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國明知兩線作戰是死結,但為什麼還要這么做呢
文章摘要:德國地處中歐,東有蘇聯,西有英法,如何避免兩線作戰始終是其面臨的一項大考。二戰爆發前,希特勒運用政治利誘和武力威逼等手段,曾使德國一度擺脫了兩線作戰的窘境,但是最終還是因為戰略企圖和綜合實力嚴重脫節,德國走向了兩線作戰的死胡同,德國法西斯政權也因此迅速走向崩潰。
希特勒從成功避免兩線作戰到最終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表明:霸而無道終被罷。希特勒錯誤地認為他所推行的侵略政策是正確的,狂妄地幻想著征服世界。這種戰略企圖與實力嚴重脫節的擴張計劃包含著很大的冒險性。
希特勒為一時的勝利而頭腦發昏,驕傲自大,把自己征服歐洲的軍事計劃建立在一廂情願的基礎之上。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霸而無道終被罷。
縱觀德國在戰爭中由弱到強,盛極而衰而亡的過程,給予我們的教訓與啟示是極其深刻的。德國千方百計地幻想逃脫兩線作戰的窘境,但是到最後依然是逃不掉兩線作戰的「死結」,這充分說明了逆勢而為終無為,霸而無道終被罷的道理。
戰爭雖已遠,教訓依然在。願世界和平永駐。
⑵ 德國為什麼極力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德國統一後,不僅成為歐陸第一陸軍強國,而且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經濟科技實力實現飛躍式發展,已經超越英法等老牌強國。但是巨大的德國產能要尋找出路,就必須在全世界范圍內尋找市場和原料。可是此時已經進入帝國主義時代,各個帝國主義國家已經把全世界瓜分干凈,開始各自畫地為牢,通過關稅技術等各種壁壘建立起排他性的區域經濟同盟。英國和法國有廣大的殖民地,美國雖然殖民地不多,但是自確立門羅主義以來,整個拉美已經成為美國的後院。在這種局面下,只有德國遭遇了發展瓶頸。為此德國也想重走別人的老路,急於奪取殖民地。可是面對已經瓜分殆盡的世界,尤其是像葡萄牙,比利時和西班牙等實力遠遠弱於德國的歐洲小國由於先發優勢也擁有比德國大得多的殖民地,對此德國非常憤懣。它依仗自己的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勢實力,要求重新劃分,這就和其他國家發生了嚴重沖突。
此外德國為了保護自己遍布全球的貿易路線安全,也是吸納消化自己過剩的工業產能,開始謀求建立一支全球性的強大海軍,這就威脅到了已經稱霸海洋200多年的英國。英國得以稱霸主要就是靠海軍,貿易,金融,英磅這幾樣法寶。而其中海軍不僅是基礎也是保障。所以誰要是威脅動搖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誰就是英國的死敵。德國幻想可以考最大限度地增強自己的實力,以迫使英國接受自己和它同強共治的局面。但是爭奪世界霸主的游戲從來都是零和游戲,不存在雙贏。最終在激烈的英德競爭,特別是在英德海軍軍備競賽中,德國的咄咄逼人的勢頭迫使英國放棄光榮孤立政策,放下身段和死對頭法國和解,進而加入法俄同盟,組成了協約國,共同對付德國。
⑶ 不列顛空戰:大英帝國雖廣,我們已無路可退,因為背後就是不列顛
1940年7月10日,由數量龐大的戰斗機和轟炸機組成的德國空軍編隊,鋪天蓋地的飛越英吉利海峽上空,如烏雲壓頂一般,殺氣騰騰直奔英國本土,英國皇家空軍的戰斗機迅速出擊,與德軍在不列顛島上空展開正面交戰,戰爭終於由陸地和大海蔓延到了湛藍的天空。
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不列顛空戰正式拉開序幕,這場持續近一年的殘酷戰斗,最終以號稱戰無不勝的德國空軍最終失敗而告終,而德國也是遭遇了發動歐戰以來的第一次真正挫折!今兒,咱就說說為何所向披靡的德國空軍會飲下戰敗這杯苦酒!
首先還是因為德國高層目的搖擺,從而限制了德國空軍的攻擊行動,早在德國迅速擊敗並佔領法國之後,整個歐洲大陸都臣服於其兵鋒之下,德軍開始著手准備孤懸於海外,依憑天險據不投降的英國,專門制定了針對英國的「海獅計劃」。但大英帝國稱霸世界幾百年的餘威猶在,德國並不認為可以像收拾法國一樣輕松解決英國,因而始終有同英國議和的想法,德國的如意算盤打的好,如果英國同法國一樣不堪一擊,那麼就迅速奪取海峽制空權,進而摧毀英國的沿海防禦設施,實施渡海登陸作戰。英國空軍很難對付,那麼就轟炸英國的重要城市以及軍事基地,造成英國民間普遍的恐慌情緒,在政治上向英國政府施加壓力,迫使英國接受德國的和談條件並退出戰爭。
但人算不如天算,德國沒想到的二戰前夕那個一直對德國予取予求的綏靖首相張伯倫辭職了,接著在1940年5月10日,對德持強硬態度的溫斯頓·丘吉爾接任首相之職,擔任英國戰時內閣首相。丘吉爾隨後在英國議會上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講,他說我們要保衛國土,無論付出多少代價,我們將在海灘上戰斗,我們將在陸地上戰斗,我們將在群山裡戰斗,我們將在原野和街頭戰斗,總之我們絕不投降!
由於那時的德國仍未放棄與英國議和的幻想,因此即便是在空襲發起之後,希特勒還在國會大廈發表演說,希望通過協商使英國盡快屈從於德國!因而在空襲開始時,德軍的空襲中帶有很大的虛張聲勢和恐嚇成分,且德軍統帥部甚至還未空戰進行過周密的策劃,至於登陸作戰准備和策劃,即所謂的「飛鷹行動」和「海獅行動」則是直到八月份德國發現英國抵抗意志的十分堅決後,才匆忙制定的!由此可見,德國雖然挑起了這場戰斗,但其軍事准備明顯不足!
