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人的禮儀、教育、文學簡介
紳士」和「淑女」
英國人注意服裝,穿著要因時而異。他們往往以貌取人,儀容態度尤須注意。英國人講究穿戴,只要一出家門,就得衣冠楚楚。雖然英國人已無昔日的雄風,可是自負心特別強。中、上層的人士由於地著舒適的生活,因此,養成了一種傳統的"紳士"、"淑女"風度。但他們守舊,一般都熱衷於墨守成規,矜持莊重。一般家庭喜愛以前幾代傳下來的舊傢俱、舊擺設、舊鍾表而炫耀於人。首都倫敦有許多"百年老 握手禮店",而且越是著名的商店,越對原有的式樣或布置保持得越完整。汽車發動機雖然換上新型號的了,但車型還要盡量保持過去的老樣子。倫敦有兩家郵局,一年365天晝夜營業,從不休息,據說這是遵循英國的古老傳統而保留下來的。待人有禮貌
英國人待人彬彬有禮,講話十分客氣,"謝謝"、"請"字不離口。對英國人講話也要客氣,不論他們是服務員還是司機,都要以禮相待,請他辦事時說話要委婉,不要使人感到有命令的口吻,否則,可能會使你遭到冷遇。英國人對於婦女是比較尊重的,在英國,"女士優先"的社會風氣很濃。如走路時,要讓女士先進。乘電梯讓婦女先進。乘公共汽車、電車時,要讓女子先上。斟酒要給女賓或女主人先斟。在街頭行走,男的應走外側,以免發生危險時,保護婦女免受傷害。丈夫通常要偕同妻子參加各種社交活動,而且總是習慣先將妻子介紹給貴賓認識。
英國人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礙。要使孩子在日後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獨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須從小就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剋制,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如果孩子日後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作為父母就沒能盡到教育的職責。
2. 英國人怎麼教育自己的小孩
英國人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礙。要使孩子在日後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獨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須從小就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剋制,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如果孩子日後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作為父母就沒能盡到教育的職責。
道德不靠教導
英國中小學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稱「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或稱「社會化過程」。目的是讓他們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觀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誠實、守信。
英國人還有個觀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它體現在英國中小學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們去死記硬背道德准則,但是,要求孩子們從心靈深處、從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倫理道德。
小孩不是白紙
我們小時候背毛澤東語錄:「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後來,大家以為小孩子也跟白紙一樣,大人教什麼,小孩子將來就長成什麼樣子。一位英國朋友說,西方人過去也有「白紙」論。認為小孩子都是「TABULARASA」(拉丁文,即空白狀態),但現在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先天就已經部分地繼承了父母的脾氣、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紙論」是把事情過分簡單化的觀點。
誠實不是孤立的品德
英國學校一般不設專門的道德教育課,但開設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內的各種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課供選修。這門課被認為是對孩子品德和良知培養十分重要的一門課。
