊社。
㈩ 英國的文化特色有哪些
1、語言與交流隱私對英國人來說十分重要。個人問題,例如婚姻、有無孩子、戀愛關系、個人經濟狀況、健康等涉及私人的話題在相互不熟識的情況下應當盡量避免。
2、 風俗禮儀與生活習慣英國人普遍有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公共事業、慈善事業等都很關注。英國人很注重禮貌修養,談話總習慣輕聲細語,很少大聲喧嘩。
3、在餐館和商店中安靜地吃東西並且吃完自己餐盤里所有食物是禮貌的行為。把刀叉平行放在餐盤上表明已經吃完了。如果沒吃完,就把刀和叉分開成八字形放在餐盤上。
4、英國人有付小費的習慣,但不是很嚴格。通常在餐廳要按帳單的10%左右付,給行李員消費按每件行李50p付,給計程車四季可以按票價的10%-15%付,理發一般付2鎊,飯店旅館等帳單中不含服務費,應將10%的費用分別付給對自己有幫助的工作人員。影劇院、加油站等場所無需付小費。
(10)英國人有什麼樣的媒體觀擴展閱讀:
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傳統的英國人非常重視餐桌上的禮儀 懂得這些得人被視為有教養的人 細節很多 在這里就簡略的解釋一下 剩下的需要在實踐中體會與英國人交流中學習
刀叉的擺置
用餐中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暫時休息片刻,可將刀叉分放盤中,刀頭與叉尖相對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還是繼續吃。如果是談話,可以拿著刀叉,無須放下,但若需要作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可手執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
刀叉的拿法
兩只一組使用刀、叉為正式的用法,右手拿刀,左手拿叉,與筷子同樣的是以兩只為一組。刀用來切割食物,叉用於送食物入口。
刀叉的用法
刀叉有不同規格,按照用途不同,其尺寸的大小也有區別。吃肉時,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號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開胃小菜時,要用中號刀,叉或勺一般隨刀的大小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