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家庭觀念是什麼
一個普通的英國家庭,家裡是什麼樣子?
作者:文◎張結海(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
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帶領大家參觀一個英國的家庭。英國有一句諺語:家是一個人的城堡。我相信大家一定很有興趣到這些城堡里參觀一下,尤其重要的是,在我的帶領下,你不會只是走馬觀花地兜一圈,因為我會隨時比較英國家庭和中國家庭有什麼不同,以及這些不同折射出哪些東西方文化差異。
我們今天要參觀的這個家庭是一個極普通的英國家庭。說它普通,首先房子很普通,不是豪宅;其次,家庭成員普通,普通的工薪階層。我先介紹一下這所房子的基本情況,然後再帶領大家從內、外兩方面進行參觀。
基本情況
這所房子位於英格蘭中部城市諾丁漢市郊區的一個小鎮的中心,兩層樓外加三樓一個閣樓,准確地說是兩層半吧,實用面積100平方米左右。房子的主人是一對老年夫婦,男主人是郵遞員,女主人是紡織廠的職工。這樣的雙職工家庭放在中國城市應該說是最最普通的家庭。他們現在都已經退休了。房子是在幾十年前買下的,當時的價格是9000英鎊,現在的價格估計在15萬英鎊左右,按照目前的匯率摺合人民幣225萬元。英國的物價高是全世界有名的,一個小鎮100平方米的房子要人民幣200多萬。
外 觀
大家看圖1,這一排的房子都算不上中國人觀念中的別墅,最多是那種連體別墅。盡管前後都有花園,但是花園都很小。從圖1後院的照片看,第一眼我們就發現有兩點不同:第一,房頂上天線林立。為什麼有這么多英國人還需要天線呢?這是由於在英國,有線電視收費比較高,英國的許多家庭沒有有線電視,所以天線對英國人仍然重要。大家可能感到很驚訝吧,實際上,就是無線電視節目也是收費的,需要事先辦一個接收許可證,然後定期交錢。電視台會不時派出一輛像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裡面那樣的偵察車,如果發現誰家沒有交錢還在看電視,那就要罰他的款。第二,他們的房子還有煙囪。請注意,煙囪不是用來燒飯的,而是用於壁爐生火。不過,現在英國家庭都有暖氣,壁爐也就成了一個純粹的裝飾品。
現在我們來到這戶人家的大門口。與絕大多數中國人相比,英國人是非常注重房屋的外觀的。花園的草要定期割、樹要定期修自不必說,門窗還要用鮮花點綴,目標是讓行人賞心悅目。我們中國人家裡很講究,進門先要脫鞋,自己家裡保持得整潔,可是公共走廊誰也不去管。屋裡屋外天壤之別。
大家特別注意,英國的房子和中國的房子外觀上的最大差別,我認為是它們沒有防盜門和防盜窗。從圖2這張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無論是打破門上這塊玻璃還是窗戶玻璃,你都可以輕而易舉地進去。
⑵ 英國畢業典禮父母著裝
就是出席正式場合穿的正裝,有信仰的父母可能會穿他們特有的服裝(比如包頭巾什麼的)
⑶ [急]英國父母愛孩子的方式,與中國父母是不是比較相近
英國人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礙。要使孩子在日後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必須從小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剋制,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道德不靠教導 英國中小學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稱「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或稱「社會化過程」。目的是讓他們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觀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誠實、守信。 英國人還有個觀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它體現在英國中小學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們去死記硬背道德准則,但是,要求孩子們從心靈深處、從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倫理道德。 小孩不是白紙 我們小時候背毛主席語錄:「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後來,大家以為小孩子也跟白紙一樣,大人教什麼,小孩子將來就長成什麼樣子。一位英國朋友說,西方人過去也有「白紙」論。認為小孩子都是「TABULARASA」(即空白狀態),但現在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先天就已經部分地繼承了父母的脾氣、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紙論」是把事情過分簡單化的觀點。 誠實不是孤立的品德 英國學校一般不設專門的道德教育課,但開設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內的各種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課供選修。這門課被認為是對孩子品德和良知培養十分重要的一門課。 不僅如此,多數英國學校每周都組織班級討論,選取一些學校里或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讓孩子們發表看法,共同討論,自己去領悟和判斷對錯與是非。