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重要軍事基地被英國強佔32年,我國交涉8年,結果如何
引言
在我們的認識當中,清朝的統治變得尤為薄弱,不僅在1840年受到了來自國外的鴉片戰爭,以及再後來面對各種進攻時候的懦弱無能,無法還手,選擇各種賠款割地,損失了自己的大片土地,以及大批財物。
當時的清政府並沒有選擇提升軍隊的力量去抵抗外來的侵略,反而一度把入侵國家的人們當作上層的人俯首稱臣,久而久之,國外的許許多多的國家知道我們沒有還手的能力,就大舉的進攻我國的沿海地區,而且我國的求和,賠款,政策導致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面對許許多多個國家的入侵,清政府更是沒有了還手的能力,我國陷入了一種被動的形式。好在經過我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在後來的時期,逐漸擺脫了清政府懦弱的影子,領土也不斷的收回來,其中就包括了我國重要的軍事基地——威海衛。
總結
1930年的10月1日,中國終於收回了長達32年被英國強行租借的威海衛。威海衛地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京津海域的門戶,更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必須把他拿回來,因為它是屬於我們的一部分,民族的富強,國家的強盛離不開一寸土地的割讓。如今我們的國家已經強盛起來,我們絕不允許清政府的歷史重新上演!
B. 威海被英國侵佔多少年
光緒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公元1898年7月1日)大清國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碩慶親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刑部尚書廖大英國 欽差駐扎中華便宜行事大臣竇不久,清政府和英國代表,在劉公島西海岸(黃島)舉行了交接威海衛儀式。從此,英國軍隊正式駐扎於威海衛港。1930年10月1日,英國統治32年的威海衛,終於回到祖國懷抱。
C. 歷史:威海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史實
(一)強行租占
歷史背景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加速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進程。西方列強在加強對華經濟侵略的同時,加緊侵佔中國沿海重要港口,在華展開了搶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的激烈競爭。這一時期,列強瓜分中國的矛頭首指華北。1898年德國在沙俄的支持下租占膠州灣,而沙俄隨即以抵制德國為借口租占旅順大連。同年,法國在華南強租廣州灣(現湛江港)。英國是最早侵華的資本主義國家,在華擁有的政治經濟權益最多。在列強瓜分中國狂潮中,英國為維護其在華的政治、經濟壟斷地位,修改其對華的既有政策,決定租占威海衛和香港新界,以便北與沙俄對峙,南與德法抗衡。1898年3月7日,英國外交大臣巴爾福即要求其駐華公使想盡一切辦法取得租借威海衛的優先權。3月25日,英國政府正式訓令其駐華公使竇納樂不惜一切手段租占威海衛。由於山東已被劃為德國的勢力范圍,而根據《馬關條約》的規定,威海衛又由日本佔領,以監督清政府償付戰爭賠款。因此,英國在決定租占威海衛的同時,積極設法收買德、日兩國。對德國,於3月26日表示租占威海衛乃出於無奈,決不侵犯德國利益。此後又於4月20日正式聲明不修築威海衛至山東內地各處的鐵路,以此承認山東為德國的勢力范圍,因而得到了德對其侵略計劃的默認。日本則由於在東北的爭奪上與沙俄存在激烈的矛盾,因而也希望藉助英國的勢力牽制沙俄,當英國探詢其態度時立即表示同意。在分贓的基礎上與德、日兩國達成諒解後,英國更加肆無忌憚地推行其侵威計劃。
