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核武器
英國45次核試驗中有21次在澳大利亞領土上進行
上世紀50 年代初,當英國開始進行核武器試驗時,他們面臨的問題是大不列顛島上沒有適合進行核試驗的地方。幸運的是,當時日不落帝國(英聯邦)還沒有分崩離析(盡管也正在不斷縮小)。英國人在多處建立了核試驗基地,但是爭議最大的是在澳大利亞境內進行的核試驗。英國說服澳大利亞政府,取得了在其南部的馬拉林加和Emu Field 進行核試驗的許可。
1953 年,英國在Emu Field 進行 了2 次核試驗,之後便把實驗基地永久性地搬到了馬拉林加。當地土著居民的 問題通過強制搬遷新居得到了解決,盡管這些土著人還是堅持時不時回故鄉看看。1956 到1957 年間,英國在馬拉林加行了兩個核試驗系列項目,其中之一便是英國皇家空軍駕駛飛機向地面投擲核武器。在該地進行的核試驗一直持續到1963 年,盡管善後清理工作持續到了1967 年,然而此地仍然存留有非常危險的放射性物質。
到了上世紀80 年代,曾經暴露在核輻射中的土著居民、澳大利亞人和英國軍事人員開始出現與輻射相關的各種疾病和癌症特徵,此後關 於核試驗基地的爭議越發激烈。後來兩個政府對該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潔工作, 到2000 年時,這里已經可以接待遊客,但仍然不適合居住。英國和澳大利亞政府還被迫向受到輻射的軍人和土著人進行了大規模的賠償。
② 冷戰時期的幾萬枚核武器如何被銷毀的
說起這個事情,還真是讓人心疼啊。核原料真的非常貴,有人算過2006年毒死利特維年科的兩克鈈元素就價值五萬多人民幣,鈾235也便宜不到哪兒去。美蘇兩國在上世紀冷戰最高峰的時代造了多少核彈頭,用一張圖來說明。
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蘇聯在解體之前,竟然保有四萬多枚核彈頭。一個廣島原子彈的裝葯量是六十公斤鈾235,爆炸當量才1.3萬噸TNT。那四萬枚動不動就百萬噸級別的核彈頭得用掉多少銀子。都不敢算。所以嘛,蘇聯不窮誰窮。俄羅斯不難過,誰難過呀。事實上,兩國要保證完全摧毀各自的重要城市,根本就不需要那麼多核武器。一個美國才幾百個城市,俄羅斯則是只少不多,如果大家同時發射,只需要總共五六百枚核彈頭就可以同歸於盡了。非要造那麼多!留著這些錢辦幾個養殖場不好嗎?開幾個麵粉加工廠不好嗎?哪怕拿來修路,現在的俄羅斯都不會如此艱難。真是造孽啊!
前蘇聯的導彈列車
人類瘋狂起來,連自己的腦子都不打算要了都。所以,政治家還真不算是什麼精英人物。這些整天和別人算計來算計去的所謂精英階層,應該為底層受苦的百姓買單。甚至治罪才對。那為什麼兩國會突然瘋了似的去造那麼多用不完的核武器呢?
說來可笑。其實就是互相嚇出來的。本來嘛,美國作為第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在安全問題上是沒有什麼憂慮的。但是1949年蘇聯成功試爆原子彈之後,美國開始有了警覺。但是美國人覺得,蘇聯沒有像樣的海軍力量和遠程轟炸機,不礙事。但是蘇聯可不是這樣想的,美國當時有B52轟炸機,足以從大西洋飛到俄羅斯本土沒問題。美國還有各種航母和潛艇,這幾點把蘇聯自己嚇的夠嗆,於是一邊努力造潛艇,一邊努力造當時連美國都沒有的洲際導彈。終於在1957年8月21日,蘇聯造出了射程8000公里的洲際導彈,可以從遠東地區打到美國本土,最關鍵是這玩意兒還能載核彈頭!美國一下子慌了,於是也緊跟著造洲際導彈。蘇聯看著美國也造出來了,不能落後呀!手段大家都差不多了,那就在數量上比吧。於是大家比著造核彈,比著造核潛艇,比著造路基發射井。而且大家都非常默契的遵守著一個規律,但凡自己倉庫里的核彈頭增加了一百枚,就對外宣稱自己又造了一千枚彈頭。反正不管真假,萬一對方沒撒謊呢?那就造吧!反正他們可以領薪水。
就這樣,雙方的核彈頭從最初的幾十枚到幾百枚又到幾萬枚。而且根據圖表我們可以看出,其實美國在六十年代後期以後就有意的減少了核彈頭的保有量,因為1968年和英蘇等國簽訂了《核不擴散條約》,美國人在這點上還是比較老實的。而蘇聯則繼續猛造到九十年代蘇聯解體前期。這不是作嗎。
隨著蘇聯的瀕臨解體,以及美國的忽悠,蘇聯相繼銷毀了數千枚中程導彈以及核彈頭。從蘇聯解體到現在,俄羅斯的核彈頭已經由原來的幾萬枚變成一萬枚(存疑)。在銷毀核武器這一塊,烏克蘭其實是最不甘願的,但是美國明白烏克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楞是通過一枚核彈頭十萬美元的價格讓烏克蘭最終成為了無核國家。為今後的烏克蘭變成美俄戰場提供了便利。
那麼這些威力驚人的核彈頭又是如何銷毀的呢?說出來心痛。前面提到,核材料真的非常貴。而蘇聯在八十年代後期銷毀核彈頭的主要方式,竟然是引爆。把十枚左右的核彈頭深埋地下,用炸葯炸毀。隔段時間就炸一回。當然,這只限於鈾原子彈。後來覺得這么搞污染太大,又改用切割的辦法銷毀,由美蘇兩國的專家親臨指導(監督),把核彈頭的戰斗部、動力裝置和導航部分全部拆分出來徹底砸碎。當然,裝有鈾元素的彈頭部分要經過處理,一般是用鈾238去混合鈾235,使其變成低濃度鈾,用於核潛艇、核動力航母或者核電站的反應堆。至於為什麼要把動力部分和導航部分砸碎,是因為美國害怕這些東西將來會被重新來組裝成核彈頭,必欲消滅干凈。
而相對於用鈈元素製造的氫彈,銷毀起來就沒那麼簡單,因為鈈元素的化學毒性非常大,幾克鈈元素擴散到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會讓這塊土地幾千年都不長東西。所以對鈈元素的銷毀,則是用氧化的辦法讓鈈元素失去活性,再把它混入核廢料里,裝入可以防輻射的玻璃或者陶瓷容器里,再裝進高密度的鋼容器里,深埋於地下。而且,埋核廢料的地方會進行嚴格保密和管制,不允許任何人通過任何途徑把這些東西拿出來賣給恐怖分子。
至於說到回收問題,鈈元素的巨大毒性是它無法回收的重要原因。由於核能利用方面的技術限制,極度不穩定的鈈元素也沒人敢哪來發電。當然,包裹核彈頭的貴重金屬部分,可以留下來作為他用。因為這些都是高精尖技術的結晶
③ 英國三叉戟導彈是怎麼回事
這個,事實上是當年美國對英國的壓制使然。准確說,英國目前的核力量並不屬於這個國家獨立的核力量,而是 從屬 於北約聯合核力量的一部分(表面上是多邊的聯合核力量,事實上是美國控制的,北約聯軍總司令一直都是美國人擔任)。
而且,美國對英國(甚至包括其他部分北約國家,下文提及)的所謂「核共享」政策,在1970年由美、蘇、英三國首先簽署的《核不擴散條約》生效之前,已經成為了既定事實。
確實,英國很早就成功獨立研究並實驗出了核武器(1952),但是由於英國殖民地的全面喪失,冷戰時期,其資金和資源來源都出現了嚴重倒退,也制約了其在核打擊載體(比如說戰略轟炸機,陸基洲際導彈和後來的潛射洲際導彈)的發展;加上其國內激烈的反核運動(相對於法國激烈,個人認為此輿論得到美國幕後支持),當時的英國官方竟然逐步放棄了發展獨立核力量的既定計劃:1958年英美間簽訂了《原子能合作協定》,規定英國必須以自己的核部件購買美國的核載體部件;英國1962年後進行的核試驗必須固定在美國內華達州沙漠進行。到了60年代中後期,美國主導英國核力量的情況更加明顯,北極星潛射導彈出現後,美國更藉助北約組織達成包含以下條款的協議:1、沒有美國政府的同意,英國海軍不得擅自使用載核彈頭的潛射導彈;2、在英國本土基地庫存的導彈必須由美國製造商洛克馬丁公司的技術人員負責管理;3、英軍潛射戰略導彈需要由美國提供情報數據和衛星導航系統。三叉戟潛射導彈入役英國海軍後,根據協議,這些導彈需要定期到美國進行維修。
