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王室作為一個大家族,肯定會有很多規矩,他們有哪些繁瑣的用餐禮節呢
英國皇室用餐禮儀
坐姿
背部永遠不要接觸椅背。身體應坐直並將食物送至嘴邊。即便吃容易 掉渣兒的點心,也不要俯身去夠。喝湯是唯一的例外——您可以稍微頷首。
餐巾的尺寸
不同場合使用的餐巾尺寸有別。午餐用17-20英尺,下午茶12英尺, 晚餐26英尺,雞尾酒會6-9英尺。
用餐進度
很遺憾,一般不設衛生間的間歇哦。通常用餐會持續2小時左右,因 此,應注意適量飲用酒水,避免去衛生間。
恭維
不要誇贊食物(因為菜是廚子而不是女主人做的);也不要誇贊女主人 的穿著(因為一般默認女主人打扮得很得體)和家居擺設(如果您表現得似乎不適 應良好的室內環境,那等於自降身段)。
不要稱下午茶「hightea」
在《唐頓庄園》所處的時代,「hightea」指家僕們的晚間加餐,因為這 頓加餐就相當於一頓正餐的量,包括:肉類、蛋糕。而且,人們通常是在一張較 高的木桌子上享用。美國人誤認為「hightea」是一種奢華的說法。
帽子和手套
在下午6點前,女士進餐都要求戴帽子和手套。用餐時,可以將脫下 的手套放在腿上,再將餐巾蓋在上面。
最佳穿著
下午茶時,穿茶會女服(teagown)——類似於瑪麗波平斯阿姨穿的那種 低腰連衣裙;正餐要盤頭穿禮服。男士則應穿黑色或白色的鞋子,以襯托女士的 光彩。記得讓您的女僕記錄下您在宴請賓客時穿過的禮服,以避免重復。不過, 穿著相同禮服參加家宴是沒問題的。
有關冠飾的禁忌
在出席宴會時,只有已婚婦女才可以佩戴冠飾。這些頭冠飾品一般是 結婚時的禮物。是否佩戴冠飾可以將房間中的已婚與未婚婦女區分開來。
還想再來點兒直接要求再來點兒食物或飲品有些不妥。正確的做法如下:在用下午 茶時,如果您還想再喝點兒,那麼您可以詢問離茶壺最近的那個人,他是否想再 來點兒茶。出於禮貌,被詢問者通常也會反過來問您同樣的問題。
當然,可能還有一種情形,比如在餐後飲酒階段,對方竟沒有將波特酒瓶遞過來,那麼這時, 您可以說,「瑪麗女士,您知道那位伯爵嗎他人真是太好啦,每次都忘記把酒瓶 遞給我」。這么說對方就一定明白您的意思了。
B. 英式下午茶禮儀規矩
英式下午茶禮儀規矩
導語:1840年,第七世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娜·瑪利亞·羅素每天都會吩咐僕人在下午4點備好一個盛有黃油、麵包以及蛋糕的茶盤,因為她發現自己每天下午4點都會餓,而當時時興的晚餐時間是晚上8點。很快她發現這個新習慣令人慾罷不能,便邀請另一些女士來加入其中。這種茶歇很快便成了當時的社會潮流。到了19世紀80年代,上流社會女性則會為了享用一頓下午茶而專門換上長禮服、手套以及帽子。
下午茶,從十九世紀初至今,其傳承和發展一直是照著上流社會人群生物鍾來進行的,它所包含的內容也並非只有“茶”和“點”,所用杯具器皿、刀叉餐具、裝飾物、托盤甚至到一塊桌布或餐巾,還有古典室內樂演奏,都被要求精益求精,在考究程度上做到極致。
