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美俄在戰國時期,分別可以代表哪幾個國家
俄國類似戰國趙國,軍事強大,但經濟薄弱。也類似楚國,地大物博,但難以相顧。
美國類似齊國,經濟軍事很均衡,都很強大。
中國類似於秦國,默默發展,等待一鳴驚人。
還有就是英國類似燕國,老牌大國,但日薄西山。
德國類似魏國,前期基本無敵,但四面樹敵,遭到圍攻,最終一蹶不振。
大眾小國就類似於韓國,只能四方周旋,兩方取利。
純屬個人意見,望採納!
B. 七國時代是哪七個國家都分部在哪裡
戰國時期主要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最強大。
燕:都城薊(天津薊縣),疆域在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遼寧南部,內蒙部分地區,後來拓展到朝鮮半島。
趙:都城邯鄲(河北邯鄲),疆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東部、河南北部、山東西部等的部分地區。
齊:都城臨淄(山東淄博),疆域包括山東大部、河北東南部(一小塊),江蘇北部,安徽北部等的部分地區。
魏:都城安邑,後遷大梁(河南開封),疆域包括山西南部(一小塊)、河南中部、東部、安徽西北部。
韓:都城平陽(山西臨汾),後遷至新鄭(河南新鄭),疆域包括山西中部、河南西部,陝西東南部。
楚:都城郢(湖北荊州),後遷至壽春(安徽壽縣),最大時疆域包括湖北、湖南、江西、貴州部分、重慶、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山東西南、江蘇南部、浙江北部。
秦:都成雍,商鞅變法後遷至咸陽。疆域包括陝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塊)、河南西部(一小塊)、甘肅東南部、四川部分。
戰國(前403年-前221年)是我國繼東周列國以來的又一個諸侯割據的時代。其與春秋在歷史上並無明確的界限,只是依照今天的習慣,以「三家分晉」(前 403年)為起始標志,到前二二一年秦統一六國這一段時間稱為戰國時期。
(2)戰國時期的英國是什麼國家擴展閱讀:
著名諸侯:
韓昭侯(?—前333年),名韓武,別稱韓釐侯、韓昭釐王。戰國時期韓國君主、戰國七雄之一。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362年--前333年)。在位期間任用法家申不害實施變法,內修政務,外御強敵,國勢安定。使韓國政治清明,國力強大,諸侯不敢侵韓。變法期間積極加強軍工器械製造技術,有「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的說法。
魏文侯(?—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前445年即位,在位49年。春秋末期晉國魏氏宗主,戰國初期魏國的開國之君,魏國百年霸業的建立者。前403年,魏斯、韓虔、趙籍受封為諸侯,三家分晉。在位期間,積極改革,勵精圖治,任賢用能,聯合韓趙,攻略天下,使魏國成為戰國前期最強盛的國家、中原的霸主。
秦孝公(前382年—前338年),嬴姓趙氏,名渠梁,秦獻公子,前361年即位,在位24年。即位時秦國比較落後,遭東方各國歧視,他任用衛鞅為相,實行變法,即「商鞅變法」,鼓勵生產,論功行賞,實行連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國廢除奴隸制的過程,國力提高很快。
秦孝公死於前338年,時年45歲。他死後商鞅雖然被秦孝公的兒子秦惠文王贏駟車裂,但變法的成果被繼承下來,秦國逐漸發展成為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秦惠文王(前356—前311年),嬴姓趙氏,名駟,19歲即位,前338年車裂秦孝公時期的重臣商鞅,但保留商鞅之法。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
在位時期,不僅重用秦人公子華、公子疾,而且重用外籍能臣,如魏人公孫衍、張儀、魏章、司馬錯等。而贏駟重用張儀連橫破合縱,則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點。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齊威王(前356年—前320年),媯姓田氏,名因齊,田齊桓公之子。前356年即位,在位36年。齊國國君本是姜姓呂氏,是呂尚的後人,齊威王的祖父廢掉呂氏,自立為齊君,齊威王即位時已三世。
他很注意選拔人才,用孫臏為軍師,兩次大敗魏軍,並在馬陵射殺魏將龐涓,從此魏國一蹶不振。齊威王還從諫如流,鄒忌諷齊王納諫寫的就是齊威王。他在位36年,死於前320年。