④ 核武器介紹
核武器 nuclear weapon
利用能自持進行核裂變或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產生爆炸作用,並具有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的總稱。其中主要利用鈾235(厬U) 或鈈239(厱Pu)等重原子核的裂變鏈式反應原理製成的裂變武器,通常稱為原子彈;主要利用重氫(娝H,氘)或超重氫(婤H,氚)等輕原子核的熱核反應原理製成的熱核武器或聚變武器,通常稱為氫彈。
煤、石油等礦物燃料燃燒時釋放的能量,來自碳、氫、氧的化合反應。 一般化學炸葯如梯恩梯(TNT)爆炸時釋放的能量,來自化合物的分解反應。在這些化學反應里,碳、氫、氧、氮等原子核都沒有變化,只是各個原子之間的組合狀態有了變化。核反應與化學反應則不一樣。在核裂變或核聚變反應里,參與反應的原子核都轉變成其他原子核,原子也發生了變化。因此,人們習慣上稱這類武器為原子武器。但實質上是原子核的反應與轉變,所以稱核武器更為確切。
核武器爆炸時釋放的能量,比只裝化學炸葯的常規武器要大得多。 例如,1千克鈾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約8×1013焦耳,比1千克梯恩梯炸葯爆炸釋放的能量4.19×106焦耳約大2000萬倍。因此,核武器爆炸釋放的總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釋放相同能量的梯恩梯炸葯量來表示,稱為梯恩梯當量。美、蘇等國裝備的各種核武器的梯恩梯當量,小的僅1000噸,甚至更低;大的達1000萬噸,甚至更高。
核武器爆炸,不僅釋放的能量巨大,而且核反應過程非常迅速,微秒級的時間內即可完成。因此,在核武器爆炸周圍不大的范圍內形成極高的溫度,加熱並壓縮周圍空氣使之急速膨脹,產生高壓沖擊波。地面和空中核爆炸,還會在周圍空氣中形成火球,發出很強的光輻射。核反應還產生各種射線和放射性物質碎片;向外輻射的強脈沖射線與周圍物質相互作用,造成電流的增長和消失過程,其結果又產生電磁脈沖。這些不同於化學炸葯爆炸的特徵,使核武器具備特有的強沖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核電磁脈沖等殺傷破壞作用。核武器的出現,對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產生了重大影響。
核武器系統,一般由核戰斗部、投射工具和指揮控制系統等部分構成,核戰斗部是其主要構成部分。核戰斗部亦稱核彈頭,並常與核裝置、核武器這兩個名稱相互代替使用。 實際上,核裝置是指核裝料、 其他材料、起爆炸葯與雷管等組合成的整體,可用於核試驗,但通常還不能用作可靠的武器;核武器則指包括核戰斗部在內的整個核武器系統。
簡史 核武器的出現,是20世紀40年代前後科學技術重大發展的結果。1939年初,德國化學家O.哈恩和物理化學家F.斯特拉斯曼發表了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論文。幾個星期內,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驗證了這一發現,並進一步提出有可能創造這種裂變反應自持進行的條件,從而開辟了利用這一新能源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廣闊前景。但是,同歷史上許多科學技術新發現一樣,核能的開發也被首先用於軍事目的,即製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彈,其進程受到當時社會與政治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從1939年起,由於法西斯德國擴大侵略戰爭,歐洲許多國家開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難。 同年9月初,丹麥物理學家N.H.D.玻爾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從理論上闡述了核裂變反應過程,並指出能引起這一反應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鈾235。 正當這一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發表時,英、法兩國向德國宣戰。1940年夏,德軍佔領法國。法國物理學家J.-F.約里奧-居里領導的一部分科學家被迫移居國外。英國曾制訂計劃進行這一領域的研究,但由於戰爭影響,人力物力短缺,後來也只能採取與美國合作的辦法,派出以物理學家J.查德威克為首的科學家小組,赴美國參加由理論物理學家J.R.奧本海默領導的原子彈研製工作。
在美國,從歐洲遷來的匈牙利物理學家齊拉德·萊奧首先考慮到,一旦法西斯德國掌握原子彈技術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經他和另幾位從歐洲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奔走推動,於1939年8月由物理學家A.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第32屆總統F.D.羅斯福,建議研製原子彈,才引起美國政府的注意。但開始只撥給經費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後,才擴大規模,到1942年8月發展成代號為「曼哈頓工程區」的龐大計劃,直接動用的人力約60萬人,投資20多億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製成 3顆原子彈,使美國成為第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製造原子彈,既要解決武器研製中的一系列科學技術問題,還要能生產出必需的核裝料鈾235、鈈239。天然鈾中同位素鈾235的豐度僅0.72%,按原子彈設計要求必須提高到90%以上。當時美國經過多種途徑探索研究與比較後,採取了電磁分離、氣體擴散和熱擴散三種方法生產這種高濃鈾。供一顆「槍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高濃鈾,是靠電磁分離法生產的。建設電磁分離工廠的費用約3億美元(磁鐵的導電線圈是用從國庫借來的白銀製造的,其價值尚未計入)。鈈239要在反應堆內用中子輻照鈾238的方法製取。 供兩顆「內爆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鈈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卻型天然鈾反應堆及與之配套的化學分離工廠生產的。以上事例可以說明當時的工程規模。由於美國的工業技術設施與建設未受到戰爭的直接威脅,又掌握了必需的資源,集中了一批國內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夠較快地實現原子彈研製計劃。