相比於德國的模稜兩可,英國對於這場戰斗的態度卻截然相反,他們認為是否能贏得此次空戰的勝利將決定英國未來的命運,是關繫到英國生死存亡的關鍵!因此,自1940年5月起,英國軍隊便開始有計劃、有目的的採取一切措施來加強和完善國土防空網、指揮體制和兵力部署,並在各方面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備。英國人把全國分為四個戰斗機大隊作戰區。一個作戰區下再分為若干防區,由防區指揮官負責指揮該區戰斗機迎擊德國空軍的一切作戰行動,英國人還將全國各個城鎮的高射炮防空部隊、防空氣球等納入全國統一防禦體系,高炮指揮所可以直接與空軍各大隊司令部聯系。
法國敗亡後,英國人更加緊張,以丘吉爾為首的英國戰時政府一方面號召英國人為保衛本國而堅決戰斗,在全國掀起增加生產支援戰爭的熱潮。另一方面,英國建立起一個由正規航空兵部隊和輔助部隊組成的獨立空軍,並輔以雷達網路和高射炮部隊,構進了比較先進完整的現代化防空體系。英國還對飛機製造廠進行了有計劃的分解和疏散,保證在德國空襲之中仍能維持戰斗機的生產製造,因而即便是在德國空襲的嚴重威脅下,英國每月仍能生產460架以上的戰斗機!
自1940年7月10日起,德國空軍開始以英國南部港口和在英吉利海峽中航行的船隻為目標,發動了對英國的第一次大規模空襲行動。一開始,雙方都比較矜持,不敢投入太多的砝碼,面對兵鋒正盛的德國空軍,英國空軍主力採取避讓措施,只是以小規模戰機升空迎戰,而德軍也只是試探性的進攻,雙方會有傷害,但並不嚴重。至8月12日,德國空軍累計出動飛機5376架次,投擲彈葯1473噸,擊沉4艘英軍驅逐艦和18艘運輸船,擊落英軍飛機148架,而同時德國也有186架飛機被擊落,135架被擊傷。
1940年8月13日起,戰事開始呈擴大趨勢,隨著德國空軍元帥戈林下令實施飛鷹行動,1500多架德國飛機開始對英國本土進行大規模轟炸,而英國也動用了大批戰斗機應戰,雙方在綿延500海里的海岸線附近進行了5次大規模的空戰。由於英國空軍有雷達網路的支持,往往能偵知德國空軍的方向和大致數量,並據此提前布置優勢兵力攔截,因而德國空軍在同英國空軍的一系列戰斗中損失慘重。當然,英國空軍自身也不好受,不僅整個通訊系統幾近崩潰,還有450架戰機被擊落,約1/4的飛行員陣亡,英國皇家空軍遭受重創!
1940年9月15日,德國空軍再次大舉出動,對已經被炸得殘破不堪的倫敦城實施了大規模的空襲,但英國截獲了德軍的恩尼格瑪機發送的情報,進而迅速扭轉戰局,擊落德軍戰機185家,而自己僅僅損失了26架,戰損比第一次如此懸殊,而這一天也成為了不列顛空戰的轉折點。自此以後,德軍的轟炸行動逐漸減少。
9月17日,德國決定將海獅計劃無限期拖延,德國通過大規模轟,製造恐怖壓力並迫使英國政府屈服的計劃已經被徹底破產。隨著1941年6月22日,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行動進攻蘇聯,德國空軍主力開始向蘇德戰爭前線方向轉場,其對英國的戰略空襲也終於停止,人類戰爭史上最驚心動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大不列顛空戰終於結束。
在長達十多個月的大空戰中,德國共累計出動飛機46000多架次,投彈6萬多噸,炸死炸傷英國居民86000餘人,破壞建築物100多萬棟。德國方面損失飛機1887架,飛行員2698名。英國方面則損失飛機1547架以及414名飛行員。
英國全國在不列顛之戰中表現出的鋼鐵決心和戰斗意志,不僅保全了自身,更打擊了德國法西斯的囂張氣焰,還成功的把德軍拖入了致命的持久戰,使其再次陷入了東西兩線作戰的尷尬困境!
此戰英軍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與丘吉爾為首相的英國戰時內閣的堅定意志和決心是分不開的。自法國投降以後,英國始終是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當時人們普遍認為英國人不可能擋住德國人的強大攻勢,獨善其身,某位美國將軍甚至斷言英國支持不了六個星期。然而,丘吉爾用實際行動向英國人民和全世界表明,英國將和法西斯戰斗到底,而戰時內閣則是抵抗侵略的堅強領導核心。
戰斗的勝利也離不開英國人的全民動員,英國各個階層民眾同仇敵愾,全民參與,甚至連現今這位超長待機的英女王也曾參加過反空襲行動。英國人成立了大批的群眾性對觀察和預警組織,觀測德軍空襲行動,參加救援跳傘飛行員,甚至是參與清理未爆炸彈等危險性極高的工作!
而德國空軍的失敗也是有其自身原因的,一直以來德國空軍高層都低估了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他們始終認為英國在戰斗機的數量上和質量上是完全不能與德國抗衡的,但事實上,戰至1940年8月,英國皇家空軍已經擁有隨時可以投入戰斗的各型戰機715架,另外還有424架備用機,其實力不容小覷。而在戰斗中,英國皇家空軍還擁有許多外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雷達技術。
按說德國人不是義和團,雷達技術也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德國空軍並不是沒有,也不是完全不懂,但是其在德國的研發和發展,卻被固執且無能的德國空軍技術主管否決了,並不準德國空軍裝備和使用雷達,原因竟然是雷達不符合他個人的空戰理念(什麼鬼理由?!)。而在不列顛空戰的最後階段,德國空軍也開始認識到雷達網路的重要價值,但是他們並不清楚核心,只是一遍遍的摧毀英軍的雷達塔和雷達天線,該炸的地方一點都沒炸!
