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歷代王朝的稱呼
1、羅馬人佔領時期: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2、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與丹麥統治時期:公元449年~1066年。
3、諾曼底王朝:公元1066~1154。
①威廉一世:諾曼底公爵(1035年-1087年)、英格蘭國王(1066年-1087年在位)。
②威廉二世?魯弗斯 (英文名William II Rufus,約1056年,1100年8月2日),英格蘭國王,由1087年到1100年在位。
③亨利一世 Henry I (1068年—1135年12月1日),英格蘭諾曼底王朝國王(1100年—1135年在位)。
④斯蒂芬 (英文名Stephen,1096年,1154年10月25日),英格蘭國王,由1135年到1154年在位。
4、金雀花王朝:公元1154~1399。
①約翰 (英文名John,1166年或1167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8日或19日),英格蘭國王,由1199年到1216年在位。
②亨利三世 (英文名Henry III,1207年10月1日,1272年11月16日),英格蘭國王,由1216年到1272年在位。雖然他的在位時間相當長,他是英格蘭歷史上最無名的國王之一。
③愛德華一世 (英文名Edward I,1239年6月17日,1307年7月7日),英格蘭國王,由1272年到1307年在位。
④愛德華二世 (英文名Edward II,1284年4月25日,1327年9月21日),英格蘭國王,由1307年到1327年在位。
⑤愛德華三世 (英文名Edward III,1312年11月13日,1377年6月21日),英格蘭國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
⑥理查二世 (英文名Richard II,1367年約1月6日,1400年2月14日),英格蘭國王,由1377年到1399年在位。
5、蘭卡斯特王朝:公元1399~1461。
①亨利四世 (英文名Henry IV,1367年4月3日,1413年3月20日),英格蘭國王,由1399年到1413年在位。
②亨利五世 Henry V(1387年8月9日或9月16日—1422年8月31日)英格蘭蘭卡斯特王朝國王(1413年—1422年在位)。
③亨利六世 Henry VI (1421年12月6日—1471年5月21日或5月22日)蘭卡斯特王朝的最後一位英格蘭國王(1422年—1461年;1470年—1471年)。
6、約克王朝:公元1461~1485。
①愛德華四世 (英文名Edward IV,1442年4月28日,1483年4月9日),英格蘭國王,由1461年3月4日到1483年4月9日在位。
②愛德華五世 (英文名Edward V,1470年11月4日,約1483年),英格蘭國王,1483年在位。
③理查三世(英文名Richard III,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英格蘭國王,1483年到1485年在位。
7、都鐸王朝:公元1485~1603。
①亨利七世(英文名Richard III,1457年1月28日,1509年4月21日),英格蘭國王,1485年8月22日到1509年4月21日在位。
②亨利八世(生於1491年6月28日–卒於1547年1月28日)是英國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亨利七世次子。他自1509年4月22日開始在位。
③愛德華六世(英文名Edward VI,1537年10月12日,1553年7月6日),英國國王,1547年1月28日到1553年7月6日在位。
④琴?格蕾或者簡?格雷(可能1537年10月12日出生,1554年2月12日逝世)是一位英格蘭女王。她在位僅於1553年內數日。但她的女王地位有爭論(在位只有九天,一般不正式算作英國女王)。
⑤瑪麗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理論上她是從1553年7月6日, 實際上從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時)。
⑥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即今日倫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里),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
8、斯圖亞特王朝:公元1603~1714。
①詹姆士一世(英文名James I,1566年6月19日,1625年3月27日),英國國王,1603年3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並成為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英文名James VI),1567年7月24日到1625年3月27日在位。
②查理一世,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國王(Charles I,無頭查理,1600~1649,1625,1649在位)。詹姆斯一世之子。
③查理二世 (King Chales II,復辟,1630~1685,1660~1685在位)。
④詹姆斯二世(KING JAMES II,1633~1701,1685~1688在位)。
⑤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 (King William III,1650~1702,1689~1702在位, Queen Mary II,1662~1694,1689~1694在位)。
⑥安妮女王 (Queen Ann,1665~1714,1702~1714年在位)。
9、漢諾威王朝:公元1714~1901。
①喬治一世 (King George I,1660~1727,1714~1727在位)。
②喬治二世 (1683,1760,1727~1760在位, George II)。
③喬治三世 (King 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1760年~1820年在位)是英國及愛爾蘭的國王,漢諾威皇朝的第三任君主。喬治二世的孫子,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終年81歲。
④喬治四世( King George IV,1762~1830,1820~1830在位)。
⑤威廉四世 (King William IV1765~1837,1830~1837在位)。
⑥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 1901年1月22日,1830年~1901年在位) 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
10、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公元1901-1917。
愛德華七世 (King Edward VII,1841~1910,1901~1910在位)。
11、溫莎王朝:公元1917~今。
①喬治五世( King George V1865~1936,1910~1936在位)。
②愛德華八世(King Edward VIII1894~1972,1936年在位11個月)。
③喬治六世(King George VI,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原名艾伯特?弗雷德里克?阿瑟?喬治?溫莎(1)(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orge Windsor) 英國國王,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他是最後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後一位愛爾蘭國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領國王(1947-1949)。
④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生於1926年,1926年4月21日即位),全名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現任英國君主,是英國和英聯邦15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同時也是英格蘭教會的最高首領。
她的頭銜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與其國土和領地之女王,英聯邦元首,信仰的保護者」。她於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時間第三長的國家元首,在她作為國家元首的國度中大約生活著1.25億人。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史稱「征服者威廉」。
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約翰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
經過1455-1485年的玫瑰戰爭,舊貴族力量大大削弱,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後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士一世,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統治(1603-1649年,1660-1714年)。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權的專制統治。
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致使矛盾激化。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翌年1月,國王企圖逮捕議會反對派首領未逞,逃出首都,8月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
克倫威爾率領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組成的一支騎兵隊伍,新模範軍在1645年6月納斯比戰役中擊敗王黨軍隊。
翌年,國王被俘,1647年底,查理國王逃跑,1648年2月,王黨勢力乘機又挑起內戰,在獨立派、平等派聯合打擊下,王黨勢力復被擊敗,第二次內戰結束,1648年12月,克倫威爾清除了議會中的長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斬首。年4月,克倫威爾驅散殘余議會,12月建立護國政府,實行軍事獨裁。
1660年2月,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1689年爆發的「光榮革命」。它所宣布的《權利法案》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此後,英國議會君主制逐漸形成和發展。1707與蘇格蘭合並。
Ⅱ 王國或者王朝用英語怎麼說
王國:
1. kingdom
2. realm
3. regality
4. monarchy.
