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諾曼征服對英國的影響有哪些
以諾曼底公爵威廉(約1028~1087)為首的法國封建主對英國的征服。1066年初,英王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在位)死後無嗣,韋塞克斯伯爵哈羅德二世被推選為國王。威廉以愛德華曾面許繼位為理由,要求獲得王位。
1066年9月末,威廉召集諾曼底 、布列塔尼、皮卡迪等地封建主進行策劃,率兵入侵英國。英王哈羅德迎戰。10月14日,雙方會戰於黑斯廷斯。英軍戰敗,哈羅德陣亡,倫敦城不戰而降。12月25日,威廉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為英國國王,即威廉一世(征服者)。諾曼王朝(1066~1154)開始對英國的統治。殘存的英國貴族頑強抵抗,均遭殘酷鎮壓。1071年,威廉一世鞏固了他的統治,獲得征服者的稱號。
諾曼征服加速英國封建化的進程。威廉一世建立起強大的王權統治,沒收反抗的盎格魯薩克遜貴族土地,分封給隨他而來的法國封建主。受封者要按照土地面積的大小,提供一定數目的騎兵,並親自率領他們為國王作戰。大封建主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再分封給下級,也要求他們提供騎兵。通過這種土地分封建立起封建土地的等級所有制。威廉一世還極力擺脫教皇對英國教會的干涉,把英國教會控制在自己手中。威廉一世主要依靠法國貴族進行統治。在統治機構、法律上仍沿用英王舊制。1086年,他召集封臣,令這些人一律向他行臣服禮及宣誓效忠,建立了英國封建主都須以對國王效忠為首要義務的原則,同年還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土地調查。諾曼征服後,在英國出現了封建庄園,封建領主是庄園最高統治者,大部分農民喪失人身自由,淪為農奴,,英文真不會,你自己去找翻譯軟體吧
⑵ 諾曼征服的戰爭概述
諾曼征服(Norman Conquest)
以諾曼底公爵威廉(約1028~1087)為首的法國封建主對英國的征服。1066年初,英王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在位)死後無嗣,威塞克斯伯爵哈羅德二世被推選為國王。威廉以愛德華曾面許繼位為理由,要求獲得王位。
1066年9月末,威廉召集諾曼底、布列塔尼、皮卡迪等地封建主進行策劃,率兵入侵英國。英王哈羅德迎戰。10月14日,雙方會戰於黑斯廷斯。英軍戰敗,哈羅德陣亡,倫敦城不戰而降。12月25日,威廉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為英國國王,即威廉一世(征服者)。諾曼王朝(1066~1154)開始對英國的統治。殘存的英國貴族頑強抵抗,均遭殘酷鎮壓。1071年,威廉一世鞏固了他的統治,獲得征服者的稱號。
諾曼征服加速英國封建化的進程。威廉一世建立起強大的王權統治,沒收反抗的盎格魯薩克遜貴族土地,分封給隨他而來的法國封建主。受封者要按照土地面積的大小,提供一定數目的騎兵,並親自率領他們為國王作戰。大封建主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再分封給下級,也要求他們提供騎兵。通過這種土地分封建立起封建土地的等級所有制。威廉一世還極力擺脫教皇對英國教會的干涉,把英國教會控制在自己手中。威廉一世主要依靠法國貴族進行統治。在統治機構、法律上仍沿用英王舊制。1086年,他召集封臣,令這些人一律向他行臣服禮及宣誓效忠,建立了英國封建主都須以對國王效忠為首要義務的原則,同年還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土地調查。諾曼征服後,在英國出現了封建庄園,封建領主是庄園最高統治者,大部分農民喪失人身自由,淪為農奴。
⑶ 略論諾曼征服對英國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是什麼
英國早期不斷被入侵, 所以文化呈現多元化。1066年諾曼征服結束, 開創了英國歷史的新紀元, 完成了英國由亂到治的歷史進程, 確立了英國歷史發展的特徵。當其他的歐洲國家走向分裂割據的時候, 諾曼征服使英國避免了這樣一種傾向。入侵者對英國的政治制度做了改革, 加強了中央集權, 使英國有了比歐洲其他國家更健全的體制。諾曼征服排除了丹麥人再次入侵的可能, 從而使英國與衰敗的北歐分隔開來, 而與蓬勃發展的西歐緊密聯系在一起, 英國從此跨入了歐洲文明的主流。
⑷ 諾曼征服的戰爭過程
