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提出低碳經濟的起因是什麼

英國提出低碳經濟的起因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13 08:11:06

『壹』 什麼時候開始倡導低碳生活的

低碳行動於2007年4月首先在英國發起,至今仍是英國氣候變化領域的重要行動, 目前,該行動已在澳洲和美國展開,在中國和印度的行動也已開始。2008年6月5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出個人「低碳生活方式」。 內容:所謂「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要盡力減少,從而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低碳生活,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是一種態度,而不是能力,我們應該積極提倡並去實踐低碳生活,注意節電、節水、節油、節氣,這些點滴做起。除了植樹,還有人買運輸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堅持爬樓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煩。但關心全球氣候變暖的人們卻把減少二氧化碳實實在在地帶入了生活。
「低碳經濟」的理想形態是充分發展「陽光經濟」、「風能經濟」、「氫能經濟」、「生物質能經濟」。但現階段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是煤電水電的5-10倍,一些地區風能發電價格高於煤電水電;作為二次能源的氫能,目前離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提取的商業化目標還很遠;以大量消耗糧食和油料作物為代價的生物燃料開發,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糧食、肉類、食用油價格的上漲。從世界范圍看,預計到2030年太陽能發電也只達到世界電力供應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儲量將分別在今後40、60和100年左右耗盡。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時代」向「太陽能文明時代」(風能、生物質能都是太陽能的轉換形態)過渡的未來幾十年裡,「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重要含義之一,就是節約化石能源的消耗,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時間保障。特別從中國能源結構看,低碳意味節能,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經濟」的環境日主題提示人們,「低碳經濟」不僅意味著製造業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後生產能力,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而且意味著引導公眾反思哪些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從而充分發掘服務業和消費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為代價的「便利消費」嗜好。「便利」是現代商業營銷和消費生活中流行的價值觀。不少便利消費方式在人們不經意中浪費著巨大的能源。比如,據製冷技術專家估算,超市電耗70%用於冷櫃,而敞開式冷櫃電耗比玻璃門冰櫃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開式冷櫃一年多耗約4。8萬度電,相當於多耗約19噸標煤,多排放約48噸二氧化碳,多耗約19萬升凈水。上海約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採用玻璃門冰櫃,顧客購物時只需舉手之勞,一年可節電約 4521萬度,相當於節省約1.8萬噸標煤,減排約4.5萬噸二氧化碳。 在中國,年人均CO2排放量2.7噸,但一個城市白領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積,開1.6L車上下班,一年乘飛機12次,碳排放量也會在2611千克。由此看來,節能減排勢在必行。 如果說保護環境、保護動物、節約能源這些環保理念已成行為准則,低碳生活則更是我們急需建立的綠色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雖然是個新概念,提出的卻是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老問題,它反映了人類因氣候變化而對未來產生的擔憂,世界對此問題的共識日益增多。全球變暖等氣候問題致使人類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態環境。人類意識到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出現的過量碳排放是形成氣候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減少碳排放就要相應優化和約束某些消費和生產活動。盡管仍有學者對氣候變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於「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順應了人類「未雨綢繆」的謹慎原則和追求完美的心理與理想,因此「寧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漸漸被世界各國所接受。低碳生活的出現不僅告訴人們,你可以為減碳做些什麼,還告訴人們,你可以怎麼做。在這種生活方式逐漸興起的時候,大家開始關心,我今天有沒有為減碳做些什麼呢? 在北京的八達嶺,一個碳匯林林場已經成形。如果你想抵消掉自己的碳排放,可以來這里購買碳匯林或種樹。林業碳匯是通過實施造林和森林經營管理、植被恢復等活動,吸收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從而起到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比起少開車、少開空調,購買碳匯林的主意,受到更多人的歡迎。目前,減緩氣候變暖的主要措施是減排和增匯。與減排手段相比,林業碳匯措施因其低成本、多效益、易操作,成為減緩氣候變暖的重要手段。

