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時英國共有多少軍隊參戰
英國本土95%的陸軍空軍參戰,海軍全部參戰。澳洲,加拿大和印度等重多英聯邦國家當時嫡屬英國,均已參戰。
②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投入了多少兵力
蘇聯 7 000 000 3 450 000 5 750 000 —— 16 200 000 60 2∶1
美國 292 000 671 000 119 000 29 000 1 111 000 6.8 1∶2.3
英國 398 000 480 000 331 000 98 000 1 307 000 22.2 1∶1.2
法國 211 000 400 000 140000包括失蹤 —— 751 000 17.9 1∶1.8
德國 2 850 000 7 250 000 1600000包括失蹤 —— 11 700 000 68.8 1∶2.5
日本 1 553 000 305 000 303 000包括失蹤 —— 2 161 000 22.3 5.1∶1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參戰兵力及減員率
美國:參戰兵力1 400萬人,減員(指陣亡、傷員、失蹤,以下同)人數1 070 364人,減員率7.6%。其中陣亡佔25%,傷員佔61%,失蹤佔14%。)
英國:參戰兵力1 200萬人,減員人數1 233 796人,減員率10.3%。其中陣亡佔28%,傷員佔38%,失蹤佔34%。
前蘇聯:參戰兵力2 200萬人,減員人數12 000 000人,減員率52.2%。
德國:參戰兵力1 700萬人,減員人數9 900 000人,減員率58.2%。其中陣亡佔21%,傷員佔50%,失蹤佔29%。
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
第二次世界大戰共有5 700多萬人死亡。其中:
前蘇聯:死亡2 060萬人,是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
被納粹軍隊俘虜的前蘇聯士兵575萬人中有330萬人死於戰俘營。
波蘭:死亡600萬人,是受納粹摧殘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僅奧斯威辛等三個集中營被殺害的就有290萬猶太人。
德國:死亡730萬人,其中有士兵370萬人。
法國:死亡81萬人;南斯拉夫:死亡170萬人;美國:死亡38萬人;匈牙利:死亡42萬人;義大利:死亡33萬人,羅馬尼亞:死亡37萬人;荷蘭:死亡21萬人;希臘:死亡16萬人;芬蘭:死亡8.4萬人;保加利亞:死亡2萬人;挪威:死亡1萬人。此外,歐洲各國被希特勒分子殺害的猶太人和其他人種有500萬~600萬人;吉卜賽人被殺害50萬人。
在亞洲戰場,中國:死亡1 200萬人;日本:死亡180萬人。
兩次世界大戰有關數據
參戰國數目:61 持續時間:2 194天(6年) 中立國數目:6 參戰國總人數:17億人(佔世界人口80%) 戰爭中被打死的人數:3 200萬人 受傷人數:3 500萬人領土上進行過軍事行動的國家:40個 軍事行動區域的面積:2 200萬平方公里動員入伍人數:11 000萬人
③ 二戰英國一共有多少人口,多少軍隊,在世界各地方駐軍分別是多少,最好詳細點!!
