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道德經什麼時候傳入世界各個國家的
1、在唐朝,玄奘法師就將《道德經》譯成梵文,傳到印度等國。
2、從16世紀開始,《道德經》流傳到歐洲,被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
B. 請問,道德經是怎麼傳下來的
不顯露鋒芒,是謂深藏若虛,並不代表消極避世。
老子是非常積極的,道德經中也論述了許多治國之道。
老子的思想如此浩瀚、深邃,但是如他所言,卻極少人理解,亦無當權者能夠應用治國。因此,在老子隱退的時候寫一部道德經有什麼好奇怪。即使是悟徹大道的老子,也同樣希望有人認同他,也同樣希望有統治者能用他的學所做到無為而治。
至於史書上所說,尹喜逼老子寫的,是否因為如此而寫書就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感謝上天,幸好傳下來這一部書。
C. 道德經在西方真的那麼有名嗎
《道德經》在西方: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經典
早在17世紀的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18世紀的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等人都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贊嘆不已,並自覺地從中得到思想資源。
發行量僅次《聖經》
老子是西方人最感興趣的哲學家之一。從16世紀開始,西方人把《道德經》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
據西方學者統計,從1816年至今,各種西文版的《道德經》已有250多種,如今幾乎每年都有一到兩種新的譯本問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
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經」3個字分別翻譯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經典」(classic)三個詞。直到上世紀90年代,仍然有人把《道德經》分作《道經》和《德經》。
啟發西方學術界
17世紀的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是較早接受老子思想影響的西方哲學家。他從到過中國的傳教士那裡了解了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化,曾試圖翻譯《道德經》。他根據老子的陰陽學說提出的二進制思想,是現代數理邏輯的雛形。
現代哲學中受到道家思想影響的有叔本華和海德格爾。叔本華的唯意志主義哲學和悲觀主義生活態度都從老子那裡得到了精神支持。
西方哲學家裊爬悀l思想,從中獲取能夠拯救西方文明危機的良方。他們發現,《道德經》中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理解、為人處世的中庸態度、德性培養的修行方法等,對彌補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強權意志,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後現代主義提倡的無中心、無基礎、輕理智、重陶冶等相對主義觀念,都被看作從道家思想中得到了啟發。無論是美國的羅蒂還是法國的德里達,都表示自己的哲學理念與中國傳統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西方人各取所需
對普通西方人來說,《道德經》是他們可以「各取所需」的「法寶」。英國的一家小公司為了經營發展和協調內部關系,從《道德經》中獲取靈感,提出以人為本、以企業文化吸引人才的公司理念,在短短幾年之內盈利激增了200%,引起了英國媒體的廣泛關注。據悉,美國荷里活影星莎朗.史東憑著《道德經》走出了離婚陰影,重塑生活信心。
當然,更多的西方人認為《道德經》提倡了一種自然的生活方式,如同《聖經》為人們建立的行為規范一樣。
當代英國漢學家和哲學家克拉克(j.j.clarke)在新著《西方人的道--道家思想的西方化》中把道家思想在西方的逐漸普及,歸結為思維方式上的三個變化:希望過更好的生活,但要從傳統宗教中教條式信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透過克服身心二元論,達到一種身心完整的生活;需要從更廣的范圍,看待當代各種思想潮流。
D. 求道德經是如何傳入英國/美國和對其影響資料,越詳細越好
《道德經在英語世界:文本行旅與世界想像》這本書是中南大學的博士論文修改而成。其中有涉及你所說的內容。主要還是作為一部翻譯著作而存在。
摘錄如下:
2.2英語世界的《道德經》概況
在各國爭相翻譯《道德經》的活動中,英語國家起步較晚。英語世界關於中國的形象及中國古代典籍的知識,最初是經由法、德、意、俄等國間接獲取的。……為了順利開展在華傳教事業,加速《聖經》漢譯事業及其在中國的廣泛接受,英國來華傳教士將目光轉向中國的儒道學碩尋求本土文化支持。他們很快發現儒家學說是一種封閉性的學問,不利於《聖經》在中國的接受,因而將目光鎖定道家學說,《道德經》英譯事業因此迅速發展起來。
你可以買一本看看。
E. 道德經是誰的著作
老子(中國·春秋生卒年不詳)
