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以英國為例,談英國殖民帝國形成過程
英國殖民帝國形成過程:在英荷戰爭和七年戰爭中,打敗最強勁的對手荷蘭和法國,確立了海上霸權。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在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取得了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
(1)英國那麼多殖民地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在漫長的中世紀和近代初期,英國一直是歐洲的一個主要國家,曾經歷了多次的輝煌。但奇怪的是,英國的國運呈現出清晰的波浪型趨勢,它在每一次輝煌之後總會跌入衰落的低谷,淪為二流國家。在大陸國家竭力爭奪歐洲霸權(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的時候,英國正忙於內部的爭斗,幾乎被其他國家忽略不計,正如1640年威尼斯大使稱,「在世界各國的眼中,英國只不過是一個毫不起眼的民族,因而無足輕重」。
⑵ 英國為什麼那麼多殖民地
簡答的說是由於當時英國的航海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伊麗莎白打敗無敵艦隊之後,世界航海霸主的寶座就已經從西班牙讓位給了英國。而且歐洲的政策是「誰先發現、誰佔有」
從自身原因講源於政府強有力的支持,伊麗莎白就曾就作為股東參與海外劫掠。
從外部原因看,16、17世紀中,即葡萄牙、西班牙之後先後崛起了荷蘭、英國、法國等世界性的航海大國。但由於西班牙和葡萄牙早期建立的殖民地由於自己的政策原因,使得殖民地與母國間的矛盾比較尖銳,所以這給了英國可乘之機。荷蘭自稱汲取先前的教訓,放棄殖民地的佔有權,而只是壟斷貿易權,所以英國奪取荷蘭的殖民地就相對容易。法國由於重心放在了歐洲大陸,所以對外殖民地擴張並沒有向英國那樣積極。東方的中國雖然航海技術也很領先,但保守的政策以及政府的怠慢也給了英國稱霸世界的條件。
所以,英國擴張的殖民地遍布全球,並自稱「日不落帝國」!
⑶ 英國為什麼有那麼多殖民地呢
主要就是靠海上艦隊,通過征服海洋的力量貿易全世界,才打下那麼多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
⑷ 英國為什麼那麼多殖民地 請問.
簡答的說是由於當時英國的航海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伊麗莎白打敗無敵艦隊之後,世界航海霸主的寶座就已經從西班牙讓位給了英國.而且歐洲的政策是「誰先發現、誰佔有」從自身原因講源於政府強有力的支持,伊麗莎白就...
⑸ 英國為什麼要到處殖民有了殖民就能發財嗎
兄弟,你問這個問題那是因為你不明白殖民的這個原理。
你的意思是說殖民地也算是英國領土,英國是在賺自己的錢。
其實不是這樣的,殖民者是不把殖民地的人民當作自己的國民的,就像小鬼子佔領中國不把中國人當自己人對待一樣,實行三光政策。
殖民地的任務就是:為殖民者提供廉價的原材料,因為殖民地的政權在殖民者手裡,你必須虧本、甚至白送殖民者工業原料和各種資源,你不送人家拿槍突突你。這樣英國的工業品幾乎是在0成本的情況下生產出來的。
這就是刺刀下、亡國奴的生活,人家侵略這讓你幹啥你就要幹啥。英國開發殖民地就是為了榨取財富、控制海上要道、榨取廉價的工業原料還有掠奪廉價勞動力。因為英國不可能拿自己本國公民做奴隸,所以就用殖民地的人做奴隸。
傾銷商品只是為了將殖民地土著民眾,也即是被征服的民族手裡最後一點錢、最後一點隱藏的財富榨取出來。
呵呵,全是手寫的
⑹ 英國為什麼有那麼多殖民地
想當年(約17世紀)英國首先(不是第一個)進行資產階級革命
革命以後英國的階級矛盾和社會性質發生了改變
生產力得到提升
從而開始了英國的殖民掠奪活動
因為當時整個世界還處於封建統治的大背景下
所以英國得到的好處頗多
殖民地有的是打的,有的是搶的,有的是買的(低價,高價了乾脆就打)
現在殖民地不多了,當時香港不也是英國的殖民地嘛,這不,回歸了。
⑺ 什麼原因使英國使那麼多國家淪為殖民地
率先完成工業革命,這是科技基礎,新航路開辟,這是前提條件,對與財富的渴望是動力源泉,由於當時英國掌握了非常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航海技術,於是大批的英國商隊和軍隊前往世界各地,首先我們看一下他們去的地方,非洲和美洲都是停留在原始時代,如果反抗根本不是對手,更何況當時英國人並沒有一開始就使用武力,而是用廉價的工業品和他們換取黃金、鑽石,慢慢的蠶食,之後就進行殖民。
我舉個例子,鴉片戰爭時,英軍出動兩艘軍艦攻打鎮海,當時鎮海守軍多少我記得不是很清楚,總之至少有幾千人吧,而英軍僅憑兩艘軍艦就轟開了城門,城內守軍全軍潰逃,只剩下八百青州兵(這個很有名,和曹操的青州兵不一樣),英軍登陸,和他們展開激烈巷戰,最後全軍覆沒,而英軍僅僅只有十幾人受傷,連死的都沒有,可見實力差距,中國當時的冷兵器算是比較厲害的,連中國都輸了,更何況哪些處於原始社會的部落呢
⑻ 英國為什麼有那麼多殖民地
