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誰知道老外是如何看待圓明園被毀的
你看看這篇文章:
《就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維克多·雨果 (法)
先生:
您徵求我對遠征中國的意見。您認為這次遠征是體面的,出色的。多謝您對我的想法予以重視。在您看來,打著維多利亞女王和拿破崙皇帝雙重旗號對中國的遠征,是由法國和英國共同分享的光榮,而您想知道,我對英法的這個勝利會給予多少贊譽。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請往下讀吧:
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跡。這個奇跡叫圓明園。藝術有兩個來源,一是理想,理想產生歐洲藝術;一是幻想,幻想產生東方藝術。圓明園在幻想藝術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農神廟在理想藝術中的地位。一個幾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產生的成就盡在於此。和巴特農神廟不一樣,這不是一件稀有的、獨一無二的作品;這是幻想的某種規模巨大的典範,如果幻想能有一個典範的話。請您想像有一座言語無法形容的建築,某種恍若月宮的建築,這就是圓明園。請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銅,用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給它上上下下綴滿寶石,披上綢緞,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造城樓,裡面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琺琅,飾以黃金,施以脂粉,請同是詩人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再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加上成群的天鵝、朱鷺和孔雀,總而言之,請假設人類幻想的某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那就是這座名園。為了創建圓明園,曾經耗費了兩代人的長期勞動。這座大得猶如一座城市的建築物是世世代代的結晶,為誰而建?為了各國人民。因為,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於人類的。過去的藝術家、詩人、哲學家都知道圓明園,伏爾泰就談起過圓明園。人們常說:希臘有巴特農神廟,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斗獸場,巴黎有聖母院,而東方有圓明園。要是說,大家沒有看見過它,但大家夢見過它。這是某種令人驚駭而不知名的傑作,在不可名狀的晨曦中依稀可見,宛如在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瞥見的亞洲文明的剪影。
這個奇跡已經消失了。
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另一個強盜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模的劫掠,贓物由兩個勝利者均分。我們看到,這整個事件還與額爾金的名字有關,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憶起巴特農神廟。從前對巴特農神廟怎麼干,現在對圓明園也怎麼干,只是更徹底,更漂亮,以至於盪然無存。我們所有大教堂的財寶加在一起,也許還抵不上東方這座了不起的富麗堂皇的博物館。那兒不僅僅有藝術珍品,還有大堆的金銀製品。豐功偉績!收獲巨大!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這就是這兩個強盜的故事。
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在我們眼中是野蠻人。
這就是文明對野蠻所乾的事情。
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不過,我要抗議,感謝您給了我這樣一個抗議的機會。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於人者的過錯;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