魏惠王(?—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魏武侯子。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即位時魏國經過魏文侯、魏武侯兩代經營,正處於鼎盛時期。魏惠王繼父祖之基業,使魏國雄踞中原。但在以後的重大戰爭中,屢次戰敗,魏國霸業開始衰弱,他死於前319年。
楚威王(?—前329年),羋姓熊氏,名商,楚宣王之子。前339年繼位,在位10年。戰國時楚國頗具雄才的英主。在位期間,楚國強盛一時。前333年,越王無疆攻打楚國。楚威王率軍大敗越軍,殺越王無疆,並吞吳地。楚國復興,極盛一時,前329年崩。
趙武靈王(?—前295年),嬴姓趙氏,名雍,趙肅侯之子。前325即位,在位27年。趙國是經「三家分晉」後建立的諸侯國,趙武靈王即位時屢受匈奴侵擾,他進行改革,「胡服騎射」,獎勵耕戰,國力日強,前298年,他讓位與兒子何,後於前295年,因內亂死於沙丘宮中,趙國大亂。
燕昭王(?—前279年),姬姓名職,周召公三十八代孫。前311即位,在位32年。燕國在戰國七雄中比較弱小,屢次敗於齊國,燕昭王發誓報仇,他以重金求賢才,招到樂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趙,楚,韓,魏諸國大舉伐齊,大敗齊軍,陷齊城七十餘。燕昭王死於前279年。
秦昭襄王(公元前324—前251年),嬴姓趙氏,名則,一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異母弟。前306年即位,在位55年。初由其母宣太後當權,外戚魏冉為相,史稱「王少,宣太後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
魏冉舉白起為將,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的河東和南陽、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公元前266年,昭王聽信魏人范雎的話,奪宣太後、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相,改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公元前256年又滅亡東周,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秦王政(公元前259—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後統一天下為秦始皇。(秦國四雄主: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贏駟、秦昭襄王嬴稷、秦始皇嬴政)
C. 英國歷史上有戰國時代嗎
這篇文章的觀點是有
之前聊了史前歷史到羅馬統治時期的英國。羅馬人撤出英國的時候,英國主體民族沒有形成,國家認同沒有形成,甚至「英格蘭」的名稱還沒出現。所以人們認為英國文明開化比較晚,是有道理的;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歐洲大陸的貴族們嘲諷英國是「文化沙漠」,也是有道理的。
入侵者盎格魯-撒克遜人就是後來的英格蘭人,使用英語;原住民凱爾特人成為蘇格蘭人、威爾士人、愛爾蘭人,使用凱爾特語。千年間,英格蘭人和凱爾特人紛爭不斷,誰都無法完全征服對方,而他們後來合起來就成為了英國。
這里有一個小典故:蜜月的由來:「蜜月」源於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搶婚風俗,丈夫為了防止被搶婚的人搶走妻子,在結婚後會到外地避居一段時間,每日三餐都要喝點蜂蜜酒,後來就把婚後一個月時間稱為「蜜月」。
D. 原始人,春秋戰國時期,美國,英國那些國家在哪,在干什麼
春秋戰國時期,還沒有英國和美國。
公元前1200-1000年日耳曼人迫使凱爾特人西進到了不列顛島,同時期是商朝。
直到公元前55年,同時期漢朝,凱撒才帶領羅馬軍團遠征不列顛島嶼。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英國人是凱爾特人在當家,凱爾特人以大家族,或是大部落聚居在一起,經濟以農耕和牧畜為基礎。商業上已經開始從事以交換為目的的手工業生產,春秋戰國英國的凱爾特人估計正安居樂業過日子。
美國古代一直是以印第安人為原著居民,事實上我們知道他們叫一點人·印第安人是在149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航行至美洲才知道的,那時候已經是明朝了,所以我們姑且就認為春秋戰國時期印第安人一直在這片世外桃源自己玩泥巴