這不,回歸了,有的是買的(低價,當時香港不也是英國的殖民地嘛,高價了乾脆就打)
現在殖民地不多了,有的是搶的想當年(約17世紀)英國首先(不是第一個)進行資產階級革命
革命以後英國的階級矛盾和社會性質發生了改變
生產力得到提升
從而開始了英國的殖民掠奪活動
因為當時整個世界還處於封建統治的大背景下
所以英國得到的好處頗多
殖民地有的是打的
⑼ 英國為什麼能成為殖民地最多的國家
作為老牌帝國主義,英國和西班牙在世界上都曾有過大量殖民地。不過,他們的結局卻不太一樣。就英國而言,英國的殖民地最多時曾是其本土面積的110倍,殖民地人口數是本土人口的8倍。到一戰前夕,英國控制的勢力范圍達到全世界面積的1/4。二戰以後,這些殖民地紛紛獨立,目前,英國的「原殖民地」主要有三大類:王室領土、海外領地和英聯邦國家。雖然獨立者眾多,但留在英聯邦內的國家,許多都還赫赫有名。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是英國的三大孝子,養育了大量的英國後裔。是英國最成功的殖民地。這三個國家與英國相對最具有類似性,人口組成類似,(加拿大有大量法國後裔,以英國後裔為主。)文化類似,社會制度類似,等等還有其它的眾多類似。比如,都是沿海或島嶼國家,擁有便利的海運。英國,面積24 .42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5850萬。人口密度為240人每平方公里。 2004年人均GDP 28350美圓,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9。加拿大,面積997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2973萬。人口密度為3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 23930美圓。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18。澳大利亞,面積768 .2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1810萬。人口密度為2 .3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 21650美圓。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19。紐西蘭,面積27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364萬。人口密度為13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 15870美圓。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25。可以說,英國殖民地相當成功——即使它放棄殖民地也是因為投入和產出的利益計算而主動採取的措施,而不是逼迫放棄。
再看看西班牙。西班牙的殖民地主要是美洲殖民地(西屬美洲),指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西班牙在美洲擁有的殖民地的統稱。從1492年哥倫布登陸美洲開始的三個世紀里,西班牙在美洲大陸和加勒比海地區就不斷地進行著征服和殖民,先後佔領了大部分加勒比海島嶼(西印度群島)、墨西哥、南美大部、中美洲地區、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達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內陸。在19世紀初期,西屬美洲陸續爆發了獨立運動,西班牙因此丟失了在美洲大陸的殖民地。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戰爭中的失利,更使其丟失了加勒比海上的古巴和波多黎各等地,並最終結束了在美洲的殖民統治。那些由原西班牙殖民地轉化而成的新國家基本上都繼承了西班牙的語言和宗教,並成為了現在拉丁美洲的一部分(拉美還包括有巴西等原葡屬地區)。可以說,英國和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一個大獲全勝,一個潰不成軍,那麼,都是殖民統治,為什麼會有這天懸地隔的差距呢?這原因首先當然是英國採取「間接統治」的方式,設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與經濟上達到自立。在非洲和印度,英國仍保留了許多原有的土邦國(如印度的海得拉巴國、克什米爾國,非洲的布干達王國、巴蘇陀王國、桑給巴爾蘇丹國,中東及東南亞的一些酋長國和蘇丹國)。在被劃為英皇直轄殖民地的地區,也保留了原有的部落、鄉村等行政機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英國征服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之後,保留了兩國原來實行的種族隔離制度,以作為對兩國原來的布爾人統治集團的讓步),並任用當地人為次級地方官員。