法蘭西帝國吞下了這次勝利的一半贓物,今天,帝國居然還天真地以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圓明園富麗堂皇的破爛拿來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乾乾凈凈的法蘭西會把這份戰利品歸還給被掠奪的中國。
現在,我證實,發生了一次偷竊,有兩名竊賊。
先生,以上就是我對遠征中國的全部贊譽。
維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於高城居
㈡ 「圓明園」被毀前罕見照,初次在英國曝光,網友:不當壁紙可惜了,為何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這使得我們留下了不少古典藝術,其中就包括中國的古典園林藝術。而在這些園林景觀中,圓明園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前蘇州以一處著名的園林景觀出名,它由圓明園及其附園長春園和萬春園組成,所以我們也將它叫做圓明三園。而在圓明園裡面一共有一百五十餘處景觀,後世之人也將其稱作是「萬園之園」。
不得不說,落後就會挨打,這句話是永恆的真理。當時的中國就是因為發展較為落後,才使得祖國遭到了西方列強的入侵,而圓明園這一藝術奇觀我們也沒能守護住。
㈢ 英國人怎麼知道圓明園的
因為當時有一個英國來的一個使者,參觀了圓明園,當時那個使者就十分想吞掉這個圓明園,也正因為這個使者,英國才知道了圓明園(註:當時的清朝閉關鎖國,是嚴禁外國人進入北京城的)
㈣ 英法兩國對火燒圓明園持什麼態度怎樣教育下一代
圓明園
此園原為雍正皇帝為皇子時的賜園,待其即皇位以後擴建為離宮,乾隆二年(1737年)再次擴建,乾隆十六年(1751年)和三十七年(1772年)先後又附建長春園和綺春園,合稱圓明三園。它坐落在西郊海淀鎮之北,周圍泉眼叢聚,草豐樹茂,是絕好的造園之地。三園共佔地350餘公頃。園內成組的建築群有一百二十三處,被譽為「萬園之園」。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圓明園慘遭劫掠焚毀。
圓明園三園地勢平坦,所以造景大部分是聚水而成景、因水而成趣的水景園。具體講,圓明園有三大景區。即中部的前湖後湖景區,包括正大光明殿所在的宮廷區以及前湖、後湖沿岸的九島。每個島都有一組標題的景點,最大的一處稱「九洲清晏」,即取「禹貢九洲」的含意,象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環繞後湖的東、西、北三面,形成一圈外圍景區,在這區裡布置了小園林集群,如眾星捧月般地簇擁著中央景區。外圍景區內容十分豐富,包括有祭祖的安佑宮、城堡式佛寺舍衛城、模仿商業活動的買賣街、藏書的文源閣、聽戲的同樂園、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杭州西湖的「麴院風荷」、仿紹興蘭亭的「坐石臨流」、仿廬山的「西峰秀色」等。第三景區為東部的福海景區,即以福海的大水面為中心,湖中有三個島嶼鼎列,以象徵傳說中的東海三仙山。湖岸布置了與水有關的二十處景點。此外,在圓明園的北宮牆外,尚有後來增建的一條狹長的景區,主要表現水村野居的風光。
長春園是圓明園的附園,在圓明園的東側。此園分為南北兩個景區。南區以淳化軒一組為主體建築,周圍湖島布置了十個景點,皆因地制宜,因水成景,如茹園、鑒園、獅子林、海岳開襟、玉玲瓏館等。北區為一橫長地區,區內布置了六幢歐洲18世紀巴洛克風格的宮殿式建築,名為諧奇趣、蓄水樓、養雀籠、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俗稱西洋樓。這些建築的體形及立面上的柱式、檐口基座、門窗細部俱為歐式建築作法,但細部雕飾也摻雜了中國式的紋樣。建築前還配有人工噴泉。西洋樓建築是歐洲建築文化第一次傳入中國的完整作品,也是歐洲與中國兩大園林體系首次結合的創造性嘗試。
綺春園也是圓明園的一個附園,是多座私家小園合並擴建而成的,共計三十景。總體布局不拘泥一定章法,但更富於自然情調。景與景之間疏密相間,水系也比較錯綜復雜,形成小巧玲瓏的格局。
綜觀圓明三園可知其造園之骨架在於理水,通過人工巧構,安排出大、中、小的湖泊群,同時互相串通,形成水系。水系之外又配以陸地游覽線,再加上假山土阜的障景作用,把全園分劃成山復水轉、層層疊疊近百處的自然空間,為開拓各類園林意匠構思創造了條件。建築群體組合都以組景為目的,每一景點皆為一個小型園林,因此形成「集錦式」的規劃形制。圓明園的單體建築設計打破了傳統官式的束縛,廣征博採地方民居形式及刻意求新的體型,小巧素雅,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圓明園中還選用大量花木植物,移植馴化一部分南方植物,花季搭配,造成繁花似錦、四季如春的生態環境。
圓明園遺址位於北京海淀區頤和園東,海淀鎮北,原為清代大型皇家御苑,與附園長春園和綺春園合稱「圓明三園」,佔地約345公頃。目前園中西半部沿未開發,主要開放了東部園景,開放面積200多公頃。