不僅如此,多數英國學校每周都組織班級討論,選取一些學校里或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讓孩子們發表看法,共同討論,自己去領悟和判斷對錯與是非。集體游戲也是一種重要方式,讓孩子懂得顧及與體諒別人,懂得如何與同伴合作。英國學校還普遍鼓勵孩子飼養小動物,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為慈善組織募捐及參加其他公益或環保活動,培養孩子的愛心和社會交往能力。在英國教育工作者看來,誠實不是一種孤立的品德,而是與自重和尊重別人,與對生命和大自然的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不淡泊輸贏,但更要享受過程
老師並不是教學生去學老莊的超脫,淡泊輸贏結果;相反,英國學校里,「輸贏」二字總被掛在嘴上,因為各種比賽名目繁多,充滿學生的學校生活,但正因為比賽多,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領略到老師所要傳達的信息:你會贏,但不會每次都是你贏,每個人都有贏的時候,也有輸的時候,要緊的是享受參與的過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少移居英國的中國移民感觸最深的是,英國人對人生的選擇往往是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即使這事兒不合潮流,也不時髦。
不要妨礙別人
英國的社會道德教育,還有一點令人印象至深,那就是從小教育小孩子要學會照顧自己,同時注意不要妨礙他人。這其實就是公德與私德的分水嶺,也有人稱為「對陌生人的道德要求」。
英國小學很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個人清潔衛生、學慣用具收拾整齊等都在道德教育范圍之內。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西方其實有很相似但也許更為積極的說法:希望別人如何對待自己,就要照這樣對待別人。
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到處滲透這一思維方式。就拿交規來說,為什麼可見度良好時不能打開車尾霧燈?別人超車時為什麼要把遠光燈改成近光燈?開車時如果考慮別人的處境,考慮可能會給別的道路使用者帶來的危險,也就意味著考慮自己行車的安全。一部英國交規,處處體現著這個並沒有明說的道理。
允許父母體罰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觀念與行為,對孩子道德意識的養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英國的家庭中,絕對看不到對兒童的沒有理由的嬌寵,犯了錯誤的孩子會受到糾正甚至懲罰。父母們往往在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嚴格的管束,讓他們明白,他們的行為不是沒有邊際的,不可以為所欲為。英國的法律明確規定允許父母體罰孩子,至今許多學校仍保留著體罰學生的規矩。
在一般的家庭當中,5歲以下的孩子都不準與大人同桌吃飯,不允許挑吃挑穿,到了該做什麼的時候,一律按規矩辦事,故意犯錯誤和欺負幼小,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不管是對什麼人,孩子必須懂禮貌,說話客氣,對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言談舉止符合標准,對人彬彬有禮是對每一個孩子的基本要求。反之,孩子將受到父母的訓斥,包括身體的懲罰。只有懂事而有禮貌的孩子,才會受到父母的誇獎。
花錢「培養」孩子頑皮
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總是以某個孩子從來不出去亂跑為榜樣來教育我們。可是在英國,孩子們永遠頑皮或者說父母是花錢培養他們頑皮。每個周末都有活動,不是到某個朋友家吃飯(往往是全家一起去,父母輩的聊天,孩子輩的玩耍),就是有某個小朋友的生日派對,或者是去游泳、踢球。總之,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日,很少待在家裡看電視之類的。
最看重的是友好
在英國人的眼睛裡,看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是不是友好,和他的職業、性別、收入、教育、私生活都無關。他們教育孩子從小要善待一切生命,包括動物、植物等。天氣好的時候,他們會帶孩子到農場去看看大自然,或者在自家的花園。即使像螞蟻這樣的小生命,即使在夏天廚房爬滿了螞蟻的時候,他們的媽媽一邊消滅螞蟻,一邊告誡他們的孩子,絕對不能玩弄螞蟻,不能讓它們死得太痛苦。而且只要打一兩個就可以了,這樣其他的螞蟻會發出警報,讓其他的同伴不要到這里來了,或者把螞蟻捉到小瓶子里,然後拿到花園去放生。