強行佔領 在與德日等國加緊勾結的同時,英國於1898年3月15日從香港調遣軍艦10餘艘前往煙台,圖謀在日軍撤離後搶先佔領威海衛,以武力為後盾逼迫清政府就範,以達到其租借目的。5月7日,清政府對日賠款在倫敦全部付清。5月9日,駐威日軍主力開始撤出威海衛。5月21日,清政府派員接收威海衛和劉公島。英國則於5月19日和22日委派接收大員率「水仙花」號和「敏捷」號戰艦侵入威海衛,並在日軍的協助下佔領日軍退出的營房、炮台、基地及所租用的土地。5月23日,中日交接事宜完畢,日8軍撤出威海衛和劉公島。5月24日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生日,英軍選擇該日在黃島 舉行了佔領儀式。當天下午1時30分,「水仙花」號指揮官耐皮爾率領海軍陸戰隊士兵登上劉公島並進占黃島。英方接收專員金霍爾和駐芝罘港領事霍普金斯在英國駐華公使館武官布朗、敏捷號艦長史密斯.多倫的陪同下來到設於黃島炮台下的儀式現場。清政府委派的辦理威海衛事宜委員山東侯補道嚴道洪、管帶復濟兵船前游擊林穎啟也隨同前往。金霍爾宣讀佔領宣言後,英國國旗開始冉冉升起,當旗幟飄揚到桅頂時,樂隊奏起了英國國歌,英軍舉槍致敬。隨後,儀式在一片「女王萬歲」的狂呼中收場。至此,英軍完成了對威海衛和劉公島的軍事佔領。
逼簽租約 3月28日,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正式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威海衛的要求,聲稱:俄以旅順為軍港,則對中國異常危險,惟以威海衛租與英國,足以制俄之跋扈。但清政府以威海衛尚在日軍佔領之下為由予以拒絕。竇納樂隨即於3月31日向清政府發出最後通諜:如果得不到確切消息,事情將交由英駐華海軍司令辦理。清政府被迫於4月3日同意其租借要求,並於4月20日委派慶親王奕匡、刑部尚書廖壽恆與英使舉行談判。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衛專條》在北京簽字。中方簽字代表是奕匡、廖壽恆,英方簽字代表是竇納樂。《專條》規定:將威海衛及附近海面租與英國,租期與俄佔旅順大連之期相同,英國有權在沿海一帶築炮台、駐軍隊等。中國所保留的權利是:軍隊仍可進入;威海衛城由中國管理,原駐城內的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中國兵艦仍可使用威海水面。此後,中英雙方派員於1900年4月25日至同年5月17日將東起大嵐頭村東北海濱、西至馬山嘴、南至草廟子以里除威海衛城以外的738.15平方公里的區域劃為租借區,當時區內人口約為12萬。由此,英國在華北奪得了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港口,而清政府的防禦能力則遭到進一步削弱。
(二)武裝抗英
侵略者的堅船利炮能夠使昏庸腐朽的清政府為之屈服,但是具有高度愛國主義精神的威海人民是不可辱的。在英租威海衛的三十二年裡,面對侵略者的武力進犯和殖民統治,富有保家衛國傳統的威海人民為捍衛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英勇抗爭。
抗英集會 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山東內地蓬勃興起。威海姜南庄村秀才崔壽山深受鼓舞。為抗英衛國,他聯絡同村谷輝庭、萊海村董紹亮、於家夼村叢志范等人,招募訓練團民並籌集資金購買軍火,組織秘密武裝,准備發動武裝抗英運動。1900年3月26日,崔壽山組織群眾四、五千人在張村慈聖寺舉行抗英集會。殖民政府得知消息後,立即派英軍上校鮑爾率軍趕到現場進行鎮壓,強令群眾繳械解散。但與會群眾並未被武力威脅所嚇倒,雙方相持達1個小時。英軍立即當場審訊崔壽山、谷輝庭。崔壽山臨危不懼,拍案而起,歷數英國侵華的累累惡行,直言組織團民武裝即為驅逐英人出境。鮑爾惱羞成怒,下令將二人押往威海衛。會場頓時群情激憤、劍拔弩張。為保護群眾,崔壽山挺身而出,和張雨、董紹亮二人被英軍關押到劉公島監獄。在獄中,面對英國殖民當局高官厚祿的收買,他絕食抗議,堅貞不屈。與此同時,獄外群眾掀起了大規模的援救活動,英軍懼怕引起更大的反抗斗爭,一個月後將其釋放。籌建團民武裝和慈聖寺集會以英雄的氣概和不屈的鬥志,表明了威海人民維護民族尊嚴和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和決心,吹響了威海人民武裝抗英的第一聲號角。此後不久就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反勘界斗爭。