『貳』 低碳經濟這個詞是在什麼時候提出來得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低碳經濟」最早見諸於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和資源並不豐富的島國,英國充分意識到了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它正從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走向主要依靠進口的時代,按目前的消費模式,預計2020年英國80%的能源都必須進口。同時,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迫在眉睫。

『叄』 低碳,最早是由什麼組織、哪個國家還是哪次會議上提出的

低碳經濟概念最初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的能源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提出的。
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峰會上,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

『肆』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什麼為經濟發展模式

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

低碳經濟應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和機制來發展,碳經濟的發展不應導致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福利水平明顯下降。也就是說,既反對奢侈或能源浪費型的消費,又必須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更通俗地說,發展低碳經濟不能也不是讓人類回到農耕社會。

低碳經濟概念的形成和提出背景,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應對氣候變化,是低碳經濟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20世紀下半葉以來,隨著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的不斷加快以及全球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化石能源的大量開發和使用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

包括煙霧、光化學煙霧、酸雨危害以及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條件提出了嚴峻挑戰,降低碳排放強度就成為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的客觀需要。

其二,發達國家邁過了以使用高碳能源為主要動力的發展階段,保持現有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賴高碳能源特別是煤炭的生產和消費。從工業化進程看,英國、美國等國家在20世紀就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歷史任務,或者說走過了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發展階段。

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擺脫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是一項歷史任務,是第一要務。因此,發展低碳經濟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資源耗竭是發展低碳經濟的內在要求。從世界能源儲量看,化石能源在現有技術經濟水平和開采強度下,煤炭僅可以用200多年,石油僅可以用40多年。盡管如此,我們也應看到,人類使用化石能源的經濟成本越來越高,技術要求越來越強。

因此,發達國家把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放在節能、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等領域的技術開發上,正是出於對能源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考慮。研究開發第三代核電技術、節能技術、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氫能技術、電動汽車等,成為發達國家加大投入的領域。

『伍』 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經濟的國家是哪一個

英國。

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最早起源於西方國家。早在2003年,英國頒布的《能源白皮書》(英國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使之成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經濟」的國家。

不僅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為發展低碳經濟呼籲,而且英國政府為低碳經濟發展設立了一個清晰的目標: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減少20%,到2050年減少60%,到2050年建立低碳經濟社會。

此後,伴隨著應對氣候變化的後京都談判的開啟、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的發布、巴厘路線圖的通過等一系列事件,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行動不斷走向深入,低碳發展道路在國際上越來越受到關注,並逐步形成了全球共識。

表面上低碳經濟是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做努力的結果,但實質上,低碳經濟是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新變革,它將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礎之上的現代工業文明,轉向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

(5)英國提出低碳經濟的起因是什麼擴展閱讀:

「綠色經濟」是由經濟學家皮爾斯於1989年出版的《綠色經濟藍皮書》中首先提出來的,但其萌芽卻要追溯到30年前左右的一場「綠色革命」。

20世紀60年代,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迅猛,對糧食的需求劇增,而當時糧食作物存在易倒伏、不耐肥、產量低等問題,世界糧食供需矛盾凸現,因此爆發了「綠色革命」。開始綠色革命主要針對的是綠色植物種植的改進;

隨後這場革命演變成一場全球的「綠色運動」,不僅涉及到資源與環境問題,還滲透到社會各個方面。在經濟學界,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分配、綠色技術此起彼伏,使綠色經濟成為經濟學界研究和討論的熱點命題。

『陸』 低碳經濟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最早是誰提出的

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最早起源於英國,2003年2月24日,英國頒布了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成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經濟的國家。該書講述了英國未來50年的能源政策,闡明了英國今後如何實現京都協議的承諾,和確保長期的能源供應的安全性和經濟性的措施等。

『柒』 低碳的概念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第一個提出「低碳」概念的是英國政府,那是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書》上。書中以「低碳經濟」的新理念闡述了面對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的生存挑戰,如何推廣「綠色經濟」已成當務之急。由此,「低碳革命」隨著綠色經濟的深化,迅速在世界范圍內開展起來。各國政府都為限制溫室氣體排放作出了必要的努力。