Examples:
1. 女王英明地統治著她的王國。
The queen ruled her kingdom wisely.
2. 義大利統一的結果是出現了一個國家,而 不是好幾個王國。
The unification of Italy resulted in a single country instead of several kingdoms.
3. 聯合王國由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組成。
The United Kingdom consists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4. 國王是一個王國中最重要的人物。
The k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in a kingdom.
5. 不列顛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簡稱。
Britain is a brief name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6. 聯合王國包括英格蘭、 威爾士、 蘇格蘭、 北愛爾蘭.
The United Kingdom takes in England, Wales, Scotland and Northern Ireland.
王朝:
1. dynasty
2. reign.
Examples:
1. 清王朝把香港割讓給了英國。
The Qing Dynasty ceded Hong Kong to Britain.
2. 拿騷一個地區,從前為中德的領地,位於美因河和萊茵河的北部和東部。該地區在1806年成為領地並於1866年被普魯士接收。原先的王朝成員相繼統治了盧森堡和荷蘭(作為奧蘭治的王室)
A region and former chy of central Germany north and east of the Main and Rhine rivers. The region became a chy in1806 and was absorbed by Prussia in1866. Members of the original dynasty subsequently ruled Luxembourg and the Netherlands(as the house of Orange).
3. 元朝由蒙古統治者忽必烈汗在北京建立的一個中國王朝(1271-1368年),它被明朝取代
A Chinese dynasty(1271-1368) established by the Mongolian ruler Kublai Khan at Peking(Beijing). It was superseded by the Ming dynasty.
4. 卡佩王朝成員這一王室的成員
A member of this dynasty.
Ⅲ 各個時代用英語怎麼說
你先把漢語列出來。是朝代么?
Ⅳ 英國歷史上的都徳王朝英文版
The Tudor dynasty or House of Tudor was a royal house of Welsh origin,[1] descended from Rhys ap Tewdwr, the last "king of the Britons," which ruled the Kingdom of England and its realms, including their ancestral Wales and theLordship of Ireland, later the Kingdom of Ireland, from 1485 until 1603. Its first monarch was Henry VII, a descendant through his mother of a legitimised branch of the English royal House of Lancaster. The Tudor family rose to power in the wake of the Wars of the Roses, which left the House of Lancaster, to which the Tudors were aligned, extinct.
Henry Tudor was able to establish himself as a candidate not only for traditional Lancastrian supporters, but also for the discontented supporters of their rival House of York, and he rose to capture the throne in battle, becoming Henry VII. His victory was reinforced by his marriage to Elizabeth of York, symbolically uniting the former warring factions under a new dynasty. The Tudors extended their power beyond modern England, achieving the full union of England and thePrincipality of Wales in 1542 (Laws in Wales Acts 1535–1542), and successfully asserting English authority over theKingdom of Ireland. They also maintained the nominal English claim to the Kingdom of France; although none of them made substance of it, Henry VIII fought wars with France trying to reclaim that title. After him, his daughter Mary I lost control of all territory in France permanently with the fall of Calais in 1558.
In total, five Tudor monarchs ruled their domains for just over a century. Henry VIII of England was the only male-line male heir of Henry VII to live to the age of maturity. Issues around the Royal succession (including marriage and the succession rights of women) became major political themes ring the Tudor era. The House of Stuart came to power in 1603 when the Tudor line failed, as Elizabeth I died without issue
請採納,不過還是建議你,可以用下維基網路,那上面有跟詳細的英文介紹,我的是上面摘抄下來的。.
