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介紹下英國古代牧羊犬越詳細越好!
英國古代牧羊犬是英國最古老的牧羊犬種之一。在古代英國西部農村地方為了趕家畜到牧場,農夫們飼養出這種機敏的牧牛,牧羊犬種.此犬的祖先包含了長須牧羊犬及各種歐洲牧羊犬之血統.19世紀時,古英國牧羊犬廣為農業地區使用。1873年,首次在英國展示會上公開亮相。
英國古代牧羊犬是一種健壯、緊湊、正方形比例、和諧的品種。非常迷人,被毛豐厚、濃密,但不過分,肌肉發達,身軀強壯。這些品質,結合了他的活潑,使他能符合一個牧羊犬或畜牧犬的苛刻標准。因此,無缺陷是非常重要的。他的吠聲非常特別,象「罐裝酒變質」的聲音。
英國古代牧羊犬的外貌特徵
大小:肩高(從馬肩隆到地面的距離),雄性約22英寸(55.8厘米)或更高。雌性約21英寸(53.3厘米)或更高。
頭部:寬大且最好呈正方形,給大腦足夠的空間(提供更高的智力)。眼睛上面的部分(眼窩以上)適度圓拱。整個腦袋被濃密的毛發所覆蓋。
眼睛:褐色,蘭色或一個眼睛褐色、一個眼睛蘭色。如果是褐色,顏色越深越好;如果是蘭色,灰白色、青灰色或環狀眼睛都很典型。琥珀色或黃色眼睛不符合需要。
耳朵:中等大小,平貼在頭部兩側。
鼻鏡:黑色,大且寬闊。
頸部:還算比較長,溫和地圓拱。
背線:馬肩隆比腰部略低,但沒有軟弱或鬆弛的跡象。注意:背線是這一品種特有的、區別於其他品種的特徵。
身軀:最好是短而緊湊,臀部比肩部要寬,肋骨支撐良好,胸部深而寬。既不是厚板胸、也不是桶狀胸。腰部非常結實,且略微圓拱。
尾巴:斷尾,尾巴在貼近身體處切斷,所以沒有自然擺動的尾巴。
前軀:肩胛骨傾斜向後,尖端狹窄。前肢絕對筆直,且骨量充足。從馬肩隆到肘部的距離與從肘部到地面的距離相等。
後軀:圓且肌肉發達,飛節位置低。站立時,無論從哪個角度觀察,跖骨都垂直於地面。
被毛:非常豐厚,但不能太過分,使他顯得很肥胖,質地較硬,不直,但很蓬鬆,不能捲曲。毛發的品質和質地要比單純的毛量更重要。平坦或柔軟的被毛屬於缺陷。在沒有修剪和季節性脫毛前,底毛具有防水能力。耳朵上有適量被毛,整個腦袋被毛發所覆蓋。頸部也有大量被毛。腿部周圍都是毛發。大腿和臀部的毛發比其他部位的毛發要更濃厚、更長,形成所謂的「夾克」。被毛輪廓和質地都可以用人工方式修剪、清理,但足爪和屁股不能修剪。
毛色:何深度的灰色、灰白色、蘭色或芸石色,帶有或不帶白色斑紋(或相反)。任何深度的褐色、駝色都不受歡迎,且不被鼓勵。
蘇格蘭牧羊犬所需營養
第一類:餵食羊肉和牛肉,土豆以及玉米,燕麥和小麥等谷類混合物。這類食物所含有的營養比較適合英國古代牧羊犬的消化以及腺體功能的吸收利用。
第二類:適當均衡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糖類,脂肪,維他命以及礦物質。一些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的需求,需要講究適量,而不是傳統概念里的越多越好,一些微量元素或者礦物質超出了需求會對寵物的器官造成一定的傷害,甚至病變。例如:鈣質,其他品種的狗如果攝入過多的鈣質,不能被完全吸收排泄的話,就會在腎臟里堆積,引起腎結石。
英國古代牧羊犬千萬不能補充維他命C和鈉,因為這2個微量元素會損害其肝臟和腎臟。
古代英國牧羊犬之來歷
古代英國牧羊犬又名舊種英國牧羊犬、截尾犬、缺尾犬、無尾牧羊犬、老英國牧羊犬等。
古英國牧羊犬出生時就缺尾巴。因此,在歐洲大陸就稱它為缺後犬。而古英國牧羊犬這個名字首先出現在蓋思斯巴羅的一幅肖像畫中。
大學家沃森研究認為,古英國牧羊犬始於1800年,至今只有200年的歷史。其來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此犬種是由英國當地的獵犬與俄國高加索的長毛牧羊犬雜交而育成,與高加索長毛牧羊犬為同一個血統。另一種說法認為,此犬種是200多年前,由歐洲牧羊犬杖帶到英國與當地牧羊大雜交而成,是一種新的混血犬。
1865年,老英國牧羊犬第一次參加了犬展。1888年,建立了古英回收羊犬俱樂部。這個俱樂部的主要工作,不僅要保持這個品種的特性而且要保持整個品種的純種,不使其血統雜亂。到了20世紀初,這個品種就已獲得很高的聲譽,在世界范圍內繁育開了。
古代牧羊犬
一種健壯、緊湊、正方形比例、和諧的品種。非常迷人,被毛豐厚、濃密,但不過分,肌肉發達,身軀強壯。這些品質,結合了他的活潑,使他能符合一個牧羊犬或畜牧犬的苛刻標准。因此,無缺陷是非常重要的。他的吠聲非常特別,象「罐裝酒變質」的聲音。古代英國牧羊犬,Old English Sheepdog,古代英國牧羊犬圖片,古代英國牧羊犬介紹,古代英國牧羊犬資料
古代英國牧羊犬有健壯的身體,呈非常緊湊的正方形,十分和諧。它的被毛非常迷人,很豐厚、濃密,卻一點也不顯的過分.它有很發達的肌肉、強壯的身軀。這些品質,不但包含的它的活潑,更能使它成為一個合格的牧羊犬或是畜牧犬。所以,不能有缺陷是十分重要的。它的叫聲十分有特點,與「罐裝酒變質」的聲音極為相似。
體型
大小:古代英國牧羊犬肩高(馬肩隆與地面之間的距離),雄性約55.8厘米(22英寸)也許會更高。雌性53.3厘米(約21英寸)也許會更高。比例:體長(肩胛前端與坐骨[突出位置]之間的距離)等於肩高,不會出現細長腿或短腿,更不會出現身體長的現象。體質:有發達的肌肉,骨量十分的充足。
