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法為什麼推行綏靖政策
一、對英法綏靖政策的理解
1 綏靖政策含義:綏靖政策(policy of appeasement),也稱姑息政策。一種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以犧牲別國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
2 出現原因:A、英法受經濟危機打擊嚴重
B、英軍重整軍備不力,政府軟弱怕戰,推行綏靖外交政策
C、法國政局不穩、內部斗爭激烈
D、英法抱僥幸心理,企圖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來保全自身,並企圖禍水東 引,
十月革命後,國際關系中開始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對立 和斗爭。英法等西方國家為阻止蘇聯的影響,把德國當作反布爾什維主義 的屏障。當德國建立法西斯政權,進而撕毀《凡爾賽和約》對外擴張時, 英法竭力把這股禍水引向東方。
E、綏靖政策的推行,同當時西方普遍流行的社會思潮也有很大關 系。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景象給歐美各國留下慘痛的記憶, 因此,戰後和平主義思想、厭戰畏戰情緒相當盛行
3表現:A、縱容義大利侵入衣索比亞
B、對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採取「不幹涉」政策
C、慕尼黑協定的簽署將綏靖政策推向頂峰
D、二戰全面爆發以後,英法對德採取宣而不戰的「奇怪戰爭」表明並未完全放棄 綏靖政策
4後果: 最大後果:加速了二戰的全面爆發,可謂二戰爆發的催化劑。
直接後果:
(1)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被出賣,從而助長法西斯侵略氣焰
(2)嚴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給世界帶來更大災難
(3)西方大國的「自保政策」最終也損害了自身利益,以至於自食其果
(4)使中歐國家對英法缺乏信任,有的投入了法西斯的懷抱
(5)提高了希特勒的聲望
(6)加劇了蘇聯對英法的不信任,使其轉向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使希特勒有恃無恐,加速了二戰的爆發
5反思 :a經濟是一個國家的生命,經濟決定政治;衰敗的經濟無疑是英國推行綏靖政策的 歷史動因之一。
b反戰求和」的社會思潮正是英法統治階級推行綏靖主義的溫床,更是英國推行綏 靖政策的幌子!歷史證明,「綏靖政策」不僅沒有避免二戰的爆發,反而助長了法 西斯侵略氣焰,使英法乃至世界人民深受災難。時至今日,「綏靖政策」對當今國 際政治外交尤其是我國仍有深刻啟示 「避戰」未必能換來「和平」。不思戰,不備 戰,只能醉身於戰爭的溫床。
Ⅱ 二戰前為什麼英法會奉行綏靖政策
首先,英法在其實力日益衰退的情況下,為維護霸權地位所採取的策略。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受嚴重損失,戰後經濟恢復非常緩慢。二三十年代,英國歷屆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決經濟問題上,把重整軍備看作是恢復經濟的障礙,企圖以沒有實力為後盾的外交政策,達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國由於和德國毗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度保持軍備和對德國實行強硬政策。但法國的經濟一直處於衰退之中。相對穩定時期發展有限,30年代的經濟危機持續時間又特別長,經濟形勢十分嚴峻。同時法國的政局也不穩定,內閣更替頻繁,使得對外政策難以保持堅定性和連續性。總之,英法的頹勢是其推行綏靖政策的物質基礎。 其次,綏靖政策的推行是和當時兩種社會制度共存這一時代背景有密切關系的。十月革命後,國際關系中開始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對立和斗爭。英法等西方國家為阻止蘇聯的影響,把德國當作反布爾什維主義的屏障。當德國建立法西斯政權,進而撕毀凡爾賽和約對外擴張時,英法竭力把這股禍水引向東方。 第三,綏靖政策的推行,同當時西方普遍流行的社會思潮也有很大關系。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景象給歐美各國留下慘痛的記憶,因此,戰後和平主義思想、厭戰畏戰情緒相當盛行,在法國尤其嚴重。英法等國的統治者既受和平主義思潮的影響和制約,又是這一思潮的推行者,綏靖政策只是他們推行這一思潮的產物。 在英、法、美的綏靖政策縱容下,德、意、日三國加緊了對外侵略擴張,這就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迅速增長起來。 (1)1931年日本挑起九一八事變. (2)1935年3月,德國撕毀凡爾賽條約,公然擴軍備戰。 (3)《慕尼黑協定》是綏靖政策的頂峰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慕尼黑舉行會議,簽署《慕尼黑協定》,把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然後把此協定強加給捷克斯洛伐克,史稱"慕尼黑陰謀"。慕尼黑協定是綏靖政策的頂峰。 英法綏靖主義者作了法西斯的幫凶,把世界推向戰爭的邊緣。 因此,我們認為英法推行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國家對外侵略和擴張的野心。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英法迫對德宣戰,綏靖政策走向失敗.
