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當年的日不落帝國英國,為什麼近些年在逐漸的走下坡路
首先英國的人口本來就不多。所以英國是缺少勞動力的。雖然說英國在17世紀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國家,殖民也是覆蓋的非常廣,但之後因為英國的一些管理和不肯創新,導致了最後英國慢慢的越來越差。
所以說現在英國的領導人需要想一個辦法來領導英國。重新在國際的舞台上綻放出絢麗的色彩。
⑵ 英國在二戰過後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英國在二戰過後衰落的原因:
1. 二戰結束後,英國沿襲二戰時的計劃體系。官僚系統過於龐大,資源集中於中央,工會勢力強大,所以經濟失去活性。
2. 經濟的快速衰落,讓英國國內政治也極不穩定。在撒切爾夫人之前,首相頻繁下台,導致政策缺乏連續性。
3. 撒切爾夫人的私有化改革雖然激活了經濟,但公共服務部門如醫療和教育體系更趨於集中,消耗大量的資源。
4. 英國金融業發達,金融巨頭的話語權也很大。為了保護金融業利益,英鎊不斷走高,導致國內製造業轉移。
5. 二戰後,英國參與了數次沖突,比如馬島海戰和伊拉克戰爭。這帶來經濟上的包袱。
1939年9月1日,德軍進攻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英法對德宣戰後,卻並未在西線對德軍發動大規模進攻,採取了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靜坐戰爭」,擁兵百萬卻按兵不動,聽任德軍放手進攻波蘭,導致華沙於9月底淪陷。這實際上是英法在已經對德宣戰之後仍在繼續延續綏靖政策,希望德國在佔領波蘭後繼續向東,進攻蘇聯。沒想到1940年6月,德國在佔領波蘭後卻立即轉頭進攻法國,6月22日法國淪陷,這也宣告了綏靖政策徹底破產。
綏靖政策沒能讓英國避免戰爭,從1939年9月1日戰爭爆發開始,英國就面對了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更為險惡的形勢。除了派往歐洲大陸的遠征軍一路敗退,在敦刻爾克丟棄了全部重裝備後狼狽地撤回了英倫三島以外,海上的局面更加嚴峻,英國是個島國,海上運輸線可以說是關繫到生死存亡的生命線,德國海軍的潛艇從英國宣戰的第一天起就對英國的海上交通線開始了襲擊——9月3日「雅典娜」號客輪被擊沉,從此以後被稱為大西洋海戰的海上破交和保交作戰就全面展開,並一直持續了整個戰爭。
⑶ 大英帝國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大英帝國因何衰落:
一、經濟危機
從1825年到1900年,英國差不多每過十年就要進行一次經濟危機。作為工業革命母國,雖有龐大的殖民地,但不能緩解經濟危機造成的大量失業問題,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受到質疑。
這產生的三種後果:
1、工業折舊率高,經濟包袱重,再加上自身資源的匱乏,經濟恢復速度慢。
2、資本的逐利性將註定資本家更願意將國內的資本轉向更為廉價的殖民地而不是致力於本國經濟的發展。
3、經濟復甦的主要辦法是對商品傾銷地的爭奪,尤其是亞洲和北美市場。
二、德國強勢崛起
1、一方面經濟的發展已然由自由競爭時代發展到壟斷競爭時代,其兇猛的競爭者是大陸霸者,法蘭西,主要的競爭地由原來的亞洲轉變成北美。另一方面,德意志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在1871年完成統一,開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並法蘭西展開大陸霸權的爭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2、德國工業用了差不過40年的世間就走完了英國百年的道路。19世紀90年代,德國魯爾區已成為歐洲最大的重工業區。此外,德國教育的全面興起。20世紀初柏林已經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的學術中心。1914年,德國已經成為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強國。
3、需要注意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爆發崛起的不僅僅有德國,還有後來影響世界格局的俄國。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
經濟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以國家的形式展開競爭,由此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也隱含著德國對英國王權的挑戰。從參戰雙方看,一方為英國、法國、俄國、美國,另一方:德意志、奧匈、奧斯曼、保加利亞。