有次孩子們養的金魚巴里死了,對一條養了快三年的金魚來說確實不容易,每天欣賞搖滾樂能活那麼久也該安享天年了。孩子的媽媽讓他們打電話告訴正在上班的爸爸這個壞消息,第二天還在附近的教堂舉辦了個簡短的葬禮。上周,安格斯居然還誇張地做了個噩夢,說夢到巴里了,媽媽對他們解釋說,生命總有結束的時候,但是巴里活得很開心,因為大家都愛它。
我不知道孩子們能明白多少,不過,至少我知道這樣的教育雖然在我們看來有些傻得可愛,卻並沒有錯。
最重要的品質是勇氣
英國人給世界的印象就和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八十天環游地球》中的主人公菲利亞・福格一樣,是個一板一眼、嚴格遵守規則的英國紳士。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英國的教育一定也是循規蹈矩的。其實,現代的英國人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勇敢和堅韌的性格,他們深知勇氣是一個人主動進取的動力。
英國父母常常帶著自己的孩子去探險,深入到大自然中,在險惡的環境中生存,目的是十分明確的,就是為了鍛煉孩子的意志和勇敢精神,為今後的人生做好人格方面的准備。
英國的家長認為,對孩子的嬌寵於孩子十分有害,所以家庭教育中特別注重對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會放手讓孩子嘗試去做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褲、自己整理房間等為自我服務的事情。
英國的私家車的擁有量是很高的,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轎車,可以很方便地接送孩子上下學。但是,英國的家長們很少會開車接送孩子,他們都是讓孩子自己背著書包徒步或乘坐校車去學校。
英國人在公共汽車上遇到老人、殘疾人和孕婦都會主動讓座,但是,他們唯獨不會給孩子讓座,英國人認為孩子是需要鍛煉的,應該鼓勵孩子獨立。
英國的家庭教育
不論中國孩子、英國孩子,一日三餐總是必不可少的。也許你會說,不就是吃飯么,又有什麼好說的。可別小看餐桌,那上面可大有學問呢。
進餐能力 鼓勵孩子自己進餐。孩子長到一周歲至一周歲半時,開始喜歡自己用湯匙喝湯吃菜。絕大多數英國家長認為,孩子想自己進食,標志著一種對「人格獨立」的嚮往,完全應給予積極鼓勵。
對待偏食 杜絕偏食、挑食。英國人普遍認為,一個人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多是幼兒時期家長遷就造成的,因而他們特別重視幼兒時期的偏食、挑食情況,如幼兒一個勁兒地只吃某種菜而對其他菜不屑一顧時,家長往往會把此菜收起來。他們還認為,餐桌上對孩子的遷就,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充分的營養,而且會使孩子養成任性、自私、難以自控等人見人厭的性格。
進餐禮儀 學慣用餐禮儀,英國孩子一般2歲時就開始系統地學慣用餐禮儀,4歲時就學會用餐時所用禮儀了。
進餐前後 讓孩子幫忙做事。稍大一些(比如5歲左右)的孩子都樂於做一些在餐前擺放餐具、餐後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雜事。這樣,既可以減輕家長負擔,又讓孩子有一種參與感。
環保意識 重視環保教育。五六歲的孩子應該知道哪些是經再生製造的「環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為污染環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遊時,他們會在家長的指導下自製飲料,盡量少買易拉罐等現成食品,並注意節約用水用電,因為他們懂得「濫用資源即意味著對環境的侵害」。
原來,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起,家長就開始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餐教育」了。
3. 英國人初中所學的科目
英國初中開始會把外國語言和Citizenship(國民教育)列為必修科。除此之外,學校還會提供一些其他科目。例如:Careers ecation and guidance 職業教育及輔導Sex and relationship ecation (SRE) 性與關系的教育Computer Science 計算機科學宗教教育:和之前一樣家長,還是有權可以申請孩子不上宗教教育。但如果你的學校有宗教背景, 例如我現在任教的天主教學校,宗教則是必修的一門課程。
4. 簡述英國的教育制度
英國的教育制度:
第一階段:幼兒園教育(3-5歲)
第二階段:小學教育(5-11歲)
第三階段:中學教育(12-16歲)
