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在近代史為什麼會興起

英國在近代史為什麼會興起

發布時間:2022-09-14 22:56:47

㈠ 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是什麼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的依據:

1、在政治上,英國革命宣布了資產階級的社會和國家原則,推翻了流行於歐洲2000多年的「神聖王權」,建立起了一套以共和政體、議會政治和兩黨政治為特徵的新的政治制度,而英國革命所表現的資產階級革命的一般規律,也在後來歷次資產階級革命中得到了證實。

2、在經濟方面,英國革命的勝利,不僅使本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使英國最早開始了工業革命,而且使歐洲其他國家也受其影響,在工業和農業方面,都朝著資本主義方向發展。

3、在意識形態方面,英國革命中和革命後所產生的先進的資產階級思想,對世界的影響尤其重大。英國革命促進了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發展,在資產階級文化史上,准備了「啟蒙」時代。

4、英國自革命後至近代末期,始終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世界近代史從英國革命開始,許多問題的根源便容易明白。

(1)英國在近代史為什麼會興起擴展閱讀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從1640年查理一世召開新議會的事件開始到1688年議會反對派發動宮廷政變(又稱光榮革命)結束,其意義是:

1、英國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民主制度對專制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為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障礙。

2、英國革命揭開了歐洲和北美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3、英國革命後,出現了長期的政治穩定的局面,為社會經濟的順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為英國開展工業革命和成為工業強國創造了前提。

4、英國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君主立憲制開始確立起來。

5、從世界史的觀點看,英國革命的主要意義在於確定並貫徹了自由主義的原則。

6、英國革命沒有根本解決政治經濟制度落後性,反而與舊貴族聯合鎮壓英國人民起義。

㈡ 英國是如何崛起的

約3個時期吧
第一個時期,從伊麗莎白女皇登基執政到光榮革命結束。英國開始從事海上殖民活動,並且打敗先後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和荷蘭的海軍,從此英國的海上力量崛起,成為歐洲之首。以英國當時的海軍實力,能與其相提並論的只有中國明朝的海軍了——軍事
資本主義發展,而君主專制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所謂「殉難者」的查理一世,在被送上斷頭台後,用自己悲劇性的生命終結宣告了資產階級與新貴族力量的登頂。光榮革命後,英國正式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政治經濟
第二個時期,從光榮革命結束到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這期間,英國成功吞並了蘇格蘭,並且在英法七年戰爭中取得勝利。這為英國日後的高速發展奠定了穩定的國內政治環境和廣闊的殖民地空間的基礎。
第三個時期,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十九世紀末。伴隨第一次工業革命而來的不僅僅是豐富的原材料、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和日新月異的科技,還有思想上的偉大成就——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的發表。他的思想,是自由資本主義的第一聲號角聲。是英國國庫日益充盈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蒸汽動力的推廣。這主要應歸功於瓦特,是他改造了蒸汽機,使蒸汽的使用從煤礦中解放出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盡管英國不再是世界舞台上的主角,但這絲毫未影響它日益鞏固的霸主地位。可以說,維多利亞女皇見證了英國在落日前最後也是最燦爛的時光。維多利亞時代是每一個英國人都難以忘卻的流金歲月