國戰後初步統計傷亡2100萬,其中死亡1000萬,波蘭死亡了500多萬,其中絕大多數是平民,然而,蘇聯承受了最大的生命損失,在民族心理上留下了永遠難以抹去的陰影。戰後初步統計的數字,二戰人類共付出了2000萬蘇聯人,1000萬中國人,500萬德國人,230萬日本人,40萬美國人,26萬英國人,16萬義大利人的生命。1995年,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日,一些國家公布了新的傷亡情況(死亡人數)如下蘇聯2700萬(傷亡累計6000萬)中國1800萬(傷亡累計3500萬)德國680萬(軍人470萬,其中在蘇德戰場死亡350萬)日本234萬(軍人185萬,其中在中國戰場死亡45萬,在太平洋戰場死亡129萬,另有8.3萬被蘇聯紅軍擊斃)英國及其他不列顛國家45萬美國40萬(全部是軍人)波蘭630萬(基本上都是平民,其中300萬是猶太人)南斯拉夫,170萬法國81萬(36萬平民)義大利16萬羅馬尼亞37萬2005-5-315:30cnpjg二戰各國傷亡人數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浩劫。英法意等國傷亡人數比上次大戰少,但其他國家多的驚人。中國戰後初步統計傷亡2100萬,其中死亡1000萬,波蘭死亡了500多萬,其中絕大多數是平民,然而,蘇聯承受了最大的生命損失,在民族心理上留下了永遠難以抹去的陰影。戰後初步統計的數字,二戰人類共付出了2000萬蘇聯人,1000萬中國人,500萬德國人,230萬日本人,40萬美國人,26萬英國人,16萬義大利人的生命。1995年,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日,一些國家公布了新的傷亡情況(死亡人數)如下蘇聯2700萬(傷亡累計6000萬)中國1800萬(傷亡累計3500萬)德國680萬(軍人470萬,其中在蘇德戰場死亡350萬)日本234萬(軍人185萬,其中在中國戰場死亡45萬,在太平洋戰場死亡129萬,另有8.3萬被蘇聯紅軍擊斃)英國及其他不列顛國家45萬美國40萬(全部是軍人)波蘭630萬(基本上都是平民,其中300萬是猶太人)南斯拉夫,170萬法國81萬(36萬平民)義大利16萬羅馬尼亞37萬美合計
佔領法國時,德國動員141個師,兵力335萬,坦克2445輛,火炮7378門,戰機5446架
④ 請問二戰期間英國有多少軍隊,德國二戰期間一共損失800萬軍隊,而敦刻爾克30萬遠征軍就是英國的主力
英國是個島國,其軍隊組成,主要是海軍為主,其次是空軍,再往下才輪得到陸軍。而英國的陸軍主要分布在其廣大的殖民地,以駐軍的形式存在。而當時英國本土陸軍人數真不多,在歐洲家門口,那30萬說是主力一點不為過。
⑤ 問一句二戰英國有多少兵力,來自哪裡
總體數量明確而具體的數字不好查
當可以分開算,大致為以下幾個部分:本土軍和殖民軍以及聯邦軍,本土軍是二線的民兵和預備役部隊
殖民軍還要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對外作戰的正規軍,另外就是各殖民的地方軍如英印軍非洲各地的駐軍及徵召當地人組成的部隊,聯邦軍就是主要指加拿大和澳新聯軍以及南非,這是比較明確可查的例如北非戰場和諾曼底登陸後的加拿大軍團。再為你提供幾個戰場的資料,僅供參考。
北非戰場:為了對抗隆美爾軍團3個師的德軍,英軍先後投入16個師和10個旅,包括第英軍1,2,7,10裝甲師,第2,44,50,51,70步兵師,印度第4,5,10師。還有南非第1,2師,紐西蘭第2師(第4,5,6,8旅),澳大利亞第6,9師,這是在北非所出現的所有英軍番號。
遠東方面:1942年初英國在遠東的兵力只有第1緬甸師,師長是英國的斯科特Scott少將。這個師是1941年4月才組建的,士兵訓練不足,武器裝備低劣,而且緬甸士兵對英國殖民者有敵意,士氣低落。另一個師是從印度調來的第17英印師,開戰以後才倉促運到,師長是科文Cowan少將。除了這兩個師之外,還有剛剛運到的英國第7裝甲旅。指揮駐緬英軍的是赫頓Hutton中將。1943年以後戰爭形勢好轉盟軍重新調整緬甸戰場的指揮結構:韋維爾上將轉任印度總督,奧金萊克上將出任印度總司令。從此時起,印度總司令不再負責緬甸戰場對日作戰。作戰事務歸新設立的盟軍東南亞戰區,海軍上將,英王喬治六世的表弟,德國血統的蒙巴頓勛爵出任戰區最高司令,下設第11集團軍群,實際是戰區地面部隊司令部, 司令官吉法德中將。集團軍群主力是由東方集團軍改編而成的英國第14集團軍,另一支部隊是史迪威指揮的中國駐印軍(孫立人和廖耀湘的新1軍新6軍)。斯利姆的14集團軍下轄斯康斯中將的第4軍(駐防中段的英帕爾地區),和克里斯蒂森中將 的第15軍(駐防南段的若開地區)英國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島嶼的部署:英軍幾千、澳軍6個步兵團+2個機搶團+輔助部隊共計18500人,其餘為印度兵。 再說下新加坡的情況