在11世紀肇始之際,也就是諾曼人在現在的法國北部定居大約100年之後,他們開始作為歐洲的軍事列強迅速崛起。此時,雖然這些北歐海盜的後裔已經變成了基督徒,並且說著法語,但他們骨子裡仍然是一群武士。諾曼人在義大利取得了第一場勝利,但他們最偉大的成功卻是在1066年征服英格蘭。大約在1016年以後,諾曼的貴族開始到義大利尋求冒險。一開始,他們只是作為雇傭兵在其他民族的軍隊中作戰。後來,諾曼人慢慢地佔領義大利的南部地區。在義大利,諾曼人勢力的日益強大導致了他們與盤踞在北方的教皇利奧九世之間的戰爭。1053年,教皇的軍隊與諾曼人在義大利南部的奇維特拉遭遇。人數雖不佔優勢但全部都是騎兵的諾曼軍隊分左、中、右三個區域列成陣式。阿弗薩的里查德麾下的右翼主力攻擊並驅散了教皇的騎兵。然後,由里查德親自率領的騎士兵團從教皇步兵的身後實施包邦部諾曼人的騎兵主力則從正前方發動攻擊。諾曼人將敵隊騎兵之間,在經過艱苦的搏殺之後。最終贏得了戰斗甚至連教皇也成了他們的俘虜。
然後諾曼人從他們在義大利的南部邊界向阿拉伯治下的西西里島發動了攻擊。1061年5月,羅傑攻擊並佔領了西西里城。由於騎兵在諾曼人的作戰戰術中非常重要,羅傑只能冒險將騎士們所用的戰馬用船從義大利本土運送到西西里島。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樣一種行動似乎並無奇特之處,但是在中世紀,運送戰馬漂詳過海去打仗無疑是勇敢而新奇的發明。
正當羅傑展開征服西西里全島的漫長戰事之際,他的哥哥羅伯特·吉斯卡爾(Robert Gulscard)把拜占庭人清出了義大利南部。在諾曼人剛剛到達義大利南部時,那裡還是拜占庭帝國的一部分。而到1068年,就只剩下亞得里亞海(Adriatic)達的港城巴里(Bari)尚在拜占庭的控制之下。是年8月,吉斯卡德包圍了該城,並用船隻封鎖了海港的出口。在堅守長達三年之後,巴里城終於陷落了。
1081年,吉斯卡德包圍了拜占庭的沿海城市都拉佐(Durazzo,現在阿爾巴尼亞境內的都拉斯)。這一次他遇到了麻煩,因為有一支龐大的拜占庭軍隊前來救援。在隨後的戰斗中,拜占庭的步兵精銳瓦蘭吉衛隊(Varangian,本身也是北歐海盜出身)一開始就把諾曼騎兵趕回了大海。面對士兵們由於潰敗而帶來滿臉恐懼,吉斯卡德把那些驚慌失措的騎士集合起來,以求孤注一擲。他率領部下發起最後的、猛烈的也是必勝的攻擊。拜占庭軍隊被擊潰了。
但是,這場勝利並不僅僅是騎兵的功勞。諾曼人在戰斗中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之一,還在於他們的騎兵和弓箭手已經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當騎士和弓箭手試圖各自獨立地戰勝敵人時,他們往往面臨巨大的困難。但當他們通力合作時,他們卻變得令人恐怖。在都拉佐,諾曼弓箭手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壓制住了瓦蘭吉刀斧手的進攻,用箭而驅散了敵軍密集的陣列、並為騎士們做好充分准備發起沖鋒創造了機會。
1083年,拜占庭人又奪回都拉佐。兩年之後,羅伯特『吉斯卡德因病去世。在西西里島,他的弟弟羅傑的聲勢越來越強大。1093年,他攻佔了全島,從而使西西里島和義大利南部全部落入了諾曼人之手。
1066年1月,英格蘭國王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將王位傳給具有盎格魯撒克遜血統的貴族哈羅德.高德文森(Harold Godwinson),諾曼底的威廉公爵自稱愛德華選中他為英格蘭的合法國王繼承人。事實上,當哈羅德於1064年在諾曼底沿海被擊沉成為威廉的階下囚之後,他本人迫於威廉承諾拱讓英格蘭的王位。然而,一旦回到英格蘭,哈羅德並無為威廉讓位之意。威廉不得不動用一支龐大的軍隊大舉入侵英格蘭,用武力硬是把皇冠從哈羅德頭上奪了過來。
哈羅德清楚威廉正在籌劃一次進攻。他把軍隊駐扎在英國南一線,對敵船的動向保持嚴密的警戒。然而直到1066年一直沒有發現諾曼人的入侵船隊,於是哈羅德便把軍隊撤退。在英吉利海峽的另一邊,諾曼人的船隊已經整裝。在向英格蘭發動進攻之前,威廉耐心地等待著發動進攻的時機,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3月18日,英格蘭遭到了攻擊——但卻不是來自諾曼底!同視艦哈羅德王位的挪威人哈拉爾德·哈德拉達(Hadrada)在英格蘭北部登陸,並於9月20日在約克外的福爾福德(Fulford)一役中擊敗了哈羅德的將領。在倫敦的哈羅德迅速揮師北上。9月25日,他在約克城斯坦福橋(Stamford)經過慘烈的戰斗一舉擊敗了哈軍隊。然而,哈羅德還沒有來得及收拾戰場,就不得不地揮師南下,途經倫敦補充軍隊後,去面對南方新的威脅,諾曼人登陸了。
威廉於同年9月28日在英格蘭南部海岸登陸,並在黑斯廷斯(Hastings)建立了一個據點。他命令部隊洗劫當地的村莊,收集食物並同哈羅德開戰。10月13日,威廉得知哈羅德從倫敦率領部隊到達了這一地區。從倫敦到黑斯廷斯有55英里),而這些盎格魯—撒克遜人僅僅花了48小時就趕到,考慮到當時英國糟糕的路況,只不過是一條條泥濘的,部隊長途跋涉的疲憊,這是場何等艱苦的行軍!