Ⅳ 英國歷史上有哪些王朝或朝代
國名: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為「米」字旗,由深藍底色和紅、白色「米」字組成。旗中帶白邊的紅色正十字代表英格蘭守護神聖喬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蘇格蘭守護神聖安德魯,紅色交叉十字代表愛爾蘭守護神聖帕特里克。此旗產生於1801年,是由原英格蘭的白地紅色正十旗、蘇格蘭的藍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愛爾蘭的白地紅色交叉十字旗重疊而成。
國徽:即英王徽。中心圖案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為紅地上三隻金獅,象徵英格蘭;右上角為金地上半站立的紅獅,象徵蘇格蘭;左下角為藍地上金黃色豎琴,象徵愛爾蘭。盾徽兩側各由一隻頭戴王冠、代表英格蘭的獅子和一隻代表蘇格蘭的獨角獸支扶著。盾徽周圍用法文寫著一句格言,意為「惡有惡報」;下端懸掛著嘉德勛章,飾帶上寫著「天有上帝,我有權利」。盾徽上端為鑲有珠寶的金銀色頭盔、帝國王冠和頭戴王冠的獅子。
國歌:《上帝保佑女王》 "god save the queen"(如在位的是男性君主,國歌改為"god save the king")
國花:玫瑰花
國鳥:紅胸鴿
國石:鑽石
科學節:1831年開始,一年舉辦一次
科學周:1994年開始,在每年的3月舉辦
國家政要: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上院議長兼大法官歐文勛爵(Lord Irvine of Lairg),1997年5月任上院議長;下院議長邁克爾·馬丁(Michael Martin);首相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 ,1997年5月任職,2001年6月連任。
自然地理:24.41萬平方公里(包括內陸水域),英格蘭地區13. 04萬平方公里,蘇格蘭7. 88萬平方公里,威爾士2. 08萬平方公里,北愛爾蘭1. 41萬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的島國。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周圍一些小島組成。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它的陸界與愛爾蘭共和國接壤。海岸線總長11450公里。全境分為四部分:英格蘭東南部平原、中西部山區、蘇格蘭山區、北愛爾蘭高原和山區。主要河流有塞文河(354公里)和泰晤士河(346公里)。北愛爾蘭的訥湖(396平方公里)面積居全國之首。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終年溫和濕潤。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於-10℃,平均氣溫1月4~7℃,7月13~17℃。多雨霧,秋冬尤甚。年平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區的年降水量超過1600毫米,中部和東部則少於800毫米。每年三月至六月最為乾燥,九月至來年一月最為濕潤。
人口:5883萬(2000年7月),其中英格蘭人4930萬,蘇格蘭人510萬,威爾士人290萬,北愛爾蘭人170萬。官方和通用語均為英語。威爾士北部還使用威爾士語,蘇格蘭西北高地及北愛爾蘭通用蓋爾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蘭教會(也稱英國國教聖公會,其成員約佔英成人的60%)和蘇格蘭教會(也稱長老會,有成年教徒66萬)。另有天主教會和印度教、猶太教及伊斯蘭教等較大的宗教社團。
首都:倫敦(london);人口:728.5萬(1999年)。最熱月份為7月,一般氣溫在13℃-22℃;最冷月份為1月,一般氣溫在2℃-6℃。
行政區劃:分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英格蘭劃分為43個郡,蘇格蘭下設29個區和3個特別管轄區,北愛爾蘭下設26個區,威爾士下設22個區。蘇格蘭、威爾士議會及其行政機構全面負責地方事務,外交、國防、總體經濟和貨幣政策、就業政策以及社會保障等仍由中央政府控制。倫敦稱「大倫敦」(Greater London),下設獨立的32個城區(London boroughs) 和1個「金融城」(City of London)。各區議會負責各區主要事務,但與大倫敦市長及議會協同處理涉及整個倫敦的事務。此外,英國還有12個屬地。
倫 敦 塔 橋
簡史: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1-5世紀英格蘭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 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倫 敦 大 本 鍾
政治:英國的憲法不同於絕大多數國家的憲法,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文件,它是由成文法、習慣法、慣例組成。主要有大憲章(1215年)、人身保護法(1679年)、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法(1911、1949年)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蘇格蘭另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議會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機構,由國王、上院和下院組成。上院(貴族院)包括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大主教及主教組成。1999年11月,上院改革法案通過,除102名留任外,600多名世襲貴族失去上院議員資格,非政治任命的上院議員將由專門的皇家委員會推薦。下院也叫平民院,議員由普選產生,採取最多票當選的小選區選舉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決定提前大選。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女王任命在議會選舉中獲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並組閣,向議會負責。
