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非常害怕歐洲統一,為何當年還要加入歐盟
這個問題非常的難以解答,但是我們知道,因為最近英國脫離歐盟投票鬧得沸沸揚揚。英倫三島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外號攪屎棍。在最近顯示的投票當中,51.9%支持脫歐,48.1%反對脫歐。而且英國和歐洲那些國家的局勢簡直就是亂七八糟,我們看地圖都知道歐洲國家簡直就是亂如麻,就是單單的英國和歐洲扯皮的故事甚至都可以編一本長長的紀實。
英國在1972年正式成為歐共體的成員,之所以能進來,是因為美國發現自己單個單的和蘇聯對打有點吃不消。沒辦法他們這種資本主義國家只好統一戰線,放下自己的小算盤。讓英國加入歐盟前身歐共體,也是埋下了伏筆。直到今天我們知道英國開始脫歐!預知後續詳情,請看明年,後年、大後年甚至往後的英國新聞。
報道者——「歐盟」!
Ⅱ 英國軍隊的構想
冷戰結束後,世界特別是歐洲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為了適應這種變化,1990年7月,英國國防部發表了題為《改革選擇方案》的政策性文件,1991年7月,公布了題為《防務預測報告一90年代及其以後的英國國防》的國防白皮書;爾後,英國海、陸、空三軍又制定了本軍種的軍事改革計劃。這些文件分析了英國面臨的國際安全環境和各種威脅,提出了英國軍隊建設的構想。
制定新的軍事戰略,為軍隊長遠建設提供指導方針根據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世界和歐洲政治、軍事戰略形勢的變化,英國於90年代初提出了新的軍事戰略——「應變選擇」戰略。英國軍事領導人認為,英國在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面臨的國際安全環境的特點是:總的來看,全球性戰爭已「極其遙遠」,世界形勢將繼續朝著緩和的方向發展,所受到的現實軍事威脅減少;但地區性不穩定因素將不斷增多,局部沖突此起彼伏、分布廣、動因復雜、難以解決。英國政府強調,在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內,它仍面臨著不可忽視的威脅:一是前蘇聯遺留下來的大量核武器的常規武器依然存在,今後獨聯體形勢一旦發生逆轉,戰爭的陰影就會重新籠罩英倫三島;二是核生化武器、彈道導彈和高技術武器的擴散,會威脅英國的海外利益;三是東歐地區經濟困難、政局不穩、民族矛盾加劇,可能危及整個歐洲的安全與穩定;四是國內威脅,即北愛爾蘭共和國的分裂和恐怖活動。英國受到的外來威脅有以下特點:從威脅的性質上看,已由「現實」變為「潛在」,由「公開」變為「隱蔽」,由「明確」變為「不確定」;從威脅的數量上看,從單一的前蘇聯和華約轉向「多元化」;從威脅的產生地區看,從歐洲轉向世界各地,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廣大地區;從威脅的程度看,由「危及民族生存」變為「危及國家安全利益」。「應變選擇」戰略的基本點是:以集體防務為主要支柱,以戰略核力量為後盾,以常規力量建設為重點,強調質量建軍,調整組織結構,把英軍建設成「少而精,機動靈活,訓練有素,裝備精良,適應性強,具有快速反應能力、應付各種危機的能力和對付突發事件能力的強大軍隊」。 由過去側重保持軍隊數量轉為強調提高軍隊的質量,建設「精乾的」常備軍和「具有威懾作用的」戰略核力量。在防務指導方針上,強調英國本土的安全與歐洲大陸的安全與穩定「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維持北約存在的同時,加強自主防務;在防務安排上,承擔北約的集體防務義務,參與解決地區性沖突,防止核生化武器擴散,推動軍控進程。在軍事部署上,壓縮駐德兵力,平時將主要兵力部署在本上,戰時派出快速反應部隊實施機動作戰。在主要作戰對象上,由過去的蘇聯,轉而應付多種威脅,特別是地區性沖突。在作戰方針上,將以「防禦一反應」為主轉為以「干預」為主,強調機動作戰。在戰場准備上,將以歐洲為主變為全方位作戰,重視應付突發事件。