5歲-16歲為法律規定的強制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必須入學,由國家負責必須的學費、書籍和必要的供應。
第四階段:延續教育(16-18歲)
延續教育分為兩種體系:學業路線和職業路線。學業路線著重於培養學術研究方面的人才,而職業路線則結合社會各層面的職業需要,培養在各種行業中具有專門技能和知識的人才。
第五階段:本科教育(19-21歲)
本科課程一般需要3年-4年(醫科為5年)。英國大學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所以學生在本科課程最後一年,通常需要獨立完成一項研究工作,並撰寫論文,學校以此決定所授予學位的級別。
第六階段:研究生教育(22歲以後)
授課式碩士學位:以教學為主,多為實用性專業,一般分為三個學期。第一、二學期以授課為主,第三學期撰寫學位論文。
研究式碩士學位:以做研究為主,學校將指派一名導師監督研究工作,導師僅給學生提供指導和建議,大部分時間是學生自己進行創新性研究,最後完成一篇3~5萬字的學位論文。
博士學位:一般需要經過3年的課程學習和研究,並提交學位論文,有時也要書面考試。
(4)英國人學什麼教育擴展閱讀
依據地區的不同,英國教育可以劃分為:英格蘭教育、威爾士教育、蘇格蘭教育、北愛爾蘭教育。
英國教育是權力下放的,在聯合王國各個組成國家中,教育系統各不相同,也由不同政府監管:英國政府負責英格蘭地區的教育,威爾士政府負責威爾士地區的教育,蘇格蘭政府負責蘇格蘭地區的教育,北愛爾蘭行政局負責北愛爾蘭地區的教育。
18世紀60年代, 英國開始工業革命,要求廣大勞動群眾子女接受一定的教育與訓練,成為合格的勞動力,促進了教育的發展。
1839年,政府成立樞密院教育委員會,此為第一個監督和管理教育的國家機構。教育撥款法的通過及中央教育機構的建立是英國教育由教會控制向國家化方向發展的轉折點,亦是國家干預公共教育事業的開始。
1870年,教育署長福斯特提出初等教育法案,奠定了整個教育制度的基礎。
1902年,議會通過首相巴爾福提出的教育法案,建立公立中等教育制度,但並未建立一套完全相互銜接的公共教育制度。
1944年,教育大臣巴特勒在議會上提出教育法案(稱《1944年教育法》或《巴特勒教育法》),確立了從初等、中等直到繼續教育的公共教育體系,對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體制進行重大改革,為當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礎,但並未完全改變歷史遺留的雙軌制,公學未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自實施《1944年教育法》至20世紀80年代初的40年間,教育有很大變化。1981年開始實行「公助學額計劃」,為公立學校學生轉讀獨立學校提供機會。進入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1988年教育改革法》頒布後,教育又進行了改革。
5. 英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
英國人普遍以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情構成的最大妨礙。要使孩子在日後能習慣社會的需求,有必要從小就培育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敬他人和自我抑制,知道對自己的行動負責任。如果孩子日後不能像別的人一樣融入並適應社會,作為爸爸媽媽就沒能盡到教育的責任。
1、道德不靠教訓
英國中小學校園里的道德教學不叫道德教學,而稱「個體的社會健康教學」或稱「社會化進程」。目的是讓他們懂得往常做人的根本道理,怎麼自律以融入社會,變成社會的一份子。核心道德觀念有四:尊敬生命、公正、誠篤、守信。
英國人還有個觀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訓的」。它體現在英國中小學的道德教學里,那即是不要求孩子們去死記硬背道德原則,但是,讓孩子們從心靈深處、從日常日子中懂得和了解倫理道德。
2、小孩不是白紙
現在科學研究現已證明,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先天就現已部分地承繼了爸爸媽媽的脾氣、性情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紙論」是把工作過分簡單化的觀念。
3、誠篤不是孤立的道德
英國校園通常不設專門的道德教學課,但開設包括釋教和道教在內的各種國際首要宗教信仰課供選修。這門課被以為是對孩子道德和良知培育十分主要的一門課。
