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歷史如何改寫

英國歷史如何改寫

發布時間:2022-01-13 08:30:15

① 英國的歷史(英文敘述)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

1338年至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直到最近的幾個世紀之前,大不列顛島是由幾個不同的國家所佔據,在那之前的英國歷史就是這些國家之間彼此紛爭的歷史。英格蘭後來成為了主宰力量,在「大不列顛」這面大旗下,與其他國家在不同的時期合並起來,形成了現在的聯合王國。

BC Iberian Mediterranean, BAK, Celtics, had come to Britain. 1-5 Year century Great Britain for the south-east of the Roman Empire rule. After the withdrawal of the Romans, the Anglo people in northern Europe, the Saxons, and Jutes people one after another invasion and settlement. 7th century feudal system began to take shape, and many of the small country into seven of the Kingdom, for hegemony over 200 years, known as the "Anglo - Saxon times."

829 King of Wessex in love Gebert unified England. 8 Denmark were hit by the end of the century, from 1016 to 1042 for Denmark piracy empire. Following a short-term rule of King, Duke of Normandy in 1066 crossing the conquest of England. 1215 King John to sign Magna Carta, the monarchy has been inhibited.

From 1338 to 1453 the British and French for "Hundred Years War," to win the British after the defeat. Beat Spain in 1588, "Armada", to establish supremacy at sea. Britain in 1640 in the world's first outbreak of the bourgeois revolution, to become bourgeois revolution. May 19, 1649 announc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public. Dynasty restoration in 1660, in 1668 occurred in the "Glorious Revolution", defined 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1707 England and Scotland merged in 1801 with the merger of Ireland.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8th century to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to become the world's first in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country. 19th century British Empire is the peak, in 1914 the colonial possession of more than 111 times that of the local large, is the first colonial power, claiming to be "the sun does not set the Empire."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began to decline. Britain in 1920 set up the North County Ailan, and from 1921 to 1922 to allow Ireland in the south from its rule,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dependent country. Westminster bill enacted in 1931, was forced to admit its dominion in the internal affairs and foreign policy of independence, the British Empire from the colonial system shaken. World War II greatly weaken the economic strength and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decline. With the 1947 India and Pakistan's independence one after another, until age 60, of the British Empire collapse of the colonial system. January 1973 accession to the European Community.

Until recently the centuries before the island of Great Britain by a number of different countries take in the history of Britain before it is the dispute between these countries history. England became the dominate force in the "Great Britain" It's large, with other countries at different times combine to form the United Kingdom now.

② 英國的歷史

英國歷史概況

英國歷史是一部征服與合並和的歷史。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正式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1800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合並成為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

蘇格蘭歷史簡介

蘇格蘭位於大不列顛島北部,英格蘭之北。蘇格蘭的歷史的正式記載是在古羅馬人入侵不列顛之後的一些紀錄。公元5世紀,愛爾蘭北部的蓋爾人(凱爾特人的一支)移居蘇格蘭,曾在阿蓋爾郡和比特郡地區建立達爾里阿達王國。此後向東擴張到阿瑟爾森林和厄恩河谷,向北擴張到埃爾金地區。公元843年達爾里阿達國王麥卡爾平兼任皮克特王國的國王,建立阿爾巴王國,王號為肯尼思一世,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蘇格蘭王國逐漸成形。此後,蘇格蘭歷經鄧凱爾德王朝、坎莫爾王朝、巴里奧爾王朝、英格蘭佔領、布魯斯王朝以及斯圖亞特王朝統治,至1707年與英格蘭王國合並成為聯合王國。

威爾士歷史簡介

威爾士位於大不列顛島西南部,英格蘭以西。
距今約29,000年便有人類定居於威爾士。至古羅馬人進入了大不列顛島後,威爾士屬於不列顛行省
公元5世紀,隨著羅馬人的撤離,盎格魯撒克遜人大舉入侵大不列顛,直至到11世紀,威爾士人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高壓統治與入侵中度過,而同時布靈頓人開始稱自己威爾士人。
公元8世紀,傳說中的亞瑟王(King Arthur)領導布靈頓人抗擊盎格魯撒克遜統治。
公元9世紀和10世紀維京入侵使威爾士王國進一步統一,成為一個實體,但同時亦使威爾士落入英國皇室統治之下。
公元927年,威爾士國皇承認盎格魯撒克遜國王阿瑟斯坦保護威爾士的主人。在隨後的11世紀中,威廉一世充分利用了這種先例,在威爾士邊境建立的強大而野心的封建領地制度。
公元1282年,英格蘭王愛德華一世征服最後一個威爾士北部和西部的威爾士公國
公元1284年,威爾士正式被英格蘭合並,愛德華一世以《羅德蘭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確立自己在該地區的統治。
公元1535年,《聯合法案》完成英格蘭和威爾士的統一,劃分後者為13個郡,並規定英格蘭法律通行全威爾士,英文為其官方語言。大部分威爾士人因此無法擔任政府公職,但可以派代表參與英國國會。

北愛爾蘭歷史簡介

北愛爾蘭是英國的一個地區,位於愛爾蘭島東北部。公元前6600年前後,人類開始在愛爾蘭島定居。現在的愛爾蘭人是古代凱爾特人的後裔,世代居住在愛爾蘭島上。公元5世紀的時候,隨著羅馬天主教的傳入,愛爾蘭人逐漸信仰了天主教,並形成了由修道院、傳道士和王國組成的文化。公元8世紀末,愛爾蘭島上出現了統一的文明和法律,但政治上還沒有出現統一的國家。
公元12世紀末,英王亨利二世利用愛爾蘭的分裂局面,率軍在愛爾蘭島登陸,征服都柏林和附近地區,建成「愛爾蘭領地」,交由其四子約翰統治。但到1609年為止愛爾蘭仍然是由許多王國組成的,一直到1609年英格蘭才完全佔領愛爾蘭。
在北美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愛爾蘭人發動了大規模的反英起義。英國當局進行了殘酷的鎮壓。1801年愛爾蘭議會被解散,愛爾蘭成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1921年,經過一系列政治和武力斗爭後,愛爾蘭島南部的26個郡從英國獨立,愛爾蘭共和國成立,北部的其它郡依然是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大多數北愛爾蘭人(聯合派)希望留在英國,但一個舉足輕重的少數派(民族派)希望加入愛爾蘭共和國。從1960年代到1990年代兩派之間的斗爭武裝化。1972年北愛爾蘭的自治權為此被取消。從1990年代中開始,兩派的主要半軍事組織達成一個不十分可靠的停火協議。
2002年10月14日,英國政府宣布,中止北愛地方自治政府的運作,把北愛爾蘭地區的控制權重新收歸中央政府。2007年5月8日,民主統一黨和新芬黨組成的聯合政府宣誓就職,這意味著北愛正式恢復分權自治政府。

