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的國家都有什麼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國家有:日本、菲律賓至印度尼西亞群島
位於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上的國家有:緬甸,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土庫曼,土耳其,希臘,馬其頓,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塞黑,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義大利,法國,西班牙,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
『貳』 英國是否位於地震帶
不是,原因是英國位於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
『叄』 歐洲的英國地震很少的原因
英國處於亞歐板塊的內陸,歐洲的地殼穩定,而且不在兩大火山地震帶,所以地震少
『肆』 初一地理,日本地震頻繁,英國地震很少是為什麼
日本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又處於板塊交界帶,英國正好相反
『伍』 英國、美國、新加坡、莫斯科、智利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分別是什麼
1·英國
英國位於北緯50度至60度之間,比我國的黑龍江省還要偏北,但氣候卻溫和得多,可以說是冬無嚴寒,夏無酷署。這溫和的氣候首先要歸功於熱帶的墨西哥灣暖流。這股暖流,有好幾百公里寬。它浩浩盪盪地流向歐洲西北岸,改稱大西洋暖流,為英國帶來了溫和濕潤的海洋性氣候。以倫敦為例,冬天河湖極少結冰,一月份的平溫氣溫在4度(攝氏)以上;而夏天又相當涼爽,七月份的平溫氣溫只有17度,早晚常要加件線衣才行。年降雨量約600毫米,不算太多,但分布比較均勻。就全國來說,一月份的平均氣溫約為4至7度,七月份13至17度。年降雨量西北部山區超過1000毫米,而東南部在六七百毫米之間。英國的霧氣較重,在夏季晴和的好天中,還有薄薄的煙靄;冬季則經常飛霧迷漫,似雨非雨,若煙非煙,這主要是島國的潮氣所致。至於倫敦過去常見的濃霧,並不完全是自然現象。由於重視環境保護,那裡出現濃霧的次數已大大減少。
這個島國的氣候溫和,但天氣多變。英國人常說:「國外有氣候,在英國只有天氣」,以此來表明這里天氣的變化莫測。的確,在一日之內,忽晴忽陰又忽雨的情況並不少見。這種天氣使人變得格外謹慎,看到一位英國人在陽光明媚的早上出門時穿著雨衣,帶著雨傘,外國人可能會感到可笑,但是不久以後他就會為自己的「感到可笑」而後悔。多變的天氣也為人們提供了經常的話題,在英國甚至最沉默寡言的人也喜歡談論天氣。
受高緯度的影響,英國晝夜長短的變化特別明顯。冬季日短夜長,下午未到3點,天色已灰暗一片,夏季則正好相反,日長夜短,晚上10點多才開始入黑。一般來說,夏天是旅遊英國最好的日子。夏季日間長,活動時間多,而且溫度適中,天氣清爽,人的精神也倍感充沛。這個季節盡管也有雨,但一般不會連綿不斷,影響行程。
2·美國
美國位於北美洲,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靠墨西哥及墨西哥灣,另外還有夏威夷群島和阿拉斯加州。本土大致是西經68°到西經124°,北緯33°到北緯48°。
3·新加坡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也是一個城市國家。該國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隔,並以長堤相連於新馬兩岸之間。新加坡是亞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新加坡在城市保潔方面效果顯著,故亦有「花園城市」之美稱。
自然地理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東出入口,北隔狹窄的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緊鄰,南部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尼巴淡島相望。新加坡土地面積為710.2平方公里,土地極為有限,為了滿足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新加坡通過人工填海來擴大土地面積。
莫斯科 - 自然地理
4·莫斯科
莫斯科州位於奧卡河和伏爾加河之間,南部與圖拉州接壤,西南部與卡盧加州為鄰,西部與斯摩棱斯克州毗鄰,西北和西部與特維爾州為鄰,東北部與雅羅斯拉夫爾州接壤,北部和東北部與弗拉基米爾州為鄰,東南部與梁贊州交界。
莫斯科地處俄羅斯歐洲部分中部,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亞烏扎河兩岸。現有人口800多萬,是世界特大都市之一和歐洲最大的城市。莫斯科市區被一條周長109公里的環城高速公路所包圍,市區南北長40公里,東西長30公里,面積1000多平方公里。