集體游戲也是一種重要方式,讓孩子懂得顧及與體諒別人,懂得如何與同伴合作。英國學校還普遍鼓勵孩子飼養小動物,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為慈善組織募捐及參加其他公益或環保活動,培養孩子的愛心和社會交往能力。在英國教育工作者看來,誠實不是一種孤立的品德,而是與自重和尊重別人,與對生命和大自然的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花錢「培養」孩子頑皮 我們小時候,父母總是以某個孩子從來不出去亂跑為榜樣來教育我們。可是在英國,孩子們永遠頑皮或者說父母是花錢培養他們頑皮。每個周末都有活動,不是到某個朋友家吃飯(往往是全家一起去,父母輩的聊天,孩子輩的玩耍,就是有某個小朋友的生日派對,或者是去游泳、踢球。總之,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日,很少呆在家裡看電視之類的。 英國的家庭教育 鼓勵孩子自己進餐。孩子長到一周歲至一周歲半時,開始喜歡自己用湯匙喝湯吃菜。絕大多數英國家長認為,孩子想自己進食,標志著一種對「人格獨立」的嚮往,完全應給予積極鼓勵。 杜絕偏食、挑食。英國人普遍認為,一個人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多是幼兒時期家長遷就造成的,因而他們特別重視幼兒時期的偏食、挑食情況,如幼兒一個勁兒地只吃某種菜而對其他菜不屑一顧時,家長往往會把此菜收起來。他們還認為,餐桌上對孩子的遷就,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充分的營養,而且會使孩子養成任性、自私、難以自控等人見人厭的性格。 原來,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起,家長就開始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餐教育」了。 培養孩子頑皮原來也有這么多好處,頑皮能讓孩子的想像力更豐富。
⑷ 英國人的樣貌特徵
英國人(British )大多是高加索人種,俗稱白種人。因緯度較高,膚色蒼白,身高較高,眼睛大,眼睛顏色淺,面部有立體感,嘴唇薄,毛發旺盛。
根據最新數據統計,英國人口達6513萬,其中三分之一居住在英格蘭東南部。其中英格蘭人佔83.9%;蘇格蘭人佔8.4%;其他還有威爾士人佔4.8%、北愛爾蘭人佔2.9%。
英國名義上沒有官方語,實際上以英語為主要語言。英格蘭以外地區有其他官方語言,例如威爾士語(威爾士人口的26%使用)、蘇格蘭蓋爾語(6萬人使用)等。
英國皇室的長相沒有特殊的地方,就是和其他的英國人一樣。
(4)英國家長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英國人喜歡的食物:
1、蘇格蘭牛肉(Scotch Beef)。產自蘇格蘭農場的特定品種的牛肉,對養殖以及屠宰過程都有規定。
2、哈里斯毛料(Harris Tweed) 。產自蘇格蘭哈里斯島的毛料,用當地盛產的羊毛為原料,傳統上手工編織而成。
3、威爾士羊肉(Welsh Lamb)。養殖在山青水秀威爾士的羊肉,味道鮮美肉質很嫩。
4、康沃爾濃縮奶油(Cornish Clotted Cream) 。英式下午茶中的必備配料,康沃爾濃縮奶油與果醬一起抹在司空餅上混搭享用,別具滋味。
5、坎伯蘭香腸(Cumberland Sausages)。產自英國坎伯蘭郡的香腸,豬肉餡含量必須超過九成,比一般的香腸要粗,盤起來可達半米長。
6、斯蒂爾頓藍紋乳酪(Stilton Cheese)。斯蒂爾頓乳酪是受歐盟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乳酪種類之一,只有在德比郡, 萊斯特郡以及諾丁漢郡三個地區生產,且需遵守一些製作過程原則的乾酪可以用此名字出售。
⑸ 英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
英國人普遍以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情構成的最大妨礙。要使孩子在日後能習慣社會的需求,有必要從小就培育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敬他人和自我抑制,知道對自己的行動負責任。如果孩子日後不能像別的人一樣融入並適應社會,作為爸爸媽媽就沒能盡到教育的責任。
1、道德不靠教訓
英國中小學校園里的道德教學不叫道德教學,而稱「個體的社會健康教學」或稱「社會化進程」。目的是讓他們懂得往常做人的根本道理,怎麼自律以融入社會,變成社會的一份子。核心道德觀念有四:尊敬生命、公正、誠篤、守信。
英國人還有個觀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訓的」。它體現在英國中小學的道德教學里,那即是不要求孩子們去死記硬背道德原則,但是,讓孩子們從心靈深處、從日常日子中懂得和了解倫理道德。
2、小孩不是白紙
現在科學研究現已證明,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先天就現已部分地承繼了爸爸媽媽的脾氣、性情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紙論」是把工作過分簡單化的觀念。
3、誠篤不是孤立的道德
英國校園通常不設專門的道德教學課,但開設包括釋教和道教在內的各種國際首要宗教信仰課供選修。這門課被以為是對孩子道德和良知培育十分主要的一門課。