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的海德格爾被認為最直接地從《道德經》中吸取了思想資源。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哲學家閱讀老子思想,都是為了從中獲取能夠拯救西方文明危機的良方。而他們的確發現,《道德經》中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理解、為人處世的自然態度、德性培養的修行方法,對彌補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強權意志等,都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環球時報》
先秦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不僅是先秦諸子的啟蒙者,也是中國文化大智大慧、大本大源的象徵。他在世界上較早提出了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千百年來為世人提供了觀察社會、思索人生的獨特視角,他的思想是構築中華文化思想體系的重要支柱和組成部分。他又是現實生活中一位特立獨行的奇人,為人處世卓爾不群,在當時和後人的心目中他的形象包裹著濃厚的神秘色彩。雖然歷史已跨越千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於早已融入中國式的生存和生活里而至今猶有極強的穿透力。
老子堪與孔子比齊,同被世界公認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智者和哲人,這位才智過人的哲人,識窮宇宙,道貫天地,立萬世之典範,創道家學派一脈,澤被千年,影響深遠。他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都與老子的思想的影響有關。他教人順應自然、順應大勢,謙恭、知足、徐緩、柔順、自守和不妄為,這些偉大的思想在歷史的長河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華,早已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子所撰述的《道德經》一書,是中國文化的大寶藏,是中國思想史上一次燦爛的日出。它廣博精微,短短5000多字,以「道」為核心,建構了上自帝王御世,下至隱士修身,蘊涵無比豐富的哲理體系,成為後世道學的圭臬和國人立身處世的規則所在。
兩千年以來,《道德經》大而用之於天下國家大事,小而用之於個人立身處世,所用之處無不產生深刻的影響,無數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乃至普通百姓,紛紛從《道德經》中汲取智慧。老子的智慧經過兩千年歲月的洗禮,依然光彩熠熠,至今仍對世人有著非同一般的深刻影響和啟迪。
周末王室發生內亂,景王崩,王子朝叛變,在守藏室中帶走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奔到楚國。此事波及老子,老子於是辭去守藏室史官之職,離開周都,准備從此隱居。行至函谷關時,關令尹喜知道他將隱去,請其著書,於是老子留下了他唯一的著作——《道德經》。
《道德經》又名《老子》,共81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下篇德經,共5000多字。取上部第一字「道」與下部第一字「德」,合為《道德經》。這部經典雖然只有5000多言,但是作為先秦諸子中重要的學術著作之一,它涉及了哲學、政治、軍事、文化、藝術,以及倫理道德、修身養性等,可以說無所不包。老子從極其超越的高度審視世態人生,提出了一套獨特的人生觀。他的人生觀不僅奠定了道家人生哲學的基礎,而且對中國人的為人處世和行為方式有著深遠的影響。
「道」是《道德經》一書的中心范疇和哲學基石。《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主宰,宇宙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在老子看來,修道即修德,凡是善於建功立德的人,必須以人為本,從修養自身做起。在社會人生領域,人們通常主張有所作為,普遍贊同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老子對此卻不以為然。在他看來,有些事情不是可以勉強去「為」的;勉強去做,就會遭受挫折。老子十分推崇無為的原則,《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為」,「無為」是修道修德的最高境界。世上的事往往就是這樣:當你只是為獲得而去獲得,成功總是那麼遙遠;一旦你超越了功利的目的,順其自然而為,成功或許馬上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老子無為而為的人生觀就具有這方面的意蘊,為人處世目的性不要太強,不要太功利,不要勉強,不要刻意而為,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強作妄為,不要為成功而追求成功,否則欲速則不達。
達到「無為」的前提,就是無欲。人作為一種生命存在,總會表現出一定的慾望。老子主張「少私寡慾」,反對縱欲。在他看來,慾望有其限度,一旦超過了,就有百害而無一益。老子發現事物向其對立面轉化、物極必反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人生領域也不例外。他反復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在老子看來,既然物極必反,人的追求超過了一定限度,才會發生不利於自身存在的轉化;那麼,限制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追求不超過一定的限度,就不會發生那種不利於自身存在的轉化。在老子看來,能知足知止,就不會與他人發生矛盾,發生爭斗,因而也就不會遭人暗算,產生怨尤。