頭部
古代英國牧羊犬表情是十分聰明的。它的眼睛有褐色的,蘭色,或兩隻眼睛一個是褐色、一個是蘭色的。如果是褐色,顏色深的更為標准;如果古代英國牧羊犬是蘭色,灰白色、青灰色或環狀眼睛的都屬於非常典型的。琥珀色或黃色眼睛是不可以的。耳朵:它的耳朵大小是中等的,在頭部的兩側分別平貼著。腦袋:它的腦袋非常的寬大,如果是正方形的,就非常的標准,好有足夠的空間留給大腦(為了有更高的智力)。古代英國牧羊犬眼睛上面的部分(眼窩以上)呈圓拱形,是很適度的。毛發把腦袋全部覆蓋住。止部:它的止部很清晰。頜部:它有比較長的頜部,非常的結實,是正方形的,被削短。注意:有太長、太細的、及像被截斷似的口吻屬於缺陷。鼻鏡:它有黑色的鼻鏡,很大,十分的寬闊。它的牙齒是很整齊的大牙齒,十分的結實。有鉗狀咬合或呈緊密剪狀的咬合。
頸部、背線、身軀
古代英國牧羊犬的頸部非常長,呈溫和地圓拱狀態。它的背線:馬肩隆與腰部相比,稍微有些低,但不會出現有軟弱或鬆懈的現象。注意:它的背線屬於這一品種專有的,和別的品種是不一樣的。身軀:它的身軀是短而十分緊湊的,臀部和肩部相比,寬,肋骨有很好的支撐性,胸部非常的深而且很寬,這樣是最好的。它不會是厚板胸、也不會是桶形狀的胸。腰部看起來十分的結實、有力,稍微的有些呈圓拱形。尾巴:它的尾巴屬於斷尾,因為它的尾巴切斷處是貼近身體的,所以尾巴沒有自然擺動的現象出現。
前軀
古代英國牧羊犬的肩胛骨部位向後方傾斜,頂端變的很窄。它有十分筆直的前肢,而且骨量非常的充足有餘。馬肩隆到肘部的距離等於肘部到地面的距離。
後軀
古代英國牧羊犬有很圓且肌肉十分發達的後軀部位,飛節位置稍微有些的低。在它站立時,不管從哪個角度看,跖骨都是與地面平行的
。英國老式牧羊犬事實並不是古老的犬只,牧羊犬約有200年的歷史,全身長滿長而卷的毛,需要足夠的運動來維持健康的身體。 英國古代牧羊狗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一隻長毛狗,活像一個大型毛絨玩具,樣子傻兮兮的十分可愛。這種狗看似很笨,一臉傻氣,其實它一點也不笨,而且是一種工作犬,曾經是牧羊人的得力助手
歷史:雖名為古代,但卻不確切知道其歷史,一般認為是在一百五十至二百年前的十八世紀初期,主要用在市場上追趕牛羊之用,所以被稱為「家畜商人的狗」。 最初是由19世紀牲畜販子將蘇格蘭牧羊犬、俄羅斯狼犬所培育出來的品種,屬大型犬,古代牧羊犬具有領導羊群的優秀資質,易訓練,個性溫和, 服從性亦算高,如果讓它看家護院,也會十分適合。
特徵:全身被著捲毛,外表看不到臉,有尾巴。剛出生的幼犬,應在出生後二至三天內斷尾。以側對步步行,體形呈箱形,體高與體長幾乎相同。全身被毛柔軟彎曲,頭大而圓,被長毛遮住臉面,無尾,走路搖搖晃晃,模樣十分可愛。不動的時候,常被當做絨毛玩具。他的眼睛被毛覆蓋著,不是很管用。據說走路經常會撞到柱子啊什麼的。好奇的人經常會有扒開他臉上的毛,有看看他眼睛長什麼樣的想法。
毛色毛質: 一般而言此犬的毛屬於細粗毛,不屬於捲毛也不是直毛,下毛具有防水性。顏色為灰色、藍色等。白色的披毛上,可有灰色或藍色的色斑,而啡色或黃色斑則為失格表現。
性格:英國最古老的牧羊犬之一,是極有魅力的家庭犬。性格聰明溫和,大膽、機敏隨和、友善、長大後不喜歡亂跑亂跳,但小時候可是個頑皮的小傢伙哦。對人忠實友善,平易近人,屬大型犬,古代牧羊犬具有領導羊群的優秀資質,易訓練,服從性亦算高,也十分適合深受兒童們的喜愛。
飼養小帖士:
英國古代牧羊犬是個大塊頭,好運動,毛濃密程度居所有狗類之冠。因此它的長毛很容易打結變臟。主人要注意充分地做好毛發的日常護理工作。對於毛結,你可以先用手拉松,然後用針梳慢慢挑開,然後再用排梳順毛梳理,並且給狗狗用專業浴液洗澡。最後用干凈的大毛巾把毛下的水吸干,使用專業電吹風把毛發吹乾。
英國古代牧羊犬因後腿的關節構造特殊,年老易患關節炎,需長期醫護。
此犬是大型犬,不太適合全天拴在屋內飼養。
犬種: 英國古代牧羊犬
原產地:英國
犬用途:牧羊
家居和諧指數:** 性格穩定指數:**** 容易相處指數:****
外貌指數:***** 運動指數:** 吠叫指數:**
❷ 古代葉天士是用什麼方法解決瘟疫
葉桂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國最早發現猩紅熱的人。在溫病學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後,江南出現了一批以研究溫病著稱的學者。他們以葉天士為首,總結前人的經驗,突破舊杠杠,開創了治療溫病的新途徑。葉桂著的《溫熱論》,為我國溫病學說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辨證的基礎。他首先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論點,概括了溫病的發展和傳變的途徑,成為認識外感溫病的總綱;還根據溫病病變的發展,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辨證施治的綱領;在診斷上則發展了察舌、驗齒、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醫章虛谷高度評價《溫熱論》,說它不僅是後學指南,而且是彌補了仲景書之殘缺。其功勞很大。