英格蘭歷史簡介

英格蘭是英國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地處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威爾斯以東,蘇格蘭以南。
公元前55年,當時的羅馬高盧總督的愷撒,帶領數萬軍隊、對不列顛群島發動了兩次武力侵略,卻困於不列顛人的戰術無功而返。
公元43年,羅馬第三任皇帝克勞狄終於征服了不列顛地區,納為行省,並進行軍事統治和軍事移民。
公元122年,羅馬皇帝哈德良在不列顛島北部建立了100多公里的城牆以防衛北方蠻族,此即著名的「哈德良長城」。
公元407年,隨著羅馬帝國勢力衰退,最後一批羅馬軍隊於撤離不列顛,結束統治。
羅馬軍隊撤離不列顛後,一支來自歐洲大陸的日耳曼民族-「盎格魯-撒克遜人」征服了不列顛,建立了許多國家。此後,英國才被稱為「英格蘭」(意即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土地)。
公元1066年,來自諾曼底的公爵威廉打敗了英王哈羅德二世,建立諾曼王朝。威廉一世下令編輯末日審判書(相當於現在人口、財產普查,根據其中的調查結果,英格蘭約有150萬人口,其中90%以上是農民),以便日後管理英格蘭。威廉一世引入了歐洲大陸的分封土地制度,同時藉由領主效忠、強化了英王王權。
公元12世紀,英格蘭進入由亨利二世所開創的,也是英格蘭中世紀最強大的一個封建王朝-金雀花王朝--在法國又名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亨利二世改革了英格蘭司法體系,廢去不合時宜的審判方法,採用習慣法並首創陪審團制度。
公元1215年,屢戰屢敗又不得人心的約翰王遭貴族階級強迫簽下限制王權的「大憲章」,是為英國不成文憲法的濫觴。
公元1295年,愛德華一世召開議會,確立了包含貴族、騎士和教士的議會制度。
公元1337年,由於領地和王位繼承權的紛爭,英格蘭和法國之間掀起了斷斷續續長達116年的「英法百年戰爭」。百年戰爭造成大量平民死傷、流離失所,也引領戰術、武器方面的革新。最終英格蘭幾乎失去了歐洲大陸上所有領地;法國則藉此完成了民族統一。
公元1399年,蘭開斯特公爵亨利趁國王理查二世遠征愛爾蘭時,奪去王位,成為蘭開斯特王朝的第一位國君,英格蘭開始了蘭開斯特王朝的統治。蘭開斯特的名字是來自於該王朝的成員均為第一代蘭開斯特公爵約翰的後代,而紅玫瑰為王朝的象徵。
公元15世紀,蘭開斯特王朝與約克王朝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爆發了玫瑰戰爭,紅玫瑰代表蘭開斯特王朝、白玫瑰代表約克王朝。這兩個王朝之間的競爭,也導致於現今蘭開斯特郡與約克郡之間也保持著友好的競爭關系。
公元1485年,玫瑰戰爭結束,亨利·都鐸奪得王位,都鐸王朝開始。其繼位者亨利八世則因離婚問題與羅馬教廷決裂,另創政教合一的英國國教派(又稱英格蘭國教會,英國聖公會或英國教會)。
公元1603年,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伊麗莎白一世去世,都鐸王朝結束。這一百一十八年的都鐸王朝時代是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由於伊麗莎白一世生前未曾留下任何子嗣,所以由她血統上最接近的男性新教徒的親戚,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成為英格蘭王詹姆士一世。
公元1642年,查理一世與議會一連串的沖突與紛爭導致英國爆發了內戰。
公元1645年6月,國會的軍隊戰勝了查理一世的軍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第一次內戰結束。
公元1647年初,查理一世也成了議會的階下囚。查理一世在第二次內戰結束後被當眾處決。
公元年克倫威爾成為護國公,而英國成為了英格蘭聯邦,克倫威爾過世後,其子理查·克倫威爾接任護國公之職,但沒多久就被撤職。在1660年,英國王室復辟成功,英王查理二世回到倫敦。
公元1665年,倫敦爆發大規模的瘟疫,次年,倫敦又發生了大火,這場火災連續燒了5天,大約燒毀了15,000棟建築物。
公元1688年,由於詹姆斯二世的荒亂統治,議會決定廢黜詹姆士二世。廢黜國王之後邀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蘭執政奧蘭治親王威廉來英國執政。11月5日威廉率領1.5萬人,400艘運輸船,53艘軍艦在托爾灣登陸。詹姆士二世倉惶出逃德意志,途中被截獲,後流亡法國。因為這場革命沒有人命傷亡或者受傷,故史稱光榮革命。
公元17-18世紀,英荷三次戰爭,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取得了海上,殖民以及經濟霸權。
公元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正式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

英國近代史

公元18世紀30年代,英國在北美建立了13個殖民地。
公元18世紀中葉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1765年珍妮紡紗機,1771年,水力紡紗廠,1782復動式蒸汽機,大大加速了工業革命進程,19世紀初,汽輪胎和火車誕生,19世紀30,40年代,機器製造業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完成)。
公元1721年,沃爾波爾成為英國第一任首相,議會內閣制的標志。
公元1800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合並,組成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
公元1832年,議會改革,工業資產階級的代表成為下院主導力量。
公元1837-1901年,維多利亞時代,大英帝國步入了鼎盛時期,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0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號稱「日不落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公元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
公元1928年,擴大選舉權威性歲,議會成為最高權利機構,兩黨輪流執政。
公元1931年,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標志英帝國轉變為英聯邦
公元1945年,實施《貝茀理奇報告》建設福利國家,推行國有化。
公元20世紀70年代,撒切爾擔任首相,進行改革。

③ 英國歷史概況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

(3)英國歷史如何改寫擴展閱讀:

英國歷史事件: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也叫「清教徒革命」。17世紀開始,英國逐漸變成海上強國。市場擴大了,財富也隨之增加,國內手工場也有了很大發展。

經濟的發展極大地加強了富裕階層和新貴族的勢力。可那些舊的上層階級不願自動退出歷史舞台,導致新興的資產階級、新貴族與封建專制王朝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斯圖亞特繼承了英國王位,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詹姆士一上台就極力鼓吹「君權神授」的理論,聲稱國王是上帝派到人間的最高權威。

有至高無尚的權力。到詹姆士二世上台後,為實行其封建專制統治,企圖在英國恢復天主教,此舉明顯危及到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遂引起英國國教會和新貴族的反對。

1688年6月,詹姆士二世盼望已久的兒子終於降臨人世,這就意味著他那位信仰英國國教的女兒瑪麗將失去繼承王位的權利,而此前,那些新興的資產階級和貴族們曾寄希望於瑪麗繼位來改變現狀。

王子的降生,使他們的願望眼看就要泡湯。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他們決定發動政變,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

由英國議會中的輝格黨和托利黨出面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蘭執政奧倫治親王威廉來英國,以保護英國的宗教、自由和財產。

接到邀請的威廉於1688年9月30日發表聲明,要求恢復他妻子瑪麗的英國王位繼承權。並於12月18日率部隊進入倫敦。1689年1月,在倫敦召開的議會全體會議上。

宣布詹姆士二世遜位,由威廉和瑪麗共同管理英國,並確立在英國實行君主立憲政體。這次政變也稱「光榮革命」、「不流血的革命」,而那對革命伴侶則稱為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辟了資產階級世界革命的時代,史學家們通常把1640年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④ 英國歷史是怎樣

英國歷史概述

英國包括大不列顛(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是歐洲共同體12個成員國之一。它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國是由不列顛群島中大部分島嶼組成的,其中第一大島是大不列顛,第二大島上有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共和國。蘇格蘭西部沿海有一個叫做赫布里底的大群島。蘇格蘭本土的東北沿海有奧克尼群島和薩得蘭群島。上述這些群島都與本土有行政上的關系,但愛爾蘭海上的馬恩島以及大不列顛與法國之間的海峽群島則基本上自治,不是聯合王國的組成部分。
英國的面積大約為242500平方公里(93600平方英里),從南部海岸到蘇格蘭的最北部差不多將近1000公里(約600英里),橫向最寬處差不多將近500公里(約300英里)。
"Britain"這個詞起源於希臘和拉丁詞,而最終可能追溯到凱爾特語。盡管用"史前時期"這一尺度來衡量時,凱爾特人也是稍後才來到不列顛群島的(在此之前的那些文明就已創造了諸如埃夫伯里巨石建築遺址和圓形巨石陣這樣的著名歷史遺跡),但是有關英國歷史的文字記載畢竟還是從講述凱爾特人開始的。"凱爾特"這個詞語相當普遍地經常用來區分不列顛群島的早期居民和後來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侵者。
羅馬人的統治從公元43年起延續了300多年。在羅馬人於408年最後撤走之前,該島開始遭到來自北歐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的侵擾,經歷了一段日趨混亂的時期。"England"這個詞正是從"Angles"而來的。在此後的兩個世紀中,侵擾逐步變成了定居,並建立了許多小王國。不列顛人在如今的威爾士和康沃爾地區獨立生存下去。這些小王國中出現了力量較強稱霸全國的王國,先是在北方(諾森布里亞王國),然後在中部(麥西亞王國),最後在南方(西撒克斯王國)。但是,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北歐海盜接著入侵英國並定居下來,盡管在10世紀時西撒克斯王朝曾擊敗過入侵的丹麥人並一度稱霸英格蘭的廣大區域。
1066年發生了對英格蘭的最後一次成功入侵。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在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了英國人,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和其他人來此定居。在隨後的3個世紀中,法語成為貴族的語言,法律結構受到了英吉利海峽彼岸所通行的那一套的影響,社會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
威爾士雖然常常處於英格蘭人的勢力范圍之內,但一直是凱爾特人的堡壘。然而在1282年盧埃林王子陣亡之後,愛德華一世發動了一場戰役並取得勝利,把威爾士置於英格蘭的統治之下。威爾士人的民族情緒繼續高漲,15世紀初由歐文·格林德領導的起義便說明了這一點。1536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把英格蘭與威爾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統為一體。
當初住在蘇格蘭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紀,來自愛爾蘭的蘇格蘭人在如今的阿蓋爾地區定居。洛錫安住著英格蘭人,而威爾士不列顛人則繼續北上來到斯特拉思克萊德。9世紀時,蘇格蘭各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北歐海盜。在整個中世紀,英格蘭當時強大的君主國一直威脅著蘇格蘭的獨立。
英格蘭與蘇格蘭最終的聯合表明,當時宗教上的差異比之以往的民族仇視更加至關緊要。在英格蘭,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由蘇格蘭詹姆斯六世(英格蘭詹姆斯一世)繼位。即使
如此,英格蘭和蘇格蘭除了在奧利弗·克倫威爾統治時一度被強行聯合在一起,在17世紀它們一直是相互獨立的。到1707年,由於意識到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合會帶來益處,雙方同意建立一個單一的大不列顛議會。蘇格蘭仍然保留自己的司法制度和宗教社區。但是在喬治一世和喬治二世這兩位漢諾威王室新教徒統治期間,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關系緊張起來,詹姆斯二世黨人發動過兩次叛亂,試圖恢復信奉天主教的斯圖亞特王室。
愛爾蘭在公元前就出現了許多王國,但愛爾蘭並沒有能免受北歐海盜的侵犯,到公元10世紀時竟成了北歐海盜的一統天下。
1169年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發動對愛爾蘭的入侵。英格蘭籍教皇阿德里安四世授予亨利二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因為他急於想使愛爾蘭教會完全順從羅馬。愛爾蘭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盎格魯—諾曼權貴手中,但是在中世紀英格蘭幾乎沒有在此直接行使管轄權。
都鐸王朝的幾位君主幹預愛爾蘭的傾向要強烈得多。在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對愛爾蘭造反者發動過一系列戰役。'抵抗運動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烏爾斯特省,1607年由於抵抗運動失敗以及領導人出逃,烏爾斯特變成了來自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移民聚居地區。
由於英國內戰(1642~1652),愛爾蘭又爆發了多次起義,但都被克倫威爾鎮壓下去。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廢黯之後,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戰爭更是不斷。18世紀大部分都是脆弱的和平時期。18世紀末,英國政府為謀求穩定作出了多方努力。1782年,愛爾蘭議會(建立於中世紀)獲得立法自主權;在憲法上與大不到顛的唯一紐帶是王國政府。然而,該議會僅僅代表少數盎格魯-愛爾蘭特權階層,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1798年發生了一次起義,但沒有成功;1801年,愛爾蘭與大不列顛聯合為一體。
雖然1916年都柏林民族起義者的起義遭到了鎮壓,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未期,一股稱為愛爾蘭共和軍的游擊力量開始對英國當局採取軍事行動。1920年通過的愛爾蘭政府法案規定要成立兩個地方自治議會,一個設在都柏林,另一個設在貝爾法斯特。該法案於1921年在北愛爾蘭實施,烏爾斯特省9個郡中有6個接受了它們自己的議會,同時在英國議會中仍享有席位,並服從英國議會的最高管轄權。但是,愛爾蘭共和軍繼續在南部為爭取脫離英國當局贏得獨立而戰斗。1921年6月簽訂了停戰協定之後,根據同年12月締結的英—愛條約建立於愛爾蘭自由邦,1949年該自由邦成為愛爾蘭共和國。
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雖不屬於聯合王國,但與聯合王國有著特殊的關系。海峽群島在10世紀和11世紀時曾是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馬恩島在1266年以前名義上一直由挪威行使主權,到1765年最終才直接由王國政府管轄。今天,海峽群島和馬恩島都有各自的立法機構和法律制度,英國政府則負責那裡的防衛和國際關系事務。