德國的科學技術,當時本處於領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國在核技術領域的水平與美、英大致相當,但後來落伍了。美國的第一座試驗性石墨反應堆,在物理學家E.費密領導下,1942年12月建成並達到臨界;而德國採用的是重水反應堆,生產鈈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臨界裝置。為生產高濃鈾,德國曾著重於高速離心機的研製,由於空襲和電力、物資缺乏等原因,進展很緩慢。其次,A.希特勒迫害科學家,以及有的科學家持不合作態度,是這方面工作進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國法西斯頭目過分自信,認為戰爭可以很快結束,不需要花氣力去研製尚無必成把握的原子彈,先是不予支持,後來再抓已困難重重,研製工作終於失敗。
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美國有不少知道「曼哈頓工程區」內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學家J.弗蘭克為首的一大批從事這一工作的科學家,反對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城市。當時,日本侵略軍受到中國人民長期抗戰的有力打擊,實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區的進攻,又幾乎全部摧毀日本海軍,海上封鎖使日本國內的物資供應極為匱泛。在日本失敗已成定局的情況下,美國仍於8月6日、9日先後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僅有的兩顆原子彈。
蘇聯在1941年6月遭受德軍入侵前,也進行過研製原子彈的工作。鈾原子核的自發裂變,是在這一時期內由蘇聯物理學家Г.Н.弗廖羅夫和Κ.А.佩特扎克發現的。衛國戰爭爆發後,研製工作被迫中斷,直到1943年初才在物理學家И.В.庫爾恰托夫的組織領導下逐漸恢復,並在戰後加速進行。1949年8月,蘇聯進行了原子彈試驗。1950年1月,美國總統H.S.杜魯門下令加速研製氫彈。1952年11月,美國進行了以液態氘為熱核燃料的氫彈原理試驗,但該實驗裝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1953年8月,蘇聯進行了以固態氘化鋰6為熱核燃料的氫彈試驗,使氫彈的實用成為可能。 美國於1954年2月進行了類似的氫彈試驗。英國、法國先後在50和60年代也各自進行了原子彈與氫彈試驗。
中國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基礎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即著手准備研製原子彈。1959年開始起步時,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同年6月,蘇聯政府撕毀中蘇在1957年10月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協定,隨後撤走專家,中國決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這一任務。中國首次試驗的原子彈取"596"為代號,就是以此激勵全國軍民大力協同做好這項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經過兩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半年之後,於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進行了百萬噸級的氫彈空投試驗。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這兩個發展階段的任務。
現狀和分類 美國對日本投下的兩顆原子彈,是以帶降落傘的核航彈形式,用飛機作為運載工具的。以後,隨著武器技術的發展,已形成多種核武器系統,包括彈道核導彈、 巡航核導彈、 防空核導彈、反導彈核導彈、反潛核火箭、深水核炸彈、核航彈、核炮彈、核地雷等。其中,配有多彈頭的彈道核導彈,以及各種發射方式的巡航核導彈,是美、蘇兩國裝備的主要核武器。
通常將核武器按其作戰使用的不同劃分為兩大類,即用於襲擊敵方戰略目標和防禦己方戰略要地的戰略核武器,和主要在戰場上用於打擊敵方戰鬥力量的戰術核武器。蘇聯還劃分有「戰役戰術核武器」。核武器的分類方法,與地理條件、社會政治因素有關,並不是十分嚴格的。自70年代末以後,美國官方文件很少使用「戰術核武器」,代替它的有「戰區核武器」、「非戰略核武器」等,並把中遠程、中程核導彈也劃歸這一類。
已生產並裝備部隊的核武器,按核戰斗部設計看,主要屬於原子彈和氫彈兩種類型。至於核武器的數量,並無准確的公布數字,有關研究機構的估計數字也不一致。按近幾年的資料綜合分析,到80年代中期,美、蘇兩國總計有核戰斗部50000枚左右,佔全世界總數的95%以上。其梯恩梯當量,總計為120億噸左右。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德國和日本投下的炸彈,總計約200萬噸梯恩梯,只相當於美國B-52型轟炸機攜載的2枚氫彈的當量。從這一粗略比較可以看出核武器庫貯量的龐大。美蘇兩國進攻性戰略核武器(包括洲際核導彈、潛艇發射的彈道核導彈、巡航核導彈和戰略轟炸機)在數量和當量上比較,美國在投射工具(陸基發射架、潛艇發射管、飛機)總數和梯恩梯當量總值上均少於蘇聯,但在核戰斗部總枚數上多於蘇聯。考慮到核爆炸對面目標的破壞效果同當量大小不是簡單的比例關系,另一種估算辦法是以一定的沖擊波超壓對應的破壞面積來度量核戰斗部的破壞能力,即取核戰斗部當量值(以百萬噸為計算單位)的2/3次方為其「等效百萬噸當量」值(也有按目標特性及其分布和核攻擊規模大小等不同情況,選用小於2/3的其他方次的),再按各種核戰斗部的枚數累計算出總值。按此法估算比較美、蘇兩國的戰略核武器破壞能力,由於當量小於百萬噸的核戰斗部枚數,美國多於蘇聯,兩國的差距並不很大。但自80年代以來,隨著蘇聯在分導式多彈頭導彈核武器上的發展,這一差距也在不斷擴大。而對點(硬)目標(見點目標)的破壞能力,則核武器投射精度起著更重要的作用,由於在這方面美國一直領先,仍處於優勢。
除美、蘇、英、法和中國已掌握核武器外,印度在1974年進行過一次核試驗。一般認為,掌握必要的核技術並具有一定工業基礎及經濟實力的國家,也完全有可能製造原子彈。
