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際象棋怎麼玩
1 國際象棋棋盤
國際象棋對局由雙方在一塊稱為「棋盤」的正方形板上走動棋子來進行
1.1 棋盤由64個大小相同,深("黑格")淺("白格")相間的方格組成。
1.2 棋盤置於對局者之間,雙方的右下角須是白格。
1.3 8排垂直的格子稱為"直線"
1.4 8排水平的格子稱為"橫線"
1.5 同色格組成的角角相觸的各地稱為"斜線"。
2 國際象棋棋子
2.1 對局開始時,對局一方有16個淺色棋子("白棋"),另一方有16個深色棋子("黑棋")
2.2 這些棋子如下:
一個白王 一個白後 兩個白車 兩個白象 兩個白馬 八個白兵 一個黑王 一個黑後 兩個黑車 兩個黑象 兩個黑馬 八個黑兵
3 國際象棋規則 - 國際象棋行棋權
3.1 對局首先應由執白棋一方走出,雙方輪流走棋,每次各走一著,直至對局完成
3.2 一方著法完畢,稱這為另一方"行棋"
4 國際象棋規則 - 一著棋的基本定義
4.1 除易位[見第5.1條(2)]以外,棋手將一個棋子從一格移到另一格,無論該格是空格或被對方棋了占據,均為一著。
4.2 除參加易位的車[見第5.1條(2)],以及馬(見第5.5條)以外,任何棋子都不能越過被其他棋子占據的格子。
4.3 一個棋子走到被對方棋子占據的格子並吃掉那個棋子,仍算一著,吃子的一方必須立即把被吃掉的棋子從棋盤上拿走。[關於"吃過路兵"見第5.6條(3)]
5 國際象棋規則 - 國際象棋棋子的走法
5.1王
(1) 除易位時外,王可走到未被對方棋子攻擊的任何相鄰格子。
(2) 易位是由王已方任何一個車一起進行仍被視作王的一著的走法,其進行方式如下:王從原始位置向任何一圍的方向橫移兩格,然後那人橫越過王而置於王剛經過的格子。
(3) 如果一方先觸摸車一起然後再觸摸王,那麼他不能用那個車進行易位,這種情況須按第7.2和7.3條處理
(4) 如果一方在准備易位時觸摸了王,或者同時觸摸了王和車,然後發現易位不合規則,他可以選擇走王或者向另一翼易位,前提是向那一翼易位是合乎規則的,如果王沒有合乎規則的走法,該方有權造反走任何規則的著法。
(5) 不符合規則的易位:
(一) 王已經移動過,或者
(二) 用來易位的車已經移動過。
(6) 下列情況暫不能易位:
(一)王的原始格子或者將要越過的格子或者將要佔據的格子正受到對方棋子的攻擊,或者
(二)王和用來易位的車之間尚有別的棋子
5.2 後
後可走到它所在的直線,橫線或斜線上的任何格子(除受第4.2條限制外)。
5.3 車
車可走到它所在的直線和橫線上任何格子(除受第4.2條限制外)。
5.4 象
象可走到它所在斜線上的任何格子(除受第4.2限制外)
5.5 馬
馬的走法由兩個不同 步驟組成,先沿橫線或直線走一格,然後沿斜線離原格方向一格,在走第一格時即使該格已有棋子占據也仍可行走
5.6 兵
(1)兵只能朝前走
(2)除吃子以外,兵可從原始位置起沿所在直線和向前走一格或兩格(所佔據格子必須是空格)。以後每次只能沿直線向前走一格。吃子時,只能吃它斜前方一格的棋子。
(3)當兵處於攻擊對方兵從原始格子一次走兩格所經過的格子時,可以把後者走兩格當作走一格而吃掉它,這種吃法只能在對方以該方式走兵後立即進行,稱為"吃過路兵"。
(4)兵一旦到達底線,必須立即變換為與它相同顏色的後、車、馬、或象,這種變換仍被視作同一著,變換何種棋子由棋手選擇,不必考慮棋盤上是否還有同類的其他棋子,這種由兵變換為別的棋子的走法稱為"升變",升變的棋子立即生效。
(5)在比賽中,因升變所需補充的新棋子如不能立即獲得,棋手可按停棋向裁判求助,該棋手務必嚴格按照5.6條(4)規定的方式完成該著
6 國際象棋規則 - 一著棋的完成
6.1 一個棋子被移到一個空格,行棋方的手已離開該棋子。
6.2 吃子時,被吃的棋子已從棋盤上拿走,行棋方已將自己的棋子放以新的格子,並且已經離手。
6.3 易位時,地棋方已把車放在王經過的格子上,並且已經離手,王離手時盡管這著棋尚未完成,但該方除在那一翼易位以外已無權中走它著,如果此易位是合乎規則的。
6.4 兵升變時,後蓁肋上拿走,新棋子已放到升變格並且已經離手。如果到達升變格的兵已經離手,盡管這著棋尚未完成,但該方已無權把該兵走到其它格子。
6.5 在確定
否走滿規定時限內的規定著數時,棋手是後棋必須在他按了鍾後才能社作完成。除第10.1、10.2、10.3、10.4和10.6條款規定的情形外,本款適用於其他所有情況。
7 國際象棋規則 - 摸子
7.1 行棋方如果預先說明自己的意圖(例如,聲稱"我擺正棋子"),則可以在棋子所在格子擺正一個或者更多的棋子
7.2 除上述上,如果行棋方有意識地觸摸了"
(1) 同一方的一個或更多的棋子,他瞳動或吃掉所觸措的第一個可以走動或可以被吃的棋子;或者;
(2) 一個已方的棋子和一個對方的棋子,他用前者吃掉後者;如果這種吃法不合規則,如果無法確定先觸摸哪一個棋子,則以已方棋子作為已被觸摸的棋子。
7.3 如果所觸摸的已方棋子均沒有合乎規則的著法(或者對所觸摸的對方棋子均沒有合乎規則的吃法),行棋方有權走任何合乎規則的著法。
7.4 如果一方想提出對方違反了第7.2條,他必須在自己觸措棋子之前提出。
8 國際象棋規則 - 國際象棋不合規則的局面
8.1 如果在對局過程中發現有不合規則的著法,應將局面恢復到該著法未走出之前的形勢。然後,倘若不能按此要求恢復原來局面,則對局應作廢重下。
本款適用於對局的任何階段,也適用於待裁決的對局。
8.2
如果在對局過程中,一個或者更多的棋子因偶然因素被移動過,而且重新放置時沒有擺對,應將書面恢復到事故發生前的形勢,然後繼續對局,倘若不能按此要求恢復原來局面,對局應作廢重下。
8.3 如果一主在行棋的過程中,無意碰倒了一個或者更多的棋子,他和自己的賽時將局面復原。
8.4 如果在封棋開始後,發現局面擺得不對,必須重新擺成封棋時的局面再繼續對弈
8.5 如果在對局過程中發現棋子的原始位置擺錯了,對局應作廢重下。
8.6 對局開始後發現雙方棋子的顛倒,如果此時賽時已過第一時限所規定
的四化之至局應繼續進行,倘若未逾四分之一,在不對比賽時間表構成嚴重干擾的前提下,裁判員可以重新安排棋子顏色正確的對局。
8.7
在對局過程中如果發現棋盤的放置有違第1.2條規定,應將弈成的局面移到正確放置有違第1.2條規定,應將弈成的局面移到正確放置的棋盤上再繼續對局,
9 國際象棋規則 - 將軍
9.1 當王所佔的格子受到對方一人或兩個棋子的攻擊時,王就被照將,攻擊王的棋子被稱作對王"將軍"。行棋方的著法不能使已方的王處於任何對方棋子攻擊的格子。
9.2 被將軍的一方,必須立即走一著棋應將,如果無法應將,王即被稱為'將死"
9.3 將軍不必聲明
10 國際象棋規則 - 對局結束
10.1 將死對方王的一方為勝方。至此,對局即告結束。
10.2 一方認輸,對方即為勝方,對此,對局結束,
10.3行棋方的王雖未受到將軍,但卻無有任何合乎規則的著法,對局結果作和,處於這種情況的該方被稱為"無子可勸"。至此,對局即告結束。
10.4 下殘局形勢之一,對局結果作和。
(1) 單王對單王
(2) 單王對王單象或王單馬
(3) 王單象對王單象,且雙方的象是同以格象
10.5 只剩單王的一方不能作勝方。如果剩單王一方的對方超時,或封棋著法不合規則,則以 應判作和棋。
10.6 雙方一致同意和棋,對局結果作和,至此,對局即告結束,
10.7 一方可根據第10。6和的規定提議和棋,但這只能在他剛走出一著棋時提,只有在和棋建議提出後,該方才能按動對方的鍾,對方對此建議
可以接受,也可以口頭或完成一棋的形式表示拒絕,在對方按受或拒絕和棋建議之前,一方所提出的這個建議始終有效。
10.8 一方在對方棋鍾走動正在思考著法時提出和棋,對方可以接受提和也可以拒絕,對以這種方式提和的棋手,裁判可以給予處罰
10.9 一方在已方棋鍾走動時或在已方封棋完畢後提和,對方在未看見提和著法前,可以暫不作同決定,
10.10 如果相同局面第3次重復,行棋方棋手一旦提出,對局結果作和,這可以有以下兩種情況:
(1) 相同局面即將第3次出現,行棋方先在記錄紙上寫下著法,然後向裁判聲明他准備走出該著法;或者
(2) 相同局面剛於第3次出現,每次都輪到同一方行棋。
相同局面是指同種同色的棋子都占據同樣的格子,而且所且棋子可能的著法(包括易位或吃過路兵的權利)都相同的局面。
10. 11 如果一方沒有援引第10。10條所述理由之一提出和棋要求,就走了一著棋
,他便失去了提和的權利;但是,如果輪到該方行棋時相同局面再次出現,他就又擁 有了提和權利。
10.12 行棋方提出和棋要求並證實至少在最近連續50回合中,雙方沒有吃過任何一子,也沒有走動任何一兵,對局結果作和。
對於某些局面,回合數可以增加到50以上,但對所增加的回合數和有關局面,組織者必須在賽前明確宣布。
10.13如果一方根據第10.10或第10.12條款提出和棋,裁判必須首先關閉雙方賽鍾,然後對提和要求是還合乎規定進行審驗。若此時裁判不在現場,提和方可以將雙方賽鍾按停,待裁判裁決。
(1) 經審驗,提和理由成立,對局判和。
(2) 經審驗,提和理由不成立,裁判應在提和方已用賽時上加上5分鍾。如果這樣做意味提和方已超過時限,判提和方負。若情形並非如此,對局應繼續進行。而根據第10.10條聲明自己的著法的提和方必須在棋盤上走該著棋。
(3) 一方根據上述有關條款,一旦提出和要求,不允許撤回。
10.14在規定時間內沒有完成規定著數的一方判負。但如果雙方只剩下單王,對局結果作和(見第6.5條和第10.5條)
10.15對局開始或封局續賽開始後,棋手遲到賽桌1小時以上者判負。遲到時間從比賽續賽開始起算,但是,在封局續賽中,如果封棋方遲到,在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則裁判判法不同:
(1) 封棋著法已把對方王將死,應判缺席封局方勝。
(2) 封棋著法使對方無子可動或因此導致出現第10.4條所列出的局面之一,對局結果判和。
(3) 出席方超過時限,按第10.14條規定判該棋手負。
10.16 封局續賽開始時,如封棋方的封著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則判封棋方負:
(1) 模稜兩可的著法:
(2) 實際意義不能成立的虛假之著:
(3) 不合規則的著法。
10.17 在對局中拒絕遵守本規則的一方判負。如果對局雙方均拒絕遵守本規則或者雙方均遲到棋盤旁達1小時以上則對局雙方均判負。
11 國際象棋規則 - 國際象棋對局記錄
11.1 在對局進行過程中,雙方都要用代數制記錄法在規定的比賽記錄紙上逐著記錄(包括已方與對方著法),字跡應盡可能清晰可辨。至於棋手走出著法後記錄還是記錄後走出著法,由棋手自行決定。
11.2 如果一方的棋鍾所剩時間離時限已不足5分鍾可不必要求他履行11.1條規定。但一俟枯鍾上特別的超時標志表明是時限已以,他必須立即在記錄紙上補全漏記的著法。
11.3 如果雙方均不能履行記錄,裁判或代理裁判必須盡可能一場並作好有關記錄,在這種情況下,除非一方小旗落下,裁判不必干預,在此之前,裁不得以任何方式向棋手指出已經走了多少著。
11.4 如果第11.2條並不適用 ,而一方拒絕按照第11.1條的規定作對局記錄,裁判應援用第10.17條。
11.5 如果一方同意按照裁判要求補全記錄,但又提出必須參看對方記錄,否則無法補全已方記錄,他必須向裁判員提出借用對方記錄要求,如果能在時限以前不影響對方比賽且補全記錄,裁判應予考慮,裁判一旦作了借用記錄決定,對方不得拒絕,因為比賽記錄屬比賽組織者所有,而重現對局所需時間將作為補全記錄者的用是地,在其它任何情況下,記錄只能在時限過後補全。
11.6 如果在時限之後,只有一方必須補全記錄,則須在走下一步棋之前補全,而此時若輪到對方行棋時,補記錄者仍應開動已 的棋鍾。
11.7 如果在時限之後,雙方都需要補全記錄,這時雙方的棋鍾都應該停住,直一兩份記錄補全為止,如果必須借用裁判記錄或在裁判員監督下藉助於棋盤,裁判員應預先記下實際的對局局面。
11.8 如果在運用和11.6條時,裁判員發現僅藉助記錄紙不能使對局重現,他應該援用11.7條。
11.9 如果不可能履行第11.7條的規定來補全記錄,對局應該繼續,在這種情況下,應把對局的下一著作為下時限的第一著。
12 國際象棋成績計算
對於勝局,勝者得1分,負者得0分,對於和棋,雙方各得1/2分
註:此文摘自http://..com/question/170362895.html
㈡ 國際象棋怎麼玩
國際象棋由黑白兩棋組成,執白先行,國際象棋的對局目的是把對方的王將死。
比賽規定:
一方的王受到對方棋子攻擊時,成為王被照將,攻擊方稱為"將軍",此時被攻擊方必須立即"應將",如果無法避開將軍,王即被將死。除"將死"外,還有"超時判負"與"和局"。出現以下情況,算和局:
一方輪走時,提議作和,對方同意;
雙方都無法將死對方王時,判和;
一方連續不斷將軍,對方王卻無法避開將軍時,成為"長將和";
輪到一方走棋,王沒有被將軍,但卻無路可走,成為"逼和";
對局中同一局面出現三次,而且每次都是同一方走的,判為和局。
棋盤和棋子
國際象棋棋盤是個正方形,由橫縱各8格、顏色一深一淺交錯排列的64個小方格組成。深色格稱黑格,淺色格稱白格,棋子就放在這些格子中移動。棋子共三十二個,分為黑白兩組,各十六個,由對弈雙方各執一組,兵種是一樣的,分為六種: 王(1)、後(1)、車(2)、象(2)、馬(2)、兵(8)。
中文全稱 國王 皇後 城堡 主教 騎士 兵卒
英文全稱 King Queen Rook Bishop Knight Pawn
中文簡稱 王 後 車 象 馬 兵
英文簡稱 K Q R B N P
在正式比賽中,國際象棋棋子採用立體棋子,非正式比賽中可以採用平面圖案的棋子。
布子規則:
對於初學者,擺棋時記住:王對王,後對後;白後站白格,黑後站黑格。黑王站白格,白王站黑格。
注意:比賽時為了便於記憶和記錄,布置棋盤時總是讓自己的右下角是白色格。
走子規則:
· 王:橫、直、斜都可以走,但每著限走一步。
(1)除易位時外,王可走到未被對方棋子攻擊的任何相鄰格子.
