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後,英國丟失了那麼多殖民地,為什麼英國不願放棄馬島呢
第三,阿根廷軍政府的胡來。
在二戰以後,英國曾考慮至少放棄馬島的部分主權,將原來屬於西班牙控制區還給阿根廷。
然而隨著政府不斷更迭,這種談判斷斷續續,然而馬島的居民主要是英國後裔,拒絕將馬島交給阿根廷,所以談判一度中止。
其實,阿根廷政府持續談下去,至少拿回馬島一部分還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軍政府獨裁領袖加爾鐵里,卻貿然發動戰爭。
加爾鐵里是個暴戾的獨裁者,對於國內民眾殘酷鎮壓架屠殺,殺死的平民數以萬計,人民極度不滿。
而80年代,加爾鐵里的胡亂施政下,阿根廷經濟幾乎崩潰:1981年,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高達60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下降11.4%,製造業產量下降為22.9%,薪資倒退-19.2%;工聯獲得國內越來越多的支持,其決定發動長期性大罷工。
2. 希特勒曾經向英國提出和平呼籲,為什麼英國會拒絕
在二戰過程中德國出眾的是陸軍,在海軍以及空軍的建設上,要遠遠的弱於英國,大不列顛空戰德國失利,因為缺乏強大的海軍力量,德國想要跨海登陸英國本土也是屬於天方夜譚,並且在二戰中,所謂的和平協約不過是一紙協議而已,德國在二戰中單方面撕毀的和平協約很多。對於英國而言除了英倫三島之外,在海外還擁有著大量的殖民地,是能夠與德國抗衡。
希特勒認為此時的英國已不堪一擊,他積極的草擬對英國的「和約」,因為他估計英國一定會急於求和。在敦刻爾克撤退之後,這位首相就說過這么一句話,「如果必要,就打它幾年,如果必要,就單獨作戰」,表現出要和納粹戰斗到底的決心。
3. 二戰法國為什麼投降了,而英國沒有
1、法國投降的原因
①戰爭准備嚴重不足,大部分軍隊匆忙徵集
德軍佔領了波蘭以後,沒有繼續進攻東方的蘇聯。德軍主力開始掉頭進攻西歐各國,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國政府頓時開始手忙腳亂。由於法軍兵員嚴重不足,法國臨時徵集了150萬士兵,其中大部分都是農民。
這些新徵集的士兵在軍事訓練上嚴重不足,在裝備上的差距更加明顯。由於法國沒有制空權,在德軍閃擊戰的進攻之下,法軍一敗再敗。士兵的戰斗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走向,而法軍與德軍在普通士兵上的差距十分明顯。
②法軍內部矛盾重重,發生了嚴重的決策失誤
按照法國的實力,原本不至於敗得這么慘。但是法國指揮機構內部矛盾重重,這極大的限制了法軍戰術上的靈活性。法國為了防止德國的進攻,在邊境上修了一條漫長的馬奇諾防線。
從戰術上的角度來說,這條防線是相當完美的。但是前提是德軍必須進攻這條防線,只可惜德國人沒有那麼傻。德軍出動了一部分力量進攻比利時,使英法聯軍誤認為德軍要採用一戰時期的策略借道比利時、進攻法國。英法兩國果然上當,英法兩軍主力進駐比利時抗擊德軍。但是真正的德軍主力卻穿越阿登森林直逼法國境內,德國的戰略欺騙成功了,法國境內的兵力十分空虛。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_網路
4. 二戰初期,英國明顯處於劣勢,為何多次拒絕德國和談請求呢
二戰的歐洲戰場爆發初期的英國與法國和荷蘭等國結成同盟,共同對抗納粹德國的擴張,然而在納粹德國的閃電戰的打擊下,荷蘭快速淪陷,大國經過短短三個月的抵抗也選擇投降,期間英國在歐洲大陸的陸軍,甚至有一度被納粹德國包圓消滅的可能,若不是英國的新首相丘吉爾決然組織海上力量,敦刻爾克可能就是英國陸軍精銳的墳場。
其四,納粹德國在西線攻城掠地並出動空軍攻擊英國本土的同時,東線的蘇聯也在積極的備戰,大規模的擴充軍隊並向蘇德邊境集結,納粹德國當然可以再努力一下擊敗英國,但蘇聯也有可能趁機快速攻擊德國的本土,納粹德國的數百萬陸空精銳,若沒有德國本土的工業支持和補給,戰鬥力肯定會大打折扣!
5. 倫敦在二戰時期被炸得千創百孔,為何始終沒有投降
倫敦是英國首都,倫敦投降就代表綜合整個英國的投降,乍一看這對於英國是有利的,倫敦也可以免受炮火的轟炸,但是一旦倫敦投降,德軍便可長驅直入直接進攻歐洲各國,但是英國畢竟是一段時間內的海上霸主,就算不處於世界責任,出於自尊也不會投降。
英國雖然多次遭到轟炸,但是他對德軍的牽制和風做作用也是不容置疑的e,英國可以說給了韓德君很大的麻煩和打擊,對於蘇聯也是很大的幫助。在英國的大量消耗下,德軍也敗下陣來。
6. 二戰初期,英國明顯處於劣勢,為何多次拒絕德國和談請求呢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人在歐洲大肆侵略,歐洲各國紛紛淪陷,連號稱歐洲第一強國的法國也被德國幹掉了,最後只剩下英國一家和德國火拚。德國人知道英國人不好對付,因此不管是在敦刻爾克還是倫敦大轟炸,德國人都放了英國人一馬,一直試圖和英國講和。但英國人根本不買賬,寧可魚死網破也不願意和德國合作。那麼英國為何不同意德國講和?