㈢ 世界近代史為什麼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為什麼世界近代史要以十七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開端:
一、一六四O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摧毀了英國封建王朝的專制制度,確立了議會制的君主立憲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新貴族執政的國家,為英國歷史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資本主義時代
資本主義社會如同封建社會一樣,都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階段。從世界范圍來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在封建社會末期就已經產生,並隨著小商品生產的發展而發展著。但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的壓抑,發展十分緩慢,遠遠不能適應當時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人身依附關系,把農民緊緊地束縛在土地上,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對勞動力的需要;封建割據的局面,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對擴大市場的需要;封建社會制度嚴重阻礙了生產規模的擴大和技術的改進;封建的等級制度和貴族的特權是資本主義工商業迅速發展的嚴重阻礙。總之,封建制度已成為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摧毀腐朽的封建制度,即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用革命的手段來給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障礙,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
革命的英國還是一個不大的國家,它僅指英吉利而言,基本上還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英國居民絕大部分住在農村。英國的牧羊業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十三世紀,尤其是十四世紀,英吉利就已不斷地為佛蘭德爾和佛羅倫薩的呢絨工業提供羊毛;英國的城市經濟從十二世紀就已開始發展起來;十四世紀,英國廢除了農奴制,農民在法律上被承認有人身自由;十五世紀,新航路發現以後,世界貿易日益擴大,促進了英國工業的巨大發展,使英國產生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十六世紀,在英國出現了毛織工業的手工工場;到十七世紀初,工場企業更加普遍了,使英國的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在封建社會內部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十五、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前半期的「圈地運動」以及十六、十七世紀英國野蠻的海盜掠奪和對外貿易及其他殖民侵略活動,加速了英國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使英國較早地具備了發生資產階級革命的各種條件。
一六四O年,英國爆發了具有世界意義的資產階級革命。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了同盟,利用農民和手工業者組成的軍隊,打敗了封建王軍。此後,又經過幾十年的反復斗爭,終於在一六八八年穩定了資產階級專政。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象徵著資本主義社會在英國已經產生。首先,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封建專制統治,並於一六四九年一月三十日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在革命中,一度建立起了共和國;後來,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革命後,又更進一步建立了一整套的資產階級的議會制、兩黨制、內閣制。從而,徹底否定了「君權神授」之謬論,建立和鞏固了資產階級同新貴族占統治地位的政權,為資本主義在英國的自由發展掃清了道路。其次,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從而消除了英國自然經濟狀態,加速了統一的民族市場的形成,為英國工業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和社會的前提條件,使英國成為世界上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些鐵的歷史實事,都有力的證明: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為英國歷史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資本主義時代。
二、一六四O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具有歐洲革命的性質,對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的成長與確立產生了重大影響,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十七世紀初期,世界歷史還處在封建社會的時代。雖然在十六世紀下半期,曾發生了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並取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勝利,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起了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荷蘭,但是,世界近代史卻不以此為開端,因為尼德蘭革命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和局部地區的勝利,其革命規模及其在世界范圍內造成的影響,都遠遠不能同英國一六四O年資產階級革命相比。
一六四O年開始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被馬克思稱為「歐洲范圍的革命」,因為它「宣告了歐洲新社會的政治制度」,意味著「新社會制度的勝利,資產階級所有制對封建所有制的勝利」;它不僅反映了英國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321頁)當時的世界上,特別是在西歐,封建制度已開始走向窮途末路,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已開始成為西歐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英國革命在歐洲的一個重要的、有影響的國家裡沖破了封建枷鎖,對歐洲和北美的反封建運動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首先,從政治方面來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浪潮把英國暴君查理一世送上了斷頭台;先後確立的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議會制、兩黨制、內閣制等政治制度從根本上就徹底摧毀了封建社會套在人們頭上的「君權神授」、「君權無限」、「王權高於一切」等精神枷鎖和腐朽的封建政治制度。這一史無前例的革命行動,不僅僅只是使英國從封建主義的殘酷統治下解放了出來,而且震動了仍在封建專制主義統治下的歐洲,英國的這一政治模式後來為許多國家的資產階級效法。如一六四八年五月,法國王權反對派巴黎法院貴族官僚集團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鼓舞下,仿效英國議會,通過了擴大自己權力的四點建議,並由此而導致了「福隆德」運動和一六四八年八月的巴黎人民的武裝起義。
其次,從經濟方面來看,英國革命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專政的政權採取了一系列旨在擴大資本原始積累的措施。如加快圈地運動的步伐,加緊殖民掠奪等,擴大了資本原始積累,使英國資產階級有了大量的資本和大批的僱傭勞動者,以及隨之引起的國內市場的擴大,加速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為其工業革命准備了條件。英國工業革命的勝利,又帶動了英國農業、交通業技術革命,使英國的生產力迅速發展,從而,不僅為英國提供了徹底改造封建制度的物質條件,而且對歐洲的經濟發展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在德國,英國工業革命後,德國對英國輸出的農產品日益增加,大大加快了德國家業中資本主義的發展;德國從英國引進了珍妮紡紗機,個別工廠在十八世紀末已開始使用蒸汽機,這就為德國資產階級革命創造了更充分的前提。
第三,從思想方面來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也是十分廣泛深刻的。英國革命,不僅有激烈的武裝斗爭,而且有更尖銳的思想斗爭,在思想上打擊了神學和封建思想體系,使英國資產階級的政治思想獲得了很大發展,創造了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體系和唯物主義世界觀。這種思想成為十八世紀法國與美國資產階級思想的先驅。如霍布斯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哲學思想以及政治觀點中的反封建思想,代表了新貴族和資產階級上層分子的要求;以「人民主權」理論而著名的密爾頓,宣布人民享有「自然的天賦權利」,痛斥了「君權神授」的謊言,代表了獨立派的政治觀點,對法國啟蒙學派有重大影響;哲學家洛克在政治理論方面,充分發揮了國家起源契約說,推崇君主立憲制度,為英國政權形成提供了理論根據。在工業革命階段產生的英國資產階級經濟學體系,在促進和鞏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起了重要作用。古典政治經濟學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來源之一。總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和工業革命時期發展起來的政治思想,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了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對歐美國家有重大影響。在北美獨立戰爭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經常付諸實踐。正因為有了英國革命所創造的資產階級思想體系可供借鑒,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在思想前提更成熟的情況下爆發的。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在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矛盾沖突的歷史時期爆發的,是第一次「歐洲范圍」的革命,它不僅摧毀了封建社會在英國的統治,加速了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的形成和發展,使英國從封建社會進到了資本主義社會,而且,它破天荒第一次在歐洲公開地宣告了新社會政治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的誕生,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資產階級哲學與政治思想體系,推動了歐洲其他國家的革命行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在歷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它是世界歷史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轉變途程中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因而它具有劃時代的作用,它標志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㈣ 為什麼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之所以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主要是因為在政治上,英國革命宣布了資產階級的社會和國家原則,推翻了流行於歐洲2000多年的「神聖王權」,建立起了一套以共和政體、議會政治和兩黨政治為特徵的新的政治制度,這些制度為後來許多資產階級國家所效法,而英國革命所表現的資產階級革命的一般規律,也在後來歷次資產階級革命中得到了證實。