⑸ 諾曼征服從歐洲大陸帶到英國的兩個制度是什麼
諾曼征服從歐洲大陸帶到英國的兩個制度是陪審團制度和獨立審判制度,諾曼征服是發生於1066年的一場外族入侵英國的事件。是以諾曼底公爵威廉(約1028年~1087年)為首的法國封建主對英國的征服。
諾曼征服加速英國封建化的進程。威廉一世建立起強大的王權統治,沒收反抗的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土地,分封給隨他而來的法國封建主。受封者要按照土地面積的大小,提供一定數目的騎兵,並親自率領他們為國王作戰。大封建主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再分封給下級,也要求他們提供騎兵。通過這種土地分封建立起封建土地的等級所有制。威廉一世還極力擺脫教皇對英國教會的干涉,把英國教會控制在自己手中。威廉一世主要依靠法國貴族進行統治。在統治機構、法律上仍沿用英王舊制。1086年,他召集封臣,令這些人一律向他行臣服禮及宣誓效忠,建立了英國封建主都須以對國王效忠為首要義務的原則,同年還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土地調查。諾曼征服後,在英國出現了封建庄園,封建領主是庄園最高統治者,大部分農民喪失人身自由,淪為農奴。
⑹ 想問下諾曼征服以後英法是怎麼個關系
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結束,諾曼底王朝建立。古英語的發展進入低谷。由於諾曼底人在建國之初,就對法國國王承諾臣服法國、說法語,因而諾曼征服後的政府用語為法語。英國再次融入歐洲大陸,在政治上依附法國,經濟上雖然獨立,但與低地國家(今荷蘭、比利時)的貿易量逐年遞增——這是後來英國復興、覬覦法國領土,並引發英法百年戰爭的主要因素。
⑺ 英國歷史上的諾曼王朝,諾曼王朝是如何滅亡的
諾曼底王朝(1066年-1154年,House of Normandy):簡稱諾曼王朝,是英格蘭的一個王朝。
一共有四位國王曾統治英格蘭,統治時間由征服王威廉之後的1066年開始,直至1154年。斯蒂芬死後他的表甥亨利二世繼位,金雀花王朝的統治開始。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以親屬關系要求繼承王位,遭到拒絕後,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諾曼底王朝,但是這也造成了日後百年戰爭的根源。
1153年,馬蒂爾達與她的安茹兒子亨利登陸英格蘭,經過幾場戰斗,他與斯蒂芬達成協議,斯蒂芬繼續擔任國王,死後由亨利繼承王位。次年斯蒂芬死去,亨利二世繼位,金雀花王朝開始。諾曼王朝滅亡。
⑻ 英國歷史重大事件及其影響按時間順序
中古時期的英國 從5~6世紀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英國封建生產方式形成、發展和衰落的時期;學術界亦有把諾曼征服視為英國中古史開端的觀點。
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諾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開始的封建化過程,封建生產方式基本確立。威廉征服英國後,宣稱自己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沒收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和自由農民的土地,把全國可耕地面積約1/6和山林面積約1/3據為己有,其餘的分給他的諾曼親信和隨從,並根據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貴族爵位。教會也由諾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將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塊,分賜給自己的附庸。通過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嚴密的封建等級制度。威廉不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對他效忠。 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諾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開始的封建化過程,封建生產方式基本確立。威廉征服英國後,宣稱自己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沒收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和自由農民的土地,把全國可耕地面積約1/6和山林面積約1/3據為己有,其餘的分給他的諾曼親信和隨從,並根據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貴族爵位。教會也由諾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將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塊,分賜給自己的附庸。通過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嚴密的封建等級制度。威廉不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對他效忠。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國進行調查,編成土地調查書(亦稱土地清丈冊),詳細記載每郡多少土地屬於國王,多少屬於領主,各領主又有多少附庸,每個庄園有多少土地、牧畜,多少自由農民、依附農民、奴隸,多少森林、草地、牧場、磨坊、魚塘等,領地上有多少貨幣收入(見彩圖 《末日審判書》(片斷) )。編制清冊的目的,是為了讓國王詳細掌握封臣的財產狀況,從而要求他們嚴格履行封建義務,人們害怕這種調查,感到象是面臨末日審判一樣,因此調查清冊被稱為《末日審判書》。據這次調查,英國當時的人口約150~200萬,貴族約佔4%,自由農民佔12%,農奴及其他依附農民佔70%以上。這表明諾曼征服後,農奴制迅速發展了。在地方上,國王的權力主要通過各郡郡長貫徹。郡長由國王任命並直接管轄。為商討國家大事,國王組織樞密院,該院當時又稱元老院或國王法庭。諾曼王朝通過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國更加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這是英國封建制的一個重要特點。強大的王權得到中、小封建主、教會和富裕市民階層的廣泛支持,他們要求得到王權的保護。大封建領主反對王權過於集中,但他們封土分散,難以割據一方、同王權對抗。