『捌』 低碳經濟運用哪些經濟學原理

宏觀經濟學
1低碳經濟概述 放,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是經濟發展的碳排放量、生態環境代價及社會經濟成本最低的經濟.是以 改善地球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為目標的可持續發展的新 經濟形態。低碳經濟的實質就是用低的能源消耗、眠的排放 和低的污染來保證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而提出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已經成為 能源、經濟甚至價值觀大變革的突出標志。低碳經濟是建立 在現代經濟高度發展的前提下,更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 當代人與後代人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理性自覺的 經濟發展模式。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從農業社會的原生態 低碳經濟,發展到工業社會的高碳經濟,也必籽進一步發展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 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不斷為人們所認識,大氣中二氧化 碳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業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 早在1997年的(o靠都議定書)》中就提出了限制溫室氣體排放 的問題,但。低碳經濟」一詞最早正式提出是2003年英國政 府發表的能源白皮書(俄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英 23 萬方數據 &艫場一12到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經濟。 源的利用。從歷史經驗看,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主要是依靠 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實現工業化的。迅速提高發達國家生 活水平的,是以高能耗、高二氧化碳排放為主要特徵的「高碳 經濟」。發展速度越快,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人均收入水平 越高。換句話說,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依賴低碳能源實現 工業化,或者說人類的現代文明是建立在大量二氧化碳排放 基礎之上的。但由於上述能源資源和環境資源約束條件的改 變,使得我們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實行低碳經濟。然而快速的經濟發展, 對能源的需求不斷加大,如何加快經濟的發展,又減少碳的 排放,是低碳經濟面臨的一個首要問題,這只有通過技術創 新才能實現。 技術創新的目的在於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性問題。 例如,當土地資源豐富甚至土地所有權也沒有明確的時候, 人們會選擇廣種薄收的粗放經營。而一旦土地資源稀缺,人 們則通過技術創新,提升單位土地面積的產量。又如,18世 紀以後的西歐,技術發展的方向是用機器代替勞動力,因為 勞動力價格不斷上升。在經濟學范疇中,創新主要是指通過 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革來提高生產力、推動經濟及社會發展的 動態過程。技術創新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技術進步是 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和手段。技術,無論是經驗形態的 技術還是物化形態的技術,都是重要的生產力,是推動經濟 發展最為重要的物質基礎。18世紀以蒸汽機為主要標志的 歐洲產業革命,19世紀開始的電力時代和20世紀中葉以來 電子計算機的飛速發展都是很好的例證。經濟發展就是技術 資源稀缺的約束使得企業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一 方面,被持續大量耗費的不可再生資源已經不能支撐原有的 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當不可再生資源越來越稀缺的時候, 如果不轉變經濟增長模式,企業就難以生存,整個社會就難 以發展。另一方面,隨著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問題目益嚴重, 控制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緩解全球氣候變暖.是現代 人類得以生存與發展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以至於聯合國 環境規劃署確定2008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轉變傳統 觀念,推行低碳經濟」。不管是從能源稀缺還是環境資源稀缺 的角度看都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實施低碳經濟。