(2)易位是由王已方任何一個車一起進行仍被視作王的一著的走法,其進行方式如下:王從原始位置向任何一圍的方向橫移兩格,然後那人橫越過王而置於王剛經過的格子.
(3)如果一方先觸摸車一起然後再觸摸王,那麼他不能用那個車進行易位,這種情況須按以下A和B條處理
A:除上述上,如果行棋方有意識地觸摸了同一方的一個或更多的棋子,他觸動或吃掉所觸措的第一個可以走動或可以被吃的棋子;或者一個已方的棋子和 個對方的棋子,他用前者吃掉後者;如果這種吃法不合規則,如果無法確定先觸摸哪一個棋子,則以已方棋子作為已被觸摸的棋子.
B:如果所觸摸的已方棋子均沒有合乎規則的著法(或者對所觸摸的對方棋子均沒有合乎規則的吃法),行棋方有權走任何合乎規則的著法.
(4)如果一方在准備易位時觸摸了王,或者同時觸摸了王和車,然後發現易位不合規則,他可以選擇走王或者向另一翼易位,前提是向那一翼易位是合乎規則的,如果王沒有合乎規則的走法,該方有權造反走任何規則的著法.
(5)不符合規則的易位: 王已經移動過,或者 用來易位的車已經移動過.
(6)下列情況暫不能易位: 王的原始格子或者將要越過的格子或者將要佔據的格子正受到對方棋子的攻擊,或者王和用來易位的車之間尚有別的棋子
· 後:橫、直、斜都可以走,步數不受限制,但不能越子。它是國際象棋中威力最大的子。
· 車:橫、豎均可以走,步數不受限制,不能斜走。一般情況下不能越子。
· 象:只能斜走。格數不限,不能越子。每方有兩象,一個占白格,一個占黑格。
· 馬:每步棋先橫走或直走一格,然後再斜走一格(每次斜走六個正方格子),可以越子,沒有"中國象棋"中"蹩馬腿"的限制。
· 兵:只能向前直走,每著只能走一格。但走第一步時,可以最多直進兩格。兵的吃子方法與行棋方向不一樣,它是直進斜吃,即如果兵的斜進一格內有對方棋子,就可以吃掉它而占據該格。
特殊著法:
除了上面所有棋子的一般著法外,國際象棋中存在下面三種特殊著法:
· 吃過路兵:如果對方的兵第一次行棋且直進兩格,剛好形成本方有兵與其橫向緊貼並列,則本方的兵可以立即斜進,把對方的兵吃掉。這個動作必須立刻進行,緩著後無效。 記錄時記為 「en passant」 或 「en pt」, 法語中表示 「路過」。
·兵的升變:任何一個兵直進達到對方底線時,即可升變為除"王"和"兵"以外的任何一種棋子,不能不升變。一般情況下升變成為「後」因為「後」威力最大;在特殊情況下也可升變為「車」、「馬」、「象」 。
·王車易位:每局棋中,雙方各有一次機會,讓王朝車的方向移動兩格,然後車越過王,放在與王緊鄰的一格上。王車易位根據左右分為"長易位"和"短易位"。
在下面四種情況下,王車易位不允許:
王或車已經移動過;
王和車之間有其他棋子阻隔;
王正被對方"將軍";
王經過或達到的位置受對方棋子的攻擊。
勝、負、和:
· 國際象棋的對局目的是把對方的王將死。比賽規定:一方的王受到對方棋子攻擊時,成為王被照將,攻擊方稱為「將軍」,此時被攻擊方必須立即「應將」,如果無法避開將軍,王即被將死。除「將死」外,還有「超時判負」與「和局」。出現以下情況,算和局:
·一方輪走時,提議作和,對方同意;
·雙方都無法將死對方王時,判和;
· 一方連續不斷將軍,對方王卻無法避開將軍時,成為「長將和」;
·輪到一方走棋,王沒有被將軍,但卻無路可走,成為「逼和」;
· 對局中同一局面出現三次,而且每次都是同一方走的,並且沒有任何可走棋步的差別,判為和局。
(說明:「沒有任何可走棋步的差別」主要指過路兵和易位,我記得見過一個NB的排局有一方就是在3次重復但對方車、王有移動後贏的~~~)
記分方法:
國際象棋的記分方式實行級別、積分制。級別分別是無級別、30-1級。每個級別需要積 累100分。有關輸贏後積分的詳細計算方法如下(注意:輸方扣分等於贏方得分):
·和局:雙方現有積分相差10分以內,無積分;相差10-99分,則分低方得(10+差分/10)/2;相差100分以上,分低方得差分/4。
低級別方贏:雙方現有積分相差100分以上,則得差分/2;相差10-99分,得10+差分/10;相差10分以內,得10分。
· 高級別方贏:雙方現有積分相差200分以上,無積分;相差100-199分,得2分;相差10-99分,得10-差分/12.5;相差10分以內,得10分。
· 下過50盤以後得分/失分會趨於穩定。
等級設定:
特級大師、國際大師、棋聯大師、女子特級大師、女子國際大師。
[編輯本段]我國的歷史:
1965年12月7日,蘇聯象棋隊選手在北京同我國國際象棋選手進行首次友誼比賽。在六盤比賽中,我國選手的戰績是一勝、一平、四負。
當時國際象棋在我國開展的時間還不長,一九五七年才第一次被列為全國棋類錦標賽的競賽項目之一。
注:國際象棋舊稱萬國象棋。
[編輯本段]國際象棋記錄方法:
國際象棋常採用的記錄符號如下:
在目標格前:- 走子; :或x吃子
在目標格後:+將軍; ++雙將;x或#將死;e.p.吃過路兵(en passant);棋子名 升變
特殊:0-0短易位;0-0-0長易位
國際象棋長採用的評論符號如下:
!有力的著法;!!非常有利的著法;?錯招;??大錯招;!?後果不明的著法;∽走任意一著棋。
有時為了簡便也常用棋的英文打頭字母記錄:
王 K;後 Q;象 B;馬 N;車 R;兵 P(兵可不寫)
簡便記法,在可能的時候不用寫棋子的起始位置,不得不寫時按「先列後行」的規則,只寫其一;「-」通常省略;兵吃子時通常只寫兩個列號。
下面我們列舉完整記錄和簡易記錄同一個對局的例子。
完整記錄
白方:
黑方:
1.c2-e4 d7-e5 2.馬g1-f3 f7-f6? 3.馬f3:e5! f6:e5? 4.後d1-h5+ 王e8-e7 5.後h5:e5+ 王e7-f7
6.象f1-c4+ 王f7-g6?? 7.後e5-f5+ 王g6-h6 8.d2-d4+ g7-g5 9.h2-h4 象f8-e7 10.h4:g5++ 王h6-g7
11.後f5-f7 ×
簡易紀錄:
白方:
黑方:
1.e4 e5 2.Nf3 f6? 3.N:e5! f : e 4.Qh5+ Ke7 5.Q:e5+ Ke7 6.Bc4 Kg6?? 7.Qf5+ Kh6 8.d4+ g5
9.h4 Be7 10h:g++ Kg7 11.Qf7×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㈢ 國際象棋的走法和吃法
〖 國際象棋簡史 III - 風靡 〗
18 世紀,國際象棋風靡法國,在那裡它被稱之為 「Échecs」。
在咖啡館,在資產階級聚會的公共場所,都流行下國際象棋,甚至偉大的哲學家盧梭和作家伏爾泰也都熱衷於此道。
19 世紀,國際象棋盛行於英國。日報上開始出現國際象棋專欄,出版了最早的國際象棋雜志。這一時期,還舉辦了最早的大型國際聯賽,並且開始使用時鍾記錄時間。
20 世紀,國際象棋席捲全世界。全球每個角落的愛好者都能觀賞到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棋手之間的比賽。
國際象棋大事記:
1813 年:英國日報《利物浦信使報》首次開設國際象棋專欄。
1815 年:首屆國際象棋國際聯賽。
1870 年:巴登—巴登聯賽首次接受和棋的結局。
1883 年:在倫敦,首次在聯賽中使用時鍾記錄時間。
1886 年:「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的稱號開始普遍使用。
〖 下棋需要什麼 〗
學下國際象棋,你需要有熱情和執著的精神,還需要一位好老師。
當然,還要有一副棋盤和棋子。那麼,哪一種棋具是最佳選擇呢?棋有很多不同種類,有些非常漂亮,甚至是由珍貴的、價值不菲的原料所製成。
對初學者和冠軍們都一樣的是,這種在國際比賽中所使用的每格 55mm 的標准棋盤以及普通大小的木製棋子,比如以 19 世紀一位英國國際象棋大師的名字命名的 Stoughton(斯陶頓)型棋子,高度從 80mm 的兵到 95mm 的王(最高的棋子)。 各種不同質地材料和風格的棋盤與棋子:
真正的國際象棋棋手通常喜歡用比較簡單的和固定風格的棋子。很重要的一點是:在棋子沒有擺上棋盤時,就應該讓別人看出象和車的區別。
另一方面,那些類似小型雕塑或玩具士兵的棋子,卻大受國際象棋收藏家們的青睞 。國際象棋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下,但在初學階段,最好是選擇一處安靜的地方,你在那裡可以專心致志,免受打擾。
當你的棋藝駕輕就熟以後,你在哪裡下棋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一位經驗豐富的棋手甚至可以在一場搖滾音樂會中下一盤棋呢。
對於那些在旅途中不想放棄下棋的人,有一種特製的、袖珍磁性棋具,即使遇到海浪、氣流顛簸或急轉彎,棋子也會保持不動。下一盤精彩的國際象棋,是盡快度過長途旅行的好辦法。
〖 認識符號和顏色 〗
在正式學習國際象棋之前,你必須先認識一些棋書中常用的符號,熟悉下面這些代表黑白兩方棋子的的小圖標也非常重要,請牢記它們各自所代表哪一個棋子:
〖 認識棋盤和棋子 〗
「棋盤是什麼?」這就是國際象棋對局的戰場,它叫做棋盤,由 64 個方格組成,
其中 32 個是淺色的,稱做 「白格」,32 個是深色的,稱做 「黑格」。
← 對局開始前,必須正確放置棋盤,即每方的右下角應是白格。如果你不這樣做,開始的局面就是錯的。
據一些學者說,棋盤最初根本不是平的,而是一個真正戰場的三維模型。有兩座山丘,中間是谷地,雙方相對列隊。國王位於己方陣營的山頂,士兵則被派到山谷去進攻,然後再攻到敵軍的山頂上。
在戰場上,重要的是要知道你的位置。在某些電腦游戲中,要使用坐標。同樣,國際象棋中也使用一種代碼,它能使你在一張紙上記錄每個棋子的移動,使你可以將自己下的棋拿給家人和朋友們看。
對白方來說,右下角的方格 h1。對黑方來說,右下角的方格叫做 a8。每一個方格都由一個字母加一個數字來命名,如右圖中黑王所在的格子叫做 e8,白王所在的格子叫做 e1。
棋子的黑白兩軍一共有 32 個棋子,16 個白的,16 個黑的。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初始局面時方格上的每一個棋子:
王(King)
王是戰場上的將軍。白方黑方各有一個王。
後(Queen)
後是棋盤上最有威力的棋子。白方黑方各有一個後。
車(Castle,也叫 Rook)
車占據棋盤四個角落。它們是每支軍隊的城堡。有兩個白車和兩個黑車。
象(Bishop)
象的位置貼近王和後。共有兩個白象和兩個黑象。
馬(Knight)
像馬一樣的棋子稱作馬。馬的英文名稱譯為 「騎士」。共有兩個白馬和兩個黑馬。
兵(Pawn)
兵是兩支軍隊的步兵。共有八個白兵和八個黑兵。加在一起:2 個王 + 2 個後 + 4 個車 + 4 個象 + 4 個馬 + 16 個兵 = 32 個棋子。
其中 16 個是白的,16 個是黑的。
〖 王的走法 〗
王可以朝任意方向移動一格。最多時它可以在周圍的 8 個格中選擇移動方向 →
然而,當它到了棋盤的邊上,它的選擇就會受到限制。這里它的選擇范圍就局限在 5 個方格了 →
在國際象棋里,兩個王不允許處於兩個相鄰的方格,即以任意方式相連的方格,包括斜線相連
→
它們必須間隔一個格子以上。
〖 車的走法 〗
車如何移動?
車可以 「垂直」 移動,換言之,可沿著同一直線前進或後退;
也可以 「水平」 移動,即沿著同一橫線向兩翼移動。在這個例子中,車可以 「水平」 地向任意方格移動。即它可以從 d4 走到 a4 或從 d4 走到 h4 →
它還可以 「垂直」 地從 d4 走到 d8 或從 d4 走到 d1 →
車可以向後移動,但不能跳過在其行走路線上的任何棋子。
車如何將軍?
← 黑王在白車控制的路線上,這樣它就受到了直接進攻,這就是所謂被 「將軍」。黑王必須 「逃跑」,或叫解除受將,所以在本圖形勢下黑王只能向 h6、g6、g4 或 h4 移動。
用車將死對方:
國際象棋的目標是將死對方。你現在知道了如何將軍——也就是用車攻擊國王。王必須逃到安全地帶。
當你將住敵軍的王,使其不能免於被吃,這就是將死對方。
當你踢足球的時候,你想進球;當你下國際象棋的時候,你想將死對方的王。
現在,就讓我們學習如何做到這一點:
黑方的王被 h8 的車將軍,黑王不能沿 h 線逃跑。而你現在已經知道,黑王不能朝受白王控制的 g 線的方格移動 (g5、g4、g3)。黑王現在沒有安全的地方可去。白王可以宣布將死對方 →
車無論在棋盤上哪個位置,它永遠可以控制 14 個方格,你可以試試看!你想過沒有,為什麼它的威力這么大?想想古代的城堡吧,從它的制高點上用彈弓或箭弩可以射到戰場上最遠的角落。而當這些城堡可以在輪子上移動時,它們該有多麼可怕!
〖 象的走法 〗
象如何移動?
每支軍隊有兩個象。象沿斜線移動,它們在整個對局過程中始終占據同一顏色的方格。和車一樣,只要行走路線上沒有其他棋子的阻礙,它想移動幾格都可以。
〖 後的走法 〗
後是國際象棋中最有威力的棋子。
當後位於棋盤中心的時候,她可以控制不少於27個方格,幾乎相當於半個棋盤。
後如何移動?