諾曼征服後,在分封的領地上到處都出現封建庄園。封建庄園是英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領主是庄園里握有全權的最高統治者。庄園土地通常包括領主直接領有地、農奴份地和森林、牧場、池沼等公用地 3部分。勞役地租是主要剝削形式。大部分農民淪為真正的農奴。農奴在英國叫做維蘭,擁有15~30英畝份地,為領主服勞役;此外還有邊農、茅舍農和奴隸。英國社會封建化的過程是漫長、緩慢、不徹底的,保留了較多的前封建殘余。庄園里還有不少自由農民。大封建領主的勢力不如歐洲大陸一些國家封建主勢力強大,封建制度的解體也比其他國家早。這是英國封建制度的又一特徵。
大憲章和議會起源 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了積極作用,雖有大封建諸侯時起背叛,終未能壓倒王室。但國王們連年對外征戰,需要諸侯們提供越來越多的軍費。到金雀花王朝的無地王約翰統治時期(1199~1216在位),君臣之間矛盾尖銳化。諸侯們要求維持封建的權利義務,約翰王卻肆意踐踏既成的封建秩序,又在對外戰爭中失敗,丟失了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地。因此,不僅大封建主,就連支持王權的中、小領主乃至市民也投入了反抗國王的行列。在聯合壓力下,約翰被迫於1215年 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見彩圖 《自由大憲章》(片斷) )
但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1258年,亨利三世(1216~1272在位)為干預義大利戰爭,又向諸侯索取軍費。在1263年爆發的內戰中,S.de孟福爾在一些諸侯、騎士和市民支持下獲勝,一度俘虜亨利三世和王子愛德華,控制了國家。1265年,孟福爾召集有僧俗貴族、騎士和市民代表參加的大會,此為議會的胚胎。1295年,國王愛德華一世(1272~1307在位)為籌集戰費,再次召集議會(見彩圖 愛德華一世主持議會 )。除僧俗貴族外,還有每郡騎士代表2人、每市市民代表2人參加,史稱「模範議會」。議會此後經常召開,1297年獲批准賦稅權,14世紀又獲立法權。從14世紀中葉起,貴族和騎士、市民逐漸分別開會,慢慢演變出上下兩院。議會的出現對以後英國歷史發展有積極意義。
瓦特.泰勒起義 13~14世紀,英國封建經濟發展到極盛。農業耕作技術改進,城市發展,商品貨幣經濟滲入農村。封建領主要求更多的貨幣,在農村開始了用貨幣地租代替勞役或實物地租的「折算」過程。折算使少數富裕農民贖得人身自由,但廣大農民群眾紛紛破產,淪為農村的僱傭勞動者。1348~1350年橫掃歐洲的黑死病,奪去英國近半人口。由於勞動力短缺,國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在位)頒令,規定勞動者必須接受低工資僱傭,否則予以監禁。城鄉窮苦人民走投無路,被逼揭竿起義。牛津大學神學教授J.威克里夫(約1320~1384)及J.保爾等下層教士「羅拉德派」的改革宣傳為起義作了思想准備。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為徵集英法百年戰爭戰費,增收人頭稅,導致起義於1381年5月爆發,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稱「瓦特.泰勒起義」。起義雖遭失敗,但震撼了英國的封建農奴制度。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解體。15世紀時,絕大多數農奴贖得人身自由,成為自耕農,他們在法律地位上分為自由領有農和公簿持有農。貨幣地租成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階級也發生變化,從富裕農民、佔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貴族中產生新貴族,他們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舊貴族的統治陷入危機,封建騎士制度日趨解體,經過1455~1485年的玫瑰戰爭,舊貴族力量大大削弱,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開始了都鐸王朝的統治。
資本原始積累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對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圍田或侵佔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這樣一來,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而破產,淪為流浪人。國王從1530年起頒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於新貴族和資本家。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碼頭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甚至地方高級官吏,都勾結海盜。海盜J.霍金斯販運黑人致富,F.德雷克則在伊麗莎白一世贊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並於1577~1580年間進行了震驚歐洲的環球航行。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見彩圖 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覆滅(1588) )
英國海盜在南美襲擊西班牙船隊
專制王權和宗教改革 都鐸王朝統治時期,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王權空前強化。舊貴族在玫瑰戰爭中自相殘殺殆盡;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於發展經濟。亨利七世利用這些條件,實行絕對專制統治。他解散封建貴族的家臣,設「星室法庭」,懲治不馴順的貴族。亨利八世時正式成立樞密院,聽命於國王,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則受樞密院監督。專制王權的統治首先依靠新貴族,多從他們中間選任治安法官;其次是依靠新興的城市資產階級,包括手工工場主、大商人和銀行家等,都鐸王朝一貫執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和獎勵工商業和航海業,以增強國力。