請採納
❸ 古代人得了瘟疫怎麼辦
晉朝葛洪《肘後備急方》認為「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並立「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一章,記載了辟瘟疫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溫病散等治療、預防溫疫的方劑。
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九·傷寒》立「辟溫」一章,記載治療溫疫的方劑。
宋代醫家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一·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氣在上,瘟疫大作,必先頭痛或骨節疼,與傷寒、時氣、冒暑、風濕及中酒之人其狀皆相類。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況巴豆之丸乎。」對瘟疫的臨床表現、治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元朝醫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溫疫五》:「瘟疫眾一般病者是,又謂天行時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總結了溫疫的治療方法。
明朝醫家吳又可目睹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在前人有關論述的基礎上,對溫疫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探討。其所著的《溫疫論》是我國論述溫疫的專著,對溫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指出溫疫的致病因子是「異氣」,又稱「疫氣」、「癘氣」「戾氣」等,是對溫疫病因的創見。
吳又可在《溫疫論》中,還創制了不少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劑。《溫疫論》是我國醫學文獻中論述急性傳染病的一部劃時代著作,至今仍可用來指導臨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清朝余師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吳又可《溫疫論》的基礎上,認為疫疹的病因是癘氣,指出「一人得病,傳染一家,輕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內,大率如斯。」並根據暑熱疫的病證特點,創立「清瘟敗毒飲」一方,以重用石膏為主,為溫疫病的辨證論治開拓了新的境地。
❹ 古代的瘟疫怎麼結束的,什麼人可以在瘟疫中活下來
歷史上的瘟疫都是怎麼結束的,倖存者是如何從瘟疫中活了下來?瘟疫,特指鼠疫,但通常是烈性傳染病的統稱。瘟疫跟差不多,多數是由從動物跳到人類的微生物感染造成的人畜共患疾病。沒有疫苗,沒有很好的防疫知識,這些殺人如麻的瘟疫是如何結束的呢?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好就好在,這個問題就像一把利刃,直刺國內普遍流傳的有關群體免疫的各種污名化。因為,本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就四個字:群體免疫。群體免疫原本只是一種微生物與宿主之間建立起來的維持生態平衡的自然現象,在生物界無處不在。
天花是亞歐非「舊大陸」一種古老傳染病,規模性流行會造成約30%感染者的死亡(病死率30%),倖存者身上會留下終生不去的疤痕(在臉上的這些疤痕,在我國被稱為「麻子」),同時會獲得終生免疫。
由於不斷的流行,舊大陸人口中一直維持有一定水平的群體免疫,因而在天花和人類之間建立起了基於這種低水平群體免疫的不斷小規模流行的生態平衡。
隨著歐洲大航海對「新大陸」的「發現」,舊大陸的這種還算「溫和」的瘟疫被帶到了新大陸。結果,最終在新大陸形成人口滅絕性的大流行。據信,新大陸天花大流行造成墨西哥和美國90%到95%土著人口的消滅,人口總數從1100萬減少到100萬。原因是,新大陸人口從來沒有接觸過舊大陸這種「溫和」的病毒,人群的群體免疫水平是0%。當然,作為「回報」,新大陸的梅毒也被帶到了舊大陸,造成了相當規模的流行。
英國的霍亂-公共衛生研究的勝利霍亂一直「禍亂」英國,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由於疾病的發生與接觸泰晤士河的河水有關,當時的人們認為這是一種由河水生成的「瘴氣」引發的疾病。後來,有科學家引發致命暴發的傳染源,人們通過直接飲用街頭水井的水而患病。經過艱苦的努力,當局被說服拆除了這些水井的水泵,霍亂隨之奇跡般被遏制,這也是公共衛生建立清潔飲用水的開始。就是說,霍亂的結束不是依賴群體免疫,而是傳播途徑的阻斷。
