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羅加諾公約
羅加諾公約
羅加諾公約是在1925年歐洲多國在瑞士羅加諾簽訂的七項協議。協議在該年10月5日至10月16日簽署,並在12月1日於倫敦獲得確認。一戰中的歐洲協約國與中歐及東歐新興國家嘗試確認戰後領土界線,並爭取與戰敗的德國恢復正常關系。
1925年2月9日,德國外長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為求改善與西方國家的關系,建議與她們確立根據1919年凡爾賽條約而定下的德國西部邊界。因此,德國、英國與法國在該年之夏交換照會,開啟協議之先聲。
條約的主要簽署國是德國、法國、比利時、英國與義大利—前三國保證互不侵犯,而後兩國則為此作保;如果前三國任何一者攻擊另一國,所有其他簽署國有責任保護被攻擊國家。
德國與法國和比利時簽署仲裁協定;又與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簽署仲裁條約,保證將任何紛爭轉交到仲裁法庭或是由國際聯盟主導的常設國際法院 (Permanent Court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後來的國際法院) 審理。
法國也分別與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條約,並承諾協助兩國抵抗德國侵略。如此,新條約重新確認法國與兩國分別在1921年2月19日和1924年1月25日簽訂的條約。
縱然東歐局勢仍然緊張,羅加諾公約被認為為1924年至1930年期間西歐各國關系之改善提供基礎。公約之成功,可見於德國在1926年獲得成為國際聯盟第六個常任會員國;以及盟軍在1930年6月完全撤出德國西部的萊茵蘭。作為維持世界和平、鼓勵國際合作的首個正式機構,國聯之能接納德國者,誠然創造維持歐洲和平的契機。
然而,羅加諾協定明顯地排除蘇聯於局外,僅僅令蘇聯因「西方之議和」而更感被孤立。1922年,蘇聯借拉帕洛條約與德國修好,然則西歐現下之舉,無疑為拉攏德國而已。
1930年,德國極端民族主義再度抬頭,「羅加諾精神」宣告幻滅。在1934年,對於「東方羅加諾」之提議,德國反對確認東方邊界;波蘭則要求西方承認她在1920年從蘇聯得到的土地利益,故此未能達成任何協議。1936年3月7日,納粹德國否定羅加諾協定,進駐原本為非軍事區的萊茵蘭。
『貳』 英國和德國關系如何
英德關系很復雜 其實現代英國半數以上的居民 都來自古代的德國(當然那時候還沒有德國這個概念) 古英語本質上就是一種北德方言 英國的國教屬於新教 是德國的馬丁路德創立的 而資本主義萌芽也最早誕生於荷蘭(古代德國的一個諸侯國) 幾千年來德國各諸侯(那時候德國沒統一)是英國的長期盟友 英國能夠擊敗法國得到加拿大 美國和印度 也是因為普魯士牽制了法國的精力 英國自都鐸王朝後 陸軍多是用的德國雇傭兵 參加了包括玫瑰戰爭 英國內戰 美國獨立戰爭 而英國最近300年一直到查爾斯王子的國王和王後 全部是德國人 只有一位王後是例外 英國的百代EMI唱片公司 路透社都是德國人創辦的 沃達豐vodafone是英德公司合並的 蒙巴頓將軍的父親也是德國人 但是一戰二戰後 兩國關系急劇惡化 英國的教材里也培養敵視德國的情緒 英國和美國走的更近 法國和德國走的更近 不過英國和德國仍然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 英國市場幾乎被德國車壟斷 英國的勞斯萊斯和賓力都賣給了德國人
『叄』 近代求中國和日本,俄羅斯,英國,德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1. 中俄蒙協約(民國4年(1915年)6月7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外蒙古,恰克圖)
2. 民四條約(二十一條)(民國4年(1915年)5月25日,中國與日本,簽約地點:北京)
3. 滿洲里界約(1911年(宣統3年)12月20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滿洲里)
4.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1906年(光緒32年)4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
5. 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1905年(光緒31年)12月22日,簽約地點:北京)
6. 辛丑條約(1901年(光緒27年)9月7日,簽約地點:北京)
7. 廣州灣租界條約(時間:1899年(光緒25年)11月16日;簽約地點:廣州灣;中國與法國)
8. 訂租威海衛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7月1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9.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6月9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10. 中俄旅大租地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國彼得堡簽訂了《續訂旅大租地條約》)
11. 中德膠澳租界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6日,北京;中國與德國)
12. 中日通商行船條約(1896年(光緒22年)7月21日,簽訂於北京)
13. 中俄密約(1896年(光緒22年)6月3日,莫斯科)
14. 馬關條約(1895年(光緒21年)4月17日,馬關,與日本)
15. 中英會議藏印條款(1890年(光緒16年)3月17日,印度加爾各答;補充修訂:1893年12月5日,大吉嶺)
16. 中葡和好通商條約(1887年(光緒13年)12月1日,與葡萄牙,北京)
17. 中英煙台條約(1876年(光緒2年)煙台;中國與英國)
18. 中日北京專條(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19.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爾巴哈台)
20. 中德通商條約(1861年(咸豐11年)9月2日,天津)
21. 北京條約
a) 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1月14日,北京)
b) 中法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5日,北京)
c) 中英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4日,北京)
22. 天津條約
a) 中法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7日,天津)