研製和試驗 除鈾235、鈈239等核材料的生產外,核戰斗部本身的研製,必須與整個核武器系統的研製程序協調一致。研製過程大致如下:從設想階段開始;經過關鍵技術課題和部件的預先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形成包括重量、尺寸、形式、威力、核材料、核試驗要求、研製工期、經費等內容的幾種設計方案;再經過論證比較和評價,選定設計方案,確定戰術技術指標;然後進行型號研究設計、各種模擬試驗;工藝試驗與試制,通過核試驗檢驗設計的合理性,最後達到設計定型、工藝定型與批准生產。進行這些工作,要有專門的科技隊伍,並配備必要的試驗場所,包括核試驗場。武器交付部隊後,研製和生產部門還要提供維護、修理、更換部件等服務工作,按反饋的信息進行必要的改進,並負責其退役處理或更新。
要做好核戰斗部的設計,必須深入了解其反應過程,弄清其必須具備的條件與各種物理參數,掌握其中多種因素的內在聯系與變化規律。為此,要進行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高溫高壓凝聚態物理、超音速流體力學、爆轟學、計算數學和材料科學等多學科的一系列科學技術問題的研究,而核戰斗部的研製實踐又會反過來帶動和促進這些學科的發展。在研製過程中,以下環節起著重要作用:①要用快速的、大容量電子計算機進行反應過程的理論研究計算,這種計算應盡可能接近實際情況,以便從多種設想或設計方案中找出最優方案,從而節省費用與減少核試驗次數。20世紀40年代以來,推動電子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由於核武器研製的需要。②要按照方案或指標要求,反復進行多方面的模擬試驗,包括化學炸葯爆轟試驗,材料與強度試驗,環境條件試驗,控制、 點火與安全試驗等。 這些都是為達到核武器高度可靠和安全所必不可少的。③要進行必要的核試驗。無論是電子計算機上的大量計算,還是相應的模擬試驗,總不能達到百分之百地符合核武器方案的真實情況。特別是氫彈聚變反應所必需的高溫條件,還只能由裂變反應來提供(利用激光或粒子束的慣性約束技術來創造這種模擬試驗條件,直到80年代初仍處於研究階段)。因此,能否達到設計要求,還必須通過核裝置本身的爆炸試驗進行檢驗。當然,核試驗所起的作用並不限於此。正是由於核試驗在核武器研製中起著關鍵作用,美、蘇兩國為限制其他國家研製核武器,於1963年簽訂了一個並不禁止進行地下核試驗的《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1974年又簽訂了一個仍然適合它們需要的限制地下核試驗當量的條約。
發展趨勢 由於核武器投射工具准確性的提高,自60年代以來,核武器的發展,首先是核戰斗部的重量、尺寸大幅度減小但仍保持一定的威力,也就是比威力(威力與重量的比值)有了顯著提高。例如,美國在長崎投下的原子彈,重量約4.5噸,威力約2萬噸;70年代後期,裝備部隊的「三叉戟」Ⅰ潛地導彈,總重量約1.32噸,共8個分導式子彈頭,每個子彈頭威力為10萬噸,其比威力同長崎投下的原子彈相比,提高135倍左右。威力更大的熱核武器,比威力提高的幅度還更大些。但一般認為,這一方面的發展或許已接近客觀實際所容許的極限。自70年代以來,核武器系統的發展更著重於提高武器的生存能力和命中精度,如美國的「和平衛士/MX」 洲際導彈、「侏儒」小型洲際導彈、「三叉戟」Ⅱ潛地導彈,蘇聯的SS-24、SS-25洲際導彈,都在這些方面有較大的改進和提高。
其次,核戰斗部及其引爆控制安全保險分系統的可靠性,以及適應各種使用與作戰環境的能力,也有所改進和提高。美、蘇兩國還研製了適於戰場使用的各種核武器,如可變當量的核戰斗部,多種運載工具通用的核戰斗部,甚至設想研製當量只有幾噸的微型核武器。特別是在核戰爭環境中如何提高核武器的抗核加固能力,以防止敵方的破壞,更受到普遍重視。此外,由於核武器的大量生產和部署,其安全性也引起了有關各國的關注(見核武器安全)。
核武器的另一發展動向,是通過設計調整其性能,按照不同的需要,增強或削弱其中的某些殺傷破壞因素。「增強輻射武器」與「減少剩餘放射性武器」都屬於這一類。前一種將高能中子輻射所佔份額盡可能增大,使之成為主要殺傷破壞因素,通常稱之為中子彈;後一種將剩餘放射性減到最小,突出沖擊波、光輻射的作用,但這類武器仍屬於熱核武器范疇。至於60年代初曾引起廣泛議論的所謂「純聚變武器」,20多年來雖然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例如大功率激光引燃聚變反應的研究,80年代也仍在繼續進行,但還看不出製成這種武器的現實可能性。
核武器的實戰應用,雖仍限於它問世時的兩顆原子彈,但由於40年來核武器本身的發展,以及與它有關的多種投射或運載工具的發展與應用,特別是通過上千次核試驗所積累的知識,人們對其特有的殺傷破壞作用已有較深的認識(見核武器殺傷破壞效應),並探討實戰應用的可能方式。美、蘇兩國都制訂並多次修改了強調核武器重要作用的種種戰略。
有矛必有盾。在不斷改進和提高進攻性戰略核武器性能的同時,美、蘇兩國也一直在尋求能有效地防禦核襲擊的手段和技術。除提高核武器系統的抗核加固能力,採取廣泛構築地下室掩體和民防工程等以減少損失的措施外,對於更有效的偵察、跟蹤、識別、攔截對方核導彈的防禦技術開發研究工作也從未停止過。60年代,美、蘇兩國曾部署以核反核的反導彈系統。1972年 5月,美、蘇兩國簽訂了《限制反彈道導彈系統條約》。不久,美國停止「衛兵」反導彈系統的部署。1984年初,美國宣稱已制訂了一項包括核激發定向能武器、高能激光、中性粒子束、非核攔截彈、電磁炮等多層攔截手段的「戰略防禦倡議」。盡管對這種防禦系統的有效性還存在著爭議,但是可以肯定,美、蘇對核優勢的爭奪仍將持續下去。
由於核武器具有巨大的破壞力和獨特的作用,與其說它可能會改變未來全球性戰爭的進程,不如說它對現實國際政治斗爭已經和正在不斷地產生影響。70年代末,美國宣布研製成功中子彈,它最適於戰場使用,理應屬於戰術核武器范疇,但卻受到幾乎是世界范圍的強烈反對。從這一事例也可以看出,核武器所涉及的斗爭的復雜性。
中國政府在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時即發表聲明:中國發展核武器,並不是由於相信核武器的萬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國發展核武器,是被迫而為的,是為了防禦,為了打破核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為了防止核戰爭,消滅核武器。此後,中國政府又多次鄭重宣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並就如何防止核戰爭問題一再提出了建議。中國的這些主張已逐漸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的贊同和支持。
參考書目
趙忠堯、何澤慧、楊承宗主編:《原子能的原理和應用》,科學出版社,北京,1965。
托馬斯·B.科克倫等著,柯情山等譯:《核武器手冊》,解放軍出版社,北京,1985。(Thomas B.Cochran,William M.Arkin,and Milton M.Hoenig,Nuclear Weapons Databook,U.S.Nuclear Forces and Capabilities,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Council Inc.,1984.)
