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牛津大學出多少位名人
牛津產生了至少來自7個國家的11位國王,6位英國國王,4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自19個國家的53位總統和首相,包括25位英國首相(其中13位來自基督堂學院),12位聖人,86位大主教以及18位紅衣主教。
國王
大學主題首頁 愛德華七世 (Christ Church) 愛德華八世 (Magdalen) 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 挪威國王哈拉爾五世 (Balliol) 挪威國王奧拉夫五世 馬來西亞最高元首艾哈邁德·沙阿 (Worcester) 馬來西亞最高元首端古·阿卜杜勒·哈利姆 (Wadham) 馬來西亞最高元首端古·加法爾·伊卜尼 (Balliol) 泰國國王拉瑪六世 荷蘭國王威廉二世 東加國王喬治·圖普五世
英國首相
大衛·卡梅倫 2010- (David Cameron) 托尼·布萊爾 1997-2007 (St John's) 瑪格利特·撒切爾 - 1979-1990 (Somerville) 哈羅德·威爾遜 1964-1970, 1974-1976 (Jesus) 愛德華·希思 1970-1974 (Balliol) 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 1963-1964 (Christ Church) 哈羅德·麥克米蘭 1957-1963 (Balliol) 安東尼·艾登 1955-1957 (Christ Church) 克萊門特·艾德禮 1945-1951 (University) 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 四度任英國首相 (Christ Church) 喬治·格倫維爾 1763-1765 (Christ Church)
總統和總理
比爾·柯林頓 前美國總統(University) 萊斯特·皮爾遜 前加拿大總理 1963-1968 約翰·馬爾科姆·弗雷澤 前澳大利亞總理 1975-1983 英迪拉·甘地 前印度總理 (Somerville) 佐勒菲卡爾·阿里·布托 前巴基斯坦總理 1971-1973 (Christ Church) 貝娜齊爾·布托 前巴基斯坦總理 1988-1990, 1993-1996 (Lady Margaret Hall)
香港總督
彭定康勛爵 (第28任, 1992-1997, Balliol) 衛奕信勛爵 (第27任, 1987-1992, Keble) 麥理浩勛爵 (第25任, 1971-1982, Balliol) 羅富國爵士 (第20任, 1937-1941, Balliol) 郝德傑爵士 (第19任, 1935-1937, Exeter) 金文泰爵士 (第17任, 1925-1930, Magdalen) 司徒拔爵士 (第16任, 1919-1925, Corpus Christi) 德輔爵士 (第10任, 1887-1891, Balliol) 寶雲爵士 (第9任, 1868-1873, Trinity/Brasenose) 戴維斯爵士 (第2任, 1844-1848, Hertford)
其他
J.R.R.托爾金像,Exeter學院蒂姆·伯納斯-李 (Queen's) 昂山素姬 (St. Hugh's) 安德魯·洛伊韋伯 Joseph Addison (Queen's/Magdalen) 羅溫·阿特金森 (Queen's College) 羅吉爾·培根 傑里米·邊沁 (Queen's) Zulfiqar Ali Bhutto (Christ Church) 羅伯特·波義耳 丹尼爾˙布爾斯廷 Richard Burton (actor) (Exeter) Richard Burton (orientalist) (Trinity) 路易斯·卡羅 (Christ Church) 理查德·道金斯 (Balliol) John Donne (Hertford) Alfred Douglas (Magdalen) T. S. 艾略特 (Merton) 休葛蘭 (New) Edmond Halley (Queen's) Bob Hawke (University) 史提芬·霍金 (University) 羅伯特˙胡克 (Christ Church) 塞繆爾·詹森 (Pembroke) Liaquat Ali Khan Kris Kristofferson (Merton) 菲利普˙拉金 (St. John's) 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 (Jesus) Barbara Levick (St. Hugh's/St. Hilda's) C. S. Lewis (University/Magdalen) 約翰·洛克 (Christ Church) Iris Murdoch (Somerville/St. Anne's) William of Ockham (Merton) Cardinal Newman (Trinity) Robert Peel (Christ Church) Philip Pullman (Exeter) 錢鍾書 (Exeter) Walter Raleigh (Oriel) A. L. Rowse (Oriel/All Souls) Dorothy L. Sayers (Somerville) John Duns Scotus 雪萊 (University) 亞當·斯密 (Balliol) A. J. P. Taylor (Oriel) J.R.R.托爾金 (Exeter) 阿諾爾德·約瑟·湯因比 (Balliol) John Wesley (Lincoln) 奧斯卡·王爾德 (Magdalen) 斯蒂芬·沃爾夫勒姆 (St. John's) Cardinal Wolsey (Magdalen) Christopher Wren (Wadham) Terry Jones (St. Edmund Hall) 約翰·拉斯金 (Christ Church) 凱特·貝琴薩 (New College) 胡志強 (Balliol) 胡婷婷 艾蜜莉·莫特(Emily Mortimer) (Lincoln) 艾美莉亞·福克斯(Emilia Fox)