殘存的大水法是圓明園遺址的標志。此處原是聞名遐邇的「西洋樓」——園林化的歐式宮苑,將中國園林藝術與西式建築巧妙地融在一起,中西合璧,成為建築史上的經典。遺憾的是,西樣樓以木結構為主,在1860年英法聯軍的罪惡之火中焚燒殆盡,唯一殘存的大水法因其為石制而得以倖存。這兩根依然不失精美的大石柱經蒼桑,巋然不支,令人感慨萬千。
園內還有介紹圓明園歷史的圖文資料展室;按原貌復制而成的「圓明園」微縮的模型;以及曾是皇家娛樂處——迷宮。據說當的迷宮的游戲規則是:皇上坐在迷宮中心,眾宮女從周邊打著燈往前跑,誰最先跑到皇上身邊誰就能得賞。現在遊人的興趣則在:從入口進,七拐八繞,終於找到出口。
曾經笑傲萬園的璨燦的圓明園建築已經萬劫不復,所剩的除了殘碑傷石,更多的是對往昔的沉思,各永遠不會飛煙盡的自然山水。這是圓明園遺址最獨特的風格:洗盡鉛華,凝重質朴,笑看山水,淡以致遠。
圓明園遺址仍保持水景園特色,園內遍布水域,大小河道把大面積的「福海」和規模稍遜的「後湖」,以及眾多小塊面聯結成完整的河湖水系,襯以聚土而成的山崗、島堤和荒石,別有秀色,仍是今人所愛之園。特別是附近清華、北大等高校名府中的莘莘學子,課余經常騎車到此,觀水賞月,體味園中不盡的底蘊——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圓明園遺址
「假若你能幻想神仙也和常人一般大小,此處就可算做仙宮樂園了。 」1860年10月,一個英國隨軍牧師跟著英法聯軍踏進北京圓明園時 ,情不自禁地驚嘆,「我從未見過一個景色,合於理想的仙境,今日方算 開闊眼界。」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北郊,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便是燕人游覽之地。遼代以後,皇室和達官貴人紛紛在此佔地造園,作為避暑遊憩之所。
1684 年,康熙命葉陶在清華園舊址上建「暢春園」,作為「避喧聽政」之所, 1709年又開始營建圓明園,作為皇四子胤禎的賜園。「圓明」乃「圓 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而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取恪守圓通中庸 ,聰明睿智之意。胤禎繼位後,於1725年開始大規模擴建圓明園,增 修亭榭樓宇,引水架橋,鑿池造山,使其成為兼有「宮」和「苑」雙重功 能的離宮型皇家園林。自雍正始,園居成為一種宮庭風尚,皇帝年初朝賀一過就移居園宮,直到冬至天壇祭天前才回大內,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園中度過。
園中由雍正題署的建築群有28處,其中長春仙館是皇太子弘 歷讀書習文的地方。弘歷即位後,圓明園擴建進入全盛時期,在他主持下 ,圓明園東北建「長春園」、東南建「綺春園」,三園共建景點100餘 處,因三園均由圓明園總管大臣管轄,故此三園後來通稱圓明園。 圓明三園成倒品字型鼎立,總面積350公頃,內有橋梁百餘座,風 景群100多處,樓台殿閣等建築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比故宮還要多 1萬平方米。三園外圍約10公里,圍牆約2萬延和(因多為雙層圍牆) ,規模極大,號稱萬園之園。圓明園從始建到被毀歷五世150年的修築 ,成為三山五園之首。
這個被乾隆譽之為「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游之地無以逾此」的園林傑作,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園林發展史上,都不愧 變一顆璀燦的明珠。
就是這么一座美麗如仙境的大型皇家園林,歷史上的某一天卻化為廢 墟……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憤慨地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 個搶東西,一個放火。……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 1856年10月,英國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10月6 日,法軍攻佔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投福海自殺,次日,英軍到。在圓明園無數珍寶面前,他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目光迅速變得貪婪無比。