根據「防務職能」,確定軍隊兵力規模英國根據軍隊職能確定軍隊員額的程序分四步:首先是明確「防務職能」。1993年英國國防白皮書規定,英軍有三項「防務職能:
第一,在沒有嚴重外來威脅的情況下,確保英國及其屬地的安全。這就需要英軍隨時隨地處於高度戒備狀態,時時刻刻密切監視和警戒英國的領海、領空,隨時向美國政府提供充足的軍事力量。
第二,對付針對英國及其盟國的重大外來威脅。英國仍然是北約的成員國,必須繼續為北約軍隊的「快速反應主體防禦和擴充部隊」非出貢獻。
第三,通過「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促進英國更為廣泛的安全利益。其次是規定「政策領域」。根據上述三項「防務職能」,英國規定了11個「政策領域」,即核威懾、英國平時的安全與領土完整、北愛爾蘭問題;附屬領地平時的兵力部署、對附屬領地的增援、其他任務、北約快速反應部隊、北約主力防禦部隊、北約增援部隊;地區安全(平時活動與部署)和地區性沖突干預。其中,第一項「防務職能」包括五一6個「政策領域」,第二項職能包括第7~9個「政策領域」,第三項職能包括最後2個「政策領域」。
再次是區分「沖突類型」。英軍將可能捲入的沖突分為6種類型:
(1)對英國政府的軍事支援,如增援北愛爾蘭,對付恐怖活動等:
(2)對本上安全的內部或外部威脅;
(3)對北約盟國的大規模突擊或進攻;
(4)北約捲入的有限地區性沖突;
(5)不針對北約,但對歐洲安全、國際安全和英國在其他地區的利益有較大影響的嚴重的沖突;
(6)其他軍事援助活動和目的有限的軍事行動,如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等。第一、二種屬於第一大職能,第三、四種屬於第二大職能,第四、五種屬於第三大職能。
最後是根據「軍事任務」和「力量要素」計算所需的總兵力。每個「政策領域」又分為若干項具體的「軍事任務」,總共50項。根據「沖突類型」和「軍事任務」,英軍將所需的武裝力量區分為26個「力量要素」。陸軍的炮兵、工兵、裝甲兵部隊以1個團為1個「力量要素」單位,步兵以1個營為1個單位;海軍以1艘航母或1艘兩棲攻擊艦。五艘戰略核潛艇或1艘核動力常規潛艇為1個單位;空軍以三架主要作戰飛機(如「旋風」F3飛機等)為1個單位。根據每項「軍事任務」所需的「力量要素」單位數,就可累計出英國需要的軍隊總兵力。在計算所需總兵力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有些「力量要素」可遂行多種「軍事任務」,因而,可多次使用,可重復計算;二是某些「力量要素」屬專用軍事力量,只能遂行一種任務,不可重復計算。英軍根據上述方法計算出來的、到對世紀初應該保持的軍事力量包括:65個陸軍航空兵團,10個裝甲與偵察團,15.3個陸軍正規炮兵團,7個陸軍地方軍炮兵團,41個陸軍正規步兵營,46.2個陸軍地方軍步兵營,5.3個陸軍地方軍偵察團,12.6個陸軍正規工兵團,且是個陸軍地方軍工兵團;3艘航空母艦,35艘驅逐艦與護衛艦,7艘兩棲艦,萬艘掃雷艦,6艘輔助艦船,35個皇家陸戰隊突擊隊,4艘戰略核潛艇,12艘核動力攻擊潛艇;223架運輸、加油與救援飛機,6架空中預警機,3架「堪培拉」式PRg型飛機,48架「鷂」式飛機,40架「美洲虎」式飛機,27架「豬迷」式飛機,42個「輕劍」式防空導彈分隊,如90架「旋風」式F3型飛機,以及96架「旋風」式GRI型飛機。 推進數字化建設在未來戰爭中,信息戰將成為一種主導作戰樣式。為了打贏信息戰,為了能夠與裝備戰場信息管理系統和信息化武器系統的北約盟國軍隊實施聯合作戰,英軍已經或即將採取多種措施,推進數字化建設。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1995年10月,英軍成立了第一個數字化機構——地面指揮信息系統作戰需求辦公室。該辦公室主任是一名准將軍官,主要職責是:統一規劃戰場探測器材、通信設備和各種指揮信息系統的研究與發展,確保系統的標准化和通用性;對將被「嵌入」武器系統的信息裝置的研製工作實施監督,對「非機動式指揮信息系統」發展計劃的實施進行協調。