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世界貿易地位下降的原因
整個19世紀,英國出口過分集中在幾個處於工業革命前列的基本或重要的工業部門,即像棉紡織業、鐵器業和金屬冶煉業等幾個「老」工業。這些行業產品的出口贏利一直占出口總利潤的2/3。可見,英國出口贏利的繁盛取決於出口市場對這幾個「老」工業部門的依賴。但是,到20世紀,隨著從蒸汽機時代向電子時代的轉變,生產技術的日新月異,「過分委身」於這幾個工業,暴露了英國經濟的弱點,也導致了在國際競爭中逐漸處於弱勢,新的工業化國家(如美、德)利用科學技術優勢而發展了新興工業(如化學工業等),英國沉重的包袱使其經濟難以向更新興的工業調整,從而失去了技術「領袖」或「世界工廠」的地位。英國經濟這種過分維持幾個傳統工業部門,而不是利用新技術優勢走出困境的特點,嚴重地影響它對外貿易的均衡。19世紀50年代,英國出口產品在歐洲北美傳統市場曾佔40%以上,但在1870年開始下降,到1910年下降到不足30%。與此同時,通過技術改造的德、美生產的產品卻日益受到青睞,甚至打入英國市場。
19世紀末以來,英國海外貿易模式的特徵或弱點制約了英國進一步發展的後勁.是後起現代化國家要引以為戒的;
一是,由於英國始終把工業品出口集中在幾個工業革命率先發展的重要部門.到19世紀下半期,這些舊工業產品只能出口到西歐和美國之外的初級生產國家。英國對幾個重要工業部門的重點生產雖保證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的工業領導權,但這種技術早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導致了「過分依賴」的後果。在技術不斷革新、工藝不斷進步的20世紀,這種「過分依賴」損害了對需要技術進步潛能的新工業投入,致使英國生產力和外貿地位優勢減緩了下來。
二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海外貿易的模式影響了英國和德美的現代化進程和工業的對比:英國只能在一些舊工業(紡織業、造船業、重型工程業和鐵金屬業)佔有競爭的優勢地位,而這些優勢似乎只是基於勞動力比較密集的陳舊的工業技藝;而德美這兩個後起之秀卻依靠科學技術發展自己新興工業。工業優勢的對比和競爭的格式制約了英國海外貿易的現代化進程。
2. 外貿哪些國家好做點
歐美洲來看還是利潤比較高的,英國算是比較好的國家了,像西班牙,葡萄牙是一些原來比較大的進口國家,現在經濟比較萎靡,美洲就巴西還不錯,美國也可以。但是出口歐美的商品一定要保證質量,否則很難做成。
歐美市場要求高質量的貨物,相對價格也高;像中東、非洲、東南亞等市場的話,一般都是需求便宜貨,當然檔次是不同的。市場上來說還是要靠自己的產品去定位,一定要做到對客戶誠信,否則只能是一錘子買賣或者無買賣。
3. 19世紀中期英國對外貿易有何特點
以商品輸出和商品傾消為主,大量掠奪殖民地的資源,強調自由貿易。不懂請追問…
4. 英國貿易
英國經濟發展具有很高的對外依賴性,因此特別注重和倡導建立一個多邊的開放貿易系統,即世界自由貿易體系。現在英國的對外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的管理基本放開,在一般情況下,政府不幹涉公司的對外經濟貿易行為。在歐盟內部實行統一大市場,政府對企業從歐盟以外的國家進口或向歐盟以外國家的出口總體無限制。在對外經濟貿易法規方面,英國採用歐盟共同政策。
主要進出口大類商品 英主要出口工業製成品為:機械及運輸設備、航天航空設備、化工產品、電子產品等。主要進口商品為:機械及運輸設備、工業用原料、化工產品、服裝和鞋類等。
對外貿易管理體制 英國政府對行業也是實行盡量放開的管理,除個別行業的生產外�如軍事、高技術等敏感產品和設備,政府不幹涉企業的具體經營行為。企業在經營品種、項目、資金數額和投資方向等諸方面均無限制。政府部門只對有關行業的發展,實行總的政策和財政資金運用的管理,而企業的組建、運作和市場活動受到相關法律和法令的約束,國家依法對違法企業進行行政或法律處治。
非關稅措施管理 英國除實施歐盟共同進口配額管理外�對進口實行進口許可證管理是英國的主要非關稅措施。
技術衛生安全標准 在技術衛生安全標准方面,英國按歐盟各有關指令實施歐盟共同標准。