『貳』 英國大學究竟拿到過多少諾貝爾獎
劍橋大學89位,牛津大學57位,倫敦大學學院諾貝爾獎得主共27人,曼徹斯特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共25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有25人獲得諾貝爾獎
『叄』 牛津大學
牛津大學
牛津大學有歷史、有世界聲譽。盡管由於國家和資源的優勢相對衰落,牛津和劍橋高
居於世界大學之冠的日子早已不再。但它仍在英國社會和高等教育系統中具有極其重
要的地位,也仍然有著世界性的影響。英國甚至全世界教育界,言必稱牛津;英國和
世界很多的青年學子們都以進牛津為理想。
19世紀以前的英國,僅有牛津和劍橋兩所大學,而劍橋大學也是13世紀初由牛津的部
分師生創辦的。在歷史上,許多著名的人物曾就讀於牛津,其中包括:13世紀的著名
學者馬傑培根,14世紀曾任貝利奧爾學院院長,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英譯本《聖經》
的組織者、開英國宗教改革先聲的約翰威克利夫,16世紀的文學家沃爾特雷利和約翰
多恩,18世紀發起宗教復興運動,創立衛理公會的約翰韋斯利和查爾斯韋斯利,文學
翻譯家塞繆爾約翰遜,19世紀的兒童文學家查爾斯道奇森等。在英國歷史上40個首相
中,就有29個是牛津畢業生,包括當代英國最著名的政治家哈馬德-威爾遜、愛德華-
希思、瑪格麗特-撒徹爾,還有現在的首相湯尼-布萊爾。牛津大學的畢業生中還有一位
歐洲國家的總統、一位挪威國王、5位美國參議員,澳大利亞內閣1/3的成員。現代文
學家格林、奧登等人也畢業於牛津。近代科學聞人如寫時間簡史的史蒂芬-霍金和證明
費馬大定理的安德魯-懷爾斯就都是在牛津讀學士後在劍橋做博士的。牛津大學畢業生
中還有21位獲諾貝爾獎。
目前,牛津共有29個學院,6個准學院(稱為「永久性私人學堂」-Permanent
Private Halls、為各宗教教派所辦),此外還有一個繼續教育學院。在35個學院中,
眾靈學院目前沒有學生,只有院士(包括訪問院士)。各學院規模不等,但都在500人
以下,學生、教師(院士)來自不同的專業學科。
除學院外,牛津大學的教學和研究活動(尤其是後者)主要由學部來組織,學部
不是大學內的自治單位,它們都是跨學院的機構,不附屬於任何一個學院,不過各學
部的教師和學生首先必須是牛津大學內某一學院的一員。牛津現有16個學部:人類學
和地理學學部,生物科學學部,臨床醫學學部,英語和文學學部,法學學部,經典、
哲學和古代歷史學部,數學學部,中世紀和現代語言學部,現代歷史學部,音樂學
部,東方學學部,物理科學學部,生理科學學部,心理學學部,社會學學部,神學學
部,文科學部下一般不再分系,理科學部下又分成30多個系,有的學部還設一些中心
和研究所。此外,有的研究所(如教育研究所,招收有研究生)不隸屬於上述各學
部,而直屬於大學。
牛津的研究力量雄厚,在其教師隊伍中,就有83位皇家學會會員,125位英國科學
院院士。在數學、計算機科學、物理、生物學、醫學等領域,它都名列英國乃至世界
前茅。近些年來,牛津不僅在文科而且在理科、不僅在基礎科學而且在應用科學研究
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在生物醫學領域,自從弗雷明在倫敦發現青黴素後,本世紀40年代牛津的科學家
弗羅里和蔡恩就將它投入臨床應用,結果3人共享諾貝爾獎。今天用得最廣的抗生素
1955年為牛津的愛德華·阿布拉罕發現。牛津也致力於將分子生物學應用於臨床,將
核磁共振原理應用於醫療診斷,在發現人體的免疫瓜系統和應用基因工程技術於臨床
問題方面,牛津亦起領導作用。該校在愛滋病毒、移植手術和遺傳病研究等方面也很
有潛力。1987年,斯奎波父子公司贈予該校葯學系2,000萬英鎊,以支持他們的研究工
作。
在環境科學領域,牛津的研究涉及森林史、氣候變化、遙感、土地利用、野生動
物保護、家畜管理、污染、腐蝕、沙漠侵犯等眾多課題。
牛津的固體物理、高磁學、激光研究、基本粒子研究和大氣物理學等均在世界上
佔領先地位。物理系的克拉倫登實驗室在世界核研究領域中起著特殊的作用。基礎研
究還導向重要的工業開發,包括建立了如牛津儀器公司和牛津激光公司之類的企業。
僅在化學系,牛津目前就擁有4位諾貝爾獎得主。該校在蛋白質、新型無機材料合
成、分子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方面都有重大成果問世,並在化工、醫葯、微電子工業
等領域推廣應用。
牛津在地球內部動力學、陸界變形研究、低溫處理和古生物學等領域也很有成
就。牛津數學研究所在許多數學分支學科中居於世界前列,計算機科學研究在國內外
亦有一定地位。牛津被國際上公認為英國的經濟學中心。不僅金融、管理學科專家、
而且法學、心理學和自然科學的專家也參加到經濟學研究中來。1987年,進入工商界
的牛津畢業生已超過在其他行業就業的人數。
牛津的發展經濟學和國際關系研究亦很活躍進, 還被譽為研究當代中國最活躍的
中心之一。
牛津大學有許多傑出的神學家、哲學家、法學家、歷史學家、音樂家、文學家和
文藝評論家,它的政治學、地理學、社會學、心理學力量都相當強。
牛津的博德利圖書館是英國第二大圖書館(僅次於大不列顛圖書館),藏書600萬冊。
牛津出版社舉世聞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學出版社。尤其是它的20卷《牛津英語
詞典》,享譽全球。
對青年學生來說,進牛津讀書,應該說是佼佼者的機會,是既痛苦又誘惑無限的事
情,是光榮之路。然而,對英國社會來說,光榮之外另有深意。牛津、劍橋是通向最
高權力的重要而又充滿希望的途徑。他們每年為英國培養出一批知識權貴,其中的一
些人將登上權力的高峰。隨便舉一個例子就可以看出這種誘惑的分量。1979年那一屆
議會,339名保守黨議員中,有94名來自牛津、75名來自劍橋。這些校友們又組成俱樂
部、校友會,互相提攜,同甘共苦,而且,由父一輩到子一輩,形成一個關系網,試
想想,這該是一種什麼局面?