1527年,亨利八世國王要求離婚遭教皇拒絕,由此觸發同羅馬教廷的公開沖突。從1529年起,他指使議會通過一系列法令,割斷英國教會對教廷的宗屬關系,禁止英國教會向教皇繳納貢賦;1534年,議會通過《至尊法令》,規定英王為英國教會之首,有權任命教職和解釋教義,英國教會遂成為國家機構的一部分,英國國教就此確立。宗教改革客觀上符合建立民族國家的願望,得到多數臣民的支持。亨利八世還大量沒收寺院財產,把沒收的土地投入市場拍賣。這也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途徑之一。
16世紀,英國經濟發展,文化亦興。人文主義者莫爾,T.撰寫《烏托邦》,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先驅。詩人E.斯賓塞初寫田園詩,後寫《仙後》,歌頌伊麗莎白一世時代。F.培根作為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始人」,撰寫《學問的推進》(1605)和《新工具》(1620),倡導歸納的和實驗的新哲學。16世紀後半葉,英國文學中最繁榮的是戲劇。悲劇作家C.馬洛是新劇的先驅,他盛年早逝,但留下可觀的戲劇創作遺產。文學巨匠W.莎士比亞是英國最偉大的人文主義者、最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留下許多不朽名著,對人類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近現代英國 近現代英國歷史起始於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是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的時期。
資產階級革命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後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繼承英國王位,稱詹姆斯一世(1603~1625在位),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統治(1603~1649,1660~1714)。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忍受封建王權的專制統治。但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大力加強英國國教,迫害要求"純潔"教會的清教徒,並出售工商業專賣權,恢復早已廢棄的苛捐雜稅,致使矛盾激化。1628年,議會反對派提出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權利請願書》,國王遂解散議會,實行11年無議會統治。為籌集軍費鎮壓蘇格蘭長老派(清教中的保守派)教徒起義,查理一世被迫於1640年4月召集議會,3周後又解散議會,史稱此屆議會為「短期議會」。同年11月,查理被迫第2次召集議會,這屆議會一直存在到年,史稱「長期議會」,是革命的領導中心。它的召開被認為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翌年1月,國王企圖逮捕議會反對派首領未逞,逃出首都,8月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
第 1次內戰初期,議會軍節節失利。克倫威爾,O.率領的主要由信仰清教的自耕農和手工業者組成的一支騎兵隊伍,1644年取得馬斯頓大捷,扭轉戰局,被譽為「鐵軍」。1645年初,議會按照克倫威爾的要求改組軍隊,建立「新模範軍」,新模範軍在1645年6月納斯比戰役中擊敗王黨軍隊。翌年,國王被俘,第1次內戰以議會軍勝利告終。內戰期間,議會先後通過法令,沒收王黨分子土地,拍賣給資產階級,廢除地主對國王的封建義務,但農民一無所得。戰爭結束後,革命陣營內部長老派、獨立派和平等派之間矛盾激化。1647年底,查理國王逃跑,1648年2月,王黨勢力乘機又挑起內戰,在獨立派、平等派聯合打擊下,王黨勢力復被擊敗,第2次內戰結束,1648年12月,克倫威爾清除了議會中的長老派;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斬首(見彩圖 查理一世被處死(1649) ),同年宣告建立一院制共和國。資產階級共和國先後鎮壓平等派和掘土派,征服愛爾蘭和蘇格蘭,打敗荷蘭和葡萄牙。1707年,蘇格蘭正式並入英國,英國從此亦稱大不列顛。年4月,克倫威爾驅散殘余議會,12月建立護國政府,實行軍事獨裁。
1660年2月,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盡管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1685~1688在位)力圖復辟舊秩序,但革命期間發生的社會經濟變革已不可逆轉。1679年,圍繞王位繼承問題議會分成輝格和托利兩派,是為近代政黨的起源。1688年6月,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國王老年得子。為阻止天主教信徒繼承王位,輝格黨和托利黨聯合行動,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來英國即位,11月,威廉率艦隊在英國登陸,推翻復辟王朝。1689年2月,威廉和妻子瑪麗同時登位,威廉稱三世(1689~1702在位);瑪麗稱二世(1689~1694在位)。這次政變史稱「光榮革命」。光榮革命是地主貴族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開始,它所宣布的《權利法案》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此後,英國議會君主制逐漸形成和發展,輝格和托列兩黨進行長期爭權奪利的斗爭。1714年,漢諾威王朝入主英國,輝格黨取得長達60多年的政治優勢。在沃波爾,R.任內,國王的主要諮詢機構樞密院發展成內閣,內閣首腦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內閣對議會負責。沃波爾實際是英國第1任首相。
英國歷屆首相表
