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戲劇是如何起源的
戲劇的起源實不可考,目前有多種假說。
比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為原始宗教的巫術儀式,比如上古中文,「巫」、「舞」、「武」三字同源,可能是對一種乞求戰斗勝利的巫術活動的合稱,即戲劇的原始形態。另一為勞動或慶祝豐收時的即興歌舞表演,這種說法主要依據是古希臘戲劇,它被認為是起源於酒神祭祀。
中國戲曲雖然產生的比希臘、印度晚一些,但是早在漢代就有了百戲的記載,在13世紀已進入成熟期,其鼎盛時期是在清代。新中國成立之初,已經發展到300多個劇種,劇目更是難以數計。世界上把它和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
戲曲始終紮根於中國民間,為人民喜聞樂見。而在其中,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依次稱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其它各種地方劇種都有其自己的觀眾對象。遠離故土家鄉的人甚至把聽、看民族戲曲作為思念故鄉的一種表現形式。
(1)英國人文主義戲劇是怎麼產生的擴展閱讀:
戲曲現狀:
中國古典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劇壇上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劇。
作為國粹的梅蘭芳的京劇體系梅派和布萊希特的柏林劇團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劇院並稱世界三大戲劇體系,而另一種劇種崑曲則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歷史與經驗足以說明中國戲劇在世界范圍不可忽略的影響與無法替代的地位,而且由此可以引申出一個結論,戲劇在中國社會中應該是輝煌繁榮的。
事實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至今,戲劇在中國卻遭遇了「低谷」。一年一度的「梅花獎」評選,兩年一度的「文華獎」、中國戲劇節,國際戲劇展,令人目不暇接,但真正的危機卻隱含於浮華的光彩背後,那就是觀眾群體數量的銳減。
『貳』 英國戲劇的文藝復興時期
從1485年都鐸王朝的建立到1642年的資產階級革命,是英國的文藝復興時期。它以恢復在中世紀瀕於中斷的希臘、羅馬文化傳統,傳播人文主義思想為開端,隨著英國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形成了文化藝術高度繁榮的局面,也出現了英國戲劇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都鐸王朝的建立,結束了長期的戰亂。此後,英國進行了宗教改革,統治集團推行了一系列較為開明的政策。這一時期奇跡劇和道德劇繼續流行,但劇中的宗教意義隨之減弱,道德劇則帶上政治色彩,如斯克爾頓(1460?—1529)的《壯麗》(1515年)、D.林賽(1490—1555)的《笑諷三等人》(1540年)等。插劇到16世紀中葉發展到高峰,H.麥得威爾(1462—?)的《弗爾金斯和魯克利絲》是最早的英國市俗戲劇。最著名的插劇作家是J.黑伍德(1497—1580年),他的《天氣戲》(1533年)對話頗為風趣。
都鐸王朝初期的戲劇形式相當多樣化,除上述幾種外,發源於義大利的「假面劇」也傳入了英國。在下層群眾中還流行著啞劇、鬧劇、滑稽劇等民間戲劇,威廉·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曾有提及。1558年,伊利莎白女王繼承王位,工商業和海外貿易迅速發展,城市興盛,戲劇日益受到市民歡迎。女王鼓勵文藝的發展。這時古希臘羅馬戲劇被介紹到英國。 在塞內加、泰倫提烏斯、普勞圖斯等古典作家的影響下,劇作家創作的正規戲劇產生了,出現了新的戲劇形式──悲劇和喜劇。
N.尤德爾(1505—1556年)的《拉爾夫·勞伊斯特·道伊斯特》(1553年?)是英國第一部喜劇,作者雖然是模仿羅馬喜劇,但劇中好吹牛的騎士拉爾夫在向一位富孀求婚時卻敗於一位商人之手,這是別有新意的。劇中的一些滑稽情境和風趣對話則取自插劇。最早的英國悲劇《高勃達克》(1561年)作者是牛津大學的T.薩克威爾(1536—1608年)同T.諾頓(1532—1584)。此劇取材不列顛古代傳說,寫兩個王子因爭奪王位互相殺戮而導致內戰,風格類似塞內加。