政黨:(1)工黨(Labour Party):執政黨。1900年成立,原名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用現名。該黨曾於1945-1951年,1964-1970年,1974-1979年上台執政。1997年大選獲勝,2001年6月大選後蟬聯執政。工黨近年來更多傾向於中產階級的利益,與工會關系有所疏遠。布萊爾當選工黨領袖後,政治上提出「新工黨、新英國」的口號,取消黨章中有關公有制的第四條款,經濟上主張減少政府幹預,嚴格控制公共開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建立現代福利制度。對外主張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對歐洲一體化持積極態度,主張加入歐元,主張同美國保持特殊關系。現有黨員近40萬名,是英國第一大黨。(2)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 主要反對黨。前身為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1833年改稱現名。該黨從1979至1997年4次連續執政,成為20世紀在英國佔主導地位的政黨。在1997年5月和2001年6月兩次大選中慘敗於工黨。保守黨的支持者一般來自企業界和富裕階層,主張自由市場經濟。通過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和減少公共開支等措施來壓低通貨膨脹。主張限制工會權利,加強「法律」和「秩序」。 近年來,提出實行「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關注教育、醫療、貧困等社會問題。強調維護英國主權,反對「聯邦歐洲」,反對加入歐元,主張建立「大西洋共同體」以加強英美特殊關系。強調北約仍是英國安全與防務的基石。現有黨員30多萬名。(3)自由民主黨(The Liberal Democrat Party):1988年3月由原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內支持同自由黨合並的多數派組成。主張繼續維持與工黨的合作關系,推動工黨在地方選舉及下院選舉中實行比例代表制,在公共服務、社會公正、環境保護等問題上採取比工黨更「進步」的政策。現有黨員約10萬名,是英國第三大黨。此外,英國其他政黨還有:蘇格蘭民族黨 (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爾士民族黨 (Plaid Cymru) 以及北愛爾蘭一些政黨如:北愛爾蘭統一黨(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統一黨 (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 、社會民主工黨 (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黨 (Sinn Fein) 等。
大 英 博 物 館 的 圓 形 閱 覽 室
司法:有三種不同的法律體系:英格蘭和威爾士實行普通法系,蘇格蘭實行民法法系,北愛爾蘭實行與英格蘭相似的法律制度。司法機構分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兩個系統。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郡法院、高等法院、上訴法院民事庭、上院。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地方法院、刑事法院、上訴法院刑事庭、上院。英國最高司法機關為上院,它是民、刑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1986年成立皇家檢察院,隸屬於國家政府機關,負責受理所有的由英格蘭和威爾士警察機關提交的刑事訴訟案。總檢察長和副總檢察長是英政府的主要法律顧問並在某些國內和國際案件中代錶王室。
經濟: 英國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國內生產總值在西方國家中居前列。英國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仍佔領導地位;服務業和能源所佔的比重不斷增大,其中商業、金融業和保險業發展較快。
倫敦東部碼頭區新建的金融中心
2000年,英經濟規模居世界第四,並連續第二年成為世界最大的海外投資國。私有企業是英國經濟的主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以上。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而製造業僅佔五分之一。能源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也是世界主要生產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主要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氣、核能和水力等。1999年,原油及天然液化氣日產量達290萬桶(約38. 41萬噸),位居世界第九。至1999年底,原油總產量創歷史紀錄,達23 .31億噸,天然氣總產量為149000億立方米。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滿足本國2600萬電、氣用戶的國家。1999年底,總電量達7 . 01億千瓦,其中核電站供應1. 30億千瓦。英國採煤業完全私有化。森林覆蓋面積270萬公頃,佔英本土面積約10%:其中英格蘭約8%,蘇格蘭約17%,威爾士約14%,北愛約6%。主要工業有:采礦、冶金、化工、機械、電子、電子儀器、汽車、航空、食品、飲料、煙草、輕紡、造紙、印刷、出版、建築等。英國重視對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研究開發。英開發核能有幾十年的歷史,目前供發電的核電站有14座。製造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20%,從業人員逾400萬,占總就業人口14. 4%。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業、零售業、旅遊業和商業服務(提供法律及咨詢服務等),近年來發展迅速。旅遊業是英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1999年,旅遊業產值達640億英鎊;從旅遊收入上計算,英國是世界第五大旅遊國,收入佔世界旅遊收入的4. 5%。主要旅遊點有倫敦、愛丁堡、加的夫、布賴頓、格林威治、斯特拉福、牛津、劍橋等。英國是世界第五大貿易國,貿易額佔世界貿易的5. 6%。進口產品主要有:食品、燃料、原材料、服裝、鞋業、電子機械設備、汽車等;出口產品主要有:石油及相關產品、化工產品(主要是醫葯)、食品、煙草、飲料(威士忌等)、機械設備等。