產生後果:
1、英國自身實力的衰退,尤其是對海外殖民地控制的弱化,失去了市場和原料產地。
2、一方面,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牽制德國發展的威脅被解除。另一方面,奧匈帝國的解體和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強化了德國在東歐、北非事務上的國際話語權。
3、美國的迅速崛起,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都對英國的舊王權發起挑戰。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
如果把美國當做英國世界王權的繼任者,二戰依然是德國對世界第一王者的挑戰。看參戰方:德國、義大利、日本、保加利亞、匈牙利(奧匈),另一方:美國、英國、法國、蘇聯(俄國)。對比一戰參戰國,雙方陣營沒有多大區別。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39年二戰全面爆發,只過了20年。而1900年至1920年,英國的經濟是停滯的,本以為一戰戰後經濟能夠迅速恢復,可1929年至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讓這一切化為泡影。而這次危機帶來的後果不僅僅於此:
1、國家干預經濟主義的興起。大蕭條給資本主義國家造成前所未有的災難,不得不說和一戰的損耗有極其重要的關聯,尤其是身處戰爭漩渦中心的英國和法國。
2、蘇聯在完成兩個五年計劃,完成了經濟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成績。經濟快速發展。
3、德國法西斯的上台也採取了經濟干預政策,經濟迅速恢復。一戰後的國際格局也促發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強勢報復性反彈。
⑷ 為什麼二戰中的英國這么弱
現在仔細想來,二戰時期的英國似乎沒有打過什麼像樣的仗。不列顛空戰中算是抗住了德國人,然而在北非被隆美爾一頓狠揍,後期在美國的強力支持下才打贏了阿拉曼戰役;在東南亞動不動就是投降,甚至慘到中國都要幫他派遣遠征軍;歐戰就更不行了,蒙哥馬利搞了個“市場花園”,然後被德國人揍得滿頭包。而一戰前的英國可是赫赫有名的“日不落帝國”,同時一戰結束後它瓜分的戰利品也是最多,德國的殖民地有百分之六七十都歸了英國人了,它怎麼就變成了二戰中的弱雞了呢?
與此同時,英國政府也並沒有聽取傳統工業之外的聲音,他們對於新興工業重視不足。甚至於為了保護傳統工業,英國政府不惜動用貿易保護來挽救那些生產效率低下的傳統工業,使得新興工業沒有機會成為經濟恢復的引擎。當英國人還在想方設法保護那些沒有競爭力的企業時,一場波及全世界的“經濟大蕭條”又給了英國人一記重拳。700萬英國人因此而失業,為了保護國內就業,英國又執行了更為嚴苛的貿易保護。
這惡性循環就這樣被建立了,為了保護就業,不能淘汰傳統的低競爭力企業;又因為傳統的低競爭力企業太多,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又引發了更強烈的貿易保護;這所謂的經濟恢復政策,也就更難執行了。
⑸ 英國為什麼走向了衰落
二戰時候英國本土被轟炸太厲害,而且戰後很多殖民地趁機獨立,導致不能吸血。而美國本土沒有經歷戰火,大發戰爭財。
⑹ 英國是怎樣衰落到今天的地步的
英國的衰落,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二戰大概是最重要,但是又最無奈的原因了。有很多人甚至認為,二戰的最大戰敗國既不是發動戰爭的德國,也不是淪為非正常國家的日本,而是作為戰勝國的英國。正是因為二戰對英國軍事工業和本土經濟的毀滅性打擊,才讓英國在二戰結束之後,沒有辦法繼續維持大英帝國的體面。
在軍力和經濟實力上已經得不到殖民地信任的英國,才終於墮落成了一個現在的二流國家。
⑺ 英國為什麼漸漸衰弱了
英國衰落的經濟因素
英國衰落的具體表現首先是一種經濟現象,主要是隨著「世界工廠」地位的喪失後隨之產生的一系列消極因素,原來的優勢開始轉化為一些沉重的包袱,包括陳舊的生產部門,墨守陳規的技術,落後的經營管理方式等等。陳舊的生產部門是指在英國經濟中長期佔主導地位的主要是傳統的工業部門,新的生產部門發展遲緩。英國企業界的基本態度長時期是保守的,它不願採取國外的先進技術,也不重視技術教育,以至於在技術上缺乏創新,因循守舊。落後的經營管理方式是指英國經濟中長期保持了資本主義初期的那種傳統的經營管理,無論是企業經營規模和組織還是企業的管理工作都大大落後於美國和德國。這一切不僅削弱了英國工業的國際競爭力,而且加速了英國的資本外流。資本過早地湧向國外,又反過來影響英國經濟的增長率,使得英國工業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進一步削弱。