不僅如此英國校園每周都安排班級評論,選擇一些校園里或許社會上的工作,讓孩子們發表看法,一起評論,自己去領悟和判別對錯與對錯。團體游戲也是一種主要方法,讓孩子懂得顧及與諒解他人,懂得怎麼與同伴協作。英國校園還遍及鼓舞孩子飼養小動物,安排學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談天、慈善募捐及參與公益或環保活動,培育孩子的愛心和社會往來才能。在英國教學作業者看來,誠篤不是一種孤立的道德,而是與自重和尊敬他人,與對生命和大自然的愛嚴密地聯絡在一起的。
4、花錢「培育」孩子調皮
咱們小時候,爸爸媽媽總是以某個孩子歷來不出去亂跑為典範來教育咱們。但是在英國,孩子們允許調皮或許說爸爸媽媽是花錢培育他們調皮。每個周末都有活動,不是到某個兄弟家就餐,就是有某個小兄弟的生日派對,或許是去游水、踢球。總歸,差不多是爸爸媽媽和孩子的互動日,很少呆在家裡看電視之類的,調皮還能讓孩子的想像力更豐富。
5、英國的家庭教學
鼓舞孩子自己進餐。孩子長到一周歲至一周歲半時,開端喜愛自個用湯匙喝湯吃菜。絕大大都英國家長以為,孩子想自己進食,標志著一種對「人格獨立」的神往,徹底應給予積極鼓舞。
杜絕偏食、挑食。英國人遍及以為,餐桌上對孩子的遷就,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部、充沛的營養,並且會使孩子養成固執、自私、難以自控等人見人厭的性情。
本來,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起,家長就開端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餐教學」了。
⑹ 為什麼傳統的英國家庭是家長式結構
英國人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礙。要使孩子在日後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獨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須從小就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剋制,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如果孩子日後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作為父母就沒能盡到教育的職責。
道德不靠教導
英國中小學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稱「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或稱「社會化過程」。目的是讓他們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觀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誠實、守信。
英國人還有個觀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它體現在英國中小學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們去死記硬背道德准則,但是,要求孩子們從心靈深處、從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倫理道德。
小孩不是白紙
我們小時候背毛澤東語錄:「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後來,大家以為小孩子也跟白紙一樣,大人教什麼,小孩子將來就長成什麼樣子。一位英國朋友說,西方人過去也有「白紙」論。認為小孩子都是「TABULARASA」(拉丁文,即空白狀態),但現在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先天就已經部分地繼承了父母的脾氣、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紙論」是把事情過分簡單化的觀點。
誠實不是孤立的品德
英國學校一般不設專門的道德教育課,但開設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內的各種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課供選修。這門課被認為是對孩子品德和良知培養十分重要的一門課。
不僅如此,多數英國學校每周都組織班級討論,選取一些學校里或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讓孩子們發表看法,共同討論,自己去領悟和判斷對錯與是非。集體游戲也是一種重要方式,讓孩子懂得顧及與體諒別人,懂得如何與同伴合作。英國學校還普遍鼓勵孩子飼養小動物,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為慈善組織募捐及參加其他公益或環保活動,培養孩子的愛心和社會交往能力。在英國教育工作者看來,誠實不是一種孤立的品德,而是與自重和尊重別人,與對生命和大自然的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不淡泊輸贏,但更要享受過程
老師並不是教學生去學老莊的超脫,淡泊輸贏結果;相反,英國學校里,「輸贏」二字總被掛在嘴上,因為各種比賽名目繁多,充滿學生的學校生活,但正因為比賽多,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領略到老師所要傳達的信息:你會贏,但不會每次都是你贏,每個人都有贏的時候,也有輸的時候,要緊的是享受參與的過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少移居英國的中國移民感觸最深的是,英國人對人生的選擇往往是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即使這事兒不合潮流,也不時髦。