知足知止是老子為自我保護而提出的重要人生原則,這一人生原則包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千百年來,許多人將「知足不辱」、「知足常樂」、「知止不殆」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老子認為人類最大的禍害是人的私心慾望,修道的關鍵在於去掉人的私心慾望;去掉了私心慾望,人就可以獲得身心健康、獲得幸福。在紅塵滾滾、物慾橫流的社會里,人們怎樣才能做到無欲呢?老子給世人提供的減少私心慾望的方法是「守靜」。老子守靜制動的思想作為人生原則,包含著極高的人生價值。根據老子的看法,為人守靜,處世從容,則能舉重若輕,化險為夷;遇事急躁,輕舉妄動,則很難有好的結果。臨事不慌,處亂不驚,鎮靜自若,以逸待勞,靜觀其變,又常常能夠勝人一籌。「寧靜致遠」,靜定生慧,靜能給人帶來無窮的創意和智慧。正因為此,千百年來許多人把《道德經》中守靜制動的思想奉為人生的座右銘。
人在社會上生活,要面對許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的關系問題。老子在如何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關系問題上贊同無私利他,但又不忘利己。根據老子的看法,一個人只要無私,為他人著想,他就能夠擴張自己的利益;而且他越能無私利他,獲得的利益便越多。因此老子認為,為人處世應當寬宏大量,能容人,能原諒人,能包涵人。
老子生活在諸侯爭霸的時代,對於爭斗的殘酷現實和災難性後果,有著深切的體驗。他希望社會停止紛爭,主張為人應寬容,把「不爭」作為為人處世的重要原則。就個人而言,所謂「不爭」是指不與人爭地位、爭功名、爭利益,不與人發生正面沖突。老子認為「不爭」是一種高尚的德行。他十分贊賞水謙下、居下的品性。水表面上看是最柔弱的東西,隨遇而變,遇圓則圓,遇方則方,但卻能穿石銷金,無孔不入,無堅不摧。他確信柔弱蘊藏著巨大力量,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人們在剛強與柔弱之間,往往看重剛強的力量,習慣於求強、圖強、逞強,甚至以強凌弱,老子卻告訴人們:柔弱並不是懦弱,柔弱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一種比剛強更大的力量。
柔弱處世是老子的高明之處,在他看來,謙恭卑下,先人後己是居上、領先的有效手段。退是為了更好地進。在老子心目中,謙下不先具有積極的功效,它可以引起別人的好感和佩服,得到人們的同情和幫助,而對自己有益。相反,如果一個人熱衷於自我表現、自以為是、自我誇耀、自高自大,就會引起人們的反感,不能為人所尊重,自己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這也就是「謙受益,滿招損」的意思。
老子表面上看是現實人生的冷眼旁觀者,骨子裡卻是一位熱愛人生的智者。他十分關注人的命運,特別注重生存的方法和策略。他不僅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就個人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進行思考,提出了豐富的明哲保身思想,而且還就人在社會中如何取勝、如何實現自己的利益和目的進行探討,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人生進取觀。人在社會中生活,總要有所追求。老子並不反對人基於自然需要的追求,但他要求人們知足知止。在老子看來,名利是身外之物,人的生命價值遠在名與利之上,什麼樣的名聲和財物也沒有人的生命寶貴、重要。為獲得名利而傷害自己的生命是捨本逐末,得不償失的。老子把個人的生命看得比天下還貴重,人的生命是第一寶貴的。因此在仕途多舛、命運不濟的情況下,應該放棄功名利祿,隱身保命。
從「重身輕物」、「知足知止」的觀點出發,老子進而要求那些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功成不居,功成身退。老子並不主張人鋒芒畢露,勇於自我表現。他覺得鋒芒畢露對人沒有益處,應該韜光養晦,善於隱藏自己,不讓人知道自己的實力和底細,以防不測。老子主張韜光養晦、「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但並不是崇拜愚昧和笨拙,單純要人愚昧、笨拙,而是要有才乾和大德的人懂得匿才藏德,不露鋒芒,善於隱蔽自己。在老子看來,樹木長得捲曲不合規矩,就會免除砍伐之禍;在社會中,人能委屈自己,生命就會得到保全。當一個人建立事業,功成名就之後,如果不能及時引退,而要自恃其功,繼續發揮自己的作用,那就是不懂得知足知止,將會招致災禍,危及生命。老子從保身的角度提出功成身退的思想,要求人在取得成就、建立功勛之後,見好就收,急流勇退。這是一種十分理智的人生忠告,後世的國人十分服膺這一忠告,范蠡、張良功成身退的故事,長期為人們津津樂道。
老子的思想經受了歷史的考驗,作為人們修身處世的普遍原則,可用於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道德經》是人類傳統文化皇冠上的一顆明珠,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到中國訪問時,有人向他介紹《道德經》中幾段文字後,他極為驚嘆,認為2000多年前能有這么深邃的思想,簡直不可思議。在美國作家麥克·哈特著的《人類百位名人排座次》一書中,老子被列為第75位,在地球上出現過的數百億人中,老子以短短5000言而進入百位名人之列,足見《道德經》在人類歷史上影響之巨大。在西方,《道德經》各種譯本至少有40多種。在德國,德國總理施羅德曾在電視上呼籲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多年以來,世界各國眾多的有識之士都從《道德經》裡面吸取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完善了他們的思想,升華了他們的品格。