後可以像車一樣(水平或垂直)移動 →
還可以和象一樣(斜線)移動 →
但它仍然不能跳過行走路線上的任何棋子。
用後將死對方:
同樣,黑王必須被將得無路可逃。
← 在這個局面中,白後看起來離得很遠,但這只不過是個表面現象。
← 只用一步,白後就給黑王以致命打擊。
它象車一樣橫穿整個棋盤並將自己置於白王和黑王之間,從而將死對方。白後在進攻時受到白王的保護。
〖 馬是否可以躍過其他棋子 〗
馬是唯一可以躍過其他棋子的棋子。
它的前進方式有點特別,就是永遠走 「L」 形:
水平或垂直(象車那樣)移動兩格,再向右或左移動一格。(類似於中國象棋里的馬所走的 「日」 字格。)
永遠記住這條提示:從一個黑格移出的馬,永遠落在白格上。
相反地,一個從白格跳出的馬永遠落在黑格上 →
← 馬可以躍過任意一子。
這里白馬從 g1 移到 f3,跳過了白兵。
用馬將死對方:
同樣情況,王必須被將。
在這個局面中,白方只有一種方法將死對方 →
對了,馬走了一個 L 形,從黑格 g5 跳到白格 f7。
馬將軍,而且將死了對方 →
〖 兵的走法 〗
兵就是每支軍隊的步兵。它們構成防禦敵方進攻的盾牌。
對局開始的時候,白方的兵排在第二橫線,黑方的兵排在第七橫線。
兵如何移動?
每個兵都只能從自己所在的方格沿直線向前移動一格,不能向後退。但是兵有種特權:兵在離開自己最初所在的方格時(第二橫線是白兵,第七橫線是黑兵),如果願意它可以向前移兩格。這個圖里,每個白兵都在自己的初始位置 →
王前兵(在王正前方的兵)決定向前走兩格。
之後,它每次就只准向前走一格了 →而 「膽小」 的黑軍,決定王前兵只前進一格 →
然而,黑方確實可以選擇讓其任意一個兵前進兩格,
因為它們都還沒有離開第七橫線的 「大本營」。
兵如何吃子?
兵沿斜線吃左前方或右前方一格的子。
← 在左面的圖中,白兵不能吃 e4 上的黑兵。但它可以吃馬,也可以吃車 →
用兵將死對方:
即使是地位低下的小兵也可以將死敵軍的王!
← 如圖,黑王被封鎖住了,而白方只剩一個小兵可以進攻。
不過…… 你找到解決辦法了嗎?
← 對啦!白方所要做的一切,就是移動它的兵。
黑王被將軍,它不能吃掉這個兵,兵得到白王的保護。
它也不能向旁邊逃(到 g8),因為它自己的象擋住了它。
它更不能走到與白王相鄰的方格。現在,黑王被將死了。
黑王不能逃跑:它鄰近的格子被馬佔領,
而在它前方,g7 和 h7 受到白王的控制 →
國際象棋中最奇怪的走子 - 吃過路兵 ]
國際象棋中最奇怪的走子是什麼?
這種特殊的吃子只有在敵方的兵直線移動兩格而緊挨著己方所在的兵時才能發生。換言之,白兵只有在第五橫線吃過路兵,而黑兵只有在第四橫線吃過路兵。
← 在這種局面中,黑方決定把兵從 e7 走到 e5。
← 白兵處在相鄰的格子……
← ……吃了黑方的過路兵,使黑兵就像只走了一步一樣。
用吃過路兵的方法將死對方:
← 黑方把兵從 c7 走到 c5。
← 然後白兵在 c6 吃了黑方的過路兵。
← 結果將死了對方。
黑王既不能吃掉馬護著的這個兵,也不能逃到黑格 c7 和 d6。它們受到白象的控制。它同樣不能逃到 e6,因為 e6 也受到白馬的控制。
〖 兵永遠是兵嗎 - 兵的升變 〗
兵永遠是兵嗎?
兵很幸運,因為它可以變成別的棋子。但若要實現這個目標它必須走得很遠,一直走到端線——白兵到第八橫線,黑兵到第一橫線。
當兵觸到最後一條橫線時,它就要像變魔術一樣變成後、車、馬或象中的一個。
← 如果不允許 c7 的兵升變,白棋就不能將死對方。
這種不尋常的特權使白方可以將黑王軍。
← c7 上的小兵變成了 c8 的後,這個後將黑王的軍。
這是致命的一擊,
因為黑王不能逃到 h7,另一個白兵控制著這個格子。
將死。這種局面下,你當然可以把 f7 的兵升變為後、車或象,只要
把它移到 f8。但還有另外一種不尋常的、更好的選擇 →
f7 的兵可以升變為馬。黑王受將……而且被馬將死 →
黑王不能逃到 h6 或 g6,因為它們由白方的王控制著。
注意! 兵甚至可以升變為還沒有被拿掉的棋子。
比如,如果有兩個白兵升變為後,棋盤上會出現三個白後。
理論上,一方最多可以擁有 9 個後,最初的一個加上所有八個兵升變的後。而實際上,這種情況極為鮮見。
〖 在國際象棋中建城堡 - 王車易位 〗
可以在國際象棋中建城堡嗎?
是的,可以在國際象棋對局中建城堡。這被稱為王車易位。是一種同時可以移動車和王的走法。這樣做使王受到保護,它好象是躲在城堡里又同時讓車投入戰斗。
王車易位有兩個方向:王翼和後翼。王翼王車易位(短易位)
王車易位時要求王和車之間不能有子。
在一次轉換中,王向右移動兩格(從 e1 到g1);
然後車移動到王的新位置的鄰近格上(f1)→就像這樣 --
對於黑方,短易位同白方一樣:
黑王從 e8 走到 g8,同時黑車從 h8 走到 f8。後翼王車易位(長易位)
長易位同樣要求:王和車之間不能有子 →
王先走兩格,從 e1 到 c1,
然後車走到它鄰近的格上,從 a1 到 d1 →
王車易位的限制
對王車易位有特定的限制:
1、王和車必須沒有移動過;
2、王沒有被將軍;
3、王走過的格沒有受到對方棋子的攻擊。1)王和車沒有移動過
這里,車已經走到 g1,就不能王車易位了 →
2)王被將軍
b4 象對白王將軍。
現在,白王在兩個方向都不能王車易位 →
3)易位路線中的格受到攻擊
白王在兩側都不能與車易位 →
長易位將在 d1 格遭到黑後的將軍;
短易位將在 g1 格遭到黑後的將軍。在這個例子中,
白方不能進行長易位,因為王將在 d1 受到將軍。
短易位是可能的,即使車將受到黑象的攻擊→
〖 無子可動 〗
無子可動與將死一樣嗎?
不對,無子可動和將死不一樣。這種以和局結束比賽的方法相當原始。無子可動由三個條件決定:
1、王沒有被將軍;
2、王只要移動就會被將軍;
3、其他任何子都沒有合乎規則的著法。一般來說,走成無子可動的一方往往是棋子較少的那方,而無子可動則是該方不輸棋的唯一希望。
我們來看一下經常出現的一種情況:
白方企圖用王和後攻擊黑王。但是白方走的最後一步 王 e4-d3 →
使王更接近了對方的王,使黑方免於戰敗。
看看黑方,除了被將軍王已無法移動,黑方陷入無子可動。這種情況下,對局就是和棋,無法裁決出獲勝的一方。無子可動有時是一名選手的最後希望。
← 左邊這個局面,
黑方威脅把兵進到 h1 升變成後(或車)將死對方。 白棋只有一種可能:
← 把車走到 h5 將黑王。
很幸運,黑王因為無路可逃不得不吃掉白車。
← 結果,白棋已無合乎規則的著法。
白王所有可逃的格(e1、e2、f2、g1)都被敵軍的子控制了。
因而走成無子可動。
〖 吃子和兌子 〗
吃子
將對方的子全部吃掉是否合乎規則?
可以,每個子都可以吃其他子。只有王不能被吃。國際象棋中怎樣吃子?
不像某些棋類,國際象棋的棋子不能相互跳過(馬除外)。
吃子的一方占據被吃一方的格子。
所有的棋子(兵除外)都可以向後退。
這個局面里,我們將看到連續吃子而導致將死對方。
每一步都包括把被吃的子從棋盤上拿掉,
由吃子的子取代其在棋盤上的位置:
← 後吃掉 f7 兵將軍。
王不能吃掉受象保護的後,
逃到 h8 是它唯一的選擇。馬吃掉車將軍 →
這是將死,因為黑王沒有辦法逃走。
兌子
類似的子相繼被吃就是兌子。
下面這種形勢,白棋和黑棋各吃一兵,這就叫兌兵:
↑ 白棋吃掉 e5 的黑兵……
↑ 反過來黑棋又吃掉 e4 的白兵。 這里,白棋將在 d8 兌掉一個車和後。
白棋吃掉 d8 的車…… →
……黑後反過來吃掉白車 →
這就完成了第一次兌車 →
白後吃掉黑後…… →
……但黑車又吃掉白後 →
結果:兩個車及兩個後從棋盤上拿掉。
可以說兌掉了一車和一後。一名好棋手必須懂得戰略戰術。你知道它們的區別嗎?
戰略是制定實現具體目標的計劃。
戰術則是在對局過程中解決問題的方法。
軍事術語中,戰術用來贏得一場戰役,戰略則用來贏得戰爭
〖 子力的價值 〗
王是不是所有棋子中最有價值的?
王是最重要的棋子,其價值不可估量,因為它不能被吃掉。
即使王被將死,它在對局結束時仍然留在棋盤上。
← 黑方被 b7 的白象將死了,對局結束了,可黑王並沒有被吃掉。它還留在棋盤上。
兵的價值
兵的價值被用來作為衡量的單位。一個兵價值 1 分。
對局開始時有八個兵,你就有 8 分。
你必須謹慎,不要隨意 「花費」 你的兵。
兵越多,你製造新後的機會就越多。
後的價值 後是最有威力棋子。所以必須小心不要讓它被吃得太早。
後的價值相當於兩個車,或 10 個兵,或 10分。
車的價值 車比象或馬都有威力,但弱於後。
它的價值相當於 5 個兵,或 5 分。象的價值
象不像車那樣有力,但比兵要強得多。它相當於 3 個兵,或 3 分。馬的價值
馬與象等值。
它相當於 3 個兵或 3 分。右面是子力的相對價值表 →
象和馬被稱作是輕子。車和後被稱作是重子。
〖 先行權與記錄棋譜 〗
誰先走子,白方還是黑方?
國際象棋中白方永遠先走。你已經知道在開始下棋時,每個選手的右下角都應該是白格。
㈣ 為什麼國際象棋的棋子擺放方式是軸對稱而不
國際象棋的棋子布局是軸對稱而非中心對稱,即雙方王對王、後對後,這種布局是合理的,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國際象棋的平衡性。
首先,國際象棋棋子軸對稱布局是相對合理和公平的,事實上只是左右位置的差別,而並非中心對稱才公平。在國際象棋開局中就常有對稱布局理論,如英國式開局(圖1)其實就是執白棋走出黑棋的西西里防禦(圖2),體現了國際象棋合理的對稱性。
圖3. 國際象棋的「後翼」和「王翼」
最後,國際象棋,包括大多數流行的棋類,真正的不公平在於先行和後行。圍棋採用貼目來彌補這個不公平(通常4目半的補償,甚至更多),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沒有任何補償,畢竟是以將死對方的王為目的。與中國象棋比,國際象棋和棋率相對較高,比如(主動)重復三回合、王在不被將軍的情況下無任何棋可走,中國象棋判負,而國際象棋均判和棋。國際象棋的和棋判定多少給後行的黑棋一些補償的餘地。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㈤ 國際象棋怎麼下初學
國際象棋的初學者首先需要學習並理解棋子代表的意義和走子規則。
每種棋子的著法都不一樣。下面就介紹一下各種棋子以及其各自的走法(有極少數的例外):
兵:這是最基本的棋子(每方各有八個)。它的第一步可以向前走一格或兩格,但之後的每步只能向前走一格。它是直走斜吃,也就是只能攻擊它斜進一格內的對方棋子。並且不能後退。
車:它的形狀很像城堡的塔樓,可以斜著走也可以豎著走,每步的格數不受限制。並且可以攻擊它行進道路上的棋子。
馬:它的形狀就像一匹馬,是著法最復雜的一個。它走的是「L"形,可以朝任意方向橫著走兩步,再豎著走一步;或者反過來橫著走一步,再豎著走兩步。只有它可以越過其他棋子行進,但它也只能攻擊它落步的位置上的棋子。
象:只能斜著走,每步格數不受限制,但不能越過其他棋子。它的英文名原意是主教,所以形狀很像主教的帽子。
後:形狀像王後的王冠,是最強大的棋子。它可以橫著走,豎著走,也可以斜著走,每步格數不受限制,並且可以攻擊這些方向上的任何棋子。
王:每一步只能向任意方向走一格,也只能攻擊這一格內的棋子。你必須保護好它,因為王死就代表輸了整盤棋。
初學者需要謹記:
你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護王。
後可以說是王能棋子,它集象與車的作用於一身,是行軍布陣最得力的助手,常用來「捉雙」。其重要性僅次於王。
馬是出其不意的能手,也常用來捉雙。因為它的著法特殊,可以用來迷惑新手。
象在開闊的空間里特別好用。但新手們總是忽略這一點,不能物盡其用。
車的可活動范圍很廣,空間開闊的時候最能看到它的用處。
不要覺得兵微不足道,它是設陷阱的好手。只要用得好,小兵也可以將軍。
初學者還需要明白什麼是「打將」
如果你被打將了,就說明你的王正面臨著來自對方棋子的威脅。你必須馬上把威脅解除。這里有三種方法可供選擇:
把王從威脅范圍里撤出來,移到安全的地方去。把打將的棋子吃掉。或者用你的其他棋子把王給擋住。但這一招對馬和兵(或貼身攻擊的後、車、象)不管用。
要是這三招都不管用,解不了王的圍的話,你就算輸了。游戲結束。
接著,初學者還要知道下國際象棋的目標是什麼。即抓住對方的王並保護好自己的王。你要盡可能地吃掉對方的棋子,也要盡可能地避免被吃。
下棋是智慧和決策的博弈。雖然新手總是有許多遺漏的地方,但國際象棋的樂趣總是玩得越多才越懂得的。
最後,初學國際象棋應從擺棋子開始。
棋盤右下角的格子需是白色,所有的棋子要在雙方面前各擺兩行:把兵全都排在你面前的第二排,用它們在你和對手之間豎起一道保護牆。把車放在第一排的兩角。然後把馬放在車旁邊,象放在馬旁邊。這時還剩兩個格子,一個白色一個黑色,根據後的顏色來放(如白後放白格子,黑後放黑格子)。
把王放在剩下的最後一個格子里,再檢查看你的對手放得對不對。兩邊的王和後要相互對應。
擺子的過程中,還要了解一下棋盤上的坐標。棋盤上的每一格都有對應的數字和字母。比如說「馬到C3」,其中的C3就是指的棋盤上的一格。這些坐標讓記譜等工作都變得容易了。
㈥ 國際象棋 英式開局怎麼走
c4 c6
Nf3 d5
g3 Nf6
Bg2 g6
Bb2 o-o(短易位)
o-o Bg4
d3 Nbd7
Nbd2 Re8
Rc1 e5
cd5 cd5
h3 Bf3
Nf3 e4
Nd4 Qb6
Nc2 Qa6
a3 Rad8(a線的車移動到d8)
Nb4
上例僅作為英國開局多種變例中的一個給你,由於棋局多變,無法全部給你所有定式。
㈦ 國際象棋的基本玩法
國際象棋的基本玩法
1、棋盤和棋子