㈤ 英國的近代發展史是怎樣的

我看了幾個,感覺這個總結的更適用於考試,希望你滿意

階段一:18世紀中期以前的英國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1、革命背景和原因
①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興起和發展。(革命發生的經濟基礎)
手工工場建立和擴展: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中心,制呢業迅速發展,手工工場建立。並擴展到採煤、煉鐵等領域。
圈地運動是對農業進行的一場資本主義改造運動,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經營方式發生變化,資本主義農場和牧場出現。發展了農業,積累了原始資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勞動力。極大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海外貿易、殖民掠奪、黑奴交易是16世紀英國商人海外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利於原始資本的積累。
都鐸王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如:16世紀宗教改革後,英王成為英國教會最高首腦,不再從屬於羅馬教皇。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削弱和限制了舊的封建勢力。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不僅增強了國力,且對資本原始積累起著保護作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產階級勢力的壯大。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樹立海上霸權。17世紀初,開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②階級關繫上,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出現,並利用議會有權通過征稅法案的權力同國王做斗爭。(階級基礎)
③17世紀上半期,斯圖亞特王朝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利益(這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主要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權神授」思想下,厲行專制,極大損害了資產階級利益;宗教專制下,嚴厲對待非國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勢的緊張。(由於清教徒中反對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經濟只有的要求正適合資產階級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張成了資產階級、新貴族反封建斗爭的思想武器。)
④1638年蘇格蘭人民起義成為革命發生的導火線。
2、革命的特點、任務和經過
特點: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聯盟;打著宗教旗幟.任務:推翻斯圖亞特王朝封建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
過程:①標志:1640年查理一世召開新議會。②內戰: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內戰,最後,議會軍在克倫威爾指揮下經納西比等戰役打敗王黨軍隊,結束了內戰。③成立共和國:1649年處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克倫威爾是實際的軍事獨裁者。④復辟: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從過程看,這是英國革命中的一大麴折;從當時混亂的政治形勢看,也是力量尚小的資產階級維護革命的策略。正是在當時政治斗爭尖銳形勢下,政黨開始形成,出現輝格黨和托利黨。⑤完成:1688年「光榮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治.標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
3、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和革命的影響
建立:1689年,議會通過的限制王權、約束國王行為的《權利法案》,這標志君主立憲制在英國確立。(到18世紀,又逐漸確立內閣制、兩黨制)
國內意義:以君主立憲製取代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成為英國歷史的分水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又為工業革命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世界意義:在當時,尤其歐洲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資本主義發展壯大已成為不可逆轉歷史潮流的形勢下,英國革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英國作為歐洲一個重要的、有影響的國家,率先完成這一轉變和過渡,無論理論上或實踐上都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範例。此後,歐洲和其他地區一些國家都在其影響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進入要求推翻封建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同時,也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世界近代史的到來。(註:「新時代」「新的歷史時期」並無根本差異,實際做題時靈活判斷。)
二、啟蒙運動興起(此時不作具體要求,只作為英國歷史的過程整合)
三、世界殖民霸權地位確立(非考試內容,不須詳記,只作為一般過程了解)
這一階段,在亞洲、北美進行殖民擴張,與荷蘭、法國等展開激烈爭奪。通過三次英荷戰爭,進一步確立海上霸權,荷蘭則喪失了歐洲強國地位。「七年戰爭」(1756-1763年)是英法爭奪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最後較量,結果英國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地位,並雄霸歐洲。