F. 道德經是不是傳入全世界230個國家被翻譯230種語言
在唐朝,玄奘法師就將《道德經》譯成梵文,傳到印度等國。
從16世紀開始,《道德經》流傳到歐洲,被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
G. 中國道教怎樣流傳到歐洲的
道教在歐洲(轉)
應中國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和中國道教協會的邀請,巴塞羅那清靜宮和西班牙道教協會四名分別來自歐洲和北美洲的外國道教弟子,於農歷三月三瑤池仙會日從巴塞羅那動身,隨同西班牙道教協會會長田誠陽師父前來參加4月22日至27日在西安和香港舉行的「國際道德經論壇」。在這次論壇上,他們從西班牙帶來了四種西班牙語的《道德經》譯本和一種巴塞羅那官方語言卡塔蘭語的譯本(據統計西班牙目前出版有四十多種《道德經》的譯本),提供給這次論壇在香港舉辦的「《道德經》版本展」與中國道教協會收藏之用。
論壇閉幕之後,巴塞羅那清靜宮道觀和西班牙及法國道教協會於4月30日,訪問了中國道教協會。與在京的中國道教協會黃信陽副會長和袁柄棟秘書長及聯絡部孫同昌副秘書長等親切見面和會談,由西班牙道教協會會長田誠陽道長做西班牙語翻譯。參加訪問的有巴塞羅那清靜宮和西班牙道教協會的四名弟子田信道(ALFONS,安道爾)、田信心(JORDI,西班牙巴塞羅那)、田信理(RAMON,西班牙耶以達)和田信德(JULIO,波多黎各)及法國道教協會秘書長黃信懿(巴黎)等。
這是歐洲首座道教全真叢林巴塞羅那清靜宮道觀和西班牙道教協會創建六年來,第一次訪問中國道教協會,訪問團取名為 「熱愛中國,熱愛道教——西班牙道教協會、巴塞羅那清靜宮參訪團。」參訪團贈送給中國道教協會一塊寫有「道教傳歐洲,真情系中華」的金屬禮品牌,並准備了西班牙道教在西班牙道教協會會長田誠陽道長努力之下艱苦奮斗八年來的創建歷程材料,中國道教協會贈予西班牙清靜宮一座老子銅像和有關經籍。中國道教協會領導對於巴塞羅那清靜宮道觀和西班牙道教協會在歐洲大力弘揚道教付出的努力甚為稱贊,對於西班牙道教協會和法國道教協會聯合歐洲道教力量籌備成立「歐洲道教中心」表示支持,並表示歡迎西班牙道教協會和法國道教協會再次來訪,與國內道教開展友好往來。
2007年3月,法國道教協會負責人、法國三元道教協會會長田信明(Igor)和秘書長黃信懿,前來西班牙清靜宮道觀參訪和拜師之時,在田誠陽道長的倡議下,兩國道教協會決定聯合歐洲道教力量,共同成立歐洲道教中心。
2007年4月,應中國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和中國道教協會的聯合邀請,田誠陽道長帶領四位來自西班牙清靜宮的外國弟子,參加先後在西安和香港舉辦的「國際道德經論壇」,與在中國停留兩年的法國道教協會會長景秀(Karine),就建立歐洲道教組織之事,進行了具體探討。此後景秀在西安分別與熟識的英國道教協會和瑞士道教協會建立溝通,通過電話與回到中國道教協會的田誠陽道長進行協商,共同商討歐洲道教組織的未來模式。根據田誠陽道長的提議,未來的歐洲道教共同組織稱為「歐洲道教聯盟」(Unión de Taoísmo Europeo)。
原擬在7月份聚集各國道教代表,共同舉行一次會議,由於工作關系,大家無法湊齊,於是改為地區性聚會,並通過電子郵件和電話聯絡等形式,展開了英國、西班牙、法國、瑞士等國家道教協會負責人之間的互動。景秀也於7月17日前往巴黎,與田信明和黃信懿等進行具體磋商。逐漸就成立歐洲道教組織的各個方面,達成一致。
由於歐洲各國的道教協會,只有田誠陽道長所在的西班牙道教協會是歐洲惟一的宗教性協會,巴塞羅那清靜宮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宗教性的歐洲道教實體,其他國家的道教協會均為文化性質的民間組織,因此大家決定「歐洲道教聯盟」在西班牙國內注冊成立,並由此轉往歐盟總部。此後根據各國道教協會的共識,經由西班牙道教協會起草,完成了《歐洲道教聯盟章程》草案。
2007年8月10日至12日,法國道教協會負責人、法國三元道教協會會長田信明,趕赴巴塞羅那清靜宮,拜會了田誠陽師父,匯報了章程修訂和未來藍圖的想法。並與田誠陽道長和CATALUNYA道教協會會長田信清一起,根據歐洲各國道教組織的共同意見,就《歐道盟章程》草案,進行了逐條審訂,終臻完善。
現在已經成形的《歐洲道教聯盟章程》,經由歐洲各國道教組織分別審議後,「歐洲道教聯盟」即將正式成立。
歐洲第一座道教叢林西班牙清靜宮道觀作為宗教實體,經由西班牙道教協會申請注冊,於2006年2月得到西班牙政府正式確認,取得與天主教平等的合法地位。這是有史以來,中國道教在歐洲創建的第一個宗教實體,成為道教傳入歐洲大陸的里程碑。
清靜宮道觀的創建,緣起於中國道教協會田誠陽道長,於1999年經國家宗教局和中國道教協會批准,應邀赴西班牙講學傳道,成為第一位赴西方開辟道教的中國道長。為了弘揚 中國文化,推動道教傳向世界,田誠陽道長在西班牙傳道弘法,勇於開拓,艱難創業,聯合西方信眾弟子,於2001年5月在巴塞羅那創立了西班牙CATALUNYA道教協會,並於同年12月22日道教冬至佳節,舉行了歐洲首座道教全真叢林清靜宮道觀落成典禮。田道長不僅擅長用西班牙語講道,還於2003年正式出版了他的西語書稿「Conocer el Taoísmo」(《認識道教》,Ed. Kairós),這是第一部由中國道長直接用西班牙語撰寫的道教論述,暢銷歐美。