道頭襲敵 1900年4月25日,中英雙方勘界專員在英軍武裝護衛下自西向東勘劃界址,埋設界牌。4月28日,英軍埋完25塊界碑之後,中方勘界官員李希傑、嚴道洪、林穎啟來到界外的東道頭村駐扎,英軍則在離道頭三英里的太薄山腳下安營。當天晚上,600多名群眾圍困東道頭村中方官員駐地,聲討李希傑等人的賣國行為,阻止其外出劃界。與此同時,近千名群眾將英軍營地圍得水瀉不通,高呼口號,抗議英國的侵略行為,要求英國人撤出威海衛。英軍當即逮捕了6名群眾,此舉不僅沒能達到驅散群眾的目的,反而使聚眾人員越來越多,第二天便達到2000多人。英軍被迫將逮捕的6名群眾釋放,但聚眾的人群仍不肯散去,勘界無法進行。英軍隨即從威海衛調集大批援軍解圍。5月4日,英軍首領鮑爾、帕恩羅斯在英軍的護衛下進行單方面的強行勘界,在太薄山營地留下以華特索尼中尉為首的30餘名士兵駐守,准備為被困的中方官員解困。5月6日拂曉,華特索尼軍營遭到了由西武林村於冠敬、馬景山、孫家灘村孫義清、草廟子村楊希亭和徐家疃村於漸海等人組織的2000多名群眾的武裝襲擊。激戰中,武裝群眾的土槍土炮一齊向英666665軍營地開火,以華特索尼中尉為首的30餘名英兵到處躲藏,四處開槍,有10名群眾在戰斗中英勇犧牲。
垛山激戰 5月4日傍晚,東去勘界的英軍來到垛山腳下的臨泉河套扎營。江家口村武秀才劉荊山、圈於家村於仁山和南虎口村徐仁山等人得知消息後,立即於5月5日以雞毛信聯系周圍群眾前往碑口廟匯合。隨後便帶領村民1500多人直奔英軍營地。下午2時30分,當群眾趕到離英軍營地1/4英里遠的地方時,與15名勘界歸來的英軍相遇。劉荊山隨即指揮群眾用石塊、鋤頭、鐵杴等猛擊英軍。英軍少校帕恩羅斯當場被打成重傷,4名士兵也被打倒在地,激戰中劉荊山等19人壯烈犧牲。圍擊群眾遭到英軍增援部隊的鎮壓。
在威海人民與侵略者進行殊死搏鬥時,清政府卻超然局外,袖手旁觀。5月9日,山東巡撫袁世凱從煙台調集400名清兵前往威海衛解救李希傑等人,而對群眾派兵打擊英軍的要求置之不理。隨後,又在威海各重要關卡散發布告,對群眾的抗英義舉嚴加訓斥,強令百姓「查照條約、自保身家」。英軍則對群眾的武裝反抗膽戰心驚,勘界被迫中止數日,直到5月15日才重新開始。對威海人民反勘界斗爭,殖民當局始終懷疑是由威海衛城裡的中國當局鼓動起來的。因此,當消息傳到香港後,港英當局即以此為借口要求將九龍城附屬於香港,理由是城裡中國官員的存在與香港的防衛不協調。
威海人民的武裝抗英斗爭是威海近代史上光輝的一頁。盡管由於武器裝備差,缺乏作戰經驗,這場斗爭最終未能取得成功。但抗英鬥士們前仆後繼的獻身精神和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他們的英雄業績還在當地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成為鼓舞後人奮發向上、建設家園、振興中華的一面光輝旗幟。
D. 英國歸還香港前66年,還歸還了另一座城市,如今怎麼樣
現在這座城市發展特別的好,由於國家很重視這一塊,所以的話,經濟還是很優秀的。
E. 英國歸還我國2個城市,一個是香港,另一個是哪裡
清朝末年的時候,我們中國的國力逐漸的衰弱,列強開始了對中國的瓜分之旅,而中國也被迫簽訂了許許多多的條約,將自己的領土割讓了出去,甚至還賠了許多的錢款。這在中國的歷史上都是十分屈辱的。而英國藉助了鴉片戰爭,對我們的中國土地也進行了分割,它拿走了我們中國的兩塊土地,第一塊大家可能都知道,就是香港。香港現在發展得也十分的迅速,而小編今天想給大家說的卻是另外一個地方,那就是威海。
後來國家發展越來越快,而威海和香港兩個城市發展得更加迅速了。就威海來說,它現在的經濟實力可以說在中國的許多城市中已經名列前茅了。而且中國的綜合國力也日漸增強,再也沒有哪個國家敢隨隨便便侵犯中國的領土了,更別說想要瓜分中國的領土了。不僅如此,國家強大起來了,這個國家的人民也更加自信了。
F. 威海衛被侵佔是哪一年
威海衛被英國侵佔是1898年,被日本侵佔是1938年。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集結軍艦25艘,陸軍 2.5萬餘人,迂迴側後攻佔南岸炮台,海陸夾攻威海港。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全軍覆沒,威海失陷。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占,1930年收回。
抗日戰爭中,日軍於1938年再次侵佔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中國收復。
(6)英國歸還威海衛多少年擴展閱讀:
威海衛名稱由來:
漢初時,威海叫「石落村」,是一個偏僻的小村,後來又稱為「落柑村」,據後人推測,之所以改為這個名字可能是因為這里遍地布滿了柑橘樹的緣故,至於是否如此,無從考證。
到了元代,改為「清泉夼」。改名原因無從知曉,但從字面看「清泉」是「清清的泉水」的意思,作為威海這樣一個沿海而多薄山的地方來說可以想見水的重要。