國際象棋棋盤是個正方形,由橫縱各8格、顏色一深一淺交錯排列的64個小方格組成。深色格稱黑格,淺色格稱白格,棋子就放在這些格子中移動。棋子共三十二個,分為黑白兩組,各十六個,由對弈雙方各執一組,兵種是一樣的,分為六種: 王(1)、後(1)、車(2)、象(2)、馬(2)、兵(8)。
在正式比賽中,國際象棋棋子採用立體棋子,非正式比賽中可以採用平面圖案的棋子。
2、走子規則:
王:橫、直、斜都可以走,但每次限走一步。
後:橫、直、斜都可以走,步數不受限制,但不能越子。它是國際象棋中威力最大的子。
車:橫、豎均可以走,不能斜走。一般情況下不能越子。
象:只能斜走。格數不限,不能越子。每方有兩象,一個占白格,一個占黑格。
馬:每步棋先橫走或直走一格,然後再斜走一格,可以越子,也沒有"中國象棋"中"蹩(bie 四聲)馬腿"的限制。
兵:只能向前直走,每著只能走一格。但走第一步時,可以最多直進兩格。兵的吃子方法與行棋方向不一樣,它是直進斜吃,即如果兵的斜進一格內有對方棋子,就可以吃掉它而占據該格。
3、特殊著法:
除了上面所有棋子的一般的方法外,國際象棋中存在下面三種特殊方法:
吃過路兵:如果對方的兵第一次行棋且直進兩格,剛好形成本方有兵與其橫向緊貼並列,則本方的兵可以立即斜進,把對方的兵吃掉。這個動作必須立刻進行,緩著後無效。
兵的升變:任何一個兵直進達到對方底線時,即可升變為除"王"和"兵"以外的任何一種棋子。
王車易位:每局棋中,雙方各有一次機會,讓王朝車的方向移動兩格,然後車越過王,放在與王緊鄰的一格上。王車易位根據左右分為"長易位"和"短易位"。
在下面四種情況下,王車易位不允許:
王或車已經被移動過;
王和車之間有其他棋子阻隔;
王正被對方"將軍";
王經過或達到的位置受對方棋子的攻擊。
相關閱讀—國際象棋常用術語解釋
積極的(Active):相對於對方的走法,更傾向於進去和戰術的走法。也指更進去的一步棋或局面。
優勢(Advantage):通常來自物質、時間、空間,以及兵型上的,局面上客觀存在的領先。
代數記譜法(Algebraic notation):有時指國際象棋記法或簡單地記法。表示國際象棋棋步的一種方式。大概有許多種記錄國際象棋著法的方式就象有多種語言一樣。但是,代數記法成為了國際標准。根本上講,就是每個格子被給於一個字母和一個數字。從白方的方向看,由左到右豎線用字母表示為a 、b 、c 、d 、e 、f、g和h,從白方到黑方的橫線則為1, 2,3,4,5,6, 7和8。這樣,白方的左下角的格子就叫a1,而右上角就是h8。
當棋子從一個格走到另一個格,代數記譜法使您辨認出行動的棋子和所到的格子。例如,如果車從a1格走到a8格,您寫成Ra8。對於兵的走動,您只寫兵到達的格子;例如,e4。王翼易位記作0-0。後翼易位記作0-0-0。
分析(Analysis):基於一個特定局面的連續著法的演算。比賽中,您不被允許移動棋子來分析而必須在您的頭里做所有的演算。當比賽結束了,剛下完棋的對手共同地分析這個對局,走動棋子來努力找出最解著法。
注釋(Annotation):關於局面或對局的書面評論。評論可能採取記敘文,記譜法,或兩者組合的形式。
攻擊(Attack):在棋盤的某一個區域里開始的一次進取的行動,或是吃子、吃兵的威脅。
疊(Battery):在一個豎線上放兩個車或在同一個斜線上放一個象、一個後。
冒險家(Berserker):只用一兩個棋子進攻的瘋狂走法。以自己瘋狂戰斗的古老的斯堪的納維亞戰士命名的,並且後來被他們的對手用尊敬的戰略或人身的危險所改變。
雙象(Bishop pair):雙象對一象一馬或雙馬。雙象共同工作得很好,因為他們能控制兩個顏色的斜線。參見異色格象。
封鎖(Blockade):用一個棋子(理想的是馬)直接地直接地放在敵兵前面,阻止它前進。由尼姆佐維奇普及的。
大漏著(Blunder):導致丟子或導致局面上或戰術上決定性讓步的可怕的著法。
突破(Breakthrough):侵入敵人的陣地。
王車易位(Castle):同時移動國王和車。易位是棋手在一步棋中走兩個棋子的唯一的走法。易位允許棋手移動他的國王離開中心到側面(開局中的重頭戲),在那兒它可能由兵保護。另外,易位出動了一隻車。
當白方王翼易位時,他把國王從e1走到g1並把他h1的車走到f1。當黑方王翼易位時,他把國王從e8走到g8並把他h8的車走到f8。當白方後翼易位時,他把他的國王從e1走到c1並把他a1車走到d1。而當黑方後翼易位時,他把他的國王從 e8走到c8並把他a8車走到d8。
中心(Center):棋盤上由c3-c6-f6-f3格圍成的正方形。e4,d4,e5和d5是中心的最重要的部份。e線和d線是中心豎線。
將死(Checkmate):無法解脫的對王的攻擊。當一個棋手將死他的對手的國王,他就贏了此局。
古典(Classical):聚焦於建立完全的兵中心的下法。古典原則傾向於教條和頑固。古典棋手的哲學最終受到"超現代主義"的挑戰。參見超現代主義。
騰挪(Clearance sacrifice):用犧牲一個礙事棋子的方式為有力的一著棋讓路。
封閉性局面(Closed game):由固定的兵鏈阻礙著的局面。這樣的局面傾向於馬強於象,因為兵阻攔著斜線。
組合(Combination):利用局面的特殊性希望達到某一目標的,結合棄子的一系列強制著法。
通路聯兵(Connected passed pawns):在毗鄰的豎線上的兩個或更多同樣顏色的通路兵。參見通路兵。
控制(Control):完全地控制棋盤的某個區域。控制一條豎線或一個格子,或只是有主動性,都能構成控制。
反擊(Counterplay):處於防禦的棋手開始他自己的進取的行動,叫反擊。
束縛(Cramp):通常是在空間上吃虧的結果,缺乏機動性。
關鍵局面(Critical position):對局的重要一點,勝利或失敗的平衡點。
引入(Decoy):誘使對手的棋子到一個特殊格子的戰術。
防禦(Defense):有計劃地反對敵人進攻的一步或一系列的幾步棋。也用在許多由黑方決定的開局的名字。例如,法蘭西防禦和卡羅-康防禦。
引離(Deflection):包括趕走對手的主要保衛者,以便癱瘓對手防禦的戰術。
出子(Development):把棋子從最初的位置走到新崗位的走子過程,這樣他們就控制了更多的格子和有更大的機動性。
閃擊(Discovered attack):埋伏。王後、車或象在等待攻擊,只要其他的棋子或兵讓開了路。
閃將(Discovered check):包括將您的對手的王的閃擊。
雙重攻擊(Double attack):同時攻擊兩個目標的著法。
雙將(Double check):最強有力的閃擊,用兩個棋子同時將王。國王被迫撤走,並且敵軍因而至少停頓一著棋。
疊兵(Doubled pawns):同樣顏色的兩個兵處於一條豎線上。疊兵是用兵吃子的結果。
和棋(Draw):平局。和棋可能是從無子可動,三次重復局面或同意提和來的。參見無子可動;三次重復局面。
國際等級分(Elo rating):評價棋手的系統。由Arpad Elo (1903-1993) 教授構想並被FIDE在1970年採用。初學者也許有900分,一般的俱樂部棋手1600分,世界冠軍2800分。
吃過路兵(En passant):法語通過的意思。當兵推進兩個格(只有它以前未走過)並且通過鄰線敵方已經推進到它的第5線的兵,敵兵能吃掉這個兵好象它只走了只一格一樣。敵兵吃不吃都可以,但必須在第一時機決定;否則,兵的特殊走法的特殊條件消失了,權利消失。
殘局(Endgame):對局的第三個也是最後的階段。殘局是只有少量的棋子在棋盤上。進入殘局的最清楚的標志,王後被交換掉了。
均勢(Equality):雙方都沒有的優勢或各種優勢總體是平衡的局面。
交換(Exchange):兌子,通常棋子的價值相等。
蟹眼象(Fianchetto):義大利語在側面的意思並只適用於象。蟹眼象對白象就是在g2 或b2,對黑象在g7 或b7。
國際棋聯(FIDE):首字母縮略詞。
豎線(File):垂直的八個格子組成的。特指代數記譜法的a線、b線等等。參見半開放線;開放線。
側翼(Flank):a,b和c線在後翼,而f,g和h線在王翼。
子力(Force):物質。物質優勢是一個棋手比他對手有更多的物質或他在棋盤的某個特定區域比對手的人多。
強迫(Forced):避免災害而必須走的一步或一系列著法。
捉雙(Fork):一個棋子同時攻擊敵方兩個棋子或兵的戰術運子。
棄兵(Gambit):開局中自願犧牲至少一個兵,想法是獲得補償的某種優勢(通常是出子的時間)。
一般原則(General principles):國際象棋的`根本法則,用來使稍差的棋手對不同的局面作出合理的反應。特級大師使用得比您會想像的要多!
大組合(Grande combination):包含許多步棋和許多類型戰術的組合。
特級大師(Grandmaster):由國際棋聯授予棋手的稱號。這是國際象棋里最高的技術稱號。低些的稱號包括國際大師和棋聯大師。
半開放線(Half-open file):一個棋手沒有兵但對方有一個或更多的兵。
懸(Hang):是無保護和被瞄上的。
弱格(Hole):無法由兵保衛的格子。這樣的格子給棋子一個滿意的家因為棋子無法被敵兵驅趕。亦稱前哨點。
超現代主義(Hypermodern):針對國際象棋古典理論的思想學派。超現代主義堅持兵在開局時的中心將成為目標。這個運動的英雄是理查?列基和亞倫?尼姆佐維奇,他們倆闡明了側翼控制中心的想法。象古典主義者的想法那樣,那些超現代主義者可能過於極端。現今,從正反兩面看好象更正確。兩種哲學的升華是妥善處理任一個特殊情況所需要的。參見古典。
主動權(Initiative):當您走了能令您的對手必須反應的威脅,就說您擁有主動權。
墊(Interpose):把棋子或兵放在敵方攻擊棋子和被攻擊的棋子之間。
直覺(Intuition):由"感覺"而不是由演算發現正確的著法或戰略。
王翼(Kingside):棋盤的一半,e、f、g和h線。王翼上的棋子是國王、在它旁邊的象、馬在象的旁邊,而車在馬的旁邊。參見後翼。
小窗口(Luft):德語空氣的意思。在國際象棋里,它意味給國王呼吸的空間。它描述的是王前的一個兵走了,以避底線將殺的可能性。
強子(Major pieces):王後和車。也叫重子。
大師(Master):在美國, 一個等級分2200或更多的棋手。如果棋手的等級分下降到2200以下,稱號被廢止。參見特級大師。
將軍(Mate):將死的省略語。
物質(Material):所有的棋子和兵。物質的優勢是棋手在棋盤上有比對手更多的棋子或棋子的價值更大。參見點數。
中局(Middlegame):開局和殘局之間的對局階段。
輕子(Minor pieces):象和馬。
機動性(Mobility):棋子的行動自由。
佔領(Occupation):車或王後控制一條豎線或橫線被稱為佔領那條線。一個棋子被說成佔領哪個格子是它正在那個格子上。
公開賽(Open):指什麼水平棋手都可以參加的一種比賽。
開放性局面(Open game):有許多開放的橫線、豎線或斜線,少量的中心兵的局面。在這種類型的局面中出子領先變得非常重要。
開局(Opening):對局的開始,最出的十幾著或更多著法的總和。開局的基本的目標是盡快出動子力;盡可能多地控制中心;並且及早易位使王安全,同時把車展開到中心線路安置在潛在的開放線上。
開局(Openings):導向開局的大致目標的確定的著法次序。這些著法次序通常用發明者的名字或首次出現的地方命名。有些如王翼棄兵和英國式開局,已經被分析了相當深入。
異色格象(Opposite-colored Bishops):當棋手各有一個象並且是在不同色的格子里。異色格象永遠無法直接接觸。
過度擴張(Overextension):當向前推兵而太快地獲得空間並試圖控制很多地域,棋手的陣營里就留下弱點或削弱了前進了的兵。他就被認為是過度擴張了。
過載(Overworked piece):一個棋子被用來參與保護太多的其它棋子。
通路兵(Passed pawn):任何敵兵都無法影響其前進的兵,因此是有嚴重的升變威脅的兵。參見升變;低升變。
兵型(Pawn structure):也指兵骨架。所有兵的位置的各個方面。
長將(Perpetual check):當一個棋手讓對手處於被將軍中,強迫其反應,接著是另一個將軍及被迫的反應,接著再將而重復第一個局面。由於這樣的對局能被永遠走下去,在局面重復之後對局被宣布和棋。參見三次重復局面。
長捉(Perpetual pursuit):類似於長將,只是被捉的是象、馬、車或王後,而不是王。
小組合(Petite combination):只涉及幾步棋的組合。
牽制(Pin):當一個棋手攻擊對手一個無法移動的棋子否則他將丟失一個價值更大的不同的棋子。當這個價值更大的棋子是國王,這種戰術稱為絕對牽制;當它不是國王則稱為相對牽制。
計劃(Plan):棋手基於他的著法的短期或長遠的目標。
點數(Point count):給棋子下面數值的記分系統:國王無價;王後9點;車5點;象3點;馬3點;而兵1點。一些指南給國王的點計數是3.5點。
局面(Positional):根據長遠考慮的一步棋或走法。緩慢的積累小優勢被認為是局面的走法。
開局准備(Prepared variation):專業棋手普遍分析書中開局希望發現一個新的著法或計劃。當棋手有這樣一個發現,他經常將保存這個准備的變著至便用它對付某個專門的對手。
升變(Promotion):也叫變後。當兵達到第8橫線,它能被升變為同樣顏色的象、馬、車或(最共同地)王後。參見低升變。
有根通路兵(Protected passed pawn):是在其它兵的保護下的通路兵。參見通路兵。
後翼(Queenside):棋盤的一半,包括a、c、b和d線。後翼上的棋子是王後、在它旁邊的象、在象旁邊的馬和在馬旁邊的車。參見王翼。
安靜的一著(Quiet move):不是吃子、將軍或直接威脅的不擺架子的著法。安靜的一著經常發生運子或組合的結尾,吃回點數。