因此,能 源資源和環境資源的稀缺就成為低碳經濟產生的根源。 3低碳經濟的核心——技術創新 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主要來自化石能 不斷創新的結果,技術創新已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決定因 素,這也是技術創新經濟學理論的主要內容。. 2低碳經濟產生的根源——資源的稀缺性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分析的前提,而低碳經濟作為一 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其產生也正因為資源的稀缺性。此處 資源的稀缺性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能源的稀缺性。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 重要物質基礎。在過去100多年裡,發達國家先後完成了工 業化。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然資源,特別是化石能源資源。 當今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主要依賴於傳統的化石能源,全球總 能耗的74%來自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化石能源的 應用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但由於其不可再生性,化石能源資 源正在日益被耗盡。世界上一些地方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 源已被採光或即將採光已是不爭的事實。而經濟的發展,社 會對於能源的需求卻絲毫沒有減少,需求的無限性和資源的 有限性就造成了化石能源的稀缺性。 二是環境資源的稀缺性.化石能源的無節制使用,在日 益耗盡資源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問 題。使用化石燃料這種高碳能源是產生這種生態環境災難的 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地球生態系統自凈二氧化碳的能力每 年只有30億噸,全世界每年約剩下200多億噸殘留在大氣 層中,使地球生態系統不堪重負。長此下去,氣候將更為反復 無常,生態環境災害范圍更大、更頻繁和更嚴重.直接威脅著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然而,隨著環境問題日趨嚴重,人們對於 美好環境的需求卻是不斷增加的,這就造成了環境資源的稀 缺性。 因此,當資源稀缺成為經濟發展的制約條件時,通過技 術創新來改變能源資源和環境資源的制約就成為發展低碳 經濟的核心,沒有技術創新就不可能真正實現低碳經濟。低 碳技術創新的面很廣,涵蓋了節能技術、無碳和低碳能源技 術、二氧化碳捕捉與埋存技術等。節能技術通過提高能源利 用效率,在實現相同經濟效果的前提下,減少能源耗用量,也 就是降低產品或產值的能源單耗。無碳和低碳能源技術主要 是通過開發新型能源技術,比如核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 能等,這些能源在使用過程不排放或只是排放很小量的二氧 化碳,通過這些能源技術的應用一方面可緩解化石能源的制 約,另一方面又可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二氧化碳捕捉與埋存 萬方數據 技術是把化石能源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並 封存在地下。這些技術,有的現在已經比較成熟,能夠幫助我 們解決一些問題。有的在技術上可以實現,但應用起來成本 還是太高,需要進一步的創新,比如太陽能發電,其價格要比 常規發電的價格貴好幾倍,所以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必須 進行技術突破,大幅度降低成本使之商業化。有些技術,理論 上已經有了,但實現起來還有困難,比如核聚變,用氫的同位 素氘和氚進行核聚變,已經可以完成不受控制的核聚變,如 氫彈的爆炸,但要使核聚變在人類的控制下進行,技術上很 困難。我們能做的、必須做的就是要投人大量的研究:對於現 在還不可預見的技術,首先要研究它的原理;對於已經知道 技術原理的,要研究用什麼樣的辦法實現;對於已有基礎技 術,但還沒有大規模應用的,要爭取克服關鍵技術問題,同時 大幅度降低成本,這是當前低碳技術創新的重點。 碳稅是一種比較簡單有效的經濟激勵措施,只需要增加非常 少的管理成本就可以實現。 (3)實行碳排放交易。給每個企業規定一個碳排放配額, 也就是許可排放量,對於減排工作做得較好的企業,可以將 碳排放配額拿到市場上交易。這種企業間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交易,就是碳排放交易。通過碳排放交易,可使節能減排工作 做得好的企業獲取相應的利益,從而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4)補貼。補貼是政府給予採取低碳措施的企業的某種 形式的財務支持。對實施低碳的企業給予必要的補貼,在低 碳經濟發展初期是十分有利於加快發展低碳經濟的步伐。補 貼通常採用的形式有撥款、低息貸款和稅收減免等.. 低 碳 經 濟 的 經 濟 學 分 析 4。