工業革命 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資本原始積累更加迅速。議會法令使圈地合法化,圈地規模迅速擴大,在廣大被圈佔土地上建立起資本主義農場或牧場,被剝奪生產資料的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國內市場擴大。1689~1763年間,英法為爭奪殖民地屢開戰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英國政府在1793~1815年期間,積極組織並參加反法聯盟。在整個18世紀,英國成為販賣黑奴的國際中心。在國內,政府實行保護關稅政策,高關稅阻止外國商品輸入,獎勵本國工業品出口,以低稅保護本國工商業發展。以上種種原始積累手段為工業生產的變革提供了前提。18世紀後半葉,在工業生產中出現並開始使用機器,這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變革首先發生在棉紡織業。1733年織機中開始採用飛梭,60~70年代紡紗機普遍採用;80年代,蒸汽機投入使用。隨著蒸汽機採用范圍的擴大,特別是機器製造業的出現,工業革命迅速擴展到各部門。到19世紀30~40年代,各主要工業部門都採用機器,大機器生產在紡織業中已佔主導地位。英國從農業國發展成工業國,工業革命至此基本完成。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經濟地理面貌,西北地區興起一批工業大城市,人口也向那裡集中。19世紀中葉,英國已成為世界上第1個工業強國,工業革命造就了兩個新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他們之間的對立和斗爭成為英國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議會改革與憲章運動 隨著工業革命的勃興,英國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力量漸漸壯大。他們的經濟實力迅速增長,但缺乏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權利。18世紀60~70年代,圍繞J.威爾克斯和《北不列顛人報》事件,工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言人資產階級激進主義者抨擊國王的專橫和議會的腐敗,要求改革選舉制度,取消「衰敗選區」,擴大選舉權,在議會中增添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他們的主張受到為喬治三世國王(1760~1820在位)所不信任的輝格黨貴族的支持,輝格黨人採取一些措施,進一步限制王權。18世紀末,在法國革命影響下,下層人民群眾掀起爭取改革的運動,他們希望獲得參政權以改善自己的經濟地位,並對後來的改革作出了重大貢獻,1830年,在各階層人民壓力下,輝格黨C.格雷政府提出議會改革法案,經過一年多的斗爭,1832年6月,改革法案經議會兩院通過、國王批准成為法律,1832年第1次議會改革法稍稍調整擴大了選舉權,工業資產階級獲得政治權利,開始躋身於統治階級行列。
英國議會大廈
議會改革未給工人帶來任何好處,他們為爭取普選權進行新的斗爭,憲章運動興起。1838年,倫敦工人協會提出《人民憲章》,要求按民主原則改革議會。1840年成立全國憲章協會。1840、1842和1848年,憲章派在全國掀起3次群眾性的向議會請願運動,在請願書上簽名者達數百萬人,但請願書都被否決,運動被鎮壓。1848年以後,運動轉入低潮,逐漸銷聲匿跡。憲章運動雖未成功,但為工人階級留下了寶貴的斗爭遺產。
19世紀下半葉 19世紀50~70年代,是英國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其時正值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有「維多利亞時代」之稱。這個時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其鋼鐵產量佔世界總產量一半以上,進出口貿易佔世界總額的1/3以上,倫敦成為國際金融、貿易中心。1832年議會改革後,托利黨和輝格黨逐漸改造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政黨——保守黨和自由黨,兩黨輪流執政。由於經濟地位鞏固,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也開放較多的民主自由。1858年取消對猶太人政治權利的限制。1867年和1884年進行了第2次、第3次議會改革,使城鄉工人階級上層獲得選舉權。1872年,議會開始實行秘密投票。資產階級政府還改革教育制度、文官制度、司法制度和軍隊。改革促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
60年代初,在馬克思,K.、恩格斯,F.幫助下,英國工人投身政治斗爭,支持美國、波蘭人民的斗爭,參與創建第一國際,在國內開展爭取普選權的斗爭。1868年召開工會第 1次全國代表大會,要求政治權利。80~90年代,社會主義運動復興,出現了社會民主聯盟(1884)、費邊社(1884)、獨立工黨(1893)等社會主義組織。工人運動中也出現新氣象,廣大非熟練工人紛紛組織起來,開展罷工斗爭,號召工人隊伍團結。1900年,工會和社會主義組織、政黨的代表共同組成「工人代表委員會」,1906年委員會更名為「工黨」。工黨初建時只吸收團體會員,是各團體的選舉聯盟。1911年,成立英國社會黨。
殖民擴張 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19世紀中葉,發動兩次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參與鎮壓中國太平天國革命;鎮壓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強化對印度的統治。1876年,保守黨迪斯累里,B.內閣為維多利亞女王加冕,使其成為印度女皇。此後英國又稱為大英帝國(或英帝國)。此外,在伊朗、緬甸、南非、埃及、東非以及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地也擴大侵略,還逐步對南美洲進行滲透,成為那裡最大的投資者。1867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第1個自治領。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逐漸喪失工業壟斷地位。後起的德國、美國逐步趕上並超過英國,導致相互間矛盾的空前激化。20世紀初,德國成為英國最危險的競爭對手。面對嚴峻的形勢,英國政府積極擴充軍備,尤其是海軍。1908年,自由黨政府決定對海軍實行「雙強標准」原則,即英國軍艦噸位不能少於兩個最強的海軍大國軍艦噸位的總和。阿斯奎斯,H.H.自由黨內閣還進行了一些旨在改善勞動群眾狀況的改革,以安定後方。1914年,議會通過愛爾蘭自治法案,後因大戰爆發,自治法到1921年才付諸實施(見彩圖 愛爾蘭議員在英國議會下院拒絕以傳統方式表決(1900) ),愛爾蘭本部獲得自治,成立愛爾蘭自由邦,北部6個郡仍歸英國。