伊利莎白時期,出現了職業的演員劇團,為了取得政治上的庇護,它們名義上還隸屬於王室或某一貴族,但演員人身是獨立的。1576年英國出現了最早的大眾劇場,即演員J.伯比奇(1531—1597)在倫敦近郊建立的「大劇場」。它是按照客棧庭院格式建成的露天劇場,沒有燈光照明,只能在白天演出。舞台沒有帷幕,並伸入觀眾席中,可以三面看戲。少數貴族觀眾可坐在舞台上觀看演出。道具極少,沒有布景,但服裝比較講究。 1588年英國擊潰了西班牙「無敵艦隊」,取得了海上霸權,民族精神空前高漲,戲劇也相應出現高度繁榮的局面。1603年詹姆士一世繼位,社會矛盾雖然日益尖銳,但戲劇仍持續發展,直至1616年莎士比亞逝世。這前後30年間,是文藝復興戲劇的盛期。
1590年前後,職業劇作家J.黎里(1553—1606年)、R.格林(1558—1592年)、 G.皮爾(1557或1558年—1596年)、C.馬洛(1564—1593年)等陸續嶄露頭角。他們曾在牛津或劍橋大學讀書,具有人文主義思想,學識淵博,才華橫溢,被稱為「大學才子」。T.基德(1558—1594年)雖未受過大學教育,但一般也稱他「大學才子」。他們主要為大眾劇場寫作,大大提高了英國戲劇的質量。通過他們的活動,悲劇、喜劇和歷史劇都逐漸成熟,散文之外,素體詩(無韻詩)也被熟練地運用於戲劇之中。黎里典雅的台詞和優美的抒情插曲,格林流暢的文筆、嚴整的結構和他筆下可愛的少女形象,皮爾清新的詩意,基德情節的緊張性和人物心理分析,馬洛奔放的激情、鮮明的人物性格和探索一切的巨人思想,都為英國戲劇做出了獨特的貢獻。特別是馬洛的成就,為莎士比亞的創作鋪平了道路。
莎士比亞(1564—1616年)代表了文藝復興戲劇的最高成就。他的作品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重大社會問題,集中表現了人文主義思想。他最善於刻畫人物、創造典型和展現人的精神世界,他的優秀劇作大都具有緊張復雜的矛盾沖突、生動豐富的情節和富有表現力的細節,他不遵守所謂時間和地點的一致,無論是喜劇、悲劇、歷史劇,在他寫來都既真實又富於想像,既悲喜交融又充滿哲理與詩意,他的戲劇語言豐富准確,極其性格化。馬克思要求戲劇「莎士比亞化」,這是對其藝術成就的極高評價。
B.瓊森(1573—1637年)是這一時期另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一些作品致力於表現人物的「氣質」,從道德方面進行評價。有較強的現實主義因素。他遵守「三一律」,講究結構,如《煉金術士》(1610年)即以結構完美見稱。
這一時期歷史劇最早出現優秀作品不是偶然的。中世紀奇跡劇的題材就是宗教傳說中的人類歷史。文藝復興時期,民族意識加強,愛國主義精神高漲,女王繼承人問題又引起普遍關注,這就使一些劇作家以濃厚的興趣探討歷史,作為現實的借鑒。馬洛的《愛德華二世》(1593年?)是一部歷史劇傑作。 莎士比亞早期的英國歷史劇則深入探討了都鐸王朝建立前 400年的英國社會政治問題,反映了人文主義者要求開明君主的政治理想,可以說是戲劇化的民族史詩。
喜劇
喜劇作品大量出現,而且風格多樣化,如黎里的《月中女人》(1584年)、格林的《僧人培根和僧人班格》(1589年)、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1596)和《第十二夜》(1600年)、T.德克(1572—1632年)的《鞋匠的節日》(1600年)都具有浪漫色彩和明朗、樂觀的基調。
這一時期也出現了一些描繪當代世態人情、以中產階級為諷刺對象的喜劇,B.瓊森、J.馬斯頓(1575?—1634年)、G.查普曼(1559?—1634年)、T.米德爾頓(1570?—1627年)都顯示出這方面的才能。米德爾頓的《捉住老傢伙的計謀》(1608年)、瓊森的《煉金術士》(1610年)及《巴托羅繆集市》(1614年),被稱為市民喜劇。
悲劇
這30年間悲劇蔚為大觀,按題材可分為幾類:一類是「復仇悲劇」,以復仇為主線,如T.基德的《西班牙的悲劇》、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 C.圖爾納(1575?—1626年)的《復仇者的悲劇》(1607年)、 J.韋伯斯特(1580—1625年)的《馬爾菲的公爵夫人》(1613年?)等。這類悲劇的出現反映了塞內加復仇悲劇的影響,也反映了社會的動盪和人們渴求正義的普遍心理。《哈姆雷特》大大突破了復仇悲劇的局限,表達了人文主義的理想和時代的精神。另一類是所謂「情慾悲劇」,如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劇》(1588年?)