同時在經濟生活中至關重要的精英階層的隊伍在英國也不穩定。由於英國工商界的經濟待遇較差,令人遺憾地造成了大量工程及管理人才外流。
社會結構的因素
英國成為第一個工業化國家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它獨特的社會結構。即它不是像當時歐洲的大部分國家那樣,只有社會上層和社會下層的兩層式的社會結構,而是有一個強大的中間階層。正是這一獨特的社會結構,使得當時的英國具有了其它歐洲國家所不具有的活力,由於中產階級有條件積極地從事工商活動,從而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進程。而到了維多利亞時代,從形式上看,已是中產階級大獲全勝的時期,土地貴族的政治和經濟優勢都在喪失。但這一趨勢並不意味著貴族統治階級已經消亡,已經被趕出歷史舞台了。19世紀上半葉圍繞著濟貧法的一系列政治斗爭,最終使貴族重塑自己社會主人的形象,而發了財的資產階級不得不對自己的暴發戶的形象進行修飾,並在不知不覺中向貴族階層的價值觀念靠攏。
這方面顯示出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徵,就是中產階級對購買地產的熱情。購買地產不是為了進行新的農業投資,為了發展農業,而純粹是為了享受擁有土地的樂趣。換句話說,原來富有進取精神的資產階級現在已經在向土地貴族的精神世界靠攏,他們已在逐漸地放棄了他們的前輩得以成功的那些精神因素,而接受了一個與競爭性的工業精神毫不相關的新概念紳士。而這一概念本質上是舊貴族價值觀念在新形勢下的復活。正如羅素所說,「紳士是貴族為了使中產階級遵守秩序而發明的一個概念。」此外,英國貴族的結構相對鬆散,具有某種流動性,這種獨特結構也使得它比歐洲的其他貴族更易於吸收新的精英進入自己的隊伍。據龐弗里的統計,從1837至1911年間,新上升到英國貴族階層的人中,其他非貴族出身的人越來越多,從1837年左右的10%上升到1911年的43%。不僅如此,英國的實業家還開始和貴族「融合」,由此而產生的一些英國壟斷集團的特點是貴族在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個世紀以前實業家就開始與貴族在經濟上聯系在一起,以後則是在社會文化方面進一步接近與結合,迄今英國還保留了讓有爵位的人點綴大公司董事會的習慣。1978至1979年間,在英國最大的50家工業公司和24家存款與貿易銀行的主席人選中,有31位爵士和11位勛爵。當英國的企業家們開始效仿貴族的生活方式時,公司的活力也就喪失了。
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因素
英國十分重視紳士文化與生活方式。紳士的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把追求一種田園式的生活放在首位,當中產階級把紳士作為自己的形象來效仿時,他就把自己賴以成功的工業精神喪失了。正如韓德森爵士所說:「英國的生活方式,即專心致志於追求悠閑的生活而非工作。」英國能在一個世紀的時間里保持著自己的優勢不被侵犯,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於英國人的創新精神。這種不斷的進取和創新精神,就是所謂的工業精神。到十九世紀中葉,斯邁爾斯等人曾認為工業和農業革命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但在英國近現代的文學作品中,典型的英國式的理想是對一種田園牧歌生活方式的嚮往,而工業化卻是與「黑暗的魔鬼般的工廠」聯系在一起的。很多工業家把工商業活動只看作一種業余的事,常常有一些十分成功的企業家完全離開了工商業界,另外一些企業家盡管還在從事工商業活動,卻只把它看作一種社會責任,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一種經濟上的機遇。這樣一種心態最突出地反映在英國的家庭公司的發展上,英國在歷史上最早產生了各種以家族為基礎的公司,但卻遲遲不能形成非個人性質的更大的壟斷公司。因為這些成功的企業家,他們已為自己的家庭掙來了一個舒適的環境,自己也具有了一個令人羨慕的社會地位,現在他所需要的是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周末的休假,去參加各種紳士的娛樂活動,沒有必要再糾纏於「俗務」之中了。所以,他們更樂意用一種「休閑」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社會角色。
政府的作用