不要妨礙別人
英國的社會道德教育,還有一點令人印象至深,那就是從小教育小孩子要學會照顧自己,同時注意不要妨礙他人。這其實就是公德與私德的分水嶺,也有人稱為「對陌生人的道德要求」。
英國小學很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個人清潔衛生、學慣用具收拾整齊等都在道德教育范圍之內。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西方其實有很相似但也許更為積極的說法:希望別人如何對待自己,就要照這樣對待別人。
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到處滲透這一思維方式。就拿交規來說,為什麼可見度良好時不能打開車尾霧燈?別人超車時為什麼要把遠光燈改成近光燈?開車時如果考慮別人的處境,考慮可能會給別的道路使用者帶來的危險,也就意味著考慮自己行車的安全。一部英國交規,處處體現著這個並沒有明說的道理。
允許父母體罰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觀念與行為,對孩子道德意識的養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英國的家庭中,絕對看不到對兒童的沒有理由的嬌寵,犯了錯誤的孩子會受到糾正甚至懲罰。父母們往往在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嚴格的管束,讓他們明白,他們的行為不是沒有邊際的,不可以為所欲為。英國的法律明確規定允許父母體罰孩子,至今許多學校仍保留著體罰學生的規矩。
在一般的家庭當中,5歲以下的孩子都不準與大人同桌吃飯,不允許挑吃挑穿,到了該做什麼的時候,一律按規矩辦事,故意犯錯誤和欺負幼小,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不管是對什麼人,孩子必須懂禮貌,說話客氣,對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言談舉止符合標准,對人彬彬有禮是對每一個孩子的基本要求。反之,孩子將受到父母的訓斥,包括身體的懲罰。只有懂事而有禮貌的孩子,才會受到父母的誇獎。
花錢「培養」孩子頑皮
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總是以某個孩子從來不出去亂跑為榜樣來教育我們。可是在英國,孩子們永遠頑皮或者說父母是花錢培養他們頑皮。每個周末都有活動,不是到某個朋友家吃飯(往往是全家一起去,父母輩的聊天,孩子輩的玩耍),就是有某個小朋友的生日派對,或者是去游泳、踢球。總之,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日,很少待在家裡看電視之類的。
最看重的是友好
在英國人的眼睛裡,看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是不是友好,和他的職業、性別、收入、教育、私生活都無關。他們教育孩子從小要善待一切生命,包括動物、植物等。天氣好的時候,他們會帶孩子到農場去看看大自然,或者在自家的花園。即使像螞蟻這樣的小生命,即使在夏天廚房爬滿了螞蟻的時候,他們的媽媽一邊消滅螞蟻,一邊告誡他們的孩子,絕對不能玩弄螞蟻,不能讓它們死得太痛苦。而且只要打一兩個就可以了,這樣其他的螞蟻會發出警報,讓其他的同伴不要到這里來了,或者把螞蟻捉到小瓶子里,然後拿到花園去放生。
有次孩子們養的金魚巴里死了,對一條養了快三年的金魚來說確實不容易,每天欣賞搖滾樂能活那麼久也該安享天年了。孩子的媽媽讓他們打電話告訴正在上班的爸爸這個壞消息,第二天還在附近的教堂舉辦了個簡短的葬禮。上周,安格斯居然還誇張地做了個噩夢,說夢到巴里了,媽媽對他們解釋說,生命總有結束的時候,但是巴里活得很開心,因為大家都愛它。
我不知道孩子們能明白多少,不過,至少我知道這樣的教育雖然在我們看來有些傻得可愛,卻並沒有錯。
最重要的品質是勇氣
英國人給世界的印象就和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八十天環游地球》中的主人公菲利亞・福格一樣,是個一板一眼、嚴格遵守規則的英國紳士。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英國的教育一定也是循規蹈矩的。其實,現代的英國人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勇敢和堅韌的性格,他們深知勇氣是一個人主動進取的動力。
英國父母常常帶著自己的孩子去探險,深入到大自然中,在險惡的環境中生存,目的是十分明確的,就是為了鍛煉孩子的意志和勇敢精神,為今後的人生做好人格方面的准備。
英國的家長認為,對孩子的嬌寵於孩子十分有害,所以家庭教育中特別注重對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會放手讓孩子嘗試去做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褲、自己整理房間等為自我服務的事情。
英國的私家車的擁有量是很高的,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轎車,可以很方便地接送孩子上下學。但是,英國的家長們很少會開車接送孩子,他們都是讓孩子自己背著書包徒步或乘坐校車去學校。
英國人在公共汽車上遇到老人、殘疾人和孕婦都會主動讓座,但是,他們唯獨不會給孩子讓座,英國人認為孩子是需要鍛煉的,應該鼓勵孩子獨立。
英國的家庭教育
不論中國孩子、英國孩子,一日三餐總是必不可少的。也許你會說,不就是吃飯么,又有什麼好說的。可別小看餐桌,那上面可大有學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