行 進 在 摩 爾 大 街 上 的 英 國 皇 家 炮 兵 團
軍事: 建軍時間約在17世紀中期。女王為英軍名義上的最高統帥。最高軍事決策機構是「國防與海外政策委員會」,首相任主席,成員有國防大臣、外交大臣、內政大臣、財政大臣等;必要時國防參謀長和三軍參謀和列席會議。國防部為國防執行機構,既是政府行政部門,又是軍事最高司令部。英國是北約集團的創始國和主要成員國,擁有獨立的核力量,國家戰略的核心是:積極參與世界事務,維護英國的國際地位;依靠和藉助北約集體防務力量來保衛歐洲和英國本土的安全,並擴大英在歐洲的影響;積極加強與英聯邦國家的聯系,保護其廣泛的海外利益。1997年5月工黨政府上台後,調整國防政策;繼續依靠北約集體防務力量作為英國安全的基礎;保持強大的常規部隊;保持核威懾力量;突出強調質量建軍和聯合快速反應部隊的建設,重點提高英軍處理各種危機、應付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努力維護英在歐洲及海外傳統勢力范圍的戰略利益。實行志願兵役制,服役期3、6、9、12、15年不等,一般最長為22年。
教育: 實行5-16歲義務教育制度。1998/1999財政年度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9%。公立學校學生免交學費。私立學校師資條件與教學設備都較好,但收費高,學生多為富家子弟。著名的高等學校有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愛丁堡大學。
路 透 社 的 采 編 人 員 在 工 作
新聞出版:英國報紙的人均銷量比任何發達國家的都多。全國共有約1350種報紙,7000種周刊和雜志:《每日快報》、《每日郵報》、《每日鏡報》、《每日星報》、《太陽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衛報》、《獨立報》、《泰晤士報》、《世界新聞》、《星期日快報》、《星期日鏡報》、《星期日郵報》、《人民報》、《星期日電訊報》、《觀察家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通訊社主要有3家:(1)路透社:1850年成立,集體合營,世界重要通訊社之一,總部設在倫敦。(2)新聞聯合社:1868年創辦,由PA新聞、PA體育、PA檢索和PA數據設計4家公司聯合經營,專門為英國和加拿大的企業提供公關和投資信息。(3)AFX新聞有限公司:由法新社與金融時報聯合經營,向歐洲的金融及企業界提供信息和服務,在歐洲12個國家、美國及日本設立分支機構,總部在倫敦。英國廣播公司(無線電廣播網)(BBCNetwork Radio)於1922年創辦。該公司有5個對內廣播電台,1個對外廣播電台,用43種語言向全世界各國播放節目。英國廣播公司(電視台) ( BBCTelevision)於1936年開始播放電視,有兩個台:BBC1主要播放新聞、宗教、體育、歌劇及少兒和娛樂節目,BBC2主要播放音樂、藝術、喜劇、教育及一些特別節目。另有5個數碼頻道供交費用戶使用。廣播電台局(the Radio Authority)負責批准及管理所有獨立電台的服務,監督節目及廣告質量。獨立電視委員會(Independent Television Commission)負責批准和規管商業電視台服務,擁有ITV(第三頻道)、第四頻道和第五頻道。ITV節目始播於1955年,24小時全天服務,面向全國,三分之一時間播放新聞,其它時間播放體育、喜劇、游戲和電影等。主要靠廣告贊助。第五頻道始播於1997年3月。隨著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各主要報刊、電視均有網路版,其中BBC在線是被訪問最多的網站。
伯明翰市維多利亞女王廣場上的市政廳大樓
外交:英國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世界五個核大國之一,是歐盟、北約、英聯邦、西歐聯盟等120個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主張同美國加強關系,重視發展與其他大國的關系,努力改善同中、俄、日等大國的關系。努力維系同英聯邦國家的聯系,保持和擴大在發展中國家的影響。積極參與全球事務,保持強大的國防力量、強調自由貿易。加強在環境保護、人權、發展等問題上的國際合作。將人權問題作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
與中國關系:1950年1月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54年6月17日中英達成互派代辦的協議。1972年3月13日兩國簽訂了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作為英國第一位在職首相訪華。1984年12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再次訪華,與中國領導人共同簽署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Ⅵ 英國歷史上有哪些王朝
英國 歷史 上有哪些王朝呢?本文是我整理的英國歷史上有哪些王朝資料,僅供參考。
英國歷史上的王朝
(一)羅馬人佔領時期:公元前55年~公元410年
公元前55年:朱利葉斯·凱撒(Julius Caesar)首次率軍入侵不列顛
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厄斯(Claudius)率軍征服不列顛
(二)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與丹麥統治時期:公元449年~1066年
公元597年:聖·奧古斯丁到達不列顛,使當地人昄依
____
公元832~860:肯尼斯·麥克阿爾平統一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
(三)諾曼底王朝:1066~1154
公元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
公元1086年:發布《末日審判書》
(四)金雀花王朝:1154~1399
公元1154年:亨利二世繼承王位,金雀花王朝開始
公元1215年:英王約翰被迫簽署由封建貴族提出的《大憲章》
13世紀初: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創立
公元1277~1288:英格蘭征服威爾士
公元1337~1453:英法"百年戰爭"