歷史

公元1至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受羅馬帝國統治。後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相繼入侵。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蘭統一,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
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35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1921年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歸英國。

一次大戰後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為美國所取代。二次大戰嚴重削弱了其經濟實力。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英殖民體系開始瓦解。目前,英在海外仍有13塊領地。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1997年英工黨政府上台。

北歐海盜與英國人

最早的英國人並不說英語。大約公元前3000年,從地中海來的伊比利亞人在布列顛登陸,而後,是從歐洲大陸來的凱爾特人,再次是羅馬人。他們都不說英語。今天的英國人自稱他們是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後代,他們來自於歐洲北部,屬於日爾曼人,他們說的是最早的古英語,這批北歐海盜是農夫、漁民、商人、鬥士,又是航海者,作戰勇敢,將凱爾特人擊敗到蘇格蘭和威爾士山區。

大約八世紀,又一批北歐海盜維京人(VIKING)入侵布列顛,他們來自於北歐的挪威、丹麥(今天的蘇格蘭人和英格蘭人有一部分他們的血統),打敗了一個又一個的盎格魯王國,終於在十世紀末,丹麥國王成了英格蘭的主人,英格蘭王逃往諾曼底,為諾曼人的入侵埋下了種子。11世紀初,諾曼底人借口幫住英格蘭王,乘虛入侵並征服了英國。諾曼底人本身也是一批北歐海盜。

1588年,英軍在英吉利海峽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為英國的海上霸權鋪平了道路。隨著瓦特的蒸汽機的發明,英國開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業革命,成了名符其實的"世界工廠"。經濟實力的增強和海外原料與市場的需求,英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殖民擴張,到十九世紀末,英國已成了前所未有的"日不落"帝國。

英聯邦(COMMONWEALTH COUNTRIES)

英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號稱"日不落帝國"。包括現今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埃及,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約旦,以色列等等都曾是其殖民地。英語由此傳遍全世界。

二戰後,英屬殖民地紛紛獨立,但獨立後的殖民地為了政治和經濟上的互相幫助,成立了英聯邦。英聯邦國家承認英國女王是本國的最高元首。英國女王還定期向一些英聯邦國家派遣總督,作為女王的代表,名義上管理這些領地。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