1963年,英國《金融時報》社長、倫敦經濟學院院長羅賓斯提出了《羅賓斯報
告》。指責牛津、劍橋的壟斷地位和所帶來的默守成規、保守難變的嚴重影響。當時
的英國政府深以為然,在48小時內就批准了這份報告。政府決定創辦更多的大學以沖
淡牛津、劍橋的影響。很快,8所大學就開工了。但是人們驚詫地發現,8所大學幾乎
和牛津、劍橋沒有什麼兩樣,校舍的建築風格,校園的氣派和格局,彷彿從牛津、劍
橋描過來的,更有意思的是,這8所大學,都分別由一位來自牛津或劍橋的副校長擔任
校長。
二 歷史
牛津是泰晤士河谷地的主要城市, 其重要性是1167年英國牛津大學在此成立。;牛
津確定與牛有關。傳說古代牛群涉水而過,因而取名牛津(Oxford)。牛津向來是倫
敦西行路線上的重點,早在1096年,就已有人在牛津講學。
牛津大學是英語國家中最古老的大學。在12世紀之前,英國是沒有大學的,人們都是
去法國和其他歐陸國家求學。1167年,當時的英格蘭國王同法蘭西國王發生爭吵,英
王一氣之下,把寄讀於巴黎大學的英國學者召回,禁止他們再去巴黎大學。另一說法
是,法王一氣之下,把英國學者從巴黎大學趕回英國。不管如何,這些學者從巴黎回
國,聚集於牛津,從事經院哲學的教學與研究。於是人們開始把牛津作為一個「總
學」,這實際上就是牛津大學的前身。學者們之所以會聚集在牛津,是由於當時亨利
二世把他的一個宮殿建在牛津,學者們為取得國王的保護,就來到了這里。12世紀
末,牛津被稱為「師生大學」。1201年,它有了第一位校長。1213年,該校從羅馬教
皇的使節那裡得到第一張特許狀。
在正是中世紀,那些思想活躍,生活不羈,常賒欠債務的青年學生,不可避免地
與當地居民發生沖突。劍橋大學的創辦也是13世紀初。最大的一次沖突,幾百名學生
被亂箭射死。這件事的結果是國王出面鎮壓,並判市民賠償牛津大學500年費用。
構成牛津大學的學院有許多在13及16世紀之間創立,基督教會學院是1525年渥西
樞機主教創建,作為培訓主教的教會學院。湯姆方園里的塔樓上半部是列恩在1682年
建造,為本市最大型塔樓。1648年湯姆大鍾掛上時,學院共有101名學生,因此在晚上
9:05分(牛津的時間比格林威治慢5分鍾)大鍾敲101下,提醒學生注意宵禁(1963年
起不再實施)。
默頓學院是牛津最古老的學院(1264年)。其他有:新學院(1379年)、皇後學
院(1695年)等。每所學院均有其輝煌的歷史、神話般的建築遺跡,可以描畫出各種
有趣的史實。
17世紀內戰期間許多戰役在牛津附近開打,此地曾為受學生支持的查理一世的總司令
部。當保皇黨員被迫逃離牛津時,克倫維爾自封為大學的校長。
三 牛津與劍橋
長久以來,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一直是被人們聯在一起的。在英文里則有專有的一個
詞:牛橋-Oxbridge。其實兩校差別並不大。學校組織,建築格式等非常類似。如前所
述,劍橋本身就是牛津大學學生和市民沖突在之後,師生流落到劍橋建立的。兩校之間
的接觸交流一直很密切。
當然,不同處是不需刻意就可以找到的。有人對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做了分析,牛津
大學會問:「What do you think?」,劍橋大學會問:「What do you know?」看
來,牛津大學更注重思想,而劍橋大學更注重求知。這大概就是牛津出了29名首相,
劍橋出了61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原因。一所大學,成績斐然至此,無人能出其右。
1168年,牛津大學成立。1209年,牛津一位學生練習射箭,誤殺了鎮上一名婦女,引
發了一場騷亂。憤怒的牛津市民抓了兩個無辜的老師嚴刑拷打,從而引發沖突。結果
師生們被市民追殺得四處逃竄。12名牛津師生流落到劍橋,被伊利主教收容 。之後,
其他地方的一些學者也慕名而來,一所新的大學逐漸建立起來,就是劍橋大學。如今
的市民,多數都從事與學校有關的工作,早就與學生們和睦相處,但要指望民風淳樸