、《帖木兒大帝》(1588年?),莎士比亞的《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1606年)、《科利奧蘭納斯》(1601年),瓊森的《西亞努斯的覆滅》(1603年),查普曼的《布西·德·昂布瓦的復仇》(1610年)等。「情慾悲劇」反映了當時流行的認為人的氣質慾望決定命運的觀點。同「情慾悲劇」常常結合著的是所謂「惡行悲劇」,莎士比亞的《奧賽羅》(1604年)、《李爾王》(1606年)、《麥克白》(1606年)是兩者結合的範例。它們深刻地揭露了野心家的罪惡,也揭露了嫉妒、自負、邪惡所帶來的災難。值得注意的是,除上述傳統地表現貴族生活的悲劇外,還出現了一些反映中產階級生活的悲劇,如無名氏的《費弗夏姆的阿登》(1592年)和《約克郡悲劇》(1605年)以及J.黑伍德的家庭愛情悲劇《死於仁慈的女人》(1603年)。
傳奇劇
17世紀初,出現了一種既不屬於傳統悲劇也不屬於傳統喜劇的傳奇劇。在它的情節發展中有悲劇性高潮,但也有喜劇結局,故被稱為悲喜劇,又稱傳奇劇。F.鮑蒙特(1584或1585—1616年)和J.弗萊契(1579—1625年)的《菲拉斯特》(1609年?)、《是國王又不是國王》(1611年),莎士比亞的《辛白林》(1609年)、《冬天的故事》(1610年)、《暴風雨》(1611年)都屬傳奇劇。莎士比亞晚年的這類作品迴避了尖銳的社會矛盾,以寬恕與和解為主題,不過仍然反映了人文主義理想的光輝。其他作家的傳奇劇大都缺乏生活基礎,內容較為貧乏,已預示著英國文藝復興戲劇的結束。
劇場藝術方面,這一時期兩個最重要的劇團是宮廷大臣供奉劇團和以著名悲劇演員E.艾倫(1566—1626年)為經理的海軍大臣供奉劇團。艾倫主要扮演馬洛筆下的人物,他的主要競爭對手J.伯比奇則以扮演莎士比亞和瓊森的劇中人見稱。最著名的喜劇演員是W.坎普(?—1603年)。
17世紀初,倫敦已有近20所大眾劇場,如玫瑰劇場、帷幕劇場、天鵝劇場以及大劇場移建成的環球劇場等。劇場經理一般由演員兼任,僱傭過不少劇作家。1596年倫敦出現了第一座私人劇場,即J.伯比奇建立的黑衣修士劇場。私人劇場供上層人士觀劇,有紅光照明,舞台道具也較大眾劇場齊全。當時還沒有女演員,女角由童伶擔任。 莎士比亞逝世後,文藝復興戲劇進入尾聲。
詹姆士一世及其繼位者查理一世政治上專制腐敗,生活上窮奢極欲,戲劇成了統治階級消遣娛樂的工具,一些劇作家主要為宮廷寫作並且受到了正風行於歐洲的巴洛克風格的影響,大眾劇場時代的那種生氣勃勃的創造精神消失了。
比較重要的劇作家有P.馬辛傑(1583—1640年)、J.福德(1586—1640年)、J.雪利(1596—1666年)等人,他們用流暢的素體詩寫作,但已失去了馬洛和莎士比亞那樣壯闊的氣勢和生動的表現力。福德的悲劇描寫亂倫和墮落,渲染恐怖與苦難,但講求技巧,表現人物感情細膩。喜劇的成就大於悲劇。馬辛傑繼承了瓊森「氣質喜劇」的傳統,諷刺了正在得勢的中產階級。雪利描寫家庭生活,開風俗喜劇的先河,其中有一些色情描寫。
1642年斯圖亞特王朝被推翻,代表新禁慾主義的清教徒本來就反對戲劇,而戲劇中恐怖和色情的增多更使他們不滿。克倫威爾執政後下令封閉倫敦全部劇場,文藝復興戲劇就此結束。
『叄』 英國的人文主義成就的標志是什麼
當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花朵瀕於枯萎之時,它的種子開始在歐洲大地上散播。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英國封建制度開始解體。整個社會進入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英國人接過人文主義的光輝旗幟,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而這一成就的標志,就是產生了莎士比亞和他的戲劇。
有人說,「很難想像,在西班牙總督的統治下,或者在羅馬宗教裁判所的旁邊,或者甚至在幾十年以後莎士比亞自己的國家裡,英國革命時期,能產生一個莎士比亞。達到完美地步的戲劇是每一個文明的晚期的產物,它必須等待它自己的時代和運命的到來。」全歐洲只產生了一個莎士比亞,而這樣的人是不世出的天賦奇才。」
『肆』 浪漫主義戲劇是如何在歐洲興起與發展的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在啟蒙主義戲劇不斷深入發展的時候,一種新的戲劇思潮正悄然產生,這就是波及整個歐洲的浪漫主義戲劇。