此後英國正式國名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為對付德國,英國放棄19世紀奉行的「光輝孤立」外交政策,1907年以後,英、法、俄「三國協約」實際上已經形成。它同已經形成的德、奧、義「三國同盟(1882)」相對峙。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大戰期間,英國派遠征軍到歐洲大陸,是西線戰場主要參戰國之一,1916年5月,英德海軍為爭奪海上霸權,在北海進行日德蘭大海戰。1917年,英國最終擊敗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維護了它的制海權。戰爭中英帝國參戰人員陣亡總數達50萬以上。大戰初期,自由黨聯合保守黨、工黨組成聯合內閣,1916年自由黨人勞合.喬治,D.繼任首相,組成5人集體內閣,總攬大權。為了爭取群眾、特別是婦女群眾對戰爭的支持,1918年第4次改革議會選舉法,實行全體成年男子和30歲以上婦女的普選權。1928年選舉權擴大到全體成年婦女。1918年11月,大戰以德國等同盟國的失敗告終。
戰後英國經濟困難。1921年失業人口達到200萬,礦工、鐵路工人先後罷工,要求增加工資,縮短工時,恢復戰爭期間被削弱了的工會權利。1921年英國共產黨成立。戰後繼續執政的勞合.喬治聯合政府內部由於在內外政策上的分歧,1922年10月,保守黨退出聯合內閣,勞合.喬治辭職,A.B.勞遂組成清一色保守黨內閣(1922~1923)。此後自由黨再沒有單獨執掌過政權,它的地位逐步被工黨取代,1923年12月,議會大選,保守黨失敗,1924年1月麥克唐納,J.R.工黨政府執政,同年11月讓位給鮑德溫,S.保守黨內閣。1929年5月末,麥克唐納又主持第2屆工黨內閣;1931年8月組成3黨聯合的國民內閣,仍由麥克唐納任首相,直至1935年6月,在間斷執政的10餘年間,麥克唐納工黨政府恢復和發展經濟,救濟失業,改進社會福利設施,並實行惠特利住宅計劃,以改善國民住宅條件,1924年工黨政府承認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1929年又恢復被保守黨人中斷的同蘇聯的外交關系。
盡管如此,勞資之間的沖突仍很激烈。1925年,礦主向礦工提出降低工資,取消工資最低限額,以區域性工資合同取代全國性合同等,並威脅如果工人拒絕這些條件,礦主將實行同盟歇業。面對資本家的進攻,1926年5月4日,英國工人掀起震驚世界的全國總罷工。投入罷工的工人總計約50萬,規模空前。總罷工持續到12日,工會大會總委員會宣布停止總罷工。煤礦工人則單獨堅持斗爭到11月。罷工在政府鎮壓和工會右翼首領妥協下失敗。此後19年,總罷工被宣布為非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殖民帝國開始解體。殖民地紛紛要求獨立,大戰前已經取消自治的6個自治領要求完全獨立,1926年帝國會議宣布自治領和宗主國享有平等的法律權利,但外交和軍事仍受英國控制。1931年,議會公布《威斯敏斯特法》,規定英國議會的任何一項法律,未經自治領正式承認,在自治領概不適用。自治領頒布的法律則無須英國議會批准。此後,自治領開始取得同宗主國平等的權利。「英帝國」的稱謂改成了「英聯邦」。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爆發世界性經濟危機,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加劇。德義日法西斯在東西方燃起侵略戰火。新的世界大戰迫在眉睫,英國對法西斯姑息遷就,縱容侵略,1937年,張伯倫,A.N.出任英國首相後,更加變本加厲地推行綏靖政策。他改組國民內閣,掃除推行綏靖計劃的障礙。1938年9月,他3次飛往德國會晤希特勒,A.,並於9月29日夥同希特勒簽訂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協定》。1939年 9月,德國進攻波蘭,歐戰爆發,英國對德宣戰。1940年4月,希特勒的侵略矛頭指向西方,綏靖政策破產,張伯倫被迫辭職,主張對德國採取強硬政策的丘吉爾,W.L.S.組成戰時聯合內閣(1940~1945),為保證舉國上下團結對敵,政府實行戰時各黨派之間的「政治休戰」和勞資之間的「工業休戰」。丘吉爾上台後,立即組織敦刻爾克撤退,把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並迅速擴充軍備。1940年7~9月在德國發動的「不列顛空戰」中,英國空軍有效地打擊了敵人,1943年5月以前,英軍的主要戰場在北非;1943年9月英美軍隊在義大利南部登陸,迫使義大利投降;1944年6月英美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見彩圖 丘吉爾,W.L.S.(後左1)在諾曼底視察(1944年7月) )
⑼ 英國戰爭故事:諾曼征服戰爭
英國封建化過程的完成 諾曼征服戰爭是11世紀中葉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同英國大封建主哈羅德為爭奪英國 王位進而征服英國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既是諾曼人對外擴張的繼續,又是西歐同英國 之間的又一次社會大融合。它以威廉的勝利而告終,對英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 響。
英國位於歐洲大陸西北岸外的大西洋中,由不列顛群島組成。它懸置於歐洲大陸之 外,但是來自大陸的一次次外力的沖擊,卻把它納入了歐洲社會的歷史進程。公元前後, 愷撒統帥的羅馬軍團揚帆而至,不列顛開始納入西方文明進程。
此後,來自歐洲大陸的一些日耳曼部落(總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定居不列顛群 島,開啟了英國歷史發展的新時期,即民族國家逐步形成和封建化時期。 公元8世紀以後,居住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波羅的海沿岸的諾曼人開始向外大舉 擴張。787年,諾曼人首次侵入英國,800年前後侵入法國,隨後又侵入愛爾蘭。9世紀 中葉,諾曼人侵佔英國東北部地區,並建立自己的王國。10世紀初,諾曼人首領羅隆侵 佔法國部分領土,建立諾曼底公國(911年)。
1002年,英國國王埃塞爾雷德娶諾曼底公爵的妹妹埃瑪為妻。1013年,丹麥國王斯 文(八字鬍王)征服整個英國,埃塞爾雷德攜妻兒倉皇逃往諾曼底。丹麥人的王國很快 衰落,克努特二世死後王位空懸。英格蘭貴族推舉流亡在諾曼底的愛德華王子為合法繼 承人,並於1043年為其加冕。愛德華國王娶英格蘭大貴族戈德溫之女為妻,但他在朝中 重用諾曼人,遂使諾曼人的外來勢力同以戈德溫為代表的英國本土勢力之間矛盾激化。
