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學家的故事
牛頓的故事,自己挑吧
被譽為近代科學的開創者牛頓,在科學上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的三大成就——光的分析、萬有引力定律和微積分學,對現代
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牛頓為什麼能在科學上獲得巨大成就?他怎樣由一個平常的人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不禁要聯想到
他刻苦學習和勤奮工作的幾個故事。
「我一定要超過他!」
一談到牛頓,人們可能認為他小時候一定是個「神童」、「天才」、有著非凡的智力。其實不然,牛頓童年身體瘦弱,頭腦
並不聰明。在家鄉讀書的時候,很不用功,在班裡的學習成績屬於次等。但他的興趣卻是廣泛的,游戲的本領也比一般兒童高。
平時他愛好製作機械模型一類的玩藝兒,如風車、水車、日晷等等。他精心製作的一隻水鍾,計時較准確,得到了人們的贊許。
有時,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盞燈籠掛在風箏尾巴上。當夜幕降臨時,點燃的燈籠借風箏上升的力升入空中
。發光的燈籠在空中流動,人們大驚,以為是出現了彗星。盡管如此,因為他學習成績不好,還是經常受到歧視。
當時,封建社會的英國等級制度很嚴重,中小學里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歧視學習差的同學。有一次課間游戲,大家正玩得興
高采烈的時候,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借故踢了牛頓一腳,並罵他笨蛋。牛頓的心靈受到這種刺激,憤怒極了。他想,我倆都是學生
,我為什麼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過他!從此,牛頓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早起晚睡,抓緊分秒、勤學勤思。
經過刻苦鑽研,牛頓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不久就超過了曾欺侮過他的那個同學,名列班級前茅。
籬笆下的樂趣
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科學家的家境是清貧的。他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與困苦的境遇作過頑強的斗爭。牛頓少年時代
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頓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國一個普通農民的家裡。在牛頓出生前不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在他兩歲那年改嫁了。當牛
頓十四歲的時候,他的繼父不幸故去了,母親回到家鄉,牛頓被迫休學回家,幫助母親種田過日子。母親想培養他獨立謀生,要
他經營農產品的買賣。
一個勤奮好學的孩子多麼不願意離開心愛的學校啊!他傷心地哭鬧了幾次,母親始終沒有回心轉意,最後只得違心地按母親
的意願去學習經商。每天一早,他跟一個老僕人到十幾里外的大鎮子去做買賣。牛頓非常不喜歡經商,把一切事務都交託老僕人
經辦,自己卻偷偷跑到一個地方去讀書。
時光漸漸流逝,牛頓越發對經商感到厭惡,心裡所喜歡的只是讀書。後來,牛頓索性不去鎮里營商了,僅囑老僕人獨去。怕
家裡人發覺,他每天與老僕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個籬笆下讀書。每當下午老僕人歸來時,再一同回家。
這樣,日復一日,籬笆下的讀書生活倒也其樂無窮。一天,他正在籬笆下興致勃勃地讀書,趕巧被過路的舅舅看見。舅舅一
看這個情景,很是生氣,大聲責罵他不務正業;把牛頓的書搶了過來。舅舅一看他所讀的是數學書,上面畫著種種記號,心裡受
到感動。舅舅一把抱住牛頓,激動地說:「孩子,就按你的志向發展吧,你的正道應該是讀書。」
回到家裡後,舅舅竭力勸說牛頓的母親,讓牛頓棄商就學。在舅舅的幫助下,牛頓如願以償地復學了。
在暴風中研究和計算風力
時間對人是一視同仁的,給人以同等的量,但人對時間的利用不同,而所得的知識也大不一樣。
牛頓十六歲時數學知識還很膚淺,對高深的數學知識甚至可以說是不懂。「知識在於積累,聰明來自學習」。牛頓下決心靠
自己的努力攀上數學的高峰。在基礎差的不利條件下,牛頓能正確認識自己,知難而進。他從基礎知識、基本公式重新學起,扎
扎實實、步步推進。他研究完了歐幾里德幾何學後,又研究笛卡兒幾何學,對比之下覺得歐幾里德幾何學膚淺,便悉心鑽研笛氏
幾何學,直到掌握要領、融會貫通。遂之發明了代數二項式定理。傳說中牛頓「大暴風中算風力」的佳話,可為牛頓身體力學的
佐證。有一天,天刮著大風暴。風撒野地呼號著,塵土飛揚,迷迷漫漫,使人難以睜眼。牛頓認為這是個准確地研究和計算風力