莫斯科和伏爾加流域的上游入口和江河口處相通,直通諾夫歌羅德,向西延伸,向下沿莫斯科河通向奧卡河並沿奧卡流向梁贊,沿著溫贊在木金面匯合,克拉齊母河,而再沿著則流向羅斯托夫,蘇茲達爾,雅羅斯拉夫爾流域。
莫斯科位於俄羅斯平原中部、莫斯科河畔,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亞烏扎河兩岸。大莫斯科(包括環城公路以內地區)面積900平方公里,包括外圍綠化帶共為1725平方公里。地勢平坦,僅西南部有捷普洛斯坦斯卡亞高地(最高點253米)。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582毫米,降雪量大,平均年積雪期長達146天(11月初—4月中),冬季長而天氣陰暗。1月平均氣溫-10.2℃(最低-42℃),7月平均氣溫18.1℃(最高37℃)。
全市綠化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3,是世界上綠化最好的城市之一。從飛機俯瞰莫斯科,映入眼簾的是藍天下蔥綠的樹叢和清沏透明的河湖,城市整潔干凈。冬季寒冷,最低氣溫曾達零下43攝氏度。夏季高溫。五月和九月是最好的旅遊季節。每年從9月底開始進入寒冷時期直到第二年的5月中旬。從11月底到 4月中旬為降雪時間,冬季結束時降雪深達35cm。
5·智利
地理自然
智利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境內多火山,地震頻繁。1960年5月21日凌晨,智利蒙特港附近海底,發生了罕見的9.5級強烈地震,引發的強烈海嘯波及到了遠在太平洋彼岸的日本,2010年,智利第二大城市康賽普西翁發生里氏8.8級地震。位於智利、阿根廷邊境上的奧霍斯-德爾薩拉多峰海拔6885米,為全國最高點。全國有河流30餘條,較重要的有比奧比奧河等。主要島嶼有火地島、奇洛埃島、惠靈頓島等,由於地處美洲大陸的最南端,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智利人常稱自己的國家為「天涯之國」。
塔拉爾鹽湖智利面積756626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756253平方公里,島嶼面積373平方公里)。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
東同阿根廷為鄰,北與秘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海岸線總長約1萬公里,南北長4352公里,東西最窄96.8公里、最寬362.3公里,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東為安第斯山脈的西坡,約佔全境東西寬度的1/3;西為海拔300—2000米的海岸山脈,大部分地帶沿海岸伸展,向南入海,形成眾多的沿海島嶼;中部是由沖積物所填充的陷落谷地,海拔1200米左右。境內多火山,地震頻繁。位於智利、阿根廷邊境上的奧霍斯-德爾薩拉多峰海拔6885米,為全國最高點。全國有河流30餘條,較重要的有比奧比奧河等。主要島嶼有火地島、奇洛埃島、惠靈頓島等,氣候可分為北、中、南三個明顯不同的地段:北段主要是沙漠氣候;中段是冬季多雨、夏季乾燥的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南為多雨的溫帶闊葉林氣候。
大致上智利可分三個區域:
北部多山,許多山峰在6000米以上。在安第斯山脈的兩條山脊之間是阿他卡馬沙漠。這是地球上最乾燥的
智利地方,往往終年無雨。過去這里有硝酸礦被開發,當今是銅礦開采。這個地區較大的城市是安托法加斯塔(219,000居民)及伊基克。
中部氣候類似地中海氣候。這個區域土地非常肥沃,人口眾多。首都聖地亞哥(約五百萬居民)就在這里。除此之外還有瓦爾帕萊索(港口,280,000居民)和康塞普西翁(工農業中心,350,000居民)是重要城市。智利阿塔卡馬沙漠附近的塔拉爾鹽湖南部人煙稀少,降雨極豐富。海岸前有許多島嶼。大陸南方有火地島,智利和阿根廷各佔一半。火地島前的一個島上的合恩角是智利和南美洲的最南點。
從西向東首先是一條狹窄的海岸,然後是山脈,然後是比較寬的高原。在中部這個高原很肥沃,可以被用作耕地和牧場。智利和玻利維亞和阿根廷的邊界線是安第斯山脈的東山脊。
除此之外太平洋中的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和復活節島也屬智利。
年平均降雨量在智利北部的安托法加斯塔為12.7毫米,在聖地牙哥為375毫米,在南部的火地島為5800毫米。
氣候
由於國土橫跨38個緯度,而且各地區地理條件不一 智利,智利的氣候復雜多樣包括多種形態,使得很難用一句話總結智利全國的氣候狀況。按照柯本氣候分類法,在智利國境內至少包括了七種主要的氣候亞類型,包括有北部的沙漠到東部和東南部的高山苔原和冰川,復活節島上的濕潤亞熱帶性氣候,智利南部的海洋性氣候以及智利中部的地中海氣候。全國大多數地區有四個季節:夏季(12月至2月),秋季(3月至5月),冬季(6月至8月)和春季(9月至11月)。
人文
1609.34萬(2004年)。其中城市人口佔86.8%。印歐混血種人佔75%,白人20%,印第安人4.6%。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在印第安人聚居區使用馬普切語。15歲以上人口中信仰天主教的佔69.90%,信仰福音教的佔15.14%。