當然,英國之所以能夠勝利也不全是英國人自己的功勞,離不開其他盟國和英聯邦國家的大力支持,這場戰斗除了擔任主角的英德兩國之外,英聯邦國家中的紐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等國都向英國空軍派出了戰斗機飛行員、地勤人員和醫護人員。同時,流亡英國的前波蘭、法國、荷蘭等國也有大量飛行員參加戰斗,當時的英國皇家空軍不僅僅是英國人的軍隊,同時也是整個西方反法西斯同盟國家的一支聯合部隊。
英國固然贏得了不列顛之戰的勝利,但這個勝利確實來之不易!整個英國,特別是英國皇家空軍部隊以極大的勇氣和極大的犧牲締造了一個神話!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總結這場戰役時曾說:「在人類戰爭 歷史 上,從來沒有這么少的人為這么多的人做出過這么大的貢獻!」
⑷ 海獅計劃發生的背景是什麼呢
二戰期間,希特勒制定了從海上入侵英國的計劃,代號「海獅計劃」。隨即在倫敦上空上演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空戰。
1940年7月,歐洲戰場上只剩下英國還在孤軍奮戰,英國當時的處境是極其險惡的。陸軍在剛結束的法蘭西戰役中損失慘重,雖經敦刻爾克大撤退,奇跡般地將三十餘萬部隊撤回英倫三島,為以後的戰略反攻保存了一定實力,但所有重型裝備和車輛都丟棄殆盡,與法西斯軍隊作戰,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而德國的情況則剛好相反,剛佔領了法國、比利時、荷蘭等西歐諸國,達到了軍事勝利的頂峰。武器裝備充足,士氣高漲,空軍規模急劇擴大。
不列顛之戰挫敗了德國入侵英國的目的,使德國征服全西歐的計劃落空。這次戰役也由於英國的頑強表現,而迫使希特勒在沒有把不列顛完全逐出戰爭之前,先回頭來對付蘇聯,重走兩線作戰的老路。不列顛之戰書寫了二戰史上抗擊法西斯的光輝一頁。
⑸ 二戰時德國沒能打下英國,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根本原因有以下幾點:1.德國太過大意,鋒芒畢露,而英國十分內斂,蓄勢待發。2.英國的海軍足以在當時的世界上稱雄,德國海軍不行。3.英國的地面雷達系統能夠有效的應對德國的空襲。4.英軍非常高超的隱蔽作戰方法。5.美國參戰幫助英國。6.英國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1.德國太過大意,鋒芒畢露,而英國十分內斂,蓄勢待發。
說起二戰時期這德英雙方給人的印象,德國像兇殘霸道的的侵略者,而英國則像是身著西服溫文爾雅的老紳士。這兩個國家之所以會給人這樣的印象,是因為,在戰爭時期德國始終鋒芒畢露,展現出無可匹敵的攻勢,相反,英國則十分內斂,蓄勢待發一味防守。
這一時期英國曾發生了震驚歐洲的慕尼黑陰謀事件,以及大撤退事件,縱觀事態的發展,使我們會理所當然的認為英國相較於德國處於弱勢。從軍事角度來看,德國的陸軍與空軍兵員素質過硬,配合發達的武器配備與閃擊戰術,在歐洲戰場堪稱無敵,英軍在表面上根本無法與之抗衡。
實際上,我們被英國的某些舉動迷惑了,英國的實力並不像該國表現出的那樣弱勢。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美、德等國躋身強國門檻,英國的進步著實有限,已經無法匹配原本的霸主之稱,這也給了我們英國不進反退的錯覺。
2.英國的海軍足以在當時的世界上稱雄,德國海軍不行。
英國與其他發達國家同時經歷了這場工業革命,雖然,世界局勢發生巨變,但是,英國僅僅是發展不如幾個新興強國迅速罷了,並未被甩開距離,所以,英國的實力仍然不容小覷。可能英國在陸、空兩軍不是德國的對手,可是,英國的海軍在二戰時期仍足以在世界上稱雄。
二戰打響之際,英、法二國並非直接硬拭德軍鋒芒,而是以示弱採取綏靖政策,使德軍能夠在侵略的路上暢行無阻。隨著1940年德國侵佔法國後,德國開始將英國定為下一步的侵略目標,並制定了「海獅計劃」。
3.英國的地面雷達系統能夠有效的應對德國的空襲。
所謂海獅計劃,實際上,就是德軍慣用的速戰速決戰術,德國人希望通過強盛的空軍在英國境內發動閃擊,將英國擊潰進而投降。然而,德國人最終無法如願,因為,英國的地面雷達系統能夠有效的應對德國的空襲,而英軍非常高超的隱蔽作戰又使德國空軍很難鎖定目標,英國人憑借著這兩點成功翻盤,最終,粉碎了德軍的意圖。
4.英軍非常高超的隱蔽作戰方法。
在最經典的德英空戰中,狂妄自大的德國空軍派遣了二百餘架轟炸機,並有六百架戰斗機從旁保護轟炸機,橫渡英吉利海峽打算給予英國致命一擊,反觀英軍,僅出動了三百餘架戰斗機,在雷達的幫助下對氣勢洶洶的德國戰機展開攔截。由於,雙方的雷達水平差異過大,英國空軍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以二十六架戰斗機的損失擊落了德國近二百架戰機,損失慘重的德國空軍不得不選擇撤退。
經此一役,德國的空軍實力大損,海獅計劃最終破產,閃擊戰術也被英軍逼成持久戰,德軍失去了戰略優勢,最終,無法進一步侵略英國。
5.美國參戰幫助英國。
後來美方參戰,最終,與英國聯手對抗德軍。對德國人來說,原本就日益嚴峻的英國戰場在美軍參戰後更加危機四伏。英軍的實力並未落後德軍太多,加上有發達國家美國的援助,英軍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在陌生戰場的德軍更加不堪重負。
6.英國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英國畢竟是島國,即使英吉利海峽再窄,德軍也不可能游過去。而兩棲登陸或者空降作戰的前提條件就是要能夠掌握制空權和制海權。德海軍根本不是英國海軍的對手,所謂制海權完全是幻想。不列顛空戰雖有2:1的數量優勢,德國空軍依然不能打敗英國空軍,無法掌握制空權。
現如今,德國之所以會給後人留下強盛的印象,有很大的原因是德軍始終處於攻方,而所有戰爭中主動的一方都會提前做出完全的准備,所以,也就給人一種裝備精良戰術得當的感覺。二戰時期德國最強大的其實是陸軍,而德國的短板正是海軍,這就是德國在整場二戰中在歐洲大陸所向披靡卻對英倫島無計可施的最主要原因。