海關管理、稅目、稅率、其他進口稅收 英國中央政府稅包括:收入稅、資本稅、消費稅。英國中央政府的稅收主要由英國財政部下屬的國內稅務署和皇家海關稅收署負責。英國的進口稅主要有五種:①海關稅,同歐盟國家一樣,採用原關貿總協定規定的國際通用海關稅目。②貨物稅。③反傾銷稅。④農業稅。⑤增值稅,為17.5%。
商品原產地規則 作為歐盟的成員國,英國實行的是歐盟統一的原產地規則。原產地規則旨在確認貿易貨物的來源地。歐盟有兩種規則形式:非優惠的原產地規則和優惠的原產地規則。
一、非優惠的原產地規則。非優惠的原產地規則適用於歐盟成員國與歐盟外國家的貿易。
當歐盟針對某一國採取反傾銷措施、數量限制等貿易限制措施時,非優惠的原產地規則顯得尤為重要,該規則實行針對目標國和非歧視的原則,基於事實認定商品的原產地。
非優惠的原產地規則見歐盟理事會法規第2913/92號�發表於歐盟官方公報1992年10月19日第L302號。符合下列兩類情況即可確認商品原產地:
1、規則第23款規定:原產於某一國家的商品必須是全部在該國獲取或製造。該種商品是指:
該國境內開採的礦產品; 該國種植收獲的蔬菜產品;該國出生並飼養的活動物;由在該國注冊並懸掛該國國旗的船隻捕獲的海產品;用全部在該國生產的產品及其衍生產品在不同的生產階段所加工製造的產品。
2、如果商品的原材料、零件、附件、組裝件等來源於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規則第24款規定:
當商品的生產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時,原產地可確定為:承擔商品生產的最後和主要生產的國家、或專為該種產品生產而生產相應設備的國家、或在生產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國家。
這些具體的規則在歐委會1993年10月11日頒布的2459/93號規定中又作了如下表述:符合關稅分類改變的要求;生產環節決定原產地�例如集成電路的diffusion之生產所在地為原產地;最小增值�如電視機、收音機、錄音機等產品的組裝部分佔製成品出廠價的45%,則組裝地為原產地。
在原產地規則下,「增值」部分指進口配件�如來自歐盟外的國家的海關價值和產品出廠價之間的差價,減去出口退稅部分。包括勞動力成本、一般管理費用、利潤、稅�含地方企業稅等,但不含增值稅。
1993年1月1日起,歐盟取消了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壘,原產地規則對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已無關緊要。但在歐盟成員國與第三國的某些貿易關系中,如歐盟實行統一的數量限制或使用反傾銷措施時,原產地規則又是必要的。
二、 優惠的原產地規則。優惠的原產地規則沒有統一的國際協議,它一般比非優惠的原產地規則更為嚴格,主要見歐盟與第三國或第三國集團所簽定的優惠或自由貿易協定,以使商品能以比統一關稅�CET更優惠的關稅進入歐盟。
不同的優惠貿易協議會在具體的規定和商品范圍上有輕微的差別,但其格式是基本相同的。獲得原產地證明的商品必須是:全部在該國製造;或已在該國進行了充分的生產加工。
如果製成品含有從其它國家進口的成分,那麼確定是否在該國進行了充分的、生產加工的標準是改變關稅分類,即將最後製成品按其來源於不同非原產地之成分進行不同的關稅分類。還有許多的商品需遵守附加的或替換的標准。例如,對製成品中來源於非原產地國家成分的限制在40%以下�增值限制在60%以下,或者需經過一個特定生產環節。還有一些商品,盡管關稅分類改變,一個生產環節仍不足以確定其原產地。也有一些商品,即使沒有關稅分類的改變,但從生產環節上已足以確定其原產地。所以,一些商品原產地的確認需同時滿足兩個或更多的單項標准。
另外,在歐盟和歐洲自由貿易協會�EFTA的優惠貿易協議下的一些商品,當商品來源於非原產地的成分不超過某一比例時�一般為20%、30%或40%,無需改變關稅分類就可以確定原產地,這時通常的原產地規則可由其它規則替代。
滿意請採納。
5. 中國成為英國最大進口貿易市場,中英兩國關系未來走向如何