隨著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逐漸崛起,代表中國古老文化根源的道教,在西方倍受矚目,逐漸得到海外不同民族的認同與信仰,足證大道天行,神光普照,玄風向化,慈濟寰宇。現有的西班牙清靜宮道觀,雖然已是歐洲道教祖庭,然而由於空間狹促,缺乏食宿條件,又兼地處鬧市,不利靜修,為西方各國的學道者,帶來許多不便。為了面向全球弘法起見,西班牙道教協會和法國、瑞士等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道教協會和信眾,積極響應田誠陽道長的宏願,籌備成立「歐洲道教聯盟」,計劃在巴塞羅那山上,選擇風水寶地,興建具有中華傳統建築風格的大型清靜宮道觀,作為歐洲道教中心和全球學道聖地,提供世界各地學道者常住、修煉、講經、傳法、養生、習靜、閉關、學藝、參訪、研究、交流之用,並且接納世界各國宗教人士,廣泛開展國際宗教界之間的團結交流,以贊化和諧秩序,推動全球和平。
計劃興建的歐洲道教第一叢林清靜宮,將分為以下若干布局:
1.太上殿,供奉道教鼻祖老子。在此舉行道教傳統齋醮科儀和節日慶典、傳度活動等。
2.講經堂,作為高道大德講經說法、闡真演教之用。
3.修真院,恢復道教坐圜儀制,為學道弟子清靜修煉和入定閉關之場所。
4.道教丹房,提供清靜宮道教弟子單人常住的清靜丹室,與居士教友參訪掛單的房舍。
5.道教學院,作為全面學習道教精深內涵的正式學院,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道者。
6.道教博物館,收藏展覽道教五千年悠久歷史中出現的經卷、聖物、碑刻、藝術品等。
7.道教圖書館,收藏《道藏》、《道藏輯要》、《藏外道書》、《中華道藏》等道教之萬卷經書典籍,包括現代版的錄像、光碟和世界各國不同文字的道經翻譯等。
8.道教書畫館,進行道教傳統書法、繪畫、雕塑等方面的學習、交流、研討、展覽等。
9.內家拳道館,教授道教傳統的內家拳法和養生氣功、健身法、防衛術等。
10.道學研究院,聯合中西信仰道教的學者志士,進行道教學術研究和經典整理等,定期出版面向世界的道教刊物和書籍。並且根據時代需要,舉辦各項專題的研討會。在繼承道教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推動道教走向適應時代、服務現代社會的發展方向。
11.道教譯經館,附屬研究院,從事世界不同語種的道教經典之翻譯與傳播工作。
12.道教慈濟會,發揚道教「濟世度人」一貫家風,開展公益事業,闡揚社會道德,凈化世道人心,進行慈善救濟,提倡保護環境,返樸歸真,回歸自然。
13.道教法物流通中心,向各地信眾提供流通道經、神像、法器、道裝、吉祥物等。
14.道教園林和放生池,構造具有道教傳統風格的園林建築和放生池等。
15.道教果菜園和草葯園,種植無公害蔬菜、果木和中草葯等。
16.道教診所,研究、實踐並推廣道教傳統中醫學,濟世療疾,定期開展義診。
17.道教葯房,製作傳統道教中成葯、外丹和養生葯物等,按照季節進行施葯。
18.道教齋堂,以道觀自我種植的綠色作物,提供養生美食、葯膳、丹茶、道飲等。
H. 西方人對老子的看法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老子敢於同最先進的文明成果對話,啟迪人們的潛能,是西方文明真正的先知。一位德國科學家異常興奮地說:「現代科學的尖端,無非是老子在幾千年前寫的哲學著作的具體例證而已」!
老子就是先知。當人類陶醉在自由經濟創造的巨大財富中時,一大批西方學者指出,自由經濟思想其實來源於老子的《道德經》;當人們為系統科學高歌猛進而歡呼時,3位自組織理論大師普里高津、哈肯、托姆都謙虛地承認,他們的理論與老子是相通的;當人們走在信息化的高速路上時,其二進制理論發明人萊布尼茨承認,我這個二進制就來源於中國道家;與愛因斯坦齊名的大物理學家玻爾,謙虛地說「我只是個(道家的)得道者」;當互補理論、自足理論、質朴理論、混沌理論、場理論等理論創立者們,到中國一看,全都傻了眼,他們那一套東西,老子2500年前就有了,有些講的比他們還要細還要深。
最值得列舉的是霍金的《時間簡史》,好象過去發生的一切都是在為霍金作必要的准備。現在,宇宙正在膨脹的事實已被發現,而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也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成功並正在指導著應用科學的進步。霍金帶齊了必要的行裝,登上了開往「自然終極定律」的列車,老子正在那裡等候他的到來。
為了找尋宇宙初始的奧秘,必須從1929年哈勃所發現的宇宙正在膨脹入手。由於哈勃發現,所有星體都在離我們遠去,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就越快,而且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同離開我們的距離成正比。這個現象是無論你向天空中哪一個方向看都是一樣的,這可能會使人們以為自己便是宇宙的中心。但是我們並不能否認有這種可能,就是在宇宙中別的地方也會得到相同的結果,或者更近一步,即在宇宙的任何一點向外看,都會看到哈勃所看到的情景。正如《時間簡史》第三章所說:「所有的星系都直接相互離開。這種情形很像一個畫上好多斑點的氣球被逐漸吹脹。當氣球膨脹時,任何兩個斑點之間的距離加大,但是沒有一個斑點可認為是膨脹的中心。」
以這種模型描述的宇宙有這樣一個特點:「即在過去的某一時刻(約100到200億年之前)鄰近星系之間的距離為零。在這被我們稱之為大爆炸的那一時刻,宇宙的密度和空間——時間曲率都是無窮大。」因為以往我們所理解的空間和時間都是平坦、連續的,而在上述宇宙模型中存在這樣一個點,空間和時間都不在具有連續性。也就是說,不可能將空間和時間的狀態反推回去而通過這個點。「這表明,即使在大爆炸前存在事件,人們也不可能用之去確定之後所要發生的事件,因為可預見性在大爆炸處失效了。……正是這樣,與之相應的,如果我們只知道在大爆炸後發生的事件,我們也不能確定在這之前發生的事件。就我們而言,發生於大爆炸之前的事件不能有後果,所以並不構成我們宇宙的科學模型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應將它們從我們模型中割除掉,並宣稱時間是從大爆炸開始的。」(《時間簡史》第三章)。「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本身預言了:時空在大爆炸奇點處開始,」《時間簡史》第八章。