另據《威海衛志》(清乾隆本)記載:「在環翠樓東南石窟中,泉潔而甘,大旱弗匱。邑人咸取以釀,號『小惠泉』」,不知這「小惠泉」對於這個名字有無歷史淵源。
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為防倭寇侵擾,設立威海衛,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之名即由此而來。1945年,設威海衛市,建國後改威海市。
G. 威海衛被割占及回歸的史實
(一)強行租占
歷史背景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加速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進程。西方列強在加強對華經濟侵略的同時,加緊侵佔中國沿海重要港口,在華展開了搶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的激烈競爭。這一時期,列強瓜分中國的矛頭首指華北。1898年德國在沙俄的支持下租占膠州灣,而沙俄隨即以抵制德國為借口租占旅順大連。同年,法國在華南強租廣州灣(現湛江港)。英國是最早侵華的資本主義國家,在華擁有的政治經濟權益最多。在列強瓜分中國狂潮中,英國為維護其在華的政治、經濟壟斷地位,修改其對華的既有政策,決定租占威海衛和香港新界,以便北與沙俄對峙,南與德法抗衡。1898年3月7日,英國外交大臣巴爾福即要求其駐華公使想盡一切辦法取得租借威海衛的優先權。3月25日,英國政府正式訓令其駐華公使竇納樂不惜一切手段租占威海衛。由於山東已被劃為德國的勢力范圍,而根據《馬關條約》的規定,威海衛又由日本佔領,以監督清政府償付戰爭賠款。因此,英國在決定租占威海衛的同時,積極設法收買德、日兩國。對德國,於3月26日表示租占威海衛乃出於無奈,決不侵犯德國利益。此後又於4月20日正式聲明不修築威海衛至山東內地各處的鐵路,以此承認山東為德國的勢力范圍,因而得到了德對其侵略計劃的默認。日本則由於在東北的爭奪上與沙俄存在激烈的矛盾,因而也希望藉助英國的勢力牽制沙俄,當英國探詢其態度時立即表示同意。在分贓的基礎上與德、日兩國達成諒解後,英國更加肆無忌憚地推行其侵威計劃。
強行佔領在與德日等國加緊勾結的同時,英國於1898年3月15日從香港調遣軍艦10餘艘前往煙台,圖謀在日軍撤離後搶先佔領威海衛,以武力為後盾逼迫清政府就範,以達到其租借目的。5月7日,清政府對日賠款在倫敦全部付清。5月9日,駐威日軍主力開始撤出威海衛。5月21日,清政府派員接收威海衛和劉公島。英國則於5月19日和22日委派接收大員率「水仙花」號和「敏捷」號戰艦侵入威海衛,並在日軍的協助下佔領日軍退出的營房、炮台、基地及所租用的土地。5月23日,中日交接事宜完畢,日8軍撤出威海衛和劉公島。5月24日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生日,英軍選擇該日在黃島舉行了佔領儀式。當天下午1時30分,「水仙花」號指揮官耐皮爾率領海軍陸戰隊士兵登上劉公島並進占黃島。英方接收專員金霍爾和駐芝罘港領事霍普金斯在英國駐華公使館武官布朗、敏捷號艦長史密斯.多倫的陪同下來到設於黃島炮台下的儀式現場。清政府委派的辦理威海衛事宜委員山東侯補道嚴道洪、管帶復濟兵船前游擊林穎啟也隨同前往。金霍爾宣讀佔領宣言後,英國國旗開始冉冉升起,當旗幟飄揚到桅頂時,樂隊奏起了英國國歌,英軍舉槍致敬。隨後,儀式在一片「女王萬歲」的狂呼中收場。至此,英軍完成了對威海衛和劉公島的軍事佔領。
逼簽租約3月28日,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正式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威海衛的要求,聲稱:俄以旅順為軍港,則對中國異常危險,惟以威海衛租與英國,足以制俄之跋扈。但清政府以威海衛尚在日軍佔領之下為由予以拒絕。竇納樂隨即於3月31日向清政府發出最後通諜:如果得不到確切消息,事情將交由英駐華海軍司令辦理。清政府被迫於4月3日同意其租借要求,並於4月20日委派慶親王奕匡、刑部尚書廖壽恆與英使舉行談判。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衛專條》在北京簽字。中方簽字代表是奕匡、廖壽恆,英方簽字代表是竇納樂。《專條》規定:將威海衛及附近海面租與英國,租期與俄佔旅順大連之期相同,英國有權在沿海一帶築炮台、駐軍隊等。中國所保留的權利是:軍隊仍可進入;威海衛城由中國管理,原駐城內的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中國兵艦仍可使用威海水面。此後,中英雙方派員於1900年4月25日至同年5月17日將東起大嵐頭村東北海濱、西至馬山嘴、南至草廟子以里除威海衛城以外的738.15平方公里的區域劃為租借區,當時區內人口約為12萬。由此,英國在華北奪得了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港口,而清政府的防禦能力則遭到進一步削弱。