德國的陸軍在海上戰鬥力大損,而德國的海軍並不出色,只能選用相對強勢的空軍作戰,卻被英國發達的雷達技術和得當的隱蔽戰術所制衡。事實證明,英國人不但軍事實力很強,還能因地制宜制定針對德軍的戰術,最終,德軍在英國戰場上大敗而歸。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⑹ 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兩國為什麼與德軍對峙7個月
相信大多數軍事歷史迷們都對飛機在二戰中的作用印象深刻,尤其是大不列顛空戰更是將制空權的爭奪上升到關系國家生存的戰略層面。作為入侵英國本土的「海獅計劃」,其准備階段的目的,就是奪取英倫三島上空的制空權。
在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的德國空軍,將准備階段的戰役分為三個步驟:首先引誘殲滅大部分皇家空軍,而後對其機場和飛機製造廠進行全方位轟炸,最後實施「海獅」行動。然而,一個小小的事件卻改變了整個戰役的進程。
所以說,蘇德戰爭是二戰的轉折點,而大不列顛空戰就是歐洲戰場的轉折點。因為,德軍犀利的攻勢第一次受到了挫折。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和討論。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⑺ 二戰時候,德國的閃電戰為什麼對英國沒用
德國的閃電戰對英國沒用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就簡單的來分析一下吧。
第一個原因就是在攻打英國之前,德國已經運用了很多次的閃電戰的打法了,所以英國人已經熟知了閃電戰的打法,並且做了相應的防備了。其實閃電戰說白了就是不宣而戰,集中兵力向對手發動突襲,以達到短時間內摧毀對手的目的。而那時候的德國已經用閃電戰突襲了很多個國家,再加上德國距離英國較遠,所以閃電戰也失去了突襲的意義。
第四個原因就是德國的戰爭資源有限,不足以支撐德國對英國進行閃電戰了。畢竟德國的領土面積也不是很大,各種能源、資源也都十分的有限,戰爭初期已經消耗了很多了。再加上德國距離英國的路途遙遠,運輸也不方便,所以德國的後勤能力已經支撐不起德國再搞一次閃電戰了。所以最終德國對英國的閃電戰沒有什麼作用。
⑻ 轟炸後的凡爾登和德軍轟炸後的倫敦能得到什麼歷史信息
凡爾登戰役
凡爾登戰役,1916年德意志帝國決定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圖打敗法國,德軍統帥部選擇法國的凡爾登要塞作為進攻目標,凡爾登是協約國軍防線的突出部,對德軍深入法國、比利時有很大威脅,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強固據點和法軍陣線的樞紐,凡爾登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雙方傷亡近100萬人。由於傷亡慘重,凡爾登戰場被稱為「絞肉機」、「屠場」和「地獄」。
凡爾登戰役( 凡爾登戰役Battle of Vern):1916年初,德意志帝國統帥部決定把戰略重點西移,德軍總參謀長法金漢將打擊目標定在法國境內著名要塞凡爾登。凡爾登是英法軍隊戰線的突出部,它像一顆伸出的利牙,對深入法國北部的德軍側翼形成嚴重威脅,德、法在這里曾有過多次交手,但德軍皆未能奪取要塞。如果此次德軍能一舉奪取凡爾登,必將沉重打擊法軍士氣。同時,佔領了凡爾登,也就打通了德軍邁向巴黎的通道,佔領了巴黎,法國就不攻自滅了,剩下的英、俄兩軍就不足為懼了。 1916年1月開始,法金漢就悄悄結集部隊准備攻擊凡爾登,同時,德國明目張膽地向香貝尼增兵,做出要在香貝尼發動攻勢的姿態。法軍總司令霞飛果然上當了。自1914年德軍無力攻克凡爾登而轉移進攻方向之後,法國人就認為凡爾登要塞已經過時,霞飛在1915年即停止強化要塞。而此時德軍向香貝尼移動的動作使霞飛異常警惕,他認為德軍會向香貝尼進攻,然後從這里進軍巴黎。德國人正在繼續往凡爾登方向悄悄結集兵力。隨著結集跡象的漸漸明顯和暴露,英法聯軍終於弄清了德軍的真正意圖。霞飛慌了神,火速下令向凡爾登增兵。但到2月21日,僅有兩個師趕到凡爾登。而這一天,德軍開始向凡爾登進攻。德軍炮兵團以猛烈的炮火轟擊凡爾登要塞,然後發起了沖鋒。凡爾登戰役的序幕拉開了。德軍的1000門大炮如雷霆一般轟擊著,輪番的沖鋒一浪高過一浪。凡爾登要塞司令貝當指揮守軍和增援來的軍隊拚命抵抗。但因增援部隊只趕來兩個師,加上他自己的兩個師,總共才有四個師的兵力,頭一天就被德軍推進了6公里。不過總算穩住了陣腳。 戰斗對於法軍來說是艱苦的。德軍有27個師,1000門大炮,而法軍只有10萬人,270門大炮。但好歹算抵住了德軍的進攻。待法國援軍趕到之後,雙方開始了拉鋸戰。德軍未在頭天一舉拿下凡爾登,已經失去了戰機,雙方都在向凡爾登增兵,擺開了決一死戰的陣勢。激戰到4月,法軍的兵力已與德軍相當。德國人急了,由皇太子親征,並首次使用了毒氣彈。但法軍仍將德軍的攻勢一次次阻止在要塞前。7月,德軍發起了最後一次進攻高潮,但仍被法軍抵擋住,到秋天,法軍開始反攻了。 凡爾登戰役德法雙方投入了近200萬兵力,傷亡人數共計達七十多萬。德軍在這一戰役中耗盡了元氣。法軍反攻開始以後,逐次收復了凡爾登以東的大片土地,德軍節節敗退。到1917年,德、奧陣營日益衰敗,終於在1918年戰敗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隨即結束。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決定性戰役和轉折點,德軍未能實現它奪取凡爾登包抄巴黎南路的計劃,在耗盡兵力後再也找不到出路,最終失敗。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和法軍於1916年2~12月在法國凡爾登築壘地域進行的戰役。 駐守在凡爾登的一名法國士兵戰役企圖和兵力部署1916年初,德軍統帥部計劃在東線進行防禦,集中兵力對西線法軍的凡爾登突出部實施突擊,以牽制和消耗法軍主力,迫使法國投降。受領進攻任務的部隊是德國皇太子威廉指揮的第5集團軍(轄7個軍共18個師,1200餘門火炮、約170架飛機;後增至50個師,約佔西線德軍總兵力的1/2)。