的好機會。於是,便拿著用具,獨自在暴風中來回奔走。他踉踉蹌蹌、吃力地測量著。幾次沙塵迷了眼睛,幾次風吹走了算紙,
幾次風使他不得不暫停工作,但都沒有動搖他求知的慾望。他一遍又一遍,終於求得了正確的數據。他快樂極了,急忙跑回家去
,繼續進行研究。有志者事竟成。經過勤奮學習,牛頓為自己的科學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不久,牛頓的數學高塔就建成了,
二十二歲時發明了微分學,二十三歲時發明了積分學,為人類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萬有引力和光的秘密
牛頓二十三歲時,鼠疫流行於倫敦。劍橋大學為預防學生受傳染,通告學生休學回家避疫,學校暫時關閉。牛頓回到故鄉林
肯郡鄉下。在鄉下度過的休學日子裡,他從沒間斷過學習和研究。萬有引力、微積分、光的分析等發明的基礎工作,都是這個期
間完成的。
那時,鄉下的孩子是常常用投石器打幾個轉轉之後,把石拋得很遠。他們還可以把一桶牛奶用力從頭上轉過,而牛奶不掉下
來。
這些事實使他懷疑起來:「什麼力量使投石器裡面的石頭,以及水桶里的牛奶不掉下來呢?對於這個問題,他曾想到刻卜勒
和伽利略的思想。他從浩瀚的宇宙太空,周行不息的行星,廣寒的月球,直至龐大的地球,進而想到這些龐然大物之間力的相互
作用。這時,牛頓一頭扎進「引力」的計算和驗證中了。牛頓計劃用這個原理驗證太陽系各行星的行動規律。他首先推求月球距
地球的距離,由於引用的資料數據不正確,計算的結果錯了。因為依理推算月球圍繞地球轉,每分鍾的向心加速度應是十六英尺
,但據推算僅得十三點九英尺。在失敗的困境中,牛頓毫不灰心和氣餒,反而以更大的努力進行辛勤地研究。整整經過了七個春
秋寒暑,到三十歲時終於把舉世聞名的「萬有引力定律」全面證明出來,奠定了理論天文學、天體力學的基礎。
這時期牛頓還對光學進行了研究,發現了顏色的根源。一次,他在用自製望遠鏡觀察天體時,無論怎樣調整鏡片,視點總是
不清楚。他想,這可能與光線的折光有關。接著就實驗起來。他在暗室的窗戶上留一個小圓孔用來透光,在室內窗孔後放一個三
棱鏡,在三棱鏡後掛好白屏接受通過三棱鏡折進的光。結果,大出意外,牛頓驚異地看到,白屏上所接受的折光呈橢圓形,兩端
現出多彩的顏色來。對這個奇異的現象,牛頓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得知光受折射後,太陽的白光散為紅、橙、黃、綠、藍、靛、
紫七種顏色。因此,白光(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 靛、紫七色光線匯合而成。自然界雨後天晴,陽光經過天空中余
圍的雨滴的折射、反射,形成五彩繽紛的虹霓,正是這個道理。
經過進一步研究,牛頓指出世界萬物所以有顏色,並非其自身有顏色。太陽普照萬物,各物體只吸收它所接受的顏色,而將
它所不能接受的顏色反射出來。這反射出來的顏色就是人們見到的各種物體的顏色。這一學說准確地道出顏色的根源,世界上自
古以來所出現的各種顏色學說都被它所推翻。
牛頓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早年苦學所打下的深厚數學基礎起了重要作用。
進入忘我的境界
在一個崎嶇的山路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牽著一匹馬在緩緩登山。人在前面慢慢地走,馬在後面一步步地跟,山谷中響著
單調的馬蹄聲。走啊,走啊,馬突然脫韁而跑,老人由於沉浸在極度的思索之中,竟沒有發覺。老人依然不畏艱難地登著山,手
里還牽著那根馬韁繩。當他登到較平坦的地方想要騎馬時 一拉韁繩,拽到面前的只是一根繩,回頭一看馬早已沒有了。
牛頓每天除抽出少量的時間鍛煉身體外,大部分時間是在書房裡度過的。一次,在書房中,他一邊思考著問題,一邊在煮雞
蛋。苦苦地思索,簡直使他痴呆。突然,鍋里的水沸騰了,趕忙掀鍋一看,「啊!」他驚叫起來,鍋里煮的卻是一塊懷表。原來
他考慮問題時竟心不在焉地隨手把懷表當做雞蛋放在鍋里了。
還有一次,牛頓邀請一位朋友到他家吃午飯。他研究科學入了迷,把這件事忘掉了。他的傭人照例只准備了牛頓個人吃的午
飯。臨近中午,客人應邀而來。客人看見牛頓正在埋頭計算問題,桌上、床上擺著稿紙、書籍。看到這種情形,客人沒有打攪牛
頓,見桌上擺著飯菜,以為是給他准備的,便坐下吃了起來。吃完後就悄悄地走了。當牛頓把題計算完了,走到餐桌旁准備吃午
飯時,看見盤子里吃過的雞骨頭,恍然大悟地說:「我以為我沒有吃飯呢,我還是吃了。」
這些故事究竟是真是假,並不關重要,不過表明了牛頓是一個怎樣沉思默想,不修邊幅,虛己斂容的人,他對科學極度的專
心,總是想著星辰的旋轉,宇宙的變化,而進入了忘我的境界。
謙虛謹慎、一絲不苟的學風
「寬闊的河流平靜,學識淵博的人謙虛。」凡是對人類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偉大人物,都有謙虛的美德。牛頓每當在科學上
獲得偉大成就時,從不沾沾自喜,自以為很了不起,急忙出版著作,以揚名於世。
當牛頓費盡心血算出「萬有引力定律」後,沒有急於發表。而是繼續孜孜不倦地深思了數年,研究了數年,埋頭於數字計算