(二)武裝抗英
侵略者的堅船利炮能夠使昏庸腐朽的清政府為之屈服,但是具有高度愛國主義精神的威海人民是不可辱的。在英租威海衛的三十二年裡,面對侵略者的武力進犯和殖民統治,富有保家衛國傳統的威海人民為捍衛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進行了不屈不撓的英勇抗爭。
抗英集會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山東內地蓬勃興起。威海姜南庄村秀才崔壽山深受鼓舞。為抗英衛國,他聯絡同村谷輝庭、萊海村董紹亮、於家夼村叢志范等人,招募訓練團民並籌集資金購買軍火,組織秘密武裝,准備發動武裝抗英運動。1900年3月26日,崔壽山組織群眾四、五千人在張村慈聖寺舉行抗英集會。殖民政府得知消息後,立即派英軍上校鮑爾率軍趕到現場進行鎮壓,強令群眾繳械解散。但與會群眾並未被武力威脅所嚇倒,雙方相持達1個小時。英軍立即當場審訊崔壽山、谷輝庭。崔壽山臨危不懼,拍案而起,歷數英國侵華的累累惡行,直言組織團民武裝即為驅逐英人出境。鮑爾惱羞成怒,下令將二人押往威海衛。會場頓時群情激憤、劍拔弩張。為保護群眾,崔壽山挺身而出,和張雨、董紹亮二人被英軍關押到劉公島監獄。在獄中,面對英國殖民當局高官厚祿的收買,他絕食抗議,堅貞不屈。與此同時,獄外群眾掀起了大規模的援救活動,英軍懼怕引起更大的反抗斗爭,一個月後將其釋放。籌建團民武裝和慈聖寺集會以英雄的氣概和不屈的鬥志,表明了威海人民維護民族尊嚴和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和決心,吹響了威海人民武裝抗英的第一聲號角。此後不久就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反勘界斗爭。
道頭襲敵1900年4月25日,中英雙方勘界專員在英軍武裝護衛下自西向東勘劃界址,埋設界牌。4月28日,英軍埋完25塊界碑之後,中方勘界官員李希傑、嚴道洪、林穎啟來到界外的東道頭村駐扎,英軍則在離道頭三英里的太薄山腳下安營。當天晚上,600多名群眾圍困東道頭村中方官員駐地,聲討李希傑等人的賣國行為,阻止其外出劃界。與此同時,近千名群眾將英軍營地圍得水瀉不通,高呼口號,抗議英國的侵略行為,要求英國人撤出威海衛。英軍當即逮捕了6名群眾,此舉不僅沒能達到驅散群眾的目的,反而使聚眾人員越來越多,第二天便達到2000多人。英軍被迫將逮捕的6名群眾釋放,但聚眾的人群仍不肯散去,勘界無法進行。英軍隨即從威海衛調集大批援軍解圍。5月4日,英軍首領鮑爾、帕恩羅斯在英軍的護衛下進行單方面的強行勘界,在太薄山營地留下以華特索尼中尉為首的30餘名士兵駐守,准備為被困的中方官員解困。5月6日拂曉,華特索尼軍營遭到了由西武林村於冠敬、馬景山、孫家灘村孫義清、草廟子村楊希亭和徐家疃村於漸海等人組織的2000多名群眾的武裝襲擊。激戰中,武裝群眾的土槍土炮一齊向英666665軍營地開火,以華特索尼中尉為首的30餘名英兵到處躲藏,四處開槍,有10名群眾在戰斗中英勇犧牲。
垛山激戰5月4日傍晚,東去勘界的英軍來到垛山腳下的臨泉河套扎營。江家口村武秀才劉荊山、圈於家村於仁山和南虎口村徐仁山等人得知消息後,立即於5月5日以雞毛信聯系周圍群眾前往碑口廟匯合。隨後便帶領村民1500多人直奔英軍營地。下午2時30分,當群眾趕到離英軍營地1/4英里遠的地方時,與15名勘界歸來的英軍相遇。劉荊山隨即指揮群眾用石塊、鋤頭、鐵杴等猛擊英軍。英軍少校帕恩羅斯當場被打成重傷,4名士兵也被打倒在地,激戰中劉荊山等19人壯烈犧牲。圍擊群眾遭到英軍增援部隊的鎮壓。
在威海人民與侵略者進行殊死搏鬥時,清政府卻超然局外,袖手旁觀。5月9日,山東巡撫袁世凱從煙台調集400名清兵前往威海衛解救李希傑等人,而對群眾派兵打擊英軍的要求置之不理。隨後,又在威海各重要關卡散發布告,對群眾的抗英義舉嚴加訓斥,強令百姓「查照條約、自保身家」。英軍則對群眾的武裝反抗膽戰心驚,勘界被迫中止數日,直到5月15日才重新開始。對威海人民反勘界斗爭,殖民當局始終懷疑是由威海衛城裡的中國當局鼓動起來的。因此,當消息傳到香港後,港英當局即以此為借口要求將九龍城附屬於香港,理由是城裡中國官員的存在與香港的防衛不協調。