其部署是:第7、第18、第3軍(6個半師,879門火炮、202門迫擊炮)在孔桑瓦至奧恩河15公里寬正面上實施主要突擊,第5軍掩護其左翼;第15軍在奧恩河以南6公里處實施輔助突擊,第6軍在默茲河西岸採取牽制行動。在主突方向上,德軍步兵比法軍步兵多兩倍,炮兵多3.5倍。為達成戰役突然性,德軍於同年1月在西線實施一系列佯動。凡爾登距法德邊境50公里左右,是法國首都巴黎的東北門戶,為雙方必爭之地。法軍凡爾登築壘地域橫跨默茲河兩岸,正面寬112公里,縱深15~18公里;有四道防禦陣地,前三道為野戰防禦陣地,第4道是由要塞永備工事和兩個築壘地帶構成的堅固陣地,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法第3集團軍(轄11個師,630餘門火炮,由F.埃爾將軍指揮;後增至69個師,約佔法軍總兵力的2/3)5個師防守凡爾登以北地區,3個師防守凡爾登以東和東南地區,另3個師作為預備隊配置在凡爾登以南默茲河西岸地區。
發動原因 德國在經過了兩年的消耗戰之後,為打破僵持局面,於1916年初發動了凡爾登戰役。 德軍炮火准備 2月21日7時15分,德軍開始炮火准備。為隱蔽主突方向,德軍炮兵在寬40公里的 被炮轟後的凡爾登城鎮正面上同時實施炮擊,航空兵首次對法軍陣地實施轟炸,摧毀部分防禦陣地,並殺傷大量有生力量。16時45分,德軍步兵發起沖擊,當日佔領第一道防禦陣地。在以後四天中,又先後攻佔第二、第三道防禦陣地,向前推進5公里,佔領重要支撐點杜奧蒙堡。2月25日,法軍統帥部任命第2集團軍司令H.P.貝當為凡爾登前線指揮官(5月1日起由R.-G.尼韋勒繼任),並調集一切可以動用的部隊,決心在凡爾登地區與德軍決戰。26日,貝當下令奪回杜奧蒙堡。法軍經四天激戰,損失慘重,未果。自2月27日起,法軍利用唯一與後方保持聯系的巴勒迪克—凡爾登公路(又稱「聖路」),源源不斷地向凡爾登調運部隊和物資,一周內組織3900輛卡車,運送人員19萬、物資2.5萬噸。這是戰史上首次大規模汽車運輸。法軍大批援軍及時投入戰斗,加強了縱深防禦,對戰役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至月底,德軍彈葯消耗很大,且戰略預備隊未及時趕到,攻擊力銳減,從而喪失了突破法軍防線的時機。 德軍正面進攻 3月5日起,德軍擴大進攻正面並將主突方向轉移到默茲河西岸,企圖攻佔304高地和295高地,解除西岸法軍炮兵的威脅,並從西麵包圍凡爾登;同時繼續加強東岸的攻勢,由急促攻擊改為穩步進攻,但遭法軍頑強抵抗,付出巨大傷亡後僅攻佔幾個小據點。4~5月間,德軍集中兵力兵器包括使用噴火器、窒息性毒氣和 凡爾登戰役後轟炸機,對西岸法軍實施重點突擊,但步兵進抵304高地和295高地一線後,遭法軍炮火猛烈反擊,5月底停止進攻。在東岸,法軍頻繁輪換作戰部隊,不斷實施反擊,與德軍反復爭奪,遲滯德軍進攻。6月初,德軍再次發動大規模攻勢,經七天激戰切斷沃堡與法軍其他陣地的聯系,迫使沃堡守軍於7日投降。6月下旬,德軍首次使用光氣窒息毒氣彈和催淚彈猛攻蘇維耶堡,在4公里寬的正面上發射11萬發毒氣彈,給法軍造成重大傷亡,一度進抵距凡爾登不足3公里處,但終被擊退。 戰役結束 俄軍1916年夏季進攻戰役和西線索姆河戰役開始後,德軍在凡爾登方向未再投入新的兵力,爾後的進攻行動只是為了牽制當面法軍。經數月苦戰,德軍雖在凡爾登以北、以東地區楔入法軍防線7~10公里,但未能達成戰役突破。8月29日,E.v0n法爾肯海恩被免職,P.von興登堡元帥接任德軍總參謀長。9月2日,德皇批准停止進攻。10月24日,法軍發起大規模反攻,於11月初收復杜奧蒙堡和沃堡。12月15~18日,法軍再次發動反攻,基本收復被德軍攻佔的陣地。戰役至此結束。 在10個月交戰中,雙方共投入200萬兵力,發射了4000萬發炮彈,傷亡人數近百萬,創造了戰爭史記錄,使凡爾登成了駭人聽聞的「絞肉機」和「人間地獄」。
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雙方參戰兵力眾多、傷亡慘重。 凡爾登戰役法軍損失54.3萬人,德軍損失43.3萬人,故此役有「絞肉機」、「合組織防禦的經驗,成為大戰後各國修建要塞工事的依據。這次決定性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德意志帝國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戰役結束後德皇威廉二世撤銷法金漢的總參謀長職務,改任興登堡為總參謀長,魯登道夫為其副手。
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德國企圖一舉擊敗法國的戰略目標再次遭受挫折,損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又無法及時彌補。它標志著德國軍事進攻的能力已從頂峰跌落,戰爭主動權逐漸轉到協約國手裡。
在這場戰役中雙方都用了當時的先進武器,比如法國使用了大口徑跑巨炮,德軍使用了噴火器和毒氣彈,對一戰有重要影響。這次戰役改變了火炮的運用,在此之前火炮多數是用來防守或是在發動進攻前進行一下轟擊,而這次德軍集中大量火炮運用到進攻中則是火炮的新戰法。此次戰役中的火炮戰法,應該是嚴格意義上的炮火支援。此後,火炮支援被其他國家效仿,並得到新的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的火炮戰法是發展最為成熟的。
不列顛之戰