橫線(Rank):水平排列的八個格子。在代數記譜法中記作第1線,第2線,等等。
等級分(rating):衡量棋手相對力量的數字。數字越高,說明棋手越強。參見國際等級分。
認輸(Resign):當棋手意識到他失敗,沒有等到將死就客氣地放棄比賽。認輸時,棋手可以簡單地說"我認輸,"或他也可以把他的國王放倒。當您剛開始學下棋,我推薦絕不認輸。總從頭走到尾。
浪漫(Romantic):從19 世紀初到其中葉是國際象棋的浪漫(或男子)時代,那時棄子和攻擊被認為是男子氣概的唯一表達方式。如果有人提供了棄子,拒絕被認為是怯懦可恥的。今天,有為大膽攻擊和棄子傾向的棋手,經常試探地行動,也被叫作浪漫。
王後捉雙(Royal fork):攻擊國王和王後的捉雙。
棄子(Sacrifice):為獲取在空間、時間、兵型,甚至在子力(可能在棋盤的某個區域導致子力優勢。)上的好處而自願放棄物質。不同於組合的是,棄子通常不是一件可靠的東西並經常需要一個不確定因素。
簡化(Simplify):交換棋子是局面安靜下來,消滅對手的攻擊潛力,或澄清局勢。
穿串(Skewer):對一個很有價值的棋子的一個威脅,它會被迫走開而允許吃掉它後面的一個價值較小的棋子。
悶殺(Smothered
checkmate):當國王被它自己的棋子完全地圍攏(或是在棋盤的邊緣)並且受到一個無法回答的將軍時,他就被悶殺將死了。悶殺經常由馬來完成。
空間(Space):由各個棋手控制的領地。
空間數(Space count):過去經常用來確定誰控制更多空間的數字系統,一個棋手那一側棋盤上的每個格子為1點,被對方的棋子或兵控制就屬於對方。
冒險(Speculative move):沒有明確結果的通常是必要的著法。有時充分的計算是不可能的,因此棋手必須依靠直覺,一個冒險的計劃也許就出現了。經常涉及到棄子。例如,白方走了一個冒險的棄子之類。
無子可動,逼和(Stalemate):在英語里,是指敵對的兩支部隊之間的對峙。在國際象棋術語里,指一個棋手被束縛得很厲害,以至於任一合乎規則的走法都將暴露他的國王於直接的將軍之下。無子可動是和棋(平局)。
戰略(Strategy):思考之後的一步棋、一個計劃或一個想法。
研究(Study):一些理論局面,或著作,使不常見的戰術主題變得突出。
風格(Style):棋手下棋的路數,反射他的個性和偏好。棋手選擇的著法風格通常表現了棋手的個人特徵。在比賽中典型的是風格相反的兩個棋手(例如,一個攻擊者對一個安靜的局面棋手),優勝者將是那個成功地強加他風格的一位。
戰術(Tactics):利用短暫的機會爭取優勢的調遣。有很多陷阱和組合的局面自然被認為是戰術的。
先手(Tempo):作為時間單位的一步棋。如果棋子到達一個有用的格子用一著棋但卻走了兩步,那它失去一個先手。例如,在l.e4 e5 2.d4 exd4 3.Qxd4 Nc6之後。黑方獲一先而白方則失去一先,因為白王後被攻擊必須第二次走王後到安全的地方。
理論(Theory):書里的著名開局、中局和殘局局面。
三次重復局面(Three-time repetition of position):當棋手來回走子,重復同樣的局面。經常是在物質上落後最後要失敗的棋手,棄子求得長將(參見長將)。三次重復局面的結果是和棋(平局)。
時間(Time):在這本書里,除通常的含義之外("黑方沒有時間阻止白方所有的威脅"),時間是指出子的措施。也指思考的時間,既棋鍾上的時間。參見時間控制,先手。
時間控制(Time control):每個棋手必須走完一定步數的規定時間。在國際比賽中,典型的時間控制是每個棋手用2 個小時完成40步。在各個棋手走完40步之後,被給以另外的時間(通常1 個小時20步)。如果棋手用盡了他的時間,但未走完必須的步數,不管局面如何他都被判負。
時間恐慌(Time pressure):國際象棋比賽對局中最扣人心弦的時刻之一。當一個或兩個棋手用完棋鍾上的決大部分時間而仍需要幾步棋才能達到規定的40或45步,他們開始快速走棋,有時在瘋狂的恐慌中扔下棋子。典型的出現可怕的大漏著的階段。一些棋手幾乎每場比賽都進入時間恐慌,被認為是時間恐慌癖。
交匯點(Transposition):由不同的次序得到的一個相同的開局局面。例如,法蘭西防禦的1.e4 e6 2.d4 d5 通常也能由1.d4 e6 2.e4 d5 的次序得到。
陷阱(Trap):暗中誘使對手犯錯誤的方法。
低升變(Underpromotion):兵變成比後小的棋子。
弱點(Weakness):容易被進攻而又很難防守的兵或格子。
楚次文格(Zugzwang):意即強迫行動的德國術語。它指出一種結構,棋手們想什麼都不走的情況,因為任一步棋都將導致他的局面的惡化,但他必須走棋因為國際象棋是不能不走的。
過渡著(Zwischenzug):意即在兩步棋之間的德國術語。插入一個明顯邏輯的驚奇著法次序(例如,在一系列的交換里插入一個將軍),改變了那個原來序列的結果。
國際象棋起源
根據歷史傳說記載,國際象棋起源於古印度,至今見諸於文獻最早的記錄是在薩珊王朝時期用波斯文寫的。據說,有位印度教宗師見國王自負虛浮,決定給他一個教訓。他向國王推薦了一種在當時尚無人知曉的游戲。國王當時整天被一群溜須拍馬的大臣們包圍,百無聊賴,很需要通過游戲方式來排遣郁悶的心情。
國王對這種新奇的游戲很快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興之餘,他便問那位宗師,作為對他忠心的獎賞,他需要得到什麼賞賜。宗師開口說道:請您在棋盤上的第一個格子上放1粒麥子,第二個格子上放2粒,第三個格子上放4粒,第四個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個次序在後的格子中放的麥粒都必須是前一個格子麥粒數目的倍數,直到最後一個格子第64格放滿為止,這樣我就十分滿足了。
「好吧!」國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應了宗師的這個謙卑的請求。
然而等到麥子成熟時,國王才發現,按照與宗師的約定,全印度的麥子竟然連棋盤一半的格子數目都不夠。這位宗師索要的麥粒數目實際上是天文數字。
許多學國際象棋的人都以為,國際象棋起源於印度。這源於英國人威廉·瓊斯1790發表在《亞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西方學者大多贊成他的觀點。因為那時候的世界文化就是英國文化。
關於國際象棋的產生,國際上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說2000年以前,印度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自己獨斷專行,想干什麼就干什麼。國王有個親信大臣,他想拿「君王不能離開臣民而存在」的道理來勸告國王,但又不敢公開提出自己的意見。
他想出了一個暗示的辦法:在木製棋盤上,用骨制的棋子組成兩支軍隊進行戰斗;每一方面有一個首腦——王,另有車、馬、象、兵四個兵種,組合成一個陣容的整體,王是最主要的棋子,王一死,戰斗便結束;王同時又是很弱的一環,他只能依靠戰友——即別的更有力的棋子保護,這些棋子必須在整個戰斗過程中同心協力來保衛王。
棋子裡面比王還要弱的,要算是兵了。但如果善於指揮,使兵深入敵壘,走到對方的底格時,兵就可以變成最強的棋子。這就是第一盤象棋的產生,並很快就傳播開了。它一方面往西傳到波斯、阿拉伯和歐洲,經過改變,形成現代的國際象棋;另一方面往東傳到緬甸、東南亞和中國。
直到20世紀70年代以後情況才發生了變化。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文化史》中明確提出,象棋是中國人的創造。他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古代游戲——六博與與天文、象術、數學的關系,他說:「只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游戲。」
接著陸續有蘇聯學者發表文章,批駁印度起源說。1972年南斯拉夫歷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徵》斷定象棋首先出現在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研究員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號的《蘇聯棋藝》上發表文章,根據他的研究,國際象棋起源於易經的思想:64格,對應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對應陰陽。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見到專家學者的反駁文章。可以認為,切列夫考博士「國際象棋起源於易經思想」的觀點,在世界上已經站住了腳。
大約至少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在中國出現了8x8的線圖(甘肅永昌鴛鴦池遺址出土彩陶繪圖)。在公元前10世紀以前可以斷定已經有了「六博」這種古棋。公元前5世紀六博經過改革而成「塞戲」。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論語》)這句話里,博弈即指六博和圍棋。史料記載公元6世紀(南北朝後期)北周武帝發明的「象戲」(公元569年)和唐代於地下發現的「百寶象棋」基本相同:8×8盤(64格),立體子,棋子擺在格子上面,也就是現代國際象棋的格局。
至遲於公元6世紀末、7世紀初,象戲進入印度(不排除更早一些的「六博、塞戲」和「類象戲」進入印度的可能性),形成了「恰圖朗茲」,進入中東形成了「沙特蘭茲」。恰圖朗茲和沙特蘭茲譯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考古的實物根據是8世紀以後印度才有四色棋的存在。最早的關於「四色棋」的文字記載是公元九世紀的克什米爾史詩《拉特納卡爾》。「沙特蘭茲」後來演變成「波斯象棋」並傳入歐洲。大約在15世紀木定型為今天的現代國際象棋。
「印度起源說」產生於英國人,最好也是由英國人來否定「印度起源說」。1984年版的大英網路全書上,關於國際象棋的起源,還說是印度或中國,而且重點介紹印度起源說。但是,2003年在英國出版《國際象棋中國學派》英文版時,在英國最大出版集團編輯撰寫的簡介中,一上來就已經有了這樣一句話:「雖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國際象棋是在遠古的中國被發現」。要讓英國學者改變觀點可不是簡單的事情啊。
今天人們探討國際象棋的起源,是通過傳說、假說、考古和邏輯這四種方式,來作出各種各樣的結論。假說指明考古論證之方向,傳說補充考古邏輯之不足。畢竟國際象棋產生的年代太古老了,象最古老的歷史一樣,真實的再現要經過極為漫長的過程。不過,從整體方面看,關於起源問題,有兩點得到世界的公認:第一,國際象棋起源於亞洲,後來傳入歐洲。第二,最初的規則是擲骰子來決定誰走棋。
㈧ 國際象棋怎麼下請教各位哥哥姐姐
下法
國際象棋由黑白兩棋組成,執白先行,國際象棋的對局目的是把對方的王將死。
比賽規定
一方的王受到對方棋子攻擊時,稱為王被照將,攻擊方稱為"將軍",
此時被攻擊方必須立即"應將",如果無法避開將軍,王即被將死。除"將死"外,還有"超時判負"與"和局"。
棋盤和棋子
國際象棋棋盤是個正方形,由橫縱各8格、顏色一深一淺交錯排列的64個小方格組成。深色格稱黑格,
淺色格稱白格,棋子就放在這些格子中移動。棋子共三十二個,分為黑白兩組,各十六個,由對弈雙方各
執一組,兵種是一樣的,分為六種: 王(1)、後(1)、車(2)、象(2)、馬(2)、兵(8)。
中文全稱 國王 皇後 城堡 主教 騎士 兵卒
英文全稱 King Queen Rook Bishop Knight Pawn
中文簡稱 王 後 車 象 馬 兵 英文簡稱 K Q R B N P
在正式比賽中,國際象棋棋子採用立體棋子,非正式比賽中可以採用平面圖案的棋子。
布子規則
對於初學者,擺棋時記住:王對王,後對後;白後站白格,黑後站黑格。黑王站白格,白王站黑格。
注意:比賽時為了便於記憶和記錄,布置棋盤時總是讓自己的右下角是白色格。
走子規則
· 王(K):橫、直、斜都可以走,但每次限走一步。
(1)除易位時外,王可走到未被對方棋子攻擊的任何相鄰格子,且只能走一步.
(2)易位是由王已方任何一個車一起進行仍被視作王的一著的走法,其進行方式如下:王從原始位置向任何一位的方向橫移兩格,
然後那人橫越過王而置於王剛經過的格子.
(3)如果一方先觸摸車一起然後再觸摸王,那麼他不能用那個車進行易位,這種情況須按以下A和B條處理
A:除上述上,如果行棋方有意識地觸摸了同一方的一個或更多的棋子,他觸動或吃掉所觸措的第一個可以走動或可以被吃的棋子;
或者一個已方的棋子和 個對方的棋子,他用前者吃掉後者;如果這種吃法不合規則,如果無法確定先觸摸哪一個棋子,則以已方棋子作為
已被觸摸的棋子.
B:如果所觸摸的已方棋子均沒有合乎規則的著法(或者對所觸摸的對方棋子均沒有合乎規則的吃法),行棋方有權走任何合乎規則的著法.
(4)如果一方在准備易位時觸摸了王,或者同時觸摸了王和車,然後發現易位不合規則,他可以選擇走王或者向另一翼易位,前提是向那一
翼易位是合乎規則的, 如果王沒有合乎規則的走法,該方有權造反走任何規則的著法.
(5)不符合規則的易位: 王已經移動過,或者 用來易位的車已經移動過.