公元1387~1394:喬叟寫作《坎特伯累 故事 集》
(五)蘭卡斯特王朝:1399~1461
公元1413年:蘇格蘭第一所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成立
公元1455~1487年:約克家族與蘭卡斯特家族之間的"紅白玫瑰戰爭"
(六)約克王朝:1461~1485
公元1477年:威廉·卡克斯頓出版印刷第一本書
(七)都鐸王朝:1485~1603
公元1485年:亨利七世即位
公元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
公元1558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即位,統治英國達45年之久
公元1564年:莎士比亞誕生
公元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
(八)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
公元1603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加冕成為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統一了英格蘭和蘇格蘭
公元1620年:對新教徒的鎮壓激化,一批新教徒乘"五月花號"抵達美洲
公元1642~1651年:英國內戰爆發
公元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決,克倫威爾宣布共和政體
公元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
公元1676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設立
公元1685年: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公元1688~1689年:光榮革命
公元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
公元1698年:倫敦 股票 交易所成立
公元1707年:英格蘭、蘇格蘭合並,形成"大不列顛王國"
(九)漢諾威王朝:1714~1917
公元1721~1742年:羅伯特·華爾波爾成為英國第一任首相
公元1760~1830年:工業革命
公元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
公元1801年:合並愛爾蘭,"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成立
公元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即位
公元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公元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逝世
公元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十)溫莎王朝1917~
公元1921年:愛爾蘭獨立
公元1928年:弗萊明發現青黴素
公元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
公元1952年: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加冕
英國歷史上有幾個王朝
諾曼人征服英國後經歷10個王朝
一, 諾曼王朝 (1066-1154)
威廉一世(1066-1087)
威廉二世(1087-1100)
亨利一世(1100-1135)
斯蒂芬 (1135-1154)
二, 安茹王朝(1154-1216)
亨利二世 (1154-1189)
理查德一世(1189-1199)
約翰(1199-1216)
三, 金雀花王朝(1216-1399)
亨利三世(1216-1272)
愛德華一世(1272-1307)
愛德華三世(1327-1377)
理查德二世(1377-1399)
四, 蘭加斯特王朝(1399-1471)
亨利四世(1399-1413)
亨利五世(1413-1422)
亨利六世(1422-1471)
五, 約克王朝(1461-1485)
愛德華四世(1461-1483)
理查德(1483-1485)
六, 都鐸王朝(1485-1603)
亨利七世(1485-1509)
亨利八世(1509-1547)
愛德華六世(1547-1553)
瑪麗一世(1553-1558)
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
七, 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
詹姆斯一世(1603-1625)
查理一世(1625-1649)
查理二世(1660-1685)
詹姆斯二世(1685-1688)
威廉三世(1688-1702)
瑪麗二世(1688-1694)
安妮(1702-1714)
八, 漢諾威王朝(1714-1901)
喬治一世(1714-1727)
喬治二世(1727-1760)
喬治三世(1760-1820)
喬治四世(1820-1830)
威廉四世(1830-1837)
維多利亞(1837-1901)
九, 薩克斯-科堡-哥達王朝(1901-1910)
愛德華七世(1901-1910)
十, 溫莎王朝(1910-至今)
喬治五世(1910-1936)
愛德華八世(1936)
喬治六世(1936-1952)
伊麗莎白二世(1952-至今)
看了 英國歷史上有哪些王朝 的人還看了:
1. 英國歷史上的著名國王
2. 英國歷史沿革 英國發展歷史
3. 英語國家概況:英國的歷史起源
4. 歐洲歷史上的五大帝國
5. 英國歷史故事精選閱讀
6. 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簡介
Ⅶ 英國都有哪幾個王朝
英國歷史上一共出現了10個王朝,分別是西薩克森王朝、諾曼底王朝、金雀花王朝、蘭開斯特王朝、約克王朝、都鐸王朝、斯圖亞特王朝、漢諾威王朝、薩克森-科堡-哥達、溫莎王朝。
1、西薩克森王朝
919年亨利一世(919~936在位)被選為東法蘭克國王。
其統治政策以鞏固和擴展王權為標志,他扶植教會勢力,依靠騎士、家臣,同大封建主作斗爭,並通過反對馬扎兒人入侵以及向易北河以東斯拉夫人地區的擴張,使他的王權在全國得到承認。
其子奧托一世(936~973在位)依靠教會、封建主和中小世俗封建主,反對世俗貴族,進一步加強中央權力,鞏固了德意志封建國家。
951年,奧托一世應教皇約翰十二世(955~964在位)的要求侵入義大利,並佔領義大利大部分地區。
955年,又在萊希費爾德擊敗馬扎兒人的入侵。