貝特朗·戈爾德施密特著,高強、路漢恩譯:《原子競爭1939~1966》,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84。(Bertrand Goldschmidt,Les Rivali tés Atomiques 1936~1966,Fayard,1967.)
羅伯特·容克著,何緯譯:《比一千個太陽還亮》,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80。(Robert Jungk,Heller als tausend Sonnen,1956.)
原子彈
atomic bomb
利用鈾-235或鈈-239等重原子核裂變反應,
瞬時釋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稱裂變彈。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級梯恩梯當量,有巨大的殺傷破壞力。它可由不同的運載工具攜載而成為核導彈、核航空炸彈、核地雷或核炮彈等,或用作氫彈中的初級(或稱扳機),為點燃輕核引起熱核聚變反應提供必需的能量。
原子彈主要由引爆控制系統、高能炸葯、反射層、由核裝料組成的核部件、中子源和彈殼等部件組成。引爆控制系統用來起爆高能炸葯;高能炸葯是推動、壓縮反射層和核部件的能源 ;反射層由鈹或鈾-238構成 。鈾-238不僅能反射中子,而且密度較大,可以減緩核裝料在釋放能量過程中的膨脹,使鏈式反應維持較長的時間,從而能提高原子彈的爆炸威力。核裝料主要是鈾-235或鈈-239。
為了觸發鏈式反應,必須有中子源提供「點火」中子。核爆炸裝置的中子源可採用:氘氚反應中子源、釙-210-鈹源、鈈-238原子彈爆炸鈹源和鐦-252自發裂變源等。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以及各種核反應產生的中子、γ射線和裂變碎片,最終形成沖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電磁脈沖等殺傷破壞因素。原子彈是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迅速應用到軍事上的一個突出例子。1939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研製原子彈,1945年造出了3顆。一顆用於試驗,兩顆投在日本。其他國家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的時間是:蘇聯——1949年8月29日;英國——1952年10月3日;法國——1960年2月13日;中國——1964年10月16日;印度——1974年5 月 18日。中國第一次核試驗以塔爆方式進行 ,用的是「內爆法」鈾彈。1965年5月14日第二次核試驗時 ,核裝置用飛機空投 。1966 年10月27日第四次核試驗時,核彈頭由導彈運載。
自1945年原子彈問世以來 ,原子彈技術不斷發展,體積、重量顯著減小,戰術技術性能日益提高。原子彈小型化對於提高核武器的戰術技術性能和用作氫彈的起爆裝置(亦稱「扳機」)具有重要意義。為適應戰場使用的需要,發展了多種低當量和威力可調的核武器。為改進原子彈的性能,發展了加強型原子彈,即在原子彈中添加氘或氚等熱核裝料,利用核裂變釋放的能量點燃氘或氚,發生熱核反應,而反應中所放出的高能中子,又使更多的核裝料裂變,從而使威力增大。這種原子彈與氫彈不同,其熱核裝料釋放的能量只佔總當量的一小部分。高能炸葯的起爆方式和核爆炸裝置結構也在不斷改進,目的是提高炸葯的利用效率和核裝料的壓縮度,從而增大威力,節省核裝料。此外,提高原子彈的突防和生存能力以及安全性能,也日益受到重視。
原子彈的歷史
●二戰期間,科學家西拉德為防止德國人搶先造出原子彈,動員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上書美國總統羅斯福,闡述了研製原子彈對美國安全的重要性。
●1941年12月6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前一天),羅斯福才批准了美國科學研究發展局全力研製原子彈。
●1942年8月,美國制訂了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
●1943年7月,美國成立原子彈研究所。
●1945年3月,美國成立合並秘密的原子能委員會。
●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可德沙漠中進行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試驗。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
●1949年,蘇聯成功研製原子彈,英國、法國分別於1952年和1960年爆炸了自己研製的原子彈,1964年,中國也擁有了原子彈。
原子彈分為「槍式」和「收聚式」兩種類型,核武器以其特有的方式產生毀滅性的力量