(6)下列情況暫不能易位: 王的原始格子或者將要越過的格子或者將要佔據的格子正受到對方棋子的攻擊,或者王和用來易位的車之間尚有別的棋子
· 後(Q):橫、直、斜都可以走,步數不受限制,但不能越子。它是國際象棋中威力最大的子。
· 車(R):橫、豎均可以走,步數不受限制,不能斜走。一般情況下不能越子。
· 象(B):只能斜走。格數不限,不能越子。每方有兩象,一個占白格,一個占黑格。
· 馬(N):每步棋先橫走或直走一格,然後再斜走一格(每次斜走六個正方格子),可以越子,沒有"中國象棋"中"蹩馬腿"的限制。
· 兵(P):只能向前直走,每著只能走一格。但走第一步時,可以最多直進兩格。兵的吃子方法與行棋方向不一樣,它是直進斜吃,
即如果兵的斜進一格內有對方棋子,就可以吃掉它而占據該格。
特殊著法
除了上面所有棋子的一般著法外,國際象棋中存在下面三種特殊著法:
· 吃過路兵:如果對方的兵第一次行棋且直進兩格,剛好形成本方有兵與其橫向緊貼並列,則本方的兵可以立即斜進,把對方的兵吃掉。
這個動作必須立刻進行,緩著後無效。 記錄時記為 「en passant」 或 「en pt」, 法語中表示 「路過」。
·兵的升變:任何一個兵直進達到對方底線時,即可升變為除"王"和"兵"以外的任何一種棋子,不能不升變。一般情況下升變成為「後」
因為「後」威力最大;在特殊情況下也可升變為「車」、「馬」、「象」 。
·王車易位:每局棋中,雙方各有一次機會,讓王朝車的方向移動兩格,然後車越過王,放在與王緊鄰的一格上。王車易位根據左右分
為"長易位"和"短易位"。
在下面四種情況下,王車易位不允許:
王或車已經移動過;
王和車之間有其他棋子阻隔;
王正被對方"將軍";
王經過或達到的位置受對方棋子的攻擊。
勝、負、和
· 國際象棋的對局目的是把對方的王將死。比賽規定:一方的王受到對方棋子攻擊時,成為王被照將,攻擊方稱為「將軍」,此時被攻擊方必須
立即「應將」,如果無法避開將軍,王即被將死。除「將死」外,還有「超時判負」與「和局」。出現以下情況,算和局:
·一方輪走時,提議作和,對方同意;
·雙方都無法將死對方王時,判和;
· 一方連續不斷將軍,對方王卻無法避開將軍時,成為「長將和」;
·輪到一方走棋,王沒有被將軍,但卻無路可走,成為「逼和」;
· 對局中同一局面出現三次,而且每次都是同一方走的,並且沒有任何可走棋步的差別,判為和局。
·雙方在連續50回合內都沒有吃掉對方任何一子的,判為和局。
(說明:「沒有任何可走棋步的差別」主要指沒有過路兵和易位的區別,我記得見過一個NB的排局有一方就是在3次重復但對方車、王有移動後贏的)
棋子價值
國際象棋每個棋手在分析局勢、對比實力以及進行子力兌換時,需要明確各種棋子的價值。目前一般以兵為計算單位。兵為1,馬與象為3,車為5,後為9。
王不能兌換不給定值。各種不同棋子的實際價值,依其所佔空間位置、與其他棋子協同作戰的關系以及局面形勢,以至對局經歷的階段,而發生實際的差異。
比如兵沖到底線就可升格為後、馬、車、象之一,當它接近底線時,價值可能明顯升高數倍,相聯的兵或並列的駢兵比重疊兵強,孤兵(或懸兵)在不同的發
展中可能是弱點,也可能成為攻擊的支柱,價值不同,象有好象與壞象之分,馬在中心比在盤邊強,中心鐵象、鐵馬的陣地優點常逼迫對方用車去兌換它,在
殘局中異色格象比同色格象容易和棋,等等。棋子的實際價值是變動價值。對這種種變化所作的估計和判斷是制定不同的戰略戰術計劃的基礎。
質差與補償
兌換過程中棋子一般價值的損失(比如車換馬、車換象、後換車馬或車象),有時能換取主動權或在空間、形勢、時間速度、子力協同方面取得一定補償。
這種補償與質差相抵的得失,是估計局面、分析形勢的重要因素。
雙象優勢
每次雙象控制不同色格,相互補充,協同作戰。兌換其一必然削弱與該象同色格的控制,任對方子力馳騁其間,因此雙象一般比馬象優越。
棄兵局
用犧牲兵為代價謀求出子速度和主動權的開局戰略叫「棄兵局」。常見的棄兵局有中心棄兵、王翼棄兵、後翼棄兵等。
兵形
兵的走法是直進斜吃。由此特點常形成後面的兵保護前面兵的「兵的鏈條」,以封鎖對方從正面突擊的道路。「兵鏈」中落
在最後無兵保護的兵為落後兵,是「兵鏈」的弱點。這種落後兵如處在半開放線上就更易受攻擊,它前面的一格常為對方占據。
c4-d5-e4這樣的兵形為楔形兵。f7-g6-h7這樣的兵形為龍眼形或堡壘形
戰術組合
各種簡單戰術如捉雙、閃擊、閃將、牽制、半牽制、引誘、誘離、排除防禦、截斷、封鎖、騰空格子、轉讓走子權、底線殺、
悶殺,第 7橫排殺、破壞王前兵陣、強制兌換、兵升格、反擊、過渡等等的綜合運用,是帶有緊湊和強制特點的復雜連環計,常帶
出人意外地「棄」兵「棄」子性質,故有人稱之為「連珠妙著」。
空間優勢(地盤優勢)
一方子力在棋盤中所佔格子和所控制部位的數量上占優勢,它與陣勢結構的特點有關,是判斷局面優劣和主動權的重要因素。
術語
積極的(Active):相對於對方的走法,更傾向於進去和戰術的走法。也指更進去的一步棋或局面。
優勢(Advantage):通常來自物質、時間、空間,以及兵型上的,局面上客觀存在的領先。
代數記譜法(Algebraic notation):有時指國際象棋記法或簡單地記法。表示國際象棋棋步的一種方式。
大概有許多種記錄國際象棋著法的方式就象有多種語言一樣。但是,代數記法成為了國際標准。根本上講,就是每個格子被給於一個字
母和一個數字。從白方的方向看,由左到右豎線用字母表示為a 、b 、c 、d 、e 、f、g和h,從白方到黑方的橫線則為1, 2,3,4,5,6, 7和8。
這樣,白方的左下角的格子就叫a1,而右上角就是h8。 當棋子從一個格走到另一個格,代數記譜法使您辨認出行動的棋子和所到的格子。
例如,如果車從a1格走到a8格,您寫成Ra8。對於兵的走動,您只寫兵到達的格子;例如,e4。王翼易位記作0-0。後翼易位記作0-0-0。
分析(Analysis):基於一個特定局面的連續著法的演算。比賽中,您不被允許移動棋子來分析而必須在您的頭里做所有的演算。當比賽結束了,
剛下完棋的對手共同地分析這個對局,走動棋子來努力找出最解著法。 注釋(Annotation):關於局面或對局的書面評論。評論可能採取記敘文,
記譜法,或兩者組合的形式。 攻擊(Attack):在棋盤的某一個區域里開始的一次進取的行動,或是吃子、吃兵的威脅。
疊(Battery): 在一個豎線上放兩個車或在同一個斜線上放一個象、一個後。
冒險家(Berserker):只用一兩個棋子進攻的瘋狂走法。以自己瘋狂戰斗的古老的斯堪的納維亞戰士命名的,並且後來被他們的對手用尊敬的戰略或人身的危險所改變。
雙象(Bishop pair):雙象對一象一馬或雙馬。雙象共同工作得很好,因為他們能控制兩個顏色的斜線。參見異色格象。
封鎖(Blockade):用一個棋子(理想的是馬)直接地直接地放在敵兵前面,阻止它前進。由尼姆佐維奇普及的。
大漏著(Blunder):導致丟子或導致局面上或戰術上決定性讓步的可怕的著法。
突破(Breakthrough):侵入敵人的陣地。
易位(Castle):同時移動國王和車。易位是棋手在一步棋中走兩個棋子的唯一的走法。易位允許棋手移動他的國王離開中心到側面(開局中的重頭戲),在那兒它可能由
兵保護。另外,易位出動了一隻車。
當白方王翼易位時,他把國王從e1走到g1並把他h1的車走到f1。當黑方王翼易位時,他把國王從e8走到g8並把他h8的車走到f8。當白方後翼易位時,他把他的國王從
e1走到c1並把他a1車走到d1。而當黑方後翼易位時,他把他的國王從e8走到c8並把他a8車走到d8。 中心(Center):棋盤上由c3-c6-f6-f3格圍成的正方形。e4,d4,e5
和d5是中心的最重要的部份。e線和d線是中心豎線。 將死(Checkmate):無法解脫的對王的攻擊。當一個棋手將死他的對手的國王,他就贏了此局。
古典(Classical):聚焦於建立完全的兵中心的下法。古典原則傾向於教條和頑固。古典棋手的哲學最終受到「超現代主義」的挑戰。 參見超現代主義。
騰挪(Clearance sacrifice):用犧牲一個礙事棋子的方式為有力的一著棋讓路。
封閉性局面(Closed game):由固定的兵鏈阻礙著的局面。這樣的局面傾向於馬強於象,因為兵阻攔著斜線。
組合(Combination):利用局面的特殊性希望達到某一目標的,結合棄子的一系列強制著法。
通路聯兵(Connected passed pawns):在毗鄰的豎線上的兩個或更多同樣顏色的通路兵。參見通路兵。
常用術語
Chess set 國際象棋棋具
Colour 棋色
White 白方
Black 黑方
Piece 棋子
King 王
Queen 後
Rook 車
Bishop 象
Knight 馬
Pawn 兵
Bishop of opposite colours 異色格象
Bishop of the same colours 同色格象
Bishop ending 象殘局
Board 棋盤
Square 方格
Rank 橫線
File 直線
Diagonal 斜線
Centre 中心
Wing 側翼
Check 將軍
Checkmate 將殺
Mate 將殺
Stalemate 無子可動
Discovered check 閃將
Double check 雙將
Perpetual check 長將
To give check 打將
Checkmate 將殺
To give checkmate 殺王
Exchange 交換、兌子
Move 走子
Capture 吃子
Castling 王車易位
Game 對局
Opening 開局
Middlegame 中局
Ending 殘局
Result 戰績
Win 贏棋
Loss 負
Draw 和
Resign 認輸
Crosstable 成績表 一般指循環制的成績表
Point 分
Half a point 半分
Zero 零
Analysis 拆棋
Position 局面
Novelty 新招
Threat 威脅
Attack 進攻
Defence 防禦
Variant 變著
Combination 戰術組合
Sacrifice 棄子
Mistake 錯著
Clock 棋鍾
Flag 鍾旗
Time 時間
Time trouble 時間恐慌
Score sheet 記錄紙
Envelope 封棋信封
Master 大師
Participant 參賽者
Tournament 聯賽
Match 對抗賽
Olympaid 奧林匹克賽
Team 隊
Captain 隊長
Country 國家
Winner 優勝者
Champion 冠軍
Drawing of lots 抽簽
Number 序號
Round 輪次
To accept a draw 接受和棋
Adjourned game 封局
Adjourned position 封棋局面
Advantage n. 優勢
Decisive advantage 決定性優勢
Material advantage 子力優勢
Obvious advantage 明顯優勢
Positional advantage 局面優勢
Development advantage 出子優勢
Space advantage 空間優勢
To get advantage 取得優勢
To have advantage 擁有優勢
Chief arbiter 主裁判
International arbiter 國際裁判
National arbiter 國家裁判
To have the bye 輪空
Game of chess 國際象棋對局
Laws of chess 國際象棋規則
Castle v. 王車易位
Long castling 長易位
Short castling 短易位
Centre opening 中心開局
Central gambit 中心棄兵開局
Bishops』 opening 飛象開局
Latvian gambit 拉脫維亞棄兵開局
Kings』 gambit 王翼棄兵局
Vienna game 維也納開局
Phlidor』s defence 菲立道爾防禦
Four knights』 game 四馬開局
Italian game 義大利開局
Evans gambit 伊文思棄兵局
Two knights』 defence 雙馬防禦
Scotch game 蘇格蘭開局
Russian defence 俄羅斯防禦
Spanish game 西班牙布局
Caro-kann defence 卡羅-康 防禦
Alekhine』s defence 阿列亨防禦
French defence 法蘭西防禦
Sicilian defence 西西里防禦
Queen』s gambit 後翼棄兵局
Queen』s gambit acepted吃後翼棄兵局
Slav defence 斯拉夫防禦
Queen』s indian defence新印度防禦
Catalan system 卡塔龍開局
Kings indian defence 古印度防禦
English opening 英國式開局
國際象棋術語解釋
棋子價值 每個棋手在分析局勢、對比實力以及進行子力兌換時,需要明確各種棋子的價值。目前一般以兵為計算單位。
兵為1,馬與象為3,車為5,後為9。王不能兌換不給定值。各種不同棋子的實際價值,依其所佔空間位置、與其他棋子協同
作戰的關系以及局面形勢,以至對局經歷的階段,而發生實際的差異。比如兵沖到底線就可升格為後、馬、車、象之一,當
它接近底線時,價值可能明顯升高數倍,相聯的兵或並列的駢兵比重疊兵強,孤兵(或懸兵)在不同的發展中可能是弱點,
也可能成為攻擊的支柱,價值不同,象有好象與壞象之分,馬在中心比在盤邊強,中心鐵象、鐵馬的陣地優點常逼迫對方用
車去兌換它,在殘局中異色格象比同色格象容易和棋,等等。棋子的實際價值是變動價值。對這種種變化所作的估計和判斷是
制定不同的戰略戰術計劃的基礎。 質差與補償 兌換過程中棋子一般價值的損失(比如車換馬、車換象、後換車馬或車象)
,有時能換取主動權或在空間、形勢、時間速度、子力協同方面取得一定補償。這種補償與質差相抵的得失,是估計局面、分析
形勢的重要因素。 雙象優勢 每次雙象控制不同色格,相互補充,協同作戰。兌換其一必然削弱與該象同色格的控制,任對
方子力馳騁其間,因此雙象一般比馬象優越。 棄兵局 用犧牲兵為代價謀求出子速度和主動權的開局戰略叫「棄兵局」。常
見的棄兵局有中心棄兵、王翼棄兵、後翼棄兵等。 兵形 兵的走法是直進斜吃。由此特點常形成後面的兵保護前面兵的「兵的鏈條」,
以封鎖對方從正面突擊的道路。「兵鏈」中落在最後無兵保護的兵為落後兵,是「兵鏈」的弱點。這種落後兵如處在半開放線上就
更易受攻擊,它前面的一格常為對方占據。c4-d5-e4這樣的兵形為楔形兵。f7-g6-h7這樣的兵形為龍眼形或堡壘形。
戰術組合 各種簡單戰術如捉雙、閃擊、閃將、牽制、半牽制、引誘、誘離、排除防禦、截斷、封鎖、騰空格子、轉讓
走子權、底線殺、悶殺,第 7橫排殺、破壞王前兵陣、強制兌換、兵升格、反擊、過渡等等的綜合運用,是帶有緊湊和強制特點
的復雜連環計,常帶出人意外地「棄」兵「棄」子性質,故有人稱之為「連珠妙著」。
空間優勢(地盤優勢) 一方子力在棋盤中所佔格子和所控制部位的數量上占優勢,它與陣勢結構的特
點有關,是判斷局面優劣和主動權的重要因素。
國際象棋子力運用規律 ①棋子的靈活性和協調性。要盡量使後、車、象、馬等棋子處在機動的位置,隨
時可以把它們調運到需要的地方進行攻防,不僅子力要有靈活性,子力之間還要配合得好,才能發揮最大效能。
②好的兵形。一般是指那些對於對方有威脅,而不易受對方攻擊的兵形,比如聯兵、能隨意向前推進的兵、通路兵等。差的兵形如孤兵
、落後兵、疊兵等。③王的好位置。王的位置好壞同棋盤上的子力多少有關,在子力較多的開局、中局階段,王以安全為好,到了
子力較少的殘局,則要發揮王的戰斗作用,使它具有主動性和攻擊性為好。 一盤棋大體分為 3個階段:開局、中局、殘局,各階段
的運子各有特點:開局——出動子力階段。雙方都迅速地出動自己子力到有利位置,亦即搶佔中心或對中心有作用的位置,王易位到安全
地帶,盡快地做好中局決戰前的准備工作。這個階段大約需要10個回合到15個回合。但也有個別開局,一開始雙方就搏鬥起來,一面出子
一面廝殺的。中局——雙方子力准備就緒之後,決戰開始。中局階段是一盤棋最緊張、最激烈階段。中局所形成的局面,因兵的結構不
同而分為 3種:開放性局面。中心兵都兌消了,子力活動的可能性增大,要求著法積極主動;半開放性局面,中心兵的機動性較強,它
可以前進同對方兌消或頂住,子力有相當的靈活性,其他子和兵要有密切配合;封閉性局面,中心兵封死,雙方只能在兩翼活動,子力
較呆滯,要求計劃性更強。殘局——經過中局搏殺之後,如果還沒有分出勝負,雙方子力因兌消而減少甚至減少過半,就到了殘局(有的
局面一經兌掉皇後,也可稱作殘局)。殘局的特點是:子力少而規律性強,要求走得細致和准確。
㈨ 象棋是怎麼擺的圖片
中國象棋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棋,屬於二人對抗性游戲的一種,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1]
中國象棋是中國棋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源遠流長,趣味濃厚,基本規則簡明易懂。中國象棋在中國的群眾中基礎遠遠超過圍棋,是普及最廣的棋類項目,中國象棋已流傳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象棋使用方形格狀棋盤,圓形棋子共有32個,紅黑二色各有16個棋子,擺放和活動在交叉點上。雙方交替行棋,先把對方的將(帥)「將死」的一方獲勝。
中國象棋是一種古老的棋類游戲,大約有兩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文明非物質文化經典產物,藝術價值泛屬於整個人類文明進化史的一個分枝。
大象戲是在北宋民間流行過的一種古代棋戲。它實際上是北宋時期象棋形制的一個變種。
很早的象棋譜
起源傳說
中國象棋起源於中國[2]。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文化史》中明確提出,國際象棋也是中國人的創造。他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古代游戲——六博與天文、象術、數學的關系,他說:「只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游戲。」[3]