⑤ 英國以前的歷史是怎樣的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

⑥ 介紹英國歷史1000字作文

這是我為您在網上找到的一篇交流會的文章 請您節選一下 希望能幫助您原文如下:弘揚世博精神 踐行文明理念 隨著2010年世博會日益臨近,我工商紹州分局的青年幹部,在分局領導關心幫助下,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積極參與世博、了解世博、奉獻世博,自覺踐行「精彩世博、文明先行」的要求,從我做起,從本職工作入手,積極服務區域經濟,為世博會營造安定有序的市場環境、服務環境和消費環境,有效提升了青年幹部在世博籌辦中的貢獻率。一、立足本職、依法監管,為世博會召開創造安定有序的市場經營環境(一)全力以赴化解無照難題。無照經營一直是城市管理的頑症,也是我們工商工作中的難點。無照經營的大量存在損害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破壞市容,助長了制假售假行為的滋生,帶來社會治安和公共安全隱患。隨著世博會日益臨近,分局青年幹部充分發揮市場監管主力軍作用,奮戰一線,以無照經營「可控有序」為目標,努力實現無照負增長。一是對各自分管的路段,不間斷開展日常巡查,及時掌控路面動態,將信息錄入電腦模塊,做到「底數清、情況明」;根據省局要求將無照經營劃分為高危、重熱點、一般行業三類,實施分類監管,綜合運用立案查處、執法取締、責令整改等行政措施,按照時間節點要求,及時完成無照整治階段性目標。並積極依託聯合執法機制,對無照娛樂場所、網吧等重熱點、高危行業做到露頭即打、堅決取締,凈化城市文明環境;二是積極拓展宣傳陣地。依託設置在社區、學校、超市內的紅盾維權聯絡點,及時發現和防範無照經營的萌生,青年幹部作為宣傳的主力,常常不定期前往聯絡點開展法律、法規宣傳,講授無照經營,特別是食品、葯品等涉及公共安全和百姓健康的無照經營的危害性,通過宣傳,提升市民消費安全防範能力與合法經營的意識。三是認真做好服務和解釋工作。對需要扶持的弱勢群體,熱心提供法律、政策和信息咨詢。對下崗失業人員,鼓勵支持他們從事個體經營。對因缺少前置審批條件而無法辦照的,主動與相關部門進行協調,幫助無照經營戶按照有關要求進行整改。通過熱忱的服務,傳遞文明執法理念,展現工商部門良好形象。(二)全心投入各類專項工作。「兩品」整治中,工商部門承擔著流通領域食品安全規范監管工作,既要和食品經營戶簽訂責任書,又要幫助指導經營者建立重要商品的進、銷貨台帳。索證所票、建立台帳等工作一開始經常遭遇經營者的不理解、不配合,青年幹部們在工作中充分做到耐心、熱心、細心地宣講國家政策,引導經營者自律,使經營戶由不理不睬轉為熱情配合,切實做到食品安全可「追根溯源」。在「限塑令」推進工作中,分局青年幹部一次次走進農貿市場個體戶中,宣傳使用塑料購物袋的危害,動手設計、製作出宣傳橫幅、宣傳卡片在農貿市場內懸掛、發放,通過構建出「入耳、入腦、入心」的宣傳氛圍,起到限塑人人知曉、自覺遵守的效果,為倡導環保世博作出了貢獻。在「紅盾維權進校園」工作中,青年幹部們承擔起維權校外輔導員的工作,通過在各自轄區中、小學開展維權知識講座、幫困結對助學習等活動,深化了工商幹部與學校師生共建互動的平台,拓展了消費維權領域,進一步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積極參與「走千家企業、送一片溫暖」活動,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企業生存發展環境的良好氛圍,提升企業對政府的信心指數。通過對企業進行實地走訪,著重了解了企業的經營狀況、面臨的實際困難和亟需解決的問題,現場解答企業提出的各類咨詢,充分聽取企業對政府尤其是工商部門的合理訴求,對工商部門能夠予以解決的,通過現場辦公、積極協調等多種方式及時採取措施,加以落實和解決;對不屬於工商部門職能范圍或短期內難以解決的,積極收集信息、掌握情況,與街道招商辦、分局業務科室積極聯系,會同相關部門妥善解決。通過企業走訪,加強了工商部門與企業間的溝通、了解,彰顯了工商部門服務企業、服務經濟發展的職能,鼓勵企業克服金融危機帶來的困惑,增強再發展的信心。二、提高素質、倡導文明,以「迎世博」為契機展現工商良好形象結合「迎世博」工作,分局青年幹部始終將文明禮儀融入日常工作和公共行為中,做到微笑接待、優質服務、文明執法。(一)拓展宣傳形式,營造「精彩世博我參與」的活動氛圍。通過組織青年幹部集體參觀世博展示中心,讓廣大青年集中了解 「世博會」的起源、歷史、中國申辦的過程、世博會的設計規劃等知識內容,並統一發放《迎世博市民讀本》,使分局青年對於2010年世博會形成直觀的認識並具有廣泛的掌握。(二)加強文明禮儀培訓,倡導「我微笑,你溫馨」的愛崗敬業精神。大力推廣「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文明禮貌用語,倡導「迎世博、講文明、樹新風」的理念,引導廣大青年從自身做起,營造同事之間、工作人員與服務對象之間謙讓、高雅、舒心、快樂的氛圍,充分展示工商幹部文明禮貌、熱情友好、謙和大方、積極健康的精神風貌。(三)從環境清潔做起,形成「我清潔,你舒心」的服務環境。倡導青年幹部開展「人人動手,清潔環境」的專項活動,從我做起,從身邊事做起,從門前做起。做到辦公場所和周邊環境凈化、綠化、美化,創造出更干凈、更舒適、更文明的服務環境。(四)健全志願者隊伍,積極開展志願服務行動。組建迎世博志願者平台,加大志願者服務活動的組織和引導,形成志願服務的整體合力,做到有計劃、有任務、有活動、有成效。2009年5月1日,在紹州區迎世博志願服務隊伍啟動儀式上,我分局青年幹部紛紛報名,將在世博會期間提供信息咨詢、應急服務、語言翻譯等方面的志願服務,進一步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者精神。「精彩世博,文明先行,從你我做起」——這是我們工商紹州分局青年幹部的共同承諾,讓我們用誠摯的心和實際行動,做世博文明的宣傳者,做優質服務的實踐者,做文明崗位的示範者,用青春的熱情和激情展示光明的美好形象,譜寫一曲「文明迎世博」的和諧樂章!隨著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日益臨近,上海這座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正在以世博精神進一步養育城市精神,以城市文化積極展示世博精神。世博精神曾經以世界盛典、科技走台、精神定格、文化亮相的名義,震撼了一座又一座承辦世博會的城市,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也會邏輯地凸顯世博精神與城市文化的結合,以世博精神的成功延續和城市文化的激勵性傳承努力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宗旨。當然,在世博精神的成功延續中,城市文化的傳承必定會強化文化多元與文化融合。 世博精神可以提煉成「歡聚、溝通、展示、合作」八個字,世博精神是文化多元與文化融合的精神。當一個城市代表特定的民族和國家,庄嚴地對舉辦世博會進行精神追求、文明寄託、文化思考、綜合承諾的時候,往往呼喚著新的城市精神。當一個城市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先進的文化和城市的歷史、城市的意志、市民的智慧積極籌辦世博會的時候,往往歷史地推動著城市精神的綿延。當一個城市因世博而接納千百萬人,進行經濟、社會、文化互動的檢閱,讓經濟理念、科技創新、人文關懷、文化創意、社會時尚和時空再造集中地展示的時候,往往把城市精神的弘揚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這種新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的綿延和弘揚都催生了文化多元與文化融合。 世博精神的延續是科學精神的凝聚。自1851年英國首開世博會至今的150多年中,歷次世博會始終是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的「搖籃」,是新思想、新概念、新技術的載體和傳播交流平台之一。世博會讓世人了解蒸汽機、縫紉機、橡膠、海底電纜、電話、電視、汽車等,讓世人熟悉計算機技術、公共網路和數字化經濟、人類基因研究、現代生物技術、生命科學、納米技術、現代數碼影像攝影技術等。世博會是各國在企業間展示科學精神、科學理念、科技成就、科技實力與智慧成果的盛會,參展者通過展示各自的高新技術實現商業目的。世博會調遣了各個時期的科技力量、文明碩果,通過主題思想加以完善化、系統化、集成化,通過喜聞樂見的產品進行社會化、生活化、普及化,通過國際交流和合作促進商業化、全球化、綠色化。世博會倡導的科學精神以事實性指向為主,求真、求實、求規律,有利於人類對自然界的客觀存在性的探求以及自然規律的揭示。在世博精神的延續之鏈上,凝聚起穿越時空的科學精神。 世博精神的延續是人文精神的融合。在本質上,世博會是人文精神的科技化、物化和科學技術的人文化。科技是人文的產物,科技的發展離不開人文的催生。人文精神總是頑強地從科學精神中表現出來,人類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管理模式強有力地改變著科技圖景、社會百態、生活走勢。科技發展也越來越體現人文化取向。如果說在世博會的演進過程中,交織著技術發展和人文發展這兩條基線,融匯著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這兩種精神,那麼,20世紀以來的世博會則更多地關注人文發展和人文精神,尤其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更多地重視人的權利、以人為本、民族間的和平、國家間的平等、人的生存環境的改善,在科技競爭中提倡人文關懷,在世界博覽中傾情於人文因素,在合作交流中不忘人文情懷,在技術的肩膀上向世界投以人文熱情、布以文化經緯、給以文明禮贊。 