當地的語言和文化也得以保留和傳授。與西班牙的統治方式相比,英國的統治方法無疑更加有利於長久保持對殖民地的控制,並使其在獨立之後仍願意與英國保持政治和經濟上的聯系。而西班採取的則是直接統治的方式,盡力將殖民地在政治和經濟上與宗主國結為一體,大力灌輸宗主國的文化與生活方式,以便同化盡可能多的非洲人,或者至少也要使被統治民族對統治民族緊密產生密切的認同感。當地的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幾乎得不到保存,當地語言在教育系統中很少應用。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殖民地國家的受教育階層(通常是當地的上等富有階層)感到自己的命運與宗主國休戚相關,並擯棄土著生活方式。這種做法導致殖民地人民出現分化,獨立後往往不能保持政治上的穩定。
當然,二者殖民地所以有這樣的不同結果,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英國對殖民地的經濟政策是決策的自主性和交易的自願性的完全市場經濟政策;而西班牙對其統治的殖民地則是採取政府指導下的所謂重商主義經濟政策——換言之:英國殖民政策是完全市場經濟,而西班牙則是有計劃的市場經濟。後者與前者的不同在於:一是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強力干預和全面控制,二是把盡量多地積累貨幣財富作為國家目標。
我們可以看到:英國對殖民地的經濟是放手讓商人去操作,政府極少插手,經營方式也是公司制——譬如東印度公司。這里的決定性因素,是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早在1215年的《大憲章》中,英國已經開始對國王的征稅權作出限制。1688年「光榮革命」以後,國王的壟斷特權被國會立法所終止,作為市場經濟基礎的私有產權制度得以確立,英國政府逐漸減弱了對經濟的控制和干預。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1776年出版《國富論》,可以說是對重商主義最後的致命一擊。《國富論》弘揚「看不見的手」(即市場)在資源有效配置中的作用,同時指出: 「一個國家的經濟只有在最自由和寬松的狀態下才能得到最好的發展,一切國家干預都有可能對經濟造成破壞。」 由斯密《國富論》開創的古典經濟學理論正是改變了整個世界的18世紀產業革命的先聲。因此,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的叔父、老阿諾德·湯因比在1884年出版的《產業革命》一書中就已指出,產業革命的實質,既不是發生在煤炭、鋼鐵、紡織工業中引人注目的變革,也不是蒸氣機的發展,而是「用競爭取代了先前主宰著財富的生產和分配的中世紀規則」。
反觀西班牙,16世紀初,它憑借從事航海活動的先發優勢和擁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和海軍,一度成為海上霸主和歐洲最大的殖民國家,並且在查理第五的統治下建立了橫跨歐洲大陸的哈布斯堡王朝。但是重商主義政策並沒有給西班牙帶來持久的經濟繁榮和海上霸權。這是因為:第一,雖然西班牙政府在殖民活動中攫取了大量財富(據歷史記載,1503~1660年間西班牙從美洲殖民地取得的財富多達白銀18600噸和黃金200噸)。然而這些財富並沒有被投入生產活動,相反,為了維持歐洲最龐大的軍事力量,財政卻經常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從1575年到1647年,西班牙皇室六次宣布破產(諾斯和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第二,大量貴金屬的流入一方面造成了物價飛漲,民生凋敝,另一方面助長了窮奢極欲的社會風氣和好逸惡勞的懶惰習氣,而農業生產一直停滯不前,製造業也沒有能夠發展起來。第三,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廣泛干預,造成了普遍的尋租條件。由於「看得見的腳踩住了看不見的手」,「重商主義時代乃是一種腐敗的尋租社會」(布坎南等編:《關於尋租社會的理論》)。這樣,西班牙經濟在16世紀後期「馬爾薩斯災禍」再次襲來和經濟衰退重現時一蹶不振。1588年「無敵艦隊」大敗於英國海軍,更標志著西班牙海上霸權的喪失。1596年菲利普二世去世以後,西班牙淪落為二流國家。它重新走上發展的道路,已是1975年獨裁者弗朗哥去世以後的事情。14~18世紀的法國歷史,也向我們講述了相同的故事。
英國和西班牙殖民地不同結果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那就是:一些所謂「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以及它們所實行的「出口導向」政策,是無法長久的,這種體制和政策安排在發展初期是有效的,但是到了更高的發展階段上,就必須及時進行制度改革和政策調整,減少政府幹預,實行進一步市場化,否則會引來種種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