第三,希特勒狂妄的以為法國投降後英國就不敢跟德國打了,會向德國主動求和。沒想到遇到丘吉爾這頭倔牛,英國被炸成了就是不服軟。更讓德國沒想到美國人竟然也摻合進來,美國大力支持英國,武器彈葯、後勤補給源源不斷往英國運,所以英國人腰桿才那麼硬,非要和德國干到底。
第四,英國世世代代是貴族,而德國只是暴發戶。在英國人眼中,德國人就是鄉巴佬,英國人打心底看不起德國!所以英國人不願意向德國人低頭,非要和德國死磕。結果英國佬被打下神壇,直到現在都沒緩過來。
7. 二戰德國閃擊波蘭,英法承諾的提供保護為何成為紙上談兵呢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但令人驚訝的是,在戰前發誓要保護波蘭並堅決打擊德國入侵鄰國的英國和法國,尤其是被稱為世界最強軍隊的法國軍隊,在面對德國26個師的進攻部隊之後,卻表現得前怕狼後怕虎,兩國僅僅發了對德宣戰的聲明以後,再無下文。
德國軍隊的強大能力給英國和法國留下了深刻印象。德國軍隊對波蘭的閃電襲擊讓世界對閃電戰有了深刻的了解。所有國家的有識之士都在秘密估計贏得與德國軍隊對抗的可能性。英法聯軍不是強大的德國突擊集團的對手。惹火燒身不是明知之舉。德軍在速度上也取得了勝利。突如其來的閃電攻擊群給對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他國家的混亂撤退也讓德國軍隊在早期階段變得強大和傲慢。英法聯軍是否出動,是反復衡量其背後利益的結果。
8. 二戰初期,英國明顯處於劣勢,為啥幾次拒絕德國談和
古人常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當時中國的格局形式,當然到了今天我們都主張和平為主,可是依然阻止不了我們對於戰爭的討論,現在就有人好奇二戰初期,英國明顯處於劣勢,為啥幾次拒絕德國談和?這是由於英國雖然處於劣勢但是他尚且有一站之力,不會完敗於德國,所以他們是不支持和談的。
最後一點就是當時的德國想著四處攻擊別人,妄想獨霸歐洲,加上當時指揮攻打英國的將軍令戰斗機攻擊英國城市,使得英國人民上下一心,更加團結,在這一點上德軍就不及英國,德國從一開始就沒有戰斗計劃,想要一步一步打敗英國,沒有具體的計劃也是不行的,而英國的對抗計劃明確有序,所以英國是沒有必要對德國屈服去和談的。
9. 二戰中英國為什麼不投降
首先,英國依靠英吉利海峽和德國軍隊隔開,德軍要進攻就很費勁。
其次,英國首相丘吉爾竭力主持戰爭,他發表演說鼓勵人們繼續抵抗下去。
再者,德國空軍轟炸倫敦挫敗英軍的計劃被英軍的頑強抵抗打得徹底流產,這助長了英國軍民抗戰到底的決心。
10. 二戰時期,德國曾向英提出「和平建議」,為何英國拒絕了
所謂的和平建議其實就是建議英國投降,乍一看這對於英國是有利的,倫敦也可以免受炮火的轟炸,但是一旦倫敦投降,德軍便可長驅直入直接進攻歐洲各國,但是英國畢竟是一段時間內的海上霸主,就算不處於世界責任,出於自尊也不會投降。
有些國家就是好面子,比如英國,做了幾年的日不落帝國,就覺得自己的面子挺值錢。其實,二戰中的英國看似一直在用強硬手段維護大國尊嚴,實際上也是打腫臉充胖子,不僅被敵人欺負,被德軍打到幾乎亡國。連盟友美國到來後,還發生了一些極不光彩的事情。自1942年美國出兵英國,准備為歐洲戰場的反擊部署兵力後,在英國的美軍一度達到150萬人。慘烈的戰爭極大消耗了英國社會的青年男性,而這種情況並非始於二戰。一戰期間,超過600萬英國成年男性奔赴戰場,陣亡比率超過12%。這一數字在二戰中進一步擴大,長達數個世紀的戰爭導致英國社會性別產生很大的不平衡。而美軍的到來,則給英國年輕女性提供了另外一個選擇
英國雖然因為拒絕「和平建議」多次遭到轟炸,但是他對德軍的牽制和風做作用也是不容置疑的,英國可以說給了韓德君很大的麻煩和打擊,對於蘇聯也是很大的幫助。在英國的大量消耗下,德軍也敗下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