英軍下一步將成立的數字化機構有兩個:一個是數字化軍事工作組,其成員為通信系統和指揮控制系統計劃項目的負責人,將代表用戶對要發展的系統進行審查和評定;另一個衛星系統綜合委員會,下轄陸軍指揮信息系統處和地面系統審查中心,主要職責是對發展各種信息系統提供保障和檢驗論證勤務。「軍數字化總綱」:1996年初,英國防部已頒發指導陸軍部隊逐步實現數字化的「英國陸軍數字化總綱」。根據該總綱,英陸軍將分三個階段逐漸實現數字化。在1997—-2001年的第一階段,將首先在作戰師的范圍內從縱向上,即從師司令部直到各基層分隊的作戰平台,都配備信息系統。然後在作戰旅的范圍內,裝備更多的「貼花」式戰場管理系統。此間,還要做兩件事:一件是指定1個旅擔負對某些信息系統進行大量裝備部隊前的檢驗性實驗任務;另一件是對「貼花」式系統進行演示試驗,以確定發展何種作戰平台上的一體化指揮控制系統。為了解決系統的通用性問題,英國將派代表到美國、德國、法國或瑞典去學習取經。第二階段為2001年至2007年。在這一階段,將全面建成戰場信息系統共用基礎設施,將有更多的「貼花」式系統進入戰斗支援部隊和戰斗勤務支援部隊,作戰平台將裝備一體化指揮控制系統。在第三階段的2007-2014年,將使陸軍的所有作戰部隊全部裝備戰場管理系統,使陸軍全部實現數字化。執行6項數字化計劃,第一項是對正在研製的系統的「全面審查」計劃。這一計劃涉及的系統有60多個,如「追蹤者」式偵察車、「多星」式戰場雷達系統等,目的是確保各系統具有通用性,能採集、處理、傳輸和使用各種信息。第二項是戰場信息系統共用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通過該計劃的實施,可建立從戰場最高指揮到塹壕士兵及各平行單位之間的、縱橫交錯的基本網路結構,最終建成數字化戰場。執行第三項計劃——戰場信息系統應用計劃的目的是,為上述共用基礎設施開發一批應用軟體。第四項計劃為作戰平台一體化指揮控制系統研製計劃。實施該計劃,不僅可使各個作戰平台上的作戰管理系統與外部的各作戰單元實現一體化聯網,還可大大提高戰場透明度和後勤保障能力。根據第五項計劃——通信系統開發計劃,將研製多種數字化通信系統,如「弓箭手」式戰術無線電台、「松雞」式作戰地域通信系統等。最後一項是技術保障計劃,它包括三項分計劃:一是旨在提高應用技術效用的研究分計劃,如研究作戰環境對戰場管理系統的影響與技術要求、作戰信息系統的脆弱性與安全保密、圖像傳輸的數字壓縮方式等;二是標准化分計劃,它要求利用「英國國防與陸軍綜合數字模型」,通過多次演示與論證,設計出戰場信息系統共用基礎設施的技術框架結構;三是作戰分析、模擬、建模和論證分計劃,據此將建立模擬實驗室,在各信息系統裝備部隊前對其進行試驗論證。
Ⅲ 英國是帝國主義為什麼能當五常
英國在二戰的時候,他是參戰國,並且它是反而法西斯的一個主要的力量,當時的雅塔會議決定了後來的世界格局,也就是後來的聯合國。當時的英國是參加會議的國家之一,但是如果仔細去想的話,美國不是帝國主義嗎?法國也是帝國主義啊,包括蘇聯,其實當時他也是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大國的沙文主義啊!每一個國家都會為了自己利益而去爭取
Ⅳ 一戰時期英國為什麼要參戰
不得不戰啊,那是帝國主義擴張合法化的時代,德意志那時候剛統一,那時候士氣正高,而且是領土擴張浪潮,打鄰國幾乎不需要理由,隨便編一個就行,法國剛被德國收拾完,割地賠款,再來幾次法國就沒了,當時單挑的話德國陸軍在當時基本是無敵的,但是,海軍不行啊,所以德國急需發展海軍,但是海軍的燒錢速度,你懂的,要是德國拿下了法國,不出十年,英國的海軍優勢盪然無存,到時候面對德國陸軍的登陸,誰能擋住?俗話說的好:英軍打死不登陸,登陸就打死。
既然必有一戰,那就趁對手沒那麼強的時候打唄,所以只能拉昔日仇敵法國一把,畢竟不在本土作戰能把戰損降到最低,所以英國就被迫參戰了,當時最不想打的就是英國,人家本來就是老大的地位,日不落啊,海上霸主啊,倫敦是世界貿易中心啊。
誰都想當霸主,可霸主只有一個,沒當上的拚命要上位,當上的拚命要保住位置,這就是帝國主義擴張時代的主旋律,要麼打,要麼被迫打,否則就沒有機會擴張了,看看現在的形勢,你覺得荷蘭還有機會統一尼德蘭地區嗎?