之中,從未對任何人講過一句。後來,牛頓的朋友,大天文學家哈雷(彗星的發現者),在證明一個關於行星軌道的規律遇到困
難時,專程登門請教牛頓。牛頓把自己關於計算「萬有引力」的書稿交給哈雷看。哈雷看後才知道他所要請教的問題,正是牛頓
早已解決、早已算好了的問題,心裡欽羨不已。
在一六八四年十一月某一天,哈雷又到牛頓的寓所拜訪。當談到有關天文學的學術問題時,牛頓拿出寫好的關於論證「萬有
引力」的論文,請哈雷提意見。哈雷看後,對這一巨著感到非常驚訝。他欣喜地對牛頓說:「這真是偉大的論證、偉大的著作!
」他再三奉勸牛頓盡快發表這部偉大著作,以造福於人類。可是牛頓沒有聽信朋友的好意勸告,輕易地發表自己的著作。而是經
過長時間的一絲不苟的反復驗證和計算,確認正確無誤後,才於一六八七年七月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發表於世。
牛頓是個十分謙虛的人,從不自高自大。曾經有人問牛頓:「你獲得成功的秘訣是什麼?」牛頓回答說:「假如我有一點微
小成就的話,沒有其它秘訣,唯有勤奮而已。」他又說:「假如我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這些話多麼意味
深長啊!它生動地道出牛頓獲得巨大成就的奧妙所在,這就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獻身的精神,勤奮地創造,開辟出科
⑵ 牛頓獲得過諾貝爾獎嗎
牛頓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因為牛頓去世時諾貝爾獎還沒有出現了。
1901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獲得了第一個物理學諾貝爾獎金,當時已經距艾薩克牛頓去世近兩個世紀了,而且諾貝爾獎只頒發給健在的科學家、經濟學家、文學家、卓越的和平事業者。
艾薩克·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網路全書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
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葯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在世界范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
諾貝爾獎最初分設物理(Physics)、化學(Chemistry)、生理學或醫學(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學(Literature)、和平(Peace)等五個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
(2)英國牛頓獎金多少擴展閱讀:
牛頓的成就可以獲得幾次諾貝爾獎呢?
牛頓三大運動定律,足夠獲得一次諾貝爾物理學獎。
牛頓是全面描述萬有引力定律的第一人,盡管同時期的胡克也參與其中,但最終還是由牛頓率先把萬有引力定律寫入他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毫無疑問,這又能獲得一次諾貝爾物理學獎。
接下來,牛頓把上述兩大發現相結合,並將其應用於天體軌道的研究。開普勒使用第谷的數據,得到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本質上,牛頓是從開普勒定律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揭示了行星運動定律其實是源自一個簡單的物理原理。牛頓繼續使用他的發現來解釋諸多的天文觀測,這也能獲得一次諾貝爾物理學獎。
牛頓提出了光的微粒說,他認為光是由很輕的粒子組成。但後來物理學家發現光的波動理論能解釋更多的現象,包括光的干涉和衍射,因此光的微粒說被取代。在一個多世紀之後,愛因斯坦又帶回了光的微粒說。現代物理學認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然而,光的微粒說在一個世紀中佔有統治地位,可能會為牛頓贏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牛頓創立了傳熱學的第一個定律,即牛頓冷卻定律。該定律表明,物體的冷卻速度(在一定范圍內)與它和周圍環境的溫差成正比。物體的溫度越低,它的冷卻速度就越慢。相信諾貝爾委員會將會再一次給牛頓頒發諾貝爾物理學獎。
⑶ 英國有一工資條,解開一千古奇謎,與牛頓晚年生活有何關聯
牛頓的晚年生活就是因為這張工資條讓他成為了富翁,以至於迷上了股票,最終把幹了15年的巨額薪資賠得一分不剩,而且很有可能還欠了外債,而後他就開始研究起了煉金術。所以這張工資條其實是將牛頓的晚年生活推向神學研究的導火線,同時也讓牛頓看清了人性的瘋狂。
所以沉迷於煉金術的牛頓應該是對錢有了新的想法,如果煉金術能夠研製成功,那麼他不僅解決了自己的經濟問題,也解決了世界的經濟問題。而這一切的起源都是因為這張工資條,讓牛頓陷在了「金錢研究」上。