由於歷史的因素,英國長期奉行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這種政策在英國是世界上唯一的工業強國時對英國的發展是有利的,因為它有利於英國向其他國家傾銷自己的產品。它是一個不大的島國,人口在1890年時也不過3740萬,迅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使得它的人口中的78%成為了城市人口,從而超過了它的競爭對手在工業方面的從業人口,所以世界的主要大國如美、德、法和俄羅斯這些主要的對手還未來得及向它挑戰。然而,就在1870年這個英國歷史上公認的頂峰時期,美德等其它工業國開始趕上來了。它們的商品不僅鞏固了本國的市場,而且進入了英國原來的勢力范圍。1870年德國的保護關稅政策,1890年法國和美國的同樣政策,都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英國的出口貿易。由於其他的各種制約因素,英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無法放棄自由貿易原則。其中固然有政府決策的責任,也與英國的各個行業有關,如棉紡業在原材料和成品兩方面都依賴國外市場,英國城市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的糧食,如實行保護關稅則勢必使英國國內市場的糧食價格上升。這些因素都使得英國政府難以採取斷然的措施。然而,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英國人古老的觀念,即認為政府的干預是一件只有利於少數人的行為,是一種為既得利益集團服務的事。在這樣的習慣制約下,英國政府長期未能採取一些有效的有利於發展的政策。比如對技術教育的忽視,使得英國在19世紀後期不能如德國和法國那樣提供足夠的技術工人。對一些重要的科研領域,政府也未能採取積極的扶持政策,而是任其自生自滅。甚至在20世紀的90年代,英國的職業培訓在22個發達國家中也是倒數第二。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英國政府內居然沒有一個主管工業的大臣。在經濟上英國政府未能有效地幫助自己的工業發展,但在對外政策上英國政府卻在有意無意地加重自己的經濟負擔。盡管英國的國力已經下降,並且一再發表從世界各地撤軍的聲明,但迄今仍然沒有主動撤出任何一個殖民地。就這方面而言,英國政治家們沒有正確估計自己國家的實力,在國際事務中沒有給自己正確定位,從而加重了英國的經濟壓力,並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英國的衰落。
既得利益集團的種種作用
英國是一個「自由發展」的工業國,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若干利益集團。
然而,這些利益集團往往把自己的小集團的利益放在首位,並且為了謀取自己小集團的利益而不擇手段。特殊的利益集團關注的主要是分配領域,至於如何才能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效能,則不是單個利益集團需要考慮的事。這一點,在英國的勞工運動和勞工組織上表現得特別明顯。勞工運動的斗爭目標主要是集中於分配領域。由於英國是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它在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工會結構與勞資關系也具有一些特別的地方:無論法國還是德國,都沒有按行業劃分的工會。一個人能否取得會員資格,取決於其工業部門,而非其所乾的行業。這樣,一個工業部門中某一行業,為了謀取本身利益而損害其他行業或整個企業利益的情況,便無發生的可能。法德兩國工會的數目比英國少得多,參加工會的人數占職工總人數的比例,也比英國小得多。換言之,英國獨特的工會結構增加了勞資雙方達成妥協的難度。此外,工會和類似的組織降低了社會吸收新技術來重新分配資源以便對變化了的環境作出反應的能力,從而降低了經濟增長率。
這些類似利益集團發展到最後,往往產生一種本能的排外心理。比如外科醫生,如果人數過多,那麼醫生的工資水平就會下降。所以,世界上的各種醫生協會總是本能地限制其成員的增加。
利益集團的形成在每一個社會都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清除這些既得利益集團在發展中的負面影響,是每一個社會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迄今為止尚無良策可以有效解決的問題。相對而言,在一個社會發展階段上歷史越久的國家,它要清除這些利益集團就越困難,在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就越大。英國是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它在這方面所背的包袱自然也就最沉重。
1、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保留了君主立憲制,是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性造成的),由日不落帝國到世界工廠到衰落