二戰期間,英德空軍在英倫上空上演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空戰。1940年6月,法西斯德國軍隊席捲西歐。英國駐歐遠征軍敗退敦刻爾克。英軍雖用「發電機計劃」將軍隊撤回了本土,但卻丟失了全部重裝備。英國皇家空軍在法國上空與德國空軍交戰中亦損失了1000架以上的飛機。同年7月,希特勒制定了從海上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德國空軍投入不列顛之戰的飛機約2400架,其中轟炸機1285架,其主要基地位於法國東北部、西北部以及荷蘭和挪威。這次戰役迫使希特勒在沒有把不列顛完全逐出戰爭之前,即先回頭來對付蘇聯,重走兩線作戰的老路。
英德空軍在英倫上空上演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空戰。1940年6月,法西斯德國軍隊席捲西歐。英國駐歐遠征軍敗退敦刻爾克。英軍雖用「發電機計劃」將軍隊撤回了本土,但卻丟失了全部重裝備。英國皇家空軍在法國上空與德國空軍交戰中亦損失了1000架以上的飛機。同年7月,希特勒制定了從海上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該計劃要求「德國空軍要使用其全部兵力盡快擊敗英國空軍」,奪取制空權,配合海軍和陸軍在英國本土登陸。德國空軍投入不列顛之戰的飛機約2400架,其中轟炸機1285架,其主要基地位於法國東北部、西北部以及荷蘭和挪威。不列顛之戰挫敗了德國入侵英國迫其就範的目的,使德國征服全西歐的計劃落空。這次戰役也由於英國的頑強表現,而迫使希特勒在沒有把不列顛完全逐出戰爭之前,即先回頭來對付蘇聯,重走兩線作戰的老路。不列顛之戰書寫了二戰史上抗擊法西斯的光輝一頁
1940年7月,歐洲戰場上只剩下英國還在孤軍奮戰,英國當時的處境是極其險惡的,陸軍在剛結束的法蘭西戰役中損失慘重,雖經敦刻爾克大撤退,奇跡般地將三十餘萬部隊撤回英倫三島,但所有重裝備和車輛丟棄殆 不列顛之戰雜圖(10張)盡,英國本土只剩下780門火炮、160門反坦克炮和200輛坦克!空軍也在戰役中受到了很大削弱,損失了約1000架飛機,犧牲了435名富有經驗的飛行員;海軍的情況相對好一些,但正面臨抗擊德軍潛艇部隊瘋狂的海上破交,也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阿道夫·希特勒德國的情況則剛好相反,剛佔領了法國、比利時、荷蘭等西歐諸國,達到了軍事勝利的頂峰!陸軍由於坦克和車輛的大量繳獲,部隊戰鬥力和機動力大為提高,士氣異常高漲;空軍規模急劇擴大,而且陸續進駐沿海機場,正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只有德國海軍實力最弱,根本無法與強大的英國海軍相比,也根本沒有力量保護登陸部隊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安全。因此德軍最高統帥部初步設想先以空軍發起空戰戰役,消滅英國空軍,奪取戰役制空權,再以空軍掩護海軍奪取制海權,最後實施登陸。然而這只是紙面上的幻想,德國空軍雖然擁有3700架作戰飛機,但德國空軍歷來是以配合地面部隊提供直接空中火力支援為主要作戰使命,裝備的飛機中轟炸機絕大部分是俯沖轟炸機,能夠用以戰略轟炸的重型遠程轟炸機數量少,航程短,載彈量小,難以承擔起戰略轟炸的重任,所以採取戰略轟炸來奪取戰役制空權對於德國空軍而言,是超出其實際能力的。而好大喜功的空軍總司令戈林元帥還准備空降佔領一個機場,再以運輸機穿梭運送5個陸軍精銳師,一舉攻佔倫敦,迫使英國投降。實際上,對於英國本土作戰,德軍統帥部不象西歐作戰,早就有周詳的作戰計劃,直到此時還沒有一個統一的作戰方案。 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一直對英國抱有幻想,認為英國在如此嚴峻的局面下,一定會與德國媾和,而且他認為打敗英國後,英國的殖民地將落入美國、日本和蘇聯之手,對於德國毫無益處,因此他在1940年5月至7月,始終沒有敦促德軍總參謀部制定進攻英國的作戰計劃,而是致力於對英國的誘降,在6、7月間多次通過廣播和報紙,一再提出「和平建議」;並通過梵帝岡教皇和瑞典國王與英國接觸,提出以瓜分法國、荷蘭的殖民地優越條件試探媾和的可能性,還派出密使與在西班牙的前英國國王,因堅持與一位離過婚的美國女子結婚而遜位的溫莎公爵接洽,准備扶持這位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前國王重登王位,建立一個親德的政府,迅速達成停戰協議,然後可以集中全力准備對蘇聯的作戰。 然而,英國的強硬態度完全出乎他的意料,5月10日接替以製造慕尼黑陰謀而聞名的綏靖主義者張伯倫出任首相的丘吉爾,歷來就是堅定的主戰派人士,他在就職儀式上發表的演講中明確說:「我們的政策就是用上帝賦予我們的所有力量,在陸地、海洋和天空,向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的黑暗罪惡勢力戰斗!」廣大英國人民也清醒認識了納粹德國的殘暴和征服世界的野心,徹底拋棄了綏靖主義,全力支持政府將對德國的戰爭進行到底! 當德國所有的誘降企圖全部破產後,希特勒才定下了進攻英國的決心,於7月16日下達了代號「海獅行動」的對英作戰第十六號指令。
希特勒寄希望於德國強大的空軍越過英吉利海峽摧毀英國的抵抗力量。德國為此集結了各種作戰飛機2500餘架,而英國空軍的全部作戰飛機也不過1300餘架,此外,德國在佔領西歐之後對英形成了一個弧形包圍圈,其空軍基地非常接近英國,這加大了德國飛機突擊縱深的力度和出擊的頻率。德國空軍司令、納粹二號人物戈林對希特勒誇下海口:只用空襲便可征服英國,希特勒遂決定等到德國空軍對英國實施集中攻擊後,再確定登陸戰「海獅行動」的具體方案。 救援落水的飛行員1940年8月13日,戈林下令實施「鷹襲」計劃,1500多架飛機開始對英國進行轟炸,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戰幕就此拉開。15日,戈林傾其全部主力,向英國發動全面進攻,英國空軍司令道丁元帥不得不動用他的大部分戰斗機迎敵,雙方在長達500海里的戰線上進行了5次大戰。由於英國空軍有雷達幫助,德軍戰機在同英國空軍的一對一戰斗中損失慘重。24日德軍將領在分析前幾天的對英作戰情況後,決定將轟炸重點放在被稱為「扇形站」的英軍地面機場指揮中心上,這一戰術很快收到效果,倫敦周圍的7個「扇形站」中的6個被炸毀,英軍整個通訊系統處於崩潰邊緣。