有關英式下午茶的由來,相傳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期,維多利亞時代一位懂得享受生活的英國公爵夫人DuchessofBedford(安娜女士)所發明的。安娜女士為打發午後與夜宴(通常要到晚間八九點)間的空閑時光並果腹,以糕點和紅茶宴請親友共聚下午茶,同享輕松愜意的午後時光。至1840年,沃克斯豪爾和馬里波恩的新茶園開始供應薄片青瓜三明治和海綿蛋糕。到了後維多利亞時代,下午茶已演變成自成一格的'餐膳,包括三明治、傳統下午茶蛋糕及英式松餅(scone)。
下午茶是女士們炫耀漂亮的茶壺和陶瓷的時間,也漸漸成為紳士們約定俗成談天說地的高級社交平台。在各種考究的環境下,貴族禮儀文化也被融入其中,例如當女士輕巧地打開一枚剛出爐松餅時,就近男士根本不用猶豫,必須立即拿起奶油、果醬銀質托盤遞給女士。
隨著英國殖民地的擴張,下午茶文化遠銷海內外,在各地展露其貴族氣度。清末民初,上海是最有名的“冒險家樂園”,各國政客、商賈、明星、名流匯集於此,在劃定的租界區構建自己地盤的同時,殖民者也將自認為最能顯示身份和地位的傳統及新潮生活方式帶到上海。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歌舞昇平日日響徹黃浦江畔,從洋涇浜(今延安東路)到外白渡橋這外灘一溜,以英國人和美國人為主導的鶯歌燕舞,下午茶—代表英國貴族或獨具地位人士身份的消遣社交模式,也被烙印在老外灘的各個角落。
今天,當我們被浮躁的港台文化沖擊得暈頭轉向時,當任何一家快餐店茶餐廳都打著被濫用的“下午茶”來做招牌推銷時,我們看到,隨著費爾蒙、半島、華爾道夫這些具有輝煌歷史的全球頂尖酒店管理品牌在新世紀換著花樣到上海外灘立足,我們發現其中不變的不僅是他們近百年如一日的奢華溫馨服務以及告訴你回到家的感覺,更重要的是—下午茶,英倫高貴風范,在混沌的空氣中獲取清新的經典派頭體驗。
11條英式下午茶禮儀規矩
喝茶時小口飲用,因為茶水滾燙。
喝茶姿勢為,直接端起茶杯喝茶,不帶茶杯托盤;或直接將一組茶具端起,一手舉杯喝茶,一手端著茶杯托盤。
如需要在下午茶期間短暫離座(在餐桌周邊),需拿起一組茶具,一手舉杯喝茶,一手端著茶杯托盤,在此期間,如果需要糕點,可將糕點至於茶杯托盤周邊。
入座後,品嘗糕點時,必須將糕點放置於專用點心盤後,方可食用。切忌從點心盤架上直接取下食用。
在飲用茶水及食用糕點時,切忌講話。
盡可能不要讓女士主動提出需求。當女士掰開松餅時,就近男士必須立即遞上奶油、果醬托盤給女士,女士需禮貌性接受或輕聲說“不用了,謝謝”。
在侍者為任何在座人士倒茶時,必須說“謝謝”。同桌女士不必親自倒茶,必須由男士為女士倒茶,女士和受款待男士在倒茶期間,可說“謝謝”,或用手輕叩桌面表示感謝。
與茶具組配套的茶匙是用來調和茶杯中奶和糖,切忌放入口中。如果需要用到湯匙,可向侍者索要。
吃東西順序是先咸後甜,甜到一半吃松餅,最後吃巧克力。
在飲用下午茶期間,如果有外人過來問候(下午茶時段是較為休閑的,與晚餐正式度有所區別),也有講究。如果男士前來,在座任何人不必起身恭迎,在座男士可以選擇性禮貌性起身握手或者不起身握手,女士點頭示意即可,就算認識這位男士也不必起身。