這同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大爆炸是不同的,我們總是想像在一個已經存在的空曠的空間里,在時間的某一刻,一個巨大、密集的物質團爆炸了,從而產生了今天的星系。這主要是因為我們在絕對時間的宇宙觀里長大,那無邊無際的空間和沒頭沒尾的時間觀念對我們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要理解霍金所描述的宇宙的開始狀態,必須去除無限空間和時間的概念。這是一個非凡的解釋,也就是說,在宇宙開始的那一刻,空間和時間都不存在,宇宙的開端是一個「無」的狀態!這也正是《老子》中所說的:「無、名天地之始」(第一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章)。原來《老子》所說的「無」就是這種真正的無,不僅一無所有,而且時間和空間都是「無」。老子在《道德經》的開篇就斬釘截鐵地宣稱「無,就是天地的開始」。這同霍金的模型所推導出的宇宙的初始是完全一致的。
但上述的模型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用廣義相對論雖然可以解釋大爆炸以後不斷膨脹的宇宙,但不能解釋宇宙的開端,既大爆炸時宇宙的狀態。正如霍金所說:「廣義相對論只是一個不完全的理論,它不能告訴我們宇宙是如何開始的。因為它預言,所有包括它自己在內的物理理論都在宇宙的開端失效。」宇宙的開始點在廣義相對論中是個奇點。奇點就象是大街上丟失了蓋子的井,有些不協調,有些不和邏輯。如果說,在大爆炸以後,宇宙便依照一定的規律而自然演變,而這一非常有規律的演變竟是起源於一個毫無規律可言的起點,這似乎有些說不過去。由於在極早期宇宙中有過這樣一個時刻,那時宇宙是如此之小,密度又是如此之大,此時的宇宙以基本粒子為主。於是,霍金想到了二十世紀的另一個偉大理論,量子力學。因為量子力學就是研究小尺度范圍內基本粒子之間相互作用的成功理論。將量子力學引入到由相對論負責研究的大尺度引力問題,進而創建了量子引力論,霍金成功的描述了包括宇宙開端的宇宙演化過程。《時間簡史》第五章中對量子引力論有詳盡描寫。我們在這里可以不用去理解太多的物理學術語,我們只需要知道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基礎,霍金成功地解釋了1929年哈勃所發現的正在膨脹的宇宙,並依照其膨脹速度將宇宙推演到它的起始點。這樣一來,我們可以說宇宙就是基於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宇宙。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基本原理就是宇宙的基本原理。於是絕對時間宇宙觀失效了。首先,宇宙空間不是無限的,在100多億年前的那個起點上,宇宙空間的尺寸為零;在大爆炸之後,宇宙一直處於膨脹之中,宇宙空間的尺寸一直在變大,今天的宇宙尺寸已經是相當大了,但它只是浩瀚的,並不是無限的!其次,我們所熟知的時間不是無始無終的,它從100多億年前的那個起點處開始,並有可能終結。
在絕對時間宇宙觀失效之後,進一步所發現的宇宙符合量子力學和相對論。而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中分別有一個基本原理,那就是不確定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他們就成為了霍金所描繪的宇宙的特徵。而《老子》之中有關不確定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的描述將使人大開眼界。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原理是,一個基本粒子的位置不確定叫△S;速度不確定叫△V;質量叫m;這三個參數不能為零,只能混在一起來說,三者的乘積要大於等於普郎克常數。當基本粒子的內秉質量為零時,就成為了光,而光遵守光速恆定原理,即不管觀察者運動多快,他們應測量到一樣的光速。
《老子》第十四章中有這樣的描寫:「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看它不到叫微;聽它不著叫希;抓它不住叫夷。這三個不可能追究到底,所以要混而為一)。這簡直就是不確定原理的文言版。雖後老子說:「其上不皎,其下不昧。」(它上面不亮,它下面不暗),多麼形象地描述的微觀粒子的不確定性。「繩繩兮不可名。」(紛紜不絕無法命名),還記得光的波粒二重性嗎?量子力學論證微觀粒子和光一樣也具有二重性,只不過微觀粒子有質量,而光沒有質量,所以對於微觀粒子也是「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也就繩繩兮不可名了。然後,「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當它歸於沒有質量,就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就叫惚恍)。當基本粒子的內秉質量為零時,如上面所說,此時的基本粒子就是光。因此,「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就是對光的描述,光的典型特徵是波粒二重性,波是象、粒是狀,光波沒有質量,所以是無物之象;粒子無法確定其速度和位置,所以是無狀之狀。但老子並沒有給它起名叫「光」,而是叫「惚恍」, 惚恍是光一閃一閃的狀態,光的閃爍意味著光的傳播,對了,惚恍是光速!在物理學家們的發現中可以得知恆定的是光速而不是光本身。而後老子描繪了「惚恍」的特點:「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迎著它看看不到它的前頭;跟著它看看不到它的後面)。老子所描述的惚恍與物理學家描述的光速(不管觀察者運動多快,他們應測量到一樣的光速)有異曲同工之妙。到此為止,老子在第十四章中完全精闢地闡述了不確定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但是這並沒有結束,老子接著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用自古就有的道,來觀察、理解今天的存在,可以理解宇宙的初始,這種方式叫做「道紀」)。而霍金就是利用自古就有的原理(不確定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來觀察、理解今天這個正在膨脹的宇宙,從而推導出了宇宙起始點。