中英兩國的關系走向是互利互惠。英國在發達國家中一直排在前列,歷史文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都在世界前列。那麼,當中國成為英國最大的進口來源時,其他發達國家也會受到壓力和影響。
對原英國進口國的影響。當中國成為英國最大的進口來源時,這意味著中國佔領了英國進口的大部分市場。然後,與其他進口國相比,他們國家與英國之間的貿易和市場交易將會減少。當貿易減少時,將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這是必然的因素。
競爭沒有錯,還有利於促進兩國社會發展。問題是英國會不會把中國當成朋友和夥伴來競爭。這樣的競爭關系,如果只是一種愚蠢的犯錯方式,做一些詆毀中國的事情,肯定對兩國人民都沒有好處。雖然中國作為一個謙謙君子,懶得用同樣的方式反擊英國,但我們一定會成為一個合格的競爭對手,讓你嘗嘗其中的滋味的。
6. 19世紀英國對外貿易有何特點
奉行自由貿易政策,大肆擴張殖民地。
工業資本時期的殖民擴張英國工業革命興起後,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政府奉行自由貿易政策,開始了工業資本掠奪殖民地的時期。
1813年,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壟斷權被撤銷,英國大量機制紡織品湧入印度,摧毀了當地傳統的棉織手工業。
金融資本時期的殖民擴張19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英國逐步喪失其工業世界的壟斷地位,但資本輸出和殖民擴張仍然領先。
非洲是帝國主義瓜分的最後一塊大陸。英國奪得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1868年和1885年,先後將巴蘇陀蘭和貝專納納入保護領地。
(6)英國外貿市場怎麼樣擴展閱讀:
從1825年到1875年這段時間,除英國和法國外,歐洲國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動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運動。
而就英國的情況來說,英國首相迪斯雷利在1852年的一句話可以說是這一時期英國對殖民地態度的最好總結:「殖民地是掛在我們(英國)脖子上的沉重磨盤」。
以英國在甘比亞和黃金海岸的兩小塊殖民地為例,其商業稅收遠遠趕不上行政開銷,英國議會幾次建議縮小殖民地規模或將其完全拋棄,只是由於英國皇家海軍西非分艦隊需要在幾內亞灣建立海軍據點禁止奴隸貿易,英國才最終保留這兩處地區。
7. 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的經濟發展特點
英國的經濟特點:
2006年英國整體經濟增長步伐逐步好轉,表現得更為強勁和均衡。其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依舊為服務業。06年全年英國GDP 的增長率逐步遞增,分別為2.3%、2.6%、2.8%;而第四季度更是超過預期達到3.0%的水平,投資者紛紛看好英國經濟前景,同時大家也看到了通脹率和失業率等風險問題的存在,總體分析英國06年經濟處於溫和上漲態勢。
18世紀的英國和法國
——兩國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初探
對於對增長的關鍵問題感興趣的經濟史家而言,比較方法應是非常有效的。若他的任務在於分析不同變數的運動,考察它們各自對經濟革命的影響,那麼,就此范圍而言,比較幾個國家的經驗必定會大大拓展其研究領域,增強其提出——或檢驗——假說的能力。然而這種方法只是以散漫的方式——除極少數例外——得到運用。筆者欲在這篇文章中從比較的視野出發探討工業革命的起源這一重大問題,但筆者充分認識到自己工作的冒失輕率。大家都知道英國是第一個實現技術突破的國家,而且這一成就是通過它自己的努力、在沒有外來幫助的情況下自發達到的。但對於如何解釋英國人經濟和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各家眾說紛紜。如果將18世紀的英國經濟和另一個國家——法國(由於當時它是歐洲大陸的頭號強國,因而是最好的選擇)的經濟作系統的比較,人們就會更為清晰地發現那些只有英國才具有的因素——這些因素將決定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的獨特現象。