1789年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革命,開辟了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時代,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斗爭開始高漲。這一時期,不僅產生了以德國的康德(1724—1804)、費希特(1762—1814)和黑格爾(1770—1814)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而且還產生了以法國的聖西門(1760—1852)、傅立葉(1772—1837)和英國的歐文(1771—1858)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他們的哲學、社會學思想,與這一時期西方文學藝術的發展關系密切。倡導人道主義和個人主義,主張自由、平等,博愛,是浪漫主義文學藝術的思想核心。
浪漫主義戲劇家的藝術追求不盡相同,有人主張要恢復羅馬式的宗教戲劇,而有人則主張恢復自文藝復興以來,以莎士比亞為代表的人文主義戲劇傳統,故戲劇史上,關於浪漫主義有積極與消極之分。
一般說來,浪漫主義戲劇反對古典主義的既定規則,崇尚主觀,謳歌自然天性,強調藝術家的激情、個性、想像和靈感,主張戲劇既不必拘泥於古典傳統的所謂規范,也不必恪守生活真實的局限。浪漫主義戲劇家喜歡誇張地表達個人的內心情感,運用強烈對比的手法,抒發自我對社會人生的價值判斷。浪漫主義戲劇多表現忠貞不渝的愛情,從中寄託劇作家的美好心願,同時也表現理想與社會、情感與現實難以調和的矛盾。浪漫主義的戲劇舞台,往往色彩斑斕、富於變換。在表演方面,則是把演員個人的情感體驗,當作塑造形象的基礎,強調富有激情的藝術創造。
浪漫主義戲劇的代表人物是德國的歌德、席勒、萊辛,以及法國的雨果、小仲馬等。
『伍』 戲劇對於英國文藝復興的影響 可不可以簡單總結幾句
16世紀英國文學中成就最大的便是戲劇。倫敦建立眾多的公共劇場,出現一些職業劇團,古代作家的劇作被翻譯、出版、上演,新劇目大量涌現,「大學才子派」在戲劇創作上頗具創新,特別是英國人文主義戲劇天才威廉·莎士比亞也在這樣的環境中誕生。
「大學才子派」中,馬洛成就最為突出。他的著名作品是三部悲劇《浮士德博士的悲劇》《馬爾他島的猶太人》《帖木兒》,作品塑造了一系列追求權利、財富、知識的時代巨人形象。
莎士比亞的名作更是數不勝數,而作為「戲劇詩人之王的燦爛王冠上的一顆最光輝的鑽石」的《哈姆雷特》則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推陳出新,成為歐洲戲劇史上的奇觀。此劇以中世紀的丹麥宮廷為背景,描繪了哈姆雷特為父報仇的故事。莎士比亞在劇中通過對「顛倒混亂」的人的生存環境的描繪,不僅揭露、批判了當時英國和歐洲的社會現實,而且指出了一味強調個性解放、放縱人的慾望對社會和人的生存與發展的危害性,並在對此表現出深深擔憂的背後,流露出對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與社會理想的呼喚。
『陸』 16~17世紀英國人文主義思想產生的背景
資本主義萌芽
『柒』 英國的人文主義戲劇是怎麼產生的
16世紀上半期,在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之下,英國人文主義作家力圖利用戲劇這一有力的工具來傳播他們的人文主義思想,因而他們不斷地進行探索和研究,希望能夠創造自己的新型戲劇,用以代替過時的中世紀的戲劇。在這一方面,托馬斯•莫爾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他以先進的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作家,同時還積極支持和鼓勵作家從事建立人文主義戲劇的創作活動。英國早期的人文主義劇作家約翰•赫伍德便是莫爾的戰友和學生。
英國人文主義戲劇的確立是經過了半個世紀的孕育和發展過程的。在開始的時候,人文主義作家常常運用中世紀的道德劇和幕間劇的形式,表達新的思想內容,
這就為人文主義戲劇開辟了道路。在戲劇發展的第一階段,人文主義的劇作家為英國戲劇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到了 16世紀80年代,英國便出現了一批職業作家,於是英國戲劇的繁榮局面開始顯現出來。莎士比亞以前的主要劇作家是一批所謂「大學才子」。他們大都受過大學教育,接受了人文主義思想,很有才華。他們的傾向性不盡相同,但都在某些方面對英國戲劇作出了貢獻,莎士比亞正是在他們成就的基礎上,把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戲劇推向高峰。
『捌』 西方戲劇發展歷史
一、古希臘羅馬戲劇