到9月6日,在連續12天的激烈空戰之後,英國共損失飛機450餘架,1/4的飛行員傷亡,英軍的戰鬥力大幅下降。 8月28日夜晚,英國人為了振奮士氣,對柏林進行了轟炸,這一舉措惹火了希特勒,他當即下令德國空軍不再以消耗英國空軍力量為重點,而是對倫敦和其他英國城市實施大規模的空襲作為報復。9月7日,德國空軍開始轟炸倫敦,不列顛之戰進入第二階段。 9月15日下午,德國空軍再次大舉出動,對已被炸得殘破不堪的倫敦城實行大規模的空襲。9月17日,希特勒決定把「海獅行動」無限期地延遲下去,空戰也進入了邊打邊停的第三階段。1941年5月10日德軍對倫敦的最後一次的「懲罰性進攻」為標志,不列顛之戰徹底結束。 編輯本段 過程 進入7月,德軍開始了戰前准備,航空兵部隊從本土向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國轉場,前線機場的擴建,部隊的調動集結,人員物資的補充,都需要時間。但德國空軍不願這樣坐等,以小部分部隊在進行戰前准備的同時就開始了試探性的攻擊。德國空軍在1940年4月至6月的三個月中,共損失了2784架飛機,但很快憑借著航空工業的生產能力得到了恢復。7月10日起,德軍以英國南部港口和英吉利海峽航行的船隻為目標發動了攻擊,德軍作戰目的有兩項,一是了解英軍防空能力,查明英國空軍的部署;二是誘使英機出戰,在空戰中消耗英軍力量。 丘吉爾在與蘭姆塞海軍上將一起察看作戰地圖英軍由於在歐洲大陸消耗較大,需要休整補充,所以採取避戰戰略,只以小機群迎戰,同時在空戰中檢驗雷達引導截擊的戰術。從7月10日至8月12日,德軍共出動飛機5376架次,投彈1473噸,擊沉英軍4艘驅逐艦和18艘運輸船,德軍有186架飛機被擊落,135架被擊傷。英軍損失飛機148架。總體而言,這一階段作戰完全是試探性,規模有限。與此同時德國空軍指揮機關開始制定作戰方案,7月下旬,參戰的主力部隊第2、第3航空隊聯合草擬了方案,7月29日空軍作戰局對這一方案進行了研究,8月1日第2、第3航空隊根據作戰局的意見遞交了修正方案,8月1日希特勒和總參謀長約德爾聯合簽發了對英實施全面空襲的第十七號指令,8月2日空軍司令戈林下達了空軍作戰指令,戈林定於8月10日發起第一次大規模空襲,這天將以「鷹日」為代號。 8月初,德國空軍為對英作戰而集結的飛機已達2669架,其中梅塞施米特-109戰斗機933架,梅塞施米特-110戰斗機375架,容克-87俯沖轟炸機346架,容克-88、亨克爾-111和道尼爾-17轟炸機共1015架。8月10日,英國南部地區天氣非常惡劣,「鷹日」攻擊被迫延期。8月11日和8月12日,天氣依然沒有多大好轉,德軍出動了部分飛機,攻擊了英軍雷達站,五個遭嚴重破壞,一個被完全摧毀,由於德軍主要轟炸雷達站的天線而不是核心的控制室,英軍能夠迅速修復,德軍無線電偵測部門又很快發現了雷達信號,認為攻擊雷達站是毫無作用的,因此不久就終止了對雷達站的攻擊,鑄成大錯。 被大肆宣揚的「鷹日」攻擊終於在8月13日開始,戰史上將8月13日至8月23日作為不列顛戰役的第一階段,德軍在這一階段主要目的就是消滅英國空軍主力,由於德軍飛機航程有限,所以攻擊主要集中在英格蘭南部,企圖盡可能在南部戰斗中消耗英軍力量,為以後攻擊中部地區創造條件。德軍除以戰斗機掩護轟炸機突擊英軍機場外,還以戰斗機組成游獵群,專門尋找英軍戰斗機空戰。8月13日,由於天氣仍不理想,部分戰斗機沒有按計劃起飛,開局顯得有些混亂。全天德軍投入1485架次,白天突擊英國南部七個機場,晚間則攻擊英軍飛機製造廠。英軍出動了727架次迎戰,在波特蘭和南安普敦的空戰尤為激烈,德軍有47架飛機被擊落,80餘架被擊傷,英軍僅損失12架「颶風」和1架「噴火」,機場遭受的損失微不足道。8月14日,天氣依舊是陰雲密布,德軍僅進行了小編隊的零星襲擊。 英國皇家空軍地勤人員在維護飛機8月15日,因為連日的惡劣天氣,戈林將各航空隊司令召到在卡琳霍爾庄園的官邸舉行軍事會議,不料天氣突然轉晴,留守空軍指揮部最高級別的軍官第2航空隊參謀長保羅戴希曼上校,以軍人的責任果斷下令出擊,誰能想到這天竟然成為不列顛戰役中德軍出擊規模最大的一天!第2、第3航空隊幾乎是傾巢而出,第5航空隊也首次派出飛機參戰,這樣德軍從南北兩個方向同時展開攻擊。北面的第5航空隊以為英軍在東北地區防禦比較空虛的,加上受航程限制,只派出了34架梅塞施米特-110戰斗機掩護63架亨克爾-111和50架容克-88,不料遭到英軍第13大隊七個中隊共計84架戰斗機的迎頭痛擊,德軍戰斗機空中指揮第76戰斗機團第1大隊大隊長雷斯特曼上尉還來不及調整飛行狀態,就被擊落。這支在德國空軍享有盛名的精銳部隊,由於梅塞施米特-110戰斗機既笨重,數量又少,在英機打擊下損失慘重,總共被擊落7架梅塞施米特-110、16架亨克爾-111和6架容克-88,戰損率超過20%,從此第5航空隊就再未參加不列顛之戰。 在英格蘭南部的激戰中,德軍投入了975架戰斗機和622架轟炸機,發動了四個波次的空襲,猛烈轟炸了英軍五個機場和四個飛機製造廠,英軍先後投入二十二個戰斗機中隊,全力抗擊。戰斗一直持續到天黑,全天德軍出動約2000架次,被擊落75架,英軍出動974架次,空戰中損失34架,還有21架轟炸機在地面被擊毀,馬特爾夏姆和林尼機場遭到較大破壞。這天是不列顛之戰開始以來最激烈的一天,被稱為「黑色的星期四」,照雙方的損失比例,德軍僅憑借現有的數量優勢,是難以消滅英國空軍的。8月16日,德軍再次大舉出動,但幾乎沒有取得什麼戰果。8月17日,德軍只有零星小機群進行了騷擾性的空襲。8月18日,德軍發動了強勁攻勢,遭到英軍頑強抗擊,被擊落71架,而英軍僅損失27架。8月19日,戈林在卡琳霍爾庄園官邸召開參謀長會議,總結前一階段作戰情況,決定接下來集中全力攻擊英國空軍主力第11大隊的基地,並停止出動在戰斗中損失慘重的容克-87俯沖轟炸機。 8月19日至23日,由於天氣原因,空戰暫停了五天。不列顛之戰的第一階段至此結束,在這一階段,德軍付出了被擊落367架的巨大代價,使英軍12個機場和7個飛機製造廠遭到不同程度破壞,6個雷達站一度失去作用,1個指揮中心被炸,1座彈葯庫和10座儲油庫被毀,但德軍選擇目標不集中,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兵力,降低了突擊效果,再加上英軍頑強的抗擊,沒能達到預期目的。