第一個需要指出的關鍵問題是,法國大革命前夕英國的領先地位和法國的落後狀態已經十分明顯,這種狀況不是短期內突然出現的。兩國之間的差距在18世紀初,即路易十四時代結束時就已經十分明顯。為解釋兩國之間社會經濟結構之間的差異,我們應該以長時段(即遠溯至中世紀)來考慮到這一問題。這里不可能完成這一工作,但至少我們可以指出17世紀的客觀形勢對兩國經濟的影響是不同的,這至少是18世紀初兩國之間差距的部分原因。
30年前,約翰•U. 內夫提出,英國之所以成為第一個在18世紀開始工業革命的國家,其原因在於,它與其他國家,特別是與法國不同的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它已經進行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因此它的領先地位比人們通常認為的要早兩個世紀。但他的論點在英國受到批判,今天已經沒有什麼影響了。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內夫想像出來的,他大大高估了某些技術發明的意義,以及少數新工業的增長的重要性(除了煤炭工業外,其他的都無足輕重,而且他忽略了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毛紡業增長是十分緩慢的),最後,他還大大高估了企業組織中少數非代表性的大企業的意義。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內夫指出了1540年後英國煤炭產量和消費的快速增長以及它在技術上的意義,這就導致了一些新技術的產生,而這是歐洲大陸完全陌生的,如煉焦爐。這種新的礦物燃料為創新提供了新的推動力,而法國卻缺乏這種推動力。另一方面,正如內夫提到的,1540-1640年間,英國工業產量的增長要比法國快。1640年起,英國在礦業和冶金業產量方面居於絕對優勢,玻璃、毛紡品等人均產量、甚至整個工業的人均產量高於法國。
不過,兩國真正的差異是在1640年後而不是在這之前發生的。在法國,正如諸多研究所表明的——「17世紀的悲劇」使這段經濟史上十分暗淡。在經歷17世紀頭25年的相對繁榮後,1630年代開始了漫長的蕭條衰退時代,世紀中葉的投石黨運動期間經濟幾近崩潰,這種糟糕的局面一直持續到1720年代。百年之內,價格低落,特別是農產品價格極不穩定——頻繁而深刻的經濟和人口危機,再加上可怕的「死亡率」,通貨緊缺,這些都使商業活動陷於癱瘓,影響了地租價格和利潤——失業和貧困化,這些眾所周知的現象造成了工業生產的停滯甚至是下降,P. 古貝爾和P. 德永在兩個大型毛紡業中心博韋和亞眠都清晰地看到了這種狀況。在博韋,1624-1720年下降額約為40%,亞眠的工業活動在投石黨運動期間陷於停頓,1680年之前都沒有回復到世紀初的水平。即使其他地區的命運稍好,我們仍得承認,,1630年後的蕭條是漫長和深刻的。由是觀之,科爾伯的工業化政策實在是同這種蕭條作斗爭的無奈之舉;但由於當時條件惡劣,通貨緊縮、價格不振,收入和消費呈下降趨勢,他的努力換來的只是個半失敗的結果。誠然,有些工業舉措保留了下來,以後還有所發展——如朗格多克的呢絨業——,但很多新辦企業都很快衰落並消失了,總體來說,如果科爾伯時代整個工業有所發展的話,那也是很不穩定很不明顯的。近來的研究表明,路易十四末年,法國工業有復甦的跡象——人們長期以為路易十四是個災難性時期——盡管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戰爭、頻繁的飢饉和新教徒的流亡。我們在商人中看到了新的企業家精神,通貨緊缺有所緩解,法國在西班牙美洲開辟了新的市場。無疑,這些復甦跡象是1715年後增長的先聲,但它仍然受戰爭和飢饉的災難限制。即使能在17世紀的法國經濟中找到某些積極方面,但總的說來,整體形勢仍是十分不利的,今天人們普遍認為,1715-20年間法國的人口低於1640年的水平。
在海峽的另一邊,17世紀的形勢大不相同。如果近來對法國經濟史的研究只是在悲觀主義方面有強弱程度的差異的話,那麼英國史家總的說來對其國家的經濟發展持溫和的樂觀主義看法.