2政府激勵機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應該依靠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根 據微觀經濟學原理,在理想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可 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即達到帕累托最優。但是市場機制 充分發揮作用,還需要滿足一些條件,比如:不存在經濟外部 性、不存在公共商品等。在現實的市場中,這些條件卻不能滿 足或不能完全滿足,由此造成市場機制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市場機制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就是市場失靈。發展低碳經濟 是一種環境行為,環境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 礎,人人都可從自然環境中受益而不能排除他人從中受益。 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有公共物品性和正外部性,這就必然造 4發展低碳經濟制度設計——激勵機制發展低碳經濟除了要有技術創新之外,還要有相應的制 度創新,其實,創新本身除了包括技術創新之外還包括制度 創新——!全新的制度設計,也就是說需要有相應的激勵機 制。發展低碳經濟的激勵機制主要包括兩大方面,即經濟激 勵機制和政府激勵機制。 4-.1經濟激勵機制 經濟激勵機制是以市場為基礎的激勵機制,它是按照價 值規律的要求,運用價格、稅收、信貸、收費、保險等經濟手段調節或影響實施低碳經濟主體的行為,以確保低碳經濟的運 行。經濟激勵通過實施經濟政策,給市場主體一定的經濟刺 成發展低碳經濟的市場失靈,所以必須進行政府激勵。政府激勵通常可採取以下方式: (1)制定發展低碳經濟相關的法律法規。政府對發展低 碳經濟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制度來約束激勵企業和消費 者的行為,以制度強制促進低碳經濟的實施。重點是要建立 和完善一系列有關低碳經濟的法律法規和經濟政策體系,比 如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支持經濟激勵手段,若沒有相關法 律的保障,經濟激勵手段很難實施。 (2)大力開展低碳經濟的宣傳教育。目前,盡管低碳經濟 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但大多數企業和消費者對其重要性並 不太了解,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宣傳教育不夠有關。宣傳教育 是培養和增強企業和消費者低碳意識的重要途徑。通過宣傳 教育使消費者意識到低碳經濟的重要性,不實施低碳經濟所 帶來的危害,使廣大群眾真正意識到低碳經濟關繫到自己的 激,當企業或個人的行為符合要求時,行為人將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反之行為人將會受到相應的經濟處罰。發展低碳 經濟的經濟激勵可採取以下形式: (1)建立健全資源定價機制。我國之所以成為「世界工 廠」,與土地、礦產資源以及勞動力價格偏低密切相關,與生 態環境成本沒有內部化也有很大關系。一些地方熱衷於發展 高耗能的產業,就是因為價格沒有真實反映資源的稀缺程 度、供求關系和外部成本。資源價格不合理,在某種程度上還 鼓勵了奢侈型、浪費型的消費。根據現代經濟學的研究,企業 會在給定的約束條件下選擇最有利於自己的方案。當資源成 本大幅度增加的時候,企業就會轉向低碳能源。因此,發揮價 格在發展低碳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十分重要。 (2)徵收碳稅。碳稅是指針對二氧化碳排放所徵收的稅。 碳稅通過對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產品,按其碳含量 的比例征稅來實現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徵收 切身利益。我們一方面可以通過各種媒體比如電視、報紙、廣播、廣告、小品等來宣傳低碳經濟,另一方面可以採取各種形 式的教育如學校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教育培訓和:肚會教育 等來普及低碳經濟觀念. 25 萬方數據 (3)政府行政支持。低碳經濟技術的不成熟,政府應對此 給予政策傾斜和引導,加大在科研和教育上的投資,培養高 科技的人才,盡快研製出更多低碳經濟的技術,加緊科研機 構和生產企業之間的聯系,使低碳新技術發揮最快最大的作 用,也使願意從事低碳發展的企業有技術可用,有項目可投。 5結束語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已越來越受到各 國重視,許多國家和地區已將低碳經濟納入國家發展戰略與 規劃。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低碳經濟產生的根源是因為能源 資源和環境資源的稀缺性,要有效解決此種資源約束條件, 我們必須進行技術創新,這是低碳經濟的實質,當然僅有技 術創新還不能保障低碳經濟的順利發展,還需要有相應的制 度的支撐,因此,我們還必須對低碳經濟的實行採取相應的 激勵措施。向低碳經濟轉型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期內發 展低碳經濟還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但無論如何,我們必將 進一步發展到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經濟。