世博精神的延續是民族精神的坦示。沒有民族性就沒有世界性。世博會的全球性、世界性正是在世博會舉辦國、舉辦城市的豐富多彩的民族性的坦示中集聚而成的。世博會的多樣的主題既反映了世界文化的熱門話題,同時給各自的民族文化的風採的展示留有偌大的空間。世博會上的琳琅滿目的各種展覽既集約地反映了世界文明中的技術、商品、文化理念、價值取向的主流屐痕,又呈現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多樣性。埃菲爾鐵塔專為1889年的巴黎世博會而建。在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上推出的哥倫布噴泉描繪了前進中的「國家之舟」。指揮者為由命運童子托舉起的發現守護神,領航者為名望之神,掌舵者是強壯的時光之神。四位劃槳者依次代表農業、工業、科學和藝術之神。在每次世博會的各個展館,設計者都會悉心凸現各具特色的民族風采和民族神韻。正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坦示,才使世博會有了「萬國博覽」的美譽。從集成的視角觀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坦示,則是全球視野下的文化多元;運用交流的方法促進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坦示,則是交流作用下的文化融合。 世博精神的延續是時代精神的展示。世博會總是技從當代、思隨時代、目向未來,人類的新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消費主式往往在世博會上初露端倪,現代社會的不少概念和活動方式往往始於世博會或從世博會得到啟發而後形成,如百貨商店、現代旅遊、主題公園、游樂場、度假村等,世博會還較早提出了生態平衡、環境保護、控制人口、發展交通、開發海洋和太空等與人類生活、未來發展息息相關的重大命題。1851年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辦的萬國博覽會由其展館「水晶宮」而遐邇聞名。水晶宮由工程師、園藝師約瑟夫帕克斯頓設計,預制材料包括管道、鑄鐵和標準的四英尺見方的玻璃,水晶宮作為建築史上的奇跡是新工業時代的產物。1985年築波世界博覽會推出了一個時代感頗強的主題:「居住與環境——人類家居科技」,博覽會的建設似乎在為家居科技、生存環境的新的理念而建造新城市——這是從稻田崛起的築波城當時發展的方向。星際旅行、宇宙生活成為築波世博會的時尚,但是當你搭乘飛船疾速駛向大地時,你被提醒道:「蔚藍色的地球是人類寶貴的遺產……雖然我們正在探索宇宙,但是地球始終是我們的家園。」保護生態環境作為一個永恆的命題被尖銳地提出。在接近世紀之交的1998年於里斯本舉辦的世博會進一步強化了全球環境問題:看到水中游動的真魚,提醒人們要熱愛它們;出現在幻景中虛擬的魚,告誡人們要保護處於瀕危狀態的物種。 世博精神的延續是創新精神的吞吐。創新是世博會的靈魂和動力。世博會全力打造的創新精神具體化為思想觀念和發展理念的創新、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創新、科學技術和生產工藝的創新、企業組織和產業組織的創新、管理方式和運行規則的創新以及增長方式和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創新。世博會中反映出來的創新主體、創新主題、創新載體、創新體制、創新體系、創新機制和創新方式與方法等問題引人入勝。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洋溢了創新精神。漢堡包文化和迪斯尼樂園作為飲食文化和旅遊文化的創新對現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次世博會還首次推出了以後風靡全球的明信片和蘇打汽水。青年鋼琴家斯科特喬普林在這次世博會期間則創造了一種新的音樂流派——拉格泰姆音樂。 在延續世博精神中弘揚上海城市精神,是具有哲學、歷史學、文化學、社會學綜合意義的命題。「以海納百川而服務全國,在艱苦奮斗中追求卓越」,上海城市精神與「歡聚、溝通、展覽、合作」的世博精神將相互融匯,支撐起「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世博主題。陳良宇同志指出:「我們申辦世博會的目的之一,就是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內涵,增強城市文化氣息,體現歷史與未來的共融,把回憶中浪漫的上海,真正變為現實中浪漫的東方大都市。」上海在代表中國申辦世博時,塑造了體現上海城市精神的「申博精神」:「胸懷祖國、不負使命」的信念,「萬眾一心、頑強拼搏」的作風,「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的風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質,「自信從容、博採眾長」的風范。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關注從技術發展向人文發展的世博走向,兼顧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凸顯時代精神和創新精神,變一般的「炫奇、賽奇」為深情的人文關懷,梳理城市文脈,挖掘歷史文化內涵,把歷史、現實與未來融於歷史的、文化的、人文的思考之中,以科學發展觀和「科教興市」的城市發展戰略雕塑城市,以人為本,美化家園,讓社會發展更和諧,讓生活圖景更美好。 上海城市精神在穿越歷史中不斷激勵和集聚,在迎接世博、舉辦世博、續寫歷史新篇章中繼續塑造和完善。上海文化—科技—經濟—社會互動,東西方文明集散與互補,更新了城市經濟開發觀念,松動了原有的價值觀念、審美態度、文化立意和城市理念,磨礪出新的城市精神。城市從閉鎖到開放,引發出上海人的開放精神;城市在困惑中覺醒,引發出上海人的拓展精神;城市從吞吐西方文明中形成自己的經濟—社會—文化個性,引發出上海人的創新精神;城市從敢為天下先的開拓中,引發出上海人的競爭精神;城市從汲取國內外各種經濟管理、金融管理、城市管理的思想、方法中吐故納新,引發出上海人的進取精神;城市從各路人才的匯聚闖盪中吸納百川,引發出上海人的寬容精神……當然,百年上海史的前半個世紀,時代的局限性、滬上舊歲的復雜性、東西方文明的兩重性與上海社會現代轉型的悖論性,使申城人文精神帶上了不可忽略的弱點。上海的新生,曾迎來人文精神的升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高揚起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旗幟,努力弘揚自立意識、競爭意義、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追求健康人格,升華市民素質,創造城市文明,鑄造城市之魂,正在形成新世紀的富有時代特徵、中國特色和上海特點的新的城市精神。 在延續世博精神中弘揚上海城市精神,能更好地凸顯城市的「精、氣、神」。城市的「精、氣、神」與城市的形態、生態、神態和心態緊密相連。世博會的形態乃至城市的形態在延續世博精神、弘揚上海城市精神中整體思考。世博會的形態布局空間在盧浦大橋與南浦大橋之間的黃浦江濱水區,連接浦西和浦東,總面積為4平方公里。計劃中的世博會的形態布局、空間營造將投資250億元,建造展館90萬平方米,配套設施50萬平方米,道路、廣場50萬平方米,綠化帶為120萬平方米。世博會的形態布局牽動浦江兩岸的空間整合和整個上海在迎接世博過程中的城市形態的發展與完善。2010年的世博會的形態乃至城市形態將匯聚城市的「精、氣、神」。世博會的生態乃至城市的生態在延續世博精神、弘揚上海城市精神中綜合趨優。黃浦江在世博空間中穿越,新開的橢圓形運河將在世博空間中描繪展區輪廓,植物走廊將由高大的喬木成片抹綠,坡地大樹,見藍見綠,聯動浦江兩岸和整個城市,「綠色邏輯」將邏輯地優化城市生態,「城市藍色」將更好地凸現擁有水文化的城市生態優勢。2010年的世博會的生態乃至城市生態將提升城市的「精、氣、神」。世博會的神態乃至城市的神態在延續世博精神、弘揚上海城市精神中熠熠生輝。世博會為城市聚神,城市為世博會傳神,上海城在迎世博和辦世博的過程中將以鄧小平理念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努力實踐上海城市精神,抓住舉辦世博會機遇,堅持以人為本,貫穿「與文明同行,做可愛的上海人」的主線,提升上海市民的的文明素質、文明行為、文明形象,讓城市更美麗,讓生活更美好,為城市育人,為城市提神。世博會的神態乃至城市的神態將強化城市的「精、氣、神」。世博會的心態乃至城市的心態在延續世博精神、弘揚上海城市精神中自覺調整。舉辦世博、發展城市應有從容應對、務求實效、執著深化、與時俱進的決策心態、操作心態和管理心態,在整體規劃、積極協調、有效運作、科學檢評的過程中都應保持客觀、冷靜、靈動、進取的心態,這里講的心態在本質上反映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對精神狀態的追求,是城市文明的持續傳承,城市歷史的文化積淀,城市風格的歲月磨礪、開拓創新的時代精神等在城市心態上的反映與奔瀉。世博會的心態乃至城市的心態將輝映城市的「精、氣、神」。當然,城市的形態、生態、神態、心態在凸顯城市的「精、氣、神」的過程中,會不斷強化文化多元與文化融合。