⑷ 牛頓是我們無人不知的科學家,這么有名的人他得過諾貝爾獎嗎
牛頓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艾薩克·牛頓爵士(1642年12月25日-1727年3月31日),諾貝爾獎設立於19世紀早期,而牛頓死於17世紀中期,所以時間並不相同。
牛頓除了在科學領域之外,還在經濟學領域取得建樹。自17世紀90年代開始往後的30年裡,擔任英國皇家鑄幣廠廠長的牛頓啟動了一項龐大的計劃,以阻止偽造貨幣的行為。他重新設計了硬幣,規范了系統,並引入了金本位制。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遺囑。在遺囑中他提出,將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當時合920萬美元)作為基金,基金放於低風險的投資,以其每年的利潤和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五項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或組織。
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設置了諾貝爾基金會,並於次年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諾貝爾獎。
⑸ 牛頓為什麼沒有獲諾貝爾獎
因為首先,諾貝爾獎是給在世的,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士發的。
但是呢,牛頓老人家比較悲劇,比諾貝爾老人家早出生了那麼幾百年,所以肯定沒有咯。
唔,不過呢,我估計諾貝爾老人家去上帝那報道的時候,倒是很有可能會在天堂得到「牛頓獎」😂😂。
⑹ 假如說把諾貝爾獎頒發給牛頓,那麼牛頓一生的科學成就該得幾個諾貝爾獎
中國古代有人雲「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的思想影響了中國人兩千多年,但也只是主要影響了中國,而且不會一直影響下去。也有人用一句詩描繪了牛頓的偉大「自然和自然的法則在黑夜中隱藏,上帝說,讓牛頓去吧。於是一切都被照亮。」牛頓照亮的不止是歐洲的天,而是全世界的,並且會一直持續下去。牛頓的偉大已經不能用諾貝爾獎去衡量了,就像提到牛頓很多人首先會想到他是偉大的科學家,很少有人想到他獲封的貴族頭銜。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第一次將天上的力和地上的力統一了起來。天體的運動從此不再神聖,可以被地上的凡人用筆計算出來。今天萬有引力定律依然精確指揮著人造衛星、探測器的運動。萬有引力定律如果能斬獲諾貝爾獎,必然是諾貝爾獎中最重要的幾項成就之一。
除此之外,牛頓發現的冷卻定律也是有望將諾貝爾獎收入囊中的。
諾貝爾獎沒有設立數學獎,牛頓的微積分、二項式定理、牛頓法都是能夠摘取數學最高獎項的成就。牛頓後來擔任過皇家造幣局局長,為金本位的確立做出了傑出貢獻,這項成就完全能夠摘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天不生牛頓,萬古如長夜。牛頓就是這么牛!
⑺ 牛頓獲得諾貝爾獎是為什麼
年頓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
牛頓,是英國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1642年12月25日生於英格蘭林肯郡格蘭瑟姆附近的沃爾索普村,1727年3月20日在倫敦病逝。
諾貝爾獎 (Nobel Prize) 創立於1901年,它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葯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 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
牛頓比諾貝爾獎創立要早兩個多世紀,怎麼可能會獲得諾貝爾獎呢。。。。。
⑻ 為什麼像牛頓、霍金這樣的大神都沒獲得過諾貝爾獎
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諾貝爾(1833年10月21日 — 1896年12月10日)。牛頓去世的時候,諾貝爾還沒出生呢?怎麼獲得諾貝爾獎啊!要是牛頓活到現在,能獲得好幾個諾貝爾獎,唉!只可惜,早了諾貝爾一百多年了。
再來說霍金沒獲得過諾貝爾獎,在我看來是因為霍金的成果沒有達到諾貝爾獎的級別。並不是因為諾貝爾獎委員會有偏見或者搞什麼政治,而是因為單純科學上的原因。霍金的黑洞輻射僅僅是個假說,到現在也沒有發現任何黑洞輻射。並且這個假說還沒有夠成一套完整理論與此同時我們知道諾貝爾獎是出名的保守, 只憑這個理論就想獲得諾貝爾獎幾乎不可能。
⑼ 諾貝爾和牛頓誰富有
當然是諾貝爾,他發明了炸葯,可是發了大財呀。牛頓雖然後來被封為伯爵,可肯定沒諾貝爾有錢。
⑽ 牛頓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