『玖』 低碳經濟的由來

低碳經濟的由來及發展現狀
在世界工業化進程中,人類向環境過度索取,以化石燃料為主的高碳經濟導致了全球嚴重的氣候問題。全球科學界的結論一致認為,100年來氣候變暖的原因除自然因素的影響外,還與人類的活動、尤其是與廣泛使用化石燃料過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密切相關。1992年簽署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1997年簽署的《京都議定書》,已經將氣候變化問題列入全球環境問題之首。迄今為止,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已經舉辦了15屆,但是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趨勢並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

「低碳經濟」一詞首次出現在2003年英國政府發表的題為《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能源白皮書中,當時並沒有給出低碳經濟確切的定義以及相關的界定方法和標准,但「低碳經濟」作為專有名詞迅速成為引起全世界廣泛關注的熱門話題。

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

雖然全球都在談論低碳經濟,但它其實並沒有很明確的定義。目前的主流理解是:低碳經濟指盡可能最小量排放溫室氣體的經濟體。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以及追求綠色GDP。低碳經濟的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技術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改變。隨著「低碳經濟」概念的不斷發展和延伸,「碳足跡」、「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隨之應運而生,目前低碳經濟已經涉及廣泛的產業領域和管理領域。

作為一種經濟發展形態,低碳經濟特指溫室氣體盡可能低排放的新型經濟模式。這個模式同時也是一個以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為目標,構築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產業經濟發展體系。通過改善生產流程,摒棄以往先污染後治理、先低端後高端、先粗放後集約的發展模式,是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

低碳經濟的產業鏈包括太陽能、風能和電能、建材節能、新能源汽車等諸多新興行業。對我國而言,通過系統地調整體制,激勵節能技術研發創新、應用低排放技術、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來發展低碳經濟,是行之有效的。這與以往高消耗、低效率、高排放的傳統經濟有本質的區別。

發展低碳經濟涵蓋整個經濟活動,我國對碳排放制定了明確的控制指標。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目的是:一方面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另一方面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隨著經濟不斷擴展。我國將逐步減少單位GDP的碳排放量,打破傳統經濟增長與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之間舊的高度相關關系,建立新的低碳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

促進能源資源的高效利用,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這是世界各國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途徑。以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人類將逐步邁向生態文明之路。

國際碳金市場的形成

低碳經濟的市場交易被稱為碳金交易,以歐元結算,指通過交易來購買二氧化碳排放權(ERT)。碳金交易起源於《京都議定書》。根據《京都議定書》規定,發達國家履行溫室氣體排放義務時,可以採取3種境外減排的市場化機制:

一是聯合履約,通過項目合作轉讓已經實現的減排單位;

二是清潔發展機制,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與發展中國家開展項目合作,實現經核證的減排量,大幅降低在國內實現減排所需的費用;

三是排放貿易,指發達國家將其超額完成的排放義務指標,以貿易方式(非項目合作方式)直接轉讓給另一個未能完成減排義務的發達國家。排放權一旦成為市場商品後,可從對方購買到溫室氣體排放配額,將其用於減少溫室效應,從而實現減排目標。

目前發達國家之間的碳排放配額轉讓貿易(ET)、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碳排放配額轉讓貿易(CER)和歐盟碳排放配額轉讓貿易(EUA)的市場價格均統一以二氧化碳的減排量折算。全世界統一以二氧化碳的減排量折算經濟成本,對發達國家控制碳金市場有利。

發達國家會在全球貿易中越來越多地利用碳排放標准,開征碳關稅,對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准入製造障礙。歐洲氣候交易所在碳金市場上表現最為活躍,美國正在奮起直追。2003年成立的美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由於大投資銀行的先後跟進,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碳金衍生品交易所和全球碳排放的基準價格市場。

資金與技術的瓶頸

人類社會走的是一條「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道路,秉承「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發展階段決定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更易受環境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面臨的生態挑戰更嚴峻。為實現減排目標,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加強低碳技術方面的研發,需要國際社會資金和技術的支援。