當然英國也沒有能避免17世紀的不利局面。它也曾經歷過幾次停滯和困難時期,如1620年代,內戰時期,同路易十四作戰的某些時候;它的主要工業,毛紡業曾幾度經歷危機,其增長在整個17世紀來說相對微弱,貧困和失業造成了嚴重問題。但英國沒有1630年後法國所經歷的長期劇烈頻繁的蕭條。蔓延到整個歐洲的價格低糜只是在較晚的時候波及英國,比法國晚,約在1650年前後,其幅度也教小;其短期的價格波動也不如法國劇烈,對經濟的影響較小。F.J.非舍爾總結說,17世紀英國的工農業有了緩慢但明顯的增長,盡管同期人頭也增加了,但人均收入很可能也增加了。
1660年後,還有很多法國所沒有的其他發展跡象。如英國內部市場的擴大,這尤其得益於倫敦的發展,它比巴黎的發展更為迅速;「邊境」各郡有了發展,如蘭開夏郡的棉紡業的起飛也早於法國。最後17世紀英國外貿長期呈迅速的增加態勢,這尤其是因為其早期的殖民擴張;1660年代起,英國成為重要的外來商品再出口國家,而同期法國的殖民地和殖民貿易幾乎可以忽略。
正是由於這緩慢但穩定的增長,到18世紀初,英國在幾個重要的領域(盡管其現代性不容高估)已確立了對法國的明顯優勢地位。首先是農業。英國的很多地區已經展開了個中技術改良,產量比法國更高更穩定,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農業的歉收較少具有災難性。隨後是工業技術方面。如上面提到的因煤燃料使用帶來的革新。17-18世紀之交,由於薩瓦里、紐科門和達比等人的資金投入,革新活動更為活躍。在外貿方面,英國不僅在人均水平,而且在絕對值方面都更高,它的商船隊更為龐大,商業資本的積累也更快。
最後,英國的優勢也特別明顯地體現在財政領域,國債制度和英格蘭銀行的建立表明,它在政治和經濟結構方面遠遠領先於法國,路易十四也曾試圖創辦國家銀行,但受到財政家們的反對而告失敗,這些人認為這種銀行與「純粹君主制」不相容,後來約翰•勞試圖人為地將英國的財政制度移植到法國,結果是場災難。
1688年,格里高里•金曾認為英國已比除荷蘭外的任何其他國家都更為富裕,他估計法國的人均收入比英國低20%;一代人之後,在烏德勒支和約簽訂後不久,但尼爾•迪福就寫道,英國是「世界上最繁榮最富庶的國家」。這些評論論據十足,因為17世紀英國經歷了相對的繁榮和增長,但法國經濟則是停滯甚至是衰退。不管這種差異的原因如何——社會經濟結構上的差異(特別是在農村),政治形勢,如投石黨運動(遠比英國內戰的破環性大),路易十四戰爭帶來的負擔(在同同盟國家作戰中法國耗盡了精力)比英國大——但這一事實具有根本性:當18世紀經濟形勢好轉,法國經濟開始增長時,法國同英國已經不處在同一起跑線了,同後者相比,它存在諸多的障礙和明顯的滯後。工業革命只是漫長演變和發展階段的頂峰,因此,為理解18世紀最後1/3階段中英國經濟的起飛,重要的一點是,英國已然經歷了近兩個世紀的增長,雖然有過幾次中斷,但為期不長,而法國經濟在一個世紀的蕭條後才開始增長,到工業革命前為期不到半個世紀。用羅斯托的話來說,英國「起飛的准備」比法國更長,積累更多,更為成熟。因此,在1630年後「17世紀的悲劇」後,法國已經明顯落後於英國,盡管它在18世紀的增長相對較快,但已經無法追趕英國了。
如果說17世紀兩國的經濟命運呈對比關系的話,那麼從路易十四的戰爭結束到大革命的3/4個世紀中,情況則完全不同了:兩國經濟同時增長,我們所掌握的統計數據表明,英法兩國增長的節奏驚人的相似。
從我們熟知的領域,即外貿來看,法國的增長甚至比英國快。
英國和威爾士的官方年均外貿額(進口+出口+再出口)在1716-20年間為1300萬鎊,1784-88年為3100萬,即增長1.4倍。根據阿爾努的數字,1716-20年法國的年均外貿額為2.15億利弗爾,1784-88年為10.62億;幾乎增加了4倍。當然,英國官方計算所依據的費率表比較連貫,因而能提供一個反映貿易大致狀況的指數,而阿爾努的估算依據的是當時的現行價格,而這些價格在1730-80年間增長了約60%(至少農產品如此),因此阿爾努的數字應作一些扣除。即使如此,法國貿易的規模至少仍增加2倍,高於英國。而且魯傑羅•羅曼諾根據詳細統計資料提出的1716-20年的數字低於阿爾努的數字(年平均為1.55億),這樣一來,即使扣除價格上漲的因素,法國在這3/4世紀的貿易增加了4倍。1716-20年間,法國外貿總額勉強達到英國的一半,到革命前夕,其總量已與英國基本持平(當然人均數字明顯低於英國)。
