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國留學圈是怎樣一種存在
你好,關於德國留學圈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1、留德主力軍來自每年計劃為留學支付十至十五萬元人民幣左右的家庭,來德後就讀語言班,本科或研究生。此外是一部分可以拿工資的博士。
2、毫無異議的工科為主。至於文科也有法律、經濟、語言文學、哲學、音樂等專業。
3、學生簽證大限為十年。語言班最多可讀兩年,本科學制三年(沒有最長時限),碩士學制兩年(同無時限),博士沒學制愛讀幾年讀幾年。鑒於近兩年的新留學生還是以工科碩士為主,而大部分學校對工科碩士有六個月畢業實習的要求,所以大膽估計工科碩士們所需的畢業時長為語言班一年+碩士三年等於四年(英語授課碩士另計)。文科碩士們相對輕松,勤快一點的話,按期兩年或延長一個學期即可畢業。
4、在德國成功畢業的少年們分為兩類:一類是堅決立刻回國策馬奔騰紅塵做伴,多來自文科(不是黑,妹子我也是文科生呀)或已在國內落實了極好工作,這一類大概佔百分之三四十。其餘大部分少年還是抱著「先工作幾年攢攢海外經驗再做去留決定」的想法。
❷ 揭秘留學圈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每學期前三周都覺得自己能征服世界,第四周開始覺得整個世界都背棄了自己。
與房租斗,與作業斗,與空虛寂寞斗,與永遠相伴的蜘蛛蟑螂斗。
但是……這樣一個每個夜晚抬起頭就能看到星空的地方……總能給我多一條多留下一會兒的理由。
讀書不好的土豪學生有500W投資移民作為後備選項,覺得500W太多的可以找中介花錢做僱主擔保。當然有些人再也不打算回國了,甚至加入了黑暗組織申請難民。
其他方面,這邊的留學生圈生活和其他地方的國人都差不多,宅的一樣宅,喜歡玩的還是到處浪,因為沒有父母約束,性格會放的更大。
還沒開始賺錢的整天嫌澳元太高,開始賺錢了又嫌澳元怎麼又低了,要從國內要錢買房子時又會覺得澳元又漲了。
玩的地方也都差大同小異,不過我們自然風光不錯,天藍夜黑,有很多一流海灘,及時在冬天,夜晚抬頭也能看到星星。
移民城市,推測主流澳洲央格魯人早先不太光彩的祖先背景,本身不會太過傲慢;再加上性格偏粗條簡單,所以相對其他國家local還是很好打交道,有些BBQ,fishing和footy的共同愛好更可。不過即便如此,華人大多還是習慣一起玩。
總之對偏好自由,不太在乎高層office工作,不喜歡活在別人眼光里,無所謂生活環境有多熱鬧的留學生來說,這里是天堂。
對另一些性格的,可能就不太適合了。當然,父母親友的因素也很重要。
老實說,留學生圈這種虛渺的東西對個體,除了知道多些故事,並沒太大意義,我們連個真正的社區都沒有,有各自的小圈子自給自足。還不如地球生態圈,至少還有食物鏈。而這個圈或大或小,則由澳洲移民局密切掌控著,每次出的政策牽動多少人的心呵。
❸ 在英國留學的生活是個什麼樣子
當課件的「Syllabus」瞬間變成「Chapter 1」的時候……
終於有個機會可以好好學英語了吧!但是一上課你就會發現...放眼過去全是同胞!中國人!尤其是名校熱門專業比如商科,傳媒研究生,做好准備班上幾乎可能都是中國人,說英文機會不多。
還有,英國有10多種不同口音,蘇格蘭,利物浦,曼徹斯特,伯明翰,威爾士,北愛爾蘭,說話口音都不同,而且越北部口音越重。英語堪憂呀!
❹ 英國留學生圈子很亂嗎
我個人認為其實亂的並不是某個圈子,而是某些人,在這個世界上有好人就有壞人,因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想法,我覺得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覺得亂不亂不在於圈子,而在於人吶!