2、世界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潮流中,英國的資本大量輸出到殖民地,導致國內的技術和設備得不到更新(是由於資本家在殖民地獲得利益更加容易)
3、第二次科技(工業)革命中英國的資本外流
4、一戰和二戰英國損失慘重
⑻ 大英帝國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大英帝國衰落原因:
一、經濟危機
從1825年到1900年,英國差不多每過十年就要進行一次經濟危機。作為工業革命母國,雖有龐大的殖民地,但不能緩解經濟危機造成的大量失業問題,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受到質疑。
這產生的三種後果:
1、工業折舊率高,經濟包袱重,再加上自身資源的匱乏,經濟恢復速度慢。
2、資本的逐利性將註定資本家更願意將國內的資本轉向更為廉價的殖民地而不是致力於本國經濟的發展。
3、經濟復甦的主要辦法是對商品傾銷地的爭奪,尤其是亞洲和北美市場。
二、德國強勢崛起
1、一方面經濟的發展已然由自由競爭時代發展到壟斷競爭時代,其兇猛的競爭者是大陸霸者,法蘭西,主要的競爭地由原來的亞洲轉變成北美。另一方面,德意志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在1871年完成統一,開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並法蘭西展開大陸霸權的爭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2、德國工業用了差不過40年的世間就走完了英國百年的道路。19世紀90年代,德國魯爾區已成為歐洲最大的重工業區。此外,德國教育的全面興起。20世紀初柏林已經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的學術中心。1914年,德國已經成為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強國。
3、需要注意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爆發崛起的不僅僅有德國,還有後來影響世界格局的俄國。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
經濟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以國家的形式展開競爭,由此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也隱含著德國對英國王權的挑戰。從參戰雙方看,一方為英國、法國、俄國、美國,另一方:德意志、奧匈、奧斯曼、保加利亞。
產生後果:
1、英國自身實力的衰退,尤其是對海外殖民地控制的弱化,失去了市場和原料產地。
2、一方面,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牽制德國發展的威脅被解除。另一方面,奧匈帝國的解體和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強化了德國在東歐、北非事務上的國際話語權。
3、美國的迅速崛起,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都對英國的舊王權發起挑戰。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
如果把美國當做英國世界王權的繼任者,二戰依然是德國對世界第一王者的挑戰。看參戰方:德國、義大利、日本、保加利亞、匈牙利(奧匈),另一方:美國、英國、法國、蘇聯(俄國)。對比一戰參戰國,雙方陣營沒有多大區別。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39年二戰全面爆發,只過了20年。而1900年至1920年,英國的經濟是停滯的,本以為一戰戰後經濟能夠迅速恢復,可1929年至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讓這一切化為泡影。而這次危機帶來的後果不僅僅於此:
1、國家干預經濟主義的興起。大蕭條給資本主義國家造成前所未有的災難,不得不說和一戰的損耗有極其重要的關聯,尤其是身處戰爭漩渦中心的英國和法國。
2、蘇聯在完成兩個五年計劃,完成了經濟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成績。經濟快速發展。
3、德國法西斯的上台也採取了經濟干預政策,經濟迅速恢復。一戰後的國際格局也促發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強勢報復性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