卻是不大可能的,因為兩座城鎮已經是典型的旅遊勝地。
兩所學校間有些類似中國的清華與北大,它們之間的關系和競爭很為人們關注。就像
舉世矚目,一百多年來每年都要舉行的劃船賽,牛津贏了71次,劍橋贏了77次,基本拉
平。一般的看法是牛津的人文科學更強一些,劍橋的工程技術更優勢。在英國每年都
有大學排名,兩校通常是交替為第一二名。近年來高技術強勢,劍橋在前的次數多一
些。2002年泰晤士報的最新綜合排名是牛津居冠。
四 牛津城
牛津大學不同於其它的大學,城市與大學融為一體,街道就從校園穿過。大學不僅沒
有校門和圍牆,而且連正式招牌也沒有。樓房的尖塔在煙雨蒙蒙中若隱若現,高高的
石牆上爬滿老藤,稀疏的綠葉中綻放著紅紅的花朵,小城顯得古樸素雅。牛津城的建
築古色古香,分屬於不同歷史年代的不同建築流派。在牛津街道上散步,不就像回到
了歷史之中嗎?這風情萬種的建築,這雲飛浪卷的校園,這幾百年積淀的斑斕文化。
英國人把牛津當做一種傳統,一種象徵,一種懷戀和一種追尋。在那裡可以回憶起過
去的美好時光,可以重溫昔日的輝煌。市內有聖邁克爾教堂的薩克森人塔樓,諾曼人
碉堡和城牆遺址等等,處處給人以歷史的縱深感,難怪英國有一句民諺:「穿過牛津
城,猶如進入歷史」。 齊爾維河和愛西斯河(泰晤士河流經本市之名)的河濱步道,
你也可租艘平底船,在齊爾維河上消磨悠閑的午後。
牛津的學院中有許多中世紀建築瑰寶,並且群聚在市中心周圍。街兩旁布滿中世紀的
四合院,每個四合院就是一所學院,由於在當時學術是教會的專利,因此學院都以修
院式建築來設計,不過四周往往圍繞著美麗的庭園。盡管大多數的學院這些年來多有
改變,但是依然融合許多原有特色。每所學院均有其輝煌的歷史、神話般的建築遺
跡,可以描畫出各種有趣的史實。初到牛津的共同印象,均會覺得每個學院都像是中
國各地那些破舊的古廟,一進門就給人一種寂寞與荒涼的感覺。 因為每個學院完全是
中世紀修道院的模樣,這也反應牛津人強烈的思古情懷。
城內多塔狀建築,故又得名「塔城」。中世紀的塔樓古色古香,文藝復興風格的建
築,彌漫著浪漫氣息;位於民眾方庭的圖書館,建於1371年,是英格蘭最古老的圖書
館;大學植物園,建於1621年,是英國最早的教學植物園;蜿蜒曲折,幽深綿長的皇
後小巷,從牛津建校一直保留到現在,快700年歷史了,路邊的石凳長滿了青苔,讓人
回憶起牛津的起始。王爾德坐過的木凳,肖伯納倚過的書架,都照原樣沒動。外面環
境如此,走進樓內,讓人更加感到歷史的份量。在學校最早的圖書館韓夫瑞公爵圖書
館里,時光彷彿是靜止不動的,寂靜充滿了這書本的聖殿。從地板到屋頂,全是手稿
和未刊資料,它們像寶庫一樣等待著後來的人去開發。
雷德克利夫廣場(Radicliffe Square) 是大學舉行厭典及各項文藝活動的中心,這
是整個古城的中心,它遠隔了主要街道的喧鬧。附近紅磚地的銅鼻小巷 (Brasenose
Lane),巷中三兩行人,綠樹遮天,讓人覺得心闊神逸。聖瑪利教堂(St. Mary's
Church)座落於廣場南邊,十七世紀前,學校的主要厭典、音樂會都在這舉行。廣場
西側是建於一五0九年的 Brasenose College ,學院因創校時,大門上有一隻銅制的
「獅鼻扣門環」而得名。學院正門的天庭中,有一座寶藍色的日晷鍾,但因為英格蘭
特有陰霾天氣,一個夏天,也沒能見到幾次鍾上的日影。有人說:「英國只有氣候,
沒有天氣。」並不誇張,往往一日之間可以見到下雪、下雨、甚至出太陽,是很平常
的情況。
廣場的西角是建於十五世紀的神學院(Divinity School), 有古典式圓頂的雷德克利
夫建築是牛津很特殊的建築。它是圖書館的原始建築。早期作為大學的研討教室之
用,現在改為大學圖書館 Bodlien Library的閱覽室。
克萊斯特教堂被牛津人親切呼為「The House」。靈聖學院(All S0u1s C011ege)是牛
津眾多學院中唯一沒有大學生的學院,因為學院中只有研究生,因而被視為世界最具
學術權威的高級學府之一。城東的莫德林學院的城堡,被人們稱為「凝固了的音
樂」,的確優美異常。的鍾樓以大青石砌築,朝天高指。據說,樓內掛著十口鐵鍾,
當它們相繼敲響時,彷彿一曲雄渾磅礴的交響樂!