如果是女士前來,在座男士不管是否認識她,必須起身恭迎,來訪女士說“謝謝”表示男士可以隨意,不然男士必須一直站著直到女士打完招呼離去或表示入座。在等候女士入座後,男士方可坐下。在此期間,女士不必起身,點頭示意即可。只有在所有人都尊敬的人士(例如國家元首或公司領導人或是一家之長)過來問候,在座女士才需起身恭迎。
;C. 英國人的茶會禮儀
英國人愛喝下午茶舉世知名,但可別小看這一小段吃點心、閑嗑牙的下午時光,它可代表著最傳統的英國文化。在古北新區的玫瑰夫人內,我首次感受到了這份優雅的英倫飄香時刻。音樂輕柔地飄過耳邊,像暖暖的微風一般,輕踩著厚厚軟軟的地毯,欣賞著這里閑適又高貴的氛圍,看著周圍一位位高雅的女士與紳士時,侍者隨即端出一套同樣鑲有金邊的杯組。滿心期待之餘,不一會兒,又端上附有三層托盤的光亮銀架,從上至下依次擺著草莓塔、小蛋糕、英式松餅與三明治。充滿貴族意味的英式下午茶,就要開始……
「茶來茶去」的英式生活
英國與中國同為飲茶大國,各具獨特的茶文化,它們同時也代表著東西方不同的飲茶風格。中國人講究的是一杯清茶在手,清風朗月,喝的就是那股清新芳香氣息;而英國人則復雜得多,他們會在茶中加入牛奶和糖,同時佐以餅干、甜點等。因為英國人習慣晚上八九點才進晚餐,這頓甜美的下午茶正好可以墊補一下肚子。
但英國人每天「飲茶時間」之多,常使外來者感覺他們有1/3的人生都消耗在飲茶之中了。清早剛一睜眼,即靠在床頭享受一杯「床前茶」;早餐時再來一杯「早餐茶」;上午公務再繁忙,也得停頓20分鍾啜口「休息茶」;下午下班前又到了喝茶吃甜點的法定時刻;回家後晚餐前再來一次「正式茶點」;就寢前還少不了「告別茶」。真正是以茶開始、以茶結束的每一天。英國人每天一絲不苟地重復著「茶來茶去」的作息規律並樂此不疲。此外,至於各種名目繁多的茶宴、花園茶會,以及周末郊遊的野餐茶會,更是花樣百出。「英式下午茶」似乎已經成為英式典雅生活方式的一種象徵。
上流社會的下午茶時光
關於英式下午茶的由來,有很多說法,但總是從皇親貴族開始。
據說,第一位開始喝下午茶的人應該是19世紀初期、維多利亞時代一位懂得享受生活的英國女爵安娜·貝德芙七世。貝德芙女爵常在下午約莫4點時感到肚子餓,因為當時的午餐通常量都很少,而晚餐又大多到晚上8時才開始,因此女爵會請女僕准備一壺紅茶與些許麵包或點心,作為果腹之用。貝德芙很喜歡整個享用紅茶與點心的過程,就乾脆邀請了親友一起品嘗,同時也可以閑話家常。於是,這種悠閑、又帶點傲慢意味的下午茶社交生活,就在上流社會流行起來。一直到今天,已儼然形成一種優雅自在的下午茶文化,也成為正統的「英國紅茶文化」,這就是所謂的「維多利亞下午茶」的由來。
當時,荷蘭與英國開始發展紅茶種植產業,這更使得源自中國與印度的紅茶,在英國成了優雅的飲品,甚至代表時尚與流行。盡情享受下午茶的悠閑時光,聆聽鋼琴師行雲流水般的彈奏,直到曲子演奏完畢、輕拍鼓掌表示感謝後,才起身翩然離開。這些都是下午茶的組成部分。
最初只是在家中用高級、優雅的茶具來享用茶,後來漸漸的演變成招待友人歡聚的社交茶會,進而衍生出各種禮節,但現在形式已簡化不少。雖然下午茶現在已經簡單化,但是茶的正確沖泡方式、喝茶的擺設要優雅和豐盛的茶點這三點,則被視為喝茶必不可少的要點而繼續流傳下來。