群體免疫是難以阻斷傳播途徑大流行的唯一終點有人說,由於有中醫的護佑,我國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大的瘟疫。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我國不是沒有瘟疫流行,而是缺乏詳細的記載。從有著較為詳盡記錄的歐洲瘟疫史來看,5大流行病中的4次是靠群體免疫的建立而結束流行。、唯一的例外是霍亂流行,因為其傳播途徑是由飲用水傳播的食源性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是有限度的,不會造成普遍性感染。對於難以阻斷傳播途徑的流行病(比如,呼吸道傳染病,蟲媒傳染病),只要不能建立高水平的群體免疫,流行通常就難以真正結束。比如瘧疾,即使感染也難以建立起長期的免疫,人群中也就不能建立群體免疫,這就是疫區瘧疾反復不斷流行的原因。當然,由於連感染都不能建立免疫,自然也就難以開發出疫苗。
❺ 同一棟樓有居家隔離怎麼辦
1、不要驚慌。
疑似及確診的病人,已送至指定醫院隔離治療;密切接觸者已安排集中醫學觀察管理;疑似及確診病人的住處及公共區域已進行嚴格的專業消毒。
2、注意衛生保護好自己。
「多宅家裡少出門、戴上口罩勤洗手」,減少直接用手接觸小區門把手、電梯按鍵等公共設施(如可用一次性紙巾),特別是外出回家後務必要認真洗手,主動配合體溫檢測和小區消殺。
規律作息,健康飲食,適量運動,做好心理調適,保持健康和良好的免疫力。
3、平時請順便留意並監督。
社區是否落實對小區重點疫情地返長人員進行信息登記和健康監測管理;小區物業是否做好公共區域消毒消殺和環衛清潔;居家隔離人員是否嚴格做好居家隔離。
鄰居在居家隔離
適當開窗是必要的,但人口密度大的小區不建議頻繁開窗換氣。如果和居家隔離者住得較遠,開窗問題不大,但要注意氣溫變化,避免感冒。
坐電梯、走步梯都要戴口罩。家中每天適度開窗通風,盡量避免用手觸摸公共設施表面,即使觸摸也不要揉眼睛、嘴巴,隨後及時洗手。
接觸按鈕時,可用紙巾或消毒濕巾隔開,如果手直接接觸了按鈕,出電梯後第一時間洗手。在電梯里,不要用手揉眼睛、接觸口鼻;盡量不在電梯內交流。低樓層的人建議走樓梯,爬樓時不要觸摸扶手。需要注意的是:避免觸碰包完手指的紙巾、戴過的口罩的污染面。
❻ 怎麼才叫"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所致的烈性傳染病。鼠疫桿菌是耶爾森氏菌屬鼠疫耶爾森氏菌,革蘭氏染色陰性,為一種自然疫源性人和動物共患病。多種嚙齒動物為主要傳染源和儲存寄主,其中以黃鼠屬和旱獺屬最為重要。人間鼠疫流行前,必先有鼠間鼠疫流行。最近證實藏綿羊也是傳染源。經蚤叮咬或直接接觸病人和患病動物,經皮膚、粘膜和呼吸道都可感染。
鼠疫是傳染性極強、發病快,病情重、死亡率高的法定傳染病。當病菌侵入皮下,一般經淋巴管至淋巴結,引起淋巴結發炎,淋巴結高度腫脹、充血、出血,凝固性壞死,周圍組織水腫、出血,淋巴結中含有大量病菌和毒素。病菌和毒素進入血液,引起全身性感染及中毒。腺鼠疫臨床表現高熱、寒戰、頭痛、疲乏、脈速、全身疼痛等。若病菌經血液進入肺組織,可產生繼發性肺鼠疫,表現胸痛、咳嗽、咳出含有大量泡沫的紅色痰,呼吸困難,紫紺,肺部有羅音。病人由呼吸道排出的細菌經飛沫傳給他人,引起原發性肺鼠疫。各型鼠疫均可發展為敗血型鼠疫。原發敗血型鼠疫發展迅速,中毒症狀重,表現神志不清、昏迷,皮下及粘膜出血、便血、嘔血、休克、心力衰竭等。若搶救不及時可迅速致死。
鼠類患病經蚤傳給人、再在人間傳播。鼠類亦可傳給藏綿羊,並經藏綿羊直接傳給人。
人類歷史上曾有過數次鼠疫大流行,遍及歐亞大陸,造成上億人死亡。我國某些地區,在歷史上也曾有過鼠疫流行,解放後經大力防治,制止了鼠疫流行。唯疫源仍存在,如稍有不慎,即會引起發病或流行。特別是羊成為傳染源,與人關系密切,羊患病傳染給人的機會多,及時發現羊染疫,杜絕宰食染疫羊,是獸醫檢疫的新課題。只有解決好檢疫關,才能杜絕羊傳染給人。為防制鼠疫,無論是防疫人員還是獸醫,都應提高對鼠疫的認識,以免已經制止的流行病再重染,更好地維護人類的健康。
除此,還必須嚴把檢疫關,既防由國外傳入,又要嚴格控制國內疫源;既防人傳染給人,又要防獸傳染給人。在有疫源或疫情的情況下,應加強防護措施,除疫區定期進行預防注射外,外地人進入疫區也應進行預防接種。一旦接觸可疑動物或其污染物,應緊急服用預防葯,如磺胺或土黴素,也可肌注鏈黴素。治療應及時,可用大劑量抗生素,如鏈黴素、慶大黴素、氯黴素,聯合用葯可提高療效,避免失誤。
鼠疫最早叫黑死病
黑死病是歷史上最為神秘的疾病。從1348年到1352年,它把歐洲變成了死亡陷阱,這條毀滅之路斷送了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總計約2500萬人!在今後300年間,黑死病不斷造訪歐洲和亞洲的城鎮,威脅著那些劫後餘生的人們。盡管准確統計歐洲的死亡數字已經不可能,但是許多城鎮留下的記錄卻見證了驚人的損失:1467年,俄羅斯死亡127000人,1348年德國編年史學家呂貝克記載死亡了90000人,最高一天的死亡數字高達1500人!在維也納,每天都有500-700人因此喪命,根據俄羅斯摩棱斯克的記載,1386年只有5人倖存!
