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什麼時候下圍棋

英國什麼時候下圍棋

發布時間:2022-09-21 02:35:59

㈠ Alphago真的會下圍棋嗎

阿爾法圍棋(AlphaGo)是一款圍棋人工智慧程序,由位於英國倫敦的谷歌(Google)旗下DeepMind公司的戴維·西爾弗、艾佳·黃和傑米斯·哈薩比斯與他們的團隊開發,這個程序利用「價值網路」去計算局面,用「策略網路」去選擇下子。2015年10月阿爾法圍棋以5:0完勝歐洲圍棋冠軍、職業二段選手樊麾。2016年3月9日,AlphaGo對戰圍棋冠軍李世石,最終李世石投子認輸;3月10日,「圍棋人機大戰」第二局在韓國首爾的四季酒店開賽,結果阿爾法電腦執黑戰勝李世石,五番棋2-0領先;3月12日,阿爾法電腦執白再次戰勝李世石,五番棋3-0領先;3月13日,李世石戰勝阿爾法電腦,比分扳成1-3;3月15日,AlphaGo戰勝李世石,總比分定格在1比4。2016年3月,阿爾法圍棋分數為3586,排名世界第二。

㈡ 圍棋是由哪個國家傳到西方的

日本,現在不少西方人還認為圍棋是日本發明的 圍棋的英語GO跟日語音譯(yigou)也相差無幾,所以是一本傳到西方國家的

㈢ 圍棋,象棋是哪個國國家發明的

圍棋起源於中國,傳為堯作,春秋戰國時代即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有學者認為,圍棋蘊含著漢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體現。
圍棋使用方形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圓形棋子進行對弈,棋盤上有縱橫各19條直線將棋盤分成361個交叉點,棋子走在交叉點上,雙方交替行棋,落子後不能移動,以圍地多者為勝。中國古代圍棋是黑白雙方在對角星位處各擺放兩子(對角星布局),由白棋先行。現代圍棋由日本發展而來,取消了座子規則,黑先白後,使圍棋的變化更加復雜多變。圍棋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棋盤游戲。

象棋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楚辭·招魂》中就對其形制以及玩樂方法作過專門記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營並進,道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意思是說,用玉石(即蓖)做成的相當於骰子。
(即蔽)大小的象棋,每方共有6顆;比賽的方法是分曹並進。
(指必須兩人或兩組對局聯賽),相互進攻,逼迫對方於死路;最後是贏者「牟」(指成倍)取勝利。擊敗了敵兵(春秋時兵制,以5人為伍)
,而發出了勝利的歡呼。《說苑》亦記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意即勸孟,不妨也像「燕」國一樣,斗象棋觀歌舞,逍遙一二。

關於象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一、起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歷代通載》中說:「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
象棋比賽現場講解
象棋比賽現場講解
二、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北宋晃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

三、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明代謝肇淛《五雜組》雲:「象戲,相傳為周武伐紂時作,即不然,亦戰國兵家者之流,蓋彼時重車戰也。」
四、起源於戰國之時。《潛確居類書》載:「雍門周謂孟嘗君:『足下燕居,則斗象棋,亦戰國之事也。』蓋戰國用兵,故時人用戰爭之象為棋勢也。」

五、起源於舜的時期,傳說舜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叫象,象為人懶惰,好玩耍,由他發明了象棋。

㈣ 圍棋和象棋分別是哪個國家發明

圍棋起源於中國古代,是一種策略性游戲。目前圍棋流行於亞太,覆蓋世界范圍,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棋類游戲。
象棋,又稱中國象棋。屬於二人對抗性游戲的一種,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

㈤ 五子棋和黑白棋,分別是哪裡發明的

五子棋是起源於中國古代的傳統黑白棋種之一。現代五子棋日文稱之為 「 連珠 」 ,英譯為 「Renju」 ,英文稱之為 「Gobang」 或 「FIR」(Five in a Row 的縮寫 ) ,亦有 「 連五子 」 、 「 五子連 」 、 「 串珠 」 、 「 五目 」 、 「 五目碰 」 、 「 五格 」 等多種稱謂。

五子棋不僅能增強思維能力,提高智力,而且富含哲理,有助於修身養性。五子棋既有現代休閑的明顯特徵 「 短、平、快 」 ,又有古典哲學的高深學問 「 陰陽易理 」 ;它既有簡單易學的特性,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又有深奧的技巧和高水平的國際性比賽;它的棋文化源淵流長,具有東方的神秘和西方的直觀;既有 「 場 」 的概念,亦有 「 點 」 的連接。它是中西文化的交流點,是古今哲理的結晶。

五子棋起源於古代中國,發展於日本,風靡於歐洲。對於它與圍棋的關系有兩種說法,一說早於圍棋,早在 「 堯造圍棋 」 之前,民間就已有五子棋游戲;一說源於圍棋,是圍棋發展的一個分支。在中國的文化里,倍受人們的青睞。古代的五子棋的棋具與圍棋相同,縱橫各十七道。五子棋大約隨圍棋一起在我國南北朝時先後傳入朝鮮、日本等地。據日本史料文獻介紹,中國古代的五子棋是經由高麗 ( 朝鮮 ) ,於 1688 年至 1704 年的日本元祿時代傳到日本的。到日本明治 32 年 ( 公元 1899 年 ) ,經過公開征名, 「 連珠 」 這一名稱才被正式確定下來,取意於 「 日月如合壁,五星如連珠 」 。從此,連珠活動經過了不斷的改良,主要是規則的變化 ( 即對執黑棋一方的限制 ) ,例如, 1899 年規定,禁止黑白雙方走 「 雙三 」 ; 1903 年規定,只禁止黑方走 「 雙三 」 ; 1912 年規定,黑方被迫走 「 雙三 」 亦算輸; 1916 年規定,黑方不許走 「 長連 」 ; 1918 年規定,黑方不許走 「 四、三、三 」 ; 1931 年規定,黑方不許走 「 雙四 」 ,並規定將 19×19 的圍棋盤改為 15×15 的連珠專用棋盤。本世紀初五子棋傳入歐洲並迅速風靡全歐。通過一系列的變化,使五子棋這一簡單的游戲復雜化、規范化,而最終成為今天的職業連珠五子棋,同時也成為一種國際比賽棋