Ⅲ 二戰前期,英法為什麼要採取綏靖政策呢
希特勒一上台就表現出了極大的野心:悍然撕碎《凡爾賽條約》,整裝待發,瘋狂擴充兵力,先後吞並奧地利, 捷克斯洛伐克等國。此外,希特勒和納粹德國的野心幾乎是光明的。甚至在希特勒掌權之前,他就在自傳《我的奮斗》中寫道,要光明正大地統治歐洲。
然而,以英國和法國,為首的歐洲,舊勢力對希特勒的侵略充耳不聞,面對希特勒的侵略,他們一步步屈服。他以歐洲這個小國為代價,一步步縱容德國的侵略。為什麼二戰初期英, 法等國頻繁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
法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主要陸軍,情況更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雖然成為戰勝國,但卻損失了2000多億法朗,不到一半的法國成為廢墟。一向以高利貸聞名的法國,負債累累。與此同時,像英國,一樣,法國欠美國高達40億美元的債務。
Ⅳ 在二戰期之前,為什麼英國要對納粹實行綏靖政策
最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苦難使英法兩國人民憎恨所有的戰爭。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士兵正是當時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對戰爭的強烈抵抗也迫使英法領導人妥協。公眾對這場戰爭非常厭倦,這意味著和平主義佔了上風。另一個是,兩國的統治者希望,只要他們掌權時不打仗,他們自然會為了選票而迎合人民的想法
最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苦難使英法兩國人民憎恨所有的戰爭。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士兵正是當時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對戰爭的強烈抵抗也迫使英法領導人妥協。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傷亡慘重和經濟疲軟,英法不想與德國發生直接沖突。此外,由於與蘇聯的天然差距,他們沒有建立集體安全體系。只剩下綏靖政策了。順便提一下,波蘭也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人。當德國入侵蘇台德地區時,波蘭佔領了捷克共和國的捷克地區。
Ⅳ 什麼叫綏靖政策,英法對希特勒的侵略為什麼採取綏靖
綏靖政策是一種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以犧牲別國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英法可能考慮到戰爭對於他們來說代價非常大,最真正的原因應該是把戰爭引向東方蘇聯。
Ⅵ 二戰前夕西方國家推行對德綏靖政策的深層原因
自我麻痹,姑息養奸,利用德國互相牽制。誰也不是想當出頭的。一戰後各國經濟需要復甦,不敢隨便開戰。英國是老牌殖民主義國家,擁有全世界殖民地的絕大部分,是最大的國際既得利益者。然而,經過一戰和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沖擊,實力日趨衰退,外強中干,所以,英國總是希望保持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對法西斯侵略者實施綏靖政策,以求不打破一戰後的既成國際形勢,達到繼續保住其既得利益和霸權的地位。
英國是最大的殖民帝國,從殖民地掠奪了巨額財富,國內有龐大的食利者階層,和平主義思潮相當普遍。這一方面由於一戰造成了巨大傷亡,另一方面也由於英國民眾的物質享受比其他國家充裕得多,他們害怕戰爭帶來災難,毀壞其幸福生活。他們認為對法西斯國家採取強硬態度,很可能導致同它們發生戰爭。這種和平主義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政府的政策。
英國政府在30年代仍堅持保守的財政政策,不敢應用赤字財政來刺激經濟,因而導致軍費嚴重不足。在和平主義思潮影響下,民眾反對通過增加個人稅收來籌措軍費。軍事實力的不足,推動英國政府主要依賴外交上的綏靖政策來平息各種事件。