於是,對園內珍寶開始了明火執仗的疫狂搶劫,據《泰晤士報》隨軍記者 報道:他們「誰也不知道該拿什麼東西。為了金子而把銀子丟了。無價的瓷器和琺琅瓶因太大不能運走,竟被打碎。」他們的營帳里堆滿了搶劫來的珍寶,這些珍寶有的被現場拍賣,有的則被作為禮品獻給英國國王和法國皇帝。
現在,英法博物館里收藏的中國文物有許多就掠自圓明園,如英國「大英博物館」里的晉代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的唐人摹本、法國 「國家圖書館」藏的沈源、唐岱的《圓明園四十景圖》等等。
為掩蓋劫掠 罪行,10月18日,3500多名英國士兵在圓明園內到處縱火,大火一直燒到19日,熊熊火光染紅了北京城的上空。這是世界文化史上空前 的浩劫。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在風中搖搖欲墜的圓明園又一次遭到浩劫,強盜們四處搜尋殘存的珍寶,最後又是一把大火。圓明園,這座世界園林藝術的絕作,終於轟然倒塌,淪為一片廢墟,只剩些殘坦斷壁兀立遺址,野蒿荒草隨風搖晃,似乎是在向前來「憑吊」的後人們訴說著侵 略者的罪行
㈤ 在英國公開的黑白照中能看出,被燒毀前的圓明園是什麼樣
時代變了,風景也就變了,後人僅能從前人的只言片語、以及殘存的遺跡中遙想當年盛景。曾幾何時,圓明園還是一座與紫禁城地位相當的皇家園林,這是清朝6代皇帝耗費150多年心血打造而出的,早在雍正時代,這里就被作為「廈宮」,成為了一處在炎炎夏日消暑納涼的好去處。可是,被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卻被英法聯軍的一把大火燃燒殆盡,如今映入眼簾的,只是一個充滿斷壁殘垣的廢墟罷了。
不過,有一個英國人卻在洗劫圓明園之前拍下了一張照片,而這張僅存的黑白照,也被拍出了177萬元的高價。其實,圓明園被毀後,慈禧太後曾進行了大規模的「擇要重修」,但遺憾的是,修復工程卻因財力枯竭而被迫停工了。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一時之間,無論是洋人、盜匪、還是八旗兵丁,都對圓明園伸出了罪惡之手,他們推倒建築、搬走磚瓦、砍伐古樹,將這個奄奄一息的皇家園林,徹底摧毀。
㈥ 圓明園並非英法聯軍燒的英國人說出什麼真相
圓明園是我國非常著名的皇家園林,它標志著清朝時期國家的富有。但是在清朝末年,八國聯軍入侵我國,不進搶奪走了大量的文物,而且一把火燒了圓明園。這場大火燒了幾天幾夜,對於這場歷史的羞辱,我們一直沒有忘記。圓明園雖然後來經過還原,但是都沒有原來的富麗壯觀了。
後來,人們對英國士兵為什麼這么做給出了一個答案,原來在當時清政府俘虜了一批英國士兵,對他們進行了殺害。這讓英國人感到非常的憤怒,所以他們就想給中國人一個教訓。可是聽到這樣的答案,許多網友憤怒地表示,難道外國列強侵入我國,我們只能束手就擒?英國人這種說法簡直就是野蠻人。
㈦ 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事件概要
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事件發生後,為什麼還要將園林燒毀?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清代的大型皇家園林。圓明園坐落在北京的西北郊,與頤和園相鄰。因為圓明園與長春園、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
不管是什麼原因,英法聯軍燒毀圓明園對我們來說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么宏偉的建築被焚毀,的確令我們心痛。㈧ 現在的英國人是怎樣看待火燒圓明園的
英國法國人他們應該會覺得很驕傲。但是做為中國人應該要感到憤怒
㈨ 英國人說圓明園並不是英法聯軍燒毀的,這句話可信度高嗎
即使把我國所有聖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雨果
眾所周知,在中國歷史數千年的歲月長河中,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文化遺產,有的經歷歲月洗禮還依舊尚在,而有的遭受戰爭摧殘,以至於體無完膚,今天筆者講的便是,有著「萬園之園」之稱的清代園林,被燒毀的真相
咸豐是清朝封建統治最後一位皇帝,道光二十六年被立為儲君,而值得一說是,咸豐皇帝這個人,一向比較自大,並且由於在位期間,國力強盛並不畏懼其他,英國人曾派遣使節前往談判,但是因為種種原因,被咸豐皇帝直接下令逮捕,並處以極刑,也因為這樣的行為,成為當時英軍的痛,雖然入侵北京,咸豐已經逃脫,但是為解心頭之恨,進而火燒圓明園,而就這樣的真相說出,讓咸豐皇帝背「黑鍋」,也實屬荒唐至極令人氣憤不已,對此你們怎麼看這件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