黑白棋(Reversi、Othello),也叫蘋果棋,翻轉棋,是一個經典的策略性游戲。它使用8x8的棋盤,由兩人執黑子和白子輪流下棋,最後子多方為勝方。
黑白棋規則簡單,但是變化復雜,是典型的易學難精。
黑白棋是19世紀末英國人發明的。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一個日本人將其發展,借用莎士比亞名劇奧賽羅(othello)為這個游戲重新命名,也就是現在大家玩的黑白棋。為何借用莎士比亞名劇呢?是因為奧賽羅是莎士比亞一個名劇的男主角。他是一個黑人,妻子是白人,因受小人挑撥,懷疑妻子不忠一直情海翻波,最終親手把妻子殺死。後來真相大白,奧賽羅懊悔不已,自殺而死。黑白棋就是借用這個黑人白人斗爭的故事而命名。
中國最早出現黑白棋是在80年代的任天堂游戲機上,但從那時一直玩到現在的人已經廖廖可數了,我們只能說,從那時起,中國第一次出現了黑白棋;然後就是1990年的Windows 3.0的推出,當時Windows自帶的游戲就是黑白棋,由於當時計算機還比較少,沒等到黑白棋傳開,Windows 3.1推出,把自帶游戲換成現在大家見到的掃雷和打牌;讓大量人認識黑白棋的是文曲星,文曲星的黑白棋棋力很低,一個人下了幾盤以後就可以輕易把它打敗,棋力之低簡直可以說是誤人子弟的地步,讓人一葉障目,不見森林,以為黑白棋不過爾爾;黑白棋真正發展起來還是在網路普及以後,黑白棋作為一種經典的策略性游戲,受到了廣大網友,特別是得到了希望鍛煉智力的網友的喜愛。

㈥ 英國倫敦是要在12月舉辦圍棋比賽嗎

你從哪裡知道的消息?我就在倫敦也會下圍棋 很想參加 可以告訴我嗎?

㈦ 各種棋的歷史

象棋的歷史
中國象棋具有悠久的歷史。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象棋的正式記載 ,如:《楚辭 · 招魂》中有 " 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 。《說苑》載:雍門子周以琴見 孟嘗 君,說: " 足下千乘之君也, …… 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 " 由此可見,遠在戰國時代,象棋已在貴族階層中流行開來了。據上述情況及 象棋的形制推斷,象棋當在周代建朝(公元前 11 世紀)前後產生於中國南部的氏族地區。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 ," 投六箸,行六棋 " ,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制對方於死地。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的足球游戲,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是象徵當時戰斗的一種游戲。在這種棋制的基礎上,後來又出現一種叫 " 塞 " 的棋戲,只行棋不投箸,擺脫了早期象棋中僥幸取勝的成分。
秦漢時期,塞戲頗為盛行,當時又稱塞戲為 " 格五 " 。從湖北雲夢西漢墓出土的塞戲棋盤和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 ,可以映證漢代邊韶《塞賦》中對塞戲形制的描寫。三國時期,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並已和印度有了傳播關系。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 561 ~ 578 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象戲 · 序 》,庚信寫《象戲經賦》,標志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史籍上屢見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禮居叢書》載《梁公九諫》中對武則天夢中下象棋頻國天女的記敘和牛僧孺《玄怪錄》中關於寶應元年(公元 762 年)岑順夢見象棋的一段故事。結合現在能見到的北宋初期飾有 " 琴棋書畫 " 四樣圖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間的棋盤來表示棋的蘇州織錦,和河南開封出土的背面繪有圖形的銅質棋子,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當時象棋的流行情況,從詩文傳奇中諸多記載中,都可略見一斑。而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則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時代。北宋時期,先後有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的《象戲格》、《棋勢》,晁補之的《廣象戲圖》等著術問世,民間還流行 " 大象戲 " 。
經過近百年的實踐,象棋於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 32 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盤,將在九宮之中等等。南宋時期,象棋 " 家澈戶曉 " , 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李清照、劉克庄等文學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宮廷設的 " 棋待詔 " 中,象棋手佔一半以上。民間有稱為 " 棋師 " 的專業者和專制象棋子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南宋還出現了洪邁的《棋經論》、葉茂卿的《象棋神機集》、 陳元靚的《事林廣記》等多種象棋著述。 元明清時期,象棋繼續在民間流行,技術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出現了多部總結性的理論專著,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夢入神機》、《 金鵬十八變》、《桔中秘》、《適情雅趣》、《梅花譜》、《竹香齋 象棋譜》等。楊慎、唐寅、郎英、羅頎、袁枚等文人學者都愛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現,顯示了象棋受到社會各階層民眾喜愛的狀況。 新中國建立之後,象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1956 年,象棋成為國家體育項目。以後,幾乎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比賽。 1962 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 —— 中國象棋協會,各地相應建立了下屬協會機構。 40 多年來,由於群眾性棋類活動和比賽的推動, 象棋棋藝水平提高得很快,優秀棋手不斷涌現,其中以楊官璘、胡榮華、柳大華、趙國榮、李來群、呂欽、許銀川等最為著名。