650年前,黑死病在整個歐洲蔓延,這是歐洲歷史上最為恐怖的瘟疫。歐洲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先驅薄伽丘在1348-1353年寫成的《十日談》就是瘟疫題材的巨著,引言里就談到了佛羅倫薩嚴重的疫情。他描寫了病人怎樣突然跌倒在大街上死去,或者冷冷清清在自己的家中咽氣,直到死者的屍體發出了腐爛的臭味,鄰居們才知道隔壁發生的事情。旅行者們見到的是荒蕪的田園無人耕耘,洞開的酒窖無人問津,無主的奶牛在大街上閑逛,當地的居民卻無影無蹤。
這場災難在當時稱做黑死病,實際上是鼠疫。鼠疫的症狀最早在1348年由一位名叫博卡奇奧的佛羅倫薩人記錄下來:最初症狀是腹股溝或腋下的淋巴腫塊,然後,胳膊上和大腿上以及身體其他部分會出現青黑色的皰疹,這也是黑死病得名的源由。極少有人倖免,幾乎所有的患者都會在3天內死去,通常無發熱症狀。
黑死病最初於1338年中亞一個小城中出現,1340年左右向南傳到印度,隨後向西沿古代商道傳到俄羅斯東部。從1340年到1345年,俄羅斯大草原被死亡的陰影籠罩著。1345年冬,韃靼人在進攻熱那亞領地法卡,攻城不下之際,惱羞成怒的韃靼人竟將黑死病患者的屍體拋入城中,結果城中瘟疫流行,大多數法卡居民死亡了,只有極少數逃到了地中海地區,然而伴隨他們逃難之旅的卻是可怕的疫病。
1347年,黑死病肆虐的鐵蹄最先踏過康坦丁斯堡—拜占庭最大的貿易城市。到1348年,西班牙、希臘、義大利、法國、敘利亞、埃及和巴勒斯坦都爆發了黑死病。1352年,黑死病襲擊了莫斯科,連莫斯科大公和東正教的教主都相繼死去。黑死病的魔爪伸向了各個社會階層,沒有人能逃避死亡的現實。
沒過多久,這種殘酷的現象在歐洲已經比比皆是,法國的馬賽有56000人死於鼠疫的傳染;在佩皮尼昂,全城僅有的8名醫生只有一位從鼠疫的魔掌中幸寸下來;阿維尼翁的情況更糟,城中有7000所住宅被疫病弄得人死屋空;巴黎的一座教堂在9個月中辦理的419份遺囑,比鼠疫爆發之前增加了40倍;在比利時,主教大人成了鼠疫的第一個受害者。從此以後,送葬的鍾聲就不停的為新的死者哀鳴。甚至歷史上著名的英法百年戰爭也曾由於爆發了鼠疫被迫暫時停頓下來。
1348年底,鼠疫傳播到了德國和奧地利腹地,瘟神走到哪裡,哪裡就有成千上萬的人被鼠疫吞噬。維也納也曾經在一天當中死亡960人,德國的神職人員當中也有三分之一被鼠疫奪去了生命,許多教堂和修道院因此無法維持。
除了歐洲大陸,鼠疫還通過搭乘帆船的老鼠身上的跳蚤跨過英吉利海峽,蔓延到英國全境,直至最小的村落。農村勞力大量減少,有的庄園里的佃農甚至全部死光。生活在英國中世紀的城鎮里人們,居住的密度高,城內垃圾成堆,污水橫流,更糟糕的是,他們對傳染性疾病幾乎一無所知。
當時人們對死者屍體的處理方式也很簡單,處理屍體的工人們自身沒有任何防護,這幫助了疾病的蔓延。為了逃避死亡,人們嘗試了各種方法,他們祈求上帝、吃精細的肉食、飲用好酒……醫生們企圖治癒或者緩和這種令人恐懼的症狀,他們用盡各種葯物,也嘗試各種治療手段,從通便劑、催吐劑、放血療法、煙熏房間、燒灼淋巴腫塊或者把干蛤蟆放在上面,甚至用尿洗澡,但是死亡還是不斷降臨到人間。一些深受宗教束縛的人們以為是人類的墮落引來的神明的懲罰,他們穿過歐洲的大小城鎮遊行,用鑲有鐵尖的鞭子彼此鞭打,口裡還哼唱著:「我最有罪」。而在德國的梅因茲,有1.2萬猶太人被當作瘟疫的傳播者被活活燒死,斯特拉堡則有1.6萬猶太人被殺。只有少數頭腦清醒的人意識到可能是動物傳播疾病,於是他們把仇恨的目光集中到貓狗等家畜身上,他們殺死所有的家畜,大街上滿是貓狗腐敗的死屍,腐臭的氣味讓人窒息,不時有一隻慌亂的家貓從死屍上跳過,身後一群用布裹著口鼻的人正提著木棍窮追不舍。沒有人會憐憫這些弱小的生靈,因為它們被當作瘟疫的傳播者。
然而,慌亂之中的人們也並非一無所獲,人們發現隔離能夠有效阻擋瘟疫的蔓延,此外,他們還懂得了消毒的作用。等到300年後黑死病再次在英國爆發時,隔離手段已經發展到相當完善的地步了,這些方法有效的截制了疾病的傳播。
黑死病徹底改變了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的歷史。它毫無偏倚的把死亡帶到每個人面前,全家死光的貴族留下了大量的荒蕪土地,由於沒有勞動力,薪水不得不提高,農民有了收入來買下閑置的土地,結果他們中有很多人成了擁有土地的新貴族,農奴階層由此瓦解;在中國,明朝的京營兵正在遭受鼠疫的侵襲,因此他們根本就無法抵擋李自成精銳之師的進攻;人們由於黑死病的侵襲懂得了許多衛生習慣,這樣,歐洲的下水排污系統才得到了徹底的改善,一直到今天,人們還在為英國倫敦那寬敞有如隧道的下水管感嘆;除此以外,火葬開始成為最重要的喪葬方式;原本位於房間中央的壁爐被移到了牆邊;房間也變得更加堅固,開始採用灰泥或者石頭來代替木版。
黑死病徹底動搖了宗教桎梏,人文主義的思想開始復甦,文藝復興的萌芽開始孕育。藝術家的作品中不再是宗教形象一統天下,悲觀和抑鬱的情緒,贖罪和死亡的主題成為這個時期的重要題材,以至後來才發展出歌特式的風格。
更重要的是,由於黑死病肆虐,大學宣布停課,政府不準人們離家遠行。正是這個時期,才使一位名叫伊薩克.牛頓的年輕人在此期間由無窮等比級數的解法創立出一門很重要的數學學科——微積分。
多少年來,人們一直沒有停止對黑死病的研究,然而,最新的研究結果對於黑死病的起源卻有多種說法。英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結果表明,這場災難的起源很可能是因為一顆小彗星在進入地球大氣層後發生爆炸,造成灰塵遮天蔽日引發全球「核冬天」,並間接造成農作物絕收、飢荒和瘟疫大流行的惡果。而利物浦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通過研究黑死病的傳播方式,可以得出結論,它並不是淋巴腺鼠疫,而是由一種類似埃博拉的病毒引起的,並且是在人與人之間直接傳染的。這種病毒的感染者有可能在24小時內死亡,其死亡率高達50%-90%.