威海人民的武裝抗英斗爭是威海近代史上光輝的一頁。盡管由於武器裝備差,缺乏作戰經驗,這場斗爭最終未能取得成功。但抗英鬥士們前仆後繼的獻身精神和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他們的英雄業績還在當地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成為鼓舞後人奮發向上、建設家園、振興中華的一面光輝旗幟。
?/P>
(三)政制模式
?/P>
1898年英國設立了威海衛臨時行政署,隸屬英國海軍部。1899年轉歸英國陸軍部管理。自1901年1月1日起,正式由英國殖民部主管。同年,英國樞密院頒布《一九零一年威海衛法令》,殖民部頒布《威海衛地方政府組織法》,由此效仿香港直轄殖民地統治模式,在威海衛建立起一套高度集權、控制嚴密的殖民統治體系。
行政機構1901年英國設立了威海行政公署,做為租借地最高管理機構。1906年殖民政府又將租借地劃分為南北兩大行政區,分設長官公署管理。至此,形成了行政公署—南北區行政公署—小區—村的完整的殖民統治體系。行政長官是殖民政府最高首腦,在整個殖民統治制度中居於核心地位,由英國國王直接任命,地位等同於英屬各殖民地總督。行政長官作為最高首腦,除享有行政權外,還享有一定的立法權和司法權。因此,其實際權力遠大於英屬各殖民地總督。其中,行政長官在威海衛頒布法令要得到英國國王的承認和允許,由國王根據殖民部的意見作出是否承認的決定。從1898年的道華德到1930年的庄士敦,先後有7任行政長官在威海任職。其中任職時間最長的是駱克哈特。該人生於蘇格蘭,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1883年擔任港英政府鴉片稅收督辦,1895年升任輔政司,在港地位僅次於香港總督。在任期間,曾極力鼓吹擴大香港新界范圍並作為英方定界委員參與新界陸界定界談判,簽訂《香港英新租界合同》。隨後,又率軍鎮壓新界人民抗英斗爭並武力接管新界。做為英國殖民部派駐威海衛的首任行政長官,駱克哈特在威任職19年,是英租威海衛時期殖民制度和統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執行者。其次是庄士敦,在威任職16年,任行政長官3年,其間曾擔任過末代皇帝溥儀的英語老師。做為最後一任行政長官,他主持過中英收交威海衛儀式。行政長官的主要屬僚有正、副華務司和醫官長等。正華務司多由駐華外交官擔任,兼任政府秘書和北區行政長官,主管財政、民政、文案、獄政並審理民事案件;副華務司主要從香港和新加坡警務人員中選調,兼任高等公堂書記,主管稅收、警務並審理刑事案件;醫官長設有正、副兩名,主管全區公共衛生、官辦醫院及船舶檢疫。1928年殖民政府又專設收稅司,掌管徵收捐稅。次年設工程師,負責公共建築。在殖民政府人員組成上,高級職位全部由英國人擔任,雇員則多採用中國人。因此,權力牢牢控制在英人手中,中國人則始終排斥在權力中心之外。
村董制為對租占區廣大農村進行有效統治,殖民當局特別重視與地方勢力的結合,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其主要手段就是全面推行村董制,實施以華治華。最初,威海農村政權組織只有村一級。殖民當局鑒於在威立足未穩,通過登記原村董或族長姓名,承認他們在農村中的權力和地位,對農村宗族勢力和封建地主勢力極力拉攏。到1906年,當統治基本穩定之後,殖民政府即開始實施新的村董制。將全區360個村劃為26個小區,並將26個小區分成南北兩個行政區。北區轄9個小區,外加劉公島、愛德華港;南區轄17個小區,區長官公署設在溫泉湯。各小區設總董一名,從而在原來村之上增設小區一級政權、在村董之上增設總董一職,並頒布了整套村董的產生、職權和待遇的管理章程。根據有關規定,村董和總董均要由選舉產生,由殖民政府批准後發放任命證書。村董和總董主要負責傳達政令、徵收捐稅、發放契紙、書狀和維持治安等。事實上,增設總董一職,原來主要由村董擔負的農村管理職權大部分轉移給了總董,形成了總董與村董之間的分權,因而更加便於殖民政府對農村的控制。總董每月可從殖民政府得到5美元津貼及小部分銷售契紙和征稅的收入。自1923年開始,每年舉行兩次宴會宴請總董。殖民政府每季度召開一次總董大會,以傳達政令、搜集基層情報。此外,殖民政府還通過發放獎牌、獎章等方式對村董和總董們進行拉攏引誘。作為殖民當局在農村的代理人,村董和總董雖為選舉產生,但由於擔任該職須「有十畝以上土地並受過良好教育」,實際上主要由豪強地主士紳擔任。根據村董選舉章程的規定,如不忠實維護英國利益,殖民當局也可隨時取消他們的職位。如1907年,26名總董中就有7名被解職。村董制是英國在威海衛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構成殖民統治的重要支柱和基礎,也是殖民勢力同封建宗族勢力相結合的產物。殖民政府以此使威海衛原有的封建統治形式得到鞏固和加強,使封建地主和封建宗族勢力成為其殖民統治的忠實維護者。