圍棋的歷史
圍棋是一個智力游戲,起源於中國。
相傳,上古時期堯都平陽,平息協和各部落方國以後,農耕生產和人民生活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卻讓帝堯很憂慮,散宜氏所生子丹朱雖長大成人,十幾歲了卻不務正業,游手好閑,聚朋囂訟鬥狠,經常招惹禍端。大禹治平洪水不久,丹朱坐上木船讓人推著在汾河西岸的湖泊里盪來盪去,高興地連飯也顧不上吃了,家也不回了,母親的話也不聽了。散宜氏對帝堯說:「堯啊,你只顧忙於處理百姓大事,兒子丹朱越來越不像話了,你也不管管,以後怎麼能替你干大事呀!」帝堯沉默良久,心想:要使丹朱歸善,必先穩其性,娛其心,教他學會幾樣本領才行。便對散宜氏說:「你讓人把丹朱找回來,再讓他帶上弓箭到平山頂上去等我。」
這時丹朱正在汾河灘和一群人戲水,忽見父親的幾個衛士,不容分說,強拉扯著他上了平山,把弓箭塞到他手裡,對他說:「你父帝和母親叫你來山上打獵,你可得給父母裝人啊。」丹朱心想:射箭的本領我又沒學會,咋打獵呢?丹朱看山上荊棘滿坡,望天空白雲朵朵,哪有什麼兔子、飛鳥呢?這明明是父親母親難為自己!「哼,打獵我就是不學,看父母能把我怎麼樣!」衛士們好說歹勸,丹朱就是坐著動也不動。一夥人正吵嚷著,帝堯從山下被詩人攙扶著上來了,衣服也被掛破了。看到父帝氣喘吁吁的樣子,丹朱心裡不免有些心軟,只好向父帝作揖拜跪,唱個喏:「父帝這把年紀要爬這么高的山,讓兒上山打獵,不知從何說起?」帝堯擦了把汗,坐到一塊石上,問:「不肖子啊,你也不小了,十七、八歲了,還不走正道,獵也不會打,等著將來餓死嗎?你看山下這么廣闊的土地,這么好的山河,你就不替父帝操一點心,把土地、山河、百姓治理好嗎?」丹朱眨了眨眼晴,說:「兔子跑得快,鳥兒飛得高,這山上無兔子,天上無飛鳥,叫我打啥哩。天下百姓都聽你的話,土地山河也治理好了,哪用兒子再替父帝操心呀。」帝堯一聽丹朱說出如此不思上進、無心治業的話,嘆了一口氣說:「你不願學打獵,就學行兵征戰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學會了,用處也大著哩。」丹朱聽父帝不叫他打獵,改學下石子棋,心裡稍有轉意,「下石子棋還不容易嗎?坐下一會兒就學會了。」丹朱扔掉了箭,要父親立即教他。帝堯說:「哪有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東西,你只要肯學就行。」說著拾起箭來,蹲下身,用箭頭在一塊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畫了縱橫十幾道方格子,讓衛士們撿來一大堆山石子,又分給丹朱一半,手把著手地將自己在率領部落征戰過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進後退的作戰謀略傳授講解給丹朱。丹朱此時倒也聽得進去,顯得有了耐心。直至太陽要落山的時候,帝堯教子下棋還是那樣的盡心盡力。在衛士們的催促下,父子們才下了平山,在乎水泉里洗了把臉,回到平陽都城。
此後一段時日,丹朱學棋很專心,也不到外邊遊逛,散宜氏心裡踏實些。帝堯對散宜氏說:「石子棋包含著很深的治理百姓、軍隊、山河的道理,丹朱如果真的回心轉意,明白了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是自然的事情啊。」孰料,丹朱棋還沒學深學透,卻聽信先前那幫人的壞話,覺得下棋太束縛人,一點自由也沒有,還得費腦子,犯以前的老毛病,終日朋淫生非,甚至想用詭計奪取父帝的位置,散宜氏痛心不已,大病一場,怏怏而終。帝堯也十分傷心,把丹朱遷送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丹朱,還把帝位禪讓給經過他三年嚴格考察認為不但有德且有智有才的虞舜。虞舜也學帝堯的樣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後的陶器上便產生圍棋方格的圖形,史書便有「堯造圍棋,以教丹朱」的記載。今龍祠鄉晉掌村西山便有棋盤嶺圍棋石刻圖形遺跡
今日,在亞洲的圍棋人口有數千萬人,在歐美國家也有不少人會下圍棋。
圍棋的規則十分簡單,卻擁有十分廣大的空間可以落子,使得圍棋變化多端,比中國象棋更為復雜。這就是圍棋的魅力所在。下一盤圍棋的時間沒有規定,快則五分鍾,慢則要幾天,多數時候下一盤棋需要一到二個小時。
下圍棋對人腦的智力開發很有幫助,可增強一個人的計算能力、記憶力、創意能力、思想能力、判斷能力,也能提高人對注意力的控制能力。下圍棋也會對小孩子起到積極作用,使他們能更好的分析事物。

五子棋歷史
五子棋,亦有「連五子」、「五子連」、「串珠」、「五目」、「五目碰」、「五格」等多種稱謂,是起源於中國古代的傳統黑白棋種之一。日文稱之為「五石」、「ごもくならべ」、「れんじゅ」(五目並ぺ、連珠),英文則稱之為「Gobang」、「mo-rphion」、「Renju」或「FIR (Five In A Row的縮寫)。現代五子棋的日文稱之為「連珠」,故也稱為連珠五子棋。五子棋容易上手,老少皆宜,而且趣味橫生,引人入勝;不僅能增強思維能力,提高智力,而且富含哲理,有助於修身養性。
五子棋相傳起源於四千多年前的堯帝時期,比圍棋的歷史還要悠久,可能早在「堯造圍棋」之前,民間就已有五子棋游戲。有關早期五子棋的文史資料與圍棋有相似之處,因為古代五子棋的棋具與圍棋是完全相同的。在上古的神話傳說中有「女媧造人,伏羲做棋」一說,《增山海經》中記載:「休輿之山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狀鶉卵。」李善注引三國魏邯鄲淳《藝經》中曰:「棋局,縱橫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可見,五子棋頗有淵源。亦有傳說,五子棋最初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以後漸漸演變成圍棋並在炎黃子孫後代中遍及開來。
在古代,五子棋棋具雖然與圍棋相類同,但是下法卻是完全不同的。正如《辭海》中所言,五子棋是「棋類游戲,棋具與圍棋相同,兩人對局,輪流下子,先將五子連成一行者為勝。」,至於國人中有將五子棋稱為「連五子」、「連珠」,也許是源於史書中「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漢書》)」。
再說說「連珠」的起源,連珠源於日本,是日本棋手對五子棋改良的結果。據日本史料文獻介紹,中國古代的五子棋先由中國傳到高麗(朝鮮),然後於公元1688年至1704年日本的元祿時代再從高麗傳到日本,最初在皇宮和貴族大家庭中流行,到元祿末期,開始在民間盛行。1899年,經過公開征名,「連珠」這一名稱才被正式確定下來。
目前,職業連珠在國際發展迅速,1988年,國際連珠聯盟(RIF)在瑞典創立,成員國包括日本、俄羅斯、瑞典、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愛沙尼亞、法國、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等9個國家,總部設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現在全世界已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際連珠聯盟的正式會員,中國於1996年正式加入。
就各國五子棋的整體水平而言,目前歐洲實力最強,特別是俄羅斯和愛沙尼亞,而日本是傳統的連珠強國。中國的連珠水平則迅猛增長,特別是連珠研究與網路連珠水平天下無敵,但更能確證實力的要到正式的大賽中加以驗證。

