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十九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原因
含義:19世紀中期,英國工業最發達,居世界第一位;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其工業品行鎖世界各地。 原因:(1)17世紀以來,英國在北美和印度拓殖,並先後打敗荷蘭和法國建立海上霸權,擁有最廣闊的殖民地。(2)17世紀中期較早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在國內的統治。(3)18世紀60年代又首先開始了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失去地位的原因:19世紀末,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由於企業設備陳舊,資本家單靠掠奪殖民地即可得到巨額利益,不採用新技術,不更新設備,工業生產落後,經濟發展速度緩慢,被美、德相繼趕上和超過,失去了19中期以來在世界工業中的壟斷地位。 說明的問題:英國「世界工場」地位的得失說明了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作用,擁有新技術、新設備,方能保證經濟發展優勢,反之就落後。所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是非常正確的。
B. 19世紀中葉的英國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工廠」對次你有何認識
英國廣闊的殖民地和海上霸主的地位是他成為世界工廠的根本。 因為19世界中期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早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原因主要是英國當時擁有全世界最為廣闊的殖民地,「日不落」帝國就可以詮釋了。所以他可以在世界各地不計成本的收刮原材料然後依靠本土的工業技術進行加工,用最為強大的海上運輸作為流通 再以強權向殖民地高價出售。從而循環的獲取巨額利潤。英國廣闊的殖民地和海上霸主的地位是他成為世界工廠的根本 促成了英國在19世紀中葉成為「世界工廠」因素:①制度先進:17世紀較早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在國內的統治。
②殖民霸權:英國通過殖民擴張和爭奪,18世紀中期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權,擁有了廣闊的殖民地。
③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率先進行工業革命,1840年前後完成工業革命。(根本)
④經濟政策:英國政府全面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促進了工業發展。
C. 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的主要表現
主要變現在18世紀下半葉和19世紀,在英國首先發生了工業革命。
機器大工業的產生開辟了利用大自然賦予人類的豐富自然資源的廣闊前景,這就使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產業結構發生根本變化,原來以農業為基礎的農業社會轉變為以工業為基礎的工業社會。這些國家的綜合國力大為增強。
世界經濟、科學文化、軍事和政治的重心從亞洲古老文明國家轉移到歐洲和北美,世界格局隨之發生重大變化。 世界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
(3)英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怎麼變化擴展閱讀:
起源背景:
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庚寅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英國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機,所以工業革命的開始的標志為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
而工業革命的標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機。但蒸汽機不是瓦特發明的,而是瓦特改造的。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工業革命傳播到英格蘭再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工業革命
D. 19世紀末英國為什麼會失去世界工廠這一地位
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經接近完成。由於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沒有更新設備,只依賴殖民地的發展。逐漸被美國和德國趕上以至失去失去世界工廠這一地位。
E. 英國經濟地位發生變化的原因
一、社會制度原因。英國是資本主義國家,卻仍然保留封建的女皇制度,二者本不兼容,英國卻把它們兼容了起來。這就造成兩種價值尺度,一個是資產階級資本積累的尺度,誰能賺到錢誰是英雄;一個是貴族勛爵的紳士風度,哪怕你富可敵國,如果沒有紳士風度,你也會招致別人的非議。
二、保守思想,不思進取。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相比,英國人相對保守,事事都要符合老祖宗的宗法與傳統,看到個性張揚的美國人大呼小叫,也認為人家沒有修養,實際上是不符合英國人的口味習慣和思想傳統。一個墨守成規的國家是很難獲得長足進步的。
三、人才外流。二戰結束後,歐洲科技精英和各方面的人才紛紛外流到美國發展,哪怕一個二流人才到了美國也有大展拳腳的機會,而留在英國本土的人只能循規蹈矩,默默無聞。
四、世界工廠轉移,日不落帝國日落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漸漸失去了世界加工廠龍頭老大的地位,一些產業渡過重洋,轉移到美洲發展,曾經自詡為日不落帝國的牛皮被吹破了,從此走上消沉的道路。
五、各地殖民地紛紛揭竿而起,要求獨立,弄得英國統治者身心疲憊,懷疑當初的殖民政策的正確性。
F. 英國失去世界工廠地位是因為工業革命的傳播嗎
英國失去世界工廠地位的主要原因是工業革命的傳播,但英國的衰落並不是由單一因素引發的,而是多種因素綜合造成的,不能一概而論。
到了19世紀後期,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國的經濟優勢迅速縮小。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領導者,但是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工業革命同時在幾個先進國家同時發生,英國喪失了領導地位,換成了德國和美國。
而且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程度大大超過第一次工業革命。這個時期,英國還抱著保守思想,革新程度不夠。這一時期,德國大力發展電力、化工、石油、電器、汽車等新興產業,而英國明顯落後了。英國這時喪失了科技優勢。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9世紀70年代以後,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生產力飛躍發展,使社會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資本主義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第二次工業革命
G. 工業革命後,英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什麼顯著變化
工業革命後,英國的產業結構發生的變化:農業在英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到21%,工業在英國經濟結構中所佔的比重增大。工業革命後,英國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三產業逐年上升。
拓展資料:
1、產業結構是指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在一國經濟結構中所佔的比重。產業結構的變化一方面為某些行業帶來良好的市場機會,一方面也會對其他行業帶來生存的威脅。通常在經濟成長的過程中,服務業的重要性會與日俱增,服務業的比重會日益擴大,服務業從業者有較大的市場機會。