英國在新加坡部署有印度軍第12旅,其中包括兩營的英軍,印軍第九師一旅駐防於吉蘭丹哥打巴魯(Kota Bahru)另一旅駐防於彭亨關丹。這兩旅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守北馬的東海岸。 印軍第十一師駐扎在吉打和霹靂等地,主要的任務為防守暹馬邊境及北馬的西海岸。 上述兩師印軍合成為一個軍團,叫做印軍第叄軍團,在喜士(Sir L. M. Heath)中將指揮之下澳洲軍第八師駐防於柔佛,東至興樓(Endau)西至麻坡(Muar),包括豐盛港(Mersing)等地。英軍當局覺得敵軍在豐盛港登陸的可能性極大。在新加坡島上駐有重炮隊,高射炮隊,也有若干英印的步兵。 此外還有以英人為軍官的馬來軍一團,和以馬來人為軍官的柔佛軍一團指揮官森門士(Keith Simmons)少將英軍投降前不久還有18師運到了新加坡。
其餘太生僻繁雜了只能以後靠你自己慢慢考證了或是大家多交流
⑥ 英國鼎盛時有多少軍隊
英國最鼎盛時,本國軍隊正規軍只有大概六十萬,殖民地附屬軍隊不包括在內!英國本國軍隊正規軍人數最多的時期是二戰時,正規軍有三百萬左右
⑦ 二戰時各國的兵力
1、蘇聯
蘇聯軍隊是二戰中規模最龐大的軍隊之一,由戰爭初期的500萬餘人發展到戰爭結束時的近1200萬人,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蘇聯軍隊的數量都大體維持在900萬到1100萬的水平。
其中蘇聯陸軍是最主要的作戰力量,蘇聯在戰爭中組建了最龐大的裝甲部隊和步兵和炮兵部隊,正是依靠這支強大的地面部隊,蘇聯才最終擋住了納粹德國陸軍的進攻,並最終將戰線退回到德國本土。
戰爭結束時,蘇聯陸軍是世界最具有戰鬥力的部隊,擁有最強大的裝甲部隊,擁有6個坦克集團軍、23個獨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坦克和自行火炮總數超過2萬輛。
2、美國
美國軍隊是一支在戰爭中迅速發展起來的軍隊,是戰後唯一一支能夠和蘇聯軍隊相對抗的武裝力量。不同於蘇聯軍隊的陸軍一支獨大,美國軍隊除了陸軍外還建立了一支空前強大的海軍,這是當時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比擬的。
美國陸軍同樣擁有一支強大的裝甲力量,擁有28個裝甲師,15個獨立裝甲旅和其他獨立裝甲營,坦克和自行火炮總數達13000輛。由於美軍沒有組建更好級別的裝甲單位以及在裝甲戰術上的局限,美軍的突擊能力是遠不如當時的蘇軍的。
3、德國
從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德國軍隊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這得益於德國提前的軍事動員和先進的作戰理念,到1941年德國軍隊已經是歐洲最強大的軍隊,總兵力超過700萬人,而當時蘇聯才有500餘萬人。
隨著戰線的不斷拉長,德國軍隊也開始大規模的增加,到1944年德國軍隊的增長達到頂點,用兵超過1000萬人,但是它的對手總兵力也相應的增加到2000萬人,所以德國軍隊最終輸掉了這場戰爭。
4、英國
英國由於其特殊地理位置一直以來都是將海軍的發展作為首要目標,只保留一支小型的職業化陸軍以應付和平時期的各種危機。
由於二戰中英法聯軍很快被德軍打敗並被逐出歐洲大陸,英國為了保衛本土不得不將主要經歷放在了海軍和空軍身上,英國是自始至終都堅持發展戰略空軍的國家之一,這不可避免的要削弱陸軍的力量。
不過為了開辟第二戰場,英國還是組建了一支規模較大的遠征軍,戰爭結束時英國總兵力近700萬人,擁有60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軍隊實力僅次於蘇聯和美國。
5、中國
中國軍隊戰前只有不到200萬人,而且嚴重缺乏現代化武器,是一支以步兵為主的軍隊。
但在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軍隊開始極速的擴張,其中國民政府領導的軍隊人數在400萬左右,中共政府領導的軍隊由幾萬人增加到100多萬,這樣中國軍隊最高兵力應該在500多萬人。
⑧ 二戰時期各國的軍隊人數
(1) 美國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1940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000多億美圓[1940年的匯率],但美國這時依然享受著大西洋天然壁壘的優越,陸軍只有可憐的10萬人,遍為4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和1個後備預師,坦克的數量只有300多輛,甚至排在波蘭後面,勉強做個世界第七.