黑白棋的歷史
黑白棋 黑白棋,又叫反棋(Reversi)、奧賽羅棋(Othello),蘋果棋,翻轉棋。黑白棋在西方和日本很流行。游戲通過相互翻轉對方的棋子,最後以棋盤上誰的棋子多來判斷勝負。
它的游戲規則簡單,因此上手很容易,但是它的變化又非常復雜。有一種說法是:只需要幾分鍾學會它,卻需要一生的時間去精通它。
黑白棋是19世紀末英國人發明的。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一個日本人將其發展,借用莎士比亞名劇奧賽羅(othello)為這個游戲重新命名,也就是現在大家玩的黑白棋。為何借用莎士比亞名劇呢?是因為奧賽羅是莎士比亞一個名劇的男主角。他是一個黑人,妻子是白人,因受小人挑撥,懷疑妻子不忠一直情海翻波,最終親手把妻子殺死。後來真相大白,奧賽羅懊悔不已,自殺而死。黑白棋就是借用這個黑人白人斗爭的故事而命名。

軍棋的歷史
《大不列顛網路全書》中這樣定義軍棋:(Kriegspiel)國際象棋的變種,1900前後首先流行於英國。對弈雙方各自有一棋盤,都不得看對方的棋盤和棋子。另有第三個棋盤置於中間,由裁判使用,不許對方看見,裁判根據雙方各自的意見代為走棋,雙方根據裁判所提供的有限情報著棋。陸戰棋又被稱為軍棋
文中未提及軍棋的發明者,此外一些解釋讓人費解。如「第三個棋盤置於中間,由裁判使用」,「雙方各自的意見代為走棋」,最初的軍棋到底是什麼樣子呢。查找一些相關的英文資料,可以得知,軍棋又被稱為盲象棋(BLIND CHESS) 是由南非(South-Africa)的一位叫Henry Michael Temple人於1899年發明的。他本人是一名國際象棋愛好者, 因為自己的夥伴希望能玩一種反映戰爭的游戲,於是他借鑒國際象棋的棋子,發明了這種戰爭游戲。Kriegspiel的英文解釋就是WAR GAME.是象棋的一種變形,同時也是一種真正的具有公眾觀賞性的游戲(a true spectator sport!)。它使旁觀者和下棋人共享其中的歡樂。軍棋是一種成功的變形象棋。它和象棋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允許看對方的棋子,更具有挑戰性。
軍棋的誕生,立刻風靡世界。由此也產生了一些軍棋專家( Bob Timmel, ike Thayer, and Rea B. Hayes. 並獲得城市冠軍。可見,在國外早已有了軍棋比賽,不知在國內有沒有進行過這樣的比賽。

㈧ 圍棋的發源地是哪個國家啊,最早可以追索到那一年

圍棋,起源於中國,它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從古文獻來看,圍棋最早被人
稱為「弈」或「棋」。據說,這是各地方言不同的緣故。北人稱「弈」,南人謂「棋」。
後來,有人根據下棋時黑白雙方總是互相攻擊,互相包圍的特點,稱「下棋」是「圍棋」。
漢代,圍棋雖已作為一個專用名詞出現,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圍棋」還是被當作動
賓片語使用。如古詩中「溪頭烘葯煙霞暖,花下圍棋日月長」,「昂頭說《易》當閑客,
落手圍棋對俗人」都是明顯的例證。到了佛道盛行的南北朝時期,圍棋活動極為普遍,
文人學士中有的已嗜弈成癖,有些遁跡沙門的佛門弟子也樂此不疲。這期間,圍棋又得
了兩個富有時代特點的別名。
東晉高僧支道林與頗負棋名的輔國重臣謝安等人相交甚篤,他長期枰邊觀戰見棋手
交鋒時緘口不語,手起棋落,意蘊其中,「共藏多少意,不語兩相和」,於是說圍棋是
「手談」。意思是對弈的雙方通過一遞一著進行著無言的交談,同樣達到了交流思想、
融洽情感的目的。稍後,王坦之把弈者正襟危坐、運神凝思時毫無喜怒哀樂表情的那副
神態,比作是僧人參禪入定,故又稱圍棋為「坐隱」。
晉人的神話小說中有則故事,說有個名叫王質的青年樵夫,入山砍柴,遇見仙者對弈,
因在旁側觀棋入迷,雖歲移月逝斧柯爛盡猶不自知,待一局棋罷,「及歸故里,無復時人」,
王質回到故居方知同輩之人皆已作古……
由於這段故事流傳極廣,後人遂將「爛柯」戲作圍棋的別稱。至今,爛柯一詞不僅在國
內圍棋書刊上還是屢見不鮮,甚至在日本,也有高段棋手特意將爛柯兩字書於扇面,用此饋
贈海內外弈友。
圍棋的棋子呈黑白兩色,古代文人對此曾有一番別出心裁的比喻。「引如征鴻赴沼,布
若群鵲依枝」。黑白子被喻為鵲鳥、鴻雁。五代時,有位年僅十歲的孩童名叫廖凝,他隨長
者一起觀棋,且賦詩一首以記其事,其中形容白棋優勢「滿汀漚不散,一局黑全輸」一句,
尤使聞者嘆服。
「玉子聲乾,紋楸色凈,星點連還直。……全似落浦斜暉,寒鴉游鷺,亂點沙汀磧。」把
黑白子比作羽色玄素的飛禽,這在宋詞中更見神采。王之道有《蝶戀花》詞:「玉子紋楸頻
較路。勝負等閑,休冶黃金注。黑白斑斑烏間鷺,明窗凈幾誰知處。fu剝聲中人不語,見可
知難,步武來還去,何日掛冠宮一畝,相從識取棋中趣。」
「烏鷺」目前在國內用得不多,但在日本的《ji》周刊上每期可見。法,喜劇性的人物形象及時反映日本圍棋新聞
大賽的最新戰況,其作品專欄名就叫「烏鷺戲評」。
唐代詩人張說曾雲:「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元稹《酬段元丞與諸棋流會宿弊居見贈二
十四韻》詩有「異日玄黃隊,今宵黑白棋」,宋王安石也有「戰罷兩奩收黑白」,所以後人亦
有用「方圓」、「黑白」泛指圍棋。
自古以來,嗜棋成痴者沉湎枰中竟會廢寢忘食,故而人說棋枰是「木野狐」,迷得人忘乎
所以。
弈者對壘,「三尺之局兮作戰場」,投子於枰,布陣列勢,宛若將帥在調動兵馬,布置攻
防。然而棋子畢竟是沒有生命力的靜物,所以竟有稱棋為「鬼陣」者。
明清的古典小說中多有圍棋場面的描述,如《西遊記》中唐太宗召魏徵對棋、《紅樓夢》
中賈政命清客詹光陪弈。但那裡都用「大棋」相稱。至今,木野狐、鬼陣、大棋這些別名人們
久已不用,漸漸淡忘了。