象棋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楚辭·招魂》中就對其形制以及玩樂方法作過專門記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營並進,道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意思是說,用玉石(即蓖)做成的相當於骰子。(即蔽)大小的象棋,每方共有6顆;比賽的方法是分曹並進。(指必須兩人或兩組對局聯賽),相互進攻,逼迫對方於死路;最後是贏者「牟」(指成倍)取勝利。擊敗了敵兵(春秋時兵制,以5人為伍),而發出了勝利的歡呼。
漢劉向《說苑·善說》亦記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意即勸孟,不妨也像「燕」國一樣,斗象棋觀歌舞,逍遙一二。所有這些,說明在戰國時代「象棋」已經成為一項經常的活動了。因此象棋產生的時間,當在戰國之前。
關於象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一、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北宋晃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
二、起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歷代通載》中說:「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
三、起源於舜的時期。傳說舜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叫象,象為人懶惰,好玩耍。現代學者常任俠《中印藝術因緣》一書中說:「象因桀驁不馴,舜把他禁居起來,又恐他寂寞,所以為他製作棋局,使他有所娛樂。因其名象,故稱象棋。」[4]
四、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明代謝肇淛《五雜組》雲:「象戲,相傳為周武伐紂時作,即不然,亦戰國兵家者之流,蓋彼時重車戰也。」
五、起源於春秋時期。象棋的「象」,是「象徵」的意思,而與動物象無關。象棋可能是模仿春秋兵制而產生的。象棋各子的名稱正好與春秋時期的兵制,即將、帥、車、馬、士、兵、卒等相吻合。不過,象棋也可能是因為棋子是由象牙製成而得名。[5]
共7張
象棋各時期棋具
六、起源於戰國之時。《潛確居類書》載:「雍門周謂孟嘗君:『足下燕居,則斗象棋,亦戰國之事也。』蓋戰國用兵,故時人用戰爭之象為棋勢也。」
七、起源於楚漢相爭時期。象棋的棋盤的中間寫著「楚河漢界」,因此許多人都認為這種說法比較可信。也傳說是韓信發明的。清梁同書《淵深海闊象棋譜序》:「又聞象棋始於韓信,朱子雲博局紅也。」現代周家森《象棋源流考》:「韓信伐趙時,作象棋和葉子戲以如士卒,因年終士卒思鄉,一得博具,則相聚共戲,錢財輸盡,樂而忘歸。」[6]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制對方於死地。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的足球游戲,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是象徵當時戰斗的一種游戲。在這種棋制的基礎上,後來又出現一種叫"塞"的棋戲,只行棋不投箸,擺脫了早期象棋中僥幸取勝的成分。[7]
產生背景
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的中國,國家戰亂紛揚,烽火狼煙四起,象棋就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軍事戰爭與體育競賽相比較,有很多顯而易見的相似之處。例如,都是以獲得勝利為最終目的,對抗過程都是通過技戰術進行表現。既有謀略主旨,又有戰術手段。象棋作為模擬古代戰爭的智力游戲,每一局都在咫尺棋盤上演繹著金戈鐵馬、兵戎相見。棋盤上的車、馬、炮、兵就是古代的戰車、戰馬、火炮(或者投石車)和士兵的象徵。相比其他體育運動項目,象棋與古代軍事有著最為直接的內在聯系,其戰略思想和戰術特徵受到了古代軍事思想的影響。
隨著時代變遷,象棋日趨完善的同時,也不離軍事戰爭和兵法的宗旨,有很多棋局精妙的戰術構思及戰術組合都諳合兵法之道。在排局古譜中,如《淵深海闊》、《梅花譜》、《橘中秘》、《適情雅趣》等等,很多排局就是以兵法、三十六計、三國演繹典故和戰爭名稱等命名的,它們不僅構思精巧,與所命名的歷史典故名稱也十分契合。
一、六博——象棋的萌芽時期
迄今所知,我國最古老的棋戲是六博和圍棋,並稱博弈。春秋以前的圍棋活動已無從查證,據可靠的記載,遲至春秋時期才有人以弈喻事。六博的出現比圍棋略早,《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曾跟進公下了三天六博棋角勝負,至春秋時代博弈已並行於世。《論語·陽貨》載:「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孔子認為空閑時行六博下圍棋是有益有娛樂活動,比無所事事要好。可見孔子時代,博弈已成為日常游戲的一部分。六博亦作六簿。《楚辭·招魂》說:「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可知六博亦即簿,蓖蔽象棋,這是我國象棋一名的最早出典。自先秦至唐,各種博戲多有涌現,盛行於世,可以找到若干中國象棋萌芽的諸因子,因此,可將這一時期稱之為象棋史上的萌芽時期。
文獻所記載最早的六博是兩位君主,商代的帝武乙和穆王滿。《史記·殷本紀》載:「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謬辱之」;《穆大子傳》載:「(穆王)北入郵,與井公博。三日而決」,上述記載雖然並不一定可靠,但這樣的傳說至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西漢或戰國時的人都認為六博的產生早於春秋時代,是十分久遠的事。而據研究表明,秦代六博棋是象棋的鼻祖。
《莊子·駢拇篇》有「博塞以游」之語,對此成玄英疏雲:「投瓊曰博,不投瓊曰塞」。可見塞戲是由六博發展而來,兩者的區別在於是否擲骰行棋。從西漢墓中出土的塞戲棋具看,棋盤的形制與六博大致相同。[9]塞戲在春秋戰國時已十分流行。而到秦漢時期,塞戲頗為盛行,當時又稱塞戲為「格五」。從湖北雲夢西漢墓出土的塞戲棋盤和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可以映證漢代邊韶《塞賦》中對塞戲形制的描寫。
二、象戲——象棋的雛形時期
三國時期,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並已和印度有了傳播關系;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象戲·序》,庚信寫《象戲經賦》,標志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象戲的首次記載出現在二十四史。《北史》卷十,天和四年有「五月己丑,帝制《象經》成,集百僚講說」,《周書》卷五所記相同。
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唐代中期,象戲進一步向現制象棋靠攏。史籍上屢見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禮居叢書》載《梁公九諫》中對武則天夢中下象棋頻國天女的記敘和牛僧孺《玄怪錄》中關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岑順夢見象棋的一段故事。據《梁公九諫》記載,武則天竟做了一個與天神大羅天女下象棋的夢,還被天女戰敗,此夢竟使她深感疑惑:不知吉祥否?夜寐夢下棋,必與她平日嬉戲象棋入迷有關;[10]汝南人岑順在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的一天晚上,夢見金象國與天那國兩軍交戰,請岑順觀戰。金象國的軍師向其國王匯報作戰計劃:「天馬斜飛度三止,上將橫行系四方。輜車直入無迴翔,六甲次第不乖行」。岑順夢醒後,其家人在屋內發掘出一座古墓,「前有金床戲局,列馬滿秤,皆以金銅成形」,這才知道夢中那位軍師所言,「乃象戲行馬之勢也」。從這則故事可以知道,寶應年間的象戲已有將、車、馬、卒等兵種,而且車、馬、卒的步法與現在已沒什麼兩樣,而將可以滿盤行走又類似今天國際象棋中的王。
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當時象棋的流行情況,從詩文傳奇中諸多記載中,都可略見一斑。而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則可能是唐代的著作。唐代,象棋在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有「將、馬、車、卒」4個兵種,由黑白相間的64個方格組成。後來又參照我國的圍棋,把64個方格變為90個點。這種象戲被稱為「寶應象棋」,至今日本還將它作為象棋的代稱。
三、宋代象棋——象棋的發展和定型時期
象棋
宋代,中國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葯的發明增加了「炮」之外,還增加了「士」、「象」。即在使用帶有九宮的棋盤基礎上,吸收和借鑒其他棋類的棋子種類並將其中三個兵升級成一個士及兩個炮,以符合當時人的趣味。另外宋晁無咎的「廣象棋」有棋子32個,與現代象棋棋子總數相同,但是不知道棋盤上有沒有河界。宋、元期間的《事林廣記》刊載了兩局象棋的全盤著法。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時代。北宋時期,先後有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的《象戲格》、《棋勢》,晁補之的《廣象戲圖》等著術問世,民間還流行「大象戲」。[7]
明代,可能為了下棋和記憶的方便,才將一方面的「將」改為「帥」。明清時期,象棋有了很大的發展,並涌現出了不少象棋名手和論述象棋的專著。明代象棋專著有《金鵬十八變》、《夢入神機》、《橘中秘》等,而由徐芝精選的《適情雅趣》是象棋古譜中最系統、完整、實用的一種。《橘中秘》譜多為和棋,個別排局已經涉及古代象棋規則問題,利用規則當中的「將」、「殺」等戰術手段而達到和棋的目的。不難看出,在明代,象棋技術水平和技術理論的發展己經開始趨向精細化,棋手和愛好者對象棋的要求也不再僅僅滿足在排局構思巧妙和殺法精彩的層面。象棋的理論發展與技戰術融合又邁進了重要的一步。
清代是中國象棋發展的全盛時期,名家輩出,名譜眾多。有關象棋著作有《梅花泉》、《韜元機略》、《心武殘篇》、《竹香齋象戲譜》、《百變象棋譜》等。其中王再越著《梅花譜》是中國象棋史上一部帶有劃時代意義的棋譜,它因戰例豐富、變化精微而著稱,[10]開創了迄今三百餘年「馬炮爭雄」的歷史篇章。不僅如此,象棋著名的四大排局「七星聚會、野馬操田、千里獨行和蚯蚓降龍」也都是在清代完成的。這四個排局各具特色,但都是圍繞車、馬、炮、兵相互配合而展開,這些排局迄今為止仍然是公認的難度最高,最為復雜的。可以說清代是古代象棋發展理論和技術戰術水平達到巔峰的歷史階段。[8]
近代象棋
經過封建社會的洗禮,象棋作為「藝」的一種,形成了特有的行業「江湖」。特別是進入民國時期,很多象棋高手在酒肆茶樓靠下「彩棋」為生。這種「彩棋」就是通過下棋贏得一些「彩金」的博彩,來糊口謀生。這些彩棋名目繁多,有讓先,讓子,甚至於讓雙馬、讓士象等等。在下棋的過程中也暗藏玄機,有的人其中這種文化現象的溯源,可以從古代的巫、醫、百戲算起,行當也涉及「五花八門」。象棋江湖比較其他的江湖門派來說,同樣具有流動性和欺騙性。所謂流動性,可以解釋為當年的象棋棋手通常通過尋訪名師、名士,高手過招而成名,以地域為界,劃分門派。而欺騙性,一方面是下棋的棋手故意隱藏自己的水平,俗稱「釣魚」,待彩金達到滿意的程度再一舉得之。另外還有合作配合的,我們至今仍然偶爾能看到的街頭擺「江湖殘局」的人,用大家看似簡單但實際復雜的棋局來誘使愛好者下注騙錢。這些手段總歸是不夠光明正大,難登大雅之堂的,但是朗朗乾坤,早已放不下一張棋桌,為了謀生,象棋棋手「淪落江湖」也是難免的。
當時象棋水平最高,棋風盛的地方是華北、華東和華南三個地區,而北京、上海和廣州就分別成為了活躍地區當中的核心,其中香港的象棋高手也常聚集在廣州,棋手對弈的場所也多在茶樓進行。民國時期,北京出了著名棋手張德魁、那健庭等,上海以謝俠遜最有影響力,而廣東則以黃松軒、鍾珍和曾展鴻「粵東三鳳」為代表。當時棋手多有綽號,例如:「揚州三傑」、「棋壇趙子龍」、「二十八宿」、「無敵中炮」等等,既有以地域門派為標簽,也有以棋藝風格來取名的,象棋高手不自覺地形成了一個相對既流動又固定的小環境,象棋江湖名不虛傳,有一定的社會影響。雖然棋手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地位沒有得到有效的認可,但是象棋行業的生命力在困頓的條件下也顯示出了特有的張力。在這個階段,象棋的賽事活動多以擂台賽和循環賽的形式進行,為建國以後的象棋競賽形式奠定了基礎。
㈩ 西洋棋怎麼玩
西洋棋 西洋棋(又稱 國際象棋 ,舊稱萬古象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搏鬥游戲之一,和中國的 圍棋 、象棋和日本的將棋同享盛名。下面我給你介紹西洋棋怎麼玩。
什麼是西洋棋
西洋棋 西洋棋(又稱國際象棋,舊稱萬古象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搏鬥游戲之一,和中國的圍棋、象棋和日本的將棋同享盛名。一般認為,在公元500年之前,在印度北部就有了這類游戲。當時的棋子比起今日的國際象棋在著法上簡單得多,它們代表在古印度的步兵、武士、戰車和大象。在棋盤上,國王和他的維齊(即今天的後)統帥一切。據多數史學家認為,國際象棋從印度逐漸傳到中亞細亞、中國、波斯和歐洲。11世紀時盛行於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皇帝阿列克西斯·康姆涅紐斯很喜歡的一種消遣。
這種游戲一傳到西方,有個別棋子的名稱和設計便與當時歐洲的封建制度中的社會階層掛上了鉤。王和兵當然沒有改變。大象在印度軍隊中是一種重型的力量,在西方則由主教替代,主教在當時中世紀教會中頗有權力,而大象在西方戰事中沒有人知道其威力無比。棋史學家列維在敘述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曾經在義大利本土上使用獸力作戰。印度棋盤上的武士,變成了馬,世人公認為是騎士制度的一個代表。古戰車變成城堡(德文"turn",西班牙文"torre",法文"tour",均為"城堡"的意思),英文中則為“rook”(城形棋子)。此字源出於波斯文"ruhk"(戰車的意思)或者是出於義大利文"rocco。"(城塔的意思)。最後,維齊轉而名為後,是中世紀宮廷的主要人物。
西洋棋,國際象棋規則變化
15世紀末,國際象棋規則在歐洲起了一個自然而然的變化。
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後從依附於王而變成在棋盤上極具威懾力量的角色。另外,兵起步時可以選走兩格,象可以在斜線上自由行走以及王能夠和車易位。這些變化可以說已經和今日世界上159個國家和地區所開展的國際象棋走法十分接近了。這種走法已被當今國際棋聯這個國際象棋世界性組織所屬的500萬注冊棋手所認可。直到進入20世紀時,國際象棋仍被認為是貴族和富有閑人的游戲。而今天,自從1917年十月革命後,在蘇維埃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推動下,使得國際象棋逐漸普及起來。如果說,國際棋聯現有五百萬注冊棋手和數以億計會下國際象棋(據國際棋聯20世紀90年代的統計數字,現全世界大約有三億)的人,那麼,其中除了少數尖子棋手把它作為藝術和終生職業外,其餘都是這種游戲的 愛好 者。
的確,在前蘇聯和接過前蘇聯"國際象棋王國"旗幟的俄羅斯,國際象棋是國家體育,被奉為"國棋",比 足球 更受人喜愛。由於國家和群眾的大力推動,在20世紀40年代以來,前蘇聯特級大師們或多或少地控制了世界國際象棋的棋壇,雖然他們的優勢很快受到了英國、美國等西方國際象棋強國的挑戰。
在所有棋盤游戲中,國際象棋是一種把戰略戰術和純技術融為一體的理想游戲。和西洋雙陸相比,勝負決定於骰子一擲,誠然是不由自己作主;和國際 跳棋 相比,棋子的規模化控制了技術上的勝負。和國際象棋在思想性上、科學性上和深度上可以相比的只有日本將棋和中國的圍棋、象棋。
國際象棋幾乎就是融藝術、科學、知識和靈感為一爐的一種游戲。分析對局時是一種邏輯的實驗使用,而在攻王的戰斗中和戰略問題的運籌的時候,就需要有一種創造性的靈感。不過,國際象棋不是像縱橫字謎那樣單純是一種文字智力的測試。國際象棋的競爭使雙方投入一場不流血的戰斗,是雙方思想和意志的一場激烈尖銳的戰斗以及體力上的堅韌不拔的較量。
國際象棋著法多變,趣味橫溢,對於開發少年 兒童 的智力,更具有極好的效果。因此,目前世界上已有不少國家把國際象棋列入小學課程。
西洋棋 國際象棋起源的 傳說
①根據歷史傳說記載,國際象棋起源於古印度,至今見諸於文獻最早的記錄是在薩珊王朝時期用波斯文寫的.據說,有位印度教宗師見國王自負虛浮,決定給他一個教訓.他向國王推薦了一種在當時尚無人知曉的游戲.國王當時整天被一群溜須拍馬的大臣們包圍,百無聊賴,很需要通過游戲方式來排遣郁悶的心情.