階段二: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的英國
[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一、工業革命
1、概念:又叫產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到大機器生產的飛躍。它既是生產領域大變革,又是社會關系方面的一場革命。
2、前提: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為資本主義發展奠定了基礎。
3、條件:① 圈地運動獲得大量的勞動力;② 海外活動積累了豐厚的資本;海外活動和殖民戰爭使英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海外市場進一步擴大;④ 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
4、完成:到1840年左右,機器大生產基本取代工場手工業,機器製造業建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5、突出成就:首先開始於棉紡織業並推動了紡織業的較大發展;克服了自然條件限制的改良蒸汽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具體為:① 棉紡織業:珍妮紡紗機(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揭開工業革命的序幕)② 動力方面: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③ 交通運輸:1814年英國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1807美國人富爾頓發明汽船)
6、主要影響:(注———此階段不必擴展,緊扣英國的發展狀態進行整理)
自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從棉紡織部門新機器的發明和使用開始到機器製造業的出現,英國最早進行並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和「世界工廠」,實力盛極一時。工業革命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逐漸發展壯大,為鞏固和加強自身政治、經濟地位,資產階級強烈反對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要求進一步接觸封建束縛,實現自由競爭,自由經營和自由貿易。1776年《國富論》一書的發表標志著經濟政策由傳統保護主義到「自由競爭」的重大轉變。
二、政治狀況:
① 逐漸發展壯大的資產階級對維也納體系下的封建專制不滿,要求更多的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積極展開爭取政治權利的自由主義改革和革命運動。如1832年英國進行議會改革,資產階級通過和平手段取得更多的權利。
② 工業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日益對立,矛盾尖銳。1836年,英國憲章運動正是這一矛盾激化的產物,它標志英國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三、殖民活動和對外關系
1、為滿足工業發展和資產階級的需要,通過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方式,搶占原料產地,拓展商品市場。如:19世紀中期完全佔有印度、佔領新加坡;發動侵略中國的兩次鴉片戰爭,割佔香港,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在大洋州,據有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非洲,英國勢力滲入埃及;在拉美,加緊對新生國家進行經濟侵略。
2、亞洲革命風暴中,阿富汗、印度舉行反英起義;美國的獨立使英國喪失了17世紀初到18世紀30年代建立的北美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和新法蘭西。
3、這一時期,主張歐洲大陸「勢力均衡」的英國,為防止法國稱霸歐洲,多次組織反法同盟干涉法國革命。

階段三:19世紀70年代~一戰的英國
[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向帝國主義過渡]
一、政治經濟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展開,英國由於可以在廣闊的海外殖民地榨取巨額利潤,便將大量資本輸往國外,不注重技術設備的更新,工業發展速度減慢,被美、德超過,到19世紀末,工業產值退居世界第三位,失去了19世紀以來在世界工業中的壟斷地位。與此同時,以科技、壟斷、效率為特徵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以自由主義、政黨政治、代議制為特徵的資本主義政治模式開始在英國形成。民主主義的資本主義在英國逐漸走向成熟。
二、對外關系
在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下,實力對比變化及殖民地利益分配不均等,加深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德國崛起後,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英德矛盾在殖民地問題上激化,逐漸發展成為「一戰」前帝國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同時,迫於實力相對下降的現實,英國放棄了長期以來不與任何國家結盟的「光榮孤立」政策,利用法、俄同德國的矛盾,於1904年和1907年先後簽訂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形成協約國集團,對抗1882年形成的以德國為核心的三國同盟。兩大軍事政治集團擴軍備戰,相互爭奪,矛盾激化,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三、殖民活動
隨著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的過渡,英國參與列強瓜分世界,最終建立包括亞洲、非洲、大洋州、拉丁美洲等地的龐大殖民體系。其殖民地比本土大150倍,「大英帝國」進入全盛。對中國,在瓜分狂潮中,強租新界,最終佔領整個香港;夥同列強組成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