英軍在這一階段損失183架。 丘吉爾在視察陸軍部隊從8月24日至9月6日,不列顛之戰進入了關鍵的第二階段,德軍根據戈林的決定,對英軍第11大隊的主要基地和英格蘭南部的飛機製造廠進行了大規模空襲,在這兩周時間里,德軍每天出動飛機都在1000架次以上,其中8月30日和8月31日兩天,更是達到了日均1600架次!轟炸一個波次接著一個波次,空戰連著空戰,在這決定性的階段,英軍飛行員由於一個多月以來一直處於高度緊張狀態,有時一天就要出動幾次,已經非常疲憊。空戰開始以來,英軍有103名飛行員陣亡,128名重傷,傷亡總數佔全部飛行員的四分之一!英國空軍開始出現人員緊缺的困境,尤其是富有經驗的飛行骨幹大量傷亡,連一些年僅二十歲左右的青年就已經算是老手了。就在這樣嚴峻的局面下,深謀遠慮的道丁上將依舊沒有動用保留在北部縱深地區的280架飛機的後備力量,他的這種戰略受到了前線艱苦奮戰將士的譴責和後方待命將士的抱怨。盡管如此,英軍依然在頑強苦戰,有些飛行員一天出動幾次,保持著高昂的士氣,甚至在9月6日英軍的出動架次竟然超過了德軍!地勤人員夜以繼日地維護保養、搶修受傷的飛機,體力精力都達到了極限,很多在工作中暈倒。8月24日至9月6日兩周中,英軍有295架飛機被擊落,171架被重創,而同一時間里英國生產出的新飛機加上修復的飛機總數只有269架,英國空軍已經是元氣大傷!更嚴重的是英國南部最重要的5個機場都遭到嚴重破壞,英國空軍最重要的指揮中樞--地下扇形指揮中心,指揮中心根據雷達站、地面防空觀察哨和空中作戰的飛行員發回的敵情報告,進行綜合分析評估,再用無線電指揮空中的戰斗機作戰,德軍通過無線電監聽截獲了指揮中心與飛行員之間的通話,意識到這些指揮中心的重要性,便全力攻擊這種指揮中心,在南部地區和倫敦附近的7個指揮中心有6個被摧毀!英國空軍的指揮和通信系統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照這樣發展下去,英國空軍很快就會失去抵抗的力量!而德軍在數量上的優勢開始逐步發揮出來,在這兩周里,德軍損失了214架戰斗機和138架轟炸機,但還有足夠的力量繼續發動攻勢。 英國女王夫婦走上街頭就在英軍遭到無法長期承受的巨大損失,即將陷入崩潰的邊緣的時候,德軍卻突然改變了戰術,不再攻擊英軍的機場和指揮中心,轉而對倫敦實施大規模空襲,不列顛之戰也就進入了第三階段。 9月7日下午,戈林親自指揮空軍,動用300架轟炸機和600架戰斗機,對倫敦進行第一次系統的轟炸。德軍飛機所到之處,狼煙四起,倫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受到巨大的損失。德軍轟炸機的種類主要有亨克爾111式、容克88式和都爾尼17式。 這一改變完全是因為一個偶然事件,8月24日12架迷航的德軍轟炸機飛臨倫敦,在市中心投下了炸彈。8月25日根據丘吉爾首相的指示,英國空軍出動81架轟炸機空襲柏林,作為報復。盡管空襲造成的物質損失微乎其微,但在心理上極大地震撼了德國!8月28日夜和8月31日夜英軍又兩次空襲柏林,使柏林市民也真切體會到了戰爭。希特勒被激怒了,叫囂要徹底毀滅倫敦!9月3日,戈林召開了參謀長會議,決定從9月7日起攻擊重點轉為倫敦。9月4日,希特勒在演講中聲稱將以夜襲來回報夜襲,英國人投下一千千克炸彈,德國空軍將要以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炸彈去回報!實際上,德軍對倫敦的空襲8月底就已經開始。9月6日晚,德軍出動68架轟炸機首次有計劃地轟炸倫敦。 9月7日,德軍對倫敦的大規模空襲終於開始,黃昏時分,戈林和凱塞林站在加萊海岸的山上,目視著第2航空隊625架轟炸機和648架戰斗機飛越海峽,飛向倫敦。英軍沒料到德軍會空襲倫敦,起飛攔截的戰斗機撲了空,德機向倫敦投下了300噸炸彈和燃燒彈。入夜後,又有250架德機來襲,倫敦沒有夜航戰斗機,夜間防空只能依靠高射炮和探照燈,空襲從晚上八時一直持續到清晨,倫敦有1300多處起火,很多街區成為一片火海,連英國國王居住的白金漢宮也被炸。在當晚的恐怖空襲中,倫敦市民死300餘人,傷1500餘人。次日天亮後,陽光都無法穿透倫敦上空濃厚的黑煙!戈林興高采烈地告訴妻子:「倫敦燒起來了!」德軍對倫敦實施的大規模空襲,企圖以摧毀城區的殘暴轟炸,使英國屈服。然而,英國人民在如此慘重的損失下,沒有屈服,相反更激起了對納粹暴政的仇恨和戰斗的決心!
⑼ 二戰中,德國為什麼對英國開戰
1940年4~6月,德軍橫掃北歐和西歐,迫使英軍撤出歐洲大陸。從此,德國控制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等六國,與英國隔海相望。英國面臨德軍直接入侵的嚴重威脅。
但是,英國政府並沒有屈服。法國投降後,英國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強本國的防禦能力。1940年6月24日,丘吉爾致電加拿大首相麥肯齊•金,表示不與希特勒進行任何和平談判。6月底,丘吉爾拒絕了羅馬教皇和瑞典國王關於德英和解的建議。對於希特勒7月19日的「和平呼籲」,英國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於7月22日,通過廣播斷然予以拒絕。
德國的「和平呼籲」遭到英國拒絕後,希特勒轉而准備訴諸武力。
⑽ 德國為什麼要向英國宣戰
我個人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英交戰是因為雙方的利益沖突,當時因為英國軍事力量強大(保持光榮獨立),但後來,英國看到德國的強大,所以加入了協約國,為了保持其在世界的霸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如果正面交戰吧,英國已不是德國對手,希特勒宣戰,有兩種原因,第一,打敗英國,他就與蘇聯交戰無後顧之憂(但因為原計劃才與蘇聯交戰);第二,如果打敗了英國,就給歐洲人民一種精神上的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