2012地震
2012年4月17日北京時間11點50分,智利瓦爾帕萊索海岸附近發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37公里。
·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於2010年發生里氏8.8級地震,震中位於首都聖地亞哥以西340公里。強烈地震已經引發一次海嘯,最高海浪達5.5米,可能對震中附近的智利海岸產生破壞。美國地質勘測局稱,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凌晨3時34分(北京時間下午2點34分),震中位於康塞普西翁市東北部91公里處,震源深度55公里。國家地震台網將此次智利地震由8.5級修訂為8.8級。
此次地震位於智利比奧比奧大區,距離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市約100公里,距離特木科市約110公里,距離首都聖地亞哥約320公里。
康塞普西翁是智利第二大城市,距離首都聖地亞哥大約450公里。路透社稱,聖地亞哥有震感,樓房搖晃,部分地區停電。地震發生之後,大量居民湧上街頭擁抱痛哭。
北京時間14:52分,也就是特大地震發生不到20分鍾後,當地又發生里氏6.2級餘震。45分鍾後,也就是北京時間15:49,又發生5.4級餘震。
地震發生後,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向智利和秘魯發布了海嘯預警。智利南部海嘯預警早已經解除。地震引發海嘯將於2010年02月28日15時左右到達中國沿海。[2]
目擊者稱,位於震中北部200英里處的聖地亞哥部分居民湧上街頭,互相擁抱、哭喊。當地樓房持續搖晃了10至30秒。死亡人數已經達到800人。歷史上,震中200公里范圍內多次發生地震,其中1939年的8.3級地震造成2.8萬人死亡。此次地震震中西南400公里,1960年曾發生8.9級地震,造成智利2萬人死亡,並在太平洋西岸掀起海嘯,給日本和菲律賓的東部沿海地區造成了嚴重損害。據悉,本次地震是海地地震的800倍。
報告稱智利8.8級地震後國土增加1200平方公里[3]國際在線報道(記者李姍姍):智利大學地震學研究所11日公布報告稱,2010年智利發生的8.8級大地震使該國國土面積增加了1200平方公里。
根據這份報告,大地震導致智利國土整體向大西洋方向移動,但是該國海岸部分移動的距離要大於內陸移動的距離,比如地震中受影響最大、臨太平洋沿岸的城市孔斯蒂圖西翁市向太平洋方向移動了4.7米,但是智利與阿根廷接壤的安第斯山脈邊界國土只向西移動了1米,這3.7米的差距使得智利國土面積一下增大了1200平方公里。報告同時指出這新增的1200平方公里國土面積會隨著未來150-180年內不斷發生的震後地殼活動消失,最終智利國土面積會基本回到大地震之前的大小。
『陸』 英國會發生地震么哪些地區比較危險
英國因為不在地震帶上,所以很少發生地震,但是,硬要說的話,北愛爾蘭地區和東南地區,發生地震的幾率會大些,因為它們分別靠北大西洋海嶺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更近一些英國紐卡斯爾大學 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自1970年以來,英國記錄的地震中至少五分之一是由人類活動所引發,不過,這些地震中大部分的震級都不高。
該數據顯示,1970年至2012年間,英國共發生了約8000次陸上地震。
紐卡斯爾大學研究人員領銜的這個研究項目分析了其中1769次地震,它們的震級在1.5級或以上。他們發現,其中21%與人類活動有關;40%屬於自然發生;其餘39%則原因未明。
英國有記錄最早的「人造地震」發生在1755年,當時德比郡的一座鉛礦坍塌引發輕微地震。
紐卡斯爾大學 研究人員說,過去數十年裡,人類活動尤其是開礦導致比較頻繁的「人造地震」,僅在1991年就記錄了超過40次相關地震,不過,隨著英國許多礦井被關閉,這類低震級地震發生的次數也隨之大幅下降。
不過,研究人員警告說,隨著近年來英國政府推動頁岩氣開發,所使用的水力壓裂法開采技術可能會再次引發頻繁的「人造地震」。
2011年,英國蘭開夏郡一處頁岩氣開采點就曾發生2.3級地震,開采也隨之被暫停。全球由水力壓裂法導致的有記錄的最嚴重地震發生在加拿大,震級達到4.4級。
紐卡斯爾大學的理查德·戴維斯說,政府有必要更深入了解頁岩氣開發的情況,以便設立一個開發「底線」,否則一旦大規模開發很可能會帶來無法預知的地質影響。。
『柒』 英國在哪兩個板塊之間,這兩個板塊發生了什麼運動
摘要 英國處於亞歐板塊內部的西南部。其西邊是美洲板塊,南部是非洲板塊。
『捌』 日本和英國都是島嶼國家,日本多火山地震,而英國火山地震很少,為什麼
日本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即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接處,地質活動頻繁
英國在亞歐板塊內部,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的交界在大西洋中間(冰島就在那附近,所以火山多),地質活動對板塊內的地區沒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