現在讓我們完整的讀一遍《老子》中包含了宇宙基本規律即不確定原理和光速恆定原理,並將這種以道觀今而知古始的方法命名為「道紀」的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霍金確定了解釋宇宙的物理學定律,而且從理論上是成功的,量子引力學很好地解釋了今天這個正在膨脹的宇宙。但是,霍金還需要一個證據,就如同當年,愛因斯坦預言光線偏折從而驗證空間彎曲一樣。霍金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象宇宙之初那樣的物質高密度點可能存在於我們今天的宇宙之中,他把這種物質高密度點稱為「黑洞」。 黑洞的特點是物質被高度擠壓而存在與一個極小的尺寸里,(如果黑洞的質量和一座山差不多,卻被壓縮成萬億之一英寸亦即比一個原子核的尺度還小!),而在這個尺寸里有巨大的引力場。正如《時間簡史》第六章中所描述的:「一個質量足夠大並足夠緊致的恆星會有如此強大的引力場,以致於連光線都不能逃逸——任何從恆星表面發出的光,還沒到達遠處即會被恆星的引力吸引回來。」《時間簡史》第二章中所描述的:「坍縮的恆星在自己的引力作用下被陷入到一個區域之中,其表面最終縮小到零。並且由於這區域的表面縮小到零,它的體積也應如此。恆星中的所有物質將被壓縮到一個零體積的區域里,所以物質的密度和空間——時間的曲率變成無限大。換言之,人們得到了一個奇點,它被包含在叫做黑洞的空間——時間的一個區域中。」
這樣的高密度點,也就是黑洞,在時空之中是個奇點。它同宇宙之初的狀態類似,時空在黑洞處不是連續而平坦的。黑洞的密度如此之高且尺寸如此之小,使得時空在這里彎曲並終結。如果有一個宇航員膽敢沖向黑洞的話,他完結的不僅是身體,他的時空也雖之終結。由於黑洞與宇宙之初大爆炸時的狀態類似,如果能在今天的宇宙里找到這樣的黑洞的話,就意味著有關宇宙之初大爆炸的推測是可信的。但是黑洞的引力是如此之大,以至於連光線都不能逃逸。在黑暗的宇宙中找黑洞,正如霍金所說:就如同是在煤庫里找黑貓。
進一步的研究使霍金看到了希望。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對黑洞長時期的思考使霍金得出了「黑洞不是這么黑」的推測。霍金認為,由於黑洞的大引力場的作用,在黑洞的邊界處應該時時刻刻發生著粒子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過程。也就是說在黑洞的邊界處不時憑空誕生一對對正粒子和反粒子,而這些粒子都很短命,它們產生後便找到它們的伴侶並與之相湮滅。但是有些反粒子不慎掉進了黑洞,與它相伴的正粒子找不到相互湮滅的對象,從而有可能逃逸到太空之中。於是人們有機會觀測到這些逃逸到太空之中的粒子,於是人們也就有機會找到黑洞。關於粒子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推測是巧妙的,也並不是毫無根據的,如今在高能加速器中就可以創造這樣的過程。不僅如此,《老子》中對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描寫也異常精彩。《老子》第一章中是這樣寫的:「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常從「無」來觀察事物的奧妙;常從「有」來發現事物的端倪。「無」和「有」兩者是一回事,而名字不同,和在一起叫「玄」, 玄之又玄,是一切變化奧妙的關鍵)。那什麼是玄之又玄呢?玄是無和有的總稱,「玄之又玄」就是「無和有再無和有」,就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正粒子和反粒子在黑洞邊界處的誕生與湮滅就是「玄之又玄」。通過正粒子和反粒子的「玄之又玄」從而使一些正粒子變成了「有」而逃逸到太空之中,使人們可以觀測到它,並通過它而得知黑洞的存在,進而通過黑洞的存在證實宇宙誕生時的狀況。霍金通過「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方法成功地演繹了「黑洞不是這么黑」的推測,而隨即他的推測即被證實。2500年的時空好象並不遙遠,老子的「玄之又玄」在霍金的演繹下變得一點也不「玄」了。
到現在,我們看到了許多《時間簡史》與《老子》共通之處,但這些還不夠。《老子》第二十一章的描寫更是驚人。「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大「德」的樣子,只能通過「道」來解釋)。老子在本章的開始先描述了「道」與「德」的關系,為了描述最高層的「德」必須從「道」入手。那什麼是「道」呢?「道之為物,惟恍惟惚。」(「道」是什麼呢?只是恍只是惚)。還記得惚恍嗎?第十四章中的那個惚恍闡述了光速恆定原理和不確定原理,在這里老子更加清楚地告訴我們「道」就反映在這個惚恍身上。而後老子繼續描述惚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這是對光的波粒二重性的又一次精彩描述。「惚兮恍兮」是光的一種狀態,「其中有象」,象是虛的,虛的是波;「恍兮惚兮」是光的另一種狀態,「其中有物」,物是實的,實的是粒子。