美國走向文明社會應該是1607年殖民時代的降臨,英國人才帶來新的西方文明。
E. 戰國時期的有七個國家他們的國家名稱分別叫:
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F. 英國在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春秋戰國時代時英國是什麼時代
英倫三島公元前就有凱爾特人建立的奴隸制國家。
公元4世紀是出現日耳曼-朱特人建立的王國。
春秋戰國時應該隸屬於古羅馬帝國版圖
G. 持續四百年,也是一國統一六國,英國也有「戰國七雄」嗎
相信沒有人不知道戰國七雄,這是中國歷史戰國末期最強的七個國家,分別是韓、趙、魏、楚、燕、齊、秦,因此合稱戰國七雄。戰國七雄的結局是秦國統一其餘六國,建立中國歷史第一個大一統朝代秦王朝。
史學界流行一句話,就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句話是相當正確的,因為很多國家在某段歷史的發展軌跡真的很相似,不僅相似在同一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在不同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也會相似。
比如上面說到的“戰國七雄”,不是中國歷史獨有的,在英國歷史也有一個高仿的“戰國七雄”,史稱“七國時代”,而且時間持續了長達四百年,差不多能趕上中國歷史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五百年了。
H. 英國七國時代是怎麼樣的有哪七國
哈嘍,大家好,我是小巍,最近有小夥伴問我,聽說英國有一個七國時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今天,小巍就來介紹一下英國的七國時代。
在曾經的英國,居住著大不列顛人和盎撒人,盎撒人居住在島嶼的外圍,是大不列顛島的守護者,突然有一天,盎撒人突然矛頭一轉,開始進攻島嶼的內部,從南到北入侵英國的其他撒克遜部落。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眾多民族和部落的不列顛群島只剩下了七個部落,形成了英國歷史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七國時代。接下來,小巍將為大家介紹這七個國家中最為強大的兩個國家。
六:薩塞克斯王國,它建立於5世紀晚期。它的創始人是撒克遜人的領袖埃爾,他在幾次戰役中擊敗凱爾特人,建立了短期的軍事霸權,其領土位於今天英格蘭東南部的威爾德地區的南部。
七:維塞克斯王國,它可能是由徹迪克領導下的撒克遜人於495年建立的。據說他帶領他的人民在今天的英國漢普郡海岸登陸。徹迪克的孫查烏林統治時期,撒克遜人的定居點已經遍布整個希爾騰山區。
以上就是英國七國時代的全貌啦,小夥伴們,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I. 戰國時期有哪些國家
戰國時期的國家:
大國八個:秦、楚、趙、魏、韓、燕、齊、越(公元前306年為楚國所滅)。
小國:晉國(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後,晉尚余少量國土變成小國,公元前376年三家徹底滅晉,將晉君廢為庶人。
公元前349年殺晉君)。
巴國(公元前316年滅於秦)。
蜀國(公元前316年亡於秦)。
魯國(公元前256年亡於楚)。
衛國(公元前209年亡於秦二世)。
鄭國(公元前375年亡於韓)。
宋國(公元前286年亡於齊)。
薛國(公元前323年亡於齊,齊封齊威王少子於此,復於公元前298年亡於齊)。
滕國(公元前414年亡於越,不久復國,最終亡於宋)。
鄒國(又名邾公元前261年至256年間亡於楚)。
小邾(亡於楚宣王在位期間)。
中山國(公元前407年為魏國佔領元氣大傷,最終為趙武靈王所滅)。
西周公國(公元前256年亡於秦)。
東周公國(公元前249年亡於秦)。
周朝(公元前256年亡於秦)。
J. 春秋時期既然有一個韓國,是不是還有一個叫英國的國家
春秋時期確實有英國這個國家,所在地在目前的安徽省境內。
春秋是一個國家分裂政權動盪的年代,無數諸侯國出現,爭霸,吞並,滅亡。春秋前期許多國家特別小,當時的國家相當於現在的城市大小,有的甚至只有現在一個縣區的大小。在廣袤的中原土地上,這樣的小國家星羅棋布。
其實在當時還有很多名字獨特的小國家,如魚國、毛國、肥國等,這幾個國家都是西周分封的幾個諸侯國。由於國土太小國力微弱,最終被吞並,形成春秋後期的幾大國對峙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