國王對這種新奇的游戲很快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興之餘,他便問那位宗師,作為對他忠心的獎賞,他需要得到什麼賞賜.宗師開口說道:請您在棋盤上的第一個格子上放1粒麥子,第二個格子上放2粒,第三個格子上放4粒,第四個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個次序在後的格子中放的麥粒都必須是前一個格子麥粒數目的倍數,直到最後一個格子第64格放滿為止,這樣我就十分滿足了. “好吧!”國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應了宗師的這個謙卑的請求.
然而等到麥子成熟時,國王才發現,按照與宗師的約定,全印度的麥子竟然連棋盤一半的格子數目都不夠.這位宗師索要的麥粒數目實際上是天文數字.
許多學國際象棋的人都以為,國際象棋起源於印度。這源於英國人威廉·瓊斯1790發表在《亞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西方學者大多贊成他的觀點。因為那時候的世界 文化 就是英國文化。
關於國際象棋的產生,國際上流傳著一個有趣的 故事 。據說2000年以前,印度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自己獨斷專行,想干什麼就干什麼。國王有個親信大臣,他想拿“君王不能離開臣民而存在”的道理來勸告國王,但又不敢公開提出自己的意見。他想出了一個暗示的辦法:在木製棋盤上,用骨制的棋子組成兩支軍隊進行戰斗;每一方面有一個首腦——王,另有車、馬、象、兵四個兵種,組合成一個陣容的整體,王是最主要的棋子,王一死,戰斗便結束;王同時又是很弱的一環,他只能依靠戰友——即別的更有力的棋子保護,這些棋子必須在整個戰斗過程中同心協力來保衛王。棋子裡面比王還要弱的,要算是兵了。但如果善於指揮,使兵深入敵壘,走到對方的底格時,兵就可以變成最強的棋子。這就是第一盤象棋的產生,並很快就傳播開了。它一方面往西傳到波斯、阿拉伯和歐洲,經過改變,形成現代的國際象棋;另一方面往東傳到緬甸、東南亞和中國。
②直到20世紀70年代以後情況才發生了變化。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文化史》中明確提出,象棋是中國人的創造。他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古代游戲——六博與天文、象術、數學的關系,他說:“只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游戲。”接著陸續有蘇聯學者發表 文章 ,批駁印度起源說。1972年南斯拉夫歷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徵》斷定象棋首先出現在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
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研究員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號的《蘇聯棋藝》上發表文章,根據他的研究,國際象棋起源於易經的思想:64格,對應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對應陰陽。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見到專家學者的反駁文章。可以認為,切列夫考博士“國際象棋起源於易經思想”的觀點,在世界上已經站住了腳。
大約至少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在中國出現了8x8的線圖(甘肅永昌鴛鴦池遺址出土彩陶繪圖)。在公元前10世紀以前可以斷定已經有了“六博”這種古棋。公元前5世紀六博經過改革而成“塞戲”。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論語》)這句話里,博弈即指六博和圍棋。史料記載公元6世紀(南北朝後期)北周武帝發明的“象戲”(公元569年)和唐代於地下發現的“百寶象棋”基本相同:8×8盤(64格),立體子,棋子擺在格子上面,也就是現代國際象棋的格局。
至遲於公元6世紀末、7世紀初,象戲進入印度(不排除更早一些的“六博、塞戲”和“類象戲”進入印度的可能性),形成了“恰圖朗茲”,進入中東形成了“沙特蘭茲”。恰圖朗茲和沙特蘭茲譯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考古的實物根據是8世紀以後印度才有四色棋的存在。最早的關於“四色棋”的文字記載是公元九世紀的克什米爾史詩《拉特納卡爾》。“沙特蘭茲”後來演變成“波斯象棋”並傳入歐洲。大約在15世紀木定型為今天的現代國際象棋。
“印度起源說”產生於英國人,最好也是由英國人來否定“印度起源說”。1984年版的大英 網路 全書上,關於國際象棋的起源,還說是印度或中國,而且重點介紹印度起源說。但是,2003年在英國出版《國際象棋中國學派》英文版時,在英國最大出版集團編輯撰寫的簡介中,一上來就已經有了這樣一句話:“雖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國際象棋是在遠古的中國被發現”。要讓英國學者改變觀點可不是簡單的事情啊。
今天人們探討國際象棋的起源,是通過傳說、假說、考古和邏輯這四種方式,來作出各種各樣的結論。假說指明考古論證之方向,傳說補充考古邏輯之不足。畢竟國際象棋產生的年代太古老了,象最古老的歷史一樣,真實的再現要經過極為漫長的過程。不過,從整體方面看,關於起源問題,有兩點得到世界的公認:1、國際象棋起源於亞洲,後來傳入歐洲。2、最初的規則是擲骰子來決定誰走棋。
此外,專家學者在起源邏輯上有幾點似乎已經達到共識:第一,國際象棋是人造物。本質上是模型。第二,國際象棋是人類思想、意識的物化。本質上是模擬。第三,現代國際象棋是古代棋不斷演變的結果。第四,演變的影響來自各個方面(包括各種棋相互之間的影響)。第五,演變的模式是漸變和突變。第六,演變和連續性共存。第七,起源的研究應從國際象棋結構三要素——棋盤、棋子、棋規——入手。第八,對於國際象棋的起源、演變和定型來說,棋盤、棋子、棋規擔當不同的角色。第九,棋盤、棋子、棋規這三者未必是同時出現的。第十,沒有“最初的發明者”。對此可以這樣來解釋:在現實世界中,時間是不可逆的。因此,時間可以創造歷史,時間也可以消滅歷史。從這種邏輯出發,我們永遠不可能找到“最初的發明者”。只好無奈地滿足於“社會的產物,智慧的結晶。”實際上,從許多方面看,國際象棋更象電影。
關於國際象棋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國際象棋是由阿拉伯人發明的。因為人們今天熟悉的國際象棋是在波斯發展起來的。國際象棋里“戰車”一詞就源自波斯語。
西洋棋 國際象棋的下法
國際象棋由黑白兩棋組成,執白先行,國際象棋的對局目的是把對方的王將死。
比賽規定:
一方的王受到對方棋子攻擊時,成為王被照將,攻擊方稱為"將軍",此時被攻擊方必須立即"應將",如果無法避開將軍,王即被將死。除"將死"外,還有"超時判負"與"和局"。出現以下情況,算和局:
一方輪走時,提議作和,對方同意;
雙方都無法將死對方王時,判和;
一方連續不斷將軍,對方王卻無法避開將軍時,成為"長將和";
輪到一方走棋,王沒有被將軍,但卻無路可走,成為"逼和";
對局中同一局面出現三次,而且每次都是同一方走的,判為和局。
棋盤和棋子
國際象棋棋盤是個正方形,由橫縱各8格、顏色一深一淺交錯排列的64個小方格組成。深色格稱黑格,淺色格稱白格,棋子就放在這些格子中移動。棋子共三十二個,分為黑白兩組,各十六個,由對弈雙方各執一組,兵種是一樣的,分為六種: 王(1)、後(1)、車(2)、象(2)、馬(2)、兵(8)。
中文全稱 國王 皇後 城堡 主教 騎士 兵卒
英文全稱 King Queen Rook Bishop Knight Pawn
中文簡稱 王 後 車 象 馬 兵
英文簡稱 K Q R B N P
在正式比賽中,國際象棋棋子採用立體棋子,非正式比賽中可以採用平面圖案的棋子。
布子規則:
對於初學者,擺棋時記住:王對王,後對後;白後站白格,黑後站黑格。黑王站白格,白王站黑格。
注意:比賽時為了便於記憶和記錄,布置棋盤時總是讓自己的右下角是白色格。
走子規則:
· 王:橫、直、斜都可以走,但每著限走一步。
(1)除易位時外,王可走到未被對方棋子攻擊的任何相鄰格子.
(2)易位是由王已方任何一個車一起進行仍被視作王的一著的走法,其進行方式如下:王從原始位置向任何一圍的方向橫移兩格,然後那人橫越過王而置於王剛經過的格子.
(3)如果一方先觸摸車一起然後再觸摸王,那麼他不能用那個車進行易位,這種情況須按以下A和B條處理
A:除上述上,如果行棋方有意識地觸摸了同一方的一個或更多的棋子,他觸動或吃掉所觸措的第一個可以走動或可以被吃的棋子;或者一個已方的棋子和 個對方的棋子,他用前者吃掉後者;如果這種吃法不合規則,如果無法確定先觸摸哪一個棋子,則以已方棋子作為已被觸摸的棋子.
B:如果所觸摸的已方棋子均沒有合乎規則的著法(或者對所觸摸的對方棋子均沒有合乎規則的吃法),行棋方有權走任何合乎規則的著法.
(4)如果一方在准備易位時觸摸了王,或者同時觸摸了王和車,然後發現易位不合規則,他可以選擇走王或者向另一翼易位,前提是向那一翼易位是合乎規則的,如果王沒有合乎規則的走法,該方有權造反走任何規則的著法.
(5)不符合規則的易位: 王已經移動過,或者 用來易位的車已經移動過.
(6)下列情況暫不能易位: 王的原始格子或者將要越過的格子或者將要佔據的格子正受到對方棋子的攻擊,或者王和用來易位的車之間尚有別的棋子
· 後:橫、直、斜都可以走,步數不受限制,但不能越子。它是國際象棋中威力最大的子。
· 車:橫、豎均可以走,不能斜走。一般情況下不能越子。
· 象:只能斜走。格數不限,不能越子。每方有兩象,一個占白格,一個占黑格。
· 馬:每步棋先橫走或直走一格,然後再斜走一格(每次斜走六個正方格子),可以越子,沒有" 中國象棋 "中"蹩馬腿"的限制。
· 兵:只能向前直走,每著只能走一格。但走第一步時,可以最多直進兩格。兵的吃子 方法 與行棋方向不一樣,它是直進斜吃,即如果兵的斜進一格內有對方棋子,就可以吃掉它而占據該格。
特殊著法:
除了上面所有棋子的一般著法外,國際象棋中存在下面三種特殊著法:
· 吃過路兵:如果對方的兵第一次行棋且直進兩格,剛好形成本方有兵與其橫向緊貼並列,則本方的兵可以立即斜進,把對方的兵吃掉。這個動作必須立刻進行,緩著後無效。 記錄時記為 “en passant” 或 “en pt”, 法語中表示 “路過”。
·兵的升變:任何一個兵直進達到對方底線時,即可升變為除"王"和"兵"以外的任何一種棋子,不能不升變。一般情況下升變成為“後”因為“後”威力最大;在特殊情況下也可升變為“車”、“馬”、“象” 。
·王車易位:每局棋中,雙方各有一次機會,讓王朝車的方向移動兩格,然後車越過王,放在與王緊鄰的一格上。王車易位根據左右分為"長易位"和"短易位"。
在下面四種情況下,王車易位不允許:
王或車已經移動過;
王和車之間有其他棋子阻隔;
王正被對方"將軍";
王經過或達到的位置受對方棋子的攻擊。
勝、負、和:
· 國際象棋的對局目的是把對方的王將死。比賽規定:一方的王受到對方棋子攻擊時,成為王被照將,攻擊方稱為“將軍”,此時被攻擊方必須立即“應將”,如果無法避開將軍,王即被將死。除“將死”外,還有“超時判負”與“和局”。出現以下情況,算和局:
·一方輪走時,提議作和,對方同意;
·雙方都無法將死對方王時,判和;
· 一方連續不斷將軍,對方王卻無法避開將軍時,成為“長將和”;
·輪到一方走棋,王沒有被將軍,但卻無路可走,成為“逼和”;
· 對局中同一局面出現三次,而且每次都是同一方走的,並且沒有任何可走棋步的差別,判為和局。
(說明:“沒有任何可走棋步的差別”主要指過路兵和易位,我記得見過一個NB的排局有一方就是在3次重復但對方車、王有移動後贏的~~~)
記分方法:
國際象棋的記分方式實行級別、積分制。級別分別是無級別、30-1級。每個級別需要積 累100分。有關輸贏後積分的詳細計算方法如下(注意:輸方扣分等於贏方得分):
·和局:雙方現有積分相差10分以內,無積分;相差10-99分,則分低方得(10+差分/10)/2;相差100分以上,分低方得差分/4。
低級別方贏:雙方現有積分相差100分以上,則得差分/2;相差10-99分,得10+差分/10;相差10分以內,得10分。
· 高級別方贏:雙方現有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