建於十七世紀的謝爾登尼安劇院是列恩所設計的第一棟建築,是牛津大學傳統授予學
位典禮的舉行場地。。每年夏天,學期結束時,身披黑袍,頭戴方帽的學子們,將列
隊經過大街,進入劇院,在此獲得被授予學位的榮譽。
嘆息橋(THE BRIDGE OF THE SIGHS)甚美, 這座優美的地標建於1914年,是威尼斯
陡峭拱橋的復製品,連接赫特福學院(HERTFORD COLLEGE)。
聖母教堂:據說此大學校用教堂是英格蘭最多人參觀的教區教堂,包括塔樓的古
老部分建於14世紀初,從塔頂可以欣賞秀麗風光。教堂是三位牛津殉道者在1555年被
稱為異教徒地方。建築的最大特色是建於1637年的巴洛克式南門廊。
基督教會學院是牛津最大的學院。湯姆方園里的塔樓上半部是本市最大型塔樓。林肯
學院:中世紀學院保存最好的一所。校舍仍然保留早期屋頂,包括用來散煙的裂口。
莫德林學院:是既典型又美麗的牛津學院。其15世紀方園的風格於齊爾維河畔為莫德
林僑橫跨的公園成對比。
最可貴的是圖書館中,藏有許多名家文章、樂曲的手稿。這些手稿置於精緻的玻璃櫃
中供人叄觀。但當每位叄觀者看完後,管理人員立刻用黑色的絨布覆蓋起來,其對古
物的珍惜保藏之情,可見一斑。大學目前厭典活動的主要場地�薛多年劇院
(SheldonianTheatre),座落於廣場的正北方。在十七世紀左右,由於聖瑪利教堂神
職人員,抗議過多的活動在教堂舉行,影響了教堂清修。於是在一六六九年,由當時
的大學校長Sheldonian大主教,籌資興建這座劇院。劇院的對面就是世界第二大書店
Blackwell 書店,在這可以買到或郵購到世界各地的書籍。
牛津是學術機構的天下。牛津共有104個圖書館。其中最大的博德利圖書館於1602
年開放,比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早150年,現有藏書600多萬冊,擁有巨大的地下藏書
庫。劍橋 也有近100個圖書館,藏書約500多萬冊,每年購書經費約300萬英鎊(摺合
4000多萬人民幣)。根據1611年英國書業公所的決定,英國任何一家出版社的圖書都
必須免費提供一冊給牛津和劍橋的圖書館,至今如此。
牛津的書店幾乎與圖書館一樣多,大大小小也有100多個。有世界上最大的學術性
書店布萊克韋爾書店(Blackwel),也有許多非常小但內蘊豐富的舊書店。百年老店布
萊克韋爾創建於1897年,坐落在博德林圖書館的對面,在銷售圖書的同時它還從事出
版事業。從外表看,這家書店雖僅有三個不大的店面,但書店的三層樓和地下層連
通,最頂層還有二手書店,書的數量和種類多到找書必須藉助指示牌的地步。書店中
那塊從開張就有的著名木牌鑲在牆上。牌上仍然是一百多年前開張時的那段讓人高興
的話:「沒有人會來問你要什麼,你想隨手翻閱任何書籍,盡管自便。如果你需要,
店裡職員隨時為你服務。不論顧客來看書或是買書,都會受到一樣的歡迎。」它在英
國有78家連鎖店,僅牛津就有10多家分店,分別經營藝術、文學等分類圖書和音像資
料。另外在其他國家也有許多分店。而且現在通過網路,讀者可以迅速查書、訂書、
購書,享受一流的國際性服務。1994年6月8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回母校牛津大學參加榮
譽院士的授予儀式,還特地到這家書店買書。而書攤則隨處可見。
與書店和圖書館相關的是出版社,在這里既有世界上最大的出版社——牛津大學
出版社。出版的詞典、網路全書、專著和教科書常被世界各國的學者奉為經典,如20
卷的《牛津英語詞典》 。
另外,在牛津博物館也是重要的文化代表。其中阿什莫爾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建於1683年,是英國第一座博物館,比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早70
年,現為英國第二大博物館。其他如牛津故事博物館、科學史博物館、庇特河流人種
史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大學自然歷史博館等,它們在自然科學、藝術、文化等
領域都享有很高的聲譽。
五. 學習在牛津
英國的高等教育規定,一般上大學,不需再行入學考試,憑中學畢業成績即可進入;
但進牛津、劍橋還要單獨報名。按近幾年情況,程序一般是這樣的:首先,想報名的
中學生需要中學老師校長推薦在入學前一年報名。所以一般是成績優異學生才報名。
然後牛津、劍橋在報名的中學生中初選,通常是招生額的3-5倍。一些工程專業可能低
些,另一些專業如醫科等則可能到10倍以上。
入學至牛津大學須同時獲得大學系所及學院入學的同意。牛津初步錄取的學生在年底
要在牛津的學院進行考試。考試一般是三天,包括筆試和幾次 面試(口試)。這次通過
的學生可以拿到有條件錄取,條件即學生明年的中學畢業考試成績。一般要求是三門
主課都是A。但對於比較冷的專業或非常想要的學生,可能也會很低。 收到這個錄取
的學子們如果在次年6月會考中拿到所需的成績,則就可以在一個愉快的假期後,准備
入學了。
牛津大學創建之時沒有規劃統一的校區,當時學生和教師都租住在城內不同地方。後
來為了管理方便就採用獨立學院聯合辦學的方式,逐漸建起了學院,至今仍保持著這一
傳統。牛津學院及其機構散布於牛津全城。每個學院由300-500個師生組成一個集
體,從事不同學科的教學與科研,文理工科基本齊全。大學的建築也基本都是各個學
院自成一體。學院都是由一片片綠茸茸的草坪與四周環繞的中世紀的土黃色哥特式建
築樓群構成的一座座四方院。並且大多數學院是院中有院。有的學院甚至河、湖、
花、草、蟲、魚、鳥、獸一應俱全。漢語把英文詞college譯為「學院」,大概就來源
於牛津和劍橋的四方「院」。雖然從建築外表看,牛津十分古老,但從內部設備看,
卻十分現代。在大學科學區里,你可以看到工程科學、核物理學、生物學等各個領域
的先進設備。
至今牛津大學最老的據說是默頓學院,建於1264年,最年輕的叫聖凱瑟琳學院,建於
1963年,兩個學院相差整整七個世紀。
學院除要照料學生食宿外,並安排各類體育、團體社交活動,負責指派導師(tutor)
照顧學生。由於各學院財務狀況不一,有的學院很有錢,有廣大的場地及良好的設備
或福利,像客房、圖書館及研究室等。而大學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向外代表各學
院,統一安排全校課堂講授(lecture)及討論會(Seminar),以及統一頒發畢業文憑
等工作。就實質情況來看,學生和所屬學院的關系,遠超過了大學 。
學院的名稱聽起來很奇怪,其實不少學院的命名是很偶然的原因。比如,基督教堂學
院,是因為牛津城最古老的大教堂就在學院之內;萬靈學院是為了紀念百年戰爭戰死
者的英靈;奧里爾學院則因為剛剛建立的時候,學院買了一所名叫「奧里爾」(意為