962年,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成為羅馬教皇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開創了神聖羅馬帝國,取得了在中歐和西歐的霸權。
972年,其子奧托二世(973~983在位)同拜占庭公主西奧法諾結婚,拜占庭皇帝正式承認薩克森王朝的皇權。奧托二世鎮壓了其堂弟巴伐利亞公爵亨利(爭論者)的叛亂,並擊退西法蘭克人的進攻。
其後的奧托三世(983~1002在位)傳位於亨利二世(1002~1024在位),他藉助教會力量加強中央權力,3次入侵義大利並再度鞏固帝國的中央權力。
亨利二世死後無男嗣,奧托一世的玄外孫康拉德二世(1024~1039在位)被推為國王,薩克森王朝結束而終結。
2、諾曼底王朝
11世紀中葉英國國王叫哈羅德。哈羅德是英國本土貴族,他不喜歡和英國以外的國家交往,也不喜歡諾曼底人,他覺得英國遠離歐洲大陸,和那些國家井水不犯河水,互相不來往,只要守著自己的國土就可以了。
哈羅德的想法太天真了。歐洲大陸上的許多國家正急於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開拓更大的疆土。
其中,位於法國的諾曼底公國的公爵威廉早就看上了英國王位,他發現哈羅德不懂外交,盲目自大,決定用武力征服英國,建立自己的王國。
同哈羅德截然不同的是,威廉很懂得運用外交手段,懂得爭取更多的同盟者。首先,他派使節前往羅馬,游說當時在歐洲最有影響的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二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爭取他們的支持。
教皇聽信了威廉的話,支持威廉的行為,還賜給他一面「聖旗」。亨利四世也表示出兵幫助威廉。接著,威廉又說服他的鄰國丹麥國王,許諾和丹麥結成友好同盟。
丹麥國王出於個人野心,也支持威廉。很快,威廉就組成了一個反對哈羅德的歐洲聯盟軍。當一切准備就緒,威廉拉開了攻打英國的大幕。
威廉的聯盟軍已經大軍壓境了,哈羅德還是懵懵懂懂,毫無准備。哈羅德正在英國北部的約克城開心地慶祝自己的進兵英格蘭北部的勝利。
這時,威廉率領的遠征軍乘著涼爽的南風駛向海峽對岸,未遇任何抵抗就在英國東南的海岸登陸了。
此時,英國東南沿海地區門戶被打開,在通往倫敦的沿途都沒有重兵防守,威廉的軍隊長驅直入,一直抵達倫敦附近的黑斯廷斯。
哈羅德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飛馬趕回倫敦。由於事發突然,哈羅德根本來不及大規模調動軍隊,只能帶著還沒休整過的5000多人匆忙迎戰威廉。
在黑斯廷斯,威廉和哈羅德展開了決戰。哈羅德佔據著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勢,第一次交鋒,英國人守在山頂上,向沖鋒的諾曼底人投擲石塊、標槍,打退了諾曼底人的進攻。
可是很快,威廉就調整了進攻的戰術,假裝潰退,將英軍引出堅固有利的陣地。哈羅德沒有識破這一計謀,命令英軍追下山去,正好沖進了威廉設好的包圍圈。
威廉抓住這一戰機發動反攻,哈羅德在混戰中中箭身亡(一說是被劍砍死),英軍陣腳大亂,全線崩潰。
威廉取得了黑斯廷斯戰役的勝利。
威廉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成為英國的國王,從此英國歷史上開始了諾曼底王朝的統治。
威廉一世死後相繼由兩個兒子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繼位。亨利一世在其獨生子溺斃以後,立女兒馬蒂爾達公主為繼承人。
但亨利死後,威廉一世之外孫斯蒂芬繼承了王位,並一直與馬蒂爾達派作戰。1153年,雙方達成沃林福德條約。
規定斯蒂芬死後王位須由馬蒂爾達的兒子安茹伯爵亨利繼承。第二年,斯蒂芬去世。亨利即位,從此金雀花王朝取代了諾曼底王朝。
3、金雀花王朝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在法國又名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
王室家族是一個源於法國安茹的貴族,從12世紀起統治英格蘭,首任英格蘭國王是亨利二世。
除家族原有世襲領地安茹伯國(1060年–1203年),該朝曾統治過諾曼底公國(1144年–1204年及1415年–1450年)、英格蘭王國(1154年–1485年)、阿基坦公國(1153年–1453年)。
一度擁有從比利牛斯山到蘇格蘭邊境的廣大統治版圖,後世稱此時期的英格蘭王國為「安茹帝國」。
金雀花王朝的正式君王有八位,統治著1154年–1399年的英格蘭。
1399年理查二世逝世後的英格蘭由該朝的兩分支系——蘭開斯特王朝和約克王朝先後統治,而這兩家族因為王位爭奪而爆發了15世紀後半葉的玫瑰戰爭。
4、蘭開斯特王朝
蘭開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金雀花王室的幼支。在15世紀中出現3位英格蘭國王——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和亨利六世。
1267年亨利三世的幼子駝背埃德蒙( 1245~1296 )被封為蘭開斯特伯爵時 ,這個家族的名稱第一次出現。
在埃德蒙的第二個妻子阿圖瓦的布朗歇所生的兒子中,有兩個人繼承了這個稱號:蘭開斯特伯爵托馬斯(1322卒)和蘭開斯特伯爵亨利(1345卒 )。
亨利的兒子蘭開斯特第一公爵亨利(1361卒)去世時,只有兩個女繼承人。長女莫德嫁給巴伐利亞公爵,無後。
於是蘭開斯特的繼承歸於次女布朗歇和她的丈夫岡特的約翰。1399年岡特死後,他的兒子蘭開斯特的亨利廢黜了理查二世,自立為國王,稱亨利四世。
他即位後,蘭開斯特的公爵領地便並入王室,於是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和亨利六世代表蘭開斯特王室統治英格蘭60多年。
5、約克王朝
約克王朝是英國的一個王朝,在15世紀後半葉與蘭開斯特王朝爭奪王位,起因是約克王朝和蘭開斯特王朝同屬於金雀花王朝的旁支,最後這場爭奪導致了玫瑰戰爭。
約克家族是1385年建立的,當時愛德華三世的第四個兒子蘭利的埃德蒙被封為約克公爵。亨利六世在位時約克公爵三世金雀花的理查提出他應該是真正的英國國王。
亨利六世是愛德華三世的三子岡特的約翰的曾孫,也是蘭開斯特王朝的首領。金雀花的理查的王位要求的理由是他的外祖父羅傑·莫提梅的兒子埃德蒙·莫提梅可能曾被理查二世立為繼承人。
埃德蒙·莫提梅無子,他死後他的繼承權就合理地落到了他姐姐安娜·莫提梅的兒子,即金雀花的理查的頭上了,因此他金雀花的理查作為王位繼承人比亨利六世更加合理。
最後金雀花的理查與亨利六世達成了一個協議,在這個協議中亨利六世承認理查的王位合理性,而理查則承認亨利六世是當時的在位國王,他不希望在位國王被廢黜,亨利六世死後約克王朝繼承王位。