根據原子彈引發機構的不同,可分為「槍式」原子彈和「收聚式」原子彈。「槍式」原子彈將兩塊半球形的小於臨界體積的裂物質分開一定距離放置,中子源位於中間。在核裝葯的球面上包覆了一層堅固的能反射中子的材料,其作用是將過早跑出來的中子反射回去,以提高鏈式反應的速度。在中子反射層的外面是高速炸葯、傳爆葯和雷管,再將雷管與起爆控制器相連接。起爆控制器自動地起爆炸葯。兩個半球形裂變物質在炸葯的轟擊下迅速壓縮成一個扁球形,達到超臨界狀態。中子源放出大量的中子使鏈式反應迅速進行,並在極短的時間內釋放出極大的能量,這就是殺傷破壞力巨大的原子彈爆炸。「收聚式」原子彈將普通烈性炸葯製成球形裝置,並把小於臨界體積的核裝葯製成小球置於炸葯球中。炸葯同時起爆,將核裝葯小球迅速壓緊並達到超臨界體積,從而引起核爆炸。「收聚式」原子彈的的結構復雜,但核裝葯利用率高。現代原子彈綜合了這兩種引發機構,使核裝葯的利用率提高到80%左右,從而獲得了極大的破壞力。
核武器的殺傷破壞方式主要有光輻射、沖擊波、早期核輻射、電磁脈沖及放射性沾染。光輻射是在核爆炸時釋放出的以每秒30萬千米速度直線傳播的一種輻射光殺傷方式。1枚當量為2萬噸的原子彈在空中爆炸後,距爆心7000米會受到比陽光強13倍的光照射,范圍達2800米。光輻射可使人迅速致盲,並使皮膚大面積灼傷潰爛,物體會燃燒。沖擊波是核爆炸後產生的一種巨大氣流的超壓。一枚3萬噸的原子彈爆炸後,在距爆心投射點800米處,沖擊波的運動速度可達200米/秒。當量為2萬噸的核爆炸,在距爆心投影點650米以內,超壓值大於1000克/厘米2。可把位於該地區域內的所有建築物及人員徹底摧毀。早期核輻射是在核爆炸最初幾十秒鍾放出的中子流和γ射線。1枚當量2萬噸的原子彈爆炸後,距爆心1100米以內人員可遭到極度殺傷,1000噸級中子彈爆炸後,在這個范圍內的人員幾周內會致死,在200米以內的人員則當即致死。電磁脈沖的電場強度在幾千米范圍內可達1萬至10萬伏,不僅能使電子裝備的元器件嚴重受損,還能擊穿絕緣,燒毀電路,沖銷計算機內存,使全部無線電指揮、控制和通信設備失靈。1顆5000萬噸級原子彈爆炸後破壞半徑可達190千米。放射性沾染是蘑菇狀煙雲飄散後所降落的煙塵,對人體可造成照射或皮膚灼傷,以致死亡。1954年2月28日,美國在比基尼島試驗的1500萬噸級氫彈,爆後6小時,沾染區長達257千米,寬64千米。在此范圍內的所有生物都受到致使性沾染,在一段時間內緩慢的死去或終身殘廢。
五核國家核武力量對比
美國:1945年首次核試驗成功。核試驗次數超過1030次。擁有約1.2萬枚核彈頭。導彈射程達13035公里。
俄羅斯:1949年首次核試驗成功。核試驗次數超過715次。擁有約2.8萬枚核彈頭,其中約1.8萬枚將被拆除。導彈射程達10943公里。
英國:1952年首次核試驗成功。共進行45次核試驗。擁有約400枚核彈頭。導彈射程達5310公里。
法國:1960年首次核試驗成功。擁有約510枚核彈頭。導彈射程達5310公里。
從威力上排列,核武器 生化武器,化學武器
核武器的威力主要體現在瞬間的殺傷和持續的核污染上,生化武器已經包含了生物武器。
⑤ 英國核彈頭多,為什麼反而不能掌握控制權
這是因為中國已經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了核武器,那個時候好像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英國具有核武器,90年代,又有印度巴基斯坦掌握核技術,為了防止核技術的擴散,這些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簽訂了合約,現在不是常常聽到「國際原子能機構」對於反對伊朗朝鮮的核問題。如果各國都要搞核武器,那麼這會加劇地域性的軍備競賽,以至於威脅地域性和平以及世界和平,同時也和威脅他國的利益···中國不是超級大國,現在只有美國是超級大國,中國只不過是一個強國而已。因為航母要花費很多錢來保養和維修,所以以前一直都沒有航母,但是現在中國正在建造航母,預計在未來幾年中能夠出來,今年注意看中國的國慶閱兵···
⑥ 英國的核武器,開發,是不是美國給的技術.
你太天真了,美國稱霸之前,英國一直是世界霸主,只不過受到了德國的挑戰。美國要想稱霸世界,那就是對英國霸權主義的挑戰,他們雖然在戰爭中是盟友,但是背地裡又是競爭對手。你想美國怎麼可能把技術給了英國?為了增加自己稱霸的困難?事實上,世界各強國在二戰之前,就都在研究原子能,科學是世界的嘛,科學家也是世界各國的,只是一些野心家想到了把原子能用作戰爭,毀滅世界。而且戰爭的條件下,德國和英國的本土都遭到了嚴重破壞,德國的工廠被英國炸掉,英國自己也被消耗殆盡,原子彈才在美國被第一個研製出來
⑦ 大公國核彈頭
美國國防部2010年5月3日公布了美國核武庫核彈頭庫存狀況,稱美國現有5113枚核彈頭和數千枚等待拆除的退役核武器。 這是五角大樓首次正式披露其核武器數量,其中至少5000枚處於戰備值班狀態,這些核武器足以毀滅地球數次。
各國擁有的核彈頭數量
美國:5113枚;
俄羅斯:6300枚;
法國:500枚;
中國:450枚(?);
英國:380枚;
印度:70枚;
巴基斯坦:30枚。
天國實際上有2000多枚,以前官方數據是200多枚,但是在新世紀初貌似有一個高層子女叛逃,帶走了天國核機密資料,雖然天國轉移了發射井和核武庫,但是卻暴露了天國的核彈量,大概2000多枚,這是事實!用腳趾頭都想得出來,作為核大國天國怎麼會只搞幾百枚吶?能摧毀什麼啊?談何威懾!!!
測量方法都是那些機構亂弄的,根本不可能測,因為那是國家機密!至於減核彈頭,那也是忽悠人的,你想搞出個核彈頭要多少錢?能那麼輕易給弄掉!
⑧ 核武器不能用,為什麼有些國家動不動就飛機掛載核彈頭
那叫做核武器戰備值班.
一般人理解的核武器,平時應該是放在倉庫里的,戰時,才裝到轟炸機上.
而實際不是的.你遇到敵人不宣而戰怎麼辦?
所以美蘇冷戰時的通行做法是,隨時准備開打.一天24小時中,隨時都會有幾架以上的載有核導彈的轟炸機在天上飛,這叫做戰備值班.就算是敵人不宣而戰和偷襲成功了,我方的核武器全被摧毀了,至少至少,在天上轉悠的那幾架飛機,還是載有核武器的,毀滅敵國首都還是沒有問題的.