綏靖政策的實施也與英國傳統的「大陸均勢」政策指導下的「扶德抑法」政策有關。所以,英國對法國外長巴都的對德強硬政策反應冷淡,在世界裁軍大會上,同意德國擴軍,卻要求法國裁軍,企圖以此維護其歐洲霸權地位。自我麻痹,姑息養奸,利用德國互相牽制。誰也不是想當出頭的。一戰後各國經濟需要復甦,不敢隨便開戰。
Ⅶ 綏靖政策的原因 綏靖政策與二戰有什麼關系
綏靖政策原因一:英法等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損失慘重,經濟發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經濟呈現出蕭條的景象,在經濟蕭條的影響之下,英法等國家不得不將發展經濟作為自己的首要的目標,一切其他的目標都要服從國內經濟發展這樣一個大的主題,不能幹擾這一主題,於是在面對著德意日的侵略擴張採取了綏靖政策。綏靖政策原因二:英法等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掀起了反戰高潮,人民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自己生活的影響,反對任何形式的戰爭,所以英法政府不得不調整自己的外交政策,不想在短時間內出現任何的戰爭,所以才會使得英法等國家的政府積極的推行綏靖政策。綏靖政策原因三: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通過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開始增長,英國為了保證自己的霸權地位,抑製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發展,於是積極的扶植德國,實行親德反法的政策,同時英法兩國希望將德國這股禍水引到蘇聯那裡,希望藉助德國消滅剛剛成立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之下英國積極的推行綏靖政策。總而言之,英法美的綏靖政策是從自身的利益需求出發而推行的,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別的國家的利益。
Ⅷ 為什麼二戰中英法會施行綏靖政策
英國和法國的當權者積極推行綏靖政策。英、法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取得了勝利,得到很大的利益,但元氣大傷,在經歷1929—1930年的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之後,它們的力量逐漸衰落。德國和義大利日益法西斯化,尤其是德國在希特勒上台之後,經濟和軍事力量不斷增長,對英、法的霸主地位提出了嚴重的挑戰。東方的日本法西斯,侵佔了中國東北,又逐步向華北進逼,並於1937年7月7日發動了對中國的全面進攻,威脅到英國在遠東的利益。面對著德、意、日,尤其是納粹德國的進逼,英、法欲戰無力,但又不甘心拱手交出世界和歐洲霸權。在這種形勢下,英、法政府在外交政策上面臨著一次重大的抉擇。英國統治階級內部對於如何應付軸心國的挑戰一直存在兩種意見的斗爭:以英國下議院議員丘吉爾為首的強硬派,主張對德國採取強硬政策,用聯合起來的軍事力量來制約和對抗德國在歐洲的擴張。他主張不僅要聯合法國、美國,而且要聯合蘇聯,以便藉助蘇聯的力量共同抗擊納粹德國。可是,在1937年5月28日繼鮑爾溫任英國首相的張伯倫,卻是綏靖派的代表,張伯倫不顧反對派的反對,積極地推行綏靖政策,企圖在不損害大英帝國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以犧性弱國、小國、別國的利益作為誘餌,將納粹德國這股「禍水」引向東方,想讓希特勒到東方去開辟德意志的「新疆界」,在德蘇沖突中謀求漁翁之利。
Ⅸ 二戰初期英法為什麼要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
原因很多啊,首先,德國有發動戰爭的必要性,因為一戰後欠下了高額戰爭賠款,工業還受到限制,不打第二仗,永無翻身日,但是別的國家沒有這種需求,而且通過一戰沒有得到任何好處,他們懼怕打第二仗,因此放任德國入侵鄰國,對德國軍事發展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是根本原因,其次是全球經濟危機,政府這時候都忙著處理本國經濟情況,社會維穩,沒有精力過問別人,多說一句,德國的戰爭經濟來源於華爾街和對當時世界最有錢團體的無人道壓榨,單純認為德國壓迫猶太是種族歧視就太天真了,那是借口,為的是錢,種族多了去了,怎麼不歧視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