當然還應該考慮到路易十四末年法國的外貿水平很低,但到革命前夕,其增長速度比英國快。另外,在幾個重要的國際貿易領域,法國在18世紀取得或維持了支配地位。法國通過加的斯港向西班牙美洲帝國大量輸出工業產品,它仍是西班牙及其美洲帝國的首要工業品供應國;而英國只是壟斷了葡萄牙和巴西的貿易,范圍有限;但英國控制了義大利和利凡特的市場。聖多明戈島的甘蔗和咖啡種植發展迅猛,它們的價格低於英屬安第列斯群島的產品價格,因為英屬各島地力耗盡,價格提高,所以法國人從英國人手中奪取了大量的殖民地商棧貿易,同時向北歐的再出口發展也很快。此外,總體來說,英國人在歐洲大陸市場鮮有成功,因為他們到處都遇到保護主義壁壘和法國的競爭;英國向大陸的再出口發展緩慢:從18世紀初到1780年代才翻了一番,只是到1785年左右英國的「現代」工業品才開始入侵大陸,大陸貿易在英國外貿中所佔的分額也在下降,從4/5降到不足一半。英國貿易的發展幾乎完全得益於殖民地貿易,特別是同北美領地的貿易,到13個殖民地獨立之前,英國工業品在那裡幾乎享有完全的壟斷權。這種外貿的「美洲化」在較小程度上也適用於法國,盡管經歷了七年戰爭的失利,法國的殖民地貿易在1716-20到1784-88之間增長了9倍,但同歐洲以外的貿易額只佔總量的38%。所以法國外貿的導向比英國更傾向於歐洲,同歐洲的貿易發展速度稍慢於總體速度,但明顯高於英國同大陸貿易的發展速度。
但法國外貿的這種樂觀主義圖景應在幾個方面打折扣。在這段時期——即七年戰爭以前——的前半期,法國的相對地位更為有利。一直到40年代末,英國貿易的發展「非產緩慢」(R. Davis),毛紡品和再出口停滯;只是從1748年起才迅速增長——1745-60年年均增長速度為3.9%。法國貿易雖然受到「約翰•勞體制」的打擊,它的起始增速仍與英國相近,約從1735年起,開始加速,不足20年便翻了一番(1736-39到49-55年),這是法國外貿的黃金時代。但七年戰爭突然打斷了這一勢頭,戰爭期間法國的商業被「皇家海軍」從海上驅除出去,總額降低了50%,而同時英國的貿易仍在發展。1763-71年,法國外貿強勁反彈,但主要是收復失地,但隨後是70年代明顯的停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則明顯後退,直到大革命前夕法國外貿才再次開始增長,並再創新高,到1793年又陷入崩潰。在英國方面,雖然70年代貿易減緩,美國戰爭期間又經歷危機,但同七年戰爭後的法國相比,速度稍快,1783年和約簽訂後再次強勁增長,直到本世紀末。有跡象表明,70年代起,法國的競爭力減弱,喪失了在利凡特和西班牙和西屬美洲的地位(查理三世的保護主義政策對法國人損害特別大)。英國貿易的發展則更為穩定,因為它受戰爭的影響較小。
法國外貿的另一個弱點是它對聖多明戈的明顯依賴,這個殖民地在80年代佔法國殖民地貿易總額的3/4,占總出口額1/3的再出口產品,大部分是這個島嶼提供的。再出口對於英國也很重要,但不列顛帝國更為遼闊更為多樣,它的殖民地貿易更為豐富,到1776年時,作為外貿重要因素之一的北美13個殖民地人口增長迅速,生活水平較高,所需求的製成品量大類多。此外,英國出口中的工業品比例比法國高,1780年左右,兩國的這個數字分別為2/3和2/5;在法國的出口產品中,咖啡、糖和酒居於首位,其次是紡織品和絲綢。有的研究者認為,法國18世紀貿易的增長純粹是表面現象,對國民經濟並無多大實際意義,因為它大部分只是商棧貿易。但不要忘記英國貿易也是如此,同時一些大港口,如波爾多、南特和魯昂,它們的工業對殖民地貿易直接發生了影響,它們向那裡出口奴隸所需的紡織品、榨糖工具、帆布和繩索等,為遠洋船隻提供大炮,而且作為鄉村工業的中介者,這些港口還將農民帶入國際貿易中。可以肯定,相當一部分法國工業產品流入安第列斯和西班牙美洲市場,同英國一樣,貿易的擴張是工業發展的戰略性因素,這就是我們現在要研究的。
鑒於定量數據的不足和統計的不可靠,這一工作確實棘手。就英國來說,根據W. Hoffmann的指數,1700-90年增加了2倍;而最近迪恩和科爾的指數,英國貿易和工業實際產量的指數從1700年的100上升到1790年的285,年均增長1.17%;同期出口指數較為突出,從100上升到383。在法國方面,讓•馬爾舍夫斯基曾領導一個「法國經濟計量史」小組,該小組至今只發表了一個臨時性的數據,只涉及工業;根據這些數據,1701-10年10年間,法國的手工業和工業年均產量,若按當時價格計算,約為3.85億利弗爾,1781-90間,年均為15.74億,年增長率為1.91%。但經修正後的更為完善的增長率應降為1%,與迪恩和科爾的數字很為接近。這個數字與當時法國外貿增長的速度相符。從18世紀初到大革命之前,兩國工業的增長節奏驚人的接近,如果我們比較雙方主要工業的發展就會肯定這一看法。
2006年英國主要經濟成果主要表現:
2006年前三季度,英國經濟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國內生產總值(GDP)繼第一、二季度增長0.7%和0.8%之後,第三季度仍保持了0.7%的增幅。若按年增長率計算,前三個季度GDP的增長率分別為2.3%、2.6%和2.8%。服務業依舊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工業生產與建築業也實現了小幅增長。根據英國財政部預測,2006年英國經濟增長率將達到2.6%,而2007年則預計增長2.4%。2006年英國經濟增長強勁,失業率保持在低水平,通貨膨脹得到控制。以下為英國經濟成果表現:
一、經濟顯著表現:通脹壓力迫使央行再次提高利率。為了抑制因各種生活基本費用增加引發的通貨膨脹,英國央行11月9日宣布將銀行基本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從4.75%提高到5%,為近5年來的最高水平,這是英國央行繼8月份後第二次提息。英國央行一方面要控制通貨膨脹,同時也要避免因利率上升導致消費放緩。
二、市場方面表現:消費支出零售業與房地產市場持續繁榮。2006年第二季度,英國家庭消費支出開始擺脫長期低迷態勢。當前英國房地產市場交易活躍,抵押貸款和房屋價格都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外國購買者的大量湧入使得倫敦市中心價值超過150萬英鎊的高級住宅區房價飆升了20%以上。
三、總體經濟表現: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服務業。自2006年第二季度,佔英國經濟規模超過70%的服務業恢復了強勁增長。第三季度服務業繼前一季度增長0.9%之後,再度增長0.8%。其中,製造業和能源業產出增加是工業生產增長的主要原因,增幅分別為0.7%和0.8%,但包括石油、天然氣在內的采礦業出現較大萎縮,下降3%。建築業生產增長則與上一季度持平,為0.5%。
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國的經濟特點:
法國天然資源不豐富。所需鐵礦石大部靠進口。煤儲量約210億噸(其中褐煤100億噸),鋁土礦儲量9000萬噸。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靠進口。水力資源約1000萬千瓦,水力資源和地熱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1500萬公頃 , 覆蓋率超過25%。
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工、電器、動力工業、日常消費工業、食品工業和建築業等。新興工業如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軍工、航空和宇航等部門均有較快發展。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俄羅斯居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在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和建築為三大支柱。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下降的趨勢。法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小麥、玉米、馬鈴薯、甜菜、葡萄和牛肉產量均居西歐第一位。農用地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58%。
服務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步上升。服務業包括商業、運輸、電信、旅館 、餐館 、供水 、環衛 、修理等部門。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法國是富有特色的旅遊國。旅遊勝地有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風景區及廣闊的阿爾卑斯山區。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盧瓦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漁村、科西嘉島等。
法國交通運輸業發達,水陸空都很便利。1990年鐵路總長3.40萬千米,其中電氣化的1.26萬千米;法國在發展高速火車方面走在世界前列。1981年9月,巴黎-里昂鐵路線上的高速火車正式投入使用。1989年12月,法國研製出最新高速火車,時速達482.4千米。1989年全國公路總長80.52萬千米,公路網遍及全國,其中高速公路6763千米。法國內河航運主要由國家經營,內河航道總長8568千米,其中運河4613千米。法國75%的進口物資和20%的出口物資得通過海運。主要海港有馬賽港和勒阿弗爾港。法國原有三大航空公司:法國航空公司、聯合航空公司和國內航空公司。其中法航的客運量居世界第三位。為增強競爭力,國內航空公司和聯合航空公司於1991年決定並入法航。主要機場為巴黎的戴高樂機場和奧利機場。