歐洲戲劇發端於古代希臘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到公元前6世紀末,阿里翁在春季大典上表演酒神頌時,即興編唱詩句以回答歌隊長提出的問題,泰斯庇斯則在酒神頌的歌舞中加進一個演員,由他輪流扮演幾個人物,並與歌隊長對話,被認為是最初的戲劇因素。古希臘悲劇的創始人埃斯庫羅斯把演員增至2人,逐漸減少了歌舞敘事的因素,增加了戲劇因素,戲劇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樣式至此成型。
古代希臘冬季舉行祭典時,人們化裝成鳥獸,狂歡遊行,稱之為「狂歡隊伍之歌」,到公元前6世紀,它在希臘本部發展成滑稽戲,被看作是原始的喜劇。公元前487年,雅典在祭祀大典上正式上演喜劇,當時只有3個演員,歌隊的作用並不像在悲劇中那麼重要。在古希臘喜劇的發展進程中,歌隊的作用亦愈來愈小。
這一時期是人類戲劇的童年時期,也是它的第一個繁榮期,有許多悲劇和喜劇作品留傳下來。著名悲劇作家有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著名喜劇作家有阿里斯托芬、米南德。在古代羅馬,戲劇創作和演出也很繁榮,主要劇作家有普勞圖斯、泰倫提烏斯。
二、中世紀戲劇
歐洲的中世紀是封建專制統治的歷史時期,戲劇創作和演出也以宣傳宗教觀念和道德說教為基本內容。其中,從教會儀式中的唱詩發展起來的宗教劇,多以宣傳教義為目的。宗教劇的一個變種是奇跡劇,在各種傳奇性的情節中滲透著宗教和道德的宣傳;它的另一個變種是取材於耶穌和聖徒傳奇故事的神秘劇。道德劇的主旨是從抽象的道德說教轉向對社會道德的批判,它流行的國度甚廣,時間也很長。笑劇則以表現世俗生活和辛辣的社會諷刺為特徵。愚人劇也以諷刺著稱,它從民間戲劇發展而來,後又流入城市。這一歷史時期雖然很長,但留下的傳世之作極少。
三、文藝復興時期戲劇
歐洲的14~16世紀,是人類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發源於義大利的強大的人文主義運動,很快席捲歐洲各國。它從反對封建專制、教會權威和禁慾主義的歷史要求出發,肯定人的價值,贊美人的理性和智慧,提倡人對現世幸福的追求和個性自由。人文主義運動推動了文學藝術的高度發展,在戲劇史上也形成了第二個繁榮期。這一時期的歐洲戲劇以英國和西班牙為主流,主要劇作家有馬洛、莎士比亞、瓊森、魯埃達、維加·伊·卡爾皮奧等。其中,莎士比亞的許多劇作乃是世界戲劇寶庫中的珍品。
莎士比亞(1564-1616)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劇作家。他的創作非常豐富,保存下來的有38個劇本和一些詩作。其戲劇創作題材大都是從古代或外國的歷史、神話、故事、傳說中借用過來的。他為大眾劇院寫戲,在當時有很高的上座率。他的創作風格之多、題材之廣令人驚嘆:悲劇、喜劇、歷史劇、悲喜劇,還有田園劇、傳奇劇。因為他有多方面的天才,其劇本有時難以歸類。他的所有劇本都一再被各個時代的戲劇家搬上舞台。其中最具影響的劇本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哈姆萊特》、《奧塞羅》、《李爾王》、《麥克白》。正如所有人的生活中喜劇和悲尉總是緊密交織在一起一樣,莎士比亞的作品也是喜劇和悲劇交織在—起的,他的天才無法用任何條條框框加以限制。他的戲劇情節十分復雜、生動,人物性格豐富、細膩、活潑。他的戲劇語言讓有些人深惡痛絕,同時讓另一些人嘆為觀止。在那些劇作中,優美的詩句與粗野的語言渾然一體,再加上各種雙關語、幽默語、比喻、諷語、諧語、俚語以及職業語言等等,應有盡有。莎上比亞終其一生都在戲劇中宣揚人文主義思想,特別是人文主義者所提倡的「自由」、「仁慈」、「善良」、「善良」、「愛情」、「友誼」等觀念,形成了他的戲劇主題。
四、古典主義時期戲劇
到17世紀,歐洲戲劇進入古典主義時期。當時,法國是統一的等級君主制國家,高度的中央集權要求文學藝術為它服務。在這種政治環境中發展起來的法國戲劇,成為古典主義的旗幟。同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潮,對古典主義劇作家也有深刻的影響。古典主義戲劇強調理性,強調表現人類的本質,悲劇與喜劇界限嚴格,不能混雜,提出「三一律」作為結構的模式。
」三一律」是戲劇的專有名詞,也可稱為「三整一律」。它是歐洲古典主義戲劇創作恪守的規則。它規定每個劇只能是單一的故事情節,事情發生在一個地點並於一天之內完成。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學者卡斯特維特羅在詳細地闡述了古代戲劇理論的同時,提出了「一個事件、一個整天、一個地點」的主張。因而確定了「三一律」的法則,並影響至17世紀的古典主義戲劇。這一時期的主要劇作家有高乃依、莫里哀、拉辛等。