1051年,愛德華國王迫使戈德溫全家出逃,並邀請諾曼底公爵威廉訪問倫敦。次年,戈 德溫父子糾集一支軍隊卷土重來,並得到英國民眾的擁護。窘急之下,愛德華只好恢復 戈德溫家族的權位。但獲勝的戈德溫卻一病不起,長子哈羅德繼承父親的王位。英國本 土貴族勢力雖然打敗了外來勢力,把諾曼權貴從宮中逐出,但不久又陷入了同諾曼底公 爵威廉之間的一場生死決斗。
威廉對英國王位的覬覦由來已久。1051年,他在訪問倫敦時,就與表兄弟、英王愛 德華討論過王位繼承問題。愛德華無子,對威廉的要求沒有提出異議。哈羅德也曾許諾 日後奉威廉為王。
愛德華國王於1066年1月病逝,臨終前卻讓哈羅德為王位繼承人,英國政治機構的 核心賢人會議也決定由哈羅德繼承王位。不久,哈羅德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稱王。這 對威廉來說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他決定用武力奪取王位,征服英國,建立自己的王國。
為創造有利的形勢,威廉派使節游說當時最有影響的封建領袖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二 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向他們控告哈羅德背信棄義,是一個篡位者和發偽誓 的人。教皇支持威廉的行為,還賜給他一面「聖旗」。亨利四世也表示幫助威廉奪回王 位。丹麥國王出於個人野心,也支持威廉。很快,威廉便拼湊出一個反對哈羅德的鬆散 聯盟。為解除後顧之憂,他與東面的弗蘭德人訂立同盟,在西面征服了布列塔尼,在南 部佔領了梅因。這一切為他入侵不列顛創造了有利條件。1066年春,他在里里波尼城召 開封建主會議,制定進攻英國的方案。
同威廉的積極活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哈羅德卻無所作為,對威廉外交活動的戰略 意義毫無覺察,這就在戰爭過程中使自己處於孤立無援的被動局面。 就兵力對比來看,雙方基本是勢均力敵,各有所長,但哈羅德准備不足。諾曼底地 處歐洲大陸,進入封建社會早於英格蘭。威廉是諾曼底最大的封建主,下有伯爵、主教、 騎士等諸多封建附庸,隨時聽候威廉的號令出征打仗。威廉糾集起一支6000多人的精銳 部隊,渡海所需的500餘艘船隻也很快製造完畢。
哈羅德的有利之處是以逸待勞、內線作戰。不利的是,由於封建化水平低,軍事制 度相對落後,機動性差,再加上愛德華在位時,曾將英格蘭的艦隊解散,從而使哈羅德 缺少在海上打擊威廉的力量,防禦縱深大大縮小。
1066年8月初,威廉的進攻准備基本就緒,軍隊在第費斯河口集結待命。12日原本 准備向不列顛進發,但為惡劣氣候所阻。非常湊巧的是,在威廉的大軍被天氣所阻的這 一個月內,英格蘭發生了一場戰爭,這意想不到的插曲無疑是上天對威廉的恩賜。封建 主托斯蒂格為哈羅德奪走了自己的伯爵領地而起兵反叛,挪威國王哈拉爾德三世懷著個 人野心同托斯蒂格聯手行動。他們曾兵臨英格蘭北部重鎮約克城下,但終為哈羅德所敗。
就在哈羅德獲勝的次日,即9月27日午夜時分,威廉的遠征軍乘著涼爽的南風駛向 海峽對岸。28日早上9時未遇任何抵抗便在佩文西灣登陸。此時,英格蘭東南沿海地區 門戶大開,直到倫敦都無重兵防守,因為哈羅德正在約克慶祝自己的勝利。
10月1日,哈羅德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飛馬趕回倫敦。 由於事發突然,哈羅德來不及大規模動員,手下兵力只有未獲充分休整的5000餘人 迎擊威廉。
10月11日,哈羅德從倫敦出發,13日夜到達黑斯廷斯附近的一處高地宿營。威廉的 遠征軍此時也已趕到黑斯廷斯,雙方在此遭遇。一場激戰,也是威廉征服戰爭中決定性 的一戰就這樣開始了。
哈羅德選擇威爾登山地的山背最高處作為統帥部所在地,將親兵部署在峰頂兩側, 在中央構成堅固的防守,兩翼則是民兵把守。持矛、斧的步兵,肩靠肩、盾靠盾構成嚴 密的方陣。威廉將軍隊分成左中右三路,每一路又分三個方陣,第一線是弓箭手,第二 線是重裝步兵,第三線是騎兵。他親自指揮中央的諾曼底戰士,並在隊前打起教皇賜予 的「聖旗」。
14日上午9時,號角齊鳴,戰斗開始。諾曼人排成一線,沿山坡向山頂推進。當兩 軍接近時,諾曼弓箭手開始射箭,英格蘭人憑借盾牌護身,用長矛、標槍、戰斧向敵人 發起沖擊。 英軍居高臨下,兵器銳利,給諾曼人嚴重殺傷。威廉左翼開始向山下敗退,中央的 諾曼人也受到影響後退。在混亂之中,威廉墜馬,但他馬上恢復鎮靜,躍上另一匹馬, 大聲高呼: 「請大家都看著我,我還活著!上帝會保佑我們勝利!」諾曼人停止敗退,重整旗 鼓,在威廉指揮下,由騎兵在前,步兵隨後,向英軍發起第二次進攻。結果仍無法突破 對方密集的防線。此時,威廉改變戰術,用佯敗將敵人引開堅固有利的.陣地,諾曼人向 後退到谷底、上山,待敵人追擊時,居高臨下予以痛擊。哈羅德沒有識破這一計謀,追 擊時損兵折將,實力受到削弱。威廉抓住這一戰機發動最後反攻。哈羅德中箭身亡,英 軍陣腳大亂,全線崩潰。黑斯廷斯戰役以威廉的徹底勝利而告終。
乘決戰勝利的威勢,威廉率軍長驅直入,先後佔領坎特伯雷、韋斯特漢姆、西爾、 吉爾福德等地,接著又橫掃北部。 倫敦投降代表向威廉表示屈服,並奉他為國王。1066年聖誕節,威廉在威斯敏斯特 教堂被加冕為英國國王。
諾曼征服戰爭以威廉的勝利告終,從此開始了英國歷史上的諾曼底王朝。威廉的勝 利,取決於他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他有明確的大戰略,即以外交孤立哈 羅德; 有周密的戰爭計劃,並能在決戰中適時調整戰術,使用計謀,出奇制勝。在對己不 利的地形上連續兩次發動進攻,導致慘重傷亡,這表明威廉並無指揮天才。所幸的是, 他能臨危不亂,在己方部隊敗退、險些「群龍無首」之際果斷指揮,重整旗鼓。 反觀哈羅德,他失敗的原因主要在於沒有戰略頭腦,如忽視爭取有利的外部環境、 對處理突發事件缺乏遠見、沒能廣泛動員民兵;沒能把這場戰爭當作一場反抗外敵入侵 的民族自衛戰爭來對待;在戰役指揮上,英勇果敢有餘,用兵計謀不足,不能抓住戰爭 中的有利時機進行徹底的殲滅戰。
諾曼征服是先進社會集團對落後社會集團的戰爭。威廉的勝利不僅把西歐大陸的封 建制度移植到英國,而且在經濟、社會、文化、軍事等方面改變了英國的面貌,使英國 同西歐大陸更緊密地融為一體。
⑽ 諾曼征服對英國歷史有什麼影響
1066年1月5日,哈羅德繼承了英格蘭王位,他當時並沒有想到,自己在位的時間只有9個月零9天,成為當時最「短命」的英國國王。
諾曼征服對英國的影響十分深遠。就當時而言,諾曼征服標志著英國盎格魯-薩克遜時代的正式結束,從此英格蘭的宮廷中開始受到法國文化的影響兒轉變,不僅在風俗禮儀上開始了法國傳統,並且法語成為了貴族間最流行的語言。
此外,英國至此之後也在沒有受到來自外族的入侵。不過從這個時候起,英國的政治外交與法國聯系越來越緊密,甚至有的時候國王更加側重法國。而這次繼位也為之後的英法百年戰爭埋下了伏筆。威廉的征服使得英國迅速進入了封建社會。