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拿破崙對外戰爭的目的
拿破崙對外戰爭的目的是自保,因為法國是被宣戰的一方,不是宣戰的一方。英國自己在全球范圍內一直保持對法國海軍的戰斗,另外又給大陸國家和法國控制地區的反zf武裝提供財政幫助,叫做「Golden Cavalry of St George」,一直保持了對法國的戰爭。
② 拿破崙戰爭是怎麼回事
一個世界性的重要歷史人物——拿破崙,從1784年15歲入軍校到1799年發動政變,建立拿破崙戰爭以拿破崙為皇帝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再到他1815年退位,被放逐到聖赫勒拿島,其整個一生幾乎都是在戰爭中度過的。因打仗有出色的才能而崛起,因打仗失敗而跌落。
處於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一個充滿血雨腥風的歷史時期,拿破崙似乎命里註定一生要與打仗為伍,他曾率法軍先後7次反擊以英國、奧地利、普魯士等國組成的反法聯盟,組織指揮過一系列戰斗,僅大的戰役就達60次左右。因此,他被人們稱為一代「軍事巨人」。
拿破崙·波拿巴,1769年8月15日出生於地中海科西嘉島阿雅克修城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父親卡爾洛·波拿巴是個律師,母親莉蒂西亞·拉莫利諾出身於義大利貴族。在拿破崙出生前一年(1768年),熱那亞共和國以200萬法郎將科西嘉賣給了法國。拿破崙是波拿巴家的次子,按義大利文,拿破崙一詞是「荒野雄獅」的意思。1779年,拿破崙10歲時,以國家公費生的身份進入了法國內地香檳省的布利安陸軍小學,學習成績以歷史、地理、數學為優。1784年,拿破崙升人巴黎軍校。1785年10月30日,拿破崙正式被任命為拉費爾炮兵團少尉軍官時,年僅16歲。他對炮兵專業有著濃厚的興趣,曾閱讀了這方面許多書籍,研讀了亞歷山大、漢尼拔和愷撒等歷史上著名統帥的傳記,還讀了有關歐洲的歷史、地理、宗教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的書籍,使他年輕時就較快地成熟起來。
1789年法國爆發了震撼歐洲大陸的資產階級大革命。1792年,法國國民公會宣布,廢除國王,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對此,歐洲封建階級公然進行武裝干涉,國內王黨分子紛紛發動叛亂。1793年8月,盤踞在土倫城內的保王黨引狼入室,將土倫拱手交給了英國和西班牙干涉軍。10月15日,土倫前線總指揮部召開軍事會議,研究從正面奪取土倫的作戰計劃。對此,拿破崙列舉數條理由,認為這一計劃是行不通的,他提出了自己的作戰方案,即首先集中主要兵力,攻佔港灣西岸的莫格內夫堡,奪取長卡半島,然後集中大量火炮,猛烈轟擊停泊在內港、外港中的英國艦隊,切斷英國艦隊與土倫守敵之間的聯系。如能這樣,則土倫守敵在一無退路、二無援兵、三無火力支援的情況下,不攻自破。這一大膽而又新穎的作戰計劃,顯示了他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使與會人員驚嘆不已,拿破崙因此被任命為攻城炮兵的副指揮官。戰爭情況正像拿破崙預料的那樣,戰斗開始的當天晚上,英國艦隊全部逃離土倫港,法軍很快收復了土倫。
拿破崙在土倫嶄露頭角,1794年1月14日,他被任為少將炮兵旅長,為其一生軍事生涯奠定了重要基礎。