五、啟蒙運動時期戲劇
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期,戲劇藝術在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都有發展。在法國,啟蒙運動的主將狄德羅根據歷史的要求提出建立市民戲劇、嚴肅喜劇的綱領,劇作家博馬舍則為這種新興戲劇提供了實踐的範例。
在德國,萊辛成為民族戲劇的創始人,到70年代,狂飆突進運動推出了偉大的劇作家歌德和席勒。英國啟蒙戲劇的成就遠不像文藝復興時期那樣輝煌,道德的批判和宣傳,使大量劇作帶有說教味道。喜劇作家菲爾丁、哥爾德斯密斯和謝里丹堪稱代表。在義大利,長期流行的即興喜劇的傳統,造就出啟蒙劇作家哥爾多尼,他的喜劇作品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六、19世紀戲劇
在19世紀,歐洲戲劇分為兩大流派:浪漫主義戲劇與現實主義戲劇。浪漫主義戲劇以強調表現主觀的內心生活、強調創作自由為原則,代表性作家有法國的雨果、維尼、繆塞、大仲馬,德國的克萊斯特,俄國的普希金等。在19世紀3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現實主義戲劇,則更重視客觀性及細節真實,它強調再現完整的人,重視人的個性特徵。在歐洲,現實主義劇作家有挪威的易卜生,法國的小仲馬,英國的蕭伯納、高爾斯華綏,俄國的果戈理、奧斯特洛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高爾基等。
易卜生(1828-1906)是繼莎士比亞之後又一代戲劇大師,被人稱為「現代戲劇之父」。為他贏得這一殊榮的主要是他的社會問題劇,如《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敵》等。他的戲劇顯示了個人與環境的抗爭,描寫了個人的性格與社會境遇間的抵觸和爭戰。他的人物都被刻畫成犧牲品,不同於某些先輩或同輩劇作家那樣把諷刺挖苦停留在人物身上,易卜生的憤怒越過了具體的人而指向了社會,因此他被稱為「社會作家」。
他感興趣的是個人與社會的問題,但他只對那些同社會問題聯系在一起的個人問題感興趣,只有這些個人問題他才會描寫。他描寫個人的命運,但這種命運既不高懸在古代希臘人的頭頂上,也不深藏在伊利莎白時代人們的靈魂深處。他認為命運是人物身上的生命力跟偽善人物、統治勢力和他們承受的不健康的社會影響之間發生沖突的必然結果。
與現實主義戲劇密切相關的是自然主義戲劇。這一流派的創作原則與現實主義相通,但卻更強調用實驗的方法去研究與表現人的精神生活,強調從生理與病理的角度去發掘人的本能。法國的左拉是自然主義小說和戲劇的倡導者,德國的豪普特曼、瑞典的斯特林堡等,也曾受其影響。
七、現代戲劇和當代戲劇
19世紀末以後,世界戲劇呈現出多種流派相互競爭、又相互吸收的局面,這段歷史時期的西方戲劇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界劃分為現代和當代,也可以統稱為現代戲劇。
19世紀的現實主義戲劇在新的歷史時期被繼承和發展,風格也日趨多樣。歸屬於這一流派的劇作家主要有愛爾蘭的格雷戈里夫人,德國的沃爾夫、布萊希特,義大利皮蘭德婁,瑞士的迪倫馬特等。在這一階段,美國戲劇大有後來居上之勢,被譽為美國現代戲劇之父的奧尼爾有大量現實主義劇作問世,也寫過屬於其他流派的作品。屬於現實主義的劇作家還有奧德茲、海爾曼、米勒、威廉斯、英奇等。與現實主義戲劇並存的是此起彼伏的諸多新流派,諸如象徵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派等等,也可統稱為現代派戲劇。
這些新流派的誕生,有深刻的社會原因,又受到現代哲學、現代心理學的影響。作為一種美學思潮的產物,它們既有同質性,又各自有特殊的主張。它們大都以現實主義戲劇的對立形象出現,都又給現實主義戲劇很大影響。象徵主義戲劇以比利時的梅特林克為代表,愛爾蘭的辛格也屬於這一流派。表現主義劇作家主要有德國的凱澤、托勒爾,捷克的`恰佩克等,像奧尼爾、布萊希特等,也曾傾心這個流派。未來主義戲劇的倡導者是義大利的馬里內蒂,這派作品的數量不少,但價值不大。超現實主義戲劇的誕生地是法國,主要劇作家有阿波利奈爾、科克托。存在主義戲劇的主要作家薩特、加繆都是存在主義哲學家,他們的創作也受這種哲學觀念的影響。在20世紀50~60年代盛行於歐美各國的荒誕派戲劇,主要劇作家有愛爾蘭的貝克特,法國的尤內斯庫,英國的品特,美國的阿爾比等。
拓展閱讀:中西方的戲劇文化閱讀理解答案