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持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具體武器生產狀況如下].
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將近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2) 蘇聯是二戰時期軍事實力最強盛的國家,蘇聯是世界第二工業國,工業產值世界第二,生產總值世界第三,蘇德戰爭初期其GDP達433億美圓。
即使是在衛國戰爭初期,損失了幾百萬軍隊和不計其數的武器裝備,軍隊人數任何時期一直維持在600萬人以上二戰末期達到了鼎盛的1200萬人,是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軍隊。
二戰期間蘇聯接受了近萬輛蘇美援助的坦克和殲擊車,大批的軍事物資,建設成了年產4萬架飛機的生產線,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萬輛在戰爭中被擊毀,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及時的補充了這些損失.
(3) 德國在希特勒掌權後重新武裝,1940經濟總量達到561億美圓,軍事工業的擴張掩蓋了經濟危機,軍火工業生產開始全面的運轉,其軍火產量在1939年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
二戰時期,德軍最高兵力達到1200多萬人,其中75%損失在蘇德戰場上,
以坦克生產為例,1940年生產坦克2500餘輛[III型為主],1943年達到了頂峰7600餘輛,隨即就有3000多輛開往庫爾斯克,包括200輛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後來多生產虎 豹坦克,數量有所下降,質量卻在上升,由於盟軍的轟炸和資源短缺,德國經濟在1945年開始出現崩潰.
(4) 英國在歐洲孤掌難鳴,國內經濟不景氣,其經濟和資源的維持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殖民地和美國的支援;
二戰前法國有三百萬陸軍,號稱「歐洲最強大的陸軍」,法國已經戰敗,其勢力范圍退縮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 義大利早在1940年時就已經爆發的經濟危機,在加上義大利軍隊的接連失利,國內罷工浪潮高漲,1943年墨索里尼政權倒台.
(6) 在7.7事變前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60億美圓,是世界第6經濟強國, 在7.7事變前,日本全國只有4個裝備整員的師團,不到20萬人而國民黨軍隊光陸軍就達到200多萬,但這只是數量上的優勢,日軍一個大隊的火力就可以抵上國民黨一個陸軍師。
7.7事變後,日本開始大量的擴充兵員,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中國有110個師團,總共250多萬人,此後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達到600多萬,但兵員的素質卻不斷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萬,已經不堪重負; 1943年日本陸軍規模從240萬人升到310萬人,到戰爭結束時日軍的武器彈葯雖然可以裝備104個師團,但其戰斗序列卻達到171個師團,這還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軍事人員。
(7)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軍事實力相當弱後,,二戰後期共產黨發展到91萬人,民兵近百萬,解放國土面積一百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人,裝備大多是繳獲的日本武器:國民黨兵力有460萬人[其中蔣介石嫡系只有100多萬人],繳獲了大量日軍的裝備,還有美國的4億美圓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⑨ 英國二戰有多少軍隊
英國實行志願兵役制,士兵服役期按本人與軍方簽定的合同而定,分為3年、6年、9年、12年、15年、22年。武裝力量現役部隊兵力為21.094萬人。陸軍:英國陸軍的數量40個營.人員總數仍保持在11.7萬。軍隊部署快、行動靈活、戰鬥力和應變能力強。 空軍:英國以龍卷風式空優戰機為主力,約有300架,對地攻擊機有美州虎50架,獵鷹式垂直起降戰機60架,鷹式攻擊戰機150架,英國海軍則有40架獵鷹式垂直起降戰機,總計在600架以上,最進與德、西聯合開發「歐洲聯合戰機」EFA英國將引進250架左右。 海軍:以航空母艦為核心,驅逐艦護航,有核潛艇或者潛艇,稱為全球存在海軍(大洋海軍)(以上數據位2004年狀況).