階段四: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英國
[世界霸主地位動搖]
「一戰」後英國實力衰退,其國際地位產生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
1、經濟上,由戰前的債權國變為債務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移到紐約,英鎊地位動搖。1924年,工業產量才超戰前水平。
2、國際政治上,英國雖然聯合法國控制了國聯,打擊了美國,也通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了英法主宰世界的國際政治格局,但是,以英國為核心的歐洲這個國際關系中心舞台開始向美、日所在的美洲和亞洲伸展,美日的政治影響力不斷增加,威脅著英國的國際地位。
3、國內政黨政治發生變化。由於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戰後經濟的衰退,自由黨實力下降,標榜社會主義的工黨崛起,並取代自由黨同保守黨輪流執政。
4、軍事上,美國通過華盛頓會議取得與英國相等的制海權,英國自18世紀以來一直掌握的海上霸權被打破。
5、殖民體系動搖。由於經濟實力下降,對殖民地的統治力量削弱,難以維持龐大的殖民體系;同時,在「一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影響推動下,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意識進一步增強,戰後民族解放運動形成高潮,英國殖民體系遭到極大沖擊。如1922年,「華夫脫」黨領導埃及獲得初步的獨立;1921年,英國被迫允許愛爾蘭南部26郡脫離統治享有自治權,英國國名也有「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6、對外關繫上。
①英國在歐洲奉行「勢力均衡」政策,扶德抑法,反對過分削弱德國,拒絕加入法國組織建立的「歐洲安全保證體系」。
②1929-1933年經濟危機後,面對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擴張,英國處於維護本國利益、禍水東引等原因,實行綏靖政策,結果,助長了法西斯侵略氣焰,也引火燒身。
③二戰爆發後,面對德國發起的「不列顛之戰」,在首相丘吉爾領導下,放棄綏靖政策,英勇抵抗德軍,成為歐洲抵禦法西斯侵略的堅強力量,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

階段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
[世界霸主地位徹底喪失]
1、霸主地位喪失
由於二戰中再度遭削弱,實力下降,英鎊地位完全為美元取代。兩極格局下,歐洲失去了世界中心的地位,英國的國際政治霸主地位也徹底喪失。隨著大國地位的下降,同法國等步調趨於一直,推行追隨美國的戰略,依靠美國資本的援助,接受馬歇爾計劃,成為美國冷戰政策的宣傳者和追隨者,如:配合冷戰加入「北約」。
2、恢復與發展
通過加強國際經濟聯系、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進成果,及加強對經濟的宏觀指導,積極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等措施,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介於蘇聯威脅日益嚴重和美國經濟滲透、政治控制的不斷加強,1967年,參與成立「歐洲共同體」,有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隨著力量的增強,同西歐國家一起,開始為提高自己的國際政治經濟地位努力,並沖擊著美國的霸主地位。
3、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在戰後高漲的民族解放運動中,英國被迫承認印度、巴基斯坦、緬甸、蘇丹、奈及利亞等亞非國家獨立。1997年中國從英國手中和平收回香港。

㈥ 英國在近代史上的崛起應該怎麼解釋

關於近代史上英國崛起的原因,有很多說法:

教科書上說,牛頓力學等近代科學的發展促進了英國的進步,並引發了工業革命、圈地運動,工業革命讓英國一飛沖天。

英國精英說,英國的崛起得益於自由主義

自由主義就是保護個人思想自由,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支持私人企業的市場經濟,透明的政治體制等。

很多曾留學西方的中國學者說,「大憲章」等法律對王權的限制,保護私有產權,海洋型國家,休謨、霍布斯、洛克等英國哲學家的貢獻等。



歐洲文明並非原生文明,它是地中海文明的一部分。

地中海文明包括環地中海的所有古文明,除了古羅馬、古希臘,還有包括今天的西亞和北非(古埃及、古巴比倫、亞述、波斯等)。

在近代史之前,歐洲文明與西亞、北非在文化上一直是存在相互影響的,並且是西亞、北非對歐洲的影響更大,歐洲對西亞北非的影響較小。

今天的人之所以把歐洲與西亞北非區別看待,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宗教信仰不一樣,以及歐洲人的的刻意與中東劃清界限。

除去宗教因素,歐洲與中東在人種和文化上其實比較相似,尤其是地理上相鄰的地區。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英國的崛起並不只是英國人自己的功勞,外部因素也很重要。英國的崛起與地中海文明有很深的關系。

㈦ 近代史上蘇俄崛起的原因近代史上英國崛起的原因大國崛起的原因給我們什麼啟示

盡早浪,有機會就要去浪,沒機會也要創造機會去浪。浪完了還要防著別人浪。(英國)
窮則擱置爭議,達則自古以來。種田的精神,戰狂的心。(蘇俄)

英國的崛起除了一些前期的運氣主要是其地理位置和工業能力決定的。靈活的外交和穩定的政治(相對大革命和歐洲滿地的林登萬)也是極其重要的。但探索與海軍精神才是動力和保障