西方戲劇求逼真,說白動作,完全要逼近真實;而中國戲劇卻求與真實隔開一層,達到教人放鬆、教人解脫的效果。中西方戲劇在世界整個文化體系中,各有各的特點與意義。
在五四運動時,一般人提倡西方劇,尤其如易卜生,說他能在每一本戲劇中提出一人生問題來。其實中國京劇正是人生問題劇,在每一劇中,總有一問題或不止一問題包涵著,如死生、忠奸、義利、恩怨等。這些都是極激動人的人生大問題,中國京劇正能著眼於此。即使是西方戲劇也未必能如此深刻生動而刺激人。在《大劈棺》中,莊子死了,他的妻另有所愛,而其人有病,非得人的心臟不能治,因此莊子妻遂演出了劈棺一幕,要挖取她前夫的心來醫救她愛的人。但莊子卻並未死,他變為蝴蝶飛出棺來了。這一故事中,即包涵有死生忠奸恩怨義利種種問題在內,刺激夠深刻。但蝴蝶飛出,全部問題全變為戲劇化,使看的人於重大刺激之後獲得了輕松與解放。因此看完戲,好像從那戲中情節中解脫了,使人仍可以安然入睡。一切嚴重的劇情,則如飛鳥掠空,不留痕跡,實則其感人深處,仍會常留在心坎,這真可謂是存神過化,正是中國文學藝術之最高境界所企。若看西方戲,正因其太逼真,有時會使人失眠,看了不能化,而因此其所存也不能神。在他們是戲劇而人生化。在中國則盼能人生而戲劇化。其戲劇中之忠孝節義感人至深。這正是中國藝術之精妙處。
京劇《天雷報》敘述一青年,蒙義父母養大,科舉應試得中,成了大官還鄉,卻忘恩負義,連義父母要求以僕人身份留下來也遭拒絕了。結果一陣天雷把他擊斃。這出戲誰看了都會流淚。若說中國戲劇情節不科學,有些是迷信成分,這是不明白中國戲劇之妙義。其實亦只是要把太刺激人的真實人生來加以戲劇化,要其沖淡了一些真實性。而暫時沖淡反而會保持了更深的感染,這是中國文學藝術中之所謂含蓄,需更有其甚深妙義,與科學不相關。試問世界又哪裡去找科學的文學呢?
西方戲劇又注重特定背景,有時空限制。中國戲劇則只求描出一共相,並無時空條件之束縛,而且在很多處,必須超越時空限制,始能把劇情充分表達出。《三娘教子》一類的唱工戲不重在情節的復雜與變化,而重在情味之真摯與深厚。如《三娘教子》,方其在唱訓子的一段,似乎像把時間凍結了,一唱三嘆,使人回腸盪氣,情味無窮。把當時一番情感曲折唱出,便情味深厚了。那一番心情之表達,則正能超越時空,直扣聽眾與觀者之心弦。
西方戲劇都重刺激,中國戲劇則重欣賞。中國的戲劇,既雅俗共賞又極富教育意味。
(節選自《中西方戲劇》)
1.下列關於第一、二段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在中國京劇的每一劇中,總有一問題或不止一問題包涵著,如死生、忠奸、義利、恩怨等。中國戲劇中忠孝節義感人至深。
B.《大劈棺》極富教育意味,包涵死生忠奸恩怨義利種種問題,並能使全部問題全變為戲劇化,看的人於重大刺激之後獲得輕松與解脫。
C.中國京劇能著眼於死生、忠奸、義利、恩怨等極激動人的人生大問題,可稱得上是人生問題劇,西方戲劇也不能如此深刻生動而刺激人。
D.中國戲劇求與真實隔開一層,西方戲劇求逼真,說白動作,完全要逼近真實。看西方戲,因其太逼真,有時會使人失眠。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中國京劇有教人放鬆、教人解脫的作用,一切嚴重的劇情劇情常如飛鳥掠空,不留痕跡,實則其感人深處,仍會常留在人的心坎。
B.在五四運動時提倡西方劇,是因為當時的進步青年認為以易卜生為代表的西方劇能在每一本戲劇中提出一人生問題來。
C.西方戲劇求逼真,說白動作完全要逼近真實,又注重特定背景,有時空限制,戲劇情節上具有重刺激的特點。
D.中國戲劇只求描出一共相,並無時空條件之束縛,為把劇情充分表達出來,在很多處,必須超越時空限制。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三娘教子》中直扣聽眾與觀者心弦的唱訓子的一段,似乎像把時間凍結了,一唱三嘆,此藝術處理方式正體現了中國戲劇無時空條件限制的特點。
B.在比較中西方戲劇時,作者沒有厚此薄彼,他認為在世界整個文化體系中中西方戲劇各有各的特點與意義。
C.作者認為,西方戲劇講究逼真,重情節的刺激,注重特定背景,有時空限制,而中國戲劇情節不科學,有些是迷信成分。
D.《三娘教子》一類的唱工戲情節雖不復雜,但照樣能打動聽眾與觀者的心弦。是因為此類的戲不重在情節的復雜與變化,而重在情味之真摯與深厚。
參考答案:
1.C.「西方戲劇也不能如此深刻生動而刺激人」錯,太絕對。原文為「未必」。
2.B.偷換主語,原文為 「一般人提倡西方劇,尤其如易卜生,說他能在每一本戲劇中提出一人生問題來」題干中「當時的進步青年」錯。
3.C.「中國戲劇情節不科學,有些是迷信成分」錯,不是作者觀點。原文是說「若說中國戲劇情節不科學,有些是迷信成分,這是不明白中國戲劇之妙義」。
『玖』 英國文藝復興戲劇的創始人是
莎士比亞