英國議會批准了這個協議。
6、都鐸王朝
都鐸王朝(英語:Tudor dynasty;1485年-1603年),是在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後,所開創的一個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及其屬土周圍地區。
伯爵亨利·都鐸於1485年8月,在法國援助下殺死理查三世,奪取王位,建立都鐸王朝,史稱亨利七世。
都鐸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直到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為止,歷經118年,共經歷了五代君主。都鐸王朝處於英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被認為是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7、斯圖亞特王朝
斯圖亞特王朝(英語:The House of Stuart/蓋爾語: Siol Na Stiubhartaich),初名為斯迪瓦特王朝(House of Stewart)是1371年至1714年間統治蘇格蘭和1603年至1714年間統治英格蘭和愛爾蘭的王朝。
而在英國本土,最後三位斯圖亞特君主均無子嗣成活至成年。170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議會合一,兩國正式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
而在1714年,安妮女王駕崩。根據《1701嗣位法》,斯圖亞特家族成千上萬的天主教男嗣無權繼承王位。
而新教徒,斯圖亞特家族的女嗣後裔,排名在五十位以外的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路易繼承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王位,是為英王喬治一世。
自此,斯圖亞特王室男性後裔對英國的統治正式終結,女性後裔的統治開始。
8、漢諾威王朝
漢諾威王朝(House of Hanover),是於1692-1866年間統治德國漢諾威地區和在1714-1901年間統治英國的王朝。
由於在英國本土,最後三位斯圖亞特君主均無子嗣成活至成年,但斯圖亞特家族一位公主嫁到了德國漢諾威,她的漢諾威後裔因此擁有了英國王位繼承權。
170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議會合一,兩國正式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而在1714年,安妮女王駕崩。根據《1701嗣位法》,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路易繼承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的王位,是為英王喬治一世。
自此,斯圖亞特王室男嗣對英國的統治正式終結,[改由斯圖亞特家族女兒後裔的漢諾威王朝統治。
9、薩克森-科堡-哥達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英語: Saxe-Coburg and Gotha,德語: Sachsen-Coburg und Gotha)是一個源自德國。
曾經統治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1826年-1918年),比利時(1831年至今),葡萄牙(1853年-1910年),保加利亞(1887年-1946年)和英國(1901年-1917年)的歐洲王室。
10、溫莎王朝
溫莎王朝(The House of Windsor),自1917年統治英國和其海外領地的家族,其前身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而其家族實際姓氏為韋廷(Wettin)。1914年8月4日,英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與德國作戰。
由於經歷多年復雜的聯姻,此時歐洲各國的君主,多是表兄弟的關系。但英國王室帶有德國姓氏,令英國人覺得不順。
為安撫民心,當時在位的英王喬治五世,在1917年7月17日頒布一道樞密院御令,宣布將英國王室名和王室父系子裔私人姓氏,改為溫莎。
溫莎一名來自溫莎堡,是英國最古老的王宮之一,據聞是由英王征服者威廉一世選址奠基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國王室
Ⅷ 英國歷史上有那些王朝
諾曼底王朝、金雀花王朝、都鐸王朝、斯圖亞特王朝、斯圖亞特王朝、漢諾威王朝、世界大戰、薩克森王朝、溫莎王朝等。
1、諾曼底王朝1066—1154年,國王有:
(1)威廉一世(1028—1087)(英吉利國王1066-1087在位)。
(2)威廉二世(1060-1100)(英吉利國王1087-1100 )
(3)亨利一世(1068-1135)(英吉利國王1100-1135)。
(3)斯蒂芬(1096-1154)(英吉利國王1135-1154)。
2、金雀花王朝1154—1485年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在法國又名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
王室家族是一個源於法國安茹的貴族,從12世紀起統治英格蘭,首任英格蘭國王是亨利二世。除家族原有世襲領地安茹伯國(1060年–1203年),該朝曾統治過諾曼底公國(1144年–1204年及1415年–1450年)、英格蘭王國(1154年–1485年)、阿基坦公國(1153年–1453年),一度擁有從比利牛斯山到蘇格蘭邊境的廣大統治版圖,後世稱此時期的英格蘭王國為「安茹帝國」。
3、斯圖亞特王朝1603—1649年
斯圖亞特王朝(英語:The House of Stuart蓋爾語: Siol Na Stiubhartaich),初名為斯迪瓦特王朝(House of Stewart)是1371年至1714年間統治蘇格蘭和1603年至1714年間統治英格蘭和愛爾蘭的王朝。
170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議會合一,兩國正式合並為大不列顛王國。
(8)英國各個朝代分別用英語怎麼說擴展閱讀:
歷史發展: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北愛爾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