雖然關於黑死病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英國利物浦大學的鄧肯教授和斯科特博士提出一項理論卻引起了眾多科學家的認同。他們認為黑死病可能只是暫時蟄伏,有可能再次爆發。
❼ 古代人們的抗疫方法主要有哪三種
古代人民的抗議方法主要是哪三種?主要是針灸,中葯另頁
❽ 古代抗疫的典故
中國古代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幾次大的瘟疫,在這種危難之時,總有人挺身而出,救民於水火。他們故事至今讀來都讓人感動。
張仲景治疫故事
東漢末年,戰爭頻繁,人民飽受戰亂之苦。雪上加霜的是,這期間又發生了幾場大的瘟疫,成千上萬的人病死。張仲景便生活在這種背景下。
張仲景家本是南陽的大戶人家,家族中有兩百多口人。小的時候張仲景便喜歡讀醫書、醫典,加上家裡藏書很多,因此他從小便具備了相當的醫學知識。
十二歲那年,張仲景的父親去世了。兩年後他的母親得了瘟疫,一病不起。當時的醫療條件非常有限,許多人只能自生自滅。何況當時流行讖緯之學,不少人得了病,不去求助醫生,而是求助神靈,因此瘟疫來臨之時,總有許多人死去。
張仲景的家族,在不到十年時間里,有三分之二的人死於瘟疫。
醫聖張仲景塑像
眼看自己的親人一個個病倒,張仲景坐不住了。他根據所學的知識,上山采了一大車草葯,回來熬了一缸葯湯,希望以此救助親人和鄉鄰。然而人們根本不相信張仲景。
為了打消大家的疑慮,張仲景以身試葯,而且給母親喂服。過了幾天張仲景安然無恙,他母親的疾病也漸漸好轉。這時人們才相信張仲景的湯葯真的能治病,因此紛紛拿來服用。這次治療瘟疫的經歷,讓張仲景畢生難忘,也促使他投身治疫事業之中。
張仲景拜訪名醫,熟讀醫典,加上自身的實踐經驗,終於寫成了劃時代意義的臨床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
李東垣治疫故事
公元1232年,蒙古鐵騎圍困金國的都城汴梁。就在這時,汴梁城裡發生了瘟疫,百姓每天因此喪身的人少則一千多人,多的時候有三四千人。僅僅三個月的時間,偌大的汴梁城哀嚎遍野,籠罩在死神的威脅之中。
許多郎中都參與到了救治病人之中,可是根本不見效,人們還是一批批死去。
這時一個年過半百的老者陷入了深思之中:「為什麼這些人經過治療之後,病更加重了,難道除了瘟疫,還有其他原因?」這位老人名叫李杲,晚年自號東垣老人。他早年散盡家資,跟隨當時的名醫張元素學醫,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
蒙古人圍困汴梁時,李東垣就在城中。他覺得蒙古人圍困汴梁幾個月來,百姓飢餓疲勞,已經損傷了脾胃,而當時治療瘟疫的郎中給他們用發汗的葯,這就損耗了真氣,讓病情加重了。
李東垣治療疾病
他根據自己多年的行醫經驗,得出結論,這時的瘟疫並不是疫癘之氣導致,而是百姓傷了脾胃的原因。為此他調制了補益中氣的方子,為病人調理脾胃。
李東垣的舉措果然有效,許多人因此被治癒。他將自己配置的葯做成葯丸分給士兵和百姓服用。汴梁城裡瘟疫肆虐的情形終於止住了。
吳又可治疫故事
明朝末年,戰亂紛飛,華北、西北、長江中下游地區又接連發生了荒旱災害。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流民四起,人畜相繼死去,又引發了瘟疫。這次瘟疫讓富庶的江南成為人間地獄,「一巷百餘家,無一家僅免,一門數十口,無一僅存者」。
許多郎中捧著古代醫典,還在用著張仲景治療傷寒的方子治療瘟疫,可是根本不見效。
這時一個名叫吳有性(字又可)的郎中站出來大聲疾呼:「不要再從古方里尋找治療方法了!」
吳又可是深入一線的郎中,他發現這次的瘟疫根本不是醫典上的傷寒能解釋的,必須採用新的治療方法。為了找到病源,他在牛棚、豬圈蹲點調查,終於發現此次瘟疫是由「戾氣」引起的。
吳又可的故事被搬上了熒幕
這種「戾氣」和傳統的風寒濕熱不同,是從病人的口鼻里傳出來,然後通過氣體傳染給其他人。
戾氣能否導致瘟疫,取決於戾氣的濃度以及人體的免疫力;不同的戾氣侵入的部位不同,引發的疾病也不同;人類的瘟疫和禽獸的瘟疫,雖然都是由戾氣引發的,但由於物種不同,治療的方法也不相同。
找到了病因,吳又可根據自己多年的行醫經驗和實踐,研製出了治療瘟疫的葯方——達原飲。這個葯方在2003年非典時期,仍起到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❾ 古代如何預防洪水後的瘟疫
中國中醫歷史上防治瘟疫十大方法
疫病,是中國歷史上對流行性傳染病的統稱,包括因病毒、細菌、寄生蟲和其它微生物引起的多種疾病。而以發熱為主要症狀的疫病則稱為瘟疫。照此標准,最近流行的SARS算是一次現代瘟疫了。SARS已經被公認為是本世紀第一次世界性災難性傳染病,帶來的社會和經濟了損失尚難以估計。回顧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可以發現人類同瘟疫的斗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據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上經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雖然每次瘟疫都會奪走無數人的生命,但這並沒有給中華民族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也沒有阻擋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 綜合中國各朝代官方和民間的防治瘟疫的史料,可以看出中華民族三千年防治瘟疫的歷程是一部活生生的正邪相爭的歷史(見張劍光《三千年疫情》;宋正海等《中國古代重大自然災害和異常年表總集》)。每一次病魔的攻擊都會對人類造成重大創傷,人類要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戰勝病魔,生存下來,可是時過不久病魔還會改頭換面卷土重來,人類再一次面臨另一場正邪之戰。