司警機構在加強行政機構建設的同時,殖民當局又通過加強警政、司法等手段維護其統治。司法方面,根據《一九零一年威海衛法令》,殖民政府設立了記錄庭性質的威海衛高等公堂,1906年南、北兩區分別設立了民事法庭(又稱民事衙門)和刑事法庭(又稱刑事衙門)。不服兩處法庭判決的案件,可以上訴到威海衛高等公堂。由於該公堂沒有專職高等法官,因此案件全部委託行政長官審理。重大案件,則專由上海英租界高等法院派高等法官來威審理。特赦權和減刑權由行政長官行使,死刑審判必須由行政長官最後批准。威海衛租占區適用的法律主要由香港法律變通而來,也適用英國法律及殖民政府頒布的法令。此外,對中國人之間的民事訴訟,只要不違背英國法律原則,也可適用中國法律或風俗習慣。訴訟程序上採取村董負責制,即民事訴訟,由起訴人從總董處領取殖民政府制發的訴訟狀,填好後由村董蓋章,交正華務司審理;刑事及治安案件,則由村董將人犯直接扭送到巡捕房,較交副華務司審理。威海衛高等公堂的上訴法院為香港最高法院,但由於租借地內很少有人付得起去香港上訴的費用,而且也很少有人知道敗訴後還可以上訴,所以直到1910年,沒有出現過一起上訴案件。警務方面,殖民政府將全區分為碼頭區、劉公島區和鄉區三個警區,由副華務司統率。每區設英國巡查一人,1929年三區共有華人巡捕近200人,此外還有水上和司法巡捕20多人。碼頭區設有總巡捕房,在交通要道、重要村鎮及邊境地帶,還設有分卡(即巡捕房)15個。駐守各卡子的巡捕定期調換,一般每年四月份互調一次。此外,也時常與香港等地警員互調。殖民當局還在巡捕當中挑選部分人擔任「視查」,即特務或稱密探。獄政方面,殖民當局在碼頭區東倉村(現紀念路陸軍宿舍處)設立看守所一處,百姓通稱黑屋子,共有7間牢房,可容納三、四十人,主要關押判處兩個月以下拘役的犯人。劉公島上設有監獄一處,可容納90多人,分男監18間,女監3間,設監獄官和男、女看守長各一人,主要關押叛處兩個月以上拘役的犯人。罪刑較重的則要押往香港監獄受刑。
(四)軍事管制
駐軍情況英國租占威海衛的最初目的是把威海衛建成其海軍在遠東地區的永久性基地。1898年英國駐華海軍司令、海軍中將西摩爾(曾任八國聯軍司令)和皇家工兵部隊上校劉易斯相繼來威進行軍事勘察,並向英國政府提交了威海衛防禦設施建設規劃。在其計劃當中,劉公島海軍基地的建設是重中之重,所有防禦設施和軍用儲備庫都建在劉公島,艦隊停泊地點也全部安排在劉公島海面,並以能夠抵擋來自海上和陸地上的任何進攻為目標進行火力和兵力配備。其中島上軍營計劃容納1個步兵營、1個炮兵連和1個機械師以及重機槍部隊。隨後,英軍在接收日軍在金線頂、竹島、王家莊、寨子及威海衛城左右原清軍的營房、馬場、醫院及南北幫、劉公島各炮台等軍事設施的基礎上,又在島上開始了大規模的炮台、兵營、碼頭、戰壕、掩體等軍事防禦設施建設。駐華英軍則受命在香港集結准備調駐劉公島。但是,由於20世紀初德國海軍的崛起和俄法聯盟的形成威脅到英國的海上霸權,英國海軍發展重點隨之迅速轉移到造艦業。因此,英國於1902年修改了其原有計劃,將威海衛劃為英國海軍軍事訓練基地,並加強了各種訓練設施建設。為把劉公島建成英軍專屬軍事控制區,殖民當局將島上百姓4811畝土地和所有房屋全部徵用,並發布禁止華人入島條例,嚴禁中國人隨意上島。此後,英國常年在威海衛派駐軍隊。海軍方面,每年常駐軍艦3艘,夏天則增至二、三十艘,劉公島上則常駐海軍陸戰隊四、五十人。陸軍方面,每年夏天派駐1個團,約一千四、五百人,冬季駐守一個營,約一百七、八十人。威海衛被辟為英軍訓練基地後,英國遠東艦隊每年都要來威舉行大規模的實彈軍事演習。至今,英國艦隊來威演習時失事的潛艇仍然躺在威海海底。