1793年春,英、奧、普、荷、西和義大利的一些小國薩丁尼亞等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軍,聯合進攻法國。戰至1794年初,法國基本抵抗住了聯軍的進攻,並將戰爭推至法國境外,迫使普、西、荷蘭退出反法聯盟。1795年,英、俄、奧三國戰略企圖分歧,難以確定統一的對法軍事方針和行動,因而使戰爭進展緩慢。拿破崙1796年3月2日,受命為法國義大利軍司令,年僅27歲,開始了他獨當一面的戰役指揮。這也是他一生征戰的開始。
拿破崙率3萬餘人,翻越了阿爾卑斯山沿海山脈的有名「天險」,對奧薩聯軍實行中間突破,在蒙特諾特、洛迪、卡斯特萊奧內、阿科萊、里沃利等會戰中,接連獲勝,迫使奧地利於1797年10月簽訂《坎波福米奧和約》,從而促使第一次反法聯盟徹底瓦解。在一年多義大利之戰中,法軍共俘敵15萬名,繳獲軍旗170面,大炮550門,野戰炮600門,並獲艦船51艘等。從奧地利手中奪取了不少地區,統治了北義大利,並使「自由、平等」的口號和制度在義大利半島流行起來。義大利之戰,拿破崙在軍事上有許多成功之處,如:打破了畏懼山地戰的傳統思想,他指揮部隊敢於翻越人跡罕至的「天險」,收到了出奇之效,同時發展了山地戰經驗;能正確處理攻城和野戰的關系,法軍曾圍攻曼圖亞要塞達7個月之久,但沒有強攻硬打,而把重點放在打擊奧國援軍,在野戰中予以殲滅;培養了部隊頑強的戰斗精神,使其能夠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贏得戰爭。這些,恩格斯針對拿破崙軍隊突破阿爾卑斯山情況說:「從拿破崙在1796年進行第一次阿爾卑斯戰局和他在1797年越過朱利思阿爾卑斯山脈向維也納進軍直到1801年為止,整個戰爭歷史證明:阿爾卑斯山的山嶺和深谷已再不能使現代軍隊望而生畏了。」
1798年5月,拿破崙率法軍遠征埃及。同年12月,英國聯合俄、奧、葡萄牙、那不勒斯和土耳其等國,結成第二次反法聯盟,企圖推翻法國督政府,奪回被法國佔去的領土。1799年10月,拿破崙從埃及回國,11月9日發動政變,成立以他為第一執政的新政府。1800年5月,拿破崙率軍攻入義大利,6月14日進行馬倫戈會戰,大敗奧軍。12月,法軍又在霍恩林登擊敗奧軍。1801年1月,法奧簽訂《呂內維爾和約》,第二次反法聯盟隨之解體。
1805年4—8月,英、俄、奧、瑞典和西西里王國等結成第三次反法聯盟,預期用50萬聯軍打敗法國。拿破崙率法軍大敗俄奧聯軍。法奧簽訂《普雷斯堡和約》,俄軍撤離奧地利,第三次反法聯盟失敗。
1806年9月,英、俄、普、薩克森和瑞典等國結成第四次反法聯盟,企圖將法軍從其侵佔的地區逐出。10月14日,法軍與普薩聯軍在耶拿和奧爾施泰特及與俄在埃勞、弗里德蘭會戰,法軍均獲勝利,第四次反法聯盟隨即崩潰。
1807年11月,法軍入侵葡萄牙;翌年3—4月,法軍搶佔西班牙的戰略要地,並佔領馬德里。1809年1月,英國和奧地利結成第五次反法聯盟。4月中、下旬,法軍5戰5勝,擊退進到巴伐利亞境內的奧軍;5月13日再占維也納。同年10月14日,法奧簽訂《申布倫和約》,第五次反法聯盟自行解體。
1812年6月,拿破崙率大軍60多萬人入侵俄國。戰爭初期,俄軍被迫後撤。8月17日進行斯摩棱斯克會戰後,俄軍繼續後退。9月14日法軍進入莫斯科。俄軍於10月18日開始反攻;翌日,法軍撤出莫斯科,爾後節節敗退,到12月,幾乎全軍覆滅。拿破崙的侵俄戰爭,以喪失50多萬人的慘敗告終。