營造全然的維多利亞式氣氛 在英國的維多利亞式下午茶傳統里,以家中最好的房間以及最好的瓷器來接待賓客是絕對必要的,而上等的茶品與精緻的點心則是下午茶的主角,悠揚的古典音樂作為陪襯,加上輕松自在的心情與知心好友共度一個優雅、悠閑的午後,喝下午茶的最傳統時間是下午四點鍾。
D. 傳統英式下午茶是怎樣的流程,有哪些規矩
第一部:享用美味點心。
通常三層塔的第一層是放置鹹味的各式三明治,如火腿、芝士等口味,但這些三明治並不是點心主廚做的,而由另外的三明治師傅製作。
第二層和第三層則擺著甜點,一般而言,第二層多放有草莓塔,這是英式下午茶必備的,其他如泡芙、餅干或巧克力,則由主廚隨心搭配,第三層的甜點也沒有固定放什麼,而是主廚選放適合的點心,一般為蛋糕及水果塔。
第二部:品賞精緻的茶器。
維多莉亞下午茶是一門綜合得藝術,簡朴卻不寒酸,華麗卻不庸俗…雖然喝茶得時間與吃得東西(指純英式點心)是正統英式下午茶最重要得一環,但是少了好得茶品、瓷器、音樂、甚至好心情,則喝下午茶就顯得美中不足了。
第三部:品茶。
下午茶,「茶」是絕對的主角。專用下午茶分為大吉嶺與伯爵茶、錫蘭茶等幾種。一般都是直接沖泡茶葉,再用茶漏過濾掉茶渣才能倒入杯中飲用。透明的玻璃茶壺,當熱水傾注而下,可以看到在水中慢慢蘊開的茶葉尖。最美的是玫瑰花茶,看著小小的玫瑰花瓣在水中輕舞飛揚,心情也跟著飛舞起來。
規矩:
1、顯然,下午茶是精緻的一餐。所以,飲茶時要小口啜飲,不能端杯見底。雖然喝茶的順序有講究,但實際上,在整個下午茶過程中,你隨時可以品嘗香茗。
2、同樣,品嘗下午茶食物也是十分講究的。先吃三明治、然後是甜點,例如蛋糕,點心以及英式松餅。
3、英式松餅往往是小塊的,不再作切分。一般會配上果醬、固體奶油或黃油。先抹果醬,然後再塗奶油或黃油。
4、吃烤餅時先要整體塗滿黃油,食用前再切開。
5、蛋糕和點心都是事先准備好的,因此不需要使用糕點叉,但如遇例外,也完全可以使用這些餐具。
6、若要在茶中添加牛奶時,切記要先倒茶再加牛奶。
(4)和英國人喝茶有什麼規矩擴展閱讀:
起源發展:
1840年,第七世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娜·瑪利亞·羅素每天都會吩咐僕人在下午4點備好一個盛有黃油、麵包以及蛋糕的茶盤,因為她發現自己每天下午4點都會餓,而當時時興的晚餐時間是晚上8點。很快她發現這個新習慣令人慾罷不能,便邀請另一些女士來加入其中。
這種茶歇很快便成了當時的社會潮流。到了19世紀80年代,上流社會女性則會為了享用一頓下午茶而專門換上長禮服、手套以及帽子。
E. 國外有哪些喝茶的習慣
茶葉從中國流向世界各地,這些地區逐漸形成自己的飲茶習慣。
比如韓國的傳統茶,是在學習中國的煎茶法、點茶法和絕茶法的基礎上,衍生出的一種煮茶法。材料不是茶葉,而是各種食材,五穀雜糧、草葯、水果、乾果、蔬菜都行,然後熱水長時間浸泡,熬煮而成。這種由茶衍生出了各種「茶」,大麥茶、柚子茶、大棗茶、蓮花茶、青梅茶、橘皮茶等。
有次看電視,裡面介紹說摩洛哥人也愛喝茶(地處非洲根本不產茶葉,基本都是中國的),很是驚訝,一般是加上白糖和薄荷葉子一起煮。還有土耳其人每天早上起來,不洗臉刷牙,先去飲茶,紅茶加糖那種,也是神奇。不得不感嘆茶的魅力!