戰備升級的時候,戰備值班的轟炸機就多一些.
冷戰結束後,俄羅斯極度虛弱,美軍的戰備值班就很少了.很少,不等於沒有.
一些小國,英國和法國,他們一般舍棄了轟炸機戰備值班,將此任務交給核潛艇執行.原理同轟炸機戰備值班.
⑨ 英國軍隊是什麼時候開始對中國實施核打擊目標計劃的
事實上,英國政府最高層從一開始就固執地認為,核武器不僅僅對威懾歐洲十分重要,而且對威懾遠東特別是中國也同樣重要。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1956年,一份絕密報告放在了英軍總參謀長的桌面上,這份絕密報告中直言不諱地挑明:一旦東盟與中國發生大規模戰爭,那麼英國將毫不猶豫地使用核武器!一個針對中國進行核戰的計劃開始秘密進行。
1957年,英國空軍部向總參部打報告,由於航線沿途重要機場的跑道太短和支援設施有限,可以攜載原子彈的英國皇家空軍的「勇士」、「火神」和「勝利者」重型轟炸機(由於這三種飛機的第一個英文字母都是「V」字打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V」中隊)根本無法起降,所以根本無法對遠東地區實現核打擊。為此,空軍部建議,英國皇家空軍應該在馬爾地夫的岡島上修建一個重型轟炸機機場,作為遠程奔襲遠東的落腳點,同時擴建現有新加坡的丁加機場,使其成為英國皇家空軍原子彈轟炸機中隊的臨時基地。
同年,英國皇家空軍的原子彈轟炸機中隊派出轟炸機,在沒有攜帶原子彈的情況下對上述航線進行熟悉性飛行訓練。
1958年,英軍決定在新加坡的丁加機場修建一個永久性的核武器儲存基地。到1960年,英軍已經開始制定對遠東地區(中國)實施核打擊的目標計劃。
1962年,在時任英國首相麥克米倫的親自密令下,一架載有「紅鬍子」戰術原子彈的皇家空軍大型運輸機取道利比亞、葉門和馬爾地夫飛抵新加坡機場,一些核武器專用設備同時運抵。4個原子彈轟炸中隊同時進駐丁加機場,其中3個是具有高空投擲原子彈能力的「V」轟炸機中隊,1個是可以進行低空原子彈轟炸的「堪培拉」轟炸機中隊。此外,英軍還在肯亞的恩巴卡西機場和馬來西亞的巴特沃思機場部署了核武器的特別處理裝備。
1963年11月,英軍開始在新加坡進行教練原子彈投擲訓練。
不過,英國人的如意算盤很快落空了。由於英國與印尼之間的沖突不斷升級,所以在1963年至1966年間,英國皇家空軍只在丁加部署了4到6架重型原子彈轟炸機。
然而,在整個六十年代期間,英國的原子彈轟炸機不斷在這一地區進行核攻擊演習。到1963年末,「堪培拉」中隊開始在丁加機場進行低空核轟炸演習,並且一直呆到1970年。更讓人震驚的是,這些英國轟炸機的攻擊目標還包括緬甸。因為英國軍方異想天開地認為,一旦中國與東盟開戰,那麼中國軍隊肯定要向緬甸挺進,所以原子彈打擊的范圍必須包括緬甸境內的目標!
與此同時,英國皇家海軍也捲入了所謂的東盟保衛戰,加入了對中國實施核打擊的行動計劃。
1959年,英國海軍首次裝備「紅鬍子」戰術核武器,配備給航母的「短彎刀」艦載機。
1960年,英國皇家海軍的「勝利者」和「赫爾墨斯」號航母抵達新加坡。在接下來的十年間,英軍航母輪番游弋東南亞地區,並且在東盟與中國戰爭計劃中扮演重要的核打擊角色。根據作戰方案,核彈頭與裂變物資平時分開放置,一旦形勢需要,游戈在這一地區的英國航母就能把艦上的核武器卸到新加坡的碼頭上,然後運到丁加空軍基地進行組裝。
到1968年,已經裝備了核武器的英國軍艦包括5艘航母、2艘彈葯儲存艦、2艘「虎」級反潛巡洋艦;到1970年,英軍開始裝備新型的WE177核彈之後,幾乎所有的英國軍艦都有可能裝備核武器,而且,由於WE177換了常規彈頭後還可以當成普通的深水炸彈,所以更具隱蔽性。
1971年,英國海軍被迫撤出新加坡,此後,海軍的部署和注意力才重新回到北大西洋。1992年,英國將海軍的戰術核武器全部撤走,但保留了4艘裝備了「三叉戟」導彈的潛艇。不過,這些潛艇再也沒有進行海外訪問或者部署。
⑩ 簡述核彈的由來,發展和禁令
1945年8月6日和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夕,美國空軍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接連投擲了兩枚原子彈。這場人類有史以來的巨大災難,造成了10萬余日本平民死亡和8萬多人受傷。原子彈的空前殺傷和破壞威力,震驚了世界,也使人們對以利用原子核的裂變或聚變的巨大爆炸力而製造的新式武器有了新的認識。
目前,人們通常所說的核武器是指利用原子核的裂變或聚變所產生的巨大能量和破壞力製造的具有巨大殺傷力的武器,即指利用能自行維持原子核裂變或聚變鏈式反應瞬間釋放的能量產生爆炸作用,並具有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
裂變核武器的基本原理是使一定量的鈾—235或鈈—239從亞臨界態向超臨界態轉變,也就是使核裝置產生中子的速度大於中子從核裝置逸出的速度。有兩種方法可以實現這種轉變:一種方法是把核裝置分成兩部分,而每一部分都小到不足以具有中子正增殖率,然後用炮式設備把兩部分擊成一塊;另一種方法是用烈性化學炸葯包住處於亞臨界態的球形核裝置,通過引爆將核裝置壓成超臨界態。
聚變核武器是使氫的同位素氘或氚化鋰這類熱核燃料中產生起爆條件,用裂變核彈的方法使核武器中的熱核燃料具有10000000—20000000℃高溫,從而引起核聚變。
原子彈和氫彈通常以千噸或兆噸梯恩梯(TNT)當量作為單位來表示。如1945年美國投在廣島的裂變核彈,不到50公斤的鈾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於2萬噸化學炸葯。各種聚變核彈即熱核彈(氫彈),其威力最高可達60兆噸。據計算,在核武器爆炸時,1公斤鈾—235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萬噸TNT釋放的能量,而1公斤氘和氚的混合物完全聚變時放出的能量大約是1公斤鈾—235完全裂變所放出能量的3—4倍。
核武器的種類
目前,人們所說的核武器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原子彈:即主要利用鈾—235或鈈—239等重原子核的鏈式裂變反應原理製成的核武器,叫裂變武器,通常稱為原子彈;
氫彈:主要利用重氫(氘)、超重氫(氚)等輕原子核的熱核聚變反應原理製成的武器,叫作熱核武器或聚變武器,通常稱為氫彈;
中子彈(又稱為加強輻射彈):是在氫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高能中子為主要殺傷因素,主要用來殺傷人的小型氫彈,其主要特點是爆炸釋放的能量不高,但核輻射很強,因而適於殺傷裝甲目標內的有生力量,大幅度減少非直接攻擊目標的連帶毀傷,故被稱為「干凈的」戰術核武器。