黃鶯)的房子。還有一所學院叫「布拉斯諾茲」,這個字是由英語「銅鼻子」一詞演
變過來的,因為學院大門上的銅門環很像個鼻子,而且至今還供在學院的餐廳里。學
院也不按專業劃分,但在發展過程中,各個學院漸漸形成了各自的特點。比如,基督
教堂學院以濃厚的貴族氣氛著稱;默頓學院出了不少詩人;聖埃德蒙大廳學院特別喜
歡招收運動員;奧里爾學院側重培養牧師;摩德林學院有許多賽艇高手。這些學院彼
此平等,學生可以在任何一所學院學習,直到畢業。
錢鍾書畢業的是埃可塞特學院(Exeter),就在耶穌(Jesus)學院對面。在附近Walton
Street旁邊可以找到克來登小巷,錢就是以之為名編了個克來等大學。
學校的管理是很嚴格的。每10個學生學校配一名校工,照顧學生,替他們整理床
鋪、打掃房間;除此之外,還負責早晨叫醒睡懶覺的學生,檢查學生是否去上課。校
工有這樣雙重的責任,所以他們有一個很特殊的稱呼,叫「偵察」。
牛津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導師制」。學生的導師由研究人員擔任,他們多為品學
俱佳的學者,在一定的領域卓有建樹。導師制要求學生每周與導師見一次面,將自己
一周內研究和撰寫的論文向導師宣讀。此外,還有許多講座。每個講座不論是導師還
是學生,不論是高年級還是低年級,都可以自由發言,平等討論。海闊天空的議論是
很吸引人的,但在議論之後,要交作業。與導師單獨見面,宣讀一周內研究和撰寫的
論文時,導師要評論,要提問,如果論文質量不行,答辯不好,要影響成績、影響畢
業。須知,一周一次,不得耽誤,而且周復一周,哪有那麼多新見解、新思想呢?可
是,導師不相信解釋。這種學習方法確實帶動、啟發學生獨立思考,鼓勵、督促學生
上進,但這一周一次的壓力無論如何讓青年學生輕松不起來。
六 學校資源及基本情況
牛津大學各學院學生總數有一萬二千人左右,其中九千名左右是大學部學生,而教職
員共有五千四百人。大學中的主要行政人員,均選自牛津本身的教授及研究員。校長
(Chancellor)是一項名譽職,是學校的最高層人物,主持學校所有的主要儀式。實際
行政工作,由學校每四年任命一位「副校長」(Vice Chancellor)管理,他掌管著學校
政務會--一個由選舉出來的教員組成的負責學校日常事務的組織。大學的學術性事務
則由總董事會管理,總董事會的主席每兩年選舉一次。
副校長由各學院輪流產生,任期四年。由所有的牛津畢業生組成的大學評議會
(Convocation),負責選出每任校長。而實際的行政監督、建議工作,則由教職員大
會(Congregation)所負責。大會選出十八名執行委員(Hebdomadal Council),每周
開會,會同校中行政人員,決定學校發展方向。 大學中的訓導長也由各學院輪流選
出。擔任訓導長的額外報酬,是可以在任期內,獲贈牛津大學出版部的所有出版書
籍,而在他們的學位袍上,亦可終身加配一條黑色的肩帶,以表學校對其工作的感
謝。另外大學中的校警,被學生昵稱為"牛頭犬"(Bulldog)。他們執行工作時,仍頭
戴傳統的大禮帽,頗有古風,校警向大學的訓導長負責。
牛津的學校組織以16個學部(Faculty)為基礎,有些學院還設有下屬學部。每個學院都
有一個經選舉產生的董事會,該董事會對它所在學院的本科生課程負責。每個學院自
行承認、監督、檢測所有畢業生相關科目的成績。在得到總董事會認可的情況下,它
同時負責聘任教職員,以及與學院所包含科目有關的一切學術性事物。許多學院是以
系的形式組織起來的;不以系為組織單位的主要是人文藝術學院。有些課程(如教育
學)由委員會而不是由學院董事會負責。在學科中擔任教學研究任務的學術人員通常隸
屬於某一個學院。
學院是牛津的核心組成部分。如今,牛津共有29個獨立的自我管理的學院,它們和學
校的關系就象美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那樣採用聯邦制形式。每一所學院都由
Head of House和幾個Fellows管理,他們都是各種學術領域的專家,其中大多數在學
校都有職位。此外還有6個Permanent Private Halls, 這是由不同的新教教會建立
的,至今還保留著它們的宗教特許狀。Halls的權力和責任與學院相似。目前牛津大學
除七所學院以招收研究生為限外,其餘Halls和學院學院
『肆』 到目前為止,哈佛、牛津、MIT(麻省理工)各自共培養出多少諾貝爾獎獲得者
據有關調查顯示,到2018年為止,哈佛、牛津、MIT(麻省理工)各自共培養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分別是:
哈佛大學有 48位諾獎獲得者。牛津大學有 57位諾獎獲得者。MIT(麻省理工)有 78位諾獎獲得者。
哈佛大學建於1636年,比美國建國時間還早140年,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所大學,世界最有影響的大學之一,共培養出8位美國總統,4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不計其數的的商業、金融、科技巨孽。
『伍』 英國有多少個諾貝爾獎得主
一共有十三個人。
1、1907年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1865~1936)英國小說家、詩人。
1907年作品《老虎!老虎!》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觀察入微、想像獨特、氣概雄渾、敘述卓越見長」。
2、1923年威廉·勃特勒·葉芝(1865~1939)愛爾蘭詩人、劇作家。
1923年作品《麗達與天鵝》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於他那永遠充滿著靈感的詩,它們透過高度的藝術形式展現了整個民族的精神」。
3、1925年喬治·蕭伯納(1856~1950)愛爾蘭戲劇家。獲獎理由: 「由於他那些充滿理想主義及人情味的作品——它們那種激動性諷刺,常涵蘊著一種高度的詩意美」。
4、1932年約翰·高爾斯華綏(1867~1933)英國小說家、劇作家。
1932年作品《有產者》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為其描述的卓越藝術——這種藝術在《福爾賽世家》中達到高峰」。
5、1948年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美詩人、劇作家、批評家。
1948年作品《四個四重奏》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對於現代詩之先鋒性的卓越貢獻」。
6、1950年 亞瑟·威廉·羅素(1872~1970)英國數學家、哲學家。