如果發展中國家通過技術轉讓,大規模採用發達國家已有的節能環保先進技術,就可以實現全球的減排目標。但由於知識產權等問題的困擾,資金與技術轉讓一直是國際氣候談判中最具爭議的核心議題。受到科學知識、政治意願和經濟利益三方面的綜合影響,各國的切身利益始終隱藏在氣候政治談判之後,所以氣候政治談判也成為一場利益的角逐:如何占據低碳技術研發的制高點,如何獲得全球低碳市場的更多份額。

目前90%的先進技術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聯合國新千年大會要求發達國家每年拿出0.7%的GDP援助發展中國家。但事實上達到聯合國要求的國家少於10個。美國已經聯合歐洲17個主要發達國家進行低碳技術共享和信息交流,旨在推動建立全球減排市場並加以技術壟斷。

國際能源署估計未來20年內,國際社會需要在能源領域投入總額高達10萬億美元用於減排,才能實現全球溫度上升不超過2度的預期目標。發展中國家是整體減排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確保援助資金進入發展中國家用於建立減排項目。成為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否則,全球減排目標根本無法實現。

國際氣候政治的博弈

1988年,聯合國環境開發署(UNEP)和世界氣象組織(WMO)建立了一個權威性的氣候變化科學評估機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作為國際談判的科學咨詢機構。這個機構擁有2500名專家學者,負責收集、整理、匯總各國在氣候變化領域的研究成果,提出科學評介和建議,委員會的大多數專家和資助經費來自歐盟。

歐盟國家是世界核能和清潔能源技術的輸出國,十分注重集體機制的構建。歐盟通過積極斡旋,促成《京都議定書》生效。《京都議定書》確立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這一原則強調國際社會在共同減排中負有不同責任。《京都議定書》執行期限到2012年。隨著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圍繞重新制定世界各國碳減排量配額問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新興大國之間、發展中國家與新興大國之間以及各國家集團之間激烈的氣候政治博弈正式拉開帷幕。歐盟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

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達成巴厘路線圖,為「後京都時代」的國際談判確立了基本框架。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後京都時代」將採取雙軌制談判機制來維護公平。無論人類選擇怎樣的發展路徑、發展速度、發展規模,都必須考慮碳排放量的約束。

全球減排對主權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內政和外交的雙重挑戰,要達成共識,談判難度非同一般。最終,2009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艱難啟動。在美國和新興大國的推動下,只是簽署了不可或缺但又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

『拾』 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經濟的國家是哪一個

英國
「低碳經濟」最早見諸於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和資源並不豐富的島國,英國充分意識到了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它正從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走向主要依靠進口的時代,按目前的消費模式,預計2020年英國80%的能源都必須進口。同時,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迫在眉睫。
2006年,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做出的《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將來每年GDP5%—20%的損失,呼籲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

閱讀全文

與英國提出低碳經濟的起因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醫院看癲癇哪個醫院好 瀏覽:447
中國最能打仗是哪些省 瀏覽:851
印度木薯怎麼做 瀏覽:689
抖音超級火那個印尼歌曲叫什麼 瀏覽:281
義大利雞血石什麼價 瀏覽:772
驚奇隊長中國有多少人 瀏覽:996
英國貴族人吃什麼蛋糕 瀏覽:802
越南胡志明市有多少外來的中國人 瀏覽:158
義大利軟乳酪怎麼吃 瀏覽:97
印度話傻子怎麼說 瀏覽:362
有多少日本人想嫁給中國人 瀏覽:627
印尼語buah怎麼讀 瀏覽:625
只有番茄醬和黑胡椒醬怎麼拌義大利面 瀏覽:519
英國公爵爵位無後代怎麼辦 瀏覽:502
印度的音樂漢字怎麼哼 瀏覽:556
義大利留學去哪個城市好 瀏覽:269
英國塔橋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563
越南相當於中國哪個省的大小 瀏覽:552
如何評價越南小伙 瀏覽:383
中國房地產高價持續多久 瀏覽: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