⑦ 求一篇:「歷史如何被英雄改寫」... 拜託了…!

Jackie Robinson 他是第一個黑人棒球冠軍,改變了歷史!

⑧ 英國歷史課本如何寫自己

下面是《劍橋插圖大英帝國史》的前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英國人對自己歷史的認識,但這不是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內容。 在19世紀和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英國人統治著一個幅員遼闊的帝國,它覆蓋了北美洲的大部分、加勒比海廣大地區、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大片土地、整個印度次大陸和澳大拉西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甚至曾一度控制著中東的大部分地區。 大英帝國對現代世界的形成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大多數歐洲以外的國家的誕生都歸因於帝國,特別是大英帝國。英國人用征服的手段和分治條約為這些國家劃定邊界。在大英帝國內,人們進行大規模流動,決定了許多國家的民族構成。一旦本地的民族初迫離開家園,是英國治下的英國人履行責任,移居北美和澳大拉西亞,確保那裡的社會具有非常明顯的歐洲特徵。英國人還是主要的奴隸販子,他們把大約1100萬非洲人販運到美洲做奴隸。這些人中的絕大部分被英國人賣到了英國自己在加勒比海地區的殖民地。目前這個地區的人口主要是那次強迫遷徙的結果。19世紀中期,大量的印度人和中國人去英國統治的殖民地做苦力。他們的後代構成了蓋亞那、特立尼達、斐濟、模里西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許多國家的大部分人口。 英國人通過他們的帝國,傳播他們的制度、文化和語言。的確,當今世界之國家無一不可以視為英國過去或現在的翻版。這些國家民族傳統與外來影響相互作用的復雜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特點。但是,被一個帝國政權佔領被可能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外部影響,尤其是被英國這樣的帝國佔領。在它的大部歷史中,英國對它的價值觀和制度非常自信。在不同的程度上英國對全世界的影響表現在政體、宗教信仰、教育模式、市鎮布局、文化口味、體育和消遣娛樂等方面。英語被被稱為當代社會一種全球性的語言,毫無疑問部分地反映了美國的實力。但是,美國作為一個英語國家當然是大英帝國造成的,許多其他國家也毫不例外。 大英帝國不僅改變了人們,而且改變了他們生存的土地。耕作、采礦和製造新方式都意味著人們以新方法利用土地、改變其資源。有時候環境變化迅猛異常…… 當代世界貧富懸殊。帝國遺留下的影響是造成這種差別的一個因素,不過要把它解釋清楚確非易事。脫離帝國的一些國家富有,而另一些貧窮。這是否簡要說明,無論英國人以前在這些國家有無作為,一些國家擁有土地、人口和資源等有利條件,因此其經濟發展成為可能,而其他一些國家沒有這些有利條件因而貧窮落後呢?抑或意味著英帝國統治的不同經歷,比方說,使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白人移民社區能夠改善他們的境況而使亞洲人和非洲貧困化?這些問題的答案比較復雜。像文化演變一樣,經濟變革涉及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殖民地經濟是殖民地人民勤勞進取以及英國人干預的產物。 總的來說,大英帝國的歷史就是研究英國人與其他人民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不是英國人對這些人的「影響」。相互作用理論認為,英國人曾經統治的民族不僅僅是英國人給他們帶來恩惠或不幸的「土著居民」。在殖民統治之前,亞洲、非洲、美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民族當然創造了他們自己的歷史。在英國統治下,他們續寫他們的歷史,同時英國勢力也參與其中。例如,奴隸制的歷史是奴隸們怎樣發展他們自己的文化、反抗他們的主人的歷史,也是他們遭受壓迫的歷史。