目前,原子彈、氫彈和中子彈分別被稱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核武器,目前尚在研製中的沖擊波彈、電磁脈沖彈等武器屬於第四代核武器。
核武器的發展
核武器幾乎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相伴而生。1938年12月,德國化學家哈恩和物理學家斯特拉斯曼發現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笠年初,兩位科學家將這一發現公布於世並得到了各國科學家的論證。不久,丹麥物理學家玻爾和他的合作者又從理論上闡述了核裂變的反應過程,提出了完成這一反應最好的原素是鈾—235。
1939年8月,美國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寫信給羅斯福總統建議研製原子彈。他的建議當即得到美國政府的重視。1942年8月,美國政府正式啟動名為「曼哈頓工程」的核彈研製計劃,動用了60萬名工程技術人員,耗資200億美元,經過歷時3年的努力,終於在二戰結束前研製出了三枚原子彈。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美國於1945年研製出的3枚原子彈分別命名為「大男孩」、「小男孩」和「胖子」。「大男孩」是一枚鈈彈,重約5噸,當量為1.9萬噸TNT;「小男孩」是一枚鈾彈,重5噸,當量為1.4萬噸TNT;「胖子」是一枚鈈彈,重4.54噸,當量為2萬噸TNT,其中兩顆分別投擲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1954年3月1日,美國試爆了氫彈,1963年,美國又宣布研製成功了「中子彈」。
在美國研製原子彈的同時,英國、法國和德國也在從事核彈的研製工作,但因這些國家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而未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完成原子彈的研製工作。
在前蘇聯,物理學家赫廖羅夫和佩特扎克也發現了鈾原子核的自發變裂現象。衛國戰爭爆發後,這一工作被迫中斷。1943年初,前蘇聯的核武器研製工作得到了全面的恢復。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前蘇聯也基本上掌握了原子彈的研製和生產技術。1946年前蘇聯撥款50億盧布用於核武器的研究工作,並建立了第一座原子能反應堆。1949年8月29日,前蘇聯在阿拉爾海附近的哈薩克試驗場爆炸了第一顆試驗性原子裝置,從而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地位。1953年8月12日,前蘇聯又進行了以固態氚化鋰—6為熱核燃料的第一顆氫彈試驗。
1952年5月15日,英國在澳大利亞蒙特貝洛島進行了首次原子彈試驗。1957年5月15日,在太平洋聖誕島進行的首次熱核試驗表明英國也掌握了氫彈的生產技術。
作為另一個西方大國的法國,在核武器研製方面也不甘落後,繼1960年2月13日試爆了第一枚原子彈後,1968年8月24日又試爆了第一枚氫彈。其後又進行了中子彈的試驗。
為了打破世界大國的核壟斷,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彈,同時中國政府明確宣布中國研製核武器完全是出於自衛,並公開承諾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最終目標是全面銷毀核武器。隨後,中國又進行了數次核試驗。1967年6月17日,中國的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69年9月23日,中國首次進行地下核試驗爆炸和坑道自封閉技術獲得成功。這是中國首次進行的地下核試驗。1978年10月14日,中國首次豎井核爆炸試驗成功。其後,中國又成功地進行了多次坑道和豎井方式的地下核試驗。中國所進行的各次核試驗都是在周密的安全防護下進行的,沒有造成任何放射性傷害。1981年後,中國多年未進行大氣層核試驗。1986年3月21日,中國政府正式宣布今後不再進行大氣層核試驗。到1981年為止,中國在大氣層中共進行了23次核試驗,其中彈道導彈核武器空爆成功,標志著中國有了可用於實戰的核導彈,取得了核彈頭研製定型的完整經驗。飛機投擲氫彈空爆成功,是中國核武器發展的又一個飛躍。1996年7月30日,中國政府宣布從即日起,中國開始暫停核試驗。同年9月24日,中國等16個國家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首批簽署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生產製造一件核武器,需要高深的技術和較多的物質條件。其中至關重要的條件是擁有一定量的裂變材料。當前,由於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不少國家相繼掌握了核技術,從理論上講具備了製造核武器的能力。根據當前的技術,獲取用於核武器的裂變材料有兩條途徑,一是通過核反應堆獲取燃料並經處理後獲得,二是通過對貧化材料濃縮獲得。因此,國際社會把凡具備上述設施的國家都稱為有核能力的國家,截止到1998年,具有核動力反應堆或核研究反應堆的44個國家都被列入有核能力的國家。除了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中國5個國家以外(1998年5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後試爆了核試驗),這些國家還包括以色列、日本、南非、伊朗、巴西、朝鮮和澳大利亞等。
為了獲得核威攝力量,不少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進行核武器的研製工作,其中更直接地投入則是為了研製核武器而進行的各種類型的核試驗。對於非核國家或核武器技術不夠先進的國家來說,核試驗往往是檢驗其核武器成功與否的必要途徑。
核試驗通常分為原理性試驗、科學性試驗、改進和定型核試驗、庫存安全性和可靠性鑒定核試驗等。一些國家當前進行的核試驗基本上是地下進行的。地下核試驗是把設計的核裝置(或核彈頭)經過多種復雜的環境考驗後,放到一定深度的地下進行核爆炸,以驗證所試驗的核裝置(或核彈頭)是否滿足要求,驗證理論計算和工程設計是否正確,以改進設計和為生產提供科學依據等。截止到1998年5月底為止,全世界總共進行了2058次核試驗,其中美國進行了1032次,前蘇聯進行715次,法國進行了210次,英國進行了45次,中國45次,印度5次,巴基斯坦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