幾千年的歷史表明,無論病魔是多麼的險惡和猖獗,每次正邪之戰最後總是人類可以躲過毀滅性的災難,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那麼在沒有現代科技的古代中國人是採用何種方式來防治瘟疫的呢? 1.醫者首當其沖,抗疫名醫輩出 在中國歷代抗瘟疫的斗爭中,醫生經總是戰斗在抗病的第一線上,治病救人,不計較個人安危和利益,為窮人提供免費服務。歷史上醫家就有「不為將相,偏為良醫」的美德。很多名醫佚事都是有關治療瘟疫的故事,而通過抗防治瘟疫也同時造就了一代名醫,推動了中國醫葯學的發展。歷史上大疫流行時期,也是名醫輩出的年代。如東漢時期的張仲景以治療「傷寒」病著名,其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論述了對多種傳染性疾病不同時期的治療方法,不但書中的方葯沿用至今,其靈活多變的辯證施治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實踐的基石。張仲景因此被稱為「醫聖」,日本漢方醫的經方派至今還用張仲景的原方治療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神醫華佗不但擅長外科,還有很多關於他治療各種傳染性寄生蟲病的記載。華佗發現用青嫩茵陳蒿草治療流行性「黃膽病」的療法,後來民間流傳「三月青蒿能治病,五月六月當柴燒」。現代研究從新鮮青蒿中分離出青蒿素(artemisinin),成為一個治療瘧疾的新葯。明代的李時珍,清代的葉天士,晚清的吳瑭(吳鞠通)等醫學家都為治療瘟疫作出過重大貢獻。吳瑭推薦的治療瘟疫後期症狀的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現在仍然在臨床使用,稱為治療瘟疫的三寶。 2.接種減毒疫苗,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國醫學家早在公元980-1567年間就發明了人痘接種術,既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皰里的痘漿、痘瘡結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過的沾有天花痘漿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過天花的人。由於這種感染源的「毒力」較新鮮的病毒弱,接種的人一般只產生輕度的天花,被接種人的體內會對天花產生免疫防禦性反應,獲得對付再次感染天花的免疫力,從而預防重症天花的發生。人痘接種實際上就是一種用人的活病毒的人工免疫法,或者說是用輕型天花來預防重症天花。這種免疫預防法,是牛痘接種術發明以前最有效的預防天花的方法,在中國曾廣泛應用,後來還西進歐洲流行美國,拯救了千百萬人的生命,並促進了現代免疫預防醫學的誕生。現在很多傳染病的免疫疫苗,仍然使用人的減毒活病毒作為疫苗。比如,現在每個兒童都要接種的小兒麻痹(Polio)疫苗和麻疹(Measles)疫苗就是人活病毒疫苗。中國古代醫家在2000多年的醫學專著《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預防原則,既在未發病之前「治療」疾病,這種未病先防的治療方法已被現代醫學證明是最有效的預防傳染病的方法。 3.帝王承擔責任,官方免費抗疫 古代的許多帝王在大疫流行時,曾發出詔書誠坦執政失誤,承擔責任,以安撫眾官吏和平民百姓,並下令各級政府共同抗疫。官方組織的抗疫活動,在歷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如漢代的文帝,元帝和成帝,東漢的恆帝等都下過有關瘟疫的自責詔書。漢代帝王還曾下令官員減少吃喝玩樂,削減馬匹坐騎,用於救援染瘟疫的災民。宋朝其間,瘟疫發病時政府組織醫生為患者義診,葯費由政府支出。康熙皇帝曾於1682年下令各地種痘預防天花。康熙根據皇室家族親身經歷曰:「國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諸子女及爾等子女,皆以種痘得無恙。今邊外四十九旗及喀爾喀諸藩,俱命種痘;凡所種皆得善愈。嘗記初種時,年老人尚以為怪,朕堅意為之,遂全此千萬人之生者,豈偶然耶?」這是一個政府用行政命令推廣防疫方法的例證。從漢代起,就有官方為疫區和患者免費提供醫葯的記載,以後各朝各代都如此效仿,幾乎成為官府朝廷抗疫的慣例。
4.設立隔離病坊,阻止疾病傳播 中國古代醫家很早就認識到一些瘟疫病的傳染性,並發現隔離具有傳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預防措施。公元242年,晉代名醫葛洪在《肘後備急方》談到天花病時記載:「於南陽擊虜所得,乃呼為虜瘡」,「永徽四年,此瘡從西流東,遍及海中」。清楚表明天花是在戰爭中由俘虜帶到中國,因此天花在古代中國稱為「虜瘡」。由於其傳染性,天花隨後在中國逐漸流行。公元2年,青周大疫,平帝詔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葯。」可見當時是由政府安排宅房作為隔離醫院,用以治療瘟疫患者。軍隊中打仗時感上瘟疫的士兵需要同健康人隔離開來以防傳染。考古發現,在漢代中國就有「病遷坊」設施,用來隔離麻風病人。唐朝時,還有佛教會設立的「病人坊」用於隔離麻風病人,內有僧人為患者治病,相當現代的慈善機構。武則天時期,改稱為「悲田養病坊」,由政府出面管理。可見古代人很早就開使用隔離的方法,切斷瘟疫的傳染源,阻止疾病的傳播。 5.建立防疫管理,設立邊境檢疫 控制瘟疫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建立完善的國家防疫管理系統,並建立邊境檢疫制度以控制國際間的傳播。湖北出土文物《封診式》竹簡中記載了在戰國時期就有逐級報告傳染病和對可疑病例調查的制度。宋太祖時規定,所有被派往到邊塞的將官,都要帶隨行醫官負責防疫和健康。元朝設立了民間的醫戶制度,醫戶是政府許可能從事醫療活動的民戶,戶籍由太醫院管理,一旦發生瘟疫,醫戶要參加治療。清朝政府還設有「查痘章京」官職,專事痘疹的防疫檢查。