英國最早的人文主義作家是喬叟(1340-1400),他是英國資產階級文學的先驅。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文學以戲曲成就最大,16世紀末,英國產生了幾十個有成就的劇作家,其中莎士比亞最為傑出。他在20多年裡寫了37個劇本。展示了16-17世紀初廣闊的社會場景,表現了社會各階層的世態。因此可以說是莎士比亞"創造了英國戲曲"。
『拾』 能介紹下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戲劇嗎
1、《羅密歐與朱麗葉》
《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的戲劇,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誤稱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實為《麥克白》、《奧賽羅》、《李爾王》及《哈姆雷特》)。
該劇講述義大利貴族凱普萊特女兒朱麗葉與蒙太古的兒子羅密歐誠摯相愛,誓言相依,但因兩家世代為仇而受到阻撓。
《羅密歐與朱麗葉》雖是一出悲劇,但兩個青年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本身卻不可悲。他們不僅彼此相愛,而且大膽追求他們的愛情.不惜以命拼爭。
他們的愛情力量使他們敢於面對家族的仇恨,敢於向生活中的障阻挑戰。他們為了追求新的生活模式。不怕做贖罪的羔羊,因而他們的死亡雖是生命的終結,卻在道德上取得了勝利。
終於使兩個敵對的家族言歸於好。許多學者和評論家從這個意義上稱這出戲是樂觀主義的悲劇,也就是人們慣說的悲喜劇。
2、《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於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戲劇講述了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了王位,並娶了國王的遺孀喬特魯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為父王向叔叔復仇。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所有戲劇中篇幅最長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具有深刻的悲劇意義、復雜的人物性格以及豐富完美的悲劇藝術手法,代表著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
3、《浮士德博士的悲劇》
英國馬洛作於1588年的劇本。浮士德博士為追求無限的知識以征服自然,毅然叛離上帝,以自己的靈魂換取役使魔鬼二十四年的權利,期滿後被魔鬼劫往地獄。
《浮士德博士的悲劇》是馬洛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它是根據新譯成英國的德國民間故事書而寫成的,敘述浮士德把靈魂賣給魔鬼,魔鬼供他驅使二十四年,到期他的靈魂被魔鬼劫往地獄的故事。
4、《馬爾他島的猶太人》
《馬爾他島的猶太人》是英國詩人、劇作家馬洛的一部著名劇作。主人公是個家財萬貫、貪婪殘忍、詭計多端的巴拉巴斯。
作者通過刻畫一個對金錢財富永無休止追求的拜金主義者巴拉巴斯,鞭撻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種種丑惡。
巴拉巴斯為報復財富的喪失而使女兒死與非命,他陰謀叛逆,先將馬爾他島出賣給土耳其人,然後又策劃將土耳其征服者投入沸鍋蒸煮,結果卻使自己葬身火海。
5、《馴悍記》
《馴悍記》是英國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創作於1590年至1600年。
《馴悍記》講述了富家女凱瑟琳娜接受彼特魯喬的改造,凱瑟琳娜的服從是為了躲避彼特魯喬的折磨,彼特魯喬成功地讓凱瑟琳娜成為一位「失去自我」的溫柔妻子的故事。
在該劇本中,以凱瑟琳娜為代表的女性們,籠罩在以男性統治和權威的絕對控制下,對自我個性的追求和社會現實的理想化,使得女性在夾縫中難以生存,不得不上演一出震撼人心的悲劇。
《馴悍記》探討了女主人公凱瑟琳娜從「悍女」到「賢妻」,從「語」到「失語」這一轉型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及其「失語」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