法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稅率高於美、日等國,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6%。
法國的對外出口在世界貿易中占第四位,居於美 、 德、日之後。法國是世界第三大軍火出口國。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主要貿易對象為德國、英國、美國、日本、俄羅斯、中國等。
法國對外投資增加較快,1991年成為世界第三大投資國。投資主要集中在歐共體成員國,占總額的47.7%。對美國和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國、非洲和拉美的投資也較高,並以工業、能源、服務部門為多。法國對第三世界的發展援助主要對象是法語非洲國家。1971 ~1980年外國通過對不動產投資方式購買法國土地4.5萬公頃,約佔法土地面積的1%。外國對法國工業部門投資加快,其中歐共體成員國對法投資占外國總投資的50%;其次是美國,約佔22%。1990年外國在法國投資總額為490億法郎。法國政府正採取措施鼓勵外國在法投資。
法國的社會福利較完備,從1983年起,社會福利金額占國民收入的30.6%。社會保險包括醫療、工傷、家庭津貼、退休金、殘疾者照顧等。
德國:
德國是商品出口大國,工業產品的一半銷往國外。德國的出口額現居世界第二位。德國近1/3的就業人員為出口行業工作。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電氣、運輸設備、化學品和鋼鐵。進口產品主要有機械、電器、運輸設備、汽車、石油和服裝。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政府奉行整頓國家財政、減少預算赤字、進行稅制改革、刺激個人投資、進一步實行非國有化、減少國家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政策,使德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同時積極採取措施,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並調整經濟結構。自然資源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之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要進口。德國的工業以重工業為主,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中小企業多,工業結構布局均衡。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農業用地約佔德國國土面積的一半。產品可滿足本國需要的80%。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發達。德國是啤酒生產大國,其啤酒產量居世界前列。它還是最早研製成功磁懸浮鐵路技術的國家。2002年2月28日24時,德國馬克正式停止流通,歐元 (EURO)成為德國法定貨幣。德國是首批使用歐元的11個國家之一。資本主義國家都是以資本輸出為重點`
8. 19世紀後期英國對外貿易有何特點
從出口產品的構成看,英國大部分出口產品是紡織品,這反映英國在這方面生產技術的優勢。但是,在出口紡織品的構成上,到18世紀卻發生了重要的變化。
過去幾個世紀作為英國主要出口產品的毛紡織品,在18世紀初仍占出口紡織品的85%,隨著工業革命期間棉紡織業技術革新和產量的增長,這一優勢被棉紡織品所取代。棉紡織品的出口,
從18世紀初只佔出口紡織品0.6%,一下子上升到19世紀初的35.4%。在工業革命早期(1784—1806 年),棉紡織品出口年增長率為16.4%,
而除棉紡織品外,包括毛紡織品等其他紡織品出口,年增長率僅2.9%。此外,工業革命中僅次於棉紡織業的重要的工業部門——金屬業,其產品的出口額也呈直線上升趨勢。
(8)英國外貿市場怎麼樣擴展閱讀
1、外貿洽談前期,製作形式發票用於報價、交易參考或客戶申請進口許可等。
2、交易確認以後,製作外貿合同。
3、准備交貨的時候,製作商業發票、裝箱單、核銷單、報關單,申請商檢通關單等報關出口。
4、報關後海關退返核銷單、報關單的收匯聯與核銷聯等。
5、交貨付運後,得到提單(有時是直接做電放提單)。
6、如果付款方式是信用證等方式付款,需要製作、申辦、整理客戶所需的全套單據,如發票、裝箱單、商檢證、產地證、受益人證明等等以收取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