中國圍棋史話(一)----眾說紛紜的圍棋起源

第一章 眾說紛紜的圍棋起源

堯舜以棋教子

琴棋書畫,中國古代四大藝術,源遠流長。

琴棋書畫之棋,指的就是圍棋。

晉朝人張華在他寫的《博物志》中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還提到,舜
覺得兒子商均不甚聰慧,也曾製作圍棋教子。

《路史後記》寫得更為詳細。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朱,兒子行為不好,堯
很難過,特地製作了圍棋,「以閑其情。」(注一)

按照這種說法,製造圍棋,是為了開發智慧,純潔性情的。

「鼻祖」弈秋

圍棋見於我國史籍最早的記載,是春秋時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歷史了。

弈秋是見於史籍記載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國之善弈者」。關於他的記載,最早見於《孟子》。由此推測,弈秋可能是與盂於同時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大約生活在戰國初期。

弈秋是當時諸侯列國都知曉的國手,棋藝高超,《弈旦評》推崇他為國棋「鼻祖」。

由於弈秋棋術高明,當時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師。弈秋收下了兩個學生。一個學生誠心學藝,聽先生講課從不敢怠慢,十分專心。另一個學生大概只圖弈秋的名氣,雖拜在門下,並不下功夫。弈秋講棋時,他心不在焉,探頭探腦地朝窗外看,想著鴻鵠什麼時候才能飛來。飛來了好張弓搭箭射兩下試試。兩個學生同在學
棋,同拜一個師,前者學有所成,後者未能領悟棋藝。(注一)

學棋要專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這樣的大師,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從旁邊路過。悠悠的笙樂,飄飄忽忽的,如從雲中撒下。弈秋一時走了神,側著身子傾心聆聽。此時,正是棋下到決定勝負的時候,笙突然不響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請教圍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對答。不是弈秋
不明圍棋奧秘,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注二)

這兩則小故事都記載在史書上。人們把它記下來,大概是想告誡後人,專心致志是下好圍棋的先決條件。

出現弈秋這樣的高手,說明當時圍棋己相當普及,可以肯定,象弈秋這樣的國手不只一人。弈秋是幸運的,春秋戰國延續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棋手,也是我們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舉棋不定不得勝

圍棋在春秋戰國時代,不僅出現了許多下棋高手,而且引起諸子百家的注意。春秋戰國正值我國奴隸社會解體、封建社會確立之時,諸子百家各執己見,到處游說,出現百家爭嗚的局面。已經十分風行的圍棋開始在諸子百家的言論中出現,或褒,或貶,或以圍棋為例,或直接論述圍棋。其中有不少有價值的論點,圍棋的理
論開始形成。這對圍棋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士大夫階層最初是瞧不起圍棋的。孔夫子在《論語》里說,下圍棋的都是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是成不了賢人達士的。(注三)他把圍棋看做無聊消遣的東西了。他的這一觀點影響深遠,以後有人攻擊圍棋時,常說些類似的話。

孟子師承孔子,在這方面持同樣見解。他曾說:「下圍棋的人嗜好飲酒,甚至能夠不顧父母養育之恩,不盡孝敬之義。」他把下圍棋算作五不孝之一。(注四)和孔子不同的是,他不認為下棋可以「無所用心」。《孟子》里有這么一段話:

「學習圍棋如果不專心於自己立足的一方並致力於攻克對方,就不能領會圍棋的精髓。」(注五)

這里,孟子不僅承認圍棋是門深奧的藝術,必須專心致志才能學會,同時又指出這種奧秘是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的。當時提出這種觀點是很有意義的。

以後,圍棋的地位逐漸提高。《關尹子》里指出:「射箭,駕車,操琴,學棋,沒有一件事是能夠輕而易舉學會的。」(注六)顯然,圍棋這時已提高到與射箭,駕車、操琴同樣的地位了。

圍棋地位提高了,下棋的某些規律也慢慢被總結出來。《尹文子》一書中寫道:

「象圍棋這樣以智力取勝的游戲,進與退,取與舍,攻與守,縱與收,主動權都在我。」(注七)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尹文子能夠提出主動權問題是很難得的。主動權在圍棋實戰中作用重大。到今天,始終掌握棋局的主動權依然是每一個圍棋愛好者必須牢記的。

「舉棋不定」是我們現在常用的成語,形容一個人猶豫不定,不能決斷的狀態。這個成語是和圍棋聯系在一起的。最早提出這一說法的,是《左傳》上太叔文子的一段話:

「下圍棋而舉棋不定,不能戰勝對方。」(注八)

太叔文子總結出一條著棋的重要經驗,這就是,思考要周密,落棋要果斷,猶猶豫豫者必輸。「舉棋不定」四字,簡潔,生動,形象而且准確,它和圍棋一起流傳下來,並超越了圍棋本身,成為人們的常用語。

太叔文子的觀點影響深遠。漢代馬融的《圍棋賦》和應揚的《弈勢》,明代張擬(一說張靖)的《棋經》,都論述和發揮了這一觀點。

春秋戰國時,出現這么精粹的圍棋理論,出現如弈秋那樣的「通國之善弈者」,這在圍棋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標志著圍棋發展到了新的階段。

朝時,圍棋發展還較緩慢。目前見於史籍的棋手,都是西漢時期的。

據說,西漢時人稱杜陵人杜夫子為「天下第一名手。」他棋藝高強,好棋如命。有人譏笑他在下棋上亂花功夫浪費時間,誰知道他卻回答說:「我精通了圍棋之道,可以彌補孔夫子之不足。」一個封建大大夫,竟敢說這樣的話,可見他確實是把圍棋當作一種藝術,當作一門不在儒家經典之下的學問來研究的。而且,杜夫子看來還是位有膽氣的漢子。(注一)