F. 英國正宗傳統下午茶的具體禮儀
在以嚴謹的禮儀要求著稱的英國,下午茶逐漸產生了各式各樣的禮節要求與習慣。時至今日,下午茶的禮儀已經簡化很多,但還是有些傳統必須保持和遵從:
喝下午茶的最正統時間是下午四點鍾,就是一般俗稱的High Tea。
一般來講,下午茶的專用茶為祁門紅茶、錫蘭紅茶、伯爵紅茶。若是喝奶茶,則是先加牛奶再加茶。
下午茶是一門綜合藝術,簡朴卻不寒酸,華麗卻不庸俗,需要搭配精緻的瓷器茶具。
正統英式下午茶的點心是用三層點心瓷盤裝盛:第一層放三明治,第二層放傳統的英式點心Scone,第三層則放蛋糕及水果塔。記住要由下而上品嘗茶點,這是遵從味道由淡而重、由咸而甜的法則。其中Scone的吃法是先塗果醬,再塗奶油,吃完一口,再塗下一口。
傳統英式下午茶是僅次於晚宴的社交活動,很講究姿勢姿態。茶杯要輕拿,傳統禮儀中必須要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杯柄,不可把手指伸進杯圈。兩手的手腕部位盡量不要緊貼身體,或者藏著讓人完全看不到,這種姿勢代表了你在封閉自己,很不禮貌。
別人說話的時候,眼神要溫和地平視對方,表示你很關注;手機響了,如果對方有話正好說到一半,不能粗魯地直接打斷,要跟對方說抱歉然後接聽。其實這些也是在其他場合需要遵從的禮儀。
其實下午茶也是一種英國文化,大多數英國人都會在家裡泡上一壺好茶,奉上精美的差點和水果,在小院里或者窗邊,迎著溫暖的日光與好友傾心攀談一陣,放鬆而又自在。而遵從下午茶中的傳統,可以幫助你融入這種英國文化。
G. 英國的紳士淑女們有些什麼餐桌禮儀
坐姿在出席宴會時,只有已婚婦女才可以佩戴冠飾。這些頭冠飾品一般是結婚時的禮物。是否佩戴冠飾可以將房間中的已婚與未婚婦女區分來。還想再來點兒?
直接要求再來點兒食物或飲品有些不妥。正確的做法如下:在用下午茶時,如果您還想再喝點兒,那麼您可以詢問離茶壺最近的那個人,他是否想再來點兒茶。出於禮貌,被詢問者通常也會反過來問您同樣的問題。當然,可能還有一種情形,比如在餐後飲酒階段,對方竟沒有將波特酒(Port Wine)瓶遞過來,那麼這時,您可以說,「瑪麗女士,您知道那位**伯爵嗎?他人真是太好啦,每次都忘記把酒瓶遞給我」。這么說對方就一定明白您的意思了。要想解毒,只能以毒攻毒!微信公眾號【潮流解毒】 ID:para_fashion
H. 和英國人交往要注意那些禮儀和細節
和英國人交往要注意以下禮儀和細節。
1、在稱英國人時,避免用「English」表示,宜用「British」。因為「English 」僅代表英格蘭,而不代表蘇格蘭或威爾士等英國其他民族。
2、英國人認為綠色和紫色為不吉祥的顏色,在圖案中點綴性的使用是可以的;忌諱白色大象和山羊圖案。他們喜歡馬蹄鐵的圖案,認為其可招來好運氣,是吉祥之物。
3、與之交談,忌談及個人私事、婚喪、收入、宗教等問題,尤其不要談論女士的年齡。也不能手背朝外做 「V」形手勢,他們認為這是蔑視別人的做法。
4、他們認為「13」是不祥之數,多數英國人認為「7」這個數字可帶來好運, 並把星期六看作是黃道吉日。
5、英國人不喜歡討價還價,認為是很丟面子的事情,他們認為一件商品的價錢合適就買下,不合適就走開。
6、不能擠隊,英國人有排隊的習慣,可以看到他們一個挨一個地排隊上公共汽車、火車或買報紙。加塞是一種令人不齒的行為。