總之,就是英國人玩大陸均勢政策玩脫了,德意志崛起太快了,不得不戰
Ⅳ 為什麼英國要保留君主制
女王已經履行她的職責超過68年了,她認為這是對國家和英聯邦的責任。她和她的家人在履行國家職責的同時,還舉行了與古代騎士精神和自豪的民族歷史有關的有意義的儀式。
這對英國人來說是一筆不錯的交易。他們不用擔心自己的國家元首給外國領導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他們不必擔心女王會在宴會上做出不體面的事情,因為她/他從出生起就被訓練得很有禮貌。他們認識到伊麗莎白二世是世界上、英聯邦最高級的人物。
自相矛盾的是,女王還通過她的憲法職責,以一種具有深遠象徵意義的方式代表了議會(和民主)的至高無上。她是樞密院的首腦,是議會法案的橡皮圖章的負責人。因此,女王象徵著人民代表比這個國家裡最有特權的個人更重要。唯一凌駕於法律之上的人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一旦議會或大臣們做出決定,她就不能挑戰他們。這是很重要的。
Ⅵ 面對德國的軍事侵略活動,英國首相張伯倫為什麼要大力推行綏靖政策
英法低估了德國人的野心。英法認為德國人只是想奪回一戰前失去的權益,只要英法滿足德國人的要求就能安撫住德國,加上英法在德國周圍布置了嚴密的防禦封鎖體系,英法認為德國人是翻不了天的。可是英法沒想到的是德國人不僅突破了包圍,還把包圍圈裡的所有國家都給干翻了,尤其是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連一點作用都沒有發揮。德國人吞並奧地利走的是合法程序。奧地利人其實就是德國人,奧國全體居民投票同意合並,而蘇台德本來就是德國的,他們要求和德國合並,英法也很難阻止,畢竟德國不僅有大棒還有民意。英法執行綏靖政策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想要禍水東引,利用德國人來對付更危險和邪惡的蘇聯人。正是出於這個目的,所以英法對德國宣而不戰,故意縱容德國吞並波蘭,和蘇聯人直接相對,促成了蘇德戰爭。
Ⅶ 英國為什麼被美國駐軍
英國是美國的盟國,盟國之間互相駐軍是符合國際法的。美國在英國的駐軍並非強迫,而是經過英國批準的,是平等性質的軍事合作,和當年列強在半殖民地國家強迫駐軍是兩個概念。
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
829年英格蘭統一,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1649年5月19日宣布為共和國。
英國位於歐洲西部,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
Ⅷ 什麼是軍備競賽
維護地球和平之一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即將在2021年2月份到期,這是控制世界擁核大國進行軍備競賽的一個有利手段,也是繼《中導條約》之後遏制美俄展開全面爭霸賽的最後措施。所以該條約能否延期,怎麼延期就成了美俄爭論的一個焦點,令人糾結的是,美國不僅要求將俄羅斯新型武器納入該條約,還要求把中國納入該條約中來,對此中俄都說了一個詞——NO!
但如果美國玩弄地緣政治的野心一旦失控,把世界真的推向軍備競賽的那一刻,對不起,為了自身安全和利益,中俄都會奮起反擊,讓美國嘗嘗自己種下的苦果。
Ⅸ 英國的王室男性為何都一定要去當兵
英國的王室,尤其是國王,君主立憲制之後,雖然被縮減了大部分的權利,但憲法規定,世襲的國家元首,是國家的組成部分,是法院的首領,全國武裝部隊的總司令。
維護家族榮譽和王室榮譽,王室的男性子孫,是被要求或者主動要求參軍的。這也是證明王室和軍隊之間在歷史上的密切聯系,從來沒有斷絕。比如皇家空軍,皇家海軍,如果沒有王室的人參與,這種頭銜也算是浪得虛名。
王子參軍,會凝聚英國的愛國情懷。這是不爭的事實。不過在王室日漸式微的當代,王室成員也努力地保住王室的榮譽,在做著不懈的努力吧。
Ⅹ 華盛頓條約為什麼要限制英國、法國、日本發展海軍
這幾個國家是當時的海軍大國,為了防止軍備競賽。軍備競賽會拖垮實體經濟,蘇聯的解體一部分原因就是受軍備競賽的影響,導致經濟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