西漢時,以棋揚名的還有劉去和陳逐。傳說,陳逐因陪漢宣帝下棋,討得天子歡心,後來還得了太原太守的官職。(注二)

漢代宮中盛行圍棋。據《西京雜記》記載,每年八月四日這一天,戚夫人總要陪高祖劉邦下圍棋。(注三)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八月四日下圍棋成了漢宮中的風俗,晉人干寶在其《搜神記》中說,這天下棋,贏家可以終年有福,輸家可能遭疾病之災,要免除災難,只能取一縷發絲,面朝北辰星,乞求它賜予長命百歲,給這
一風俗塗上了神秘色彩。 但不管怎麼說, 漢代朝野皆下圍棋是有據可查的事實。
(注四)

善詐的曹操也善弈

圍棋到了三國時,出現一個大發展的局面,涌現出大批優秀棋手。

曹操是三國時眾所周知的政治家、軍事家,計謀多端。據《三國志·太祖紀》記載,曹操的棋力也不弱。他與當時魏國的著名棋手山子道、王九真、郭凱都交過手,棋術即使不在其上,也堪稱對手,旗鼓相當。

《三國志》中還提道,孔桂棋力也很強,他被推薦給曹操,曹操見他通曉圍棋之道,很是喜愛。以後孔桂常伴在曹操左右,隨從出入。

魏國還有一位大棋家,是「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局亂了,王粲憑著記憶,重新擺出了原來的棋局。下棋人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們用布把復盤的棋局蓋起來,請王粲再重擺一遍。王粲胸有成竹,第二次擺出了打亂前的棋局。下棋者揭開罩布,兩下一對,不錯一子。(注五)王粲因此
為《弈旦評》譽為「弈中神人」。

圍棋在魏國還掩飾了一個政治陰謀,一樁人命案子。此事也發生在曹氏門中。曹操的第三子曹彰驍勇善戰,隨軍北伐時,曾獨自率領百餘人追趕敵寇,喜得曹操連聲說:「我兒真是有用之材啊!」後曹丕當了皇帝,對剛勇的弟弟總存有戒心。為消除後患,一日,曹丕邀曹彰到卞太後宮中下圍棋,邊下棋邊吃著棗兒,兄弟情義融融。其實,曹丕早已在一些棗兒里下了毒,自己揀好的吃,曹彰卻識不出好壞。不多會,曹彰中毒。卞太後見狀驚恐萬分,趕緊喊人弄一罐水來。但文帝已事先命人打碎了水罐。一時太後宮中亂作一團,太後不知如何保住愛子性命,赤足奔至井邊,然而無法汲水,曹彰終於暴死在卞太後懷中,黑白分明的圍棋盤沾上了一滴鮮紅的血跡。

「一燈明暗復吳圖」

三國之中,蜀國下圍棋的人相對少些,但也不無名家。《三國志費煒傳》中說,費煒很喜歡下圍棋。後主延熙七年間,魏軍大舉侵犯蜀國,費煒率兵抵擋。當時,形勢很緊張,敵人大兵壓境,蜀軍隨時都有戰敗的可能。費煒卻指揮若定,穩坐軍帳之中,與光祿大夫來敏專心致志地下圍棋很有大將風度。據說,在這戰亂之秋,
費煒常下圍棋,勞逸結合,從不影響戰事。

在吳國,圍棋流行的程度不亞於魏國,甚至還出現「棋聖」、」弈聖」。

嚴子卿、馬綏明是吳國最有名的棋手也就是被稱為「棋聖」(注六)、「弈聖」(注七)的人物。可以說在當時是天下無敵了。相比之下嚴子卿的棋力可能更強一些。據《吳錄》說,他名叫嚴武,當時棋手中沒有他的對手,他和書法家皇象、畫家戴不興等人被人稱為吳國「八絕」。

吳國上層人物中,好弈者甚多。孫策、呂范、諸葛謹、陸遜等都是圍棋好手。

《三國志呂范傳》上講了這么件事:呂范攻打山越回來,准備向孫策匯報戰績。孫策並不讓呂范站著干講,兩人 是一邊下圍棋一邊談論戰事的。

諸葛謹和陸遜這兩位棋迷則一急一溫,性情差異很大。據《三國志·陸遜傳》記載,吳嘉樂五年時,孫權令陸遜和諸葛瑾率軍攻打魏國的襄陽。因軍情泄露,形勢嚴峻。諸葛瑾有些緊張了,坐卧不安,更無心對弈。陸遜則不然,依舊不慌不忙地下棋。

圍棋在吳國風行,最後竟使孫權的兒子孫和緊張起來。因為,他的幕僚如蔡穎一班人都喜歡圍棋,常因下棋耽誤公事。為此,孫和特地找來一個叫韋曜的文人,命他寫了篇《博弈論》,批評這些下棋誤事的人。文章說,當時的人大多不講究孔孟之道,卻喜歡圍棋,荒廢了事業,忘記了飲食休息。為在棋局上爭一雄雌,攪盡
腦汁,甚至可以夜以繼日,弄得身心廢瘁,事業放著不管,客人擱著不招待。雖有美味佳餚,優雅音樂,都無暇顧及。文章說,這不符合孫吳的治軍之理,也不符合孔孟的為人之道。

圍棋風行到這種程度,名手自然越來越多,精彩的對局也隨之出現。以後,好的對局慢慢被人收集起來合成集子, 一代一代流傳了下來。 在隋唐之前的敦煌本《棋經》中,曾兩次提到「吳圖二十四盤」,指的就是吳國流傳下來的棋譜。在後代大詩人杜牧詩中,尚有」一燈明暗復吳圖」的優美詩句,可見吳國棋譜影響之深
遠。

聲東擊西,應此攻彼

前面已提到,漢、三國期間,社會賢達中喜歡圍棋的不少,「高品」也不乏其人。他們對圍棋的造詣很深,加上他們的學識和社會地位,他們對圍棋的論述,其深刻性、系統性、全面性和影響面,較之春秋、戰國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這期間,還出現了一些有關圍棋的專著。