1950年作品《哲學—數學—文學》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表彰他所寫的捍衛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種多樣意義重大的作品」。
7、1953年 溫斯頓·丘吉爾(1874~1965)英國政治家、歷史學家、傳記作家。曾任英國首相。
1952年作品《不需要的戰爭》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 「由於他在描述歷史與傳記方面的造詣,同時由於他那捍衛崇高的人的價值的光輝演說。」
8、1981年埃利亞斯·卡內蒂(1905~1994)英國德語作家。獲獎理由:「作品具有寬廣的視野、豐富的思想和藝術力量。」
9、1983年威廉·戈爾丁(1911~1994)英國作家。
1983年作品《蠅王·金字塔》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具有清晰的現實主義敘述技巧以及虛構故事的多樣性與普遍性,闡述了今日世界人類的狀況」。
10、1995年希尼(1939~)愛爾蘭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門》、《在外過冬》、《北方》、《野外作業》、《苦路島》、《山楂燈》、《幻覺》等。
199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由於其作品洋溢著抒情之美,包容著深邃的倫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現實歷史的奇跡。」
11、2001年 維·蘇·奈保爾(1932~)印度裔英國作家。
200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其著作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與不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為一體,是驅策我們從扭曲的歷史中探尋真實的動力。」
12、2005年哈羅德·品特(1930~2008),猶太人。
英國劇作家,被評論界譽為蕭伯納之後英國最重要的劇作家。獲得200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13、2007年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 ),英國女作家,獲得200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陸』 牛津大學是不是世界上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大學
不是,最多的是美國的大學。
1哈佛大學(Harvard): 30
2斯坦福大學(Stanford): 16
3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 15
3麻省理工學院(MIT): 15
3芝加哥大學(Chicago): 15
6伯克利加州大學(UC Berkeley): 14
6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14
8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10
8洛克非勒大學(Rockefeller U): 10
10康奈爾大學(Cornell):8
11耶魯大學(Yale):5
12伊利諾大學(U Illinois, Urbana):4
12賓夕法尼亞大學(U Penn):4
12洛杉磯加州大學(U California, Los Angeles):4
12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4
12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at Dallas)**:4
17麥迪遜威斯康星大學(U Wisconsin, Madison):3
17西雅圖華盛頓大學(U Washington):3
17聖芭芭拉加州大學(U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3
17科羅拉多大學(U of Colorado, Boulder):3
17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3
17舊金山加州大學(U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3
以上是獲得諾貝爾獎的部分大學排名。
『柒』 牛津大學的介紹
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簡稱「牛津(Oxford)」,位於英國牛津,是一所譽滿世界的公立研究型大學,採用書院聯邦制,與劍橋大學並稱「牛劍」,並且與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帝國理工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同屬「G5超級精英大學」 。
牛津大學最早成立於1167年,為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學,也是世界上現存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牛津大學涌現出了一批引領時代的科學巨匠,培養了大量開創紀元的藝術大師以及國家元首,其中包括27位英國首相以及數十位世界各國元首、政商界領袖 。
截至2017年,共有69位諾貝爾獎得主(世界第九)、3位菲爾茲獎得主(世界第二十)、6點陣圖靈獎得主(世界第八)曾在牛津大學學習或工作過 。
(7)英國牛津有多少個諾貝爾獎擴展閱讀:
牛津大學的文化傳統:
1、校訓
校訓:Dominus illuminatio mea(拉丁文)
意思是「耶和華是我的亮光」(The Lord is my light),出自《聖經》中的詩篇第27篇。
「我認為大學精神的核心有兩點,第一是在每件事情上對卓越的追求,第二是自由而公開的辯論」——英國牛津大學校長安德魯·漢密爾頓。漢密爾頓說,牛津大學所體現出來的大學精神就是,首先對卓越有絕對的追求,無論是在教學還是科研上,都永遠不會安於現狀,持續地追求做得更好。
2、活動