b) 中英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6日,天津)
c) 中美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8日,天津)
d) 中俄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3日,天津)
23. 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咸豐8年)5月28日,璦琿)
24.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豐4年)7月5日,上海)
25. 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豐元年)8月6日,伊犁)
26. 黃埔條約(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與法國,黃埔)
27. 望廈條約(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與美國,望廈)
28. 虎門條約(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與英國,虎門)
29. 南京條約(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與英國,南京)
『肆』 當德國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時英法簽訂什麼,
慕尼黑協定。
慕尼黑協定(英語:Munich Agreement;德語:Münchner Abkommen;法語:Accords de Munich)全稱《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是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國、法國、納粹德國、義大利四國首腦張伯倫(首相)、達拉第(總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會議上簽訂的條約。英、法兩國為避免戰爭爆發,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將蘇台德區割讓給納粹德國。
『伍』 友好合作互助條約是何時簽訂的
華約軍事集團的建立
——蘇、波等八國簽訂《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美國和西歐成立北約軍事組織,特別是武裝聯邦德國之舉,遭到前蘇聯的強烈反對。1954年11月,前蘇聯照會美國和西歐國家政府,要求不要批准「巴黎協定」,指出這個協定違背了有關德國問題的國際協定。前蘇聯建議舉行全歐洲國家和美國參加的會議,討論歐洲的安全體系,但被拒絕。11月29日,前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民主德國在莫斯科召開「保障歐洲和平與安全會議」。八國宣布:如果「巴黎協定」獲得批准,八國將組織聯合武裝力量。
1955年5月5日,「巴黎協定」生效,聯邦德國正式加入北約。前蘇聯作出強烈反應,宣布廢除它與英國、法國簽訂的互助條約。5月11日,前蘇聯和東歐七國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行會議,簽訂《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又稱「華沙條約」)。條約規定:「如果在歐洲發生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對一個或幾個締約國的武裝進攻,每個締約國應個別地或通過同其他締約國簽訂的協議,以一切它認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裝部隊,立即對遭受這種進攻的某一國家或某幾個國家給予援助。」
華沙條約組織的總部設在莫斯科,最高機構是政治協商委員會,由各國黨的第一書記和政府首腦參加。以後又先後設立國防部長委員會、外交部長委員會,負責協調成員國的軍事行動和對外政策。聯合武裝部隊司令部是華沙條約組織的軍事指揮機構,由前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任司令,負責指揮聯合武裝部隊。
北約和華約的建立,使歐洲形成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雙方長期對抗。
1989年東歐發生政治劇變,各國政權易手,紛紛要求前蘇聯撤走駐軍,收回對本國軍隊的指揮權。1991年2月,華沙條約政治協商會議決定,從4月1日起解散軍事機構。7月1日,政治協商會議宣告解散華沙條約組織。
而北約則利用時機向東擴張。1999年波蘭、捷克、匈牙利加入北約。
『陸』 一戰結束後德國和美英法簽立了什麼條約
凡爾賽合約
『柒』 一戰戰勝國與德國簽署什麼條約
一戰戰勝國與德國簽署了《凡爾賽條約》,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國的勢力。1918年11月11日,雙方宣布停戰,在經過長達6個月的談判之後(也即巴黎和會,Paris Peace Conference),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這項條約得到了國際聯盟承認,並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爾賽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根據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0%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
(7)德國與英國簽訂的什麼條約擴展閱讀
巴黎和會是指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戰後協約會議。27個戰勝國的代表1000人參加,其中全權代表70人。蘇俄沒有受到邀請,德國作為戰敗國也被拒之門外。
經過激烈的較量和彼此的妥協,6月28日,各戰勝國終於在巴黎近郊著名的凡爾賽宮鏡廳簽訂了《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
由於大會將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利益,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凡爾賽和約》的這些條款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真實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