⑩ 二戰英國共動員了多少兵力參戰呢不包括其他英聯邦國家。。
二戰時
1;英國,5千萬人口左右,最高峰動員兵力300萬左右
2;德國,7千萬人口左右,最高峰動員兵力550萬左右
3;蘇聯,1.9億人口左右,最高峰動員兵力1200萬左右
4;美國,1.4億人口左右,最高峰動員兵力1050萬左右
5;日本,9千萬人口左右,最高峰動員兵力600萬左右
英國兵力來自於自身的兵役法體系與二戰時的戰爭動員體制:
英國兵役法體系分為;兵役制度、預備役制度及民防制度(此制度是由二戰中所產生,二戰後建立)!
英國兵役制度:
英國的兵役制度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 一、「全民兵役制」時期。從公元8世紀到17世紀中葉,英國統治者先後建立了「國民軍」(即「民軍」)和
「義勇騎兵」,並逐步完善了這些「業余軍隊」的管理與訓練體制,為創建常備軍奠定了基礎。 「全民兵役制」的特點是:軍人的服役年齡不定;士兵的
服役期不定;官兵的關系是主僕關系。1645年,克倫威爾領導的英國資產階級政囗府創立了常備軍。這支「新型正規軍隊」的兵員既從各郡受過訓練的「民
兵」中徵集,又在外國軍隊中當過兵的英國人中招募。當時,法國、荷蘭、瑞典等國已經建立了職業軍隊。英國很多青年在這些國家的軍隊服役,並掌握一
定的軍事技能,回國後志願加入了英國新建立的常備軍,成了部隊的骨幹或中堅。1868年,卡德韋爾就任陸軍部長後,在兵役制度方面進行了改革,縮短士
兵服役期,最高服役期限由21年減至10年,但士兵退出現役後必須再服6年(步兵)或14年(騎兵)預備役; 廢除「買囗官制」,無論是新軍官任命,或是以
後的晉升,都不得用金錢買;改善士兵的生活條件和福利待遇。1916年,英國國會通過法令,實行徵兵制,共徵召了800萬兵員在二次大戰後的1947年7月,
英國國會又通過了新的國民服役法。該法規定, 所有18歲的健康男子必須服現役1年,服預備役6年。在二戰後英國的兵役法也幾經更改!
英國預備役制度:
英國的預備役在致同樣也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早在1000多年前的撒克遜時代,英國就有了被稱之為「國民軍」的民兵。「國民軍」由全國人口中有勞動能
力的男子組成,平時種田、做工,戰時奉國之命奔赴前線,保衛家園。進入16世紀以後,都鐸王朝在英倫三島的每個郡都設置一名軍事長官,負責每3個月
召集一次本郡16~60歲的男子,以檢查他們的武器和馬匹。18世紀下半葉,英國面臨的外來威脅日趨嚴重,技術革命的蓬勃發展則導致了資產階級和工人階
級的出現。因此,英倫三島掀起了一場「志願兵運動」。議會於1804年通過了「義勇騎兵與志願兵合並法」。志願兵部隊由各郡的軍事長官控制,由當地地
主豪紳提供經費。進入19世紀以後,為了加強海軍力量,英國政囗府除了大量徵兵外,還先後組建了多種海軍預備役部隊,以支援和保障現役海軍部隊作戰。
19世紀末,南非爆發了布爾戰爭,英國必須快速組建一支龐大的遠征軍,因此急需大量預備役人員。1905年,理查德?霍爾丹出任陸軍大臣,在他的努力
下,1907年國會通過了「地方與預備役部隊法」。奠定了英國陸軍現代預備役制度的基礎。地方軍的編成內,除了有大量的支援部隊外,共有10個步兵師、
2 個裝甲旅和1個傘兵旅。二戰以後英國的預備役制度也有多次改革!
從英國歷史上的兵役制度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二戰中人口為五千萬的英國可以動員出三百萬士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