中國軍團由於殖民地面積廣闊而本國兵源不足,所以組建殖民軍是英國加強對殖民地的控制和對外侵略的主要手段。英國佔領威海衛後,即計劃將其建成在華組建殖民軍的大本營,一方面用於威海衛租借地的防衛,另一方面為英國對華及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軍事侵略提供兵源。由於此舉違反租約規定,遭到清政府的反對。英方雖迫於外交壓力而表示僅在威海衛招募並僅用於本地防衛,但仍然於1899年開始,從香港選調軍官並從山東內地和天津招募流民組建殖民軍。該殖民軍屬僱傭軍性質,稱中國軍團,又叫華勇營,駐守北大營、南、北竹島和寨子等處,起初有600多人,1902年高峰時期曾達到1300多人。該軍團各級軍官全由駐華英國軍官擔任,主要採取英國治軍方式加以訓練。由於軍紀渙散,逃跑率特別高,到1903年就有800多名士兵開小差。1906年中國軍團被迫解散,部分士兵被編入租借地內巡捕房充當巡捕。中國軍團存續期間一直是英國維護其早期在威海衛殖民統治的重要支柱力量。1900年,中英勘劃威海衛界址時,該軍團曾作為主力充當了鎮壓威海人民抗英斗爭的劊子手。同年9月份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威海衛行政長官道華德被提升為陸軍准將指揮在華北地區登陸的英軍,該軍團被作為主力編入八國聯軍中英軍序列,前往天津鎮壓義和團。
H. 香港回歸前,英國還歸還了我國一座城市,比香港早66年,是哪呢
但是,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香港回歸前66年,這座城市是香港的五倍,率先返回祖國的懷抱威海市威海市現為威海市,位於山東半島北部,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重要港口城市,當年英國人佔領香港後,他們在這個特殊的貿易港口賺錢,旅順因其優點而被認為是目標,但當時,沙皇俄羅斯也關注旅順,因此英國人改變了目標並選擇了魏公路公路占據著重要的地理位置,如果英國控制其位置,它就可以控制整個出海口,為了佔領魏國高速公路,英國與入侵中國的其他國家達成了許多骯臟的協議,由於日本當時佔領了威海威,英日兩國在私下談判之前進行了幾次私下談判,德國也表示支持
I. 威海衛 回歸祖國
1930年10月1日,中國與英國歷時9年的關於交收威海衛的文
涉方告結束。由中國外交次長、接收威海衛專員王家楨與英國駐
威長官莊士敦,在英國威海衛行政長官署前,舉行了中英交收典
禮。英國殖民統治32年之久的威海衛終於歸還了中國。
在上午正式舉行的交接儀式上,曾當過宣統皇帝老師的英國
駐威海衛大臣庄士敦將海軍及蘇格蘭陸戰隊召出舉行臨別閱兵
式。庄氏陪同王家楨在台上檢閱達一小時之久。11時30分,庄氏
和他的軍隊就要上船離去,王對庄說:「請吃過午飯再走吧!」
庄笑用華語說:「不行呀!天無二日,民無二主,過了正午就是
你們的天了。」
英國人已將官房產和一切官家的東西都布置得整整齊齊,打
掃得乾乾凈凈,但是有價值的東西什麼也沒留,只將監獄的犯人
一一交待清楚。王家楨到四鄉走訪一天,鄉下的農民勤勞淳樸,
只有一點他的印象很深,他竟沒有看見一個男人尾不帶發辮的,
沒有看見一個女人是不裹小腳的,這已經是民國十九年了!
J. 我國的700平方公里領土,被侵佔32年,交涉26年後,如今怎樣了
中國百年近代史,就是不斷割讓國土賠償銀子的重復史,自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就徹底被西方國家視為案板上的魚肉,打算一點一點蠶食掉中國的領土。而清朝政府更是毫無作為,身為國家統治階層,關注的不過是自己的地位財富以及性命,才有了眾多條約的簽訂,使得當時民眾陷入深淵之中。
像是澳門等這些地方都被當時的西方列強給強行侵佔,以至於人們對此十分悲痛,著名的《七子之歌》也講述了七個被侵佔的領土,奈何人民有心無力,而真正有權利的人屍位素裹,不關心民眾的生活,令人悲痛。萬幸後來無數有志之士奮力崛起拼搏,才換回了中國的新生,讓這群在其位不謀其事的人統統下位,實在是大快人心。
而今天要講述的這片土地,就是曾經被侵佔的七個地區中的一個。我國的700平方公里領土,被侵佔32年,交涉26年後,最終收回。那麼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些什麼?《七子之歌》這首歌道盡了當時人們的心酸悲痛,對國家分崩離析的不忍,以及故土難回的凄涼。而這七個地區就包括了澳門,香港以及北海灣等地方,它們都是在鴉片戰爭之後,被西方國家所強行要走的。而軟弱的清王朝就是個應聲蟲,不敢有半點反抗之心,只能任人宰割。威海衛就是這七個地區中的一個。
而除了威海衛,其他被提到的六個地區也都在建國之後才得以回歸。威海衛為何會顯得如此重要?這也是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的緣故。它作為海上門戶,掌握了它就能隨時發兵,長驅直入進攻中國,中國自然不願意自己的門戶被外方強行租占,故而一直據理力爭,才在32年之後拿回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