清朝刊行的《海錄》記載「凡有海艘回國,及各國船到本國,必先遣人查看有無出痘瘡者,若有則不許入口,須待痘瘡平愈,方得進港內。」 這說明中國醫生當時已經認識到天花的急性感染患者為傳染病源,並且建立了完整的天花檢疫系統。1688年,俄國是最早派醫生來北平學習種痘及檢痘法:「康熙時俄羅斯遣人至中國學痘醫,由撒納特衙門移會理藩院衙門,在京城肄業。」 中國的種痘術還傳到日本、朝鮮和印度等鄰國,通過國際交流,共同防治傳染性性疾病。 6.注意飲食衛生,保持個人清潔 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不良會容易感染瘟疫是古人在實踐中得來的經驗。秦漢時期的《漢律》規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還有記載用佩蘭等草葯洗浴,可以防止疾病,保持健康。提倡注意飲食的衛生,不食用變質的菜飯。古人還注意到鼠類和不良食品可以傳染疾病,提出「鼠涉飯中,捐而不食」,勿食生冷食物,不要食生魚等勸告。明代人已十分講究飲水衛生,李時珍《本草綱目》專門有一個水部,其中說:「凡井水有遠從地脈來者為上,有從近處江湖滲來者次之,其城市近溝渠污水雜入者成鹼,用須煮滾。」這種對水質量的判斷和分級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元代醫家還建議保持口腔清潔,指出:「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中國很多地區至今還保持著古代傳下來的預防保健習慣,如上海人的冬季進補,廣東人的中葯煲湯,南方的端午節飲菖蒲和雄黃酒等習慣,很多都同預防瘟疫有關。 7.改善環境條件,葯物預防消毒 通過環境衛生的改善以減少瘟疫的傳播很早就受到了人們相當的重視。秦漢時期就有建立人工湖和飲水池的記載,還認識到患病的動物和牲畜可以傳染疾病,切不可讓其污染水源。秦國時規定不可隨便放置垃圾,「棄灰於道著」要被處以罰款。當時城市內設有下水通道,管道多為陶制,逐節相連,可以排泄污水。這種裝置已經接近現代的下水道系統。漢代時已有專門裝糞便的容器和痰盂及廁所。當時城市裡還設有公共廁所,稱為「都廁」,供大家方便。唐宋時期官方曾大力提倡種樹以綠化環境,並設有嚴格法律「不得使有砍伐,致令死損」。另外,在瘟疫流行期間古代人還用葯物消毒的方法來預防疾病的感染和傳播。據秦代出土的竹簡記載,凡來秦國入城的賓客入城時,其乘車和馬具要經過火燎煙熏以消毒防疫。宋代還用艾蒿等葯物驅趕蚊蟲以防止瘟疫。
8.普及醫學知識,加強教育書刊 普及疾病知識加強醫學教育是預防瘟疫的重要環節,各朝各代都十分重視。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以對話的形式講述了很多預防疾病的常識和方法。唐朝的太醫院相當於國立醫院,設有醫學、針灸、按摩等學科,另外還有地方的醫學教育機構培養醫生和防疫人員。當時還把瘟疫的預防知識和簡單的葯方刻錄在石板上,放置於病坊、村坊和路邊,以示民眾,供緊急情況時使用。南宋時期中國創辦了最早的官立醫科學校,培養各科醫生。各朝代都對以前的醫學葯學書籍進行過整理和研究。秦朝下令焚書時,醫葯書籍例外,保存了下來。元代政府機構中有專人負責醫書的整理和出版,同時還以書坊、書院、私宅刻書等多種出版形式。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多次「盛世修典」,而醫葯書籍毫無例外包含在修典之中。很多著名醫葯書籍都經過數代的再版和注釋才能流傳至今為今人所用。中醫網路全書《醫宗金鑒》記載了接種人痘的詳細理論和方法,此書傳到日本後對人痘預防天花的普及起了重要作用。 9.官方免稅減租,疫區施財賑災 瘟疫的流行不但影響民眾的健康和生存,還會對社會、經濟和生產帶來巨大損失。所以,抗擊瘟疫決不僅僅是單純的防治疾病。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都實行過在大疫之年免稅減租,減輕民眾負擔,重振生產和經濟發展。公元前67年,漢宣帝在瘟疫後下詔「其令君國被災甚者,毋出今年租賦」。後來還有官方規定收成不到正常十分之四的家庭,政府予以補貼,中央政府通過地方政府將賑災糧款發到災民手中。各個朝代都有過在發生大疫後,政府官員還到疫區巡視,安撫百姓,或開倉賑濟,或派譴醫生施葯救之。地方官府辦的「蕙民葯局」也在地方抗瘟疫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0 妥善安葬亡者,救濟撫養遺孤 歷史上每次大的瘟疫流行都會奪去無數人的生命,致使妻離子家破人亡,出現「萬戶蕭條鬼唱歌」的悲慘狀況。由於瘟疫的傳染性,未經妥善安置的屍體將進一步傳染疾病,危害家人和環境。西漢時期,平帝曾下詔,按每家死於瘟疫的人數賜與不等的安葬費。唐朝時期對瘟疫時期掩埋屍體十分重視,唐太宗曾派使者沿城巡行,發現屍骸迅速掩埋。唐玄宗在大疫其間下令,死者屍體一定要家人掩埋,無人管者,由地方官負責安置。唐文宗時規定,患瘟疫家庭留下來的遺孤,如不滿是十二歲,一定要由親屬負責養育,官府提供兩個月的口糧救濟,孤兒名單要上報官府。這些措施和作法,不但是施行人道,保護生命,還起到了安定民心和社會的作用。 如上所述,中國古代是採用多種多樣的方法來綜合治理瘟疫的。千百年來的抗疫實踐證明這些古老的方法行之有效,即使在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預防現代瘟疫使用的方法仍然大同小異。最近對SARS的預防又一次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應該看到,近百年來,隨著社會文明和科學發展的不斷進步,人類對付瘟疫的辦法愈來愈多,手段也逐漸提高,其結果是傳染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類的生活質量和壽命明顯升高。現在人類可以驕傲的說在同病魔的斗爭中人類已經真正做到了「道高一丈」。但是,切切不要忘記,瘟疫向人類的進攻從來沒有停止過,瘟疫不時還會司機發動反擊,而不時出現「魔高一尺」的情景。人類註定要同病魔長期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