❺ 英國留學生圈子很亂嗎
這個肯定有好有壞的 主要還是看自己的選擇 有些人到那並不是為了學多少東西 無非是想混一個文憑或者乾脆就是去玩兒的 這樣的圈子可能就會比較亂 接觸很多沒必要的東西 當然很多人肯定還是想學東西的 踏踏實實的學習 這樣的一半就風氣就好 自己要注意
❻ 英國留學生活是怎樣的
現在是一個90後留學生遍布世界各地的時代。愛闖愛寫的大一學生朱潔,飄洋過海到英國,成為這留學軍團中的一員,向大家講述逐漸展開的新生活。
來到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已有一月余,對學校有了越來越深的認識。正如倫敦是一座讓人不得不愛的城市一樣,倫敦政經也是一所讓人不得不愛的大學。
這是一所佔地面積極小的大學,有學生自嘲「campus tour只要五分鍾就夠了」。的確,倫敦政經的課程以社會科學為主,不含自然科學,整個學校的規模,自然是比不上綜合性大學的了。
可是,小小的學校里,卻蘊藏著無限的能量。每個部門總有一些頭發花白的老教授,是自己研究領域里的泰斗,頭頂各種國際大獎的光環,卻每周顫顫巍巍地走進講堂,將等身的著作化入一張張幻燈片中,或莊重或幽默地把最精華的知識,耐心地傳授給二十歲上下的本科生們。
學校的圖書館,是全球最大的社會科學類圖書館,館藏驚人;而更驚人的是它在開學不久後就常座無虛席,雙休日也不例外,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抱著同樣的對知識的渴求,暢游在前人智慧的海洋中。
學校原本就不寬的主街Houghton Street,常常被各種社團的活動席位佔去一半,或是競選、或是義賣、或是號召大家抗議某個不合理的條例。
晚上,華燈初上,正是很多年輕人准備去飯館酒吧聚會逍遙的好時光,卻見到無數學生在教學樓外排起了長龍,為的是聽一聽每天的公眾演講。演講者如不是學術界的領軍人物,就必定是政壇上的風雲領袖,面對學生們有時睿智、大膽而刁鑽的提問,常常笑嘆在這里演講比在上議院還有壓力…就這樣,每天從早到晚,課內、課外各種讓人大開眼界的機會層出不窮,真的給人一種「太陽永不落下」的幻覺。
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倫敦政經學生的「職業敏感度」。每天早上打開學校的郵箱,裡面已靜靜地躺著數封學校職業中心群發的郵件,通知有哪些大公司近期要來學校宣講。各種專業實習咨詢會的近百個入場機會,會在十分鍾內被搶空。
最優秀而上進的學生,大一剛進學校,就開始學寫簡歷、做申請,在大一的春假就可能拿到頂級投行、四大會計所的實習。在我這個剛進學校一個月的菜鳥,學的是與經濟、金融不怎麼沾邊的國際關系,都已經懵懵懂懂地被拉去聽了形形色色的職業導向型講座。
在經驗介紹會上,我見到在大二結束就已穩拿摩根大通offer的學長,他沒有沉浸在現有的成就中,而是計劃著如何利用好公司的鍛煉,在三十歲後跳槽出來自己創業。在金融職業介紹會中,我排了擠滿四層樓梯的隊伍,終於擠進會場,看到幾乎所有頂級金融機構的代表人熱情地介紹自己公司的種種機會。
在學校旁的希爾頓酒店裡,我也曾又激動又緊張地手捧一杯香檳,坐在第一排聽瑞士信貸的歐亞地區總裁侃侃而談中國在當今經濟體中的重要性……作為一個大一學生,可以如此頻繁、近距離地接觸各種享譽世界的機構,真是之前很難想像的事。即使還沒有什麼職業規劃,能夠看一看這些精英人物的談吐風度、通一通這些頂尖機構的企業文化,提一提對成功的定義,對個人發展也是具有深遠意義的。
熱鬧、擁擠、充滿機會—這不也正是倫敦的特徵嗎?倫敦政經學院沒有圍牆,倫敦的靈魂完完全全地滲透進來。好幾幢教學樓就坐落在熙熙攘攘的街邊,如果不是那鮮紅的LSE標志,真的分辨不出這里原來有一所大學。
走在臨近校園的街上,你也分辨不出誰是學生、誰是路人。或許前面那位西裝革履、行色匆匆的人,不過是個大二的學生,剛剛參加完高盛的面試,急急地趕回學校聽一堂課呢。
學校對面是BBC國際部總部大樓,不遠處是英國皇家法庭,難怪校園里對於剛新鮮出爐的新聞、決議的討論總是不絕於耳。倫敦政經學院自十九世紀末以「明白萬事之起源」(Rerum Cognoscere causas)為校訓建立以來,就利用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深度研究、激烈討論世界上重大的事件,將自己小小的校園,放逐到亂世的各種浪潮中去,最終培養出各種政界商界的弄潮兒。
一百多年後,這所學校已徹底融入倫敦市中心的繁華喧騰之中,與社會高度接軌。將來改變的英國、歐洲乃至世界的源動力,或許此刻就在小小的學校里醞釀,等待被釋放的那一天。
倫敦政經體現了外在環境對學校風格、特徵的影響。紐約的哥大、紐大,北京的北大、清華—這些著名學府的成就,想必也與地處世界核心城市脫不開關系。能夠留學於這樣的大學,在年紀輕輕之時就在這充滿機會的熱鬧繁華之中走一走、看一看,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不過,話說回來,還有一類大學,用獨屬自身的學術氣息,超越、改變、塑造了周邊的環境,達到了另一種境界。如果說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被一座城市所同化吸收,那麼有一所更加歷史悠久、享譽全球的英國大學,卻是同化吸收了身邊的那一座城。且待我好好回味一番兩年前去牛津大學城參觀的經歷,下周再與大家探討大學與城市靈魂的另一種關系。