⑨ 英國歷史 簡單的英文

早期文明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公元前13世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克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克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耕犁在技術上不斷進步,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促使克爾特社會逐漸分化。羅馬時期公元前55和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不列顛人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到409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羅馬對不列顛的統治即告結束。中古時期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是氏族部落組織。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了貴族、大土地佔有者、依附農和奴隸。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10世紀初,阿爾弗烈德大王的後繼者逐漸收復丹麥區。11世紀初,丹麥人卷土重來。丹麥人佔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約翰被迫於1215年 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稱「瓦特.泰勒起義」。起義雖遭失敗,但震撼了英國的封建農奴制度。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解體。15世紀時,絕大多數農奴贖得人身自由,成為自耕農,他們在法律地位上分為自由領有農和公簿持有農。貨幣地租成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階級也發生變化,從富裕農民、佔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貴族中產生新貴族,他們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舊貴族的統治陷入危機,封建騎士制度日趨解體,經過1455~1485年的玫瑰戰爭,舊貴族力量大大削弱,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佔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這樣一來,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而破產,淪為流浪人。國王從1530年起頒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於新貴族和資本家。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碼頭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甚至地方高級官吏,都勾結海盜。海盜J.霍金斯販運黑人致富,F.德雷克則在伊麗莎白一世贊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並於1577~1580年間進行了震驚歐洲的環球航行。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後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斯一世(1603~1625在位),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統治(1603~1649,1660~1714)。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權的專制統治。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致使矛盾激化。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翌年1月,國王企圖逮捕議會反對派首領未逞,逃出首都,8月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克倫威爾率領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組成的一支騎兵隊伍,新模範軍在1645年6月納斯比戰役中擊敗王黨軍隊。翌年,國王被俘,1647年底,查理國王逃跑,1648年2月,王黨勢力乘機又挑起內戰,在獨立派、平等派聯合打擊下,王黨勢力復被擊敗,第二次內戰結束,1648年12月,克倫威爾清除了議會中的長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斬首。年4月,克倫威爾驅散殘余議會,12月建立護國政府,實行軍事獨裁。1660年2月,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1689爆發的「光榮革命」。它所宣布的《權利法案》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此後,英國議會君主制逐漸形成和發展。[6]1707與蘇格蘭合並。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後來又空擴充到其他行業。殖民擴張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19世紀中葉,發動兩次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參與鎮壓中國太平天國革命;鎮壓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強化對印度的統治。1876年,保守黨B.迪斯累里內閣為維多利亞女王加冕,使其成為印度女皇。此後英國又稱為大英帝國(或英帝國)。此外,在伊朗、緬甸、南非、埃及、東非以及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地也擴大侵略,還逐步對南美洲進行滲透,成為那裡最大的投資者。1867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第1個自治領地。世界大戰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逐漸喪失工業壟斷地位。後起的美國逐步趕上並超過英國,導致相互間矛盾的空前激化。20世紀初,德國成為英國競爭對手。面對嚴峻的形勢,英國政府積極擴充軍備,尤其是海軍。為對付德國,英國放棄19世紀奉行的「光輝孤立」外交政策,1907年以後,英、法、俄「三國協約」實際上形成。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英國最終擊敗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維護了它的制海權。戰爭中英帝國參戰人員陣亡總數達50萬以上。大戰以德國等同盟國的失敗告終,也是美國的一大勝利。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二戰爆發,英國對德宣戰。1940年4月丘吉爾組成戰時聯合內閣。丘吉爾上台後,立即組織敦刻爾克撤退,把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並迅速擴充軍備。1940年7~9月在德國發動的「不列顛空戰」中,英國空軍有效地打擊了敵人。1944年6月英美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當代戰後英國於1947年參與擬定並接受馬歇爾計劃,從美國得到大量援助,經濟逐步復甦。與此同時,工黨政府還實施一些改善勞動人民狀況的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由工黨和保守黨輪流執政。經濟發展緩慢。1979年大選後,保守黨執政,撒切爾夫人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1982、1987年連任。撒切爾政府採取國有企業私有化的政策,在振興經濟方面取得不小成績。開始推動部分企業私有化,為了使英國經濟恢復活力。簡單的英語:hello,thanks,here you are,you are welcome,sorry,excuses me
閱讀全文

與英國歷史如何改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的花展都有哪些 瀏覽:602
為什麼印尼咖啡有渣的 瀏覽:659
印尼到連雲港多少海里 瀏覽:270
印度地鐵是哪個國家的 瀏覽:545
印度街頭減肥吃什麼 瀏覽:725
中國哪個礦最好 瀏覽:544
中國和義大利合資的企業有哪些品牌 瀏覽:596
在印尼中國人經常會得什麼病 瀏覽:956
哪裡可以使用印尼盾 瀏覽:256
中國足球踢了多少年了 瀏覽:767
西遊記的印度語怎麼說 瀏覽:36
有多少越南妹嫁到中國 瀏覽:883
中國為什麼不出口伊朗反隱身雷達 瀏覽:55
摩洛哥和伊朗哪個強 瀏覽:988
aov印尼服怎麼改成中文 瀏覽:963
英國有什麼經典跑車拍賣 瀏覽:918
飛英國中轉哪裡 瀏覽:500
印度高溫怎麼才能改變 瀏覽:511
新冠肺炎怎麼傳到義大利的 瀏覽:709
紅色印尼是什麼時候 瀏覽: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