不僅如此英國校園每周都安排班級評論,選擇一些校園里或許社會上的工作,讓孩子們發表看法,一起評論,自己去領悟和判別對錯與對錯。團體游戲也是一種主要方法,讓孩子懂得顧及與諒解他人,懂得怎麼與同伴協作。英國校園還遍及鼓舞孩子飼養小動物,安排學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談天、慈善募捐及參與公益或環保活動,培育孩子的愛心和社會往來才能。在英國教學作業者看來,誠篤不是一種孤立的道德,而是與自重和尊敬他人,與對生命和大自然的愛嚴密地聯絡在一起的。
4、花錢「培育」孩子調皮
咱們小時候,爸爸媽媽總是以某個孩子歷來不出去亂跑為典範來教育咱們。但是在英國,孩子們允許調皮或許說爸爸媽媽是花錢培育他們調皮。每個周末都有活動,不是到某個兄弟家就餐,就是有某個小兄弟的生日派對,或許是去游水、踢球。總歸,差不多是爸爸媽媽和孩子的互動日,很少呆在家裡看電視之類的,調皮還能讓孩子的想像力更豐富。
5、英國的家庭教學
鼓舞孩子自己進餐。孩子長到一周歲至一周歲半時,開端喜愛自個用湯匙喝湯吃菜。絕大大都英國家長以為,孩子想自己進食,標志著一種對「人格獨立」的神往,徹底應給予積極鼓舞。
杜絕偏食、挑食。英國人遍及以為,餐桌上對孩子的遷就,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部、充沛的營養,並且會使孩子養成固執、自私、難以自控等人見人厭的性情。
本來,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起,家長就開端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餐教學」了。
6. 英國超半數人的數學只有小學水平,這是為什麼
這是因為英國人患有非常嚴重的“數學焦慮症”,這其實並不是一種病,而是因為對數學有一種恐懼心理,導致他們沒有積極性和信心去學習,循環往復變成了惡性循環。英國人的數學能有多差呢,這么來說吧,就連基礎的九九乘法表都能難道大多數的英國人。此言一出肯定有很多人都不敢相信,但是研究調查表明英國人平均的數學水平就跟我國的小學生水平差不多。
另外,英國人在數學這方面的教育理念和我國有著很大的區別。英國人更重視學習數學當中的思維和思路,所以他們對於數學的基本知識並不扎實,而我國的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被要求熟練背誦九九乘法口訣,早就已經滾瓜爛熟印在心裡了。
7. 英式教育理念越來越流行,為什麼歐洲的教育理念更受推崇呢
英國的教育部門青睞對外開放、互動式教學方式,主要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使命感,對他人負責,也勇於承擔責任。例如英國每年有一個歷經1年賽事,小朋友們踏遍英國,與此同時戰勝困難、幫助他人、培養責任感,比賽的結論都是英國許多知名高校非常看重的,在本科轉學過程中有重要意義。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句話是法式管理體系的口號,他們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有屬於自己特性,不能一概而論。因此課程內容都是根據小孩不同的特性,滿足不同的需求及學習深度來進行擴展,為不同的小孩量身定做制定出屬於自己教學模式,並通過關注學生的興趣及其專業知識水平來對自己的教學方式即時進行調整。
8. 請問有去過英國的么我想問英國人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數學都學什麼啊謝謝!
英國英格蘭地區的小學的數學教學大綱對小學的數學課程起著指導作用,它所覆蓋的學習內容可以歸為以下幾類:數與計算,幾何初步知識,測量,統計 和代數(六年級)。每個學生每年都會學習到這幾類的數學知識,隨著年級的增高,難度逐漸增大。例如數與計算中的加減法,一年級的學生(5-6歲)要求至少掌握20以內的加減,二年級學生(6-7歲)要求至少掌握100以內的加減,三年級學生(7到8歲)要求至少掌握1000以內的加減法。
KS2是指英國3-6年級,學生年齡7-11歲
表格一:考試形式
組成部份
描述
頁數
分數
時間
卷一
算術
測試學生對數學運算的熟練度。
1
40
30分鍾
卷二
數學邏輯初步(Mathematical reasoning)
數學流利程度,解決數學的問題和數學邏輯初步的流利度。
2
70總分
每張卷子35分
一共80分鍾
每張卷子40分鍾
總計
3
110
110分鍾
表格二:考試內容分類
母類
子類
Number and place value
數字和數位
按倍數數數
讀、寫、排序和比較數字
數位和羅馬數字
辨別、表現和四捨五入
負數
數字問題
加減乘除
加減心算
加減手算
估值和逆運算
用加減解決問題
數字的性質(倍數、因子、質數、平方數和立方數)
乘除心算
乘除手算
解決問題(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以及四則運算)
運算順序
分數、小數和百分數
識別、書寫、命名和數分數
等價分數
比較和排序分數
加減分數
乘除分數
分數與小數的轉換
小數四捨五入
比較排序小數
乘除小數
用分數和小數解決問題
小數、分數和百分數之間的轉換
用百分數解決問題
比例
相關大小,相似形
用百分數比較