1813年2月,俄普結盟。3月,普魯士對法宣戰。隨後,俄、英、普、西、葡和瑞典等國,結成第六次反法聯盟(奧地利於8月加入)。隨後進行了一系列會戰,拿破崙多處轉戰,接連獲得小勝,但是擋不住聯軍的多路逼近。3月30日,巴黎守軍投降。4月6日,拿破崙被迫退位,並被放逐到厄爾巴島。1815年3月1日,拿破崙從厄爾巴島秘密逃回法國,20日進入巴黎,重新掌握政權(史稱「百日」王朝)。出席維也納會議的俄、英、普、奧、瑞典等國代表,當即結成第七次反法聯盟,決定出兵70萬,分5路進攻法國。6月,拿破崙率法軍主動出擊;16日進行利尼會戰,普軍失利後退;18日進行滑鐵盧會戰,英軍在普軍配合下徹底擊敗法軍。拿破崙逃回巴黎,22日再次退位,被放逐到聖赫勒拿島,直至去世。
拿破崙戎馬一生,親自指揮過的戰役約計60次,比歷史上著名的軍事統帥亞歷山大、漢尼拔和愷撒指揮的戰役總和還要多。著名的義大利、馬倫哥、奧斯特利茨、耶拿、弗里德蘭、阿斯佩恩和瓦格拉姆、博羅季諾、萊比錫、滑鐵盧之戰等,在戰爭史上都有較高的地位。約20年的拿破崙戰爭,前期主要是為了抵禦外來侵略,後期也有反抗民族壓迫的因素。但戰爭已具有明顯的侵略性質和掠奪別的民族和兼並別國領土的反動目的,給歐洲和法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拿破崙繼承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初期的傳統,廢除雇傭兵制,代之以徵兵制和志願兵制,廣泛地動員和徵集農民當兵,建立了一支新型的能征善戰的強大的資產階級軍隊,兵力最多時達百萬之餘,恩格斯曾經指出:「拿破崙的不朽的功績就在於:他發現了在戰爭和戰略上唯一正確使用廣大的武裝群眾的方法,而這樣廣大的武裝群眾之出現只是由於革命才成為可能。」拿破崙「唯才是舉」,不拘一格選拔將帥,平時注重教育訓練,積極改善裝備,特別注重發展炮、騎兵。在世界軍事史上,從拿破崙開始才將炮兵正式定為一個兵種,並得到非常成功的運用,對世界炮兵發展起了重大推進作用。這些對資產階級軍隊建設及其作戰理論發展都曾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拿破崙在戰爭指導上,善於集中兵力,敢於以少擊多,力求以一兩次總決戰決定戰爭的結局;遠距離機動迂迴,乘敵不意,出奇制勝;採取以縱隊和各兵種密切協同的散開隊形相結合的縱深戰斗隊形,不斷加強軍隊的突擊力;以積極進攻作為主要的作戰類型,審時度勢,靈活用兵;對作戰指揮有過許多創新,包括在世界上最早組建參謀部等。這些把資產階級作戰思想發展到了一個頂峰,引起了西方軍事界廣泛關注。近200年來,許多國家的軍事學家和歷史學家懷著十分濃厚的興趣,對拿破崙戰爭及其軍事思想進行反復研究,約米尼和克勞塞維茨這兩位著名的資產階級軍事學家都是拿破崙戰爭傑出的研究者和解釋者。正是他們的研究,才使拿破崙戰爭思想得以廣泛傳播,影響不斷擴大。一些國家和軍事院校把拿破崙的軍事言論和戰爭戰例作為教材。後來西方許多國家所進行的戰爭,都曾受到拿破崙戰爭思想的影響。
③ 拿破崙執政後,為什麼連年發動了對外戰爭
拿破崙執政後,連年發動了對外戰爭,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掠奪歐洲的財富和土地,搶占殖民地,為大資產階級在歐洲和海外奪取工商業霸權。
④ 拿破崙對外戰爭
失敗的原因概括起來如下:
第一:指揮太過於集中。統一的指揮是其獲勝的原因,也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拿破崙堅信只有集中的指揮才能使軍隊在戰場上面得到勝利。他說,在軍事行動上他只聽從自己的意見,而在政治外交方面則聽從一切人的意見。他在1775年就上書督政府要求將指揮的權利交給指揮官,可惜當時的他影響力還相當的有限。到了後來的義大利戰役,征服埃及的戰役等等都是在他一人的指揮下完成的。拿破崙的精力相當的充沛,他能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在自己的目標上面,在達到目標之前從不放棄。如此,他事必躬親。他的大本營有兩個互不相關的部門組成,一個是參謀總長辦公室,另外一個是參謀本部。拿破崙從來不相信他的參謀們給他提得建議和意見,從事實看來,拿破崙的參謀們的意見確實比他自己的想法拙劣很多。他的參謀根本就不理解拿破崙的戰略。於是,拿破崙對他的參謀說你們不需要提什麼意見,只需要嚴格的遵循他的指示就行。後來,他的參謀也說,自己在參謀部的地位等於零,皇帝最不需要的部門就是參謀部。所以,拿破崙的參謀官們大多沒有什麼謀略,不能給拿破崙提出什麼絕妙的建議。他們中有的人確實身居高位,但是大部分都是靠關繫上的。
關於戰略的問題:
其實當時法國真正的敵人是英國。不但中國的教科書上這么寫,外國的軍事專著也是這么寫。英國痛恨一個統一的歐洲,他會不惜人和代價維持歐洲的分裂,以從中漁利。拿破崙對付英國的辦法就是「大陸封鎖」。在其佔領區的綿長海岸線上嚴禁英國貨物商船靠岸。為了與法國相抗衡,英國也和其盟國展開了對法國及其盟國的封鎖,經濟戰爭開始。在1807年,俄國在弗里蘭德戰敗,於是加入了大陸封鎖的行列,於是拿破崙的封鎖線遍布歐洲。但是拿破崙任命期兄長約瑟夫為西班牙國王,觸發了半島戰爭。接著又是和奧國的戰爭,這使得法國和俄國的關系走到了盡頭。到了1810年,亞歷山大允許英國的船隻進入俄國的港口,使情況更加的惡化。拿破崙說,他進行的這個戰爭不是因為他自己,不是因為亞歷山大,不是因為法國和俄國。憑著他的經驗他常常可以猜想到未來的發展。他們就像歌劇中的布景一樣,而操縱這個機關的卻是英國人。英國人的黃金明顯比拿破崙的政治策略更有說服力。
關於資產階級的問題:
確實,大陸封鎖的政策極大的損害了英國資產階級的利益。其後進行的戰爭也確實損害了歐洲的資產階級的利益。在戰亂條件下,發展經濟是很難得。
⑤ 拿破崙為什麼侵略別的國家又是如何發動侵略戰爭的
拿破崙是法國資財階級奠基人之一,他之所以侵佔其他國家主要原因是他的資本主義性質所推動,發展資本主義需要大量的資源,所以發動侵略戰爭,而他當作英雄是因為他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主,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典,最出名的是拿破崙法典,他被人稱為英雄與起侵略其他國家無關
⑥ 當年拿破崙對外的戰爭,到底是為了征服還是為了聯合
在闡述拿破崙之前,作者首先要詢問幾個問題,那就是:是誰建立了現代民族國家的概念?是誰終止了血統王朝的陋習?是誰開啟了全世界范圍內的法制社會?
不錯,這些東西都來自很多人眼裡的戰爭狂魔,號稱歐洲小矮子的拿破崙。在作者眼裡,拿破崙最值得尊敬的地方不是因為他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而是他的改革理念。
而他做出的努力,是全世界受用的。有人說時間能證明一切,隨著時間的流失,幾百年過去了,拿破崙和同時代的乾隆相比,誰更得到世人的廣泛認可和尊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