蘇聯自身除了沙俄的地盤外基本上是靠資本家的重利和對內剪刀差來完成工業基礎的。而地理位置決定了他外交再爛只要中國不捅他肚子誰也治不了他。其快速發展主要是蘇維埃集體主義的建設能力所奠定的。

而保證崛起的最大因素還是強有力的軍隊,和絕不服輸的態度。納爾遜精神,大陸制衡,以及光榮孤立使英國有良好的環境。而毛子的的戰戰戰也是保證一個相對安穩的環境

㈧ 英國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崛起的原因條件和過程

當我們把我們的話題界定在」大國崛起」的這個范圍上的時候,關於這個話題的兩個爭論立刻就會出現:什麼是大國以及崛起的真正的本質是什麼.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構成了本文探討英國崛起的因素的前提.一、大國崛起的一般性假設1、權力是衡量大國的最重要的標志。對於這個假設我們還需要界定什麼是權力。在國際關系中關於權力的爭論是可以追述很久遠的,首先是現實主義者把權力傾向於軍事力量,新自由制度主義者則認為權力是一個行為體促使其他行為體做他原本不會做的事的能力,特別是新自由制度主義者的代表人物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在他們和合著《權力和相互依賴》中明確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筆者認為權力傾向於我們現在所說的「綜合國力」即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和外部的影響力的總和。2、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實質上是它內部力量的一個外延。崛起是指一個國家持續性的獲得地區性或者是全球性的霸權和影響力。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自己內部的力量那麼它在世界的舞台上肯定是沒有影響力的,也就談不上崛起。比如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個國家的崛起的過程,金和銀像水一樣的流入最後又像水一樣的流出,國內沒有什麼像樣的產業。這樣的國家的崛起肯定是有特定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歷史機遇,這樣國家即使是崛起了那麼它的崛起也肯定是不持續的。3、最後,筆者認為是一個國家內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外交政策是一個國家崛起的關鍵的因素。沒有一個合理的外交政策就不會是國內的各種力量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應有的作用,也不會使國際形勢促進國內的發展。比如,中國的閉關鎖國的外交政策和中國近代的屈辱有著密切的聯系;二戰前期,各國的綏靖政策對二戰的爆發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外交政策的不恰當不合理會是一個國家喪失重要的發展時機,有的時候甚至會造成國家和民族的災難。二、關於英國崛起的分析(一)英國崛起的國內因素的分析既然我們認為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實質上是內部力量的一個外延,那麼我們首先就要從其內部探討其崛起的因素.1、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關於英國的地理位置在美國的軍事學家、海權論的代表人物馬漢《海權論》中寫的特別的確切:如果一個國家處於這樣一個地理位置,即用不著被迫在陸地上奮起自衛,也不會被引誘在陸地上領土擴張,那麼由於其面向大海的單一性,相對於四周是陸地的國家就具有了一種優勢,英國相對於法國和荷蘭就具有這種優勢。英國由於距離歐洲大陸不進不遠,可以避免歐洲大陸的紛爭自由的進行國內的發展,可以自由的進出公海,又有力的控制著一條重要的交通運輸通道----英吉利海峽,種種優勢使得英國的地理位置獨一無二。2、穩定的政治環境。英國穩定的政治環境可以使英國保持國內政策的連續性,可是實現國家的長遠的發展戰略,而不至於使國家的政策隨著政治動盪的環境朝令夕改。英國最早確定了憲政制度,1688年光榮革命後確立的君主立憲制度被稱為「議會之母」,政治制度的確立和穩定為國內的發展保駕護航。除此以外,英國具有島國的特性,推行漸進、連續的政策,注重慣例和傳統,形成了一部不成為的憲法。正是這些特性使得英國避免了法國大革命那樣激進的變革。3.國內積累、重商主義、殖民地。英國從一個小小的島國最後發展成一個日不落帝國,其實是它內部力量的一個外延的過程。英國在18世紀60年代完成了工業革命,國內積累了大量的工業產品,同時由於英國國土的面積狹小,資源短缺,迫切需要廉價的原料產地和廣闊的商品市場——殖民地。