❼ 聊聊在英國留學是怎樣的
大概就是一些美夢被打翻認識到一些現實吧,想像中英國很乾凈,比如街道公交,但實際你會發現一樣的臟亂差,想像中英國標志電話亭干凈整齊,實際也是亂糟糟,想像中英國西餐大概能接受,但最後發現真心無法下口,即便黑暗料理也要自己做著吃,想像中英國留學,大概會很輕松,但是卻是一篇篇的論文,一夜夜的熬夜通宵奮戰,考個試感覺丟了半條命,emmmm,有很多糟心的地方,但是,你也會發現有好的,比如買了很多大牌,比如遊玩了很多國家,看過很多風景,自己成長了許多,比如會做飯這個事情。
❽ 英國的留學生活是什麼樣的真的是有很多party嗎朋友會約你泡吧之類在英國讀書的哥哥姐姐可以說
您好,(轉)
英國的留學生活很豐富多彩,尤其是在倫敦。但對於中國人來說,學業還是挺重的,全英語授課,而且老師們各有各的口音,語速也比較快,又有不少專業詞彙,就算你是雅思全7分去的,一開始也是啥都聽不懂,只能放學在家反復看老師的課件(老師會把他授課的PPT放在他個人網站上供學生下載學習),看老師推薦的專業書,然後還有不少的作業你得用英語來做,這些都不是容易的。幾個月後,慢慢適應了,這才可以去享受業餘生活。
歡迎向158教育在線知道提問
❾ 英國留學圈盛傳的八大謠言是真的嗎
誤區1 :英國碩士1年速成,含金量低?
英國碩士的特點就是「短平快」,但並意味著含金量會有所下降。因為在1年的時間里,學校和教授會安排各種教學任務以及課程,身為學生的我們很難有放鬆休閑的假期,相當於把兩年的時間濃縮在了1年,所以在這一年裡可以學到其他國家2年的知識。
這種教育制度的優勢在於既能幫學生減少時間還能夠節省費用。所以如此強度的壓力下,對學生的要求很高,必須要學術能力很強,適應能力很強。
誤區2:留學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鑽研學術中
因為語言的關系還有教學模式的不同,很多學生留學後一直把絕大多數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學業上,以適應英國教學的節奏,這本無可厚非。
但如果僅把目光專注在學業上就會失去留學的意義。學校更希望看到學生在專注學業之外能夠積極參加課外活動。老師認為,積極參加課外活動或者實踐活動,比如一些慈善活動不僅回饋了社會,也能讓自己得到鍛煉,對將來的就業以及適應社會都會很有幫助。
誤區3:沒聽說過的大學一定不是好大學
中國除了清華北大就沒有好學校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同理除了英國的牛劍,美國的耶魯哈弗,國外仍然還有很多好大學。大學的知名度受各方面的因素影響,例如新聞報道以及名人效應都會影響學校的曝光度。
例如哥倫比亞,2014年,奶茶妹妹劉強東哥倫比亞定情,2015年王力宏和李雲迪這對「緋聞情侶」先後在微博公布自己畢業於哥倫比亞的心愛姑娘,使得哥倫比亞大學被中國廣大命中人們所熟知。但也有很多大學,學術非常優秀,由於曝光率不高,人們對它的了解相對少些,既便如此,這些大學仍然是好大學。
誤區4:大學排行榜是選校的依據
本大大前段時間也推薦了一些權威的大學排名榜單,排名榜多由非政府的商業機構頒布,每種排名榜的參考標准和數據來源並不一致,建議大家在看排名榜之前首先應了解排名榜的排名依據。
同時,應參考多個和多年的排名,綜合分析,而不是盲目迷信某種和某年的排名,成為排名榜的「奴隸」,「認真你就輸了」。
誤區5:英國是留學費用最高的國家,高不可攀
英國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四個部分,不同的學校和專業學費不一,不同的地區生活消費水平不一,因此會導致留學成本千差萬別。
其中,倫敦作為全球消費水平最高、頂級大學最多的城市之一,其每年的留學成本可以高達30-35萬元,甚至更高。但是,在蘇格蘭、威爾士的城市,以及英格蘭的一些小鎮,每年的留學成本甚至可以低於20萬元,差別很大。
所以,從一個國家的宏觀的角度去衡量留學成本,很多時候其實並不具備實際參考價值,應該從具體的城市、學校、專業來進行准確的判斷。
誤區6:公立學校比私立學校便宜
不是事實。只看學校的收費標價,公立學校看起來比私立學校便宜,但是很多私立學校給學生較多的資助,所以綜合來看,公立學校不一定比私立學校便宜。
誤區7:工作、收入與大學密切相關
不是事實。大學學習對學生尋找工作有幫助,但大學並不是職業培訓基地,大學不保證學生就業,而且學生畢業後的工作收入,與大學本身並無直接關系。
誤區8:校友子弟的錄取機會大
校友子弟的錄取機會,依具體的學校而定,不同的學校校友政策不同,同一學校錄取機會也與父母的捐贈密切相關,學校不是對所有的校友都是一視同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