牛津大學的學生用他們獨特的方式慶祝期末考試結束——朋友們用泡沫和手噴綵帶「襲擊」手拿香檳准備慶祝的學生。對於牛津大學畢業季的同學來說,走出考場就意味著一年一度學期末狂歡的開始。
在牛津大學,有一個叫做「搞破壞(trashing)」的傳統活動,牛津大學的學生們一走出考試院,在外面等候已久的朋友們,手拿麵粉、手噴綵帶朝他們「攻擊」,攻勢之猛,慶祝的香檳酒也完全沒辦法飲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牛津大學
『捌』 英國留學 哪些大學培養的諾貝爾獎得主最多
劍橋大學
諾貝獎得主:89人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是世界上誕生諾獎得主最多的高等學府,88位(實際上超過100位)諾獎得主曾在此執教、工作或學習,其中70多人是畢業於劍橋。劍橋大學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在世界大學中排名第一,這所以理科著稱的大學是多麼的讓人望而生畏!劍橋這所盛產傑出人物的大學以其不拘一格的教學風格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自1904年以來,劍橋大學共有88個附屬機構獲得了諾貝爾獎,獎項涉及了各個領域:29個諾貝爾物理獎,26個諾貝爾醫學獎,21個諾貝爾化學獎,9個諾貝爾經濟獎,2個諾貝爾文學獎和1個諾貝爾和平獎。三一學院獲得諾貝爾獎人數最多,共有32位。英國教育制度歷經數百年的發展,以其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享譽國際的教育水準、嚴謹的學風和一流的教學設施,造就出一流的大學,英國大學注重培養學生獨立、自信、分析、判斷和決定的能力。英國注重於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自身興趣的培養,敢想敢幹,不受條條框框的束縛創新能力是非常被看重的!
它成立於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為躲避毆斗而從牛津大學逃離出來的老師建立的,位於毗鄰首都倫敦的英格蘭劍橋市。亨利三世國王在1231年授予其教學壟斷權。其全球大學排名基本上在前五強甚至第一,在歐洲則一直是NO.1.31個學院里,以三一學院、國王學院最著名。
牛津大學
諾貝獎得主:57人
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有57位獲得過諾貝爾獎。牛津大學建校於1167年,是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學,位於英格蘭牛津市,在英國社會和高等教育系統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具有世界聲譽,系全球學府十強之一。 在牛津,城市與大學融為一體,街道就從校園穿過。不僅沒有校門和圍牆,而且連正式招牌也沒有。樓房的尖塔在煙雨蒙蒙中若隱若現,高高的石牆上爬滿老藤,稀疏的綠葉中綻放著紅紅的花朵,小城顯得古樸素雅。建築古色古香,分屬於不同歷史年代的不同建築流派。在牛津街上散步,就像回到了歷史當中。
倫敦大學學院
諾貝獎得主:27人
倫敦大學學院 (簡稱UCL) 是倫敦大學聯盟(University of London,簡稱UOL)的創校學院,與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並稱\"G5精英大學\".\"G5精英大學\"代表了英國最頂尖的科研實力、師生質量以及經濟實力。時至今日,UCL培養出了2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3位菲爾茲獎獲得者。曾就讀或任職於UCL的校友中,不乏政治、科學、文化以及娛樂等多個領域的名人。其中包括「光纖之父」 高錕,前中國科學院院長盧嘉錫,泰戈爾,聖雄甘地以及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和小泉純一郎等。多年來,倫敦大學學院一直位於各版本世界大學排名前25名的頂尖行列。2013/2014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倫敦大學學院高居世界第4位。
曼徹斯特大學
諾貝獎得主:25人;現任全職教職員中有3位諾貝爾獎得主
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英國大學中世界排名最高的八大最著名學府之一,世界50強頂尖名校,歷年最高世界排名為全球第26名,英國著名的六所「紅磚大學」之首,英國「常春藤聯盟」羅素大學集團的創始成員之一,始建於1824年,位於英格蘭第二大城市曼徹斯特。
作為全球最為頂尖的科研與教學機構之一,曼徹斯特大學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在國際上享有極高聲譽,校友中共有25位諾貝爾獎得主(佔英國獲諾貝爾獎總數的近1/4,僅次於劍橋大學與牛津大學)。現任全職教職員中有3位諾貝爾獎得主,為全英之冠。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諾貝獎得主:25人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創立於1895年,為倫敦大學聯盟成員。倫敦政經學院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並稱G5精英大學。它也是英國金三角名校和羅素大學集團成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是一所將教學與科研集中在社會、政治和經濟科學領域的頂尖學校,也是法律、經濟學、國際關系、政治學、人類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社會政策等方面研究的全球先驅。該校入學競爭極其激烈,錄取率不僅低於牛津、劍橋,部分專業甚至高於牛津、劍橋的錄取要求。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學專業排名中,倫敦政治經濟學院2013-2014年度政治及國際關系(Politics & International Studies)專業排名世界第二位,經濟學及計量經濟學(Economics & Econometrics)排名世界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