但是英國的殖民地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地有很大的不同,英國經濟的發展觀念很快的由貨幣平衡論發展為貿易平衡論,由赤裸裸的掠奪金銀轉變為通過貿易交換商品來獲取經濟增長。於是英國對外擴張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通商,開放殖民地國家的市場,與英國可以進行自由貿易。(二)英國崛起的外部因素及其外交政策的分析.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真正偉大的民族決不屑在國際舞台上扮演一個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在國際舞台上扮演一個頭等角色,而一定是一個獨一無二的角色.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英國在國際舞台上的獨一無二的因素。離岸平衡手的角色。馬漢在其代表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中這樣寫到:「英國的主宰地位主要是因為由於它能作為爭執中的第三方,作為一個平衡器起到一個決定因素的作用,英國之所有具有這樣的能力是因為島國的位置大大加強了它的防衛能力,使之集中精力發展工商業,避免戰爭的滋擾。」這與國際關系理論中進攻性現實主義米爾斯海默在其代表作《大國政治的悲劇》中的觀點不謀而合:英國和美國在國際關系中都扮演了一個「離岸平衡手」的角兒。大陸均勢的外交政策。英國史學家塔斯布斯說過這樣一句話:歐洲不論上演什麼悲喜劇,均勢是永遠的鑰匙。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主要表現為通過維持和左右兩個實力大致相當的集團互相制約和抗衡,避免歐洲陷於任何一個大國或國家集團的支配和控制下。在局勢相對穩定或不明朗的情況下,英國對歐洲事務盡量保持「超脫」態度,在均勢遭到破壞或受到嚴重的威脅時,給與抗衡者以支援。歷史上的路易十四、拿破崙法國挑戰過均勢,歷史上的威廉德國、希特勒挑戰過歐洲的霸權但是無一例外都失敗了,很大程度上就是英國大陸均勢政策。三、英國崛起的歷史追述16世紀的爭霸。1500年左右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個小國揭開世界近代史的大幕,整個世界開始連為一體,各大洲也開始打破了相對隔絕的狀態。1580年西班牙用武力兼並了葡萄牙,繼承了葡萄牙的海外產業和殖民地,短暫的處於獨霸世界海洋的巔峰。英國自知與西班牙力量懸殊,直接與其進行軍事對抗無異於螳臂當車,於是鼓勵民間的力量劫掠西班牙的航船,其中比較有名的海盜有霍金斯、德雷克等。另一方面利用歐洲大陸上的國家與西班牙作對,比如支持尼德蘭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統治,支持法國的胡格諾教派反抗西班牙庇護的法國天主教,在比如在歐洲比較有名的三十年戰爭中,英國讓自己盡量直接出兵介入戰爭中去,同時也支持法國反對西班牙加入的哈布斯堡王朝。17世紀的爭霸。隨著西班牙的衰落,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荷蘭漸漸地崛起了。英國對付荷蘭主要是通過三次英荷戰爭實現的。第一次英荷戰爭(1652—1654)主要是英國頒布了《航海條例》規定:凡是運往英國及其殖民地的商品都要使用英國的船隻或者是商品生產國的船隻。第三次英荷戰爭,起因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企圖兼並荷蘭,英國於是聯合法國對抗荷蘭。英國主要是在海上攻擊荷蘭,而法國主要是在陸地上進攻荷蘭,後來英國由於國會削減戰爭的經費於是與荷蘭單獨的媾和,並且簽訂了《威斯敏斯特和約》,於是英法同盟關系破裂。法國與荷蘭還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戰爭,英國這在一旁袖手旁觀。18世紀的爭霸。18世紀主要是英法兩國的較量,隨著法國的崛起,英國同樣聯合了歐洲大陸上的國家制衡法國。1702年到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英國聯合奧地利、普魯士加入到反法同盟當中去。在1756年到1763年的,英法七年戰爭中英國同樣利用普魯士與法國對陣。到後來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結束,拿破崙開始了對外的擴張,英國積極地組織了歐洲大陸上的其他國家組成七次反法同盟,遏製法國。戰爭結束後,歐洲各國簽訂了有名的《維也納和約》,確立了大陸均勢。可以說,戰爭了法國之後,英國牢牢地掌握住了海洋霸權,並且稱霸了一個多世紀。不管我們從那裡角度來看英國爭霸的歷史,其中有一點是很明確的英國不斷變換著同盟的夥伴和競爭對手,歐洲大陸上的弱小的國家永遠是自己聯合的對象,而那些試圖挑戰歐洲霸權的國家則是自己制衡的對象。也就是那句老話: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㈨ 英國近代史的開端