縮放因子
不等分配和分組
代數
用代數表達未知數問題
用簡單公式表述表達的文字
產生和描述線性數字序列
二個未知數問題
二個變數的所有數值組合的可能性
度量
比較、描述和排序度量
估計、測量和讀取
錢
時間、時間排序、時間長度和時間單位
公制之間轉換
公英轉換
周長面積
體積
解決問題(錢、長度、質量和重量、容積體積)
幾何-形狀的性質
辨別和形狀的名稱
描述形狀和分類
描繪形狀並把二維和三維聯系起來
角度-測量和性質
圓
幾何位置和方向
描述位置、方向和運動
圖案
坐標
統計
平均值
解釋和展現數據
解決涉及數據的問題
9. 英國教育體系的高等教育
顧名思義,高等教育是英國教育體系中的高級階段,它包括:
本科(Bachelor Degree)
研究生(Master Degree)
博士生(Doctorial Degree)
高級國家文憑(HND-Higher National Diploma)。
高等教育通常都是由大學(University)提供,但許多學院(College)也提供Bachelor和HND課程。 (HND)
HND-Higher National Diploma也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文憑。它是職業教育體系中的最高階段,學制一般為兩年。HND理論上相當於中國的大專文憑,但其實等級要高於大專文憑。相比Bachelor Degree,它是為了更多進行工作前的培訓而設立的,分類更細,專業性更強。進入HND要求已經完成A-Level或者GNVQ-Advanced的課程,中國的高中學生如果在某些方面(比如計算機)有特殊專長並且表現出相當好的語言能力的話,也有可能直接進入HND,但讀起來會相當辛苦。
HND畢業後,如果取得比較好的成績,可以選擇直接進入本科第三年的課程,通常是本校或聯校的相應專業。也就是說,再加一年就可以取得學士學位。但英國最好的大學一般不接受此類學生。 英國本科學士學位學制一般三年,但有些大學的某些特殊專業要求讀四年或以上,如醫科。在英國人眼裡,醫科和法律專業是最難考取也是最難讀的專業。(這兩種學科的共同點是「人命關天」)。
進入英國大學本科的路線有多條,最常見的是憑著三門A-Level的成績進入本科。如果你已經取得GNVQ
Advanced文憑,那麼也有資格報讀絕大多數大學的本科課程。但英國最好的大學如Oxford、Cambridge和LSE一般只憑GNVQ成績是進不去的,在A-Level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也只有少數才能通過面試被錄取。中國的大學在校本科生或已經取得大專文憑的學生可以通過一種特別設計的銜接課程(Access
To Higher Ecation Programme 或 Higher Ecation Foundation Course)來達到進入英國大學本科學士學位課程的水平。這種課程在英國院校中有很多種,稱謂也不同,但內容近似。
本科生畢業後取得學士學位(Bachelor Degree),英國的學士學位有很多種,以下是常見的幾種類型:
文學士(BA-Bachelor of Art)
理學士(BSc-Bachelor of
Science)
工程學士 (BEng-Bachelor of
Engineering)
法學士(LLB)
一般來說「ART」指的是語言、文學和藝術類專業,「SCIENCE」指的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學術研究類專業,而「Engineering」指的是與製造、建築、環境保護等實用技術有關的專業。在英國,文、理的概念和我們不盡相同,比如中國大學把金融、財會等學科劃分到文科類別里,而著名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則把這些學科歸為理科。把財會當作科學來研究,英國人治學之嚴謹由此亦可見一斑。
在學士學位中還有一種「榮譽學士學位」(Honors),這是一種比普通學士學位更高一等的學位。大多數大學的榮譽學位只要求讀三年,只是在深度和難度上略高於普通學士學位。而有些大學的某些專業規定讀三年取得學士學位,再加一年取得榮譽學位。 英國的研究生課程只需要一年時間,這與中國和美國都不同。在這一年裡學生主要是寫論文和做課題研究,課堂教學較少,因此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如果沒有在英國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或語言不過關,是很難完成這一年課程的。有一些學院為此專門設計了一種研究生預備課程(Pre-master
Programme),以幫助留學生能夠順利進入研究生課程並成功取得學位。
進入研究生課程的要求是已經取得學士學位,如果有一段時間的相關工作經驗也非常有幫助。
研究生畢業後取得碩士學位(Master Degree),碩士學位也有與學士學位對應的幾類,此處不再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