7、到英國旅行,需注意當地的所有車輛均沿馬路的左側行駛。英國人遵守紀律,即便是幾個人上車,他們也會自覺地排隊上車。
I. 英國人的飲茶習慣介紹
英國人的飲茶習慣:)~
自從200多年前茶葉從中國(後又從印度)傳入英國之後,飲茶一直被英國人看作是一種悠閑和舒達的享受。最早運送茶葉到英國的那種快速高桅帆船便叫作"茶葉飛剪"號。在英國的家庭中,"我把茶壺坐上了! "是一句對忙碌一天,疲倦歸家的主人極好的關切話語.英國家庭最習慣的歡迎客人的話也是:"我把茶壺坐上吧,你一定得喝一杯茶"。茶葉剛傳到英國的時候,價格很昂貴,只有富人才喝得起。後來隨著包裝和運輸的改善,到本世紀初,飲茶已成為人們的日常習慣。
英國人沏茶有許多規矩,由於英國一年中大半時間是寒冷季節,所以習慣在置茶前燙壺,而且沏茶的水一定要煮沸,並馬上沖進壺中,否則就認為泡出的茶不香。英國家庭中常用的一種小匙,就稱為"茶匙"。放茶葉的數量通常是每位飲者一匙茶葉,另再加一匙作為"壺底消耗"。沖泡出的茶水也有許多名稱,其中有些是地方俗語如:茶汁、茶湯、茶液、茶漿等。 英國人飲茶濃淡各有所好,但一般愛在茶湯中加牛奶。而在歐洲大陸國家,習慣飲用清茶,茶具也多使用玻璃杯而不是瓷杯,有時還要放上一片檸檬,這在英國是較少見的。只有在某些特色餐館里才喝得到檸檬茶。
英國人喝茶的由來
中國的茶葉(Chinese tea)在1660年傳到了歐洲的荷蘭和葡萄牙。
1662年,葡萄牙公主卡特琳娜嫁給了英國國王查里斯二世。出嫁的時候,卡特琳娜公主把茶葉帶到了英國。在葡萄牙的時候,公主就嗜好飲茶,到了英國以後,她仍保持了在葡萄牙飲茶習慣,並且用茶招待來訪的賓客。於是,飲茶的風氣很快在英國宮廷中盛行,當時的人都把飲茶視為高貴的象徵,在宮廷中還專門設置了講究的飲茶室。飲茶開始在上層婦女界傳開,慢慢又傳到平民之中。英國人原來不論男女都有飲酒的習慣,而飲茶有解酒醒腦的功效,因而很快受到各階層人們的歡迎。
J. 西方人也有喝茶的習俗,他們喝茶的方式和我們有何不同
唐代陸羽《茶經》是世界第一部茶書。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影響功能顯著。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今天所處的市場經濟,競爭激烈,優勝劣汰,講利益、講效益。但人情較為冷漠,人際關系趨於淡漠。通過茶樓、茶藝館品茗或茶藝,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進了解,溝通友誼。
縱觀中西方飲茶歷史的演變,雖相隔千年,但兩者都是先認識到茶的葯用價值,開始飲用,繼而發展成為一種普通的飲品;茶同樣都滲入到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但二者品茶方式、飲茶禮儀、茶道精神等各有不同。
參考文獻:
1.朱自振:《茶史初探》,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頁。
2.黃時鑒:《關於茶在北亞與西域的早期傳播》,《歷史研究》1993年第1期。
3.博克舍編,何高濟譯:《十六世紀中國南部行紀》,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