17 世紀中期至20 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發展,直至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歷史。我國史學界一般以17 世紀中葉的英國革命作為英國近代史的開端。英國革命的前提條件至少要追溯到前一個世紀。16 世紀,都鐸王朝的兩位傑出君主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一世確立和維護了英格蘭王國的統一和獨立。經濟中的資本主義因素,因海外貿易和圈地運動的發展而不斷擴大。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成為最強大的社會階層。進入17 世紀後,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同入主英國的原蘇格蘭的斯圖亞特王朝的沖突日益尖銳,最終導致了被西方學者稱作「大叛亂」的革命。英國革命在外表上是一場宗教戰爭(「清教徒革命」),其實質是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權,其結果是建立起新型的貴族政治和君主立憲制。在革命期間,英國征服了愛爾蘭,並控制了蘇格蘭。170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國會合並,實現了政治統一和境內貿易自由。1800 年,不列顛聯合王國正式合並愛爾蘭。但愛爾蘭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從未停止。
1688 年光榮革命後,英國享受著長期的國內和平,社會經濟獲得長足的發展。對外,經過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和拿破崙戰爭(合稱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英國戰勝了主要對手——法國,獲得並鞏固了海上霸權。市場需求的擴大引起了工業技術乃至產業結構的革命。這場工業革命在形式上是漸進的,從18 世紀60 年代到19 世紀30、40 年代前後歷經近一個世紀,但就其本質和後果而言,乃是歷史大飛躍。它使英國首先步入工業化社會。工業革命使英國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兩個新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誕生了。早在18 世紀下半期,工業資產階級就掀起了以爭取選舉權為目的的激進運動。從19 世紀30 年代起,他們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並藉助工人階級的支持,節節戰勝土地貴族,通過一系列改革,如1832年、1867 年和1884 年擴大選舉權的國會改革以及文官制度改革等,消除了上層建築中腐朽過時的部分,最終在20 世紀初使英國建立起現代資產階級民主政治。
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過程充滿了苦難,遭到工業資本剝奪的手工工人奮起斗爭,從毀壞機器的盧德運動發展到聲勢浩大的爭取政治權利的憲章運動。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在斗爭中形成。工業革命完成後,合法斗爭成為工人運動的基本特徵。工會運動和工聯主義在19 世紀中後期佔了支配地位。此後,社會改良主義有決定性的影響。19 世紀中、後期,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繁榮的國家,有「世界工廠」之稱。英國的海外殖民活動曾因北美殖民地的獨立而受到打擊,一度踟躕不前,但在工業革命後,獲得了更大的動力。英國打著自由貿易的旗幟,向全球擴張,建立了最大的殖民帝國。
在歐洲國際舞台上,英國憑借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海上霸權,長期採取「光榮孤立」政策,不與任何大國結成持久的、有約束的同盟,而是竭力維持、利用和操縱歐陸國家間的均勢。19 世紀末到20 世紀初,英國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開始出現相對衰落的跡象。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受到嚴重的挑戰。美國和德國的工業生產都超過了英國。由於在商業、殖民地和海上都遇到激烈的競爭,英國被迫放棄「光榮孤立」政策,與法、俄結成協約國,最終被拖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在近代歷史上,英國對世界文明有極其重大的貢獻。17 世紀的英國革命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型,革命後形成的政治制度成為各國競相效仿的楷模。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人類從此開始了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歷史飛躍。幾個世紀里,英國產生了璨若群星的文化名人,如科學家牛頓、達爾文,哲學家培根、霍布斯、洛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馬爾薩斯,文學家拜倫、狄更斯,社會主義思想家歐文等。英語逐漸成為國際交往的通用語言,對世界文化的交流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㈩ 世界近代史為什麼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因為英國是新航路開辟之後最早的稱霸海洋的一個國家。而且又是第一個建立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國家。

閱讀全文

與英國在近代史為什麼會興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的音樂漢字怎麼哼 瀏覽:553
義大利留學去哪個城市好 瀏覽:266
英國塔橋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560
越南相當於中國哪個省的大小 瀏覽:548
如何評價越南小伙 瀏覽:379
中國房地產高價持續多久 瀏覽:693
驚喜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529
英國留學什麼年齡好 瀏覽:455
印度粗糖怎麼熬 瀏覽:386
中國移動卡如何增加流量 瀏覽:689
義大利的警察是什麼 瀏覽:618
晚安的印度語怎麼寫 瀏覽:54
印尼巴士怎麼看全程 瀏覽:611
越南有多少人姓馮 瀏覽:687
中國外交部能提供什麼幫助 瀏覽:723
英國人有多少國籍 瀏覽:986
印尼的駕駛本過回國內得多少錢 瀏覽:784
越南國旗為什麼模仿中國國旗 瀏覽:263
印度攪棒是什麼 瀏覽:309
伊朗有什麼厲害球員 瀏覽: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