然而,這並不算結束,接下來的更是另人瞠目結舌:「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窈是小,冥是暗、是不那麼黑,其中有精華,這精華是非常真的。是不是很眼熟,對了,這里描寫的是黑洞!「黑洞的特點是物質被高度擠壓而存在與一個極小的尺寸里」,難道不是「窈」嗎?「黑洞不是這么黑」, 難道不是「冥」嗎?「物質被高度擠壓」, 難道不是「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嗎?不僅如此,老子還說:「其中有信。」有什麼信,當然是宇宙初始的信息。霍金不就是通過黑洞的存在而證實宇宙誕生時的狀況的嗎?接下去老子自己給出了解釋:「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從今可以推知遠古,那個宇宙誕生的真相一直存在,用來了解萬物的本始。最後老子非常肯定地告訴我們:我是怎麼了解萬物的本始的狀態的呢?以此。
也許2500年的時空距離在黑洞的邊緣處根本就不算距離。更好的解釋是,世界的運行之「道」原本就在那裡,真正是「自今及古,其名不去」。無論是2500年前的老子從人的規律通曉了天的規律;還是今天的霍金用試驗的手段,通過觀測了解了天的規律,最後殊途同歸,共同歸結到真正的「道」上面。(李航)
I. 老子的年代在歐洲是什麼時期
1868年~20世紀初,老子思想與基督教義的相遇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之後,以英國為代表的英語國家愈來愈多地派傳教士入華.起初,西方傳教士一心想把《聖經》介紹給中國,對中國本土文化並無太多重視.文化的隔膜導致其傳教過程障礙重重.為了更好地履行在中國傳教的使命,傳教士開始研讀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他們期望透過對中華文明的認知和了解,洞察中國精英階
2.
1919年~1972年,尋求老子思想對於西方現代文明的啟示意義 一戰和二戰的爆發,在一定意
J. 道德經傳播全球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英國生物學家、科學史家、兩次諾貝爾獎得主李約瑟:①道家對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與亞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臘相媲美,而且成為中國整個科學的基礎。②中國人的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會像一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了的大樹。這些樹根,今天仍然生機勃勃。
德國哲學家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tuò)手可得。
德國哲學家、啟蒙運動學家康德:「斯賓諾莎的泛神論和親近自然的思想與老子思想有關」。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中國人承認的基本原則是理——叫做『道」」;「道為天地之本、萬物之源。中國人把認識道的各種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學術……。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
美國哲學家威爾·杜蘭:或許除了《道德經》之外,我們將要焚毀所有的書籍,而在《道德經》中尋得智慧的摘要。
德國總理施羅德: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
耗散結構理論創始人,比利時學者、諾貝爾獎獲得者普利高津:「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諧的奧秘、尋找社會的公正與和平、追求心靈的自由和道德完滿三個層面上,對我們這個時代都有新啟蒙思想的質。道家在兩千多年前發現的問題,隨著歷史的發展,愈來愈清楚地展現在人類的面前」。
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卡普拉:「在偉大的諸傳統中,據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並且最完美的生態智能,它調在自然的循環過程中,個人社會的一切現象和潛在兩者的基本一致。」
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預見並批判今天人類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驚人的洞察力看透個體的人和整體人類的最終命運。」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沒有障礙,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壩,停下來;堤壩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圓的,它成圓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強。」
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我不是理論的創立者,我只是個(道家)得道者,我們在這裡面臨著人類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難忘的表現在中國古代(道家)哲學中的一些互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