產業結構高度化,也稱產業結構高級化。指一國經濟發展重點或產業結構重心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次轉移的過程,標志著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和發展階段、方向。產業結構高度化往往具體反映在各產業部門之間產值、就業人員、國民收入比例變動的過程上。
2、英國工業革命使它的社會生產力得到飛速的發展,工業革命在短短的幾十年內使英國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一躍而為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頭號工業強國,號稱「世界工廠」,稱霸世界達半個世紀之久。英國在工業革命80年左右時間里,建立了強大的紡織工業、冶金工業、煤炭工業、機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機器大生產空前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列寧指出:「19世紀中葉英國幾乎完全壟斷了世界市場」。
3、工業革命都,英國資本主義的經濟組織和管理經營制度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改變了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所有制方面發生了變化,改變了剝削階級內部力量的對比。實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性、統一性、標准化,資本主義國家每一個經濟部門、地區都轉入了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這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且改變了每個國家的經濟地理結構。資本主義的統一市場最終形成,商品經濟最終代替了自然經濟。
H. 英國世界工場地位是怎樣確立的又是怎樣失去的
形成經過:17世紀英國較早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在國內的統治,並掌握世界殖民霸權,18世紀60年代率先進行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發展,1840年前後完成工業革命。
失去經過:英國廣闊市場,對採用新技術、新設備缺乏應有的積極性,造成生產率低用新技術、新設備缺乏應有的積極性,造成生產率低下。再加上美德工業迅猛發展,尋事趕上和走過英國,使英國逐漸失去世界工廠地位。
(8)英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怎麼變化擴展閱讀:
到了19世紀的後期,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國的經濟優勢縮小。
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領導者,但是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工業革命同時在幾個先進國家同時發生,英國喪失了領導地位,換成了德國和美國。
而且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程度大大超過第一次工業革命。這個時期,英國還抱著保守思想,革新程度不夠。
這一時期,德國大力發展電力、化工、石油、電器、汽車等新興產業,而英國明顯落後了。英國這時喪失了科技優勢。
I. 英、美、日、中等國是工業革命以來的世界工廠,它們的發展水平孰強孰弱
英美日中4個國家,二戰之後也都是大國,雖然說第3個不是所有人都承認。但從綜合實力上來說,這4個確實算是二戰之後比較靠前的,不過隨著時間的變化,實力對比已經發生了很明顯的變化。
兔子這不用說了,兔子本身的實力是很強的,因為從成立以來可以說發展速度日新月異,在歐洲美洲的很多國家日漸衰落的現在,兔子發展的非常快,因為制度上面有優勢,你自己能感受出來的疫情當前很多國家的疫情根本防控不住,而兔子本身這個疫情防控的效果非常之好。這也造成了很多人的嫉妒,包括出現的一些爭議本身的工業體系,它逐漸健全,雖然還不是最強的,但我們的地位已經不容忽視了。
J. 兩次工業革命英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什麼變化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出現,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世界方面: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歐美國家的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徹底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第一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到19世紀中期,工業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英國憑借雄厚的經濟軍事實力進行海外擴張,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歐美資產階級憑借其先進的生產力和堅船利炮,搶占商品市場,掠奪原料產地,至19世紀中後期,一個統一的世界市場形成了.
第一次使生產力大為提高,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促進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在工業社會中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19世界30、40年代,工人運動興起;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傳播到各地,沖擊著舊制度、舊思想;東方從屬於西方,殖民侵略導致了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和軍事、政治實力得到空前發展,資產階級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生產和銷售,他們不僅更大規模地輸出商品、掠奪原料,還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輸出資本,開辦企業,利用那裡的廉價勞動力,謀取高額利潤.世界市場向縱深發展.
1、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
2、工業革命帶來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3、工業革命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4、但是,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5、工業革命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
6、從根本上說,後來出現的波瀾壯闊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是工業革命的直接產物.
7、生產力飛躍
8、出現了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與工業無產階級.
9、如同農業革命一樣,工業革命也引起了人類社會的第二次大變遷.
10、德國迅速崛起,成為歐洲第一強國,為兩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工業革命使人類跨入了機器時代,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以及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形成了近代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拉大了東西方社會進步的距離,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打開了亞、非、拉落後國家的大門,把整個世界納入了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