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寫有《弈旨》一文,其部分段落散於《藝文英聚》、《古文苑》和《太平御覽》之中,這是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圍棋理論文章。班固對圍棋作了細致、深刻的論述。他指出:一個好棋手要有雄才大略有「蘇(秦)、張(儀)之姿,固本自廣」,方能使「敵人恐懼」。此外,要有全局觀念,計劃要周密,「有似夏禹治水之勢」。否則,」一孔有闕(打破缺口)壞敗不振。」在對局中,作者提出了聲東擊西,應此攻彼的戰術,提出「曹(劌)子之威,作伏設詐,實圍橫行」,「田單之奇,要厄相劫,割地取償」。在自己棋勢比較孤弱時,應取守勢,這樣,」既有過失,能量強弱,巡邏需行,保角依旁,卻自補續,雖敗不之。」

班固的學生馬融,寫了一篇《圍棋賦》,內容比《弈旨》更豐富,對棋藝的理解更加深刻,當時馬融的名聲已很大了,門徒千人。朝廷的要官馬日碲、盧植,經學大師鄭玄都是他的學生。他對圍棋的見解,博得好評。

馬融說,圍棋的勝負策略,猶如頭發那樣細微;黑白雙方的布局,則象麻那樣錯綜復雜。他認為,攻守各有法則,守要堅固,攻則應前後呼應,上下聯絡,不能「唐突」。否則敵軍將深入自方,殺子佔地,自己的棋子就會處於上下離異、四面隔絕,圍包不住、梗咽不暢的狀態之中,這就很危險了。

與馬融同時的李尤,也著有一篇專門論述圍棋的短文《圍棋銘》,短短三十二個字,就使圍棋對局躍然紙上,栩栩如生,銘中寫道:

「詩人幽憶,感物則思,忘之空閑,玩弄游意,局為憲矩,棋法陰陽。道為徑緯,方錯列張。」

精通棋藝棋理的黃憲,曾撰有《機論》,專門論述圍棋的虛實形勢。他所說的「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布局,那時黃憲已提出,布局要著重解決虛實問題,布局好,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才能取勝。這一理論為我國圍棋布局的戰略思想奠定了基礎。

「建安七子」中的應揚也寫過圍棋專著,他的《弈勢》至今仍保存完好。文中論述的圍棋臨局爭斗時的得失,很有見地。

漢魏三國時,也有一些反對圍棋的議論。這些議論大都沿襲孔孟的偏見。西漢人賈誼說:「失禮迷風,圍棋是也。」他覺得封建等級制和帝王的尊嚴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封建禮教是治邦安民之本。然而當時圍棋風行,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被圍棋迷住了,一下棋往往就忘了尊卑,失了「禮」。

迷亂風氣之物,不足取。

還有一種看法,如西漢劉安在《淮南子》中提到,下圍棋太浪費時間,如果用下棋的時間去讀書求學問,「聞者必廣矣。」

由於圍棋本身的魅力,只要下得適度,非但不浪費時間,而且能夠啟發智力,磨礪思維,加強人們彼此間的情感,那些反對的言論沒有起到多大作用。

十九條線棋盤問世

圍棋的發展,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棋藝的提高,一是棋盤的改進,二者是相互關聯的。棋藝提高了,就要求進一步改進棋盤,棋盤改進後,又對棋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圍棋縱橫十六道線的棋盤保持了相當長時間,漢魏三國時,圍棋呈現出發展趨勢,圍棋高手,很可能不滿足十六道棋盤。至於我們現在使用的十九道線,三百六十一路棋盤出現於何時,尚無定論。

《孫子算經》上有句話:「今有棋局方十九道,問用棋幾何?答日:三百六十一。術曰:置十九道,自相來之,即得。」問題是,《孫子算經》作於何時,歷來看法有分歧。清朱彝尊認為是春秋時孫武所著。清阮元則認為是周朝時的著作。但因《漢書·藝文志》未錄,至《隋書·經籍志》上才有記載,也有人就認為是兩晉
南北朝的著作。近人又考據論證,它可能是東漢時的作品——如果此推斷不錯,那就是說,東漢時圍棋盤已是縱橫十九道了。

東漢人馬融、蔡洪在《圍棋賦》中,有「棋錐」、「五嶽」的提法,對這些布局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十九道線,三百六十一路的棋盤才可能形成。這再次說明這種棋盤是東漢時問世的。

但三國時魏國邯鄲淳的《藝經》里寫著,「棋局縱橫各十六道,自黑棋各五十枚。」而且從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村的古墓中,人們發現初唐時彩色圍棋仕女圖,畫的圍棋盤是十六道。

與此相關聯的是著名的《孫策詔呂范弈棋局面》的真偽問題。這一棋局見於來人李逸民編的《忘憂清樂集》,多少年來影響很大,但因為這局棋是在縱橫十九道的棋盤上展開的,和三國時邯鄲淳的記載相違,從清朝人錢大昕開始,對它的真實性發生了疑問,百餘年來爭論不休。這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局棋。

我們認為,棋盤的變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是這種變化要被所有的棋手認可,不可能在一時一處完成。新形式總是由局部到全面,逐漸推廣完善的,而老形式也不可能一夜間在地球上完全消失。我們可以這么設想,縱橫十九道圍棋盤,最早出現於東漢,完成於隋唐,而縱橫十六道圍棋盤,到初唐時尚未完全消失,還在
部分地區流行。如果這個設想得到證實,那麼《孫策詔呂范弈棋局面》的真偽就不難分辨了。

圍棋盤由縱橫十七道二百八十九路,改為縱橫十九道三百六十一路,在圍棋發展史上是一飛躍性的變化,從此以後的全部圍棋史都將證明這個飛躍具有重大意義。

第十章 我國圍棋的外傳

佛經勸誡莫戲圍棋

在漫長的歲月中,圍棋漸漸流傳到國外,逐漸為世界各國人民所喜愛。現在,
圍棋已成為一項世界性的體育項目。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文化交往的一個組成部分。

早在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我國與中亞細亞各國往來就開始了。古印度等國的
文化傳入中國的同時,中國古代的文化也向那些國家傳播,其中包括圍棋的外傳。

據後秦和尚道朗翻譯的《大般涅盤經·現病品第六》記載,在印度諸國流行著

中國古老游戲,如圍棋、彈棋、六博、投壺等。佛經勸告人們不要玩這些游戲。可
見圍棋在印度流傳甚廣。

現在在孟加拉、不丹、尼泊爾等國,還流行著十五道和十六道圍棋。走法和我
國圍棋基本相同,只有個別地方稍有差異,比如叫吃後不能馬上提子,須待對方在
他處走過一子,自己不應後才可提子,和我國圍棋的打劫差不多。

高麗好圍棋之戲

中國與朝鮮的文化交流也是從漢朝就開始了。當時朝鮮尚未統一,分為高句麗、
戚、韓等部。漢光武帝時,高句麗王派使者來中國,帶回樂器、衣冠、服飾等。戚
人與漢人雜居,受漢人文化影響更大。韓又分為馬韓、辰韓、弁韓三部分。漢光武
帝時,馬韓就開始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後來,在馬韓的故土上建立了百濟國,在辰
韓、弁韓的故土上建立了新羅國。在《北史·百濟傳》上,有「百濟之國……尤尚
圍棋」的記載。百濟在朝鮮半島的西南部,和中國的文化交流最為密切,所以圍棋
首先傳入百濟國。

以後,圍棋在朝鮮半島廣為流傳,《舊唐書·高麗傳》已有「高麗好圍棋之戲」
的記載了。朝鮮的圍棋棋盤也是縱橫十九道的。

公元七世紀,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從此更多地吸收了唐文化,並經常派遣一些
貴族子弟來中國留學。這時的圍棋,在朝鮮已相當普及了。《新唐書·東夷傳》上
說:「(新羅王興光)二十五年死,帝尤悼之,贈太子太保,命邢濤以鴻臚少卿吊
祭…又以國人善棋,詔率府兵曹參軍楊季鷹為副,國高弈旨出其下,於是厚遺使者
金寶」,可見圍棋在朝鮮是非常受重視的。

經過中國、新羅兩國棋手的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新羅也出現了不少棋藝水平
較高的棋手。唐末詩人張喬《送棋待詔朴球歸新羅》一詩提到的新羅優秀棋手朴球
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在中國居住多年,並擔任了棋待詔。

圍棋一一一日本的「國技」

圍棋傳人日本,是圍棋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圍棋能有今天這個繁榮昌盛的局
面,與日本人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日中文化交往,最早也在西漢時,公元五十七年,日本遣使來中國。《後漢書》
、《三國志》都比較詳細地記載了當時中日文化和經濟交流的情況。公元六世紀末
以後,中日交往愈加密切。尤其是我國唐朝時,日本多次派遣使者來中國。

隨同遣唐使者來中國的留學生吉備真備、阿部仲麻呂等,以及最澄、空海、園
仁等和尚,回國後都積極傳播中國文化。他們中間,吉備真備留華十九年,辯正法
師留華三十年,兩人都是圍棋愛好者。吉備真備回國後,廣為傳播圍棋技藝。那時
距今已有一千二百餘年了。後來的留學生和來華人員中,也有不少學得一手好棋的,
有名的少勝雄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國派往日本的使節和隨行人員中,也有會下圍棋
的,他們都對圍棋的傳播起了積極作用。

關於中國圍棋傳入日本,還有另一種說法。這種說法出自日本平山菊次郎所著
的《簡明日本圍棋史》。他說:「圍棋經過朝鮮半島傳到日本,約在一千五百年前
的大和朝初期(相當於我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一般認為,前一種說法證據充足,
《美國網路全書》(1977年版)、德國《布洛克豪斯網路全書》(第十六版),都
同意我們詳述的那種看法。

圍棋傳人日本後,取消了對局以前先固定四個勢子的舊框框。這一打破勢子布
局的革新,推進了圍棋的發展,圍棋在日本特別興盛,是從德川幕府時代(相當於
我國明末清初時)開始的,當時往來於兩國間的棋手認為,中日兩國棋手的水平已
不相上下了。

中日兩國圍棋界的交往,推動了圍棋的發展。公元十六世紀的日本棋手僧中虛
來華,與中國棋手林應龍合著棋書《適情錄》就是一例,但後來德川幕府開始執行
「鎖國政策」,使這種有益的交往中斷了,這不能不說是圍棋發展過程中的一大憾
事。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圍棋逐漸發展到了全盛時代。本因坊秀策創「一、三、
五」布局,被譽為圍棋的金字塔,1928年,中國十四歲的棋手吳清源到日本。1933
年夏,他和日本棋手木谷實共同研究了「新布局」。從而掀開了圍棋的新篇章。

圍棋在日本被譽為「國技」。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圍棋最發達的國家。

圍棋在東南亞和西方

我國圍棋在明代以前,就已傳入東南亞各國。據隨同鄭和下西洋的馬歡在《瀛
涯勝覽》中記載:「三佛齊國俗好……弈棋」,三佛齊國即今印度尼西亞的一部分。

葡萄牙航海家門德斯·平托在他的《費南·門德斯·平托航海記》中說,十六
世紀時,葡萄牙航海人員曾在日本學過圍棋,並將它帶到了歐洲。如果這話可靠,
則那時歐洲已有圍棋了。不過,一般認為,十九世紀圍棋才在歐洲流行。

最早的一本英文圍棋書,題為《圍棋手冊》副題是《為歐洲棋手所編寫的東亞
古老的軍事戰斗的游戲》,1911年在英國倫敦出版,書中介紹了中國和日本的圍棋,
其中還有一幅我國古代女子下圍棋的圖。

目前,圍棋在西方各國己相當流行,有許多棋手,經常舉行比賽

閱讀全文

與英國什麼時候下圍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4月印尼有什麼節日 瀏覽:104
印度位於亞洲哪個片區 瀏覽:888
中國本土貓怎麼分辨 瀏覽:310
英國巫婆成什麼樣子 瀏覽:84
義大利人簽證被拒怎麼辦 瀏覽:116
中國球員有多少人去nba 瀏覽:818
義大利好的學校在哪裡呢 瀏覽:731
中國四大行哪個行免費辦不收費 瀏覽:708
義大利米蘭傢具展都有哪些形式 瀏覽:997
伊朗事件專家怎麼看 瀏覽:625
中國有哪些牌子的毛線 瀏覽:321
印度疫情怎麼不增加 瀏覽:664
保定哪裡有印度人吃飯 瀏覽:372
西安印度菜有哪些 瀏覽:732
一元中國人民幣可以換越南多少錢 瀏覽:770
到湛江哪裡有印尼貓屎咖啡賣 瀏覽:683
義大利虹橋有什麼好吃的 瀏覽:750
伊朗航運服務怎麼樣 瀏覽:71
印尼有什